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6:1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

尹韦奇

瞿同祖(1910-2008)归侨历史学家。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赴美国,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员。后去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5年回国,历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湖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出席第二十七届欧洲汉学会议。1985年,以高级学者名义访问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阐述儒家思想与中国法律发展的关系。著有《中国封建社会》、《清代地方政府》、《汉代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

一谈到中国封建社会,我们大多会把它和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联系起来,因为我们的教科书里、大媒体中都将秦始皇以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称为封建社会(包括近代列强入侵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把战国时期之前的社会称为奴隶社会。而在本书当中,瞿同祖先生却采用的是西周封建说。他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周代开始,至秦灭六国之后,建立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结束的。这与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封建社会有所不同,通过读完这篇论文之后,我才感觉到对封建社会的理解还不够准确。

瞿同祖先生一开头就从整体的角度上概括了封建社会的定义,他认为,所谓封建社会,即“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

在明确了研究的封建社会的概念之后,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令人耳目一新。他在导论中写到,他试图分析封建社会形成乃至崩溃的过程,解剖它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

所以,从他整本书的结构来看,他先将封建社会形态与其之前的社会形态做了比较,概括出封建社会的特点,接着描述了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及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他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封建阶级、封建政治等多方面展开了对封建社会形态的论述。最后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即使是从崩溃的角度来看,他也认为封建社会的崩溃不是突然的,而是有历史必然性,同时是逐渐崩溃的。

本书的大致内容首先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周代以前的社会制度,来得出中国的先民是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的,农业从无到有,再到作为畜牧的副业存在,最后到了周代初期农业经济才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农业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从移徙变为了安定,财产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公有制变为了私有制,封建贵族得到了私有土地,而广大庶民是没有资格得到土地的,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就只有成为被统治阶级,通过劳动为封建贵族耕种土地,通过土地关系,就形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两个对立阶级,阶级社会由此而生。周获得天下之后,分封诸侯,诸侯们起到辅卫王室的作用。王室可以根据诸侯国邑的大小和人民的多少,向诸侯征赋征兵役,而诸侯则除了治理封地,获得封地赋役之外,还享有祭祀和征伐的特权。虽然诸侯各治一方,但与中央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通过诸侯向王室纳贡,提供赋役(包括工役和兵役)、巡狩、朝聘、随王祭祀,通庆吊,天子对诸侯颁赐等活动,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结果。之后通过宗法礼乐制度固化各阶级的地位,明确各阶级的权利义务,土地制度确保贵族的土地不可分与买卖确保贵族的经济利益,封建政治制度来保障封建贵族绝对的通知地位,通过各方面进行严格的阶级固定来维护封建贵族的阶级利益。随着天子王室的衰落,诸侯的日益强大,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势力也在日益扩张,逐渐凌驾于诸侯之上,这对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阶级间下对上的绝对服从的原则构成了挑战。第二,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的过程,商业经济的兴起,让各诸侯对财富的追求更高,商人们的需求和地位也日益提高,为了满足商业经济的发展呢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土地自由流转,赋税加重,这种种现象促使固化的封建社会阶级以及封建土地制度变得名存实亡,封建社会也由此崩溃。

瞿同祖在整本书的研究方法上,整体上体现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他认为整个封建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制度都是有序相关联的,各个制度相互作用对封建社会的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起到了稳固的作用,例如分封制从政治层面上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宗法制度从社会思想上稳固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地位,土地私有则是从经济的领域确立了封建统治贵族对奴隶的绝对权威。在各个制度的“合作”之下,()封建社会系统得以平稳运行。瞿同组通过分析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如何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来解释社会现象,对全部的社会现象逐一讨论,不把封建社会当成一个静止的系统,而是分析社会系统产生,不断平衡,再到崩溃的过程。这种研究思想是令我有所感触的。

可以看出瞿同祖先生在写这本书时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同时也列举了西方亨利·梅因,亚当斯,布洛克等学者观点进行对比,并抽象概括去伪存真,得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概念,这种方法为我们定性研究的学习提供了样本。当然本书中也存在定量研究的思维,在研究周代兵制人口时,瞿同祖先生列举了人口调查的数据来分析周代人口调查是为了便于兵制的观点。

当然,最令我有所感悟的是瞿同祖先生的质疑精神,他在书中敢于质疑孟子的井田制一说,通过合理分析来反驳井田制的存在。同时也敢于评价各种前人的观点,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能让人信服的论点,在我看来,这种让事实说话的学术态度是我真正应该学习的

第二篇:陈煜 《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陈煜

一谈到中国封建社会,我们大多会把它和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联系起来,因为我们的教科书里、大众媒体中都将秦始皇以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称为封建社会(包括近代列强入侵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把战国时期之前的社会称为奴隶社会。但是,当阅读了瞿同祖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后,却才知道我们之前对于封建社会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他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条分缕析的描述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准确内涵,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达至对历史的一种更为细致的了解。

按照瞿同祖先生的考证及理解,他认为,所谓封建社会,即“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p8而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周代是封建社会完成的时期,在周代,农业经济已经主导社会,并确立土地关系为一切组织的中心,层层分封的阶级和宗法制度等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而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封建制度开始破坏和衰落,至秦统一则全盘将封建制度推翻。这样的结论和观点就与我们现在大众流行的理解很不一样,他给出了对于封建社会一种学术上的准确的理解,使得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时候能够更细致地去思考。

他在导论中写到,他试图分析封建社会形成乃至崩溃的过程,解剖它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从他整本书的结构来看,他先将封建社会形态与其之前的社会形态做了比较,概括出封建社会的特点,接着描述了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及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他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封建阶级、封建政治等多方面展开了对封建社会形态的论述。最后分析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于史料的利用和分析十分准确到位,语言表达明白晓畅,能给人以很多的启发,值得好好学习。

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制度为中心而确立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于是在畜牧经济时代是不可能存在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制度得以建立的经济前提。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先民是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的,农业从无到有,再到作为畜牧的副业存在,最后到了周代初期农业经济才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农业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从移徙变为了安定,财产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氏族社会的公产制度为封建贵族的私产制度所取代,而庶人,即广大的被统治的阶级是没有资格拥有土地的,他们只能领种贵族的田地。为了维持这种封建贵族对土地的占有,于是,继承制度被改变了,分别了嫡庶,确立嫡长子一系相承的承继制度。这样,通过土地关系,贵族和庶人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贵族具有拥有土地的私有权,而庶人不仅无权拥有土地,还要通过劳动为贵族耕种土地,为他们服务。这种关系依照血缘延续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了一种阶级社会。

周室在获得统治权之后,辖下所有的人民与土地便都是属于天子一个人。为了便于管理,开始分封诸侯。但是首先,天子要为自己留下一块“王畿之地”,共有千里,由他的卿大夫治理,赋役供王室之用,而“王畿之地”以外的地方,便分封给同姓或异性诸侯,使他们各自为政,各自治理他们的封地,封地的居民属于封邑主,不得迁徙。接着,王室便可以根据诸侯国邑的大小和人民的多少,向诸侯征赋征兵役,而诸侯则除了治理封地,获得封地赋役之外,还享有祭祀和征伐的特权。虽然诸侯各治一方,但与中央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通过诸侯向王室纳贡,提供赋役(包括工役和兵役)、巡狩、朝聘、随王祭祀,通庆吊,天子对诸侯颁赐等活动,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结果。

首先,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来看。封建贵族受封,而拥有广大的土地,他们对这些封地有着绝对的私有权,封给了他,便由他自由处置,天子是不再过问的。大的封邑主因此就可以将田邑分赐给他的亲属或手下。对于土地,封建主还将其分为“公田”和“私田”,农民要先为封建主耕作,才能为自己耕作。井田制的存在与否尚有争论,没有定论,但是公田和私田的区分却是有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所谓私田者,只是地主给予人民的一些土

地,使他们负着耕种公田的义务,公事毕,然后耕种私田,从私田中得到些微的报酬,以维持他们的生活。”p87此外,我们也可以知道,封建社会的土地都是分封的,因而也就不会允许买卖的,这与战国时期的土地兼并以及秦以后的土地买卖都是不同的。土地制度的特点能最明显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存亡。

其次,从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来看。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宗法制度是用以维持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制度必依赖宗法制度以维持其存在。”p90就是说,宗法制度在封建制度的存在上有着其重大的意义。为了王国及封邑的统一与完整,需由一人来统治,嫡长子的继承制度应运而生,宗法制度也是为维护这一目的而产生并存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那时的宗法制度盛行于天子诸侯卿大夫阶级,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庶人是没有资格进行祭祀婚丧等仪式的。祭祀是封建贵族的一项重大活动,以示尊祖敬宗,昭孝报恩。而且祭祀是分等级的,有大小宗的区分,只有宗子一系能够祭始祖,称为“大宗”,其庙称为“宗室”。婚丧仪式也是按照等级来进行举行的,不同等级的人会有不同的婚丧仪式。可以这样理解,祭祀和婚丧制度等宗法秩序,它们所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的秩序,以崇天敬祖来不断保持其统治的合法性。

再次,从封建阶级和政治的角度来看。阶级的差别是封建社会的基础,特权阶级与非特权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而这种阶级对立的关系又有礼、法作为粉饰。细分起来,可以将封建的阶级分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五个等级。异族的奴隶不在此列。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官禄的士属于统治阶级,庶人包括无官禄的士和农工商三民,而士农工商又被称为四民。庶人因为封建土地的关系而间接地属于土地的主人,为主人劳作服务,但其本身是自由的,而奴隶则是直接以身属于主人。封建主地位优越,享有封地内的土地、山泽、园圃,封地内的士农工商为为服务,耕种土地,提供赋役,完全为统治阶级提供优越的生活。为了维持封建主统治的稳定,庶人是不允许迁徙的,他们的职业分工也必须代代相传,守其祖业。封建主内部还有很细的阶级划分。以天子为尊,诸侯分公、候、伯、子、男五个爵位,卿大夫分正卿、副卿,上大夫、下大夫,大国和次国的地位等级也有不同,他们就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等级来进行不同规格的祭祀、婚丧等活动。天子坐拥天下,诸侯受封为君,是最上层的特权阶级,专事巡狩朝聘、祭祀、宴飨等活动,卿大夫则还要担起治理人民的责任,以理政事,集行政、司法、兵权于一身。在这种严密的等级制度之下,封建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生产技术得到了进步。

但是,周代成熟的封建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遭受了不断的崩溃和瓦解。第一,随着天子王室的衰落,诸侯的日益强大,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势力也在日益扩张,逐渐凌驾于诸侯之上。只要有本事,有实力,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这对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阶级间下对上的绝对服从的原则构成了挑战。第二,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的过程,迁徙人民,夺人田邑,灭国等行为不断冲击着土地分封制度,到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之后,分封制彻底崩溃。第三,商业经济兴起,商人的地位和势力得到了提高,但作者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地展开,去解释为什么商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我想,商人的贸易活动所积累的财富及其对封建贵族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封建等级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了。第四,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是最本质的一个改变。因为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而建立的,但是在战国时期,逐渐有诸侯国废止公田制度,允许人民私有土地和自由买卖土地,这就使得封建的土地分封制度难以为继。土地制度的变革也让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只要交过地租剩下的粮食便是自己的了,而且农民也可以有自己的私田了,通过世代经营是有机会从农民变成地主的,于是便打破了原先的那种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梳理和理解,从这本书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知道封建社会的确切内涵,了解到它产生、发展和崩溃的整个过程,给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背景知识。话又说回来,准确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虽然崩溃,但是它对之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两者还是一致的,都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农民阶级间接地人身依附与封建贵族或者地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笼统地理解为封建社会。在秦以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统治阶级采用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学说,而孔子所尊崇的却是周礼,主张等级秩序,各安其位。这种学说很适合统治的稳固,所以能在君主专制社会中受到推崇和发扬。于是,宗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有所改进。此外,士大夫阶层也是秉持了治理国家的责任感,以天地生民为己命。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封建社会中那种分封诸侯的制度被取消了,中央实现了地方的严格控制,所有的权力都能够集中到中央,集中到君主手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障他们能稳定地从事农业生产,修建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等。

第三篇: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 中国 封建 社会 中,城市是封建的 政治 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 经济 利益是统一的。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后的长期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十分稳定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不会发生大动荡,不会发生经济的凋敝或社会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社会照常运转,封建秩序始终都能维持下来。宋朝开国以后的 历史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相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弹性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封建社会中的弹性体制继续起着作用;再如,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此外,像明末李白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依旧按照封建皇朝的统治方式来发号施令,封建制度既未因此瓦解,也谈不上制度的更替。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主要指弹性体制下封建的超稳定性。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甚至一个朝代之下对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①,但制度始终不变。

在弹性体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分析 :第一,从体制外权力中心和体制外异己力量不存在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第二,从封建制度再生产的 规律 性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任何一种动荡与危机的条件下都有可能重现或再生。第三,从基层社会组织的构造和运作状况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中国封建社会在剧烈震荡之后依然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

一、中国封建制度下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

宋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使得社会流动性大为增加,这里既包括了社会的垂直流动和社会的水平流动。

从社会的垂直流动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下,一般人可以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向上流动,即读书,从军,经商。

1.读书。如果走读书这条途径,最有前途的是参加科举以进入仕途。宋朝以后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走向规范化,使得不少读书人为争取科场成功而付出一生的精力。只要还有机会参加科举 考试,他们就总是存在希望。当然,除了科场成功而进入仕途以外,读书人还有其他的向上流动的途径,例如可以充任吏,以后由吏而官,也可以受聘于高官,作为幕宾,等待东家日后的推荐而进入仕途。此外,读书人只要学有所成,又有名声,还有被地方官员荐举的可能。荐举是一种对官员队伍的补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黄仁宇在《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一文中,以元朝南北税制不同为例(江南实行秋税、夏税,仿唐朝的两税制,北方实行丁税、地税,仿唐朝的租庸调制),说明政策不统一,不连贯是元朝政局不能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载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年,第67页。

2.从军。从军的途径对一般人基本上是畅通的。虽然宋朝和以后各朝兵制各不相同,但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并存则是共同之点。在北宋,乡兵通常实行征兵制,带有强制性,但也有一部分乡兵是招募来的。地方军称厢军,他们有兵籍,而禁军则是正规军,由乡兵和厢军中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组成。从军后可以按战功而逐级被提升。南宋时,正规军称“大军”,以区别于已溃散的北方地区的禁军,而南方地区的禁军有一部分也编人“大军”。南宋的“大军”同北宋的禁军是相似的。明朝初年“创卫所制度,划出一部分人为军,分配在卫所,专负保卫边疆和镇压地方的责任。军和民完全分开。中叶以后,卫军废弛,又募民为兵,军和兵成为平行的两种制度”①。军是有军籍的,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辖,世代为军服役。兵则是任何个人自愿应募充当的,和家族、子孙都无关。军有一定的驻地,兵是流动的,无一定驻地。应募当兵就成为一条可供选择的垂直流动的途径。清朝的正规军是八旗军和绿营兵。八旗军是有旗籍的,采取抽丁服役的制度。绿营兵是汉人充当,原先是为了安插明降兵,在战斗中起辅助作用,后来在平定三藩和平定噶尔丹叛乱战争期间屡立战功,所起的作用增大了。雍正以后,八旗军战斗力下降,绿营兵开始成为军队主力,直到太平军起义前仍保持这一地位。太平军起义后,绿营兵连连溃败,清政府改用勇营,即湘军、淮军,以对抗太平军。绿营兵和勇营都是招募而来,入伍后按功行赏,有逐级上升的可能。此外,明朝、特别是清朝,武举趋于规范化。没有功名的习武士子,可参加武举考试。考试分外场与内场,外场考马射、步射、硬弓、舞刀、掇石,内场考默写武经一段文字。考试获胜者授予武官职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吴晗:《明代的军兵》。载吴晗:《读史铡记》,三联书店,1961年,第92页。

3.经商。经商作为垂直流动的渠道,在宋朝以后,随着民营商业和民营手 工业 的 发展 和社会等级制的淡化、消失,而日益受到一般人的青睐。有钱的平民子弟可以自行经商,开肆营业,穷人子弟则往往先送到某一行业的作坊或店铺中任学徒,满师后作为店员,并可被提升为高级管理人员,也可在适当时候自立为业主。由于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一般不再存在,经商所积累的财富可用于购置土地,兼为地主,有些也可进入地方绅士行列。有的朝代甚至还可以捐个官职。

这样,通过读书、从军、经商三个主要的垂直流动渠道,一般人家的年轻人社会地位上升的机会始终是存在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这三个主要的垂直流动渠道等于社会的三个安全阀,使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有适当的排放口。如果再考虑到弹性体制下,只有财产可以继承而官职不可以继承的情形,处于下层的人们的心理也就多少得到一些平衡。具体地说,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子弟科场成功,进入仕途,做了大官,他死后如果儿子没有能取得功名,于是官场之路可能就此终结。再隔一代,儿子如果未能考取,又不会经营家业,家道便中落了。对各个家庭来说,有的上升、兴盛,有的下降、衰败,但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这种升升降降、兴兴衰衰的状况不妨碍制度的照常运转,不妨碍封建秩序的继续维持。

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下,家庭财产可以继承,不存在平民或佃户不能继承家产的情况,但有 影响 的则是家产的继承通常采取诸子析产的方式。这样,一个地主官宦人家,主人死后留下一大笔田产,如果子孙中没有人再飞黄腾达,进入仕途或经商获利,为家庭挣得更多的财产,那么几代以后,经过多次析产,肯定会穷困潦倒。家产的聚聚散散,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制度不会因某些家庭由富而贫、另一些家庭由贫而富而发生变化,相反地,反而会因为一般家庭都有机会通过读书做官、习武从军或经商开店而购置田产,成为富人,即使由富变穷了也有可能再度使门第增光,所以封建社会下现实存在的安全阀起了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是没有这种垂直社会流动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安全阀的。

一个社会中,最担心的应是出现一批绝望者。绝望者不仅仅对当前处境的改善感到绝望,更重要的是感到今后前途渺茫,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在现存体制之下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下,在一般人面前仍有读书进入仕途,从军可以谋生甚至升官、经商可以致富等可供选择的途径,绝望者的数量就会减少。当然,饱受官府赋税劳役压榨和地主残酷剥削的贫苦农民也常被迫得无路可走而聚众起事,或投奔到起义军或地方割据者的队伍中。元朝末年和明朝末年,这种情况十分突出。但农民起义的成功只是使皇朝换一个统治者,这种方式的改朝换代不会使封建制度不存在,因为农民起义军和封建地方割据势力都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体制外异己力量。如果这些贫苦农民逃进了城市,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城市无论在刚性体制下还是在弹性体制下,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体制外的权力中心,所以逃进了城市的贫苦农民在那里也不可能成为体制外的异己力量。

在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陷于绝望境地的读书人也是存在的。他们主要是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失败的人,此外也有受到官府欺凌,或受到土豪恶霸压迫而上告无门的人,或因身陷冤案而对前景感到失望、绝望的人。他们自己是不会聚众起事的,而会投奔农民起义队伍或封建地方割据势力,成为那里的谋士或官员。即使如此,他们仍然不是封建社会中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他们只不过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而努力,封建制度依然如故。

由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即使在弹性体制下,封建社会始终缺少可以取代这一制度的政治力量。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有垂直流动的渠道可供选择的一般人还是陷入绝望境地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威胁封建制度本身的体制外异己力量。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应当注意唐宋以来儒佛道合一的思潮的形成及其深刻影响。先秦时期,儒家是作为一个学派参加学术争鸣的。汉朝的尊儒实际上是突出儒家思想中维护正统秩序这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为流行,儒家失去独尊地位,但仍是封建思想的正统。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合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在合一的过程中,儒仍是为主的,因为维护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的绝对服从关系是永恒不变的正统学说,这一正统学说始终被认为是主流。佛道则从宗教方面对这种世俗学说起了配合、补充的作用。“这种思潮,对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起了稳定作用,从而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任继愈:《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载《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04页。

为什么会得出这一结论?这是因为,唐以后,尤其是宋以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皇权迫切需要一种能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服务的精神力量。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君权、父权、夫权,这正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于是合一的思潮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同时,“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它必须接受封建宗法传统思想,即纲常名教思想,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除了它的宗教修养以外,它也是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基本 内容 的,不得不与儒教合流”①。在这种情况下,宋以后人们的思想大受禁锢,即使社会上存在种种矛盾,但维护社会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定传统的思想使得各种不满现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束缚,正如“一个人长期囚禁在幽室,必然苍白失色,一株树生在大石缝中,其根枝必定盘结扭曲。儒教压制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抬头”②。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弹性体制下不曾出现体制外异己力量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朝以后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连明朝后期起传人中国的天主教,也试图儒学化③。“然而这一尝试并不成功,因为它尽管使天主教曾一度有较大发展,得到相当一部分儒生的认同,但最终并未使天主教与儒学真正地融合,而这正是天主教在清代中叶销声匿迹的深层原因”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任继愈:《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载《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② 任继愈:《儒教的再评价》,载同上书,第167页。

③ 参看《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93年。④ 陈卫平:《明清之际天主教之兴衰与儒学》,载《跨文化对话》(3),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93页。

第四篇: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在以前的学习中,出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总会把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有意无意的略过。就像在课堂讨论中大家提到的那样,过去我们总会用“黑暗”二字来概括中世纪。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通过阅读《封建社会》,我逐渐体会到这种“黑暗”不是沉沦,而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除了与纷争做伴,还酝酿出了许多近代国家的元素,很多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在学术界上,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评价很高,很多的历史学家如张绪山、马克垚等等都对认为布洛赫的研究对于历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通过阅读《封建社会》我也能感受到,布洛赫的一种“总体史观”,虽然是一种历史叙述,但是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和研究方法。就像书名《封建社会》一样,“封建”二字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在历史学家眼中更加强调其社会形态,而这也恰恰和我们课程相结合。每一项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进都和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与推力,通过阅读《封建社会》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西欧封建制度形成背后的推力。

当然,也要注意到,封建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十分广泛的词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形态。就像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总会把西欧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加以比较,一个是强调封君封臣,一个强调封邦建国。在布洛赫的书中,他虽然论述主体是西欧的封建社会,但是他也用到了比较史学的视角,谈到了西欧封建社会和日本等国的封建社会的差异,通过比较的视野也更加体现出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正如书中所说“依附农民;附有义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的广泛使用——薪俸是不可能实行的;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关系;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力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形式即家庭和国家的存留,这似乎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1 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西欧封建制度中的封土制度和封君封臣制度加以论述并论述一下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遗产。附庸和采邑制度:

在探寻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时,不能忽视的就是西欧中世纪所面临的社会背景。1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04页。“动荡与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很多制度的产生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日耳曼蛮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的生产方式逐渐崩溃,在蛮族入侵,风雨飘摇的社会状况下,国家和社会已经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庇护.独特的依附关系。可以说,此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从古罗马的“庇护制度”演进而来的,因为若从两个时代的联系上看,不同的时代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时代“气质”,但是在人身关系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这种人身依附最初是在家族的范围内,一些平民依附于贵族。但是到了中世纪,人身依附关系已经超越了家族和血缘范畴,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就像布洛赫在书中提到的“在关于封建主义的词语中,任何词汇都不会比从属于他人之人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意义更泛。”2这样的一个词被用来表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且适用在整个社会等级的个人身上。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在这种依附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以附庸制为主线的制度,附庸制指的就是封臣封君关系。在附庸制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臣服礼”,它在各种文献中被上百次的描述。两个人面向而立,其中一方愿意为人效劳,另一方愿意接受他人的效劳;前者合掌至于另一人手中,这个是服从的简单象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进,跪拜的姿势加以强化。同时,先伸手的人讲几句话,表示自己是对面的人的“人”,然后双方以唇相吻表示双方的和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臣服礼在最开始是不带有基督教的痕迹的。但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带有宗教性的仪式被加入,附庸将手置于圣经或者圣物之上,宣誓效忠于主人,这个就是效忠礼。在布洛赫的书中也介绍了臣服礼和效忠礼的区别:“臣服礼一次限定一个人终生,通常不能重复进行;而效忠宣誓则不同,它几乎是平反的事情,可以数度进行。”这样就会出现“一仆数主”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数主”之间相互战争或需求时,仆人到底应该协助哪一方的问题。但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法兰克时代,很多的委身者从领主那里寻求的不只是保护,因为提供“庇护”的人往往都是富人,因此很多的委身者希望可以获得生计和物质上的帮助。对于附庸的服役用两种计酬的方法,一种是将附庸圈养在家中,提供其衣食并出资为其提供装备;另一种就是给予附庸一块土地或提供一份固定的地产收入,供其维持生计,后者就是采邑制。

2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50页。封建社会的“理性之光”:

可以说之前对于中世纪的了解一直是一种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而且很多人都会对西欧的封建制度产生误解。最鲜明的就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日益发展的资产阶级通过启蒙运动不断的批判封建制度。另外,在中国加之对于“封建制度”的理解问题,经常不能探析到封建制度的本来面目。因此,通过阅读一些史书,回溯历史,才可以更为全面的理解“封建社会”,虽然整个中世纪被黑暗笼罩,被混乱裹挟,但是在中世界有很多的制度理念对后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我将其称为一种“理性之光”。西欧的封建制度可以视为孕育近代西方立宪主义的摇篮,它蕴含了契约精神、司法之上、地方自治、自由与权利、有限政府等等思想和制度,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资源。

以附庸制度为例,附庸制度是多元权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中双方相互依存、权利义务相互制约。比如在法国的夏尔特尔郡的主教就曾用契约来解释附庸制度,封臣在向封君宣誓效忠时要保证不能伤害封君的生命,保守封君的秘密,不能损害封君的司法权,同时要协助封君取得尽可能多的财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封君提出建议。而同样,封君也要保护封臣的生命、财产,提供保护和防御,当封臣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要出力维护。因此这种封建制度是不同中国古代的封邦建国中中央掌握集中的权利的单一形式的制度。在附庸制中,领主和封臣分别享有某些权利又同时担负某些义务,虽然在这种契约中体现出了一种不对称,但是两者相互间的相互制约的因素是存在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了西欧封建制度强调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受到了共同义务原则的制约而这种原则在东方的“封邦建国”中并不存在,而这种相互义务的契约关系也为欧洲现代国家建立立宪政府创造了条件,按照洛克等人的思想,政府的产生正是在自由环境下人们让渡一部分权利交由政府,政府与公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契约进行规定也就是宪法。当然,随着契约概念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就会引出“司法”的概念,因为司法是一种维护契约的重要手段。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概念还不是很明晰,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还比较脆弱,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尤其在现代国家的兴起中,司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封建社会的附庸制度,这一制度所留下的另一个制度遗产就是西欧社会中的地方自治传统和市民社会。在西欧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都遭受 到了战乱纷争的困扰,中央政府软弱无法形成一个强有的保护,于是人们只能委身于贵族或者通过自组织来保护自己,前者就在地方强大贵族的保护下形成了资方自治而后者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市民社会的传统。在之前的学习中总会把市民社会等传统归结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归结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通过梳理封建社会的脉络可以窥探到,在西欧中世纪,面对着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没有出现一个泛欧洲的一元帝国而是出现了“多中心”的政治版图就体现了地方自治与市民社会的萌芽。可以说,附庸制以及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地方自治是在当时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的条件下的另一种必然选择。而且如果将这种地方自治和市民之间的自组织进一步发展就能够引申到“社会”的概念,可以说在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的概念在西欧扎根,这为后来西欧国家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在同时期的中国,“社会”完全没有一种置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概念,导致社会与国家的概念经常模糊不清。记得在本科时期曾阅读过周雪光先生的一篇论文,将的是“中国集体行动的逻辑”,讲的就是中国的“国家”触角直接深入到公民中,导致中国的集体行动常常以“国家”为目标而没有“社会”这一层面,如果深入挖掘这一因素,应该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

当然,也不能忽视,虽然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制度孕育出了很多对后世政治制度有利的萌芽,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在本质上还是和近代国家的要求相对立的。因为在封建时期的松散的地方力量是不利于近代国家的统一,而且近代国家的建立也是在封建制度因其自身问题不断衰落的基础上形成。本文强调封建制度的政治遗产只是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致改变过去单纯用一个“黑暗”来完全概括“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而要处理中央的统一与地方分散之间的矛盾也是近代国家在形成和建立时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又在课程关于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有所涉及。

第五篇: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习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制度。

2、简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的主要表现。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掠夺中国关税自主权3,对华倾销商品4,对华资本输出5,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3、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见4,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4、简述戊戌唯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维新派自身的弱和强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拥有幻想3脱离人民群众

5、简述辛亥革命胜利和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亲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对势力在中国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6、简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1第一次提出了反对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2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7、简述国民党是如何建立起独裁统治的。

1,为了镇压人们和削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2为了镇压人们和削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4为了控制 论,夺取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8、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影响和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

发展。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却执行。

9、简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地 明了持久抗战的永方针,他指出,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弱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战争,中国是大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论持久站的战略思想,系统的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种方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宣告其破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这种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一方案是科学的建国方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开辟了道路。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

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段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定。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12、简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午伟大转折。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共领导集体,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3、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江泽民在2000年2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4、为什么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十月革命后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且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场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5、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虽进一步强化,但封建专制体制日益衰落。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占主导地位。地主大肆地土地兼并及繁杂的苛捐赋税造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严格控制人民的言行。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于世隔绝的态度。

16、简述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广泛发动群众,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只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里了大片国土。

17、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个领土的完善,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8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其主要内容有;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是 道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关键在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意义;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对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简述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提高两人中国人民的觉醒程度和组织程度,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扩大了中国共产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使党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20、简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其主要内容有;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

从1949年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国的恢复和初步的发展。其原因;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把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地处理了恢复国民经济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结合当时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有力的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浊。

22、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有哪些?

改革开港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

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23、简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瓜分中国的图谋;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图谋达到高潮。1898年,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的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面临彻底被瓜分的危险。失败原因;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根本原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4、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具有封建性。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顽固势力的阻挠。

25、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大跃进”及其纠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国民经济的调整;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发动文化大革命。形成全面的内乱;粉碎林彪反革命集体;挫折四人帮租阁图谋;1975年全面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6、简述中共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意义:科学发展,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砌的重大战略思想。

27、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8、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如何贯砌独立自主原则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在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共产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对国民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团结的方针。

29、简述中共十七大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30、简述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社、32、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装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对中国的影响。

33、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展的原因。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1927年春,北伐军势如破竹,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胜利进展的原因;第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第二,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苏联政府的国际援助。

34、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义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5、简述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36、简述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叙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

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提高。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就使得中国乃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38、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农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同筹兼顾,适当安排。

39、简述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 安、蔡和森、周恩来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梁等为代表。

4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站胜利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41、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具有哪些特点?

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4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3、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没有提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和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44、中国工农红军 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阻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4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的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7、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的前列。

下载《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秦公元前221年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1912清帝退位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1 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半殖民......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A 2......

    封建社会道德特点

    封建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是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封建社会道德......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学林出版社 1.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从严复起,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把封建社会单纯的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兼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内容。 陶希圣......

    从《为奴隶的母亲》看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5篇

    从《为奴隶的母亲》中众生形象看中国封建社会“无我文化” 【摘要】:为中国婚姻制度的一部分,“典妻”以及相关的婚姻形武总是在民问或强或弱地存在着,自“五四”以来,这种民间......

    《中国》读后感

    《中国2049》读后感 《中国2049》读后感1 这本书很薄,但是可以读得很厚,第一遍我没有太看懂,回过头又重新读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国......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美,尽在一点一滴当夕阳和晚风送走一日的喧嚣,万花筒般的世界暂时停止了旋转,在忙碌中埋头一整天的我,终于闲暇下来,翻阅着“重庆啥模样”,隐约地感到,原来世界应该不只是身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