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读《大学》有感:"求诸己"的修身之道
“求诸己”的修身之道
——研读《大学》有感
作者:康海静(苏家坨中心小学)
这学期开学之始,从世事纷乱,事务繁杂中抽离,踏入群山环抱,绿树葱茏的敬德学堂,开启了研修之旅。每周三个小时,读《大学》,静心灵,“深林人不知”,心情一如敬德的古树,空灵而闲适,好不享受。
人的一生是自我完善,自我修炼的一生。
研读完《大学》,我感悟到大学的“大”是高大上的“大”,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做人、齐家、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它实在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需要我们用来一生研读,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拜读。
《大学》教给我人的一生就是自我完善,自我修炼的一生。必须加强学习,注重修养,久经锻炼才能成才,才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庄严感和敬畏感。只要自己的道德达到止善的境界,那么也就可以推及他人。《诗》中谈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无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学》的第一部分中就说明大学之道的内容有三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达到这三个目的就其途径及关键就是修身。修身为的是塑造人格,人格的魅力是一种表率,所以齐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把修身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修身之道,重点在于自我教育,方法在于“求诸己”.《大学》中修身之道所谈到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突出的是人的自我教育。修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正心、自律。在修身的活动中只有真心诚意地去追求,排除自身情绪的干扰,才能实现自己的修养目的。
“格物致知”就是要求在自修中加强学习研究,掌握知识,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掌握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成人都认为已经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了,已经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识,足够应付了。殊不知,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意念真诚,端正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这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交相激荡,特别是物欲横流的当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什么贪污腐败、问题奶粉、地沟油、暴力拆迁和伪造曹操墓等等事件的层出不穷,显然与人们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和急功近利有关。
“求诸己”,正是大学之道所一直提倡的修身的一种方法。《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谁,凡事一律回归到自己的修身上来。“吾日三省吾身”,别人做得对不对,那是别人的事,我自己首先要做对。在道德的修养方面要多要求自己,从自身出发,承认主体自觉性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从求诸己出发,以至于达到至善的“道”.如此,身修而后可求诸人,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感化,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实现《大学》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上至领导,下至同学,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建设和谐校园就不是一句空谈。如果遇事都是互相埋怨,推诿扯皮,把责任尽往别人身上推,那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为师者,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又应该如何通过反求诸己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呢?教师在课堂中,倘若发现学生有走神、小动作、交头接耳等不良行为时,在及时制止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的教学哪里出现了问题,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合适,还是教学策略有问题,抑或是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下也可与这些学生交流,了解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反思,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修改。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教学经验的提升,也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大学》,大而化之,大而学之,时时翻读,如拂拭心灵之埃,大有裨益。
第二篇: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信管1402潘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来,出现了“大学”,当然现在的大学不同于古时所说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从我们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命名不难看出,“大学”思想至今仍有其独有的影响力。
这几天读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强烈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归大学之道》是从现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内的现代大学教育是学习西方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讨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从西方的现代教育上寻找经验。而作为一个个体,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在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看法做交流,毕竟体制化的东西,不同的国情不好一概而论。
我将重点就他的大学教育目标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成八个方面。1.表达能力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目标中,首要强调了表达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同样觉得表达能力很重要,与朋友同学交流我们需要表达能力。就一学术问题的表述我们需要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们虽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不出,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缺乏表达能力。当然走上社会后,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户,和领导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会为你划出更大的空间。那么表达能力该如何提高,综合书上内容,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肚子里有货,有内涵,这是硬件配备。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多与人交流,这就是表达能力的软件配备。2.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什么?我们国家现阶段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对来说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缺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而最终具备独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维该如何培养?我觉得我们应该具备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为上只为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3.道德推理能力
关于道德推理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概括为情商。我们是大学生,我们确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缺乏与人处事的技巧,缺乏判断情感正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个人的情商和认知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第一我们不要局限于是学校,我们应该试着和社会接触,通过兼职或是参加社会活动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第二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情感见习,比如说谈一场恋爱,多处几个朋友。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第三方丰富我们这个能力,书籍,传媒等。4.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这一点,我不打算多讲,因为这是一个概念,而且这是个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解释的概念,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与这个世界联成一体,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主人公意识,从而更加爱护珍惜个人的生活,也为别人的生活腾出空间。
5.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
这一点我想现代青年大概已经做到了,但仍存在不足。所谓的适应多元文化并不是说我们就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置之不理亦或是疯狂地崇洋媚外。当下韩流和美流在中国的大学生之中日益风靡,有其是很多女生深陷韩国文化不能自拔,疯狂的迷恋韩国明星,电视剧,整容技术等。而对于本国的精华文化置之不理,这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她们这种疯狂的迷恋,带来的不良风气严重耽误了学习,损害了身心健康,这就和适应多元文化的初衷相悖了。适应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尊重,并不是一种迷恋,我们要权衡好外来文化,控制好一个度,千万不能本末倒置。6.全球化素养
全球化素养,和适应多元文化有所交接,但是这里的素养更侧重于技能的,比如说掌握国际实况,国际语言,国际礼仪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时应该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那么如何培养?这个可以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浏览国外网站,看国际新闻,学习国际语言,国际礼仪。也可以在大学里交国外的朋友相互学习。7.广泛的兴趣
受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影响,网络霸占了我们的大量时间,于是形成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在大学,男生的爱好只有电子游戏,而女生的爱好只有网上购物。也就没有了其他德尔爱好和兴趣,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我们需要的是走出宿舍培养自己丰富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这些爱好和兴趣我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可以结交很多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至于因失去了电子技术而感觉到无聊。8.为就业做准备
其实以上的七点内容或多或少都是在为我们的就业做准备,我要补充的是,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我们的专业情况,而且我们要为自己的职业做规划。提前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的情况。当然最主要的是好好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的一点见解,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批评,与交流。
第三篇:勤于修身 提升自我读《大学》有感
勤于修身 提升自我——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源于跟儿子定下的读书目标:“家里现有的十几本国学经典,每本读100遍”,本着不求甚解的原则,跟儿子一起向我们的读书目标前进,第一本首选《大学》,每天一遍,坚持了三个多月。刚开始读,一知半解,读的越久,理解越深,也有了些许的感悟。《大学》,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简短,却蕴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能治理国家,才能平定天下,修身是第一要务,不可本末倒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任何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一样的,都是修身。我就从修身方面谈一下自己浅显的感悟。“知其所止”。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众多机会和诱惑,要准确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梦想。正如“‘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黄鸟都能找到自己该栖息的位置,人难道连黄鸟都不如?如何给自己准确的定位,首先要认清自己,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及在此位置上怎样做才能人尽其才。一个人有多重社会角色,对于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要求,正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就是我们的“止”,我们的位置。前几天,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屁股决定脑袋还是脑袋决定屁股?”。我认为应该是“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位置决定思想,在什么位置上,决定你应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做什么样的事,找对位置,做对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自我更新。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勤于反省,不断地调整、修正、更新,调整心态、修正不足、更新知识,做到每日更新,日日更新,不断地更新,让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每天都是新的自己,每天都是比昨天更进步的自己,直至“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人生道路上,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稳健前进,就会成功到达目的地。“君子慎独”。要自我完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独处时,也能慎重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行为谨慎不苟。而不会像小人一样,“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慎独”也就是自律,慎独,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做到慎独,即使在没有别人在场和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有违道德、纪律、法规的事,做到“诚其意,毋自欺”。上至领导干部的党风纪律,下至普通百姓的道德品行,大到为官廉政,小至一言一行,都能够做到慎独,社会将会大有进步。时常反思自己,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到“慎独”呢?有没有在无人监督情况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没有在独处时随便扔垃圾,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等等,不断地自我反省,并积极行动起来加以完善,从“无人处”下功夫,自我克制,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我们要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从书本、工作、生活中去学习,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第四篇:大学读书笔记 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有感
读书笔记
——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我认为自己一直以来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说话,这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因素。在朋友堆、同学堆里面,我总是那个因为说话大咧咧,“直肠直肚”而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人。为了摆脱这一大罪名,我曾经也试图通过读这样的书籍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过收益甚微。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市面上的书大部分都是抄来抄去,都是教人怎样去做,而不分析为什么这样去做。所以,我对这样的书从来都只是粗略翻看一下而已。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这种类型的书里面我第一本完整读完的。
读这本书的第二个因素是因为鼎鼎大名的作者—蔡康永。大家对蔡康永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于他与小S以恶搞八卦著称的节目“康熙来了”。我也一直以为,蔡康永就是那种讲话很刁钻、跟拍档合作无间的主持人而已。直到开始接触康永的文字,才算开始了解蔡康永这个传说中知识海量却有点古灵精怪的台湾娱乐天王。对蔡康永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是在微博上看到蔡康永的小短文。分别是《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和《康永,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两个系列。就这样短短的数句,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另外还有他的一些温暖的短小话语总能触碰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泛起感动涟涟。比如前两天看到他关于“对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却必须笑脸相迎。这是虚伪,还是睿智? ”问题的回答。他说:“这是教养,而且人会变化,不喜欢的人不一定会永远都不喜欢,一个笑容有可能让他变成喜欢的人。”这回答顿时让我醍醐灌顶,如一面明镜将向来直言直语的自己还原成自满骄傲的原本面貌。蔡康永的这些小短文转发量也可谓惊人,几乎我浏览过的好友微博都会有他的文章。康永的文字引起了心底的共鸣,所以这是我买这本书的初衷。
当时略略一番,欣喜发现这本以“实用书”自称的作品,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语言,没有说教分明的模式。让我更好地明白不用能说会道,不用假装深度;只需懂得倾听,懂得欣赏,已经是与人交流的一种美德;而与人交流,也无所谓“良心”“灵魂”这类高贵字眼,太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推心置腹的“感觉”,而不是生死之交。对于生命中最在乎的亲人,用话语将关心表达出来,让他们接收到讯息,如此生活也才更有滋味!相对于其他教学书本而言,简单亲切,轻松愉快地通过一个个虚构却又贴近生活的小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在四十个不同的场景之下,我们该如何处理。
当然,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要寓于实践。生活中远远不止这些场景,我们该如何应用呢?曾经也跟当心理医生的亲戚朋友浅谈过,关于人们该如何在陌生面前说话,该如何在各式场合上以为最佳的说话方式应酬每个人。医生说,每个人都带有一层面具,在朋友面前你可以展示你最真实的东西,但是在应酬上只需展示自己所带的那层面具。那层面具就是我们的说话技巧,这种技巧先不说能不能帮助我们的未来,至少它能让我们交朋结友。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有一句话。“贵人不一定能改变人生,外表不一定能决定魅力,但是—说话可以!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相处就是交流,没有沟通联系,就没有相处。社会上的交往应酬,职场上的面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非常需要“说话之道”。一个人说话的每一个细节都能透露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而蔡康永认为“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你嘴上爱抱怨,你就成为‘怨女’。虽然我们都知道你骨子里可能并不是这样的人。“用优秀的说话技巧,让我们的形象更加地完美。从而,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好。如果认为这个愿望太宏观了一点,那从现实点说。正如序言中小S所言“如果因为懂得说话而交到好朋友,又可以让人开心,为什么不?”懂得说话不仅可以交到好友,也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人为朋友。那么划算的买卖为什么不做呢?
书的开头有一句“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确实,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透过它,我们可以彼此交流,可以感受彼此的需要,可以确认彼此的存在。而这一切,只在于我们把对方放在心里。为什么从前的我却不愿抛弃自己固步自封的膨胀心理,放低姿态去主动关心朋友,去以诚心聆听、耐心交流、虚心请教的态度对待朋友。但人就是那么奇怪,似乎对越亲密的朋友越容易苛求,越会幼稚地错认那是所谓“真诚”。反观自己,不也是渴望交到一个“聊天时不会被刺伤”的知心好友吗?虚荣自满的我有多久没有耐心倾听好友的心事,又有多容易在交流中途,否定好友的观点而将自己的意见强凌于他人。这样的自己,是多么地自私无知,更是多么地难以相处。亦舒曾经说过:“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现实确实是如此啊。
当然,相对于技巧而言,价值观带来的改变是更为重要的。书里面让我最获益良多的是一个小故事,“给你推心置腹说别人坏话的人并不一定是你真正的朋友,不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不一定不是你的朋友。“这句话其实在现实中很矛盾,不过也改变了我一些想法。曾经的我,也对一个很亲密的朋友抱有过这样的偏见,两人的关系就从此慢慢疏远了。一直觉得就这样失去了珍贵的友情非常可惜,但与此同时那种偏见又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到了现在,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再试图去理解这个人,偏见便瓦解了。
其中还有一个对于我而言非常有用”说话之道“,就是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很懂说话。有的人,辩才纵横、逻辑清晰、学富五车、口若悬河。每次问到他的意见,他都能侃侃而谈,非常有想法。这样的人,应该很受欢迎才对。但是事实却相反,大家都很讨厌这种人。他怎么啦?他没才干吗?不是的,他才华横溢,口才很棒。他只是跟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而已。这种人很爱表现自己,而且一定也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对,没错,你厉害是确实厉害,但讨人厌。那些口头上对他败下阵来的人,心里面可都是在期待他出洋相的。不管你是滔滔不绝的那一个,还是败给对方的那一个,摸摸自己的心,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我自己,就是那种好胜,不管行动上是否输了,但嘴巴上一定要赢回来的人。但是,往往这样的对话,会伤害到说话人之间的感情。在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用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如果你是对对方观点持否定态度”语带保留,可以迂回地提醒,如果对方不是过于笨拙,应该听得出你的立场。“如果对方是想当厉害的辩手,他的建议是“一笑置之,把那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这会显得你度量很大,对方也会很乐意跟你进一步合作。”其实蔡康永的文章,正是因为揭开了你心底的秘密,所以才令人感觉更加地真实,所以才更能引起共鸣。
语言,真的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现在社会发展得那么迅速,网络不仅取代了通信,更进一步地分化了语言。大家都会认为,网络让人们的缺少了沟通,键盘上敲出来的生硬的字句容易让人误会了话的本意。其实,人跟人沟通也常常会有障碍,有时候对方就是跟你不同世界,怎样说都说不通。但是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尝试得越多,才越可能完成。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你就不需要语言了。语言,本来就是为了让你能和别人想接触才存在的。可惜这么多人只顾自己使用语言,却不在乎别人了。蔡康永在书的末尾写道“我觉得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我们透过语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时候。靠语言确认了彼此的存在,此时语言最美。“这本实用的小书,让我更加觉得康永不是遥不可及有着华丽光环的明星;不是学富五车有着渊博知识的长辈;更不是媒体渲染出来的那个高高在上有着显赫家世的公子。他就像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惜,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谦逊真诚,幽默风趣,为你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从他身上汲取源源不竭的能量,不仅是知识方面,更是如何做人。
没有一本书可以让我感觉到全部的内容,就像在写我,就像在指出自己的缺点。书中的内容触动了心灵,让我们想法或行动有所改变,让我们更完善,这便是好书,值得读的书。
第五篇:学习《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学习《<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很多人都知道《大学》是“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研读过的人就不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修身,如何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虽然做到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先贤圣人的思想,对自身的思想境界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我之所以选这门课一来是想学习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经典之作,通过它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二来是想提高一下自身的修养,学习如何为人处事。
每次上课内心都很平静,和上其他课程时不一样。不管白天忙忙碌碌的做了多少事情,想了多少问题(多是四级考试,上什么课,有什么作业,还有吃什么饭之类的事情),坐在教室里,这些问题统统抛到脑后。在教室里做的只有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被老师的微笑吸引着,老师的微笑确实能让人感到平静。在朗读《大学》的时候感觉就像回到古时候的私塾一样,当然除了摇头晃脑之外,我想这也是老师有意为之,让我们能够深入的体会。上这门课能让人心静,这是专业课程做不到的。
就像《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然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知止”,但是心里平静,不受其他事情干扰,思维也变得清晰,考虑事情也更深入,有所得,有所悟,更多的还是对自身的思考。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是指自觉,自我启蒙,把自己的内在光辉发掘出来。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了“修养”,“修”是减少,“养”是增加,减少的是私心杂念、物欲、勾心斗角,增的是修养、品质、道德。就像在课堂上,心静之后,私心杂念都没有了,这时候心中所想的就是自己的根本,思考的是自己的本质。只有知道自己的本质如何,有何缺点,才能尽快的找到方法提高。虽然“吾日三省吾身”思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是我们还要反思自己品质上的缺陷,做到“善养浩然之气”,去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接着讲了“明明德”的八个层次,即“八条目”。由大至小,条目之间反映的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明明德”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我们能在许多先贤身上都能找到他们攀登阶梯的影子。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老师在这里讲了四句话,风情的理解,超越的精神,当下的精神,中庸的道路,是对格物致知的深入阐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还提到了慎独的精神。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在《大学》看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私下里,都应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记得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出的一幅大树的图,枝繁叶茂,吸收着阳光雨露,迸发着勃勃的生命力。因为它是有根的,所以它是生长的,进步的。有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体现了这个观点。反观现在中国的情况,虽然我们有传统的儒家文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学习传承下来,当然这和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很早的就被送去练舞蹈,学钢琴,四五岁就学英语,但是很少有家长选择教授孩子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譬如《三字经》、《弟子规》,虽然会其中的一句两句,但是我个人觉得孩子有必要学习这些,这这对于孩子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初中,高中,似乎都是在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奋斗着,都有着“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不知道要达到平天下的水平,也是需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走过来的,身不修,以何平天下?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社会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现在体现出来的就是信仰的缺失,感觉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根本。如果中国人没有一个扎扎实实的根,如何挺立,风雨不倒,如何生长,爆发出生命力?要想提高中国人的修养,还是需要从小抓起,灌输中华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社会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过人接触了解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让人们找回自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