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课堂教学确保学生主体的构想论文
阅读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言语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已取得可喜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中尚未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问题之一。如课堂上教师不重视启迪,信息反馈限于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气氛压抑;重情节分析轻能力培养等。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阅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回归主体,发展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思、去说、去写,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优化阅读课教学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要求教师“课要上得生动有趣,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关系,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产生兴趣的源泉。”这一理论为我们在阅读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谈几点构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就接受知识,学生会感到学习是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情境创设中下功夫,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常用的方法是:
1、设计一个富有情趣的导语,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趣区,产生学习的动力。
2、制造一个悬念,引导学生迫切的探索心理,问题引起学生悬念,产生求知欲望。
3、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发学生疑问,启发思维想象。设计用换位方法来教学,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船主、货主、造船人说说他们会怎么想,然后读句子,体会其中的惋惜、感叹、惊讶之情。在教学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介入讨论参与到求解行列中来。
诸如此类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因文而异,多动脑筋去设计,驱使学生积极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民主教学,激发学习创造性
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阅读教育要适应未来的需求,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培养,鉴于此,必须采取民主教学的方法。
1、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讨论研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解决疑难摆脱束缚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及时提一些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大胆猜测,大胆怀疑,发表不同见解。如《乌鸦喝水》从相反角度问:投石子使乌鸦喝到水还有不够好的地方吗?学生思考后例举了很多缺陷,水被弄脏了、石头子卡住口了等,再分组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于是会有产生“管子吸”、“抱着喝”等,再让学生从中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等。学生在民主气氛中相互激励,相互启发、争论,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使之得以充分思维、大胆想象。
2、讲求民主教学作风。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精神的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安排“质疑”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说出疑问,主动探究,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讨论分段,让大家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分,都予以肯定。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给老师乃至教科书上提出问题。如《跳海》一学生提出“所有人都笑起来了,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是病句,应改为“除了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其他人都笑起来”,显然这一提议是可取的。
民主教学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创见,从中有所发现,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后,学生能在发现中感到自己进步了,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自能读书,激发学习主动性
“教是为了不教”,“自能读书”应成为阅读教学的追求目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始终,从读懂句子开始到培养阅读段、篇的能力,继而培养阅读段篇的能力,包括捕捉中心句,概括中心,做读书笔记的能力等,这些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学法,掌握阅读的操作步骤。
在现行教材中,很重视学法的传授,每个单元组都安排了一项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展示学法步骤,体现训练过程,力求使学生去亲自发现规律掌握读写技能,并清晰地展示了该项目训练的操作过程。
通过导学,使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掌握了操作过程的方法,自然乐意去尝试,使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性,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达到了自能读书的能力。听说读写素质自然提高了。
综上所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语文素质教育。
第二篇: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笔者在长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做了粗浅尝试,愿将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意识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许多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没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改往日机械死板的讲授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上的巨大变革,无疑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学生被动适应,死板接受,从而使整个课堂沉闷压抑、难以迸发创造性的火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率,现谈以下几方面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要准确的把握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权威者”和“遵从者”,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一直以来处于服从、被动的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感,严重影响了师生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根深蒂固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其在新课程改革中一时半会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打着课程改革的旗帜,“穿新鞋走老路”。然而新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人格上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容易成为朋友、心理相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因此,教师只有从传统师生关系的阴影中走出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实现角色转化,树立为学服务的意识,才能把学生推向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学生才能在放开手脚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二、要恰当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很多思品课的教师常常抱怨,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倒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往往一节课下来课程进度却难以完成,似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进度成了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殊不
1知这是不合理的目标定位在作怪。很多思品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仍然延用传统的习惯模式、面面俱到,点滴不漏,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老牛拉慢车,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课改教材凸现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悉心整合教材,恰当取舍教材,精心创设突破重点、难点的情景,使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感悟教材,体验情感的目的即可。
三、要创设别致新颖的话题和情景引发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头戏。寻找新颖的话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成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勇跃探究,主动交流、深刻体验的催化剂。一般来说,思想品德课的理性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思品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材料外,多联系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事例,多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话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共呜,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使一堂课在轻松愉快、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
四、要对学生探究交流中的误区和僵局进行适时的点拔引导。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教材内容的抽象枯燥,学生认知水平和亲身阅历的有限,在活动探究中容易出现偏离方向或者提不出合理的看法,甚至出现不敢交流的畏惧僵局。因此教师在创设话题和情境时,应有足够的预见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在合作交流中适时的加以点拔和引导,使他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避免出现僵持或漫无目的开无轨电车,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陈述的意见,我们不要过于苛求,那怕是一句话,或者看似荒诞无稽的论点,我们都要在肯定其勇气的同时加以恰当的点评,达到拔乱反正的目的,切忌对于交流中的不当恰言论进行简单批评和泼冷水,否则会堵塞言路,造成学生害怕其观点不正确而受到老师批评的畏惧僵局。所以适时的点评和引导起到了打破僵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有科学的合作方式和技巧。
1、师生合作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心甘情愿地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牢记教师角色是学生探究、体验、合作、交流的铺路石,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尊重学生的见解,包容学生的缺陷、理解学生的困惑,学生只有在被尊重,被理解的过程中,才敢畅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尊严,对学生的不完美意见横加指责,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很难得到培养。
2、生生合作要有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生生合作是课堂合作的主弦律。生生之间由于朝夕相处,没有心理压力,交流起来无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效果。为了使生生合作高效科学,教师可根据情况,将相邻的六人分为一组,注意性格、性别的搭配。一般来说,好、中、差搭配容易带动。在陈述交流意见时应考虑机会均等,往往要更充分的考虑性格内向者,平时不爱发言者,自信心不足者的发言机会,使他们在不被冷落中得到锻炼。
总之,思品课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学生学习实际,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郭清泉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新理念,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一上课就尽情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即使让学生发言,也不允许发言与教师意见相左的观点,整个是“教师主体”的氛围。这样的课程往往是沉闷、僵硬的。要打破这种现状,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将活动引入课堂。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合作、交流的氛围,又给学生以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
第四篇:尊重学生主体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尊重学生主体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有时上完一节课,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最后到PH<7。第五位学生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第六位学生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氯化钠还是NaOH。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
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
第五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究竟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呢?本文主要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发散思维、学生主体,评价,质疑,创新
从传统的课程标准到新课程标准,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下面我将对我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数学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忽略了探究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知识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 b2= 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跟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勾股定理”是什么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初二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并推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思路很乱,理不清条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能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说的“差生”,就是身上有闪光点,但是这些闪光点并没有得到发现,暂时隐藏了光茫的学生。
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提高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
四、鼓励质疑,鼓励创新。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同笼,鸡兔共有33个头,8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8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8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42只脚。这4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33,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42-33=9(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有结束的时候,而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会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