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人民之战》有感
读《人民之战》有感
区党代表李明哲
《人民之战》不同于一般抗战书籍,它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汇编成的《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之一,其内容全部来自抗战时期外国记者的真实见闻。1944年,21人的中外记者西北考察团来到延安,其中的波兰人爱泼斯坦在这里一住就是5个多月,以亲历亲闻最终著成了《人民之战》,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日本人控制下的天津,“集体唱歌运动”正在开展,青年干事刘良模说“我们就紧盯着你身边的人,他不唱他就另有目的”。于是在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400人的目光锁到了在场的日本特务身上,逼得他不得不哼出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不正是一种平民的抗争。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抵抗之歌”、“一支军队的产生”、“新四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融入着许多这样鲜活的故事,通过对工人、农民、学生、文艺青年仍至呼啸山林的绿林好汉这些最普通反抗者的记录,更生动反映了抗战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各阶层、各行业人民所发出的共同吼声和做出的巨大牺牲。
中华民族的抗战具有史诗般的壮烈,但构成这庞大画卷中是每个中国人的觉醒和全民族的空前团结。通过此书,我更清醒的看到一种力量--群众的力量。他们普通而又藐小,普通到擦肩而过不曾给你留下半点印象,藐小到翻遍史书未必有半点记录。但正是这些普通而又藐小的人们,一旦他们以积沙成塔、万涓成流之势汇集起来,将是任何力量所无法阻挡的。正如书记所写“以血与汗,以新的力量与新的信心,不再只是一部分的人民,而是当作一个民族联合起来,面对威胁一切人生存与未来的共同危机,他们说—这块土地是我们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在铭记侵华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我们还应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相信和依靠人民。作为曾经领导着这场战争并已成长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我们来自人民群众,并天然的与人民群众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能一贯的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够把人民群众凝聚成一股无往不胜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一定能够实现。
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下,作为朝阳区一名党代表,我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俯下身去,认认真真听取党员群众的声音,实实在在宣传好区委精神,竭尽所能,为全区发展大局动员和凝聚起身边最广泛的力量。
第二篇:读《荣誉之战》有感
读《荣誉之战》有感
学校:元谋县能禹完小
班级:四(1)班
学生姓名:胡藝龄
指导教师:龙之霞
暑假里,我认真地读了《荣誉之战》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个故事《妹妹回来了》。讲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岫岩在海边拾到一个漂流瓶,里面的信息是在找为这个女孩捐献器官的家人。岫岩拾到这个漂流瓶后,不仅联系了写信人,当了解了那个女孩一心想找到捐献心脏给自己的女孩家人的愿望后,还一心帮她在岛上寻找。他们经历了很多希望与失望,最终都没找到。正当失落时,却才了解到原来那个女孩要找的却是自己的家人,而捐献心脏给女孩的就是自己的妹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岫岩一家都是会替他人着想,有爱心和无私奉献的人。
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就是我们的班长。以
“为集体尽职,为伙伴服务”为宗旨的她,接受了长辈善良淳厚、乐于奉献的熏陶,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她天性至真至纯,追求尽善尽美,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真实、集中的展现新时代小学生应该具有的美德,似一朵清新的荷花悄然绽放,受到老师,同学以及认识她的人的喜爱。
作为一班之长,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她能模范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一方面,她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总是积极认真地完成,与其他班委一起努力协助班主任、任课教师悉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学习辅导、纪律、卫生保洁等各项班级事务,如每天的收发登记作业,检查学生作业,检查纪律、卫生等。一方面,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大胆谏言,积极参与和协助组织班级的各项校内外活动,处处为集体着想,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做到虚心解答,工作上尽心尽责、耐心细致,在同学中有很高的信誉,深得同学的信任。尽职尽责的她,经常因为检查纪律、卫生等情况而忙得不可开交,早出晚归,但任劳任怨的她,从无一句怨言。她爱班如家,处处为集体着想,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凡事以集体利益为先。课间,她随时打扫班级卫生,让师生能有一个干净愉悦的学习环境;课下,她主动帮助同学补习,耐心细致地解答,不让一名同学掉队。当生病的同学难受呕吐时,她不嫌脏臭,默默地清理干净;在手工课上,同学们都拿着自己亲手做的手工互相炫耀欣赏时,她却不声不响地拿起撮子,把地上的纸屑线头扫了个干干净净。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美好。也因为有他们,才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当你奉献出最宝贵的东西的同时,你便得到了更加宝贵的东西,那便是大公无私的精神。”每次读到这句话都让我深有感触。是啊,用自己的行动让他人快乐,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快乐呢?岫岩一家的无私奉献、有爱心的举动换来了女孩深深地感激,虽然妹妹不幸离开了他们,但她却用另一种大爱的方式回到了他们身边,所以全家人都为此而高兴,因为“妹妹”真的回来了。
第三篇:读《荣誉之战》有感
读《荣誉之战》有感
学校:元谋县能禹完小
班级:四(1)班
学生姓名:文思茼
指导教师:龙之霞
暑假里,我看了《荣誉之战》这本书,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可心和岫岩、孔令凯还有老土豆一行人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荣誉之战》,讲了可心和这三个哥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登上了“女王号”,上面有不同国家的孩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岫岩他们为了让中国的国旗在游轮上升起,国歌在各国孩子们面前奏响,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几个孩子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勇敢、坚强、奋进、努力,最终获得了《女王号》上的最高荣誉——蓝水晶桂冠。
生活中,我们爱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同学、爱父母、爱家乡,只有付出、传递“小爱”才能汇聚成祖国的“大爱”。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信念,更是一种行动。
作为小学生,爱国就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时刻关心家乡的变化。爱国就应该天天佩戴红领巾,严肃参加升降旗仪式。爱国就应该诚实守信,讲社会公德。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乘汽车主动买票给老弱病残让座,爱护学校公共财物,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作为小学生,爱国就应该关心父母,做父母的小帮手。应该热爱班集体,就应该关心班集体,处处为班级着想,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有为班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作为小学生,爱国就应该努力学习。每天多认识一个汉字,多背一首古诗,多记一个单词。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节操,唱好每一首歌,画好每一幅画,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做好每一次课前准备,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
我们今天和平富裕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深深地热爱她。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通过可心、岫岩他们的“荣誉之战”也让我深深地明白:国家的荣誉是不可随意舍去的,它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前进的动力,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起远大的目标,拥有一颗爱国之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
第四篇:读《巨鹿之战》有感
读《巨鹿之战》有感
项羽,是中国古代秦末时期起义领袖人物,在当时被人称为“西楚霸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当时的情景是楚军和秦军准备在巨鹿漳河北面展开巨鹿大战。楚军楚怀王命令宋义为楚军上将军,宋义率领大军到漳河的南岸,宋义看到敌军非常强大。感觉到敌众我寡心中十分害怕。宋义心中于是产生逃跑的念头,迟迟不敢向前进军,导致楚军军心不稳,这时楚军的军心情景被宋义扰乱,就在这时被项羽发现楚军军心不稳,项羽发怒之下把宋义给X死了。士兵们听说后都佩服项羽的胆识,大家拥立项羽代理楚军上将军一职。
随后,项羽率领楚军士兵渡过巨鹿漳河。全部楚军上岸后,项羽下令士兵们把所有大家用的锅碗瓢盆等做饭用具全部统统砸碎,同时下令士兵把所有的渡船全部沉入河底。幷下令所有士兵只许带三天的粮食。准备于敌军决一死战。项羽在同时敌众我寡的形式下,告诉士兵们:“要不大家等着敌人X死我们,要不大家鼓起勇气和秦军拼尽全力.决一死战,大家才有活命的机会。”
这计谋惊天动地、无人敢用,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他毫不畏惧,不怕战败无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此时此刻,见此情景,士兵们已经知道了自己没有退路了,只有靠大家英勇团结,奋博决战,才能有活命的机会。于是士兵们同心协力,鼓起勇气,英勇X敌,打败了秦军,最终脱离了险境,也解了巨鹿之围。这就历史上最有名的“巨鹿之战”。
读完这个故事,我浑身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风起云涌的年代,我相信只要有信心和毅力,再强的敌人都可以战胜,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有时学习遇到困难就退却,甚至放弃了。而我遇到的困难和项羽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项羽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战胜了强大的秦国,我要向他学习,面对困难,不放弃、不后退,再大的困难也要尽全力克服。当然还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第五篇:读《湘江之战》有感3000字
读《湘江之战》有感3000字
作者/冰岩
小时候看过一部叫《长征》的电视剧,里面有一场十分惨烈的湘江战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过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34师全力掩护大部队撤退,弹尽被俘后,愤然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感人故事。后来高中历史课本告诉我,发生在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在广西全州一带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一次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虽然在与国民党军鏖战5昼夜后最终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赢得了胜利,但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
闲暇之余,偶然阅读了《湘江之战》的电子书,它让我进一步了解这个发生在附近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进一步了解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也使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我作为一名当代广西青年,为了表达对革命前辈尤其是红军先烈的敬意,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写下拙作一篇。
本书的作者是黎汝清老先生,也许由于是编剧出身,他的写作风格脱离了一般的纪实文学的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细致的描写手法及大胆的想象,形成了强烈的画面感,读起来像看小说一样,让人沉迷其中。本该阴森、血腥的战争场面,在黎老先生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血色浪漫”.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个性方面的描写,对此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当时的红军由周恩来、博古和来自德国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组成的“最高三人团”进行指挥。论文韬武略,这三人都具备极高的水准,但蒋军的第五次“围剿”却让中央红军一时间束手无策,以致落到离开艰苦创立的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地步。失败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但3名指挥者的性格对事情结果的影响必须是不容忽视的。
李德,德国人,本名奥托·布劳恩,早年在德国就已开始革命活动,20出头便是德共中央的重要成员,指挥工人们同反革命浴血奋战表现特别优秀,拥有大量的军事知识,熟读各种名人传记,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还获得过斯大林的高度评价。然而“他唯一的缺陷是蔑视东方:日本、朝鲜、印度、伊朗、蒙古的军事家的传略和记述,他不屑一读。即使到中国来作军事顾问,他仍然对中国的历代将领近于无知,对孙子兵法,他也嗤之以鼻!他不懂中国的历史,不懂中国的农民,不懂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历代农民战争,许多农民起义取得政权,靠的并不是马列主义。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政治的偏隘、日尔曼民族的优越感作祟。”他并不明白,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存在着最大、最根本的社会矛盾,虽然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于1911年推翻了帝制,但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依然显而易见。他也不知道,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靠完全复制之前的作战经验取胜的,如果说有,那就只有《孙子兵法》里那一条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战争甚至能够运用于生活的忠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虽然是外国人,但作为领导中国工农武装力量反抗本国反动政府的指挥者,带着民族歧视的心理来指挥作战,理应为无数将士、群众血染湘江的惨烈后果负责!
博古精通多门外语,曾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不到30岁就进入“最高三人团”,可谓年轻有为。他对中国应该说是了解的,为何也没能阻止血流成河的惨剧发生?他在与李德的对话中说道“一切挫折,几乎都是客观给我们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兴亡不由人。谁也没有办法,谁来领导也不会出现比我们更好的局面。也许会更糟。我们完全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行动的!”把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固执迷信权威,却从没想过自己生搬硬套的想法,不舍得放弃辎重的拖拉,才是失误的关键。或许是他太年轻,把打仗的过程想得过于简单;也许是他觉得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必须百分之百地服从命令。而我认为,他是盲目自信,不愿意吸收好的建议,不愿意结合实际,不愿意承担责任。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少年得志的人物,项羽不听范曾的劝告被刘邦所灭,周瑜因嫉妒孔明而死,这些都是值得年轻人反思的。2018年7月3日至4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累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干部必须坚持的方向。
周恩来我们都不陌生了,他的人品、才华和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一直深受国内外人民的爱戴。他是个温情的人,把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人民当做自己的上帝,所以他“对红军的每一个挫折,都感到自己负有直接和间接的责任,这种不贪功,不诿过的性格给他带来比别人更多的自责和痛苦”,“他深感自己是不自由的:上下左右的制约,使他的才智无法发挥,使他的主张无法推行。他必须执行上峰的指示,他必须代人受过,一种无力回天的宿命感在他的潜意识中漫漶开来。”自古以来有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肯定经过了谨慎的考虑,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身为指挥者,必须有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性思维。仁爱是我国推崇的优传统美德,可是过于仁爱,容易让真正犯了错误的人减轻了责任,也容易让有私心的人钻了空子,从某些角度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相比之下林彪就是另一个极端:他不关心谁死谁伤,他关心的是战场,关心战斗胜利,在他的军事辞典里“只有随机应变、百倍的胜利信心、准确的判断和斩钉截铁的决策,不存在‘民主’二字”.因此,周恩来对此次红军面对的艰难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只是不像他自己认为的那么多。
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他超乎常人的情怀和胸襟在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他是农民家庭出身,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不懂外语,面对身边许多留过洋的“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们,他就显得比较“土”了。长征初期,他相继被解除了党政军中的职务,得不到重用,部分同志因为担心犯错误有意疏远他。他面对惨不忍睹的战争局面、被排挤的境遇、自己虚弱的身体,不因一时的失意而颓丧,依旧能保持一颗强大的心脏,对红军取得最终的胜利保持着强烈的信心。他过人的能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打动了许多同志,使大家又重新重视了他的作战思路,红军按照他的主张改变了进军方向,历尽艰辛最终逃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成功保留了可贵的火种。他在艰难时不唉声叹气,在被忽略时不妄自菲薄,在残酷中仍能保持清醒头脑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生态度,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值得称赞和学习。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懂得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但不能靠完全复制前人的经验去取得成功,只有真实的体会过,才知道自己的计划是否行得通,而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又会变成后人的参考;在采取集体行动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杜绝拖泥带水和内部斗争,每一份子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将士们也有儿女情长,但即使是最普通的士兵也勇于担负使命,乐观地面对眼前的困境,相信正确的革命道路必定会成功……
书的最后写到:“那些参加气壮山河的长征,在湘江两岸浴血苦战的英雄们在哪里?”奔流不息的湘水早已冲淡了战时的血雨腥风,但烈士们一定是将身躯融入了湘桂的大地,把精神化为了民族的灵魂。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和艰辛,如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大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有了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做后盾,我们就会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身在和平国度的我们一定要分外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愿先烈安息、浩气长存;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作者简介
冰岩,公务员,文学爱好者。所著散文、游记等多次在《广西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个性签名: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青萍文艺》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