第一篇:读《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有感
读《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有感
前不久偶然在书店看到了《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这本书不论是作者邓力群还是独特的书名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加之今年还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此时此刻来读这本书真是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体裁上来讲是口述历史,这一点不同一般的传记著作,它本身反映出的就是较为真实的史料,更兼邓力群本身不仅长期身居要职,特别是还曾担任刘少奇同志的秘书,他所经历、所看到、所听见的可以说是最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书中,邓力群不仅对刘少奇同志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正确决断进行了详细论述,也客观的表述了刘少奇同志工作中的个别不足,这样使得刘少奇同志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让我进一步深化对他的全面认识,也因此更加崇敬他。
刘少奇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生态环保等各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和显著成就,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在白区工作、理论研究、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创新创造,这些实际上在邓力群的口述中都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早在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同志就深入工人中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特别是安源煤矿大罢工等重要事件中显现出了刘少奇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沉稳的工作作风,这为其在白区成功探索出工作的方式方法奠定了基础。面对白区险恶的工作环境,刘少奇同志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谈到刘少奇同志在当时专门撰写了《人民阵线与关门主义》一文,“主要论述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力突破了当时党内的“关门主义”禁锢,积极深化开展统战工作,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有效的团结了一大批与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广泛力量支持。
理论研究方面,刘少奇同志与毛泽东同志一样为全党留下了大量宝贵而意义深远的文章,特别是“三论”即《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奠定了刘少奇同志党内理论家的地位。《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全书都贯穿着《刘少奇选集》的编写工作,刘少奇同志因为工作繁忙对这项工作一推再推,实际上反映出他对理论工作的严谨态度,文章最终的定稿要经过他自己的反复推敲,特别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虽然是在1939年7月成稿,但是在建国后仍经过他本人修改多次,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论家的担当。通过邓力群的口述,使“三论”特别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过程更加清晰了起来,那就是刘少奇同志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和思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问题,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全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建立起对共产主义崇高事业的无限追求,就要始终坚定人民性这一共产党人的党性,最终要形成共产党人的修养并以此时时刻刻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时至今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仍在党的建设领域发挥它巨大的精神动能。
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长期主持中央经济工作并深入到理论实践的第一线,其中刘少奇同志则更是站在更加宏观、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事实上,在建国前夕刘少奇同志就撰写了《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文章立足国情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提出了这个题设想,涉及到经济制度、体制等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是极具前瞻性和预见性。《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通过八大报告的起草、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彰显了刘少奇同志经济思想的正确性。刘少奇同志站在对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始终坚持经济发展规律,在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我国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同志敢于直面党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犯的种种错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些史实不仅证明了刘少奇同志在经济工作上有惊人的洞察力,更有勇于坚持真理的强大魄力。
历史著作是人写出来的,但是历史本身是客观真实的集合。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终究会由《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等客观史料来填充,它们不仅重现了刘少奇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做出的丰功伟绩,更从根本上证明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有自己的正确道路,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作者:咸阳市委统战部 吴彬
·THE END·
第二篇:读《虾在嘁嘁喳喳说些什么》有感
读《虾在嘁嘁喳喳说些什么》有感
以前,我不懂什么是爱,自从读了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 《上帝的谈话》,我这才深刻地体会到爱的真正含义。
《上帝的谈话》是近代文学家冯有才的作品,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中有一对盲夫妇,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很悲惨,但他们非常善良。这对老夫妇没有用儿子空难后赔付给她们的钱请保姆,而是省下这笔钱给镇子里的孤儿们盖了一栋房子;他们每天糊好几小时的纸盒,只为让门口的灯整晚亮着,照亮夜行人归家的路; 他们一直养狗,防止人们被盗„„他们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孤儿出身的小偷,这个小偷从此放弃了偷盗,默默地离开了小镇。
这对双眼失明的老夫妇多少令人敬佩啊!他们生活如此艰辛,却不忘帮助他人、关爱他人。古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应该时时学习这对老夫妇,随时随地去帮助他,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原来,爱,是个神奇的东西。她无形无色,有时像空气一样被人们遗忘; 有时很令人感动,让再冷漠的人也会被融化。其实,帮助他人也是一种爱,让我们行动起来,用一颗热情的心去爱他人,帮助他人吧!
第三篇:读叶志平同志优秀事迹有感
教师,值得我终生敬仰的职业
——读叶志平同志优秀事迹有感
读过《教育战线的生命之歌》,我被叶志平校长的事迹深深感动!
叶志平同志恪尽职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将师生安全视若自己的生命,保持了一名优秀校长的本色。他生前积极加固教学实验楼、进行危房改造,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学校安全工作、安全教育和自救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桑枣中学实现了1分36秒2300余名师生全部逃生,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叶志平同志淡泊名利,执着坚守,常年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基础教育事业。叶志平走了!学生说,他亲切得就像爷爷;老师说,桑枣中学是他此生最精美的作品;儿子说,父亲是这个世界最最最伟大的父亲;社会说,安全是叶志平留给这所学校最大的理念和财富。
桑枣中学的学生主要是山区农村的留守孩子。留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老百姓极其关切的话题,也是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叶志平作为党员,作为校长,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主动为党政府分忧。他说:“乡村孩子的智力并不差,我最大的愿望是办一所好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他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让学校所有领导都在一线担任教学任务,为其他教师作表率。严格的教学和管理,使生源和师资都不具优势的桑枣中学,成了安县教育界当之无愧的旗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叶志平同志认为:“德育,不应有功利的目的,只有创新先进理念、采用务实手段、建构科学模式、才能通达与人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他带领全校德育工作者,有效探索出了“五体系”德育模式,即:校风示范学校建设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养成教育体系、“五爱教育”体系、德育评估机制。时间有力证明:“生命化”德育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一种务实的“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教育。
在学习了叶志平校长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被深深地折服了,让我对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又更增添了一丝光彩,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我在叶校长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民族精神的传承。2008年的大地震,他用平常的行为规范换来2200多条生灵。孩子们为有这样的校长而骄傲,中国也为有这样的校长而骄傲,他是我们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叶志平校长的事迹,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愛和高度负责。正是他这种防患意识在这突然的灾害中挽救了全校师生,他是名副其实的抗震救灾英雄,而且是最高境界的救灾英雄。
一、忠诚于教育,忠诚于人民
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叶校长的事迹的同时,我深刻反省自己。我想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像叶校长这样负责,把安全常规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又将有多少生命得以延续啊!我们要以他为楷模,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帮助他们渡过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个难关,积极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向叶志平同志学习,学习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攻坚克难、以人为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老师们,为了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让我们时刻警惕起来,让安全的警钟常鸣,为打造平安校园而努力奋斗。
二、全身心投入工作,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职业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也深知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证明,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尽到对教育的责任,才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英雄教师的先进事迹、高尚思想激励自己,见贤思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始终忠诚于教育,忠诚于人民,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英雄教师的先进事迹、高尚思想激励自己,见贤思齐,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永不落后!
陈 佳 钰
第四篇: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
读了《为学》,我心里就感到隐隐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脸发烧,心作痛,所以我内心很不平静,心中的涟漪不断荡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责问自己:进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赶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败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败使我遭受到许多的白眼,许多的指责。这都足以令我陷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我对学习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导我学会了《为学》一课后,我对学习有了希望,对生活也有了希望。现在老师让我真正领会到当中《为学》一课的奥秘了。
这《为学》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绩差,总为自己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藉口),说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础不好”呀,“试题太差”呀之类的话。殊不知:为了学习知识,搞好成绩,我付出过努力吗?付出过多少艰辛劳动,我又有没有改进学习的方法?我“学之”了吗?我“为之”了吗?
论条件,我会比文中的“穷和尚”差吗?他几乎三餐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他仅靠他双脚,只是去几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达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为现实理想而付诸行动的毅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三十二岁
突然耳聋了,当时的他心情痛苦之极了,但他就是靠着他对音乐的那种追求,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创下了一部惊世之作----《第九交响乐曲》。这说明了什么?
论天资,不可否认,我们的同学有的天资较差,反应迟钝,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搞不好学习呢?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就是又聋又哑,被人称为“笨蛋”。也许当时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鸟先飞”,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刻苦,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可见,“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学”“不为”,又怎能搞好学习呢?
学过《为学》,我如梦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环境中能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没有了吗?
第五篇:读《为学》有感
~-7-9 字数:716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现实社会,我觉得彭端淑的语言是极赋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文中开头所讲:“天下事有难易呼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呼?学之,则难者亦难矣。不学易者则易难矣。”文中说的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简单之分吗?没有,这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去做,难事也会变简单;而不去做,简单的也会边难,就如文中的那两个和尚;富和尚随有财富,却没有志向,而穷和尚随穷,但有远志,有信心。就平这两样,他达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由两个和尚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竞成的作风。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吗?不是由古到今,每一个干部都立志,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他们登上官位时,就志呼所以,贪赃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国家受损失,使人民受害,连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空怀大志,并没有付诸行为,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比如我身边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他们呢?却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这些好条件,就不在认真学习了,而是一天乐不思蜀的玩着。他们并不是没有志向,而只是对现实状况感到满足,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行动。人们常说:“寒门出才子”。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向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则就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