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语言《父与子》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父与子的亲情。
2、尝试用语言、声音、动作等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3、初步感受漫画夸张、有趣的特点,喜欢看画面。
【活动准备】
1、课件《父与子》
2、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看“父与子”的图片,熟悉人物。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2、欣赏漫画一《射击》第一幅他们在干什么?你认为爸爸的枪法准不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幼儿学一学爸爸射击的样子。
3、依次看漫画《射击》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大胆的用动作语言,声音来表现对画面的理解。
4、欣赏漫画二《足球》第七幅看爸爸的头上怎么会有个包的?幼儿回答。
出示全部漫画〈足球〉,请幼儿观看欣赏并回答,爸爸头上的包是怎么来的。
提问:“为什么儿子会把爸爸的头当足球踢?”“如果是你把爸爸头上踢了个大包,你会怎么做?”“最后儿子和爸爸怎么了?”请幼儿再依次欣赏一遍。
5、表演漫画
1)集体表演请幼儿找一个好朋友,扮演爸爸和儿子,想一想,爸爸被踢了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和动作,请你们表演。
2)个别表演
3)表演给听课老师看。
活动延伸:
1、丰富幼儿对漫画知识的理解。
2、请幼儿回教室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和爸爸的好玩的事情,制作成漫画给大家欣赏。
第二篇:大班语言教案《父与子》
大班语言教案《父与子》
活动目标:
1、通过幽默画《最后一个苹果》,鼓励幼儿想想、说说、笑笑,体验会写的情节,培养幽默的生活态度。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幽默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幼儿从画面的理解讲述中悟出坚持到底就能完成任务的道理。活动准备:《父与子》系列图片、课件、苹果树、父与子的漫画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苹果树
师:这是什么树?树上有几个苹果?
2、师:这个苹果又大又圆你们想吃吗??老师这里有两个人他们也想吃这个苹果,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教师出示两个纸偶,引导幼儿猜一猜他们想得到苹果的办法。
二、看图讲述
1、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真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父子俩有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2、厨师第一幅图: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我觉得父亲的动作很有趣,老师来学一学,你们帮老师来看一看做的对不对。
老师扮演这棵苹果树,引导幼儿模仿父亲的动作吃力地摇树。
师:父亲也是这样吃力地摇树的,你们觉得它能够得到这个苹果吗?结果会是你们想的那样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儿子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他看着父亲满头大汗,也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了。那儿子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4、出示第三幅图
师:没拿得到苹果,父亲很不甘心,父亲又有了什么办法了?
师:你们看拐杖差一点就可以碰到苹果了,我想这次他们可以吃到美味的苹果了。你们觉得呢??
5、出示第四幅图
师:鞋子扔出去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爸爸和儿子忙了半天还没有得到苹果,心情会怎样?会不会继续想办法?? 如果是你,你会坚持下去吗?那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有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呢?
师:如果你是哪个儿子,在爸爸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什么?(教师总结做事要坚持要努力不能半途而废)
三、欣赏漫画故事
1、教师请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幅图角落上的序号,并要求幼儿说出他的作用。
3、你觉得那一幅图最有趣?为什么?
4、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父与子的其他漫画,体验漫画中的诙谐有趣。
四、介绍漫画书《父与子》
1、师:你们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来自哪里吗?
2、教师出示漫画书《父与子》,并适当介绍这本书。
结束语: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很不错,老实讲这本漫画书留给你们和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第三篇:父与子教案
《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
情景表演法、精段阅读法、想象体会法、读写结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
地震是可怕的,它是灾难。今天我们这则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这就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情况(出示资料):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学提示
1.听朗诵,扫清文字障碍。
地震洛 杉 矶 混乱 安顿 挖掘昔日废墟阿曼达 坚定 绝望
爆炸 叹息 悲痛 颤抖 拥抱 疾步瓦砾 砸碎 欢声笑语 破烂不堪
2.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揭示:了不起。
二、品味课文,体验感悟
(一)品味课文,体验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1、出示阅读提示,学生研习课文
① 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 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批注出理由。
③ 试着体会父亲救儿子时的心理变化。
2、交流自悟收获。
学生可能从以几下方面来谈:
先体会父亲:学生自由读1至16自然段。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
引导: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感受,再引导到走进父亲心里。
老师引导父亲8小时心理的变化:
体会绝望,看不到孩子的绝望。指导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冲向”看出父亲很急切,只希望儿子能平安。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父亲当时太痛心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天旋地转)
体会他的普通,和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他的与众不同。揭示废墟的危险,和父亲的动力:“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信念使他重拾信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悲痛欲决但由从新挺立的父亲。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
12小时了,24小时了,父亲会是什么样子,他心里又会怎么想?联系好心人、警察、消防队长的表现,体现父亲的执着,深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指导朗读。父亲的失望、孤独、无助和坚持
36小时了,他仍然在坚持人们以为父亲失常了,你觉得呢?引出这是来源于他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板书)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力量在支撑着他。(教师板书:爱)
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这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教师示意学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运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读课文。)
总结: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的语言、外貌、外在表现、包括动作、神态,把父亲的内心世界刻画出来的,体现出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
引导:38小时了,已经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了,人疲惫到了极点,黄金救援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引读到最后一段。
儿子:学生自由读17至27自然段。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
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确定:儿子对爸爸的信任,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这让人感动。(阿曼达才七岁,就能凭着父亲的这句话,安慰同学们,告诉大家不害怕这种精神很令人感动。)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课件出示。
确定:他终于要见到了父亲,他却自己不出来,让同学出来,他有着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学生谈体会。引导联系孩子的年龄、孩子所处的环境,想象他如何度过38小时,体会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无私。指名读。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激情:只因为那一句真挚的承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儿子;只因为那一句朴素的承诺,儿子勇敢地与灾难作斗争。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啊。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你们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
确定: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
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苦肉终于团聚,父子心灵相通,是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幸福。爱让他们这样
幸福,被爱让他们如此幸福。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 不害怕,他一直记得爸爸对他说的话,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他不害怕。/害怕,他才7岁,就是大人,在发生地震也会害怕的。
三、总结板书
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七岁的阿曼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父子俩就是凭着这句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感悟父爱》,在序开头的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父与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儿子
坚定善良
执着无私
深沉的爱富有爱心
了不起
四、作业
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也像刚才我们领悟到的表达方法那样,通过写他在废墟里,在黑暗当中的语言、心理、神态、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
例文:
心理描写: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住!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他不会仍掉我不管的。爸爸我在等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
语言描写: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不用害怕,我爸爸是个很伟大爸爸,他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
第四篇:父与子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父与子》
猫街中心幼儿园 盛玉仙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渐渐学会阅读一些书,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看漫画。一有空闲时间,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从书包里拿出漫画书来看,常常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漫画也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孩子们,它的夸张、幽默、大胆的想象、简洁的图文、出乎意料的结局,正符合孩子们阅读和欣赏的特点。我选择漫画欣赏、讲述这一新的教育内容,将美术欣赏与语言讲述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在教学方法上,特别采用了幼儿独立欣赏与小组交流欣赏的形式,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和有意识地倾听,分享其他幼儿的大胆想象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当然,让幼儿对漫画的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不是一次活动所能完成的,因此,在教学准备中,我设置了“漫画墙”可以作为准备和延伸活动,长期贴在教室里,使幼儿不断深入了解漫画。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父与子》,鼓励幼儿想想、说说、笑笑,愿意与同伴一起讲述图片内容。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幽默语言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幼儿表达和倾听能力。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漫画书《父与子》一本及图片若干,课件ppt。
2.布置一个漫画墙,上面贴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
3.收集幼儿和父母亲的合影照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入
1、小朋友,在生活中,你喜欢和爸爸玩吗?爸爸给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介绍漫画书《父与子》及作者,为幼儿理解作品做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漫画书。作者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卜劳恩很爱自己的儿子,常常把父子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画下来。
二、基本部分
3、介绍作品名称“假日的第一天”,出示图片1~3幅,幼儿边看边讲述。
5.设置悬念,幼儿想象并讲述:
1)出示一幅没有背景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儿子的表情。幼儿想象、讲述。
2)分组讨论:每组一名幼儿将自己小组讨论中“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大家听。
6.出示漫画原稿,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讲述。“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学习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父亲把儿子抬到了森林里(或公园里、牧场)。太阳出来了,儿子醒来一看吃惊极了“咦,我是在梦中吗?”,他看到了…….以为在做梦呢。爸爸躲在树后悄悄地笑了。”
7.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4.幼儿完整讲述漫画作品,指导认识序号的作用。
5、幼儿独立看漫画,并把自己喜欢的讲给旁边的伙伴听,要求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另一个幼儿认真倾听。
6、让幼儿大胆交流自己读书的乐趣。
三、活动小结
1、《父与子》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好玩的故事,小朋友喜欢下来可以自己看书,这是老师做的活动书,老师放在阅读区,喜欢可以看看
2、父与子这么有趣,你和家人间一定有有开心有趣的事吧,和朋友分享
四、活动延伸
1、出示一份自己与孩子有趣的漫画,讲述
2、回家把自己与家人有趣的事与家长合作画下来,与幼儿园的小伙伴讲一讲
第五篇:父与子教案、说课稿
【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2.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词析句,学习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活动的作用,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重难点:
品词析句,学习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活动的作用,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想办法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词语检测,教写“墟、颤”两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快速默读课文,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四、研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三:
自读1至3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描写父亲的句子,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2、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思考:你从哪些句子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哪些句子读出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
细节描写 不
起
【说课】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训练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节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今天,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说课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学交练”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借鉴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遵循“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校情提出的,学是目标,交是过程、练是辅助。我的说课也将结合这一模式来说。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符合新课标对学段教学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单元训练点和教材特点,还要符合学情。基于此,我的课时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2.能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品词析句,学习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活动的作用,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表述语言要准确,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目标是师生是否完成本课教学的依据。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我的导课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通过课题质疑,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只有产生了阅读欲望,才能产生阅读兴趣,阅读
才是有效的。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
2、初读课文:
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但这个自由是建立在有目的的勾画圈点。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解词能力,生字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对易错易混字还是需要点拨,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3、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基于此,我的自学指导中引导、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齐,我给学生提供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言精练、内容完整。完成教学目标二。
4、研读课文“
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基于此,我的自学指导以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悟。
5、课堂小结:
我认为课堂小结既是对本堂课教学的总结、升华,同时也是对下堂课教学的指引,引导学生去预习,有方向的去预习。
6、作业布置:
我的作业布置,既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巩固、提升,同时也是对小结的具体实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化阅读,提高下一节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