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企业融资难点及化解之策论文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2万余家,从业人员960多万人,科技型中小企业虽只占我国全部中小企业的3.3%,但却贡献了中国专利的60%和新产品的80%;在目前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90%。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稳定的融资渠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资金的匮乏、融资渠道的不畅。从理论上来说,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有: 一是向银行借款;二是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和股票;三是引进风险投资, 主要是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四是向亲戚、朋友、内部员工和关联企业借款;五是商业信用;六是取得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和经营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其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资金。据统计,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约占70%,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是相对单一的。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分析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先天劣势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组织结构形式多样,产品品种单一,销售回笼不稳定,缺乏良好的、连续的经营业绩,因此资金盈余者为其融资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就非常高。同时,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较弱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难以对其发放贷款。
2.科技型中小企业业绩普遍不佳
从融资需求的角度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客户;二是一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状况一般的中小企业,可能受到金融机构的冷落;三是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获得融资。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各种因素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水平占据首位,达75%,大大高于其他因素。
3.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状况严重
一般地,企业信用与企业融资量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效益好、信誉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从银行贷款并没有什么障碍,甚至银行还会找上门去求贷款。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障碍
1.融资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程度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对其一般不发放信用贷款,只发放抵押担保贷款,要求贷款企业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人。然而,相当多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既缺乏抵押品,也难以找到担保。
2.融资市场化水平低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往往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吸收资金以充实自己的力量。在国外,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股权交易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在市场化融资上提供风险投资渠道,方便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向市场融资,但这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侧重于对国有企业的服务,且“门槛”太高,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和业绩限制而很难挤进证券市场的大门。
3.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其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从自身利益出发,商业银行在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经办贷款业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但产生的效益明显不同。大型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了解程度相对较差,银行就不会愿意过分冒险,就不愿为其提供贷款。
三、化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点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之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陆续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和新产品计划等,促进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但它们主要集中在支持技术创新的成熟阶段上,目的在于解决我国科技成果商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在我国风险投资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一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从长远看,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科技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也更加重要,政府应逐渐加大这一方面的支持。政府可直接组建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基金,用以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开发。在风险投资还不被社会众多人所接受的时候,政府直接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其表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这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反可能会限制其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新体系
1.积极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中小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中小金融机构天然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因其规模较小、分支机构较少、立足于地方经济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问题,中小企业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务应当来自于中小金融机构。因此,新兴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就应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服务供给者,但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其机构数量信贷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竞争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
2.改进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
目前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沿用了原有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风险程度,通过制订严格的审贷分离、三级审批制度控制风险,通过要求企业提供担保转移风险。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客观上具有点多、面广、量大、风险高、涉及行业多、所有制结构比较复杂等特点,以传统信贷方式进行管理难以把握风险,且手续复杂、管理成本较高。因此,需要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以企业发展潜质、技术领先水平、市场开发潜力、企业还贷能力、企业退出机制等为主要审贷标准,完善贷款管理方式及风险评估技术。
3.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创新银行信贷担保方式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无形资产的特点,可以尝试担保抵押方式发放贷款。第一,开展知识产权担保融资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缺乏土地、不动产等传统的可以用作抵押的物品,可以考虑以知识产权作为担保品替代传统的物质担保。第二,根据订单数量,确定贷款额度。第三,开展动产担保贷款。以企业的原材料、半产品、产品库存等动产作为抵押物发放贷款,对银行来讲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贷款方式。
(三)完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主要保障
1.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风险投资的主角仍是政府,或者是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西方国家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大都来自机构投资者,比如美国是风险投资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据1995年统计,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养老基金占38%,基金会和捐赠金占22%,银行与保险公司资金占18%,个人占17%,其他占5%。现阶段,一方面,我国政府应抓紧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风险投资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允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资金介入风险投资。
2.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网络
由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许多好的投资项目得不到风险资本的支持,而大量的风险资本又找不到好的投资方向。因此,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我国应尽快着手建立和完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投资信息交流网络。
3.建立多层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世界银行投资环境局2003年对全球120多个国家投资环境进行了调查,在影响中小企业(主要是指私人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中,信贷人权利保护和私有产权保护这两项因素远远超出了信用体系、金融机构数量、利率市场化等其他外部条件。有关部门对国内中小企业的信贷权利保护效果也做了调查,结果表明:产权改革早且做得好的地区,金融机构愿意积极地为中小企业创新一些融资工具,使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产权保护差的地区,企业逃债严重、银行惜贷加剧,银行的信贷结构进一步恶化。
第二篇: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文章首先介绍了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然后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所面临的种种融资障碍。
关键词: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猛,部分企业已取得骄人的业绩,成为高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由于资金短缺,更多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遭遇难题,并未达到其掌握的创新技术应回馈社会和企业本身应有的效应。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却遭遇种种障碍,融资难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
(一)自有资金投入
高校自有资金投入是我国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实践中,企业的启动资金大多数来自于高校及高校产业集团的自有资金投入。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校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也能为高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自有资金投入,企业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和股息,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也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除高校母体的自有资金投入以外,随着企业的发展,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将自己的权益性资本不断的注入企业,通过自身积累进行内部融资。
(二)银行贷款
目前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一般将银行贷款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方式。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负债方式是短期的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一般很少有长期负债。由于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成为其另一主要的融资方式。
除了上述两种常用方式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也在尝试其他的融资方式,如风险投资、股权融资等,但这些方式在现阶段受到种种限制,在实际中应用不多。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绝大多数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只能选择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这两种方式,资金来源非常少,大大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
(一)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初始规模多是由系办、院办研究所发展起来的,高校对其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数年来,国家对高校用教学经费投资举办企业进行了宏观调控,况且高校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本身资金紧缺。而且高校经费是国家非经营性资产,而高校科技产业资金是经营性资产,前者不能随意划拨给后者。另外,我国高校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上交学校利润与缴纳国家税收的双重任务,使得企业的积累剧减,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企业内部融资障碍很多。
(二)信息不对称引起信用危机和逆向选择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现象,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大企业的公开信息很多,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的,具有非透明性,导致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寻求贷款和其他外部资本时很难提供相关的信用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投资者处于很被动的局面。一些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往往“扬长避短”,甚至出现信息欺诈的情况,最后直接损害了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群体形象,导致群体信用危机。另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多处于初创阶段,由于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技术先进性边界的模糊,从而无法提供相关信息的精确资料,而且就算这些企业能提供这些相关资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在银行面前也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评价一般鉴定于D级客户。如果是信用贷款,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就非常不利。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逆向选择的产生。银行为了严格控制自身的贷款风险,减少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然会减少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贷款非常有限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进行外部融资一般首选银行贷款,但是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贷款条件越来越严,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商业银行贷款很多是根据企业的资信情况来决定的。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大部分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市场前景不明朗,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导致银行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放贷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即银行以贷款投入企业,一旦失败将会损失贷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而投资成功,则不论投资的收益有多高,银行也只能收回本金和利息。另外,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项目,风险越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在强调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投资收益,如果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了解,自然不会轻易放贷。因此,银行贷款与高校科技企业的运行特点相悖,银行难以为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可持续的融资。
(四)企业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脱胎于高校,其管理者大部分是高校科研队伍中的教学人员,这些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市场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显得有些乏力,管理水平低下。另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还普遍存在设备落后、产业组织不合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低、产品不够成熟等问题。从企业的财务状况来说,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负债率高、流动负债比率高、内部积累偏低,其扩张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外部投资者,也缺乏内部融资的能力。
(五)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1、金融垄断制度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民营企业、高技术企业、股份制企业迅速崛起,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经营。融资格局与经济增长格局之间严重不对称,金融资源配置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金融垄断形成两个歧视,所有制歧视,仍以国有企业为服务重点;规模歧视,仍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重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缺位。
2、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缺乏分级发展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从诞生的那天起,股票发行额和上市公司选择就受到规模限制,这些硬性条件是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达不到的。虽然我国证券市场于2004年6月25日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目前中小企业板无法真正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服务,因为中小企业版的上市标准与沪深两市的上市标准没有区别。这些使得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基本不可能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3、风险投资
发展缓慢。我国风险投资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风险投资制度不符合国际惯例,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信托法)来制约,而且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形成了一种政府主导性的发展模式。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规模普遍偏小,难以达到分散风险、建立适度的投资组合的运作目的。同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使许多国内的风险投资资金大量滞留在生产领域,也使外国的风险投资者望而却步,不利于拓宽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应该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目前融资障碍颇多,融资困难重重,大大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只有为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更多的融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才能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伟.高校科技企业产业资本运营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鲍晓慧.高校背景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3、彭十一.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J].经济师,2006(4).4、陈国强.高校科技企业融资研究[J].管理科学,2006(5).
第三篇:辽宁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情况调查 及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情况调查 及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0-08-19 【大】 【中】 【小】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达33.5万户,占辽宁全部企业的99%,创造的GDP占全省的55%,但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所处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而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则变得更为突出。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与供给现状考察
1.普遍存在贷款需求,但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根据辽宁省中小企业厅2008年8月对辽宁省14个市年收入(或总资产)在5亿元以下、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包括纺织、家电、钢铁、机械、建筑建材)、新兴制造业(包括汽车、医药、信息、环保)、流通业(包括商业、外贸、批发、零售)和服务业(包括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的1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325位企业厂长、经理,结果表明,中小企业总体普遍存在强烈的贷款需求,原本就处于信贷融资瓶颈状态的中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更是面临极大的资金短缺压力。
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当中,目前已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占48.5%,将来需要贷款的占90.5%。目前已贷款的纺织和食品企业占调查数的80.4%,将来需要贷款的企业占56.5%。纺织和食品等行业虽有一定的贷款需求,但多数企业业绩不好,还贷能力差,不是银行信贷重点挖掘的对象。新兴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已贷款和今后需要贷款比例分别为50%和94.2%,贷款缺口达到44.2%。这些行业虽然不像纺织类传统制造业产品那样在普通人生活中高频率出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却提供满足人们更好生活需求的产品,其消费额在社会需求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
相对于制造业,流通业的中小企业已贷款和今后需要贷款比例分别为
29.2%和95%,贷款缺口达到65.8%。从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来看,美、日分别达到了21.7和13.9,而中国只有8.2%,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现代化、信息化,流通业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已贷款和今后需要贷款比例分别为32.5%和100%,贷款缺口达到67.5%。辽宁省服务业一直滞后于制造业,急需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今后服务业将会成为辽宁省投资的重点领域。
这些企业贷款的期限结构倾向于中短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短期或中期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临时性的流动资金周转、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从贷款的满足度来看,规模越小的企业,贷款需求越强烈,但也正因为规模小,经营管理素质较低,随意性大,财务制度不规范,同时也难以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品,因此,贷款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2.贷款供给渠道和规模正在快速扩张。辽宁省中小企业贷款来源仍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逐步扩大贷款规模,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安排则起了重要的补充作用。2009年9月,《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发布,要求对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符合信贷条件的前提下,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用于中小企业超过规
定比例的,由同级财政给予奖励。辽宁省中小企业厅与广发银行沈阳分行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实施为期3年、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小企业信贷计划,还采取“多家银行对一个市、一家银行对多个市”等灵活多样的对接方式,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组建的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征集、考查和筛选贷款项目,对成熟项目进行重点服务,使企业尽快获得贷款。这些利好政策的公布和利好行为的推进在明显扩大辽宁省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渠道和信贷供给规模。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分析
就还贷能力的高低而言,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风险起着决定性作用。共有三方面的风险存在:一是国家和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变动所引起的政策性风险;二是行业变动风险;三是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在这些风险当中,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极易引发无力还贷风险。
管理风险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短命和很难长大的根源。由于家庭式管理方式导致以个人忠诚度为管理纽带,加之重业务经营,轻管理控制,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短视行为,重视有形资产和短期利益,对无形资产和长远利益考虑很少,缺乏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因而削弱了企业整体控制能力,从长远看势必会影响其还贷能力。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经济下滑、需求下降,造成出口订单减少的风险,进而引发辽宁省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销售困难,货款回收风险加大,盈利水平降低甚至亏损,开工率明显下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抚顺挖掘机有限公司的抚挖重工履带式起重机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高可电瓷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产品的价格平均下降了10%左右,企业的利润下降很多。企业关联方的不良经营行为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此次金融危机由于进口国经济衰退,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货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导致企业出现贷款回收风险。这些经营风险的存在都影响到中小企业作为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实际上,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还贷能力直接相关。根据典型调查,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对自身还贷能力的评价普遍较高,实际还贷情况比外部调查和评价的结果要好,表明中小企业的信用可靠,希望能和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还贷能力要比传统制造业强。三是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及年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还贷能力要强一些。因为前者贷款金额一般较小,贷款利息不会成为企业太大的负担;后者的发展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相对稳定期,虽然贷款数额较大,但还贷风险并不大。
三、改进与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策略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依然非常广阔,所以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不关注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不能不继续积极探索与占有这块领地,可是与当前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巨大潜在需求相比,商业银行在制定与实施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对拓展中小企业市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过于简单,也缺乏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更缺乏有经验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改进完善激励机制,制定更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1.提高对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重要性的认识。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从目前以大型企业为主,兼顾中小企业,逐步转向以中等企业为主,兼顾优质大型企业和成长性好的小型企业两头,将是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客户结构变动的必然趋势,也是其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选择。积极拓展中小企业客户,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辽宁省分行的客户结构,特别是加强向大型特大型客户上下游关联中小企业、协作企业的营销,不仅可以延伸银行服务价值链,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维护和深化与优质大型特大型客户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
2.制定更为详细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指引。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市场调研,提高政策指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可考虑由总行分别制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信贷政策指引,并且根据辽宁省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分别制定不同的中小企业标准,像朝阳和铁岭这样的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的标准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调高。商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可根据总行的政策指引精神,因地制宜,制定本行的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信贷政策,形成辽宁省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指引体系。
3.进一步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稳定性差、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数据不准确、单笔贷款规模小、短期性临时借款多、还款周期短、可供抵押品少等特点,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贷款申请程序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和“要求担保、抵押及借贷条件太过苛刻” 被认为是影响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发育的两大主要障碍。为此,要逐步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信贷审查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逐步建立信贷审批过程中的激励机制,对控制中小企业风险比较好的分支行和专业信贷审查审批人员,可以适时调高授权权限。
4.深化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及其他中介服务的机构本身的构成及功能也是极其复杂,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登记、商标注册登记、资格认定、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担保、报关报税、年审审计、记账查账、法律顾问等方面的代理服务或咨询服务等。加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有利于与中小企业建立更广泛更便捷的联系渠道,有利于获得更多、更充分、更准确的信息,有利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性而带来的潜在风险,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更适合其经营特点的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第四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总和,它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思考得不多,投入的精力不够。一些企业经营者忙于解决企业的生存和稳定问题,无法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推进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经营思想等深层次层面的问题,对企业文化缺乏系统的思考。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主要通过宣传、企业文化部门进行号召开展活动,难以打破表面的、应付的、零碎的局面,号召力不强,工作力度不够。
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从企业的管理理论层面认识企业文化,有的仅仅理解为是凝聚职工的精神口号;有的理解是企业形象的外包装;有的把企业文化当作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有的甚至理解为就是组织员工搞搞文体活动,等等。由于认识没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跟着感觉走,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企业文化成为时髦的标签。
三、对企业文化系统思考和理性提炼不多。一些企业比较注重对企业的外部改善,重视企业环境的整治,形象的设计,但对理念的提
1炼不够,企业文化缺乏实在、细致的建设。有的企业提炼了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但缺乏个性挖掘,雷同的多,创新的少。
四、企业发展目标不确定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一些企业改革未铺开,改制未到位,处于改革调整之中,企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尚不明朗,对未来企业文化无法进行系统规划。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进入深层次和实质性操作,只能停留在对员工进行一般性精神口号式的鼓动上,未能真正从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管理上体现出来。
五、员工的参与热情不高。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研情况看,部分国企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不是很高,一些职工认为企业文化是不切实际的深奥的东西,是企业领导考虑的事,与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切身利益关系不大。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和要求,集团公司党组高瞻远瞩,顺应时代要求,决定在全集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实现集团公司“三步走、翻三番,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船舶集团”的战略目标,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时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几十年来,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司成立5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从全局和整体着眼,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尚不平衡,集团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形成,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规范。要做好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核心理念,扩展理念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要成为企业员工都认知和认同的理念。企业在做品牌推广时,要让客户和顾客也认同企业的这种价值观念。如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已经由最初的产品和品牌的理念上升为一个企业的理念,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
集团公司在构划整体发展战略时,将企业文化列入总体框架,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思考,从全面上把握,提出适合集团公司新特点、新要求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要尤其注重从文化角度提炼精华,从内涵层面纵深思考,从形象方面拓展提升。一方面,以统一的集团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集团标识,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成员单位在继承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船舶军工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面向世界、国际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的时代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企业文化,丰富集团整体文化。
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必须拓展为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日趋完整。要围绕集团或企业核心理念形成一套完整的理念体系,它包括: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研发理念——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难题;人才理念——赛马不相马,等等。在这些理念的背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作为支撑,使整个理念体系变得生动有效。
二、着力建设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一般而言,企业比较注重企业精神或经营理念。在一些企业,常常看到“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字样的“企业精神”,不
少企业还有统一的厂服、规范的形象识别系统。这些内容自然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笔者以为,要把企业文化真正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着力点应该放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我们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根据集团公司建设企业文化的要求,要对照看这些制度和规范,是否与企业理念相符合,与企业文化相一致。如果企业理念是鼓励员工创新、竞争,就应建立严格的业绩考评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末位淘汰制度等,在员工中营造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氛围;如果企业理念是希望员工团结合作、忠诚敬业,在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中就应注重提高员工福利待遇、表彰忠诚职工等。
三、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品牌形象。打造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品是品牌的载体,产品形象最能体现品牌形象、企业形象。经过几十年的磨练,集团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国际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像“风帆”蓄电池、“永进”齿轮箱、“长江”涂装设备、“清平”齿轮,等等。但从整体看,我们的知名品牌比例还很小,和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相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含金量”偏低。我们要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质量一流的优势,把特色产品作为创建品牌的基础,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改进外观设计,营建销售网络,拓展国际市场等途径,不断提升集团公司军民产品品牌形象,为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企业文化。先进典型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代表者,他们的模范行为在企业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典型人物和先进分子作为企业员工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体现本企业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为员工显示成功的榜样,提供仿效的模式,使广大员工从他们身上看到方向,获得形象的感召,激励自己为企业奋发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利用典型的示范效应,使企业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增强企业精神的感召力和可信度,是弘扬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船舶重工系统拥有一大批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先进模范人物,要充分利用这些“富矿”,深入发掘出企业内部现在或过去涌现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大力宣传表彰,并从企业文化角度重新进行阐释,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同时,在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中,注重突出理念核心,让全体员工知道他们为什么先进,他们的哪些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的?进而影响带动员工比学赶帮超,团结一心为企业发展共同奋斗。
五、培育、形成集团公司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不只是企业领导层的“上层”文化,而应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临时员工都认同的文化。企业领导者应创造机会让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共同创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传播的方式是自上而下,企业领导要求企业怎么发展,怎么用人,怎么管理,要先亮出自己的“底牌”,然后才能考虑如何让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集团公司宜创办一所企业文化培训学校,长期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对成员单位领导及宣传教育、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不断加强对企业领导企业文化系统理论的灌输学习,提高他们宏观思考和理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企业战略和管理层面思考企业文化,在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把企业文化落实到企业各项制度中;促使成员单位领导成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实践者,让领导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广大员工,从而着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良性文化意识,尽快形成船舶重工企业家文化体系。
六、在党建和经济工作双向融合中,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党组织的主要工作载体。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及党建和经济工作融合的最佳点,发挥党组织的独特优势,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唤起企业主要经营者的企业文化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广大员工等各方力量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企业党组织要在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构筑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互为渗透、互为融合的职业道德机制、系统教育机制、塑造形象机制,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七、有重点、分层次推进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推进集团公司层面企业文化建设,处理好集团文化与所属单位文化的关系,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形成集团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新的管理构架、管理体制;其次,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面促进已改制企业的文化建设,将省市级文明单位和发展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单位,分阶段、分层次不断推进落实;再次,突出品牌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中船重工品牌资源的优化整合,挖掘集团名牌的文化优势,重点在塑造形象上下功夫。通过分步实施,不断推进,使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持续开展,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机械厂政工处)
第五篇:业界人士齐聚政协沙龙 共商小微企业融资破局之策
业界人士齐聚政协沙龙 共商小微企业融资破局之策
导语: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5日,经全国政协办公厅批准,由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91金融协办的人民政协财经智库沙龙(第7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建言献策恳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顺利召开。
图为: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91金融创始人、CEO许泽玮深入交流,左一为中国
银行业协会长杨再平
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和91金融创始人、CEO许泽玮深入交流
图为: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总结发言
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发表演讲
图为:91金融创始人、CEO许泽玮发表演讲
图为:人民政协财经智库沙龙讨论环节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5日,经全国政协办公厅批准,由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91金融协办的人民政协财经智库沙龙(第7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建言献策恳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顺利召开。
出席本次沙龙并发表讲话的嘉宾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宋海;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周北川;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融管理工作局局长王红;北京银行副行长许宁跃;91金融创始人、CEO许泽玮等。
在全国政协成立65周年的背景下,人民政协财经智库沙龙(第7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建言献策恳谈会”汇聚百余财经、金融业者,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根源、如何破解等进行深入研讨,以求增进共识、明确方向、优势互补,最终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助力。
会议由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周北川主持,他介绍说道:“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即将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下周全国政协将召开第八次常委会,专门学习贯彻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这个时机人民政协报社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破解小微金融融资难融资贵恳谈会“很及时很有意义。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个时期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很重要。认真研究问题、破解问题更为重要。”同时,他还表示,组织这样的财经沙龙是基于俞正声主席“集协商讨论于参政议政、于新闻宣传之中”的要求,并且,全国政协领导也十分重视此次恳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同志对此次活动作了专门批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会议上总结发言时对此次研讨表示了高度的肯定,他说:“今天下午非常成功的会议,把大家的观点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且是很全面的答案,很深刻的答案。所以在这里,我代表大家,我想大家有共同的心愿,感谢两个主办单位人民政协报、中国银行业协会、一个协办单位91金融有创意的努力,也感谢全国政协在这个过程中高屋建瓴,能够帮助大家来讨论重要的课题。”
同时,刘明康还要求,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规程、流程以及合规性上要和大中型企业完全不一样,不应设太多规矩限制和数据考核标准。银行第一要改变自己合规性,改变自己流程。第二要与地方政府进行良好地配合,因为这些小企业地方政府是最了解的。重组市场退出,政府要帮忙,银行要做好尽职调查。
民建中央副主席宋海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今天隆重举行的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建言献策恳谈会意义十分重大。大家将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建言献策,对于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然起到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一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鼓励金融创新;其次,借鉴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评级的做法,积累和挖掘小微企业交易数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金融成本和管理风险,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第三,继续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构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第四,加强政策引导,开辟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讲话说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现在有20万会员,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够,二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小银行、小金融机构比较少,四是广大中小微企业诚信不足,融资能力比较低。所以,破解之道也应从四方面入手:
一、发展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二、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创新能力。
三、大力发展小银行。
四、加强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贷款能力或者吸收直接投资的能力。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发言时称,作为主办单位之一,这次和人民政协报合作讨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有意义。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长期性的难题,具有客观性、规律性,是我们要共同应对的。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要特别的努力,非常之难题需要有非常之功夫,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要更费心,要更多的智慧,更多的金融创新。同时还必须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公共资源必须参与其中,才能促使它达到接近有效均衡的状态,缓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作为协办方代表,91金融创始人、CEO许泽玮在发言时介绍说,91金融于2011年9月1日成立,是一个面向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核心产品有91金融超市、91增值宝、91旺财和91金融圈等。经过三年的发展,91金融已经累计服务金融产品消费者超过200万人,创造了接近1000亿元的交易量,并与全国300家以上的传统类金融机构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许泽玮认为,过往银行或者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给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够,主要是因为银行也是一家商业机构,有自己的商业利益诉求。所以,小微企业融资困局破解之道的核心就是把小微企业、平台服务商、金融机构的利益链条打通,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
许泽玮把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分成了3个步骤:第一是分析金融机构的需求;第二是分析中小企业的需求,分析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第三是通过互联网形式,在金融体系中把他们双方的需求标准化,建立连接和合作利益链条。从而打破传统金融领域中在服务小微企业等用户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对称和服务不对称的问题。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小微企业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就业、推动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对经济的贡献相比,受“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因素影响,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生产经营融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固本培元,行稳致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今年4月和6月,为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央行先后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7月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四次重申,要切实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从资金供应量来看,中国发展经济并不差钱。截至2014年6月底,M2同比增长14.7%,比上月末高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市场的预期为13.4%,意味着流动性较为宽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微企业依旧无法获得及时、廉价的信贷支持。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显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有九成未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和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上半年,GDP增速为7.4%,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普遍远高于经济增速。
会议论坛共分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原因何在、金融机构怎样破题、小微企业怎样配合、各级政府怎样作为”四节。前两个论坛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记者王雷主持,后两个论坛由中国青年报社评部主任曹林主持,具体如下:
1.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原因何在?
按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要求,要破解当前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不易、成本较高之难题,国有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变经营方式。要加大对新创企业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研究对新创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金融机构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为小微企业发展服务。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原因何在?传统金融机构在信贷分配上的态度如何?大型金融机构是否只服务了大型企业?银行业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有哪些积极举措?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是否还会上涨?
就此问题,参与讨论的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它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以及社会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有关。
我国小微企业通常会因为财务数据差、信用评级差,而导致其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拿到无抵押贷款;而由于资产不良或抵押不足,使得其抵押贷款也很难;最后去寻找第三方担保,资产抵押贷款,就会带来很高的管理成本,从而拉高了融资成本,产生融资贵的问题。
2.破解之道:金融机构怎样破题?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业能否做到对症下药?传统银行业、类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机构的分工又是如何?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它能否完成好金融普惠任务?
在这一环节中,北京银行副行长许宁跃表示,银行应该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行业细分,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授信额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服务。
而许泽玮表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本还是解决一个“信任”的问题,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对行业进行细分,将企业的业务数据结构化,可以以技术换取时间,在短时间之内获取企业真实信用状况,建立企业可靠信用额度,弥补小微企业发展时间短、信任度差的不足,降低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3.破解之道:小微企业怎样配合?
一方面,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创造了就业率。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其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这也是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获得更好发展,企业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功课?
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北安投资担保公司总经理王华民认为,小微企业在自身经营过程中,应该放弃家族企业模式、完善财务制度、按时按量积极缴税、认清自我定位合理经营,同时要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建立合理资本结构并积极寻找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听取建议。
此外,还有参与讨论人员表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核心,应大力支持小贷公司发展,放开信用贷款闸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并加强监管。
小贷4.破解之道:各级政府怎样作为?
各级政府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为企业输血供氧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政府如何成为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此论坛讨论环节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王红表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需尊重金融市场客观发展规律,不仅要从银行提供贷款方面入手,还应该从各种投资机构的投资入股等方面入手,例如VC、PE等。政府应该为小微企业提供公平的法律环境,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促使企业提高自身信用。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则对之前许泽玮“技术换取时间”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生成企业信用面貌,解决其信用贷款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