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

时间:2019-05-12 03: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

第一篇: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反对主观主义文章有感

近期,按照办公室统一要求,先后阅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反对主观主义文章。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始终保持着对主观主义危害的清醒认识,对主观主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就如何反对主观主义作了精辟论述,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观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一副对子,指出主观主义者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和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生动地刻画出了主观主义者的形象。主观主义实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只看重理论,轻视实践,把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奉为教条、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只看重经验,轻视理论,把狭隘的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两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以既成的、原有的认识为依据,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忽视或者无视现实的种种变化与发展,一成不变地对待事物、认识世界,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 1

识和实践相脱节。主观主义的危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对个人来说,主观主义使一个人自以为是,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及时准确的应对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难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他人来说,主观主义论调混淆视听、误人子弟,用错误的思想去指导别人,只能把人引入歧途;对工作来说,主观主义者担任领导职务,不愿或是不屑分析客观实际,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指导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必然贻误工作。

主观主义的根源。主观主义产生的根源不尽相同。一类是源于对理论的盲目迷信,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甚至把书本上的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以为有了它就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这类人喜欢照搬经典,觉得既省心又省力,但同时又被经典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喜欢拉大旗作虎皮,靠经典的权威性来吓唬人,却不知道经典的权威性正产生于他们所忽视的实践,经典的作用发挥同样要依靠他们所不屑的实践。一类是源于对自己既有知识和经验的过分自信,骄傲自满,从某个真理出发,从某个成功的经验出发,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求成,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结果掉进了错误的泥坑。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知识是丰富的,经验是成功的,却不知道一切结论只能产生

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没有万事通用的理论和经验,盲目自信难免要在发展变化的实际面前摔个大跟头。还有一类是源于不负责任的态度。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工作是硬着头皮干,贪图安逸、懒于动脑、懒于动手,遇到问题不愿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全靠拍脑子。若是问他,也能说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夸夸其谈一大串,可是你要他详细的说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他就只能说抱歉了。

如何克服主观主义。一直以来我们都对主观主义深恶痛绝,但主观主义仍然是一个“顽固分子”,时不时地干扰和破坏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克服。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把学习理论同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还要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好。二是要做好调查研究。虽然我们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即使我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也是前人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得来和证明的理论,不是我们亲身得来和证明的;即使我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被证明都是有效的,那也是在特定的范围和时机才发挥出了它的效用。面对发展变化的实际,我们不能保证这些理论和经验就一定是有效的,只有老老实实地调查研究发展变化了的实际,使我们的理论和经验真正同客观实际相适应,我们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三是要不断提高责任心。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或者套用既有模式,虽然省心省力,但理论不可能包治百病,经验也有应用范围,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以极大的责任心,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第二篇:读《文章大家毛泽东》有感

读《文章大家毛泽东》有感

今天我读了《人民日报》梁衡写的文章《文章大家毛泽东》。

梁衡在这篇文章中说,对毛泽东的功过早已有评说,但作为文章家的 他还研究的不够。毛泽东的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毛的那种风格,语言,气派,是浸在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会有。

中国是个文章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梁衡把毛泽东的文章与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比肩竞秀,是历史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峰。我看有点过誉了吧,但梁衡把毛泽东文章 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以及梁衡对文章的写法、分析是值得一看的。

梁横把毛泽东 的文章的特点总结出四个方面。

一、思想与气势

毛泽东的文章特点首在磅礴凌厉的气势。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古今文章家大致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纯文人,一种是政治家。纯文人之文情胜于理,政治家之文理胜于情。理者,思想也。写文章,说到底是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出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泽东的文章就属于这一类。

举一列,当党内外对农民运动颇有微词时,毛泽东大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再如,当井冈山时期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却用诗一样的语言预言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站在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对于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古今哪一个文章家有这等气势。这是梁横说的。

为文要有丹田之气,古人论文,讲气贯长虹,力透纸背,毛泽东的文章有思想,而且有时代思想。如果说苏东坡文如泉涌,那么毛泽东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涛了。这是梁横说的。

二、説典与用典

毛泽东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识渊博,用典丰富,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一是从典籍中找根据,证目前之理。比如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的话: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政治领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发力,翻新经典为己所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经典知识。

二是到经典中找方法,[课件 ]以用来作比喻阐述一种道理。毛泽东的文章大部分是论说文,搬出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证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如《愚公移山》。他还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文学故事当作哲学、军事教材来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领袖应当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一个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一个博学杂家。因为领导一个集团,一场斗争,一个时代,靠的是战略思维、历史案例、斗争魄力和人格魄力,这些只能从到历史典籍中去找,在数理化和自然科学中是找不到的。

三、讽刺与幽默

毛泽东的文章第三个特点是充满辛辣的讽刺和轻松的幽默。

人一当官就易假,就爱端个架子,这是官场的通病。毛泽东却不一样,他仍然嬉笑怒骂,当然他的身份有权让他这样做,但有一些人就是洒脱不起来,权力不等于才华,洒脱是需要有文化底蕴的。

洒脱和幽默都是轻松的表现,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动作。我可以用一棒打到你,但我不用,我只用一根银针轻刺你的穴道,你就酸痛难忍,哭笑不得,扑身倒地,这就是讽刺。我可以用一个笑话就妙解其理,让你在轻松愉快中茅塞顿开,这就是幽默。这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熟知历史典籍,毛泽东是熟用讽刺和幽默的高手。

他讽刺党八股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他在许多危机关头,仍然很乐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等。

尖锐的讽刺,见棱见角,证明他眼光不凡:轻松的幽默,不慌不忙,说明他有睿智,肚里有货。

四、通俗与典雅

毛泽东的文章第四个特点是通俗与典雅完美地结合。”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等等。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不管论文、讲话、电稿等何种文体,毛泽东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泽东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之一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

梁衡写的这篇文章是 值得一看的。我看到梁衡引用许多毛泽东的文章,还有一些文章没有引用,毛泽东晚年的文章,如《我的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毛泽东给江青的一些信,等等,使我想起了三反五反、右派斗争、大跃进、60年、过去的经历、文化大革命。梁衡把毛泽东的文章比喻同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还是有点过誉了,大家的文章都是载誉史册的,是经典的,如同《古文观止》里的文章。但我们还是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毛泽东的文章。一是专门从事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好直立起文章的腰杆,该说的要说,该写的要写,少一些歌功颂德的词语。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习写作,增加领导的魅力。三是打天下靠笔杆子,治理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第三篇: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各种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得到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多次的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思想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在的和外在联系的本质反映,反过来又被实践多次证实,进而再用这种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减少了人们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使人们的实践活动由低级向高级运动,进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也不断地适应时间运动的发展而变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中着重阐释的实践认识论观点。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实践论是被实践证实了的普遍真理,具有指导解决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观点去阐释和寻找答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已导致双汇集团名声扫地,损失惨重,双汇集团正在痛定思痛,认真汲取教训,寻求解决途径化解危机。

瘦肉精本来是人们在医学实践领域被人们发现认识到,可以治疗哮喘的良药,并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和平喘止咳的医疗实践。然而,有人用这个可以治疗疾病的认识,在动物患病时尝试将它添加到饲料中去饲喂患病动物,以达到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得到了这种药物不但可以治疗动物的哮喘病,还可以使动物的瘦肉增加。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被一些不法商户用于专门使动物的瘦肉率增加,以指导他们饲养动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饲养实践。人们在使用这种瘦肉精作用过的食品后,又发现这种食品对人们的健康会造成危害,这种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消费者抵制食用瘦肉精食品的消费实践,进而引发瘦肉精食品召回、下架的实践,从而使双汇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信任危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如何防范类似瘦肉精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从认识实践论中找到答案。人们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认识到,要保证食品安全,首先食品中不得含有危害人们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制作食品的原料是关键,保证了原料的安全性,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用这种理论指导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如何对食品原料进行控制?那就是建立一种“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负监管责任”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政府如何负总责,企业如何负主责,监管部门如何监管责任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监管部门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从实践探索中认识到,政府要负好总责,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形成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观念,政府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制定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重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如何负主责?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离开了产品质量,企业的生存无从谈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原料验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否则,这个主责就没有负好。监管部门如何负监管责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质量监管责任意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机制,对对食品安全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执法打假等;制定食品安全应急突发机制,防止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扩大和蔓延,等等。

以上食品安全问题,从它的产生到如何防范,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释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即知和行的关系的具体分析应用。这种正确的观点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具有指导的作用。

第四篇:读梁衡《文章大家毛泽东》有感

读梁衡《文章大家毛泽东》有感

廖家鹏

前些时候,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大作《文章大家毛泽东》(载《人民日报》二○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学术”副刊),颇受启迪,获益良多。

应该说,梁先生本身就是一个文章大家,而且是一个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学者。他秉持国家责任、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的宗旨,以深邃的思想和战略的高度,去洞察和审视一切,对历史上的名人名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发而为文(包括他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都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确实是“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文章大家毛泽东》,就是梁先生新近奉献给我们读者“含英咀华”的一篇佳作。

无可否认的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气壮山河的鸿篇巨制,“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这是毛泽东奉献给中华民族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后人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这么一座蕴藏丰富宝藏的名山,可是以前却很少有人去认真进行发掘。梁衡先生独具慧眼,以其睿智卓识,敏锐地认识到毛泽东文章的巨大价值。《文章大家毛泽东》一文,正为我们今后认真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借鉴毛泽东文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使我们在思想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文章写作都大有稗益。

梁先生在文章中,首先开门见山地把文章大家毛泽东放在一个历史的、传统的高度进行评价,赞誉他是继汉司马、唐韩柳、宋**、清康梁逶迤竞秀的群峰中一座巍峨的高峰。

梁先生把毛泽东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各种不同的文章,或政论文,或演说词,或新闻消息,甚或书信、祭文都予以广泛深入地分析评述,从内容到形式,从文章风格到语言特点,评述都很深刻、中肯。

梁先生从“思想与气势”、“说理与用典”、“讽刺与幽默”、“通俗与典雅”,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毛泽东文章的特点,并深刻阐述了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示人以金针。

梁先生评价毛泽东文章的第一个特点首在磅礴凌厉的气势,这种气势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而且这种文字不仅仅是作者用笔写出来,而更是他全身心投入救国救民那种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的结晶,是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而为文。

毛泽东的文章为什么气贯长虹,力透纸背,在文章大家中独树一帜,主要的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有个性化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时代的思想,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的思想,这正是文章的风骨。有趣的是,毛泽东他自己论文,不似苏轼以泉作比,而是以黄河比:“文章须蓄势。河出**,一泻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他在《讲堂录》中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毛泽东立志超越古人,他也确实超过了古人。他学贯中西,博通今古,难怪其文倒海翻江,独步古今。所以说“风格就是人”!

梁先生评论毛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识渊博,用典丰富。

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其使命是从外国借来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中国。要让广大民众和党员干部懂得自己的思想,就需要用中国人熟悉的旧知识和人民的新实践去注解,这就是他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一种真本事,大本事,需要革命理论、传统知识和革命实践三样精通,缺一不可。特别需要对中国的典籍烂熟于心,并能结合当前实际翻新改造。在毛泽东的文章中,随处可见恰到好处的用典,而且这种用典出于行文的必需,绝非哗众取宠。

梁先生归纳毛泽东行文用典大致出于三种情况:一是从典籍中找根据,证目前之理,如《为人民服务》一文引用司马迁的话,《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中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忠、孝、仁、义予以新的解释,这些都是政治领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发力,翻新经典为已用,既弘扬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经典知识。二是到经典中去找方法,以之来比喻阐述一种道理。毛泽东的文章大多是论说文,是写给中国的老百姓或党的中基层干部看的。所以搬出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证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梁先生特别推崇毛泽东“七大”闭幕词这篇重要文章,不仅简短得仅千余字,而且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真是一典扛千斤。三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随手拿来一典,妙趣横生。如《别了,司徒雷登》中,引用李密《陈情表》中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形容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让人一看,对司徒雷登夹着尾巴走路的那副狼狈像就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接着,梁先生在深刻阐述毛泽东行文时左右逢源地运用典故来说理这一显着特点以后,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他说:“领袖应当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一个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博学的杂家,只是一方面的专家不行;只读自然科学不行,要读社会科学,读历史,读哲学。因为领导一个集团、一场斗争、一个时代,靠的是战略思维、历史案例、斗争魄力和人格魅力。这些只有到历史典籍中去找,在数理化中和单一科学中是找不到的。”这是多么发人深省!

这里梁先生着重强调,作为领袖人物要能驾驭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必须具有极大的政治智慧,应该得益于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对自己民族的传统典籍烂熟于心,从而去接受我国几千年来无数先贤的智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但是,这仅仅是对领袖人物的要求吗?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梁衡先生的这番话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而且是语重心长了!

梁先生对党的干部如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他指示了门径:要读社会科学,读历史,读哲学,到历史典籍中去找。毛泽东也说过,读史是智慧之学。

梁先生由评价毛泽东文章第二个特点是知识渊博和用典丰富因而进一步联想到要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必须精通历史,这是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足见其见识超迈、卓尔不群。

在《文章大家毛泽东》一文中,梁先生还分析了充满辛辣的讽刺和轻松的幽默是毛文的第三个特点。

对敌人辛辣的讽刺,对自己人轻松的幽默,在毛文中随处可见。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事业、力量和韬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现。

对敌人的讽刺,如《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一文讽刺国民党不敢发动群众抗战;沈辽战役敌军大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一则消息《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中则讽刺蒋介石对军事失败**驴技穷;毛泽东还讽刺党八股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这些尖锐的讽刺,见棱见角,说明他眼光敏锐,能看到要害。

对自己人的幽默,显得轻松,不慌不忙,说明他有气量和睿智,肚子里有货。

平时,评论文章,说要做到雅俗共赏真不容易。梁衡先生评价毛文的第四个特点正是通俗与典雅的完美结合。

梁先生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毛泽东在行文何以能把典雅与通俗完美结合的成功秘诀。

他说,毛泽东是乡间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又是战火中锻炼出来的领袖。毛泽东在学生时期就受过严格的古文训练,具有深厚的古文造诣。后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一方面和工农兵在一起,学习他们的语言,一方面又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常常阅读包括小说、诗词、曲赋等文学书籍和笔记在内的各种书籍,须臾不离。他写诗、填词、写赋、作对、写新闻稿和各种报告、电稿。同时,又密切地联系工农兵群众。因此,毛泽东的文章典雅与通俗共存,朴素与浪漫互见,时常既有乡间农民的口语,又能见到唐诗宋词和古文里的句子。

例如,毛泽东1916年在游学路上写给友人的信(《致萧子升信》)中写道:“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这段清秀优美的文字,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书》、徐霞客《三峡》简直不分伯仲。

他在抗日时期所写的《祭黄帝陵》,从中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正如他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他学习韩愈文章是下过苦功的,如果需要他还可以写出一手好古文。由此可见,毛泽东早期的文字竟是何等的典雅。但是为了斗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他放弃了自己熟悉的文体,学会了使用最通俗的文字。他说,讲话要让人懂,反对使用“霓裳”之类的生僻词。如他写的《为人民服务》、新华社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等文中,完全是老百姓的语言,是一种面对面的告诫、谈心。虽是大会讲话、新闻电稿,却通俗到明白如话。

尽管毛泽东的文章有许多大众化的口语,通俗易懂,但典雅并未因此而丢掉。他也有许多文字端庄严谨,气贯长虹的佳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就是典范之作。

更多时候却是“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亦庄亦谐,轻松自如,像《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就体现了这种特点。

总之,毛泽东在众体皆备的文章中,异彩纷呈。梁先生评价说,“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泽东的文章是典范。不管论文、讲话、电稿等何种文体,毛泽东笔走龙蛇,皆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他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

毛泽东以其文章的典范之作及其风骨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成为一个文章大家和开时代风气的一代宗师。其间到底给我们后人什么启示呢?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毛泽东的文章,也应了解他的一生。

综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

古人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毛泽东把文章当作领导革命、号召民众的利器和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的锐利武器。在他一生中,笔和书一样是须臾不离身的。

郭沫若先生评论毛泽东的诗词时说:“经论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我们说,毛泽东的文章,也一样堪称“泰山北斗”,不过它就并非像诗词那样属于“经论外”之“余事”,而是“经论”内之“正事”即所谓“经国之大业”(其实毛泽东写诗词也常是“经纶正事”,因为他常以诗纪史,有意无意地用诗记录了他打江山和建设新中国的主要历程)。可以说,毛泽东的文章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风貌和人民斗争的历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和开国领袖,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纯粹的机遇,而是他的经历,他自身的砥励及其种种特质,作用于中国历史洪流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毛泽东虽然生于山村的农家,但是他从小就立下了救民救国的雄心壮志,如饥似渴地读书,以寻找匡时救国的良方妙计。当他16岁进入**县**学堂读书,校长李元甫先生要他写一篇“言志”的文章时,他就从国弱民穷的现实,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把个人荣辱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来写,奋笔挥毫,直抒胸臆,一篇作文,一气呵成。当李元甫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先是被那工整清秀的蝇头小楷所吸引,当看完文章内容时,那高远深邃的立论,华美典丽的词章,纵横捭阖的笔法,令他兴奋不已。所以他高兴地对管事的先生们说,我们**学堂发现了一位建国的栋梁材。李先生把毛泽东当作是旷世奇才。毛泽东的这篇《言志》和《宋襄公论》、《救国图存论》等文章都被老师赞扬为“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好文章。就在**学堂读书时,他还专门学习了“康梁体”的文章。毛泽东的文章都是围绕着“学以致用”这一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

1913年春,年届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取**公立第四师范学校。连校长在看过他的文章后也击节叹赏:“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毛泽东的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文章的高下不仅仅表现在文采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立意要高远。毛泽东无意以文章名世。他写文章是要抒写他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他刻苦读书就是要为救国救民储才蓄能。他认为救国救民必须有本领,那本领从何而来?只有学习。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喜欢杨昌济先生授课的《伦理学》,爱读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在认真读这本书时,结合我国先秦诸子百家、宋明理学及王夫之、谭嗣同、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与之比较,综合研究,分析批判。常常有独到见解。在仅有10多万字的书上,竟用毛笔小楷写下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示,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他对道德、人生、历史、宇宙的看法。许多地方还联系我国历史和“五四”前后的政局及思想动态,加以分析对比,这些批语,充分表现了青年毛泽东惊人的思维能力和创见,初步显示出他作为一个严肃的思想家的宝贵品质。

由此可见,毛泽东读书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纵观毛泽东存世的一些文章,可以发现,毛泽东文章风格的形成,如果以1921年为标志,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古文,后期是白话文)。

1921年,毛泽东在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他选定了其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式,此后,他便为之而战斗终生,这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因为他确定了人生的目标与信仰,所以他全面摆脱了个人主义,全身心投入民众运动,而同时把自己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大众、人民情感之中。

唯其如此,毛泽东文章的风格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他不再在文章、书信中刻意古典、雕琢诗句,他写的散文、书信,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力求论得透彻,而语言却较平易(这与他更多地接受新文学观念有关)。

1921年4月10日,毛泽东在《新时代》创刊号发表了《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该文就与以前的文风已有很大的不同,文中很少雕琢词句,深入浅出。这种文章风格,即由此固定下来。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他的政论文特有风格的定型之作,虽然该文中仍有许多经过锤炼而通俗易懂的诗句、联语。

由此可以看出,与早期的文稿(1921年以前)比较,毛泽东的政论文,已脱尽文言,十分口语化、大众化,但他仍保留了一个优点: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四言诗句、对联,锤炼语言,使行文简洁、生动、活泼。他的那篇《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完全是服务于现实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我们知道,毛泽东前期的文章,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浓重的文言味(1919-1921年,毛文虽趋向白话,但常有浓重的文言味,1921年以后才渐渐脱尽文言)。

毛泽东从5岁在外婆文家寄居时就开始从其舅父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8岁开始在**六处私塾上了6年学。他概括为“六年孔夫子”。由于他天资聪慧,有惊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老师点读的《四书》、《五经》、《孟子》、《左传》、《公羊春秋》、《通鉴纲目》等史书,毛泽东都能背下来。这些儒家经典使毛泽东获益不少。此外,他还喜欢读顾炎武的《日知录》,该书提倡实地考察,遇事源本索根,这对他以后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16岁考入**县**学堂读书,在此虽然只有半年,但他除练习功课外,还选择了韩愈、苏轼等古文作家的文章勤读,加圈加点。他好学不倦,无书不读,尤爱康、梁的文学,于是多方获益,比在**更多更系统的阅读了中外文学、政治书籍,其中还有许多诗集,从而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学问根底。

毛泽东从小深受民歌童谣、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他对《诗经》情有独钟,从少年读到老年,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且能活学活用。他一生善用四言体诗,出口成诗,满口的诗句。他是以诗为文,其文颇似古代的赋、近代的散文诗风味。此外,他对《楚辞》也下过一番功夫,用力甚勤。当年他在《讲堂录》中就用蝇头小楷将楚辞中的《离骚》、《九歌》等诗篇全文抄录下来,竟有11页之多。一段时期内,毛泽东专攻《诗经》、《楚辞》,深有收获。得益于前者,使他掌握了现实主义方法和比兴手法,而其浪漫主义的方法和铺陈手法则正是得益于后者。

1912年春,毛泽东在新军中当了半年兵退出后,考入**高等中学。在该校毛泽东初显文学才华,他以诗为文,颇得师生赞赏,如《商鞅徙木立信论》为其代表作。此文继承了古代文学家辞赋的一些长处,以赋笔为文而又不事语言藻饰,纯出自然。国文教员、前清秀才柳潜批曰:“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真是推崇备至!

毛泽东在**高等中学只读了半年,就退学自修,常到**省图书馆看书,广泛接触了中西文艺作品和西方大批哲学政治书籍,从而接受了西方的某些进步思想。

1913年,毛泽东考取**省立第四师范读书,这时,他在老师指导下,系统阅读了中外文艺名着(包括许多诗歌、辞赋),而且,这时的读书已经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一是所读更深更广,二是自学与老师讲解结合,三是写下大量的笔记。这种博览精研的读书,无疑对进一步提高毛泽东的文学素养极有好处。

在《讲堂录》中,毛泽东提到的古代诗歌辞赋家、文学家,从先秦时代的庄子等人一直到近代的王夫之、曾国藩等人。可见他一定是系统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的。

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曾经有一段精妙的寓言(自拟主客对话,谈到牡丹的“华而不实”与瓜的“实而不华”),充分展示了他的形象思维活动、善于寓理于事的特点。该文颇有先秦散文味,有庄子文枚乘赋的优长,语言风格却似韩愈,标志着他的文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与他重视国学是互为因果的。

早在1915年6月25日《致**生信》中就谈到,“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遍而后专门”,并进一步引申“文学为百学之原”。1916年2月29日致萧子升的信中更强调,“右经之类13种、史之类16种、子之类22种、集之类26种,合77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正是建立在深厚的国学基础上,因此,毛泽东的文章能够左右逢源、汪洋恣肆、雷霆万钧而气盛言宜。实为古今文章之典范。

正因如此,毛泽东的文章,可以说,古今文章家无出其右者。他“挫万物于笔端,吐磅礴于寸心”,时而诗歌、辞赋,时而联语,散句,笔走龙蛇,令人叹止。

从1911年到1918年近十年间,毛泽东在**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洗礼,同时,他也接触了西方近代的哲学思潮和中国的改良主义,尤其十月革命的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又使毛泽东的人生观沐浴了新的霞光!

青年毛泽东与时俱进,完全跳出了旧文人传统“读经”的老路,带着他的满腹经纶积极投身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去,这就使得他的文章充满新时代的气息,挟带着时代的风雷和战斗的锋芒,撼人心魄!

下面试举几篇文章为例说明之:

1917年10月30日,毛泽东写了《夜学招学广告》,这是他写的第一篇白话文,标志其写作由文言开始转向白话。

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白话论文,其中一段极具文采和诗意。

8月4日,又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三)》其中诗歌性的语言甚多,颇具文采,他在此文中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句式,形式上看颇似一篇骈赋,内容却新鲜可喜,了无南北朝时期片面追求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泛的文风。

12月31日,毛泽东与彭璜等联名上书国务院《对于张敬尧私运烟种案之公愤》(上海《申报》1920年1月26日发表);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罗宗翰等人发出《为反动张敬尧侵吞**省米盐公款给熊秉三等的快邮代电》,文笔犀利,中多四言诗句及偶句、韵句,此代电综合了诗歌、骈赋、散文之长,读之琅琅上口,痛快淋漓,而又完全摆脱了形式主义,此文因为有充实的内容和愤激的感情,因而是一篇讨张的战斗檄文。

1月19日,毛泽东又与陈绍林等联名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人控诉张敬尧十大罪》,这更是一篇以诗为文的杰作,其笔力雄健,势如三军,地动山摇,令张氏汗颜,比起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系列的文章,除内容颇具号召力、鼓动性,文辞也雄奇,文采斐然。

在上海,毛泽东写了不少文章,如《**人民的自决》等,语言简约、文风泼辣,笔锋犀利,以白话为之,略带古典。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所写的“**教育促进会”宣言(发表在1919年8月3日《大公报》)一文。该文大量运用四言诗句和对偶句式,形成这一时期他的文章风格的最大特点:古今结合,一气呵成,笔力俊健,气势如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这也反映了毛泽东在接受白话文这种新文体时,不主张全盘抛弃文言文的精华,而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毛泽东以他卓越的写作实践和不凡的诗笔展示给当时矫枉过正而毫无文化气息、味同嚼蜡的许多“新文学作品”(包括胡适的作品)形成一个鲜明对比(前者新鲜活泼、情文并茂)。这表明毛泽东从实践上指出了一条新文学的发展之路:批判传统,不是简单抛弃、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创新,即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事实上,由于毛泽东青年时期钟爱《诗经》、《楚辞》,浸淫其中,深得其精髓,常在诗文写作中,对诗经的四言形式和内容活学活用,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魅力。不是吗?四言体这种表现形式,比起五言、七言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短小精干,语言精练,形式整饬,节奏紧凑,音韵铿锵,读来琅琅上口、痛快淋漓而气势雄健。《**人控诉张敬尧十大罪》一文,大多四言诗形式,这文绝非匕首、投枪之类可比,简直是一颗威力无比的巨型炸弹。周恩来“**南事变”后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题的一首四言体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国统区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如果换成五言,六言和七言,当会逊色不少。

以上所述,对毛泽东文章发展的轨迹大致勾勒了一个轮廓,其中发现一个重要特点,即他能够与时俱进,无论修身、治学和作文皆能积极投身时代洪流,尤以《**江评论》创刊宣言为其标志,表明毛泽东的诗文从内容到题材和文风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内容上,毛泽东完全摆脱了过去个人狭隘小圈子和上进、求知、友情、道德修养等题材,而将文笔投向社会,直指最大最紧迫的问题,包括社会的黑暗、制度的丑恶,民众的愚昧和文化的腐败等等;文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他都用的是文言,写得一手好古文,有韩柳风格,又受“康梁体”影响,喜欢用典,有的文稿(包括书信)推崇古人、名人,中国古典式诗句、骈句,对偶特别多。从《**江评论》创刊宣言开始,毛泽东开始用白话写作,极少刻意雕琢,而爱用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俗语、成语、对联和排比句式。他的文章一般都通俗易懂,(当然其文化底蕴仍然相当深厚)。

因此,毛泽东的文章一直表现出这么一个特点:气势恢弘,境界博大,内涵深刻,语言精粹而大众化和民族化。

从毛泽东文章的演变过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作家文章家,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除了作者本人必须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还要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不能抱残守缺,更重要的还要全身心投入社会和人民群众之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血性文章血写成”,这样的文章才能充满时代的气息和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在仔细品味梁衡先生大作《文章大家毛泽东》以后所受到的启迪、体会和收获。

毛泽东的文章,与他的深邃思想一样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阅读,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学习和研究。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梁衡先生,以其厚实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理论基础,以其长期扎根于实践的经历、丰富经验和自身的砥砺,及其对政治、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关心,用他的那支生花妙笔,为我们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文章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

梁衡先生,带着深厚饱满的激情,客观、公正而精辟地评价了毛泽东的文章。可以说,梁先生堪称毛泽东的文章知己。

当我们认真读过《文章大家毛泽东》以后,对毛泽东文章的风格有何特点及其何以能撼人心魄和鼓舞人心也就了然于心了。今后如何深入学习研究毛泽东的文章,梁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学海津梁,示人以启迪,示人以门径。

第五篇:读毛泽东文章《为人民服务》有感

读毛泽东文章《为人民服务》有感

【摘要】读了《为人民服务》后的感想,主要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含义、为人民服务的导师、为人民服务的原因,如何为人民服务和最后感言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字】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读后感 含义 价值

【正文】

我读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后,顿时进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思绪万千。虽然这篇文章不长,短小精悍,但是给予我的思想极大地冲击,感触良多。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指明了方向。备受教育,深受启发。这篇著作文字不多,却充分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为谁革命、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读来格外激动、倍感亲切,让我从思想上、心灵上重新接受洗。

主要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价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个做一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党员与非党员的重要界限。“靠着轮椅和拐杖,我一样也能实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心愿,我要向世人证明:我不是包袱,而是一团燃烧的火。”身残志坚的鼓浪屿青年陈光明以一席朴实的话语,让记者在料峭的春寒中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火热而温暖的心;“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百姓的好书记郑培民就是这样时刻告诫自己的,他把官当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去了,把共产党员的形象深深刻在了群众的印象里;“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用尽100%的努力。”“治病是我们的本分。”正当非典肆虐,人心惶惶的时候,钟南山同志挺身而出,说出了这翻朴素而最符合群众需要的话;72岁的退休教授不享清福,千里迢迢走到条件恶劣的贫困山区科教支农,“我想到当初的入党誓词,在位时有责有职,退休后无职但还有责。”这就是他不顾子女的反对,决意去山区受苦的原因„„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串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任何时候都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党就是这样的党,我们的党员就是这样的党员。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和经验,不正好时时刻刻在说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真谛吗?

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千千万万个党员能不能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每一个党员的考验。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关系着党的整体素质,每一个党员的言行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不论我们这些党员位处何地,身居何职,都应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也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二.指引我为人民服务方向的导师

说起为人民服务,就马上让人联想到雷锋和毛泽东,而且我最敬爱和崇拜的人也是雷锋和周恩来。他们也算是指引我认清自己人生价值的导师。我曾经把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价值观全部都阅读了一遍,觉得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地燃烧了自己,点燃了别人。正如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和周恩来曾说过:“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他们做到了,他们实现了自己所说的话以及自己的价值观。除了他们两人,还有很多人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只是比较有代表性而已。是

他们教育了我,指引了我,帮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我是一个人,首先人就要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办法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人民服务!我不知道还能为人类以及社会服务多长时间,我真的很想用一生的时间去为人们服务,让每一个人都幸福快乐的生活着,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太微小了,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我希望今天在这里把我的想法告诉每一个人,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希望你们能从中获益,懂得去怎么做,把我的想法继续传递下去!!

请问一下你们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吗?你们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对人们,人类以及社会有意义的事吗?我们在这世界上剩下的生命中还能再为人类以及世界感谢什么吗?从现在开始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为人类以及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吧!

当我每次看到有我喜爱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当我每次看到有我喜爱的人们在浪费光阴虚度日子时,当我每次看到有我喜爱的人们去伤害别人或者自己时,我的心就感到很伤心难过,我替我自己感到难过,不能帮到他们,也替他们感到难过,他们的前途未来,社会的繁荣安定感到担忧。

我所期望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那时候,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生活着,互帮互助,都能按照生老病死的规律活着,不会受到战争、犯罪以及灾害等意外而死去!

四.如何去为人民服务:

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我们即将进入社会,找工作,真正的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人民服务了,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对待社会分工和个人愿望的关系。首先要做到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要使个人利益服从于人民利益,服从于党的事业,只要干上一件工作就努力干好。其次,如果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明显与本人的特长爱好不相符合,也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组织上和同志们了解自己的特长,使组织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把自己安排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但是作为党员,不能借口工作不适合而消极怠工,也不能为谋取私利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达到个人目的。作为党的组织和各级领导部门,既要教育党员热爱本职工作,又要注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2)要有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钻研,提高业务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的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就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中,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可以主要地通过牺牲式的奉献表现出来,这种精神今天也是十分宝贵和必要的,但是仅此还不够,还要有创造式的奉献。从事技术工作的党员,要努力钻研,革新创造;在管理岗位上的党员,要研究工作规律,努力开拓创新;在服务岗位上的党员,要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在生产岗位上的党员,也要提高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总之,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需要既有奉献精神又有才能的人,共产党员应当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

(3)要主动找“麻烦”,自我“加压”。为人民服务无止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找事干,自我“加压”。如优秀党员徐虎,为了方便群众,挂出了24小时服务的牌子,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却解决了群众的困难。青岛市一个区公安局,为了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制定并向社会公开了办理户籍证件的责任制,限定时间,落实到人,受到群众的欢迎。

五.最后感言:

本人今年已经大二了,也即将走出社会,为人民去服务,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之前一直是社会为自己服务,自己还不曾有半点为人民服务的时候。现在离毕业越来越近了,一来担

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尽到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二来自己的思想还缺乏磨练,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待改善。因此在学校的现阶段,本人会尽自己最大最大的努力去学好知识,增强能力,加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千万不要只有三分钟热度,一定要持之以恒!永远是您采取了多少行动让您更成功,而不是您知道了多少!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好自己人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舞台!!请努力为人生拼搏奋斗吧,好好的为人民服务吧!!

从现在开始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为人类以及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吧!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

学习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短短几百字,朴实而赋予哲理,使我心灵受到了震撼,也有了很多感受和体会。尤其在现阶段,在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候,更觉其意味深远。毛主席用极为亲切的口吻,朴素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当时、对现在、也对将来都具有深远意义的道理,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世界观和奋斗目标,更道出了一个政党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次街道开展“五比五赛”暨“缺什么、要什么、做什么”大讨论系列活动。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这次活动“做最好的自己”。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作为一名党员,从自己入党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把一切献给党,就必须把党的宗旨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和终身行动指南,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任何一名党员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所以,对我们每一位机关党员

而言,就应该服务于广大人民,努力搞好党风建设,心系百姓,做到老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弱势群体的疾苦急于一切,将老百姓的呼声先于一切,把老百姓所急,所盼的事情,明确责任,认真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制定方案,拿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给于一个满意的答复,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员先进性教育所引起的变化。努力做好每件小事。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做好各项工作。

今后,我还要继续经常不断地学习为人民服务,从中

进的活力。

下载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毛泽东》有感

    读《毛泽东》有感 《毛泽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成长历程 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的一座小山村里,父亲毛顺生,母亲文其美,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毛泽民、毛泽......

    读《毛泽东》有感

    读《毛泽东》有感 在读《毛泽东》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毛泽东主席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1949年9月开始担任中华人民政......

    《毛泽东》读有感

    勇气与睿智成就伟大 ——读《毛泽东》有感 是谁,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了国际领导人的舞台?是谁,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大国的领袖?又是谁,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

    读毛泽东有感[大全]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光辉著作之一,很久以前就已经拜读过,而且印象深刻。这次重温这篇文章,读后倍感受益匪浅,自己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

    读《毛泽东同志的故事》有感(五篇模版)

    读《毛泽东同志的故事》有感 读了《毛泽东同志的故事》,我被他的一些故事所感动了,毛泽东是那么勤俭节约,而我们却怎么做?打开电视不关„„ 《毛泽东同志的故事》主要讲了关于毛......

    读文章有感

    读《纸有几种命运》有感(一)暑假里,我读了《纸有几种命运》这篇文章,当我一看到文章的标题时,就想:纸有几种命运?纸不是只有两种命运吗?我带着问题仔细地读了这篇文章,读完了,我找到了......

    读《伟人毛泽东》有感

    读《伟人毛泽东》后感 ——少年立长志 摘要:稻田里,一个穿着肥裆蓝裤的男孩坐在竹凳上,乱蓬蓬的黑发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他身体单薄,但个头对于一个还没有到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高......

    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一.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无法保持进攻势头,从而重点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整治诱降。1938年底,汪精卫叛国投敌,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