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道德特点

时间:2019-05-13 21:1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封建社会道德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封建社会道德特点》。

第一篇:封建社会道德特点

封建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是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封建社会道德-正文

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指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道德,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封建社会道德和奴隶社会道德联系较密切。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维护或反对宗法等级制的尊卑贵贱秩序为基本内容。地主阶级道德把等级“身份”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标准,以“尊尊”、“亲亲”或“忠孝”、“信义”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按宗法等级划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与此相反,农民阶级道德则要求贫富均匀、贵贱同等,并依此形成了有别于地主阶级道德的行为准则。②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和神秘化。封建统治者借助于国家政权或宗教组织,不仅对各种道德要求作出正式表达,形成封建“人伦”关系的规范和理论体系,而且往往假以“神意”或“天命”,将这些规范强加于人。③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使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相对于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的进步倾向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道德处于更自觉的状态,反映了劳动者获得的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阶级道德包含了勤劳、节俭等新品德因素,具有一定的反抗剥削、压迫和等级特权的进步作用。封建社会道德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地主阶级道德更具有伪善和欺骗性,成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农民阶级道德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等落后的一面。

第二篇: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习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制度。

2、简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掠夺的主要表现。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掠夺中国关税自主权3,对华倾销商品4,对华资本输出5,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3、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见4,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4、简述戊戌唯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维新派自身的弱和强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拥有幻想3脱离人民群众

5、简述辛亥革命胜利和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亲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对势力在中国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6、简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1第一次提出了反对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2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7、简述国民党是如何建立起独裁统治的。

1,为了镇压人们和削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2为了镇压人们和削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4为了控制 论,夺取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8、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影响和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

发展。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却执行。

9、简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地 明了持久抗战的永方针,他指出,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弱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战争,中国是大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论持久站的战略思想,系统的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种方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宣告其破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这种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一方案是科学的建国方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开辟了道路。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

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段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定。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12、简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上午伟大转折。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共领导集体,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3、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江泽民在2000年2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4、为什么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十月革命后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且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场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5、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虽进一步强化,但封建专制体制日益衰落。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占主导地位。地主大肆地土地兼并及繁杂的苛捐赋税造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严格控制人民的言行。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于世隔绝的态度。

16、简述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广泛发动群众,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只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里了大片国土。

17、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个领土的完善,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8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其主要内容有;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是 道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关键在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意义;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对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简述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提高两人中国人民的觉醒程度和组织程度,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扩大了中国共产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使党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20、简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其主要内容有;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1、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

从1949年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国的恢复和初步的发展。其原因;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把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地处理了恢复国民经济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结合当时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有力的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浊。

22、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有哪些?

改革开港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

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23、简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及其失败的原因。

瓜分中国的图谋;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图谋达到高潮。1898年,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的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面临彻底被瓜分的危险。失败原因;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根本原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4、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具有封建性。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顽固势力的阻挠。

25、简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大跃进”及其纠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国民经济的调整;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发动文化大革命。形成全面的内乱;粉碎林彪反革命集体;挫折四人帮租阁图谋;1975年全面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6、简述中共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意义:科学发展,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砌的重大战略思想。

27、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8、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如何贯砌独立自主原则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在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共产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对国民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团结的方针。

29、简述中共十七大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30、简述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社、32、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装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对中国的影响。

33、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展的原因。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1927年春,北伐军势如破竹,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胜利进展的原因;第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第二,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苏联政府的国际援助。

34、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义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5、简述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36、简述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叙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

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提高。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就使得中国乃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38、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农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同筹兼顾,适当安排。

39、简述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 安、蔡和森、周恩来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梁等为代表。

4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站胜利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41、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具有哪些特点?

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4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3、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没有提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和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44、中国工农红军 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阻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4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的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7、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的前列。

第三篇: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在以前的学习中,出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总会把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有意无意的略过。就像在课堂讨论中大家提到的那样,过去我们总会用“黑暗”二字来概括中世纪。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通过阅读《封建社会》,我逐渐体会到这种“黑暗”不是沉沦,而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西欧的封建社会中除了与纷争做伴,还酝酿出了许多近代国家的元素,很多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在学术界上,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评价很高,很多的历史学家如张绪山、马克垚等等都对认为布洛赫的研究对于历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通过阅读《封建社会》我也能感受到,布洛赫的一种“总体史观”,虽然是一种历史叙述,但是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和研究方法。就像书名《封建社会》一样,“封建”二字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在历史学家眼中更加强调其社会形态,而这也恰恰和我们课程相结合。每一项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进都和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与推力,通过阅读《封建社会》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西欧封建制度形成背后的推力。

当然,也要注意到,封建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十分广泛的词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社会形态。就像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总会把西欧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加以比较,一个是强调封君封臣,一个强调封邦建国。在布洛赫的书中,他虽然论述主体是西欧的封建社会,但是他也用到了比较史学的视角,谈到了西欧封建社会和日本等国的封建社会的差异,通过比较的视野也更加体现出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正如书中所说“依附农民;附有义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的广泛使用——薪俸是不可能实行的;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关系;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力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形式即家庭和国家的存留,这似乎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1 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西欧封建制度中的封土制度和封君封臣制度加以论述并论述一下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遗产。附庸和采邑制度:

在探寻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时,不能忽视的就是西欧中世纪所面临的社会背景。1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04页。“动荡与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很多制度的产生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日耳曼蛮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的生产方式逐渐崩溃,在蛮族入侵,风雨飘摇的社会状况下,国家和社会已经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庇护.独特的依附关系。可以说,此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从古罗马的“庇护制度”演进而来的,因为若从两个时代的联系上看,不同的时代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时代“气质”,但是在人身关系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因为这种人身依附最初是在家族的范围内,一些平民依附于贵族。但是到了中世纪,人身依附关系已经超越了家族和血缘范畴,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就像布洛赫在书中提到的“在关于封建主义的词语中,任何词汇都不会比从属于他人之人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意义更泛。”2这样的一个词被用来表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且适用在整个社会等级的个人身上。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在这种依附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以附庸制为主线的制度,附庸制指的就是封臣封君关系。在附庸制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臣服礼”,它在各种文献中被上百次的描述。两个人面向而立,其中一方愿意为人效劳,另一方愿意接受他人的效劳;前者合掌至于另一人手中,这个是服从的简单象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进,跪拜的姿势加以强化。同时,先伸手的人讲几句话,表示自己是对面的人的“人”,然后双方以唇相吻表示双方的和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臣服礼在最开始是不带有基督教的痕迹的。但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带有宗教性的仪式被加入,附庸将手置于圣经或者圣物之上,宣誓效忠于主人,这个就是效忠礼。在布洛赫的书中也介绍了臣服礼和效忠礼的区别:“臣服礼一次限定一个人终生,通常不能重复进行;而效忠宣誓则不同,它几乎是平反的事情,可以数度进行。”这样就会出现“一仆数主”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数主”之间相互战争或需求时,仆人到底应该协助哪一方的问题。但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法兰克时代,很多的委身者从领主那里寻求的不只是保护,因为提供“庇护”的人往往都是富人,因此很多的委身者希望可以获得生计和物质上的帮助。对于附庸的服役用两种计酬的方法,一种是将附庸圈养在家中,提供其衣食并出资为其提供装备;另一种就是给予附庸一块土地或提供一份固定的地产收入,供其维持生计,后者就是采邑制。

2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50页。封建社会的“理性之光”:

可以说之前对于中世纪的了解一直是一种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而且很多人都会对西欧的封建制度产生误解。最鲜明的就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日益发展的资产阶级通过启蒙运动不断的批判封建制度。另外,在中国加之对于“封建制度”的理解问题,经常不能探析到封建制度的本来面目。因此,通过阅读一些史书,回溯历史,才可以更为全面的理解“封建社会”,虽然整个中世纪被黑暗笼罩,被混乱裹挟,但是在中世界有很多的制度理念对后世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我将其称为一种“理性之光”。西欧的封建制度可以视为孕育近代西方立宪主义的摇篮,它蕴含了契约精神、司法之上、地方自治、自由与权利、有限政府等等思想和制度,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资源。

以附庸制度为例,附庸制度是多元权力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中双方相互依存、权利义务相互制约。比如在法国的夏尔特尔郡的主教就曾用契约来解释附庸制度,封臣在向封君宣誓效忠时要保证不能伤害封君的生命,保守封君的秘密,不能损害封君的司法权,同时要协助封君取得尽可能多的财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封君提出建议。而同样,封君也要保护封臣的生命、财产,提供保护和防御,当封臣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要出力维护。因此这种封建制度是不同中国古代的封邦建国中中央掌握集中的权利的单一形式的制度。在附庸制中,领主和封臣分别享有某些权利又同时担负某些义务,虽然在这种契约中体现出了一种不对称,但是两者相互间的相互制约的因素是存在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了西欧封建制度强调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受到了共同义务原则的制约而这种原则在东方的“封邦建国”中并不存在,而这种相互义务的契约关系也为欧洲现代国家建立立宪政府创造了条件,按照洛克等人的思想,政府的产生正是在自由环境下人们让渡一部分权利交由政府,政府与公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契约进行规定也就是宪法。当然,随着契约概念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就会引出“司法”的概念,因为司法是一种维护契约的重要手段。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概念还不是很明晰,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还比较脆弱,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尤其在现代国家的兴起中,司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封建社会的附庸制度,这一制度所留下的另一个制度遗产就是西欧社会中的地方自治传统和市民社会。在西欧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都遭受 到了战乱纷争的困扰,中央政府软弱无法形成一个强有的保护,于是人们只能委身于贵族或者通过自组织来保护自己,前者就在地方强大贵族的保护下形成了资方自治而后者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市民社会的传统。在之前的学习中总会把市民社会等传统归结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归结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通过梳理封建社会的脉络可以窥探到,在西欧中世纪,面对着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没有出现一个泛欧洲的一元帝国而是出现了“多中心”的政治版图就体现了地方自治与市民社会的萌芽。可以说,附庸制以及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地方自治是在当时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的条件下的另一种必然选择。而且如果将这种地方自治和市民之间的自组织进一步发展就能够引申到“社会”的概念,可以说在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的概念在西欧扎根,这为后来西欧国家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在同时期的中国,“社会”完全没有一种置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概念,导致社会与国家的概念经常模糊不清。记得在本科时期曾阅读过周雪光先生的一篇论文,将的是“中国集体行动的逻辑”,讲的就是中国的“国家”触角直接深入到公民中,导致中国的集体行动常常以“国家”为目标而没有“社会”这一层面,如果深入挖掘这一因素,应该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

当然,也不能忽视,虽然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制度孕育出了很多对后世政治制度有利的萌芽,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在本质上还是和近代国家的要求相对立的。因为在封建时期的松散的地方力量是不利于近代国家的统一,而且近代国家的建立也是在封建制度因其自身问题不断衰落的基础上形成。本文强调封建制度的政治遗产只是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致改变过去单纯用一个“黑暗”来完全概括“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而要处理中央的统一与地方分散之间的矛盾也是近代国家在形成和建立时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又在课程关于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有所涉及。

第四篇: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 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两个定语+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如何理解?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如非强制性),并且它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直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人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男人的新三从四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第二,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

“善”与“恶”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概念。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所谓善,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谓恶,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违背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善恶是具体的,没有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善恶标准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当然,善恶是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是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德对人的行为的善恶评价是运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特别是人们的良心)等方式,并通过指导、评价、示范、激励、沟通或制约、限制等途径、诉诸人们的良心和个人的觉悟,来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交往中的行为,及至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行为。

道德的这种特点,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靠说服教育,靠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来实现的。

第四,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类关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有的还是宗教关系。

这些复杂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利益上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之外,还需要用道德手段加以调整或约束。道德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中,主要的特点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加以必要的节制,即做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

二.道德的特点

第一,道德调节的自律性 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说服,劝阻,示范 第二,道德调节的稳定性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具有历史变异性。同时,它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的特殊的稳定性,变化的速度较慢。第三,道德调节的广泛性

从时间上看,从空间上看,从社会群体上看

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第一,它们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趋势不同。

从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存在,而法律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在原始社会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职能,完全由道德承担起来,因而没有也不需要阶级社会意义上的法。在那种条件下,长时期形成的习俗足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当社发展到共产主义公有制阶段时,法律由于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因而将被废除并被其他规范所替代,这种规范实际上属于道德的范畴。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民的道德,在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中起主作用 第二,它们依靠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以统治阶级政权机关的强制力量为前提的,法律的实行要靠政权中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惩罚机关来保证。没有这一套机构设施,法的实行就难以想象。

道德则不然,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第三,它们产生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总想把自己意志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使立法的对象既宽又广,以便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层次展开的,面对以善恶、是非、荣辱等道德观念来评价的社会生活,法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道德发生作用的范围比法律更为广泛。在我国,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道德都可以和应该谴责,而受道德谴责的一切行为却并不一定都违法。道德谴责社会集体中人际关系上的说谎和不诚实现象,但只有当说谎给他人或组织带来严重损害时,才诉诸法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道德干涉的范围是法律所远不及的。(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第一,在调节内容上想到渗透。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往往一方面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写进法律条文,通过法律的力量推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来维护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一直强制“制礼以崇敬、立刑心明威”,“德威并施”。与此同时,还把“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赋予法律的意义,强迫人们严格遵守。

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增长,道德因素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条款,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义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而宪法也明文规定了对国家干部的要求。第二,在调节功能上相互补充

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于一些不能或不宜用法律来调节的行为,就用道德来调节;对于道德调节不了的行为,就用法律来调节。第三,在调节的实施上相互支持

为了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强道德教育;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又由法律认可并积极促进。通过法律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并在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个人不讲,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也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时,他就不会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去触犯社会主义法律。而一旦个人主义膨胀,道德上逐步堕落,就不可避免地会走上触犯社会主义法律的道路,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我们既要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又要加强法制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二者不能偏废。

道德的功能

道德生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给定的东西,总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无定论。

但并不是耍嘴皮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看谁说服谁。无聊之事。讨论:道德有没有用?

没有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

北京密云付贺功案:为了价值几百元的财物就杀死妇女与儿童,并且是多次做案。他从18岁成年起就以盗窃、抢劫及杀人、强奸罪“三进宫”,前两次出来后照样以盗抢为生,谁要是妨碍了他,他就毫不留情地杀死谁。当听到法庭判处他死刑,他对是否上诉的问题回答说:“不上诉。”并耸了耸肩,提高嗓门说,“判的不重,正好。”

“你为什么杀人?”“没为什么,想杀就杀呗。” “为什么连孩子都杀?你怎么下的了手?”“不为什么,下不了手他们怎么能死?” “你一点悔意都没有吗?”“没什么可后悔的。” “想对被害人家属说什么?”“没什么可说的。”

“你以前坐过牢并出来,没想过重新做人吗?为什么重新犯罪?”“没什么。”

对付贺功这样一个人,道德哲学能做什么呢? 有用: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就愈是给人的心灵注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德]康德

据警方掌握的调查材料显示,付贺功曾经试图掐死另一名苏醒的孩子,但是在中途却停手了, 后来他回答媒体说:“我当时心软了。”这是否是出于一种虽然是短暂出现但却还是单纯的恻隐之心?另一件事是当他被记者问道“判你死刑你怎么看?”“杀人偿命这很正常。”“你怎么弥补罪过?”“我用命来补偿。”“你的一条命能抵几条命吗?”他第一次沉默了,语塞了,不再说话。

这是否说明,他耳濡目染的某种道德原则还是起了某种作用,还是在他的心里占有某种地位?我们是否能就此认为,一个如此罪大恶极且麻木不仁的罪犯,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不可杀人”的道德原则,甚至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恻隐之心———虽然那是极其微弱和短暂的。

如果的确是如此,如果这样一个罪犯也有这样的可能,那么,我们对道德的力量就还不能那样低估。道德哲学也许还是可以做一点什么,从情感和理性的两条途径,即一方面道德哲学还是有努力申明和论证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必要;另一方面,也还可以期望几乎所有人心中存在的恻隐之情能够成为人们履行这种道德原则的动力———虽然这些原则和感情在少数人那里可能极其微弱和晦暗不明。

“苏格拉底问题”(Socrates’ question)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对杀了自己父亲的亲生母亲,在思想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是继续安于作王子还是冒险为父亲报仇,提出了“生存还是死亡(to be,or not to be)”的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理想国》第四卷记叙了他们的回答。他们讨论的是,究竟是做正义的事、做好事、做正义的人(不论是否有人知道他是这样的)有利呢,还是做不正义的人、做不正义的事(只要不受到惩罚和补偿)有利呢?

苏格拉底的问题,实质是,对人类本身而言,“好的生活”的条件一一正当的生活是什么,人类之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他要把伦理生活放到人类的福祉中来考虑,于是成为了大问题。

关于道德作用的两种片面看法: 一:道德决定论

所谓道德决定论,就是指那种片面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看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特别是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决定社会的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抱着某种善良的动机,谴责和批判各种罪恶现象,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人们的道德完善上,主张对社会进行道德上的改造,甚至认为个别人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决定社会的发展。

道德决定论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基础同道德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否认生产力发展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道德上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它对社会的作用只是一种反作用,受一定历史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的制约。

第二:道德无用论

所谓道德无用论是指那种片面低估甚至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为道德是个人主观上的某种情绪和爱好,并不是具有任何客观的根据,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的行为,不受任何道德观念的束缚,在他们看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讲道德只是个人的私事,而与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进步完全无关,因此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强调权力意志,认为道德只不过是弱者为了反对强者、限制强者提出来的借口而已,是完全无用的。

其错误在于不懂得道德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道德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和爱好,而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根源于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客观性,一经形成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积极地为自己所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对社会有很大的能动作用。

1、调节功能

2、认识功能

(一)道德的调节功能。

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 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2〉 从调节的尺度上看。道德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特点相对于同一社会性质的法律调节尺度来说,道德调节尺度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具有多层次性。

〈3〉 从调节的偏颇上看。道德在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依其自身的固有规定和特有机理,而侧重于引导当事人履行其按“社会身份”所应有的义务或引导当事人承认、尊重和维护其行为客体应有的权利。

〈4〉 从调节方式上看。道德调节人们的关系和活动,并不诉诸国家机器和惩罚手段,而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

〈5〉 从调节的效力上看。道德调节的效力是相当有限的,然而道义的力量是深厚的、持久的。

(二)道德的认识功能,即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经济关系的社会功能。

它的总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认识(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着重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

2〉 从表达认识(反映)成果的方式上看。道德主要以具有善恶意义的行为、准则、风俗、情绪、信念、理想等形式,表达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成果,并因此往往使这仪成果多半具有评价性、征兆性和轮廓性。

〈3〉 从认识(反映)的基础上看。社会生活实践仍是道德实现其认识的基础和确认其认识成果的标准,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 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现实的主体。

第五篇:《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读书笔记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马克垚

学林出版社

1.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从严复起,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把封建社会单纯的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兼及其社会和经济的内容。

陶希圣著《中国封建社会史》,主张周代的中国即封建社会,春秋之际,封建制度开始瓦解,但封建经济却一直延长到1500年。

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以西方封建社会来比照、分析中国的封建社会,他认为“封建社会之综合要点是土地所有权的有无以及主人与农民的关系”,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的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矣。

杜学胜(台湾学者)认为,周人封建的本质,乃是继攻伐征服之后的武装殖民,所以唯物史观的封建制度与传统的封建不相干。

西方学者更多的视封建制度为一种法律制度。如,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在“封建法律”的题目下,分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涉及封君封臣关系、采邑制度、农奴制度等。亚当·斯密则认为封建法律是领主统治权、裁判权,其推行原是为了加强王权,但结果王权并未加强,领主权力依然过大,形成了封建等级制。西方的大多数史学家强调西欧的封建社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封建主之间形成的特有的封君封臣关系;第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关系相适应的封土制度;第三、国家权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取得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

2.关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

观点:西欧的封建社会,不应该截止于15世纪,也不应该截止于17世纪,而应该截止于18世纪。

理由:封建社会由于其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所以不可能太短,而应该长一些。

现在人们往往认为哥伦布一航行,东西方就连成一片,资本主义在西方也就冉冉升起,大部分乃至所有的教科书也说的尽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之类。其实,西欧的进步远远没有那么迅速,直到工业革命以前,西欧主要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只是在西北一隅有所萌动,但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却日益衰落。17世纪。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人口减少、疾病流行、农业停滞甚至倒退,工商业在有的地方也出现危机。在政治方面,到处都充满了封建的统治。19世纪中期,托克维尔在他的《旧制度和大革命》中指出,“18世纪的欧洲,各地都充满了封建特权···而且它们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比法国沉重的多(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1页)”。英国虽然革命了,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1688年政变之后,英国资产阶级方才成为统治阶级的微末的得到承认的一部分,一人是贵族地主的政治。至于东欧,则16到18世纪是封建统治的时代,更是没有疑问的了(《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399页;第二卷)。” 法国的史学家,中古史权威勒高夫在其著作《主张一个扩大的中世纪》一文中论证西欧中世纪应该延长。他的理由大致有三个:1.文艺复兴不能算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从古代到近代中间有多次的文艺复兴,如8、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12世纪的文艺复兴,大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为12至14世纪,在欧洲的其他地方为15到16世纪,还有后来的18-19世纪的文艺复兴。2.欧洲的基本结构,从4世纪到19世纪一直未变,以马克思的封建生产方式来说,也是从罗马帝国灭亡直到工业革命。3.其他的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有,基督教在意识形态中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世纪;英、法国王具有神奇的治病的功能,也一直到18世纪;把社会分为教士、贵族、第三等级的三等级论,也是到法国大革命为止。所以勒高夫主张,中世纪应该分为:早期中世纪,即4-9世纪,是古代世界衰落和封建制度形成时期;中期中世纪,即10-14世纪,为大发展时期;晚期中世纪,即14-16世纪,是危机时期;封建制衰落期,即旧制度时期,从英国革命到法国革命。

马克思给资本主义社会以一个明确的定义: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攫取剩余价值的制度。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的问题,提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但马克斯将西欧资本主义的开始定的很早,认为是在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16世纪则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这种观点极大的影响到人们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的确定。

3.中西封建社会初步对比

如果拿一个扩大的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来和东方封建社会进行比较,我们会看到,在主要方面,它们是相同的、可比的。在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也有简单的机械。工商业有相当的发展,而且是越来越发展,说封建时代是自然经济统治的时代,可能并非事实。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普遍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在政治方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形态主要是君主制的统治,其发展趋向也是君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官僚机构越来越健全。分裂割据的势力时有出现,但不能说封建国家是主权分割的国家(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只是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的一种支离破碎的政治结构,不足以成为组成国家的框架,正如中国的周到封建体现宗法制原则,但中国古代立国的原则并非宗法制)。当然,封建的中国和西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如以生产力说,则中国古代偏重于经营精耕农业,西欧偏重于经营粗放农业;在封建田产的经营上,中国流行的是佃客分种制田庄,而西欧一度流行的时农奴劳役制田庄;在土地所有权上,中国的封建主对自己的地产有较大的处分权,而西欧封建主的地产往往有封受而来,对其地产的处分权,要受到上一级封主的一些限制。以这种独立的地产相适应,西欧的一些城市也是独立城市或者是自治城市,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而中国的封建城市则是受到国家管辖、统治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合理的官僚行政体制,而西欧的国家形态比较落后,诸国的官僚机构发展缓慢,国家大臣与国王的家臣长期不易区分,影响中央权力的集中等等。

4.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决条件

韦伯在分析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西欧那样出样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时,提出了西欧资本主义存在的六个先决条件,即六项特征: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自由市场;合理的技术;可预测的规律(即资本主义企业可以预测其运行规律以便于管理);自由劳工;经济生活商业化。

5.西欧重商主义盛行的原因

有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观点:重商主义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各国国王们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的产物:财政收入的来源十分有限,而政治军事的花销浩大。中世纪的秀的国王都很穷,因为他们的征税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开始时,国务支出一般来自于王室领地。建立系统的税收制度很困难,只有商税、海关税等是受到反对较少的税收项目,而且还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较快的增加,所以国王们经常把建立城市、扶植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般有比较稳定的税收来源,而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土贡以及禁榷(专卖权),海关所带来的收入始终在帝国的收入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无论从商业需要,还是从财政需要,商业的发展与否对政府是“无关紧要”的。

6.财政对政体的影响

中国在封建社会定型时期,已经形成了财政专权体制,春秋时期的王、公等已经拥有了比较充分的税权。正是这种对财政的控制,为后世中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形成、强化奠定了基础。秦、汉朝时期,财政有专人或者部门执掌,当这些官员、部门都是为皇帝负责的,这是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财政在国家政权运行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明确地认识,“财赋,邦国之本,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正因为如此,隋、唐、宋、元诸朝对财政管理均予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控制。之明清两代,财政体制更加完备,财权更加集中。中国封建专制集权政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强化,达到了它的顶峰。

9世纪以前的欧洲,法兰克西王国和英格兰王国都建立了君主政体,但君主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个人的领地,偶尔征收全国性赋税,必须征得某一权力集体的同意。由于财力单薄,君权软弱,难以形成专制政体。9世纪以后,新兴君主国陷入严重的割据局面。法国国王仅有王室财政,而与之并存的则是众多的封建主的私人财政,因为在他们的领地内,封建主就是政府。这一财政的分散状况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国王只是众多封建主的一员,其势力甚至不及一个大封建主(学术界为说明这种君主制的软弱,称之为“格局时期的君主制”,恩格斯甚至称之为“贵族民主制”,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君主制的特点)。在英国,由于税收由贵族大议会执掌,国王必须征得它的同意,且须与纳税人具体协商,王权随虽较法国强些,但比之中国,则远为弱小。

13、14世纪之交,英法两国的政体发生了重大转折,造成这一转变的基本原因是两国都形成了等级代表组织——议会,而这一原因的核心之点是议会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并由此经一部的控制力王权,从而形成西方封建社会独具特设的等级君主制。在封建社会晚期,由于国会成功的利用了财权,并通过财权的行使进一步获得了立法等方面的权力,英国没有形成君主专制,传统所说的都铎专政,事实上很难成立,因为它不具备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王权还受到法律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与英国议会不同,法国的三级议会没有始终如一的控制财权,而是在百年战争中将之拱手让与国王。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级议会放弃了自己的职责,结局可以预见:三级议会停开了,而王权却因时移世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道路大步迈进。道格拉斯·诺斯注意到法国财政对政体的影响,指出:“三级议会丧失课税权的影响是严重的。法国议会机关实际上已经衰败了,而在路易十一治下,他们对国王的所作所为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关于财权对政体形式的影响作用,英法两国13——15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例证。两国文化背景基本相同,现实条件基本相似,而由于控制财权的议会制度的产生,双双确立了等级君主制;又由于对财权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继续沿着等级君主制的道路发张,王权虽有一定加强,政体形式却无实质性的变化;另一个则又等级君主制迅速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制,从而导致两国权力集中的显著差别。然而,法国摆脱了全国三级议会的控制,却没有剖挣脱地方三级议会的羁绊,政府要征税仍然要征求地方三级议会的意见,这又是王权对财权的控制不完全的特点。显而易见,这一特点仍由前一阶段三级会议对财政的控制所决定。地方三级议会是全国三级议会的基层组织,其代表接近与=于纳税人,许多甚至本身就是纳税人,因而对财权十分珍惜而不会轻易出让。而正是基于此,路易十四时代处于巅峰状态的王权,其集中强大的程度,仍远不及中国。

下载封建社会道德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封建社会道德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论文[五篇]

    布洛赫《封建社会》一书出版,是一件大好事。布洛赫倡导进行比较研究,并把西欧和日本的封建制度相比较。借此机会,说几句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的外行话。首先要申明两点:一,我说的是......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5篇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读后感尹韦奇瞿同祖(1910-2008) 归侨历史学家。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赴美国,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在 中国 封建 社会 中,城市是封建的 政治 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芹是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的政治利益和 经济 利益是统一的。刚性体制下如此,弹性体制下更是这样。 在宋朝以......

    陈煜 《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读书笔记 陈煜 一谈到中国封建社会,我们大多会把它和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联系起来,因为我们的教科书里、大众媒体中都将秦始皇以至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

    试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

    试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虽然在文化与社会意识领域中,仍然有人坚持“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不相融的”的观点,但随着经济活动及市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益中心化、随着现当代经济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特点和途径[合集五篇]

    道德建设是一定社会、国家或阶级为适应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在道德领域里进行的一种精神建设和思想建设。 特点:(一)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的一元化 首先......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A 2......

    封建社会衰败的缩影----重读《红楼梦》有感[范文模版]

    封建社会衰败的缩影 ----重读《红楼梦》有感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有着深厚的社会内容。《红楼梦》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婚姻事件,而是在这中心事件的周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