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欣赏缺憾人生故事
维纳斯是维纳斯城的一座独臂雕像,是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欣赏到这幅雕像的时候,我惊讶于自己竟完全没有对那只独臂有着遗憾的心情去观摩,反而感觉因了这缺陷,维纳斯才更显现一种独特而清冷的韵味,她全身上下焕发着知性、优雅和美丽,是那种平和、安静、宠辱不惊的美。
“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乡,愈久愈增意味。”原来一直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杯酒当空,人生得意须尽欢,总觉得那样的时刻是春风满面、踌躇满志的,却不知道,得意忘形必然乐极生悲,而清规戒律彰显人生况味。
山清水秀、一马平川是一种美,平畴深谷、山峦起伏也是一种美: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是一种美,惊涛骇浪、波涛汹涌也是一种美。月满则亏,水满当溢,水至清则无鱼,人生不可能永远仕途平坦,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变故,需要我们勇敢去面对与承担,学着欣然接受命运赋予的缺憾,才更能够体会人生的意味。
盲人虽然眼瞎,然而听力特别敏感:聋子尽管耳背,然而视觉份外敏锐:孩子纵使年幼,然而心灵异常纯净。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就会打开一扇窗。”人生自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求圆满,接受缺憾、欣赏缺憾,欢喜阳春白雪,也爱怜黑暗魅影,在世事沧桑、颠沛流离之中,执心平气和的态度,淡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第二篇:欣赏人生之秋
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单这一望便会使你的心胸变得像天空一样宽广,平时的不顺心顿时就会抛在脑后。看那山峦层层叠叠,枫叶红了,层林尽染,银杏叶却黄了,是一种玲珑晶莹的黄色,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的黄色。其他树木的叶子也都黄了,虽没有银杏叶黄的精致,却也有风韵,一片片飘飘悠悠像降落伞一样悄无声息地落到地上,像一层地毯覆盖了树下的土地,连那些不知名的小草也厮赶着渐渐地黄了。黄色是秋天的特色,它表示大地成熟了。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苹果、山楂红了,梨子、柿子黄了,山坡上到处飘散着水果的醇香味。田野上汽车拖拉机满载着玉米、高粱、红薯、白菜、大葱喜悦在每个收获者的心头跳荡。秋天是大地奉献出自己果实的季节。
秋天没有夏天的酷热难耐,没有冬天的萧条凋零,它是那么的练达,可是古人却总是对秋言愁,我想那一定是没有体会到秋天的真谛。我记起了林语堂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世上只会吟咏春天和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他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想到此我又想到了人生。
如果把人生比做四季,三十岁以前应该是春季,三十到五十应该是夏季,五十到七十应该是人生的秋季。在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低下,古人发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叹,许多人现在仍把五十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由于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均寿命普遍增长,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所以现代医学界认为七十岁以上才能称为老人,才进入人生的冬季。
人们欣赏自然之秋,对人生之秋却有一种畏惧感,害怕它的到来,即使来到了又千方百计地去掩饰。
进入人生的秋季,头发花白了,脸上堆满了皱纹,肚子也渐渐隆起了。为了留住青春,于是一些人开始伪装修饰,借用高科技的手段,用染发剂不厌其烦地把白发染成黑发,脸上则抹上一层层的去皱霜,甚至不惜去美容院用化学物质填平那一条条岁月刻下的痕迹。
四季更迭,生老病死仍是自然规律,就像世上没有永动机一样,人也没有永远的青春,青春永驻只不过是梦想而已。
其实,我们何必劳神费力地自己做贱自己呢?人生的秋天有什么不好,你看那满头白发不正是风度的显示,发花的眼睛有着x光透视机一样的洞穿力,脸上的皱纹不正是智慧的结晶,那隆起的肚皮谁又敢说里面不是满腹经纶?这一切不正是表明你成熟了吗?
五十而知天命,不正是对人生之秋的高度赞美吗,人生之秋有许多年轻人所达不到的高点。
第三篇: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
曲的几点设想
章培恒
近闻中国昆曲艺术和其他国家的18项文化遗产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还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它们加以保护、保存,俾之复兴。
这不但使关心昆曲的人们欢欣鼓舞,就是对昆曲毫无所知的,也颇有人为之雀跃,因这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然而,我想,与此同时必须郑重考虑的昆曲保护、复兴的问题,却是颇为棘手的事。
这几十年来,昆曲的不景气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虽然在1956年上演的《十五贯》由于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一些别的原因,一时盛况空前,但就总体来说,昆曲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仍是观众很少的一个剧种,以致上海当时只是成立了京昆剧团而不成立单独的昆剧团;听说那就是考虑到昆曲观众少,单独的昆剧团必须独立运作,困难太多之故。到八九十年代,不但昆曲的观众进一步减少,而且在市场体制的影响下,观众稀少的昆曲演员以及编导人员的待遇实在太低,这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可以说,昆曲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乃是昆曲与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而且无法消除或缩小。我在1994年发表于《上海戏剧》第一期上的《神圣忧思录:杂谈中国戏曲的前景》中曾对此作过分析,到今天也仍是这样的看法。现转述于下:
昆曲是一门造诣很高的艺术;而任何艺术的兴盛都有其一定的背景和需要。在明代万历时期迅速兴盛起来的昆曲,本是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相一致的。他们所欣赏的,是闲适与空灵。前者导致昆曲节奏的舒缓,后者形成昆曲轻灵曼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不免含有对社会、人生的哀愁、悲凉,从而在音乐、唱腔上也常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致。到清代乾隆时期,市民阶层的力量较之晚明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可以通过经济力量来使戏曲较好地为自己服务,而舒缓、惆怅、轻灵、曼妙对他们原来就不很适合。他们在万历时期之所以接受昆曲,乃是因为他们还无力改变戏曲的面貌,其他剧种的艺术水平又较昆曲差得太多,于是只好跟着士大夫一起看昆曲。而一旦戏曲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时,昆曲独尊的局面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恰好乾隆时期的多数士大夫也已趋向务实而不崇尚空灵,考据学——所谓乾嘉学派——的兴起就是明显的标志;轻灵曼妙的昆曲在士大夫中的市场也日渐萎缩。所以,乾隆时期成了昆曲由盛到衰的转折期。代之而起的,是梆子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到了清末,京剧终于取代昆曲而高踞剧坛盟主的宝座。从那以后,昆曲更其颓势难挽;1956年《十五贯》的上演,即使撇开其与昆曲传统的关系不谈(那将在下文涉及),也只不过是给昆曲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而已。
至于今天,绝大多数青年都在拼搏,闲适与他们无缘。在拼搏中,无论是失败的悲苦、成功的欢欣、挣扎的惨酷、奋进的豪壮,其感情都是强烈甚或不免粗糙的,又哪能体味空灵?他们与节奏舒缓、轻灵曼妙的昆曲的距离无法弥合,乃是不言而喻的事。何况这里还存在着思想意识、时代背景的差别。例如,《玉簪记》的《琴挑》,是一出写男女恋爱的相当优美的昆曲折子戏,但那种遮遮掩掩、假撇清地谈恋爱的方式,只有在观众也承受着“男女之大防”的重压时才会引起共鸣,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城市青年来说,它至多只能成为一种漠然观赏的对象。
正因如此,在今天而要保存和复兴昆曲,切不可幻想通过所谓“改革”来缩小甚或消除其与今天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因为,上述的那些昆曲艺术特色,其实就是昆曲的艺术生命之所在。不对它们作较大的改变,昆曲与今天人们的距离就无法缩小;倘作较大的改变,昆曲就消失了,也许还剩下一具面目全非的躯壳。这不是保护和复兴昆曲,而是糟蹋与毁灭昆曲。
再说,昆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必须与优美的曲词、优美的音乐(包括唱腔)、优美的动作相互配合,才能成为完美的演出。但今天还有谁写得出诸如《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琴挑》、《宝剑记·夜奔》、《虎囊弹·山门》那样美的唱词,能够填出在音乐上完全符合曲牌要求的曲词,能够设计出与此种曲词、音乐相配合的优美的动作?这并不是今人的才华不如古人,而是今天的人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从小所受的教育与古人的差别太大,二者难以调和。所以,今天如要编新的昆曲剧本,必然神形俱失,连貌合神离都难以做到;如要对原有的昆曲剧本加以改动,则难免佛头着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上演过好些新编与改编的昆曲剧本,但有哪一出是具有艺术生命力、能够传下去的呢?
有人也许会以《十五贯》在五十年代的轰动来驳斥我的看法。然而,《十五贯》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艺术特色?或者说,我们从《十五贯》中能看到昆曲的多少原貌?假如我们今天所有的昆曲都是《十五贯》式的,那么,从万历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艺术瑰宝的昆曲是否就已保存下来了甚或得到了复兴呢?我绝无否定《十五贯》成就之意,我想说的只是:《十五贯》已非原来意义上的昆曲。
因此,为了保存和复兴昆曲,我以为必须做到:第一,把昆曲的传统艺术特色完整地保存下来,这种特色是体现在各个剧本及其演出中的,因此必须把有关的资料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尽量予以汇集和留传;第二,必须形成一支能充分保持和弘扬昆曲优秀传统的队伍;第三,至少有一两个水平很高的昆剧团,由国家或大企业来不断提供资金(非营利性的),其主要演员的待遇应不低于我国待遇最高的大学教授(因大学教授之间的实际待遇差别也很大),其余依次类推;第四,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理解昆曲的价值和尊重昆曲的风气,高级知识分子应把不能欣赏昆曲作为文化素养上的缺憾,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出版一系列阐述昆曲的书刊、举办一系列讲座、在大学里开设相应的课程,还应组织专家对此进行指导,以免粗制滥造甚或错误百出的东西贻误读者(这样的东西现在已经出现了)。当然,这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么,保存和复兴昆曲就无从谈起。
以上的设想,似乎只注意了保存,而没有强调发展和改革。但是,即使真应加以发展和改革,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放在第二步,把昆曲的特色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再说;免得发展与改革既不成功,应该保存的却已来不及保存了。
第四篇:缺憾的制度
高考作文热点社会问题(1)缺憾的制度,令见义勇为难成气候
近日,一名上海小伙在火车站行义举制止小偷偷窃而受伤,却因误工遭单位辞退。这名小伙子姓吴,遭辞前在巴士五汽公司做保安。1月14日,记者联系上微博上的“吴某”吴福佳,这名28岁的上海小伙坦言,自己在公交车上当过售票员、干过保安、商场里卖过东西,这并非第一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不是第一次因“多管闲事”而丢了工作。(1月16日《新民网》)
因见义勇为误工,被公司解聘,这事怎么听起来都难顺人心,咱不说社会风尚鼓励见义勇为,就是当真出现了这样的英雄的时候,我们有时都看不到一个理想的结局。当然细究各方的争议,义举之后遭解聘也并不是一本糊涂账,就此事而言,公司有公司的规章制度,当事人“多管闲事”势必耽误了正常工作,并且吴某和女友因为“多管闲事”吵架也符合人之常情。这么看来,“多管闲事”一时间是件风险性很大的事,君不见还有消息称,见义勇为者遭被救者白眼,助人为乐者被扼上了,更有人称,人家警察都管不了的事平民老百姓就不要掺和。也罢,这样的成本下“多管闲事”真是不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可事实不都是这样的,几日前媒体就报道,深圳有位叫黄玉珍老人,跌倒在罗湖国威路上爬不起来,罗湖外语学校两名高中生罗炜和周天成毫不犹豫地将老人扶起,打车送到医院治疗后又送老人回家。1月12日上午,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罗湖区教育局、共青团罗湖区委分别给予两人各1万元的奖励慰问金、授予“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的荣誉称号。你看这当是个好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呢?毫无疑问这不是最好的结局。以奖励的方式鼓励见义勇为已不是深圳特区的创举了,2007年开启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当是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道德行为的褒奖盛典,但其历时四年,给人们的感觉似乎还是世风日下,当然道德行为很难去量化,但老人跌倒不敢去扶的现象着实不少。可见,靠奖励和鼓励的方式来弘扬新风尚,不能说其“无功”,但真正碰上事情,公司可能不买账、受助者也有可能倒打一耙、见义勇为者可能屡遭报复„„所以对待这种行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起更加有力和周到的保障措施。
我国的很多的法律规范和政府规章都对“见义勇为”做出了法律上的认定和保护,比如“给予奖励”、“有权追偿”、“享受优待”等,但这样的制度很多情况下难见其效,其根本就在于能够实际执行的具体性条文太少。就此事而言,我们需要这样的规定,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得解聘因“见义勇为”造成缺勤、迟到、损失等情形的成员,当然类似的还要保障“见义勇为”者不遭受报复,保障他们伤残享有因公负伤待遇等,总之就是保障义士们流血不流泪,不至于因见义勇为陷入困境。
这是不是矫枉过正?也许在更广泛的法律空间我们能找到答案,在西方国家大多把见义勇为定义为公民义务,更设立了一整套的保障性措施,而更甚者是以《波兰刑法典》为代表的,把拒绝救助定为犯罪,从义务的实施和权利的保障可谓做的善始善终。那么在当下我们的社会“老鼠过街人人自保”的时候,那些可贵的义举如果还得不到理应的保障,那打击不义之举从何谈起?而就制度建设来讲,我想一切建设性的尝试,总比看着“见义勇为者”蒙受损失要强百倍,这是法律正义的要求,也是人心
共鸣的呼唤。
高调申报见义勇为凸显制度冷漠
平时大家提倡的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然而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一名有着20多年航运经验的老船工,却用自己的行为,颠覆了人们对这一传统价值观的认知:20年间,他曾在长江中救起近百人,从2007年开始,他就踏上了见义勇为的申报之路,虽然因政策等原因屡遭拒绝,但他仍坚持着继续申报。老人说,他希望能用自己高调的行动,来倡导更多的人行善。(2月22日《重庆商报》)
2000年7月1日施行的《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第三条规定,对见义勇为概念的界定是:不负有特定职责的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
近年来,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报道屡见报端。那些冷漠的制度,让见义勇为者心寒,也让社会蒙羞。尤其是一些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显得僵化教条。好像“见义勇为”必须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只有流血牺牲才能算上见义勇为。而为了他人利益,虽然担了风险,也付出了代价,却无法获得“见义勇为”的称号,更无法获得应有的待遇,这实在有失公平。
见义勇为制度能否网开一面
江西青年曾庆香和央视女记者一起救人被撞身亡,在提交“见义勇为奖”的申请时,由于规定所限,目击证人不得全部为牺牲者的亲属,因此,曾庆香申请北京的见义勇为奖,还缺少一名现场目击证人。为此,曾的家人紧急呼吁,希望尽快找到事故其他目击者。
(3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我有点想不通,申请“见义勇为奖”,为何非要有两名现场目击证人不可呢?
如果事发当时就没有两名以上目击者,那又该如何是好?难道就因此认为 “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子虚乌有的么?
从舆论上讲,这件事都经媒体采访报道并引起社会关注了,人们已经公认曾庆香是见义勇为,这些,我认为也可以作为授予曾庆香申请见义勇为奖的依据。
再退一步说,这是一起特殊的交通事故,既然当事人申请见义勇为奖需要其他目击证人,负责办理的民政部门可否代为出面,通过一定渠道找到目击证人呢?
至少,可以主动到交管部门了解一下,看交管部门处理事故时是如何看待曾庆香的行为的,或者,通过交管部门来找到事故责任人,由他们出面作证。如果仅靠曾庆香的家人,恐怕结果难料。
第五篇:幼儿故事欣赏
幼儿故事欣赏: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兔子要睡觉了,他紧紧抓著大兔子的长耳朵。
他要大兔子好好的听他说。
“猜猜我有多爱你。”
“噢,我大概猜不出来。”大兔子说。
“我爱你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大兔子有一双更长的手臂,他张开来一 比,说:“可是,我爱你这么多。”小兔子想:嗯,这真的很多。
“我爱你,像我举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小兔子说。“我爱你,像我举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大兔子说。
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希望我的手臂可以像他一样。
小兔子又有一个好主意。他把脚顶在树干上,倒立起来了。他说:”我爱你到我的脚趾头这么多。” 大兔子把小兔子抛起来,飞得比他的头还高,说:”我爱你到你的脚趾头那么多。”
小兔子笑起来了,说:”我爱你,像我跳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他跳过来又跳过去。大兔子笑著说:”可是,我爱你,像我跳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他往上一跳,耳朵都跳到树枝了。
跳得真高,小兔子想。真希望我也可以跳得像他一样高。
小兔子大叫:”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路,在远远的河那边。”
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
小兔子想,那真的好远。他开始困了,想不出来了。
他看著树丛后面那一大片的黑夜。没有任何东西比天空更远的了。小兔子闭上了眼睛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
“噢!那么远,”大兔子说,”真的非常远、非常远。”
大兔子轻轻地把小兔子放在叶子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他,祝他晚安。
然后,大兔子躺在小兔子的旁边,小声的微笑著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