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题目: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作者:谢仲华
任教科目:六年级语文
单位:新塘镇新墩小学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予勇气和信心;读得一本好书,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获得力量和希望;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精神上的安慰,让思想在书中驰骋„„阅读《人民教育》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让我在迷茫中获得力量和希望,它如同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探索、坚持,给我很多启迪。
不知从何起,便开始迷上《人民教育》。《人民教育》是一本既专业又实用的好杂志,它的内容丰富,有政策指导,有典型经验,还更有教育理念的引领。每一篇都定位鲜明,独辟蹊径,紧锁教育,瞄准孩子,扣住教师和家长,令人受益匪浅。
读“教学”篇,那一篇篇渗透着名师们心血的教学经验之谈强烈地碰撞着我的心灵,催我奋发,让我悟出了教学成功的真谛。窦桂梅的整合思维下的《皇帝的新装》使我明白:一堂优秀课必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从人的完整性出发,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课堂的教学,要回到教育的本身——培养完整的人。
读“文化”篇,让我了解到名师们背后的艰辛。王平老师的《我站立在讲台前》一文,讲述了自己6岁时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年幼时遭遇到不懂事同学的讥讽,高中时忍受着远离父母的孤独,经历了从双拐到单拐的艰难以及从自卑到自信的嬗变。毕业后回到家乡毛遂自荐地找到家乡学校的老校长当上了代课教师。面对讲台上这个只有
一条腿的女教师,学生的眼里开始盛满了惊奇与愕然。她是右手拄拐的,也是右手板书,写字时总是一字一挪,很慢很费时间。抱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她利用课余时间在小黑板废寝忘食地练习,尝试着在右胳膊拄拐移动身子同时,右手迅速落笔,写成连贯的粉笔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板书速度成了她的强项。在扫除身体这些障碍的同时,它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历尽艰辛,让自己能自信地站稳在讲台上,最后获得了正式教师的资格,成了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从王平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名师,没有一蹴而就的,也没有机缘巧合,名师成“名”的背后是百倍的艰辛。每位名师的成长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但对教育事业热爱,对教学工作执着,坚守课堂,勤于科研,对教育持有宗教般的情怀,应是名师们共同的操守。
那“管理”篇更是百看不厌,是我教学艰难路上的一盏明灯,篇篇如聆听名师、专家教诲,是我前进路上的导航,让我奋进,催我超越。一天,我拿到新一期的《人民教育》,翻开扉页,《冲突中喊“停”的艺术》映入眼帘,一看到题目,我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在文章中,作者举出了师生中许多耐人寻味的教育案例。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这是一个让多少教师感到忌惮的问题,谈“冲突”色变不是奇事。很多冲突是可以终止的,而且还能够挖掘出积极的因素,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本身,因为,任何一次隐性或显性的冲突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我们教师不能以“指导者”自居,要彻底地放低自己的尊严,俯下身子做一方土地,用自己的知识、能力
和爱心默默地浇灌这些幼苗,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者给孩子施肥,让冲突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契机„„文章中的这些教育理念给予我很大的启迪,它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再鲁莽,在我的教育中实实在在具有思考和应用的价值。
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把语文试卷发了下去,同学们都紧张而又认真地做起试卷来,“唰唰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响声,我循声望去,只见,坐在最后面的新来的外来生王俊彬正在不停地撕纸,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用诧异的目光盯着“他”,我并未打断上课,只是冷眼注视他,而他则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儿,他又拿出一本书,在书上不停地涂画,还把纸张扔给周围的同学观看,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惹得周围同学都不能认真地测验,这时我按捺住心头的怒气,严肃地说:“俊彬,怎么样?你和书本有仇吗?涂花书本怎样学习呢?快把书本收起来„„”他瞟了我一眼,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大声地说:“同学们都看不起我,同学们用新书,我却用旧书,现在连老师都骂我,歧视我„„”说着趴在书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全班的同学都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他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开学初发新书时的那一幕情景不禁浮现在眼前:
开学的第一周星期一第三节课,班干部把新书搬到课室,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今天要发新书,但由于课本不够,所以学校规定新来的插班生要迟一个星期再发新书,现在暂时用旧书。”接着组长把新书一本一本地发下去。第二天,王俊彬来到我的办公室找我,他
说他的妈妈要求老师必须在今天把新书发给他。听了这个奇怪的要求后,我当时很生气。我对他说:“你回家告诉你妈妈,这是学校的规定,因为每学期的新书都在上学期期末已经征订好,所以新学期新来的插班生要迟一个星期再发新书,现在老师也用着旧书。”他听了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办公室„„
现在我听着“呜呜„„”的哭声,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办呢?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从没遇到过这样偏激的学生。会不会是自卑引起的,还是„„于是,我走到他的跟前连忙解释:“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是一事同仁的,怎么会歧视你呢?”“不,大家都用新书,我却用旧书,这难道是一事同仁吗?”说完,他就趴在书桌上一声不吭,无论我怎样解释他也无动于衷。这时,全班的同学都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最后下课铃还没有响,他拿起书包气冲冲地一瘸一拐地走出了教室,让我无法收场。
晚上,我躺着床上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脑海里总是闪过王俊彬在课堂上那偏激的行为„„为什么他与同龄的学生有这么大的差别,难道是自身残疾在作祟,还是家庭的原因„„难道真没办法使他变好吗?我内心一直不停地思索。突然,我脑海中浮现了梅洪建老师《冲突中喊“停”的艺术》中的一个有关“放屁”的案例的处理方法:“任何人都有一时的情绪,对于孩子瞬间情绪发泄教师需要理解,更需要宽容„„教师不能以‘指导者’自居,要冷静而理智地基于孩子的心理需要来终止冲突的发生„„”我知道,王俊彬他对我发书的做法有些不满,在课堂上不做试卷,不停地涂画是想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我想:对于王俊彬瞬间情绪发泄需要理解。现在我要抑制住激动的情绪,激动的情绪会影响考虑问题的周密性,而此时他对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强词夺理。一定要找出造成“情绪偏激”的原因。因此,我把事情暂时搁置一边,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正面冲突,我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第二天,我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原来俊彬的母亲前几年离异了,生活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现在她每天靠帮别人搞卫生来维持生计,儿子与她相依为命。自身的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他弱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一个自卑的烙印,所以他的性格变得孤僻、敏感,容易攻击别人。了解到王俊彬的家庭背景后,我不禁对俊彬和他的母亲产生了一种同情感,也为自己开学初没有注意说话的艺术而自责。如果我能在开学初时了解清楚学生的家庭背景,也许可以把这些矛盾在萌芽状态下化解,事情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的糟糕......面对着这样一个单身家庭的孩子,我深知要想转化他并非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能做到,我需要给他更多的关爱与宽容。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借故叫他到办公室,我搬来一把椅子叫他坐下,他眼睛盯着地面,一声不吭。片刻之后,我打破了僵局,缓缓地说:“我首先为前几天的事应该向你道歉。”他猛得抬起头,吃惊地望着我。我没有理会他的反应,继续说下去:“以前的事,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是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对,不该在气头上说一些批评你的话,在全班同学面前伤了你的自尊心......前几天的试卷在堂上你没有完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现在老师辅导你......”接着我让
他拿来试卷,非常详细地帮他解释......说着说着,他的话打断了我的讲解:“老师,都是我不好,我那天不该上课涂画、撕纸扔同学......” 我笑了:“你做得不对,我当初做得也不对,我向你道歉,也接受你的道歉。”这时,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接着说:“其实,数学老师经常在我面前表扬你上课回答问题反应敏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听了抬头望着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至此以后,我特别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于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慢慢的,他的脸上开始绽放出笑容。我于是不断加温,不断施肥浇灌,让他慢慢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就这样,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俊彬和同学相处融洽,成绩不断地进步,还经常乐意帮助别人。
毫不讳言,这次教育的成功是《人民教育》“管理”篇中的这些崭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有力见证。的确,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人民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丰盈了我的心灵,也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教育的落脚点,不应该仅仅是解决问题,更要发展学生。
一期期刊伴随着我,掩卷而思,几分收获,几分窃喜。收获的是见识到窦桂梅、李建成等名师的课堂实录,领略到名师们先进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获取了他们教学成功的真谛;窃喜的是聆听到梅花洪键、梁岗等教育专家的教诲,在他们的熏陶下与时俱进。作为千万教师的一员,我的教育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惑需要我去面
对,去解决。但我坚信,有《人民教育》的陪伴,有我自身的不断努力,终将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席卷整个世界,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进步,才能立足于生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人民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第二篇:读人民教育有感
读《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有感
长春市第159中学尹文慧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本月我认真阅读了《人民教育》这一刊物,刊物中内容真实,材料实用,道理深刻,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一文使我感触颇深,我校也推出了一个教学模式,走进教室,学生们分组而坐,进行导学案的自学。但仔细看了看学生的导学案,发现上面的题目多是从教材上直接迁移过来的。“什么样的学案是好的学案?这样的学案真正是基于学习、为了学习吗?”学生分组站立,几乎是表演式地头碰头、肩挨肩地大声讨论着。教室里一片沸腾,记者只听到一片噪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要想思考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想到这种导学案设计有一定的误区,没有达到有效。
李帆老师引用了美国著名教育史家戴安娜·拉维奇的一段话:“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他说:“有用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这其中,他提到了了两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自由和坚守。把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一线老师,充分
调动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坚守”就是要把握并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一有效课堂
对于有效课堂,李帆老师提出两点,首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
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单独一节来看,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无疑是低效的。
其次,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一节课、一学期还是三年、六年?眼下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繁杂、非匀速的特征。所以,老师会发现,同样一个教学环境,对部分学生是高效的,对有些学生是低效的,而对个别学生是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提出“有效教育”。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有深刻的专业学识。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知识的价值等都在考虑之中。另一方面,老师一定要把育人与教书巧妙地融合起来。课堂是一个载体,它承担着为“培养人”服务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
大约20多年前,美国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
这句话,值得我们三思。
二、童年的价值
童年的价值在于自由生长,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生长,在于引领孩子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但当下的教育却往往以“呵护儿童”、“保护童年”之名,抹杀了童年自
由生长的价值。
中国学生的学习大多出于社会动机,功利性、目的性都非常强,而不是出于认识动机,强调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很多事实证明,认识动机一旦调动,产生的效果将是极其巨大的。
对于当下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保护学生的认识动机,而不要人为地放大“社会动机”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扭曲了童年的价值,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以至于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正如海安王玉东老师所说,儿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们不能用遥远的未来来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要让这些野玫瑰在风雨中、在阳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长。切不可用捍卫童年、保卫童年的名义让儿童不能自由的生长。我认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体现是思考的自由,我们现在往往设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让孩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成长。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用一种先知先觉的面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进而使得他们逐渐丧失思考力、反思力。
读罢《人民教育》记者李帆发表的文章《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我确实有很多感悟,但更多的是反思,因为我们的课堂效率到底有多低(不是有多高)?李帆老师的深度思考,可以说那些问题都是我们目前进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的个性解读无异于雪中
送炭,使我们心中存在的许多疑虑都得到了答案,也加大了我们进行课改取得成功必胜的决心!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我真正理解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的教!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都说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要不怕跌倒、不怕寂寞,怀着一颗求真的心大胆前行。
第三篇:开卷有益读人民教育有感
开卷有益
——读《人民教育》有感
承德县逸夫学校李凤荣
我是从2010年开始读《人民教育》的,到现在为止已经读了十几期了,其内容之真实,材料之实用,道理之深刻,真情之动人,让我获益匪浅。
《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这篇文章作者是孙双金校长,他提到: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并且作了深刻的阐述,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最深,作为中文系毕业的我,对书籍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不读书到想读书,从广泛地读到有选择的读,中文这个专业给我提供了知识的平台,给我创造了读书的条件,所以一直到我参加工作,我也不忘读书,而且还让我的学生读书,因为我从中获得了快乐。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的道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有谁开卷了呢?又有谁开卷后得到益处了呢?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事情而整天忙碌着,往往忽略了读书的时间,更有的人认为读书没有意义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而孙权的一句话最终说服了他——“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意思是说,读书并不是要成为博士,而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历史,丰富内涵罢了。的确,读书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多么渊博的宿儒,多么有名的学者,只要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素养,从中得到益处就可以了。
一、结合自身,有选择的读书
孙校长结合自身,认为应读“三种书”。其一,要读本专业的书籍。他说“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让我阅读的根系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学书籍的沃土之上,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滋润我的心田,丰富我的思想,放飞我的情愫。”孙校长的一席话让我感同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虽然自认为读了很多书,但有时还是觉得知识匮乏。有时想给学生讲点什么,但脑子里材料不够,有时是一个个片段,连不起来。究其原因,第一,读书时不够认真,光读书不思考,以致读完印象不深。第二,读本专业的书少。所以我更应该多读本专业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素养。其二,要读大教育的书籍。孙校长说“学愈博,思愈远,学问逾是博大,教育的视野就愈发开阔。”的确,读书越多,视野越开阔。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除了要读好本专业的书籍,还要读教育类的书籍。从中学习教育方法,明白教育的真谛。掌握教育的规律。其三,要读哲学美学的书籍。因为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哪个出自哲学家之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培养人才为最大己任,而培养人才就得先了解人,洞察人的本性,而对人性的研究就首推哲学了。因此,读哲学可以让我们的人生美好而有艺术,从教育人生走向艺术人生。
二、读书要学以致用
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各种知识、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可有一些人,就是坚持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但我以为,那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有用在哪里。一个人在这样
一个商业社会,在一个进取的、发展的社会中,如果没有知识、没有修养、没有往前走的意识,就没有竞争力了。你甘愿成为一个没有修养、没有人生目标、没有职业规划的人,那么可以讲知识无用,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知识追求、有职业发展需求、希望提高职业竞争力的人,那么这个“读书无用”就不攻自破了。你把眼睛一闭,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珠穆朗玛峰,你可能这辈子都不需要了解珠峰,这辈子都不需要攀登珠峰,但是珠穆朗玛峰仍然耸立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一些人坚持“读书无用”论,作为个人立场是可以容忍的,不认同人类的绝对价值,那是你个人的选择,但人类的绝对价值不会因为你个人改变。
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学以致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书读多了,书读活了,才能学以致用。
三、在书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读书
我喜欢读书,读书能让你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生活中的各色景观。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事不同的事,有开心、也有不开心、有喜欢、也有不喜欢的种种事情,每当我遇到心情不好或是不愉快的时候就会特想看书,读书让我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一本好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他人生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读书是一种完成思想成熟的捷径,可以让你看到、学到很多你不懂的东西。可以让自己丰富了自己、升华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当阅读时,我会抛开一切的烦恼,就好像是被作者悄然的带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
里,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感觉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就会慢慢溶入到我的心灵深处,字字叩击着我幼稚的灵魂。潜移默化中我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我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地对待生活。
读书不是一种负担,反而会让你减轻负担。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沏一杯香茶,坐在自己安静的书房,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读着令人陶醉的文字,其乐融融。
小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辛勤读书,博采众长,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书写更美丽的人生和世界。这也许就是开卷有益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第四篇:读《人民之战》有感
读《人民之战》有感
区党代表李明哲
《人民之战》不同于一般抗战书籍,它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汇编成的《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之一,其内容全部来自抗战时期外国记者的真实见闻。1944年,21人的中外记者西北考察团来到延安,其中的波兰人爱泼斯坦在这里一住就是5个多月,以亲历亲闻最终著成了《人民之战》,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日本人控制下的天津,“集体唱歌运动”正在开展,青年干事刘良模说“我们就紧盯着你身边的人,他不唱他就另有目的”。于是在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400人的目光锁到了在场的日本特务身上,逼得他不得不哼出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不正是一种平民的抗争。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抵抗之歌”、“一支军队的产生”、“新四军”,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融入着许多这样鲜活的故事,通过对工人、农民、学生、文艺青年仍至呼啸山林的绿林好汉这些最普通反抗者的记录,更生动反映了抗战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各阶层、各行业人民所发出的共同吼声和做出的巨大牺牲。
中华民族的抗战具有史诗般的壮烈,但构成这庞大画卷中是每个中国人的觉醒和全民族的空前团结。通过此书,我更清醒的看到一种力量--群众的力量。他们普通而又藐小,普通到擦肩而过不曾给你留下半点印象,藐小到翻遍史书未必有半点记录。但正是这些普通而又藐小的人们,一旦他们以积沙成塔、万涓成流之势汇集起来,将是任何力量所无法阻挡的。正如书记所写“以血与汗,以新的力量与新的信心,不再只是一部分的人民,而是当作一个民族联合起来,面对威胁一切人生存与未来的共同危机,他们说—这块土地是我们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在铭记侵华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我们还应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相信和依靠人民。作为曾经领导着这场战争并已成长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我们来自人民群众,并天然的与人民群众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能一贯的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够把人民群众凝聚成一股无往不胜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一定能够实现。
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下,作为朝阳区一名党代表,我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俯下身去,认认真真听取党员群众的声音,实实在在宣传好区委精神,竭尽所能,为全区发展大局动员和凝聚起身边最广泛的力量。
第五篇:读人民教育文章
读人民教育文章《绿满民生》读后感
读了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教师朱颖在人民教育的文章《绿满民生》后感触很深。看一座城市,就看它的文化。往往从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里,就能够读出这座城市的显著个性和无尽魅力。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教师朱颖告诉我们:学校除去日复一日的劳作,除去一年年的重复,除去一届届学生的离校,积累和沉淀的就只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和个性和魅力,打造的学校文化便是“绿色校园文化”。绿色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和激励、约束与调适、凝聚与辐射的功能,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营造绿色文化,建设温馨校园
绿色文化是一种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和谐美好的文化。学校通过营造绿色文化来建设温馨的校园。
建设审美化的校园环境。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我们坚持把改观校容校貌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力求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绿色,有自己的个性,环境优美的花园。我们在学校草坪中设置了简洁有力的格言、主题鲜明的图案;在走廊中设置个性化的校务、教务公开栏等,引导学生对校园的自主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引导教师开展争创文明教师活动。通过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塑造名师工程,引导教师敬业奉献、和睦相处;通过关爱每位教师的送温暖活动,塑造家庭型的校园氛围;通过危机感、紧迫感、成就感的教育,引导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倡导师生互爱,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开展行政承诺制、教师承诺制,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教师用语,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爱互助献爱心活动,使学生体验人情美,同时培植同学之间的友爱。
成立色彩缤纷的学生特长小组。为了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配备了各专用教育的场地、设备,成立了十来个特长小组。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补充,营造和谐、宽容、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在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时,重视文化性物质环境、社会化环境、参与性环境、挑战性环境、心理性环境的创设,以形成民主、和谐、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班级人际关系。学校改变班级设置,把班级改为有个性特色的中队,以一系列的绿色管理制度相配套,创设特有的班级文化。进入教室,每班教室的国旗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各班还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设置了一系列专栏,发布在中心小学网站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
应对网络文化。随着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冲击力越来越强,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通过实施计算机(网络)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现代社会技能,培养信息时代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吸收优秀的文化,屏弃庸俗、低级的文化,培养网络道德,帮助学生理解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打通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联系。师生作品多人次代表区参加市级比赛。现在网络已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质疑和要求教师学习“倾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增设班级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每个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等来关注学生文化。今年我校通过“我实践、我体验、我能行”,“校园绿色奥运”,“五自小公民”等特色鲜明的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认真体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文化的发展。
二、实行绿色管理,建设制度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
绿色管理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高效的管理。学校以此为出发点,扬长补短,量力定位,制定整体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即:“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两全方针,争创三名,实现四化”。“一面旗帜”,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两全方针”,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名”,就是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四化”,是指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学设施标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
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确立了三个标准:“规范+特色”的办学标准,“教书育人”,的职责标准,“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标准,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采用整合管理模式。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整合管理模式”,是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出发点,要求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学科协调发展,多种育人方式互相配合,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发展。即管理上,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工作。教学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方法、内容的互相渗透,通过知识整合,形成整体有序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育人方式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整合,实现全校一盘棋,教学是中心,后勤围着“前勤”干,“前勤”围着教学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同时学校制订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作为制度管理的标准,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实行可持续化的管理。
三、探索绿色文化内涵,建设精神文化,培育绿色师生。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提供保障。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绿色教师,学校采用“请、送、搭;传、帮、带”等方法,遵循“一视同仁,量才使用”,“创造竞争环境,促人进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则,既看条件,又看变化和发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评价,又作终结性评价,以实现绿色教师应具备的九大目标。
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建设适合学校发展的绿色文化,实现学校师生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