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金瓯缺》有感
读《金瓯缺》有感
童临渊
前几个星期去听了马伯庸的演讲。他推荐了几本历史小说,其中就包括了《金瓯缺》,还在PPT里引用了书中的几段话。我现在小说看得少了,但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一读。于是网上搜了一下,没有发现电子版(盗版的就算了)。只能买纸质书,一共四本差不多用掉了一张红色的。
这钱花得不冤枉。
小说的时间跨度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大背景是北方少数民族(先是辽,然后是金)南下进攻中原。并不是那种写出来让读者看了感觉很有快感的那种小说,所以以我的愚见要是对那段历史没什么兴趣不推荐看这书。《金瓯缺》是比较正经偏严肃的历史小说,所以情节的发展并没有偏离史实。北宋的两位皇帝还是“北狩”去了,岳飞也没有收复东京,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兵。
以鄙人的愚见,小说要写得好乃至成为经典,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要写出世间百态,将形形色色的任务刻画得入木三分。《金瓯缺》就做到了。帝王将相、三教九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刚正不阿的忠臣、把一己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奸臣、见风使舵的墙头草、骁勇善战的军人、市侩的百姓等等。在第一本中还将东京的奢靡生活描写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实描写得越是繁华,就是为了突出后来遭受浩劫之后的惨状。就像西方的作家把罗马(或者君士坦丁堡)描写成所谓的“永恒之城”,之后必然会写蛮族入侵后的一片狼藉,以此作为对比。外表看上去一片盛世景象,实则暗流涌动。不知道这盛世如不如赵家列祖列宗的愿。
另一方面,尽管这并非史学作品,小说仍然通过各种方式突显出了宋朝社会上上下下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比如最突出的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矛盾,文官集团内部派系的相互倾轧。这本就是宋朝固有的矛盾冲突。压制武将可以算是宋朝的“祖训”.对带兵的将领实行“将从中御”,将领并没有太大的自主权。这点在小说中的体现就是,与辽对峙时,掌握真正的决定权的是臭名昭著的童贯,而不是久经沙场的武将们。虽然宋朝最高统治者害怕大臣之间或者大臣与士大夫之间形成了派系成为中央集权的分割力量。但到了宋徽宗这一朝,文官之间的结党抱团已经没法控制了(一个原因就是宋徽宗作为皇帝不好好管理朝政,整天写字画画开心得不得了)。比如童贯手下有一批大臣、蔡京手下也有一拨、高俅也有自己的势力。这些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什么情怀,眼里只有利益。民族大义只是他们拿来给自己邀功要赏的借口。前线将士奋力拼杀也就换点赏金,真正大富大贵的反而是这些耍嘴皮子勾心斗角之辈。再用一句网络用语:“这是药丸的节奏”.这里插一段我对“澶渊之盟”的看法。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说这并不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宋朝给的岁币根本就是毛毛雨,比出兵省钱多啦,划算得很。当时看看确实划算,但是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靠割地给钱这种方法是根本不可能换来真正的和平的。给再多岁币,幽云十六州还是耶律家的。这个隐患根本就没有消除。这事不是没有积极影响,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消极因素居多。最后耶律家还是被完颜家干掉了,赵家被赶到南方去了,还有两个皇帝“北狩”去了。网民们求之不得的诗和远方,二帝都得到了。
马伯庸说《金瓯缺》这本书读到后面心里堵得很,此言非虚。小说后半部分写道东京沦陷、皇帝低三下四地去求和、投降派小人得志、生灵涂炭等等末日景象,加上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进行渲染,读起来更觉压抑、悲愤。尤其是宋钦宗到金营里去谈判,天子的威风被彻底扫尽。说实话宋钦宗着实是个可怜人,他继位主要是宋徽宗想逃避责任,想把黑锅甩掉,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但是宋钦宗的可恨之处就在于是战是和、是走是留摇摆不定,并不具备一位领袖所应该具备的杀伐果断的素质。主战派迟迟得不到最高领袖的首肯,不得不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后来还有个更加摇摆不定的宋高宗赵构,朱熹就说过,秦桧、赵构对金讲和的本意,“上不为宗社,下不为生灵,中不为息兵待时”.结果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最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一味退让换来的只是愈发得寸进尺的要求,当皇帝的怎么不知道欲壑难填这道理,或许他们只是想活在当下吧。
我之前一直没提起书中着墨甚多的一位人物——马扩,他一生都在为宋朝江山出生入死,与自己的家人聚少离多,可是最后大家小家都没能守住。他在全书尾声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了沦为女奴、而且身体已经病入膏肓的妻子。他的妻子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全书也由此结束。
网上有一句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对此我想说的是,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在危急存亡之秋确实出现了很多败类,但是只要还有马扩这样不惜断头沥血的爱国志士,中国就不会亡,华夏也依然在。中国和华夏不会亡在日本的历史学家的笔下,更不会因为键盘历史爱好者的大放厥词而亡。你们啊……
Naive!
参考文献:
邓广铭,《宋史十讲》,中华书局,2015.徐兴业,《金瓯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第二篇:《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知见未来
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原创: 落花时节乃逢君 只缘一回顾
花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读完了185万字的《金瓯缺》,我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上一口气了。这是一部倾心描绘的历史画卷,珍贵无比。
由于对宋朝的历史不甚了解,初读《金瓯缺》第一卷,我就感觉到了吃力,主要有三点:内中有大量疑难生僻字,如不依靠电脑和字典恐难顺利读完;书中人物众多,必须在读第一卷时先捋清关系,熟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后面三卷才能不费力气;作者写作手法十分独特,多处运用冷静客观的犀利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性的丑陋,在读第一卷时要花些时间逐步适应,而不要急于弃书。愚以为,李师师这个人物一出场,才算真正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对于这部作品,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它堪称上是鸿篇巨制。作者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让我看到了社会万象、历史变迁,引发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思考。所谓大醇可以掩小疵,就像书中人物的人生结局随着国家的动荡而留有遗憾一样,我们也不必对一部书苛求完美,只要这部书使读者有所悟、有所省,即是拥有了超越黄金的价值。
历史就是这样,如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两次伐辽其实都算是失败的,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京,但其实赎回来的是一座空城。辽亡之后,金军两次攻宋,两次东京(今开封)保卫战,东京人民英勇抗金。金虏打到家门口,徽、钦二宗与奸臣却卖国求荣、觍颜事仇。东京城破后,金人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蒙受巨大耻辱,百姓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我认为,北宋灭亡,其咎在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临难只知谄媚事敌、卖国投降,牺牲国家利益,保全一己私利。他们难道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更可笑的是,北宋君臣被金酋掳走北上后,还在百般讨好金人,以图苟活。北宋自身怯懦,任人欺凌,注定灭亡,可南宋建立后,赵构仍是个偏安一隅的阘茸货,在江南苟延残喘,不思进取,只求享乐。金人的铁蹄并不可怕,他们每攻一座城,必要屠城根刮,始终是不得人心的,况且金人贪鄙成性,内已腐化堕落,何足惧也。而赵宋王朝虽惨败,但未尽失人心,百姓爱国,英勇抗金。如果大宋君臣能够齐心协力,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矢志卫国,则不至于耻辱丧国。宋朝军事的落后也是其灭亡的一个原因。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作为一条引线,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削弱武官权利,防止拥兵自重,更别提丢失燕云十六州,缺乏北方屏障,遇外敌入侵根本招架不住。如果说朝代的更迭是历史的选择,那么只是可怜了那些企盼金瓯无缺、日月重光的百姓。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古人认为靖康之耻是对赵光义的报应,说宋太宗赵光义夺权后,逼死了赵匡胤子孙。吴乞买正是赵匡胤转世投生,兴师动众,灭掉北宋,把赵光义的子孙全部俘虏北去,千方百计凌辱至死。金朝的军队将宋太宗的子孙几乎搜罗殆尽,只留下赵构这根独苗,而赵构又深信金人将宋太宗的后代俘虏押送北面冰天雪地里当奴隶,是夺了宋太祖赵匡胤一系江山的报应,于是册立太祖的后代为太子,把江山交出来,宋朝的江山又延续了110余年。这个故事听来毕竟有些荒唐,但查阅史料,金被蒙灭的凄惨却真正可以当成“天道轮回”的佐证。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下,金国失陷,蒙古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尸横遍野,到外残垣断壁,与当年的东京如出一辙。蒙古人将金国两宫太后、皇亲国戚、王宫贵胄、妃子公主等人扫数押往蒙古,并将金城内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部洗劫一空,与当年北宋灭亡时的状况何其相似。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一饮一啄,皆有前定。今人在读历史时,实际也应该能看到未来,不管是否相信因果循环,都应从内心深处敬畏天道,止恶行善,同时也要珍惜当下,心存感激,敬天爱人,在现世多存一份福报。
展读《金瓯缺》这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我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泪盈眼睫。其中,我为李师师掉过两次眼泪。一处是师师抄经回向给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国殇,我对师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动的泪水也就随之而来。在战争中,师师考虑的不是她自己,更不是个人感情,而是国家利益。她毁家纾难,将赵佶赏赐她的钱财全部捐出,充以军饷,资助前线。在东京城破后,她又在赈济所烧粥蒸馍、洗锅刷碗,救济难民,一片赤诚爱国之心。另一处是师师被掳金营后,怒骂金酋,拔簪刺喉自杀,颈血化长虹,我立时心疼得泪眼婆娑。作者最后为李师师留了活口,书中的结局是她被人救下,流落民间,而历史中真正的李师师究竟是何命运就不得而知了。师师,世间绝无仅有的女子,她风华绝代,却不肯折腰事权贵,她美艳绝伦,却不为求荣而卖身。她的爱国行为被民间传诵,令卖国贼无地自容。这部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具有慈悲心肠和爱国信念的奇女子。人生若如初见时。一如当年赵佶与李师师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记住了她出场时的模样:我的记忆里,永远是你最美的样子。
观往历史,知见未来。感谢《金瓯缺》这部颇有价值的著作,让我结识了这段历史,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第三篇:读《曾国藩传》有感:小议“求缺惜福”
读《曾国藩传》有感:小议“求缺惜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很大、影响深远,而又非常复杂、饱受争议的人物,其在修身齐家方面很有建树,为时人奉为“立德、立言、立功”的楷模,并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称道的名言警句。“求缺惜福”便是曾国藩一个重要的人生信条,他的本意是告诫自己、告诉别人---人不能太贪、人要懂得感恩。区区四字,细细品味,觉得内涵丰富、有滋有味。
“求缺惜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求缺”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而满足感可以萌生人的惜福心,有了惜福之心,人就会萌发感恩的情怀,这样就构成了积极健康的心路历程。“求缺惜福”是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只有懂得知足,才能惜福、幸福;也只有知不足,方能求缺、补缺。人,就是在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的思维定式下成长的。“求缺惜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在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上,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要什么”和“缺什么”的问题。“求缺惜福”要的是对目标的孜孜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所要达到的心力、能力、定力补缺。只有“求缺”,才能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也只有“惜福”,才能不断增强感恩之情、担当之责、使命之行。
今天我们认识和理解“求缺惜福”也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求缺”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查摆不足、列出清单、制定措施、立行立改;“惜福”就是要珍惜目前良好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第四篇:读《浦东机场缺少点什么》文章有感
读《浦东机场缺少点什么》文章有感
读《浦东机场缺少点什么》文章,感受颇丰,从战斗员岗位角度出发,觉得缺乏就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自身素质方面:
1、缺乏较高的文化素质,我们的文化程度主要为初、高中文化, ,虽然招到队里后经3个月培训,但要成为合格的消防队员,掌握消防业务知识、熟练操作各种消防器材,投入到灭火救援战斗中,不是那么容易。
2、思想素质不高。我们未把现在的岗位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来,不能主动去工作,一方面是我们的工资标准与全日制的工作性质、特点不大适应,心里在寻找更为轻松、更高待遇的工作,一旦有待遇更好的工作,随时就可能选择辞职。因此,从我们现在的思想状况来看,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还达不到这一高度。
3、体能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作为灭火救援人员,要有良好的体能,才能从事消防这样的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同时,灭火救援行动对业务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不是一般的人就能胜任的,要经过长时间的业务、体能训练才能真正胜任消防灭火救援行动,这一时间可能是三个月,也可能达半年或1年,有的人可能一直学不会,成为多余的无用之人。
二、纪律意识方面:
1、思想不端正,缺乏活力。我们被招到消防队后,特别是我们西区消
防大队,身在机坪中,面对枯燥的生活、训练,积极性会逐渐减退,其精神面貌也逐渐变得缺乏活力。也存在不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临时工的队员,做的再好也就是那么点工资,所以表现出来工作积极性不强、训练热情不高、服从意识较差等。也有觉得当初自己是被骗来的,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此工作中表现为走过场,敷衍了事,并在整个队伍中影响了一批人。
2、纪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管理。大队实行军事化管理。未有当过兵的人进入消防队后会对军事化管理不满意,对管理规定看成是对个人过分的要求,尤其在对其外出自由的限制、节假日休息的限制上,抵触较大。
3、自动离职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合同制消防员一旦觉得工作环境不称心,就会自动离职。老队员走后,必须要招聘新队员,新队员来队后又要重新培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不但给队伍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灭火救援工作。
三、改变对策:
1、招人是关键,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招人时缺乏标准,未把好质量素质关,结合机场消防的特点,制定招收标准,尽量挑选退伍士兵,一方面要招业务能力较好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他踏实肯干、有纪律意识的人,在招收时要明确说明消防的工作性质、日常生活的一切消防特征。
2.适当提高工资标准,结合公司的绩效改革对队员的工资标准按照自身能力、贡献大小来适当的提高,分好层次,同时提高这一水平也容
易招到较高水平的人员。
3、对队员的长远进行考虑,在现阶段保障部的奖励措施下,适当的对在工作岗位表现较好,但因年龄问题,不能很好适合继续在消防岗位工作的队员,对其进行驾驶、烹饪或其它技术学习,让队员在消防队工作期间学习本领,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
第五篇:读《缺什么别缺职业精神》有感
感恩 敬业 热情
——读《缺什么别缺职业精神》有感
经单位领导推荐,近日有幸阅读了《缺什么别缺职业精神》一书,深受教育和启发。书中阐述的“成功源于敬业”、“成功源于勤奋”、“责任胜于能力”等一个个朴素的理念,催人警醒,发人深思。通读全文,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责任、忠诚、敬业的真正内涵,深刻体会到了今天这份工作的可贵、可珍、可敬。
一、感恩是工作之源
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拥有了感恩之心,就拥有了豁达,拥有了理智,就拥有了敬业之心、精业之意。《缺什么别缺职业精神》分析了用利工作者、用心工作者、用利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使我深深明白了:要用感恩的心去工作,用感恩引领乐观,你才能更快地成长。确实,我们享受的公司提供的优厚待遇和优良工作环境,必须学会感恩,用一颗感恩心塑造忠诚,用一颗感恩的心投身工作。感恩先要知恩,就是要常念单位的培养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同事的帮助之恩,朋友的扶助之恩。感恩就要报恩。报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片言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尚品质。因此,要经常想一想自己参加工作是谁指引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今天的待遇是谁给予的。懂得尊重领导、尊重他人、尊重同事、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并寻找机会感谢恩人、报答恩人。要树立感恩之心,履行感恩之责,对公司报忠心、对社会献爱心、对集体要热心、对父母尽孝心、对后辈要关心、对自我树信心,使自己变得更加真诚、更加坦诚、更加赤诚。如果我们能够每天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工作,在工作中牢记“拥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的道理,对周围的点滴关怀或任何机遇怀有感恩,努力与周围人快乐的相处,必会收获愉快的心情、热心的帮助、出色的业绩。
二、敬业是工作之基
工作是个人成长之基、事业进步之源。《缺什么别缺职业精神》一书指出:“欲立业,先敬业”, “敬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职场从业者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我体会到:准时上班、按时下班,不迟到、早退仅仅是被动的,是表面层次的敬业,真正的敬业是主动的,发自内心而后表现在外的,即发乎心、表乎外。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我们必须时时事事正视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真正把工作当作事业干,把工作当作乐趣干。“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
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工作可以解决我们的生计,可以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如此,工作中的困难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工作中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我们要珍惜工作机会.从而达到体验人生的意义。
三、热情是工作之魂
热情是一切的基础工作。热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发自内心对工作的热衷、执著和喜爱;工作热情是一种力量,使人有能力解决最艰深的问题;工作热情是一种推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前进。书中多次警醒我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也许有很多人都有过从初入职场的干劲十足、热情高涨,到历经世事的无所事事、意志消沉这样一个“演变”。我们在工作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热情,或者说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思想。因此,我们更时时清醒认识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
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排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只能如此而已。同样,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工匠。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庆幸自己身处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庆幸自己融入了一个热情四射的团队。今天的成就源于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赖于今天的努力,现在就让我们每位员工重拾工作热情,为我们将来的美好未来努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