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教育论文-德育
德育教育论文
(一)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
一、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
1.愚陋无知。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自我发展不完善的人,知识、经验、能力都还在逐渐形成过程和完善中,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他们并不是都清楚,还有许多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规范、社会规范他们并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客观、公正的是非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纯主观愿望来决定行为的取舍,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失之千里的悲剧。
2.知之不真。在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当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时,才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不该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或为什么不做,不理解这样做或不做的深刻内涵,知的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是伪知,不是真知。
3.行为无范。学生行为失范,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清楚社会规范,不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这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二是清楚社会规范却没有能按社会的要求做好。学生了解并深刻理解了德育内容、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后,对于不该做的事能够约束自己不做,但对自己该做的事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知道了该做,并不等于知道了该怎么做,并不等于知道该怎么做好。
4.缺少督导。学生知行不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知与行缺乏有效的督导。常言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其实也可以说“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学生的德育实践需要自身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需要自身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对人来说,总有惰性,总想趋利避害,长时间按德育要求和社会规范进行德育实践是艰苦的事情,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旦失去有效的督导,学生很容易在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偏离内心中确立的行为规范,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会慢慢减少,对自己的行为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纵自己。
二、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1.求真求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的实践,需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认知。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认知呢?学生需要的是在求真求实的德育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至高道德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求真求实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公民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
2.明确规范。“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来讲,可以从做人、做学问两个内容来规范的。体现在做人上,学生就是依据思想品德结构,知情信意行等基本要素,首先从认知开始,将接受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再经由情、信、意等中间环节,最终外化为主体的行动。“知行统一”表现在学生做学问上,就是做到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质量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当代学校“人才观”的主要内涵和标准。
从学生德育教育角度来说,对社会规范不了解、不清楚、不理解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知道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让学生清楚社会规范的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更需要理解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牢固地树立起维护社会规范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的怎么才能做好,要避免一知半解,半知半解。通过学习,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正确评判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3.树立榜样。榜样示范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同样能够让人振聋发聩,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榜样要真实可信,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榜样最好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距离不要太远,最好是身边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要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榜样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约束人,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努力后能够学的人,不能是学生无法学的“神”。不能把榜样与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因此,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于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增强榜样的作用。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榜样的效果和对待榜样的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预案,对不合适的榜样要及时重新树立。
4.加强督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还有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重要的是在学生明白
道理、分辨是非的基础上引导实践。对于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定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针对其身心特点,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形式要生动活泼,内容要丰富多彩,符合学生需要,力求效果最佳。
学生在知行德育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可能与学生内心掌握的规范标准有一定差距,这需要教师加强监督、指导。对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出现的迷茫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清楚规范、明确标准,廓清认识上的误区,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失范行为及时予以指出,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
加强督导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步,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手段f如短信、互联网、QQ、监控设备等)了解学生的知行现状,多关注学生,多关心学生,多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教师的视角需要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不但要监督学生的知行实践情况,更要指导学生的知行实践。
德育教育论文
(二)一、教师的宽容给学生以鞭策的力量
我们班一名叫小伟的学生,在班中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他的特点是好动,对什么都好奇。在班级中,你越说什么不能动,他总是想方设法的去动、去摸。他也常常因为这些,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可是事过以后,他还是我行我素,“不思悔改”。今年刚开学,为了遮挡阳光的强烈光线,学校为各班级配备了洁白的窗帘。为了不让窗帘弄脏,我特意在窗帘的一边拴了根细绳,并要求学生拽绳开闭,不要直接用手抓窗帘。就这窗帘又引起了小伟的好奇心。他有事无事地就去拉窗帘,弄得靠近窗的同学相当的反感。三番五次地说他,就是不听。这天,我刚进教室,同学们都纷纷地站起来,向我诉说小伟的“罪状”。当时我很生气,但我还是忍住了。我看到小伟的脸上显出不服气的样子。心想:对这位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妨也来一次宽容吧!我平静下来,用缓和的口吻问:“小伟是这样的吗?”小伟低头站着,好像做好挨批评的准备。“你是不是觉得,老师拴的那绳不合理,去拉拉看,好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他默默地低着头,没有回答。我把脸转向同学们,说:“小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动脑子,他一定看这绳拴得不太合理,他一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同学们信不信啊?”同学们一致赞同。这时,我发现小伟脸上显出难为情的样子。我接着说:“小伟,老师相信你,请你试试看。”奇迹出现了。下课后,小伟又来到窗前,但没有用手动,只是注视。到了第三天下午,他带着线球、钉子和锤子来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请同学们帮忙,把窗帘拉线全换了。经过改装的窗帘使用起来比原来更方便省事了。同学们高兴地向我报喜,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说他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很有创造力。从此,小伟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了,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更有信心了。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鞭鞑学生,是教育上最不适应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学生推向教育的另一端。”是的,学生在犯错的时候,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与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心灵
我曾经接过一个班级。第一天走进教室,就让人目不忍睹:桌椅朝天,纸片乱飞。看到这种情况,我一声不吭地拿起笤帚,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让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老师亲手打扫好的教室里上课,同学们起初是面面相觑,接下来是出奇的安静。第二天,我依旧如此。有的同学耐不住了,就说:“老师,让我们扫吧!”我说:“不,这周让老师做值日,从下周开始,安排好值日表,同学们轮流值日”,下周开始,我安排了值日表,同学们轮流打扫教室,并且打扫得很好。很少见过老师替学生做值日,我不仅做了,而且还做得一丝不苟。同学们从最初的费解,到后来的于心不忍。这就使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理解。其实,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很多时候,老师无需多费口舌,教育的力量就在你的所作所为中。“身正为范”,走在美丽的校园,站在神圣的讲台,教师应该以此来审视自己。
三、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在学校举行的小型运动会上,我班的一名学生在冲刺的时候,丢了鞋子,快到终点了,同学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在同学们的期待与加油声中,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力量,赤脚跑完了最后的赛程,争得了冠军。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你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这个同学在学习上是老师们公认的“老大难”。可是经过这场比赛后,他变了,变得认真学习了,真是意想不到的奇迹。老师们对他啧啧称奇,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为什么一次赛跑的成功,会对他有如此大的鼓舞力量呢?他在自己的作文《难忘的一件事》中写道:“在赛跑那天,那么多的眼神看着我,同学老师为我加油。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我想,我跑步能够获得成功,在学习上也不应该甘于落后。”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次成功的机会给他带来了强大的力量。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的最深层的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偶然的一次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激发起他的信心和勇气,这种信心和勇气,又在迁移为一种对于成功的渴望。从而以巨大的力量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他们树立自信,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四、走进学生心灵,学校教育无断层
每当寒暑假来临,学生离校之后,作为教师,我们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否就进入了真空状态?不是的,在寒暑假里,教师除了必要的家访,我还用写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在校时,面对面与学生交流,学生未免有些紧张。受当时的环境、心态等影响,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假期里给学生写封信,针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在信中对学生或鼓励或提出建议。特别是对于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收到老师的来信,他们会觉得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收到信后,他们更有时间来咀嚼信的内容,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循循善诱,这比平时谈话的效果要好十几倍。这种交流,使学生消除了面对老师的紧张感,更容易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
五、注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的宠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责任意识。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唤醒学生关爱他人和集体的意识。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给老人梳头,收拾被褥。每逢春节,学生给老人们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他们由衷感谢孩子们对他们的关心,感谢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当有人问学生节假日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觉不觉得累时,孩子们说:“能给老人带来快乐,我们也是快乐的!”总之,德育工作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就要从点滴事情做起,用对学生、对教育的一片爱心,潜心研究德育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德育教育-德育
德育教育
(一)一、学生的情况
姓名:杜义性别:男年龄:13岁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自束能力较差。经常借故逃学,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其他调查资料
该同学今年13岁,性倔,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娇惯,使他养成了自由散漫、性格。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又借故不上学,致使基础打得不牢,学习成绩差,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烦。
四、个案分析
1、鉴于其父母对他的溺爱骄纵,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使他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使其养成懒散无纪律性,做事随心所欲,不计后果。
2、在班级里,由于学习成绩一般,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害怕上学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作为任课老师,我经常主动找他聊天、谈心,让同学们多找他交流,让他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和快乐,对于他的厌学,我则采取文火慢工的方法,从基础着手,采用帮学帮练,多鼓励,多表扬,是他对学习产生乐趣。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杜义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身体强壮,学习成绩大有起色,学习态度有大的改善,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七、德育心得: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德育教育
(二)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朱某性别:男年龄:13岁六年级学生刘敏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朱某同学今年13岁,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忙于自己的小生意,没有对他进行管教,任他自己自由发展,使他养成了自由散漫、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基础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朱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几乎没人管教,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家人没有能力管教他,过于放纵,使他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出错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在班级里,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我已经不行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朱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朱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亲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等到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朱某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成绩有了一定起色,学习态度有大的改善,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朱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朱某同学今年13岁,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忙于自己的小生意,没有对他进行管教,任他自己自由发展,使他养成了自由散漫、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基础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朱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几乎没人管教,缺乏一种必要的约束力,凡事随心所欲,家人没有能力管教他,过于放纵,使他生活在很松弛的生活状态中,这样容易出错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在班级里,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我已经不行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朱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朱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亲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等到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朱某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成绩有了一定起色,学习态度有大的改善,但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朱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三篇:德育教育心得-德育
德育教育心得
情景一:
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的玩耍。萧萧小朋友没有带玩具来,看见可昕小朋友在玩球,他就跑过去对她说:“可昕,我们一起玩滚球吧!”可昕小朋友同意了。可是当可昕小朋友刚把球滚过去时,萧萧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也不管可昕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这时老师对萧萧小朋友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萧萧小朋友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刚才这样的做法不是借,而是抢!你要借球必须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拿来玩!”
情景二:
过了几天,萧萧小朋友特别神气的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这时天天小朋友走了过去,想问萧萧借球玩,可是萧萧小朋友说什么都不肯。天天小朋友见商量了半天他还不肯借,情急之下就要去抢。萧萧小朋友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见了,就走过去对他说:“天天小朋友跟你商量借球,你都不肯借给他玩,还说要团结友爱。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
案例分析:
出现上述的情况,明显可以看出萧萧小朋友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萧萧小朋友的家里有个岁数比他大很多的姐姐,平时不会跟他抢东西,凡事都让着他。爸爸妈妈也都很宠爱他,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
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萧萧小朋友身上的这个不好的缺点,发现因为他的这一缺点,导致了他平时在班中比较孤立,大部分小朋友不爱和他一起玩。
新世纪对新一代的要求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更要求孩子们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品质。而这种缺乏分享意识的行为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幼儿的行为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意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取的措施:
一、家园共促,培养分享行为。
首先,通过交谈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我想首先应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应自我检讨。因为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腻爱形成的。在家里要通过家长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要对他们过于宠爱,如果孩子一定要自私的话,家长也可以用换位的方式试一下,你学孩子的表现变的自私,那么孩子必定得不到要的东西。家长这时再通过引导,让孩子发现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从而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哪怕大人只是象征性的咬一点点也行。玩具也是这样,如果他想跟别人玩,就要别人跟他一起玩玩具,不能只玩别人的,并且适时地教育他。
二、榜样共存,树立分享意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在学校中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根据大家的意见评选出一些大方、有分享意识的好孩子上光荣榜,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同时我们也有意识的请那些大方、分享意识较好的小朋友与萧萧小朋友多进行接触,让雨萧小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步受到良好的熏陶。做为老师,对萧萧的每一次点滴的分享行为老师都用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让他及时的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三、创造机会,体验分享快乐。
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操作、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也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一天午饭后,小朋友在走廊的椅子上看书。萧萧小朋友看到小波在看一本新图书,就对她说:“小波,你的图书借我看一下好吗?”小波说:“不行,我还没看完呢!”萧萧听了就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小波不给我看书!”小波听了着急的说;“我的书还没看完呢!”这时我就启发他们说:“我们来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大家都能看到书?”萧萧听了摸了摸脑袋说:“大家一起看就行了!”小波听了说:“对对对,我们俩一起看就可以一起看到书了!”说完开心的和萧萧在一起捧着书看了起来。看到他们俩津津有味地看书的样子,我开心的笑了!通过这次看书事件,萧萧小朋友体验到了被人拒绝的伤心、失望和与人分享时的开心、满足,从而身受启发“大家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快乐!”反思: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与合作,将寸步难行。为了让萧萧小朋友更好地适应社会,今后我们还将通过歌曲、儿歌、故事、移情表演、游戏等各种幼儿喜欢的形式来培养他自发的分享行为,学会与别人共处,充分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乐意与人分享、合作的孩子的!
第四篇:浅谈德育教育-德育
浅谈德育教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德育工作历来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总称为思想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的德育工作是整个社会德育的基石,基石不稳,大厦将倾。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少年是关键期,尤其是品德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来说,早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然而人们总是忽视德育教育,学校里的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家长教师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不眠不休的补课,批改作业,但是,有哪位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品德形成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假如没有德育,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技术再高也会走向社会的反面,与人民为敌,这样的话,再多的智力投资无疑在为国家和人民制造定时炸弹。因此,针对当前的德育现状,尤其是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弊端,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德育课,教师照本宣科讲一讲,学生漫不经心地听一听效果不会好。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接受理解能力,通过实际演练,过程感悟,使学生自己产生一种大家公认的道德标准,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故事会、听模范英雄人物作报告等,提高他们的共识,这样才能使他们领悟,效果要比听讲教学会事半功倍。
第二、学校教育一定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三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这一问题也是当今德育工作一个重中之重,家长不能认为自己只是管孩子的吃、穿、住,而将德育教育推给学校,甚至对德育教育置之不理,反对搞各种活动,认为影响学习,;同样学校也存在与社会相脱离的现象,一些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学生在学校确实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文明礼貌,可是出了校门就变样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原因何在?就是缺乏学校与社会的一体化。所以一位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是全方位的教育,不是自管自的教育,应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共识,提供给孩子良好道德形成的土壤,树立真、善、美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三、就是身教胜于言教,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先明确的是教师要品德高尚,要表现出良好的素质。不难想象,一个满口脏话,随手乱扔,随地吐痰的教师形象,尽管他在台上栩栩如生地讲课,孩子们看到的只会是他的负面影响,学校是一方净土,是一个远离歪风邪气,不良道德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德”,对于教师来说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说,学校德育的直接对象应该是教师,而间接对象才是学生。
以上的种种情况确实存在,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执着探索,一定会找到适合我国学校德育之路,让祖国的花朵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尚情操,从而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篇:德育教育案例-德育
德育教育案例
(一)忠旭是一名“特殊”孩子,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棘手。忠旭的脾气很倔强:平时同伴间有了矛盾,老师如果不帮他,他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与你对峙半天,一言不发,令你无法收局;有时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措到东西就扔就甩。有一次让我震惊、担心了许久。记得是在收拾玩具,准备解便洗手吃午点了,我看见他拿着玩具绕转圈地追着冬冬乱跑,我拉住他,好言相劝,边拿掉他手中的玩具准备放好。谁知,忠旭却一反常态地拉着冬冬就是使劲地捶打,还一个劲地喊着:“要你抢我的玩具,我不吃午点了,我讨厌你们……”说完就往外冲,我眼疾手快地抓住了他。
一、教师与家长携手,达成共识。
原来,小旭父母工作忙,从小就是婆婆一人照料他。小旭调皮,爱捣蛋,腿脚有点不方便的婆婆,总是会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非常的溺爱孩子。平时,在家里,小旭不吃饭,婆婆总是到处追着他喂饭吃;婆婆从来不会骂孩子,即使有错也会迁就他的。父母起早贪黑工作繁忙,回家后也难得与孩子相处,索性爱心倍加,常常放纵孩子,让为所欲为。于是,小旭只要稍有不顺心就赌气不吃饭或者摔东西,甚至出手打人。有一次,妈妈气不过打了孩子几下,他竟然与妈妈对打,爸爸不但不阻止,反而大笑起来,这就更加助长了小旭的嚣张、任性。为了尽快改变小旭,我决定家访,利用家访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具体做法:
1、家访时我带上一些自制的小玩具,利用玩具的魅力吸引小旭,让他能愉快的接纳我,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2、在与小旭的父母交谈时,我以诚恳的言语换取了家长的信任。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婉转的提出问题,举例说服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小旭不良性格的严重性,劝说家长与我互相配合,携手共同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连成一线,唱一个调,不让孩子有空隙可钻。
3、在说服家长,得到他们的认同以后,我为他们推荐了几本早已准备好的幼儿教育杂志,特别是《幼教博览》的“家教职坛”栏目,使他们知道教育孩子必须家园同步,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行为。
二、持之以恒,事半功倍。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凡事贵在坚持,特别是对于孩子某种不良习惯性格的纠正,就更不能操之过急。所以老师与家长应该做好心理上的长期准备,只有统一战线,坚持不懈,不让孩子钻空隙,逐步提高要求,才会最终达到目的。在这学期里,我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家园共唱一个调,注意经常保持联系。
具体做法:
1、当家长感到疲惫无力过问时,我就上门家访,把意见对策送上门,得到家长的同意,支持后再行动,保持家园的一致性。
2、当孩子取得了小进步,家长兴致较高时,就通个电话简单扼要的讲明下一步计划,同意意见,双方互相提醒不可放松,以防孩子出现反复。
3、当孩子出现突发事件,三言两语无法讲清时,我就写纸条,讲明事发原因,我的处理意见,并劝孩子的父母双方统一意见,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坚持家庭之内、家园之间唱一个调。
4、过一段时间后,我与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互相总结孩子近期表现,找出闪光点,予以引导,鼓励,找出不组之处,探索新方法。
通过我与家长双方的不断努力,小旭变了,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了,学习也认真了,会唱几首歌曲,会背几首古诗了。虽然有时还会发脾气,但在教师的提醒和暗示下会很快扭转过来的。现在,他能主动的与伙伴分享玩具,和睦相处了,我已将小旭与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不再“特殊”看待,“特殊”照顾了。
德育教育案例
(二)情景一:
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的玩耍。萧萧小朋友没有带玩具来,看见可昕小朋友在玩球,他就跑过去对她说:“可昕,我们一起玩滚球吧!”可昕小朋友同意了。可是当可昕小朋友刚把球滚过去时,萧萧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也不管可昕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这时老师对萧萧小朋友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萧萧小朋友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刚才这样的做法不是借,而是抢!你要借球必须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拿来玩!”
情景二:
过了几天,萧萧小朋友特别神气的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这时天天小朋友走了过去,想问萧萧借球玩,可是萧萧小朋友说什么都不肯。天天小朋友见商量了半天他还不肯借,情急之下就要去抢。萧萧小朋友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见了,就走过去对他说:“天天小朋友跟你商量借球,你都不肯借给他玩,还说要团结友爱。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
案例分析:
出现上述的情况,明显可以看出萧萧小朋友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萧萧小朋友的家里有个岁数比他大很多的姐姐,平时不会跟他抢东西,凡事都让着他。爸爸妈妈也都很宠爱他,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
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萧萧小朋友身上的这个不好的缺点,发现因为他的这一缺点,导致了他平时在班中比较孤立,大部分小朋友不爱和他一起玩。
新世纪对新一代的要求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更要求孩子们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品质。而这种缺乏分享意识的行为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幼儿的行为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意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取的措施:
一、家园共促,培养分享行为。
首先,通过交谈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我想首先应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应自我检讨。因为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腻爱形成的。在家里要通过家长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要对他们过于宠爱,如果孩子一定要自私的话,家长也可以用换位的方式试一下,你学孩子的表现变的自私,那么孩子必定得不到要的东西。家长这时再通过引导,让孩子发现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从而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哪怕大人只是象征性的咬一点点也行。玩具也是这样,如果他想跟别人玩,就要别人跟他一起玩玩具,不能只玩别人的,并且适时地教育他。
二、榜样共存,树立分享意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在学校中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根据大家的意见评选出一些大方、有分享意识的好孩子上光荣榜,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同时我们也有意识的请那些大方、分享意识较好的小朋友与萧萧小朋友多进行接触,让雨萧小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步受到良好的熏陶。做为老师,对萧萧的每一次点滴的分享行为老师都用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让他及时的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三、创造机会,体验分享快乐。
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操作、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也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一天午饭后,小朋友在走廊的椅子上看书。萧萧小朋友看到小波在看一本新图书,就对她说:“小波,你的图书借我看一下好吗?”小波说:“不行,我还没看完呢!”萧萧听了就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小波不给我看书!”小波听了着急的说;“我的书还没看完呢!”这时我就启发他们说:“我们来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大家都能看到书?”萧萧听了摸了摸脑袋说:“大家一起看就行了!”小波听了说:“对对对,我们俩一起看就可以一起看到书了!”说完开心的和萧萧在一起捧着书看了起来。看到他们俩津津有味地看书的样子,我开心的笑了!通过这次看书事件,萧萧小朋友体验到了被人拒绝的伤心、失望和与人分享时的开心、满足,从而身受启发“大家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快乐!”反思: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与合作,将寸步难行。为了让萧萧小朋友更好地适应社会,今后我们还将通过歌曲、儿歌、故事、移情表演、游戏等各种幼儿喜欢的形式来培养他自发的分享行为,学会与别人共处,充分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乐意与人分享、合作的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