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乱反射》有感
读《乱反射》有感
熊 威
《乱反射》是一本看着让人看着很苦闷的小说,看的时候,如鲠在喉,看完之后,唏嘘不已。
这是一个很多人联合起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两岁幼儿的极其异常的事件。
一个家庭主妇为了在女儿面前找回尊严而去参与让人啼笑皆非的公益维权,一个退休老人为了弥补空虚养了条总在某颗树下方便的狗,一个严重洁癖症患者不敢直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却从事着重要的树木检查工作,一个体弱多病的大学生为了躲避白天医院人多选择了晚上去挂急诊看感冒,一个不会倒车的姐姐在家里极其宠爱的妹妹唆使父母的情况下买了一辆更不会倒车的大型SUV,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临时内科医生在医院里上着夜班,一个胆小谨慎的道路公务员却摊上了个三十年钉子户。
老人的狗总在那颗树下方便,却由于老人身体不好,无法弯腰去处理掉粪便,公务员由于小孩子嘲笑不好好念书就会像他那样捡粪而拒绝打理粪便,家庭主妇以为严重洁癖患者是来砍树,而拒绝其对树木进行检查,严重洁癖患者由于树下有粪便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而没有及时对树木进行检查,最后这颗树,是一颗病树,是会对行人产生生命威胁的树。
树被大风吹倒,砸在两岁小孩身上,救护车及时赶到,联系最近的医院,胆小怕事的医生以自己是内科大夫,加上晚上感冒挂急诊患者很多而拒绝收治,赶往下一个医院,由于姐姐倒车技术不行,车倒不进去,直接将车停在狭窄的马路上,堵住了来往的车辆,造成了救护车被堵十五分钟,影响了最后的急救。
这是一个悲剧,是一个由于众多偶然性造成的必然悲剧,小孩的死是不可避免的吗,那么多的环节,如果有一个环节是正常的,那么小孩就不会死,不得不说,某些细小的事情往往可以左右人的命运。
联想到平时的检修工作,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挖了一个个不大不小的坑,如果在工作时,这些坑都没有发现,是不是就意味一个必然的悲剧会发生,更多的时候,强调工作的规范性,但是工作是有弹性的,何不在工作时,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树立道德的高线,宁可苦一点、累一点,少挖坑呢。
【图书简介】
《乱反射》第141届直木奖入围作品,荣获第6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这是一个很多人联合起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两岁幼儿的极其异常的事件。所谓“联合起来”,并不是指很多人一起殴打那个两岁的幼儿,而是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会有的一点点“自私的行动”造成了那个幼儿的不幸死亡。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的过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幼儿的死亡。他们要么逃避,要么不认账,甚至谴责幼儿的父母不讲道理……叫人欲哭无泪。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道德观念低下的现象,着墨细致入微。从追究别人的罪过到自我谴责,小说的主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作者简介】
贯井德郎,1968年出生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1993年以犯罪小说《痛哭》入选第四届“鲇川哲也奖”的候补名单,后相继发表了三部悬念性和意外性并存的作品:《失踪症候群》、《诱拐症候群》和《杀人症候群》。2009年以《乱反射》入围第141届“直木奖”.2010年,《乱反射》获第6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后悔与真实之色》获第23届“山本周五郎奖”.凡是推理作家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如今,要挑战古典或原点式的诡计并取得成就有多困难。贯井德郎用那双关注社会的眼睛,实现了这个挑战……《乱反射》出色地将“本格”的铠甲掩藏在小说的外衣之下……这就是贯井德郎的实力之所在。——“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评委北村薰。
第二篇:读《长安乱》有感
读《长安乱》有感
读《长安乱》有感 篇1
乱世出英雄,然英雄再盖世,却也平定不了世间的纷乱,更无法主宰乾坤的骇浪。因为世间皆凡人,凡人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这几天心血来潮,重温了韩寒出版的一本小说——《长安乱》。以前看的时候,只觉得隐隐约约有很多讽刺的意味,后来每隔几年又会看一遍,如今已是第四遍,时隔多年再次仔细品读,又比以前多了几分感悟。书中有些东西韩寒故意写得不是不很清楚,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即使写清楚了读者也未必能读明白,毕竟有些深刻是只能读者在人生经历中慢慢体会的。
乱世·人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会形成一个行为道德的底线,都有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观点。然而在一个乱世,一切都变了。所有的底线似乎都要被沦丧。官府的衙役偏袒权势富贵;象征正义的武林各大门派纷纷使出暗器伤人的把戏,只为争夺武林至尊;平民百姓自是人心惶惶、惊恐万分、流言纷飞……是乱世江湖把人心的分寸尺度弄乱了,还是心乱如蝇的江湖人造就了今天这个乱的局面?
长安城内,乱、乱、乱!街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乱;朝廷内的勾心斗角、后宫的争风邀宠是乱;门派的竞争、武林的内讧是乱;然而最乱的,当属人心!
何为心乱?在我看来,就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不再那么单纯,人性的美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危难来临、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们不再坚持道德底线,不再清高地拒绝卑鄙的手段。等到了只为利而往、只为名而追的地步,那就只有道德伦丧了。
释然·挣扎
释然,超凡脱俗的名字,拥有可以将一切仇恨恩怨遗憾释然的心境,来到了乱世长安。身边陪伴着比他还要纯净的喜乐和笨拙的小马。
一个从未接触过社会的人,一个从不知人心险恶的少年,当世间的残酷、诱惑、冷漠展现在他面前时,他内心的纯净会动摇么?他与万永的几次碰面让他懂得了人心是最深不可测的东西;少林寺的浩劫让他懂得了有些仇恨是一定要报复的;街头的闲言闲语让他明白了民间传说是很不可信的。当他得到那把比“灵”更有剑气的.剑,一口气杀了四十多人时,他的心颤抖了。那是一种圣洁和世俗间的挣扎,是欲望和贪婪在作祟。拥有了剑就拥有了力量,拥有了力量意味着拥有了权力,武林盟主的赢得不就是剑的功劳么?当他不愿再放下剑时,他已走到了那条最危险的警戒线。
韩寒没有让读者失望,他在赋予释然速度和力量的同时也保留了他的纯净和美好。尽管释然曾痛苦地挣扎过,曾因小事就会出剑伤人过,但那只是释然在“释然”路上所付的学费而已,只是这学费用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有些昂贵。
灵魂·净化
内心欲望的火花终将熄灭,灵魂最深处的召唤却始终在闪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为任何时代的人所向往。终于,释然过上了和无灵一样的田园生活。释然的境界更高一些,无灵是把想做的事做完了才隐居起来,而释然是在还有很多事情想做的情况下就停了下来,释然比无灵更好地主宰了自己的心灵。
无法忘记释然与喜乐在林间生活情形的描写,那“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不正是许多人向往的么?韩寒关于释然和喜乐感情的描写没用多少笔墨,但这份感情在这篇乱世为主的小说中却显得极其珍贵,却也极其凄美。世间万物都会散去,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内心坚持的美好才会永存。这个有点老套却无比朴实纯洁的爱情故事已注定会在我的心中永存。
喜乐是幸福和满足的,因为她终于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有一间房子,和释然在一起,即使在荒郊野地。释然更是幸福无比,因为他不仅获得了喜乐纯洁无暇的爱情,还获得了武林中永远无法带给他的宁静,关键是他在乱如迷雾的世界里守住了自我。
释然离开少林寺下山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困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做很大的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在很大的地方做很小的事情”。如果不是来到长安这个很大的地方,他就不会发现人世间的乱,人性的美好和弱点混杂着出现,让他一度失去判断力和人生坐标的方向,最终,他还是守住了内心的纯净。
乱世出英雄,的确,乱世不仅可以历练人的能力、武功、学识,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铸造出能主宰自我内心世界的大英雄!
读《长安乱》有感 篇2
最近韩寒的文章看的不少,不过我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了。先是看了他的《光荣日》,然后掉过头来看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长安乱》,现在正在看《一座城池》。我俨然有点像成了寒迷,但却不完全是吧。
《长安乱》我觉得是韩寒出版的书里我最欣赏的一本。
他以现代人的口吻演绎了一个古代故事,换上现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现代与传统的有机完美结合。
我看的`他的前几部书的主角,基本都是以他本人为原型的。从表面上就可以轻易找出他的影子,而《长安乱》则是他的突破。表明上已完全脱骨,只能从人物的对话和幽默的细节依稀感觉到韩寒以前文章的风格。
《长安乱》总体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飘忽,台词直白,看人以一种很奇特的武侠小说的感觉。
可惜结局我却比较失望,韩寒文章的过程是那么的精彩,但结局永远是那么的黯然。可能是因为我阅读水平底,不懂品位吧。但他的文章的结尾我真的都是不甚满意。我宁愿他的文章都没有结尾,无限的连载,我也愿意无限的等待。
读《长安乱》有感 篇3
长安,长安,长久治安,然而书的故事却正是在这“长久治安”的地方“乱”了起来。一开头,韩寒就说“长安”和“乱”,是一对反义的词语。但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反义,然而我们可以从名字上看的出这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一部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普通小说。看到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越往后看越觉得它是一本纯粹无厘头搞怪的故事书,当中的文段和各种情节确实让人捧腹不已,比如书中引子开头得一段,“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主角就只是看出是一个逗号的区别,而当他问师傅这当中的区别在哪时,得到的答案却是“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而这便让人嘴角上翘;以为藏有武林秘籍的山洞,可到最后才知道那是少林寺累积三百年的大粪池;少林武当两派高手对决在楼顶,最后以武当高手的饿死在楼顶结束…一个个傻傻搞怪的情节,一件件无厘头的蠢事安插在全文各个角落,实在让人嬉笑不已。
主人公的命运是轮回所注定的,无法更改。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缘,注定三世轮回这么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获得种种照顾,注定得遇种种奇缘,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注定了,不完美!他很迷糊,略带迷茫,但好运不断,机遇连连,凡事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叹和笑料连连。
文中一匹马起名叫小扁,就是一个“骗”字。骗什么我不知道,但小扁的成长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路程,从最开始的天真无邪到最后渐渐适应这个纷杂多变的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每天像一条可怜的金龙鱼,被社会煎上一煎。喜乐喜欢小扁是因为它的单纯无知,但单纯的人也是难以驾驭的,你必须迁就他。
我们都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上天注定了主人公命运的不完整。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无征兆。让我想起在芸芸众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优势,无法弥补。
长安乱整个基调是黑暗沉闷的,这应该和当时才二十出头的韩寒那几年的所见所感有一定关系。我们处于历史变革中的时代,尽管都看到很多问题的症结,却无法改变被左右的命运。
世上有一种痛苦是你能看到听到却无力改变。长安乱就像一局很大的棋,局里想反映出社会的'太多问题。借古讽今这谁都应该能看的出来。他对中国现状社会的剖析相当有些看法,不过因为他的驾驭能力有限只能最终草草收尾。这也许是也是他故意为之的,反正在当时论起中国今后怎样谁都不不敢肯定。
读完后,心中那仿若惆怅,些许对人生得明悟却又带来更多的懵懂,以及结局那部分平朴的笔墨下的点点悲伤。
有的时候,没有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就象一样,记得最近有人问过我,什么是美丽的时刻,我觉得这本书就能给你们答案,没有永远的结局,也没有永远的美丽,我们就象书中的角色,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主人公,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
读《长安乱》有感 篇4
一直觉得韩寒在知名作家中是比较非主流的,也的确如此。从我更为年少时看《三重门》开始,到现在这本《长安乱》,他的主旨我都不能很清晰的明白,或许三重门是讲选择,长安乱是讲一个他心中的江湖,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主观臆测罢了,要是自己随意断定的话,难免会贻笑大方。但看他的书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他所著的书中的亮点,便是诙谐的讽刺社会的黑暗——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这也是他本人年少出名的一方面原因。起码,这一点,我很喜欢,觉得比郭敬明的书的意义要大一些,因为小四写的不是玄幻就是爱情,还都是凡人遇不到的一些事情。人嘛,活着活着就现实了。韩寒书中的文字给我一种文艺痞子的感觉,没那么缠绵悱恻,没那么儿女情长,通俗流畅又不乏可爱吧。郭敬明的语言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刻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颜值都很高,人物及景物都刻画的很美,上初中时看还很喜欢,现在看未免有些浮华了。
回到《长安乱》书中来,序中作者说这本书不是武侠小说,只不过放在古代的江湖更好讲述这个故事罢了,但我除了“武侠”两字难以找词形容它了,姑且说它是本武侠小说吧。这本武侠小说有两点很奇:
1、草上飞、铁掌水上漂在这个武侠世界都不存在。之前我们心中的武侠是古龙和金庸先生塑造的,武林高手能飞天入地,而这里的高手没有轻功,少林的高手惠竟师傅比武时从屋顶上掉下来就摔死了,武当第一高手刘云因下不来房就饿死了。什么招式什么套路,到敌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速度和力量,还有隐秘的暗器。
2、释然是个被命运选中的孩子,但他没有成长为盖世英雄。释然生来便是几百年一遇的奇才,能看清一切。是少林师傅按着佛经的预兆找到的。但他干了什么啊?杀了几十个人,当了一天武林盟主,然后和喜乐归隐江湖,后来,喜乐死了,便独自养着孩子迷茫着。不像其他的书中那样,男一号会有所作为。
还有释然、万永,他们虽短短出场,却留下了无限遐想。就像后记中韩寒写的那样,这个故事应是没写完。韩寒说,他不是释然,但释然难免有些他的意志。反正,长安乱给我看了一个不一样的江湖,险恶又荒唐。(我没有提到喜乐,但喜乐是每个传统些女孩子的缩影)
读《长安乱》有感 篇5
初读,有些晦涩难懂。浮在表面,简单的生活,却是处处隐藏着哲理。一两句话可能要来回读上个几句,才明白。在故事的前半段,虽有很多疑问,但是发展的也算是流畅。越入江湖,越乱。释然乱,我也开始乱。释然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入江湖之后一切的行为都是随着江湖的发展而发展的。江湖之后种种,恰好而已。读完这本书,回过来想,在释然出门之时,师父早就说完了之后所有的故事-喜乐会死,一切也都是恰好而已。
释然的悲,隐忍。释然也有孩子气的时候,那是当他被保护的'好好的时候。释然也有成长的时候,在看了那成堆的熟悉死尸之后。
释然被夸赞成一个不平凡的人,但在我们能看到他的一生里,他努力的在做一个平凡的人,最后也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为了孩子,杀人赚钱养家。全篇的释然,总是淡淡的。他应该也明白了,一切都是恰好而已。长安,却从不久安,乱的始终是人心。犹如释然的生命里,从未长久的安宁过,始终在追求不知道的事情,但是内心却又要不断的催眠自己,一切都是恰好而已。
如此矛盾的内心,真希望这一切都只是释然的一场江湖梦,他做了英雄做的事,但他始终当不了英雄的。醒来之后,希望他只是释然,偶尔冷冷的,但在喜乐的陪伴下,终究破功,能大笑能大哭,不用背负什么注定下来就是不一样的人的一生。
以上也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见解,勿见怪。以前偶然在哪里听过,作者写完书之后,书就不是自己的了。如今看来却是如此。书的结局都只是暂时的,在每个读者心中,书里的人早已经按着读者的心意过活着了。
江湖种种,恰好而已。那江湖种种,为何不能只是忽而一梦。
读《长安乱》有感 篇6
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接触韩寒的作品,但这本《长安乱》却给了我许多感触。要读到一本让你有感觉的书,也是不易的。小说的背景设置在纷乱的江湖,当然不免仇杀、争斗之类。小说的主角少林弟子释空,其身世是根据佛书的记载才找到的。无从知晓是谁孕育了这个生命。当然,作为主角,总是有些特异功能的――释空就有一双能洞察许多事物的眼睛,甚至是人的内心。
但有时,勘得太破,终究满目疮痍。“有些东西的深究只是一场残念”。释空看清了人世间诸多的情感,他生活在红尘之外的世界,看着这个世界如何变化。他说,他是个没有性格的人。
但是,即使自身的存在是个谜团,释空却仍然无畏的前行。也许,一切早已经不需要看得太清。因为,这是难逃的。而释空不离不弃的寄托――喜乐,终究死在了难逃的`宿命里。释空决定一辈子都不在去埋葬喜乐的地方。想来,我们总懂得许多道理,可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释空的师父曾说:当你觉得某人无法淡去,你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这是破有道理的话,人生是场巧合。可,这也只能是用来听听的道理。又有谁真的能够将生命的某个部分淡忘呢?只不过,当人生渐渐写满经历,回望的时候,会有不同感触罢了。
韩寒在后记中写道,“作为人的本能,总是希望对方把什么事都讲清楚,这世间再复杂的事情也能讲的清楚。但关键是讲得清楚却弄不明白。”也许有时候,你觉得人生乱糟糟的,就像释空的一生,像是明白了所有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要懊恼,活在当下就好。
读《长安乱》有感 篇7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长安乱,看完之后又想笑又想哭。我不晓得作者写这部作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批评讽刺我看不出来。感觉充满禅的味道,很让我感动就是。虽说这可能跟作者的写作目的差得十万八千里
很好的一本书
很禅的一本书
和韩寒其他书的风格会很不一样
里面有一些很不错的语段
个人认为是韩寒最不错的一本书了
绝对的一本好书,里面说任何一种结局就是另外一种安排的开始,就像他的歌《私奔》:美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本书很有深意,也会让更多的人辩证的.看韩寒,我相信!这本书很多话都很有禅意,最后的结局很伤感,但莫名中又有一种喜剧化,结局那个米豆就像喜乐一样都是一种寄托,没错仅此而已.
序言如此
虽然长安是故事里国度的首都,当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因为“长安”和“乱”是反义的,和首都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读后感《长安乱读后感》。
原书稿交给首都一家颇具名气的出版社后,就很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等啊等,守法的我终于等到了合同期满,免得被不守法的对方告了。这本书原来的责任编辑在追查伪本上也花了很多时间,但最终事情万般艰难,证据确凿但无法可循。这本书是我喜欢的小说之一,我总是希望它有个好的归宿。当然,归宿始终是作者本人,在出版社只是借宿。
于是,很无奈,读者们以后可能会看见我经常换封面或者换出版社。抗战的经验告诉我,在现在这样恶劣的文化环境下,只有游击队才能避免被全歼。
最后说一句,我还是很喜欢原来的封面和装帧设计,但不得已要换了,因为实在很无奈
读《长安乱》有感 篇8
幽默诙谐的人物对白与令人忍俊不禁的曲折的小片段,探讨了世间的道理和反映了人间群众的人性。
喜乐之死,也催出我一须眉男儿滴落豆大的泪水。我是男子,我便假定我是“释然”。知道喜乐死之后,那种感觉,就像失去了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
女人是男人的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不能呆在一个习惯了呆在她身边的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越来越怕女人,有两种怕,既怕得到的是一个负心人,也怕真心的会因为意外不能长久。
书中从来也都没有出现过“喜乐”的心理活动,只是语言与行为,我觉得这个做法很高明。对于我等凡人而言,女人的心思男人永远都揣摩不到。
我自小便对“乔达摩”世尊和“李耳”高人的思想有一种向往,探索,学习与应用的心态。
我想“禅意”和“大道”这两种不可解释的事物只是名词不同,叫法不同吧。
这本书可以说有对“禅意”也可以说有对“大道”的思索。
书往往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有的书写书来一个东西,希望人家懂,帮助人家懂。而有的书,是写给懂的人看的。
这本书,我把它归为后者。
引用书中一句话吧!
大意是:“事物都在强迫着发生,我们只有被迫着接受”。
读《长安乱》有感 篇9
第一次接触韩寒要从《零下一度》和《三重门》开始。
那时候,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零下一度》里面让人不由自主、忍俊不禁的会心一笑,和《三重门》里面那一段主人公与名字叫做Susan的女孩一段爱情,而我更喜欢的是前者。
韩是一个能写出一些诙谐小插曲的人,他最是喜欢写出一些令你既能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又有点符合我们这代人口味的文字——虽然,他耍的是一些小聪明,但让我耍的话我耍不出来。
正如我刚刚看过的《长安乱》,用一段很平实的文字却能让你莞尔一笑。虽然如此,但其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试想若是一个没头脑的写作者,又怎会那么一抖就能抖出许许多多的包袱出来,让你忍俊不禁呢!
前两个大段落我是在《萌芽》杂志上的连载上看到的,觉得挺有意思,看不到后面的也就觉得有点遗憾了。偶遇此书,便买了来。一气读完,偏又有点失望了,或许对其期望太高,或许它真的本没有前面写的好!
《长安乱》确实在写长安,一直在长安附近转悠——就这点倒是没有偏题——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长安附近,拟或“长安乱”中的“长安”仅是一个那样的的模棱两可的朝代的象征——因为没有朝代!
文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的命运是轮回所注定的,无法更改。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与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缘,注定三世才轮回这么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获得种种照顾,注定得遇种种奇缘,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爱情,注定了……不完美!
他很迷糊,略带迷茫,但好运不断,机遇连连,凡事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境遇感叹和笑料连连。
我们都是一个有一个不完美的人,也注定了主人公命运的不完整。结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无征兆。让我想起在芸芸众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优势那么无法弥补。
我不能改变什么,因为这是命运,就注定了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就注定了我们终归于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最只能归属于你自己的.归宿。
《长安乱》后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来的那么深刻,所以就难以留下好的印象。但韩寒却通过这本书写出了他对一些事物许多的观点,什么事儿什么观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太多且没记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且思考过很多东西,对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哈,这个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不过也许这句话才是我的这篇杂想里最有意义的一句话了……
总的来说韩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的看似玩世不恭,其实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性格使然吧!
读《长安乱》有感 篇10
前几天就想着写个读后感,因为才看完了韩寒的《长安乱》。
十二月底在微博上评说韩寒与郭敬明时,其实只看过郭的成名作《幻城》及他的一两本《最小说》。至于韩,则只是久闻其名,看了些对他的评价,花絮……从未读过他的小说。
印象里,小四笔力有限。好像只有越来越华丽的辞藻,越来越高明的炒作给人深刻印象。特别最近在微博上玩着,更发现他的几乎整个团队的人马都是微博加V的人士。玩得比别人早啊,出名要趁早啊,人家理解的比谁都多。用自家包装出来的一伙儿名人来跟你们玩杂志,谁与争锋?怪不得一再的抄袭传闻,并不影响郭在出版业捞着属于他的那份不菲收入。
文章里插入这么多闲话,只想表明,我眼里的郭敬明,不是作家,而是一个清醒无比的年轻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实现目标。
一直觉得韩寒才是真正的作家。
他有着一个作家该有的丰富人生阅历,82年9月23生的韩寒17岁就获得了新概念作文首奖同时留级,至20xx年出版20万字的《三重门》并辍学。之后韩痴迷赛车,烧着写作赚来的钱玩着赛车。20xx年开始加入上海大众333车队,作为赛车手于20xx年生日那天终获该项目车手总冠军。以冠军为目标的他后来更屡获佳绩,并于20xx年获中国汽车拉力赛N组总冠军。中国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双料总冠军诞生了。很欣赏他玩到尽的作风。自然猜想他在写作上也是玩到尽了。
韩寒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凭着恣意妄为的梦幻人生吸引着诸多粉丝。俊朗外形之下,据说他可以为女朋友一掷千金,曾卖过数辆车送了数位女友;据说他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掏尽最后一分钱送给困窘中的朋友。他不需要名牌包装,因为自己已是最大的名牌。他还是名气最盛的'被关注其花边新闻的明星,也曾是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人?谁不想有个这种朋友?就连某些明星,也想他帮衬着添点儿文化气息。
说完韩寒来说说《长安乱》。20xx年出版的这部小说也曾是排行榜的前列。
这是很难看完的一本书。一个相当苍白无力的故事结构,两个不知所云的男女主人公,行文中耍着贫耍着帅耍着哲理耍着花枪。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作为一部小说正常的结局。能感觉得到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总想着映射什么反映什么,但无法自然流畅的表达,只能生硬的强加进去。
看过之后如让我复述这小说我真会无能为力。唯一留下的印象是:有“我”;有少林寺;有一个叫喜乐的姑娘;有一匹叫小扁的毛驴;有一把叫灵的剑;其它东西便模糊了。“长安”在文中出现不多,关于“乱”只记得有几次饥荒。争夺武林盟主的大比武两次,写得没血没肉,没毛没骨的,并且神出鬼没的开始,也神出鬼没的结束。刚好勾起我对金庸小说的强烈念想。
似乎作者有点儿受王小波影响。《长安乱》的架空背景在古代,故事想带点武侠的意味,这应该出自于王小波的《青铜时代》里唐人故事的启发。王小波的故事总是能引人入胜让人想一气儿看完,人物刻画也有着立体的感染力。而创新及想象力,因心脏病离世的王小波更是至今也无人企及的,他的行文,他稍带魔幻色彩的故事,他的大胆表达,他影射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别人只有瞠乎其后!
也许,天赋,阅历,思想,表达,要配合得恰到好处并不容易。韩寒选择在这一领域写一本《长安乱》殊为不智。但不止是如此。
前段和友人聊天说起韩寒,她说没时间看完他任何一本书;而我,买了《合唱团》一直看不下去。之前有爱写的朋友对韩不以为然,一直不信。耐着性子看了《长安乱》,信了。
韩寒现在写的博客如我看到的《他人的生活》,其表述方式和《长安乱》及其前言后记相差无几。水平有限的我,不知道为什么韩寒的作品会让人无从下手,看的累,看的不舒服,直至不想看。我想,无论出于要创新,要技巧,要深刻,要哲理,要影射,要呐喊……好的小说至少先得让人看得下去吧。
能被传承的艺术作品,雅俗共赏总是万年不变的入门条件。《诗经》魅力绵延千年,很多内容都是当时已经流传在民间的民谣了!《长安乱》,在十年二十年后不会再被人记起了吧。
韩寒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时评人,一个深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个超越自己年龄阶段的社会观察家。如果仅从《长安乱》这本书来看,那么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读《长安乱》有感 篇11
《长安乱》是一本在高三最忙碌的时候断断续续翻完的书。书本身完全的韩寒风格。有阅读快感。某些段落充斥着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幽默。
故事乏善可陈。一个身世古怪的小和尚与青梅竹马(喜乐)拿着一把绝世宝剑一起闯荡江湖,历经劫数,总有贵人出来帮忙,后来引出肮脏的政治纷争(我始终对这点感觉失望)。再后来两个人决定归隐山林,喜乐有了喜,却难产而死。结局很唐突。很悲情。语言还是韩寒的。但这样的一个结局在韩寒前后的作品里显得很独特。韩寒所有的作品,除了用力过度的处女作《三重门》,他一直对感情描写表现出很微妙的疏远。这也让他的作品迥异于其他80年代作者。评论家称道的永远都是超越时代的作品,他们挥舞道德批判的大旗,说着严肃可笑的梦话。作品能不能超越时代不是我们可以说了算的,我觉得可以平行于时代就不错了。从社会性的角度看,《长安乱》有足够的批判意识与社会自觉性,不是玩笑话,我觉得《长安乱》在作品应该具备时代感,是否坚持社会性的角度看,无疑为青年一代创作者树立了一个不错范本。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长安乱》不是一部好的作品。懂得克制是小说创作中基本的素养。在这方面,韩寒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控制力。
在《长安乱》里,韩寒提供了许多不错的场景。也试图教我们如何去谈恋爱和看待人生。明白「…Always like this.」这个道理,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在这些年里,《长安乱》里的许多情景和对话,我总是可以轻易地记起。
“而这一天的来临似乎显得比较唐突,似乎显得突然,似乎人对期待很久的人或者事情的最终到来都会显得冷静以及反思为什么我如此冷静。原因是你选择了新的必将失去旧的,而旧的似乎也很好。”
“我记得当时伴随马哼哼,我想了很多事情,比如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无法预测以及这种彻底的`无知带来的恐惧,我发现想多真是毫无意义,因为一切都是一场强行发生和被迫接受。”
“我没一会儿就睡着了,想,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两个人拥抱着就能取暖,依偎着就能生存,两个人,相互不离不弃已是人世间最高的情感”
“所谓的一切在于心中想为,而不是当前行为。”
许多的道理,别人讲述给你听,你会觉得轻松的像一场游戏。但亲历无疑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后来渐渐明白,成长是在一些事情发生后的结果。
我突然发觉,韩寒的这本《长安乱》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说,它不是武侠小说,不是传统小说,而是一部青春情景剧。因为在这些纷争和喧嚣的背后,在喜乐死后的悲伤情绪里,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落寞的背影。这荒唐的江湖。陌生的人群。以及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读《长安乱》有感 篇12
《长安乱》是韩寒的代表作之一,韩寒生于80年代,和许多80后、90后一样都经过不科学的教育体制,但是他敢于打破常规,站出来反坑,辍学以后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站出来指责,但他没有急着去反驳,反而更加低调,时间会证明一切,随后他作为一个赛车手、作家、导演的多重身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长安乱》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小说,作者认为安排在现代就写似乎没有那么自由,它讲述了一位少林弟子名叫释然,他从小生长在少林,和其他人待遇不一样,因为一场饥荒,一个少女闯入了他的生活,大家给他取名叫喜乐,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他和喜乐离开了少林,意外地当上了盟主,但很快下来了,和喜乐隐居在山林中,最后喜乐病死,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本书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释然,没遇到喜乐之前,他和师兄释空一起玩耍,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这和人的一生很相似,在童年时期,总爱问为什么,家长说危险不能做的事情,却越想去干。第二阶段释然慢慢长大了,突然间一次饥荒带来了喜乐,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时候,他考虑起死亡这个话题,他并不怕死,只是担心他死后喜乐该怎么办。人越长大,身份越多,身上的责任也就越重,顾虑也就越多。第三阶段是喜乐留下了一个孩子便去世了,他变得更加豁然了,不再被自己的好奇心所驱使。都说人四十不惑,人到中年时对很多事情都已经明白,变得更加睿智沉稳,或许是再也折腾不动了,或许是已经看尽世间百态。
长安和乱是反义的,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不统一是外乱,统一是内乱,人心乱,有什么办法。心里的事情没什么办法。在和平年代,大家都觉得什么事情都是美好的,却没想到人世间是多么地复杂,大家表面笑脸相迎,暗地里勾心斗角,拼个头破血流,作者还用古代的官场反讽现在政府中的无能现象,官员对民众的事不闻不问,即使知道也不会立即处理,直至事情闹大了,便使用武力压制,摆出一副“政府权威”的样子,政府的威信在人民心中逐渐降低,这是作为政府值得去反思的。民众就没错吗?民众也有错,在文中,主人公有时候甚至认为民众是愚蠢的,人们喜欢看热闹,并且容易受一些不法分子煽动变得激愤,这种情绪容易在人群中蔓延,最后雪球越滚越大便难以控制,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这是愚民的表现,公民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随意传播流言,做一个有素质的合法公民。
韩寒在前言里写道他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很大的把握,但一点点,就可以,他喜欢其中的一些部分、一些章节、一些对话,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有的时候也不错。我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原本缺少的东西也可以变得很多。”也许我未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但一点点就够了。
读《长安乱》有感 篇13
今年夏天,有一部影片登上影坛,那就是《后会无期》,和家人观看之后,让我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影片导演韩寒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上高中时,我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家中书柜里有我保留的一本《长安乱》,看过影片后,又想拿出来读一读。
韩寒这个不安分的少年,终于在文坛上安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据说他去了赛车场,而且现在也是。只不过,他在这期间心情总是不平静,于是出了这本不是武侠又像武侠的书——《长安乱》。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不安静了,在赛车场上看见赛车飞驰或者不遂所愿的翻滚出赛道,于是在这书名中含“乱”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韩寒难得一见的安静。就像他在书中主人公所想的:江湖真是如此平静。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主人公释然,属于少林寺比较特殊的弟子之一,从小就得到方丈的器重,因为他是上天所降,拥有像蜘蛛侠般超强的眼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丈开外的即使再快的一个暗器或者一个动作。从释然的身世开始,韩寒开始把佛家的道理搬了出来。他开始喜欢谈因果,谈随缘。这应该是随作者心境而变的写作方式,许多作家都会因为一些事的发生选择一个宗教皈依,如果大家都承认韩寒是一位作家的话。
释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地方盖个房子,与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他喜欢的女孩叫喜乐,在少林寺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在一起了。喜乐这个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饥荒之年花费两个时辰的精力讨论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字一向团结的少林弟子还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以后的一切故事都和释然还有喜乐有关,两个人平静地走往长安,然后复仇参加武林大会,最后在一个小树林里盖了间房子。就这么平静,与那繁华的都城长安仿佛相隔千里。
韩寒安静的'讲着故事,说起话来那么随意那么平静那么有趣,我们需要的不是思想。尽管他在文中也一贯地对一些现象进行讽刺着,比如为了在少林寺取一个好名字还要有钱或者走后门,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武林高手们一个个做着蠢事却不自知。但是整个情节只是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发展。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故意的有趣而不是为了像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那样刻意为思想而思想,也不愿意相信是韩寒已经写不出那种有思想的东西。毕竟现在的一批80后写手中像他写出这么有趣的文字的家伙真得不太多。
就这样安静的走来,韩寒的文笔和他的主人公,在江湖、在长安,营造着一种安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喜乐死掉,就那样安静的死掉,死掉得让人心痛。喜乐说:我看见你高兴,我就高兴,看见你难过,应该就会难过,可是我从没看见你难过过呢。不过你从不难过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记忆里,你还从没难过过一次,这说明你还是不一样啊。哈哈,你说,我如果要死了,你会不会难过啊?释然摸摸喜乐的头:我都难过很长时间了。就这么安静的对话,在临死之前。
喜乐死了,在生下他们的孩子之后。释然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他有些狼狈的去做杀手,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埋了喜乐,他说这是难逃的,他决定一辈子不再去那里看望。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感动,差一点就会掉出眼泪。我相信韩寒在写一种生活,写一种互相信任的爱情,写一种平静的人生。我可以毫不讳言:我喜欢。只是整篇小说还是太短了,许多细节容不得仔细雕琢,也许那时间会耽误韩寒跑去赛车。
在小说最后,武当掌门找到释然想推他做皇帝,很明显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愿望。他提供的一个条件是献给释然一个叫“米豆”的女孩。释然问:怎么叫这个名字?米豆说: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我”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
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是些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就像赛车手韩寒在F1赛车场上,握紧那可以超越一切速度的方向盘,梦想着超越舒马赫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都是愿望。
那时候的韩寒是不安静的,但是,至少他安静过那么一回,在自己的书中,在那本名叫《长安乱》的小说中。那是段安静的时光,就像安静的愿望。
读《长安乱》有感 篇14
“我出生未知,父母不祥,却不知为何有一师父,我从小受困,四面高墙,一样不知为何。”
“师父写下,时,空,皆不能改变,但时空却可以改变,这很难理解,我的早期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
“师父说:‘不,你仔细看。差别不止一个逗号。’从日出到日落,我将手上的东西看得快要不认识了,师父把我叫入书房问我:‘你看出差别了吗?’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师父说其实你已离答案很近,但是离答案越近,便越容易找不到。我跪求师父参破,师父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花了半个晚上看完了这本书,觉得与其再用半个晚上斟酌这是否值得,倒不如写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以上是韩寒的长安乱的第一章的第一段话,安排在仅于前言之后,说真的起头这些话让我对于这本手中的印刷品很有信心,因为我相信,我将读的是一个年轻的心声。而作者本领除了搞笑之外,肯定还有很多。
通览全篇之后,发现自己的文学敏感还是不错的,小说的出彩部分很大的程度上要归结于其出色的恶趣搞笑,因为他们大多数很好的完成了作者赋予它们的任务--搞笑之中不忘深刻,它们肩负的要职甚至比及某些胸襟直发的句子还重要,但任凭一部小说的幽默如何惟妙惟肖,如果没有好的情节与曲折的发展高潮的话,只是会被人当成是一部成功的相声。
说实话,我是很喜欢书的前三章节的内容的,不仅行文驾驭的好,文字颇有闪烁之处,并且至少我最害怕的描写部分也被他很轻松的逾越了,这是值得欣喜的,然而,相比之下,中间4--6章的内容是在有些让人失望,最令人哑然失笑的就是那狭窄的可怜的世界观,4点一线的“通广寺”--“逐城”--“长安城”--“雪邦”,的架构叫人大喊上当,武侠竟然可以自我封闭,简直像侦探小说的杀人者杀了人后吓得在原地等人来抓一样愚蠢,加之冗长的议论及并不精彩的打斗描写(这显然是作者刻意回避的一个问题),让人觉得提不起精神,从可读性及审美价值来看,都是很不值得的尝试。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章节是7章以后的那几章,除了故事情节很起伏波澜外,作者狡猾的运用了一个早早设下的极不显眼却又真的一直处在我们眼下的人物伏笔--喜乐!她为这么个作用存在着:作主角的红颜知己,突出主角的侠骨柔肠,气度不凡,给读者(特别是男读者,哈哈)一个极好的印象(这从作者的几次对她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用的字眼多么具有暗示性啊,含蓄,却能使你联想起普天之下最美的女子),以便日后“不失时机”地消失,让大家觉得有事可看,增强可读性,故事性。不出所料,7章后的盟主选拔(老生常谈的问题啊,问到所有“泛”武侠作品共有的一个东西,肯定就是“盟主”)后,她便“合理地”与主人公走散了。。。。。。
但是,苍白无力的情节又一次打击了我,之后的事情发生得很“疾”,比前面的速度无论从重要角度还是意义角度都显得要大,可是,出入其间的文字却越发苍白,更有很多至始至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无灵的问题,开始的神秘简直是笑话一般,而对这些重要细节的掌控正是后面故事发展的一个极其必要的交代,不然就会让人有种一处未看罢,别处又登场的莫名其妙的糊涂感,将不明白看作是因作者的纰漏,对作者失去信心,从而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还有些问题出在了人物的安排上,某些人物出场1次就不见了踪影,如那些在过沙被杀掉的四十几个喽啰,还有那个之后要挟了喜乐,猜都不用猜,肯定活不长的家伙,都是蜻蜓点水,作者竟然费心费力为他们取什么“潭壮壮”之类的傻名字,实在没有必要。个别看似重要的人物,笔墨着色也过于简单,比如逐城的'万永,开始花那么大力气介绍他,还有他家的排场多么大,似乎也没什么意义,结果他也不过全书正式出现了2次,至于他的那个高级官邸,更是写过1次之后就没再提到过,那个貌似很强的慧因,更是给人留下了武夫的印象,至于那位神秘老人,也总是三两笔没了声音,总觉得好像不那么自在。物品的架构也是匮乏的很,那“灵”啊,似乎如摆设一般,开始还在主角手里,后来竟然当掉了,写到一半似乎作者觉得主角没有兵器成何体统,决定让主角拿更强的武器,后来主角又拿了把比“灵”强数倍的没名字的“见血气就能变得锋利”剑,无名老头又把”灵“说得一文不值,这些都让人感觉前面的对于“灵”的长篇大论的铺垫很不必要.简直是感觉敷衍得很,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喜乐的死,显然也是很唐突的,不知作者匠心是什么,总之前面的一个小小的事故,竟然就使我们可爱的女一号作古了。显然,作者的初衷似乎并不于此,只是行文之中,原先的思想已经散失掉了,完全面目全非了。这样的安排,我是很不满意的,这毫无交代的死去,完全是晴天霹雳一般,说真的,对于喜乐的死,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归结于作者的不予理睬,以及慌忙作文。小说的大忌也正在于此了。
以上就是不才的一些鄙陋的看法,也只是稍触皮毛的点评,不足为观,望大家能够及时指出过激,不可观之处,以更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监督不才,就此谢过。
于是,在读完韩兄弟的大作之后,我有心而感得发出了以下感慨:
社会如江湖,功名利禄之人,淡薄名利之人,世外强手高人,奸邪之人,呶呶不休之人,孜孜不倦之人,就连那些小人也不能免俗的混入其中来了。
第三篇:读《乱中取胜》有感
读《乱中取胜》有感
——政管0904陈晨
一、个人简介
汤姆·彼得斯(1942-),生于美国巴尔的摩市,曾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商学学士博士学位,他经营着自己创办的顾问公司,同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他曾经担任麦肯锡等公司顾问,并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撰稿。《财富》杂志把汤姆.彼得斯评为“管理领袖中的领袖”,将他和拉尔夫.爱默森、亨利.梭罗和瓦尔特.惠特曼相提并论;经济学家称他为“超级领袖”; 汤姆.彼得斯的著作颇丰,而且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畅销书。主要代表作《追求卓越》被称为“美国工商管理圣经”;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在福布斯杂志新近评选出的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图书中排名第一。他还推出了《追求卓越续篇》、《乱中取胜》、《管理的革命》等书,折服了无数读者和管理者。
他的《乱中取胜》一书,书中包含了不少于45条让经理们遵循的主要规则,它为彼得斯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蓝图,也为彼得斯日后打算鼓励美国公司变革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彼得斯主张保持灵活和不断创新,提倡从市场和顾客身上汲取创新的灵感,满怀热忱和激情,大胆、果断、迅速地处理事情。
二、内容简介
在该书前言中,彼得斯指出:出乱不败、克敌制胜固然很好,但终显被动;处于今日纷扰迅变的商场中,企业经营者应当把混乱本身变为提供市场优势的源泉。
第一篇“为颠倒了的世界开处方”,包括两章,第一章名为“正是革命的必要性”,第二章名为“利用处方:主动式管理的要点”。前一章可以说是提出问题,后一章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提出问题的部分,彼得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衰落在加速。不光制造业出口困难,服务业也在走下坡路,前途虽有一线光明,目前确是困
难重重。并且,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空前变幻莫测的年代,是美国企业雪上加霜。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可预见性已成往事的情况下,美国人早先的假设错了。彼得斯嘲讽了美国人的好大喜功,抨击了美国人轻视劳动者的作用的传统。在进行一连串的批评后,彼得斯认为,20世纪90年代乃至以后,成功的企业应是这样的:
·具有质量意识
·具有服务意识
·更加敏捷的反应
·机构更扁平化(组织机构的层次较少)
·设置更有自主权的单位(总部人员即放马后炮的人要少,给下面以推出产品、为产品定价的人更多权限)
·面向产品特色化,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小块的优势市场 ·更快的创新
·使用训练有素、机动灵活的人员,作为增加价值的主要手段
在解决问题的第二章,彼得斯对怎样使用自己开列的处方做了交代。45个处方就必须被视为一体,彼此联系着使用,而不能单独用其中个别处方。使用者必须热爱变革,马上将这些处方投入使用,掀起革命的浪潮,以求得乱中取胜。
随后的5篇共45章,分别讲述了彼得斯所开列的45个处方。
第二篇名为“全面响应顾客需求”,突出了彼得斯所强调的市场导向。彼得斯认为,只有那些在比喻意义和本意上依恋顾客的人,同时为迅速增长的新产品和成熟产品积极开辟新市场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第二章到第六章的各条处方是为了达到第一章中所指的超长目标所需的五项基本增值战略。这些战略如下:第二章谈提供顾客心目中的超长质量;第三章是提供特优服务,强调产品或服务的无形属性;第四章谈的是通过与用户建立电子或其他形式的密切联系而获得不同凡响的反应能力;
第五章主张,不管公司规模或市场成熟程度,都要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
第六章讲业务单位或组织要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确立该企业或组织清晰地独特形象,包括顾客、销售商、供应商、雇员。
五项基本的增值战略依次有四个能力板块所支持。首先,第七章是组织中每个成员和每一职能部门普遍热衷于倾听用户意见。下两个板块描绘了被忽视的职能部门,并修订了它们的作用——英雄般的作用:第八章要求把生产从“将被最优化的成本中心”转变成一种主要销售工具;第九章建议把销售和服务职能上升到具有支配性的重要位置,并大大提高这些职能部门的人员的地位。第四个能力板块——不断快速创新——则是第三篇中
第一条至第十条处方所讨论的主题。
第三篇名为“追求快乐节奏的创新”。撇开非本质的东西来说,创新就是就是一种数量的角逐。所以,该片的指导前提即第一章的内容是:把精力和资源投向以实现为目标的众多的(创新)小开端。
怎样才能使成功机会很小的开端变为成功的创新呢?这里提出四中战略:第二章提出以小组为基础的产品开发,它适用于所以关键的职能部门(以及关键的组织外部人员,如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第三章提出鼓励迅速和实际的现场试验(示范),而不是忙于撰写无过硬数据做基础的长篇建议书;第四章提出“创造性的偷取”来自任何人和任何地方的思想;
第五章提出通过口传信息,有系统的进行市场营销“运动”以出售新产品或新服务。
接下来谈的是鼓励创新的四种主要的“管理策略”:第六章谈到鼓励坚持不懈的创新迷,这种支持可以使普遍的创新活动得以在希望渺茫、又遭挫折时坚持进行;第七章谈“管理”好自己的日常事务,以便有意识的扶持创新的努力(称之为“树立创新的榜样”);第八章论述支持有创建的失败尝试(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和抵制那些阻碍快速出现的愚蠢的规章制度;
第九章谈的是通过考核和奖励制度“要求”进行创新,这些制度对传统认为是“软性”的因素规定了“硬性”的数字指标。
最后第十章介绍最大限度地强化总体创新能力的具体新型适应性的公司。
重要的是应当注意到,尽管这些处方中以分列,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这10个处方相互加强,成为一个整体。
第四篇名为“通过授权于职工获得灵活性”。该篇10个处方中的2个处
方是基本前提:第一章大胆断言,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完全参与进来,他所能成就的事业是无限的。第二种补充说明,如果人们以人人平等的群体方式聚集在一起——也就是形成小组,或更精确的说,形成自我管理小组的话,上述能力可以最有效的发挥出来。
随后的5个处方,亦即“5根支柱”,是使每个人是充分参与所必须的条件。
第五篇名为“学会热爱变革:各级领导的一个新概念”。掌握这些悖论和它们的含义需要运用三种领导方法已确立方向:第二章,发展并宣传这样一种远大的目标:它为你指明方向,同时又鼓励每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这一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对旧理论的挑战进一步完善与深化。第三章,通过你的日程安排来表明你对这种远大目标是认真的,从而引导大家的兴趣,这是对这种目标建立信任感和逐渐解除人们心头的不确定感的唯一最有效的工具。第四章,实行看得见的管理,其目的是宣传这一信息和增强领导者对真正重要的一线工人情况的理解——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完成实际工作。
第六章,关于怎样爱护生产第一线的人员,这从工资级别、邀请参加职能部门人员会议等许多方面都能表现出来。第七章,关于以真正放“权”的方式授权。第八章,有力的大张旗鼓地打击官僚主义。第九章,提出用简单,但是富裕创新精神的问题,如“最近你搞了那些改革”,来评价每个人。第十章,建议领导人必须在每次行动上都集中体现出变革,以便在整个公司内创造压倒一切的紧迫感。
三、创新之处
彼得斯属于极具创新性的管理学大师,自称“反叛王子”的他极主张创新。他认为:成功的企业各具特色,但其成功经验却浅显异常,没有什么“新武器”。他主张面向市场,面向顾客,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市场和顾客转,热爱顾客,满足顾客越来越特色化的特色需求,对顾客偏好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一切以顾客的感觉之上,客户服务质量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客户服务做得越好,就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这一思想正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企业界,并有势成为中国企业生产销售遵循的主导
思想。
四、精彩语录
1、质量上升会导致成本下降。改进质量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2、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经理人员从来不是推动美国经济前进的因素。真正优秀的经历很少来自管理学府。
3、要提防那些自称或人称为“管理专家”的人,要提防讲授管理学的教授们,提防他们的教条、模式和陈词滥调。
五、收获
彼得斯在《乱中取胜》中说过,企业最可贵的资源是人,是企业的员工,而不是资金、设备;这里讲的广大的第一线普通员工,而不只是少数几个拔尖“人才”,不只是少数骨干和领导。彼得斯强调了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重视,通过激励和重视,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努力工作,做出贡献,使企业的业绩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顾客是上帝”,彼得斯特地强调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顾客和市场,只有明确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取向,企业才能生产出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产品和服务受到真正的欢迎,从而获得成功。
第四篇:读《猫力乱步》有感 2
读《猫力乱步》有感
高鸽
无法无天的大学毕业生猫力带着给男友瘦肉”回来我给你生个娃”的承诺,“两人一马,浪迹天涯”,告诉全世界“尚且青春,三月桃花”。带着大学疯狂做生意的钱和男友准备开公司的资金,不顾家人的反对,给了自己长达一年的东南亚之旅。
《猫力乱步》是这场旅行的衍生之物。
既可以把自己的旅行分享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可以拿到版税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举两得,聪明至极。对于大二开始策划各种存钱各种出游而又恰巧热爱摄影热爱分享以及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我而言,就很自然地将这本被顶到亚马逊榜单前三的书加入购物车。《猫力乱步》在我眼里算是一种快餐文化,消费向往、消费理性、消费攻略、消费奇人趣事。我也曾怀疑过消费快餐文化是否值当,但束姐姐说过,那些泛了黄的书她都不翻,要掌握最前沿的东西。所以我就心安理得地把这本没有太多道理只有感悟的书反复翻阅。又或者,旅行未尝不是未来工作的一种选择。
钱真的是问题
“我仿佛有一股用不完的力气,随时都愿意去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
我一直都认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是“土豪”才能做得事情。说走就走,那也必须在资金上有“说掏就掏”的气势啊。吃喝玩乐哪一样不要花钱呢?再穷游,必要的花费根本省不了,意想不到的花费也是很多的。怎么存钱,怎么赚钱,怎么省钱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不得不费尽心思去考虑的事情。
存钱不是本事,挣钱才是本事,都没钱还存什么呢?再说,我这个年纪的学生还是吃家里的用家里的拿家里的,完全是给自己的旅行抹黑。存钱只是挣到钱之后的行为升华。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就把大学里的成绩转化为了等量的奖学金,幻想着各种出行。
做过服务员、推销员,摆过地摊、发过传单,兼职过模特,也小打小闹过电子商务,甚至化名写过色情小说被家长发现骂的狗血淋头。这就是猫力大学四年打过的工,我深深震撼于在与我同龄的时候,猫力是如此地热血如此地敢打敢拼,特别是在她的小买卖上的成就,毕业时竟然有几万块的存款。
在海南旅行的时候做选秀节目的制片助理,在泰国旅行时做真人秀节目的摄影助理,她竟然还在旅行中找到了工作!我相信没有比在一个地方生活更能让人真正了解它的魅力的方法了!
而这些不是我不敢或不愿意做的就是我压根没想过的事。谈钱不俗,人不能为钱失品格掉价钱破底线,但是能赚钱满足自己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其实是很了不起的本事。我一直都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能力与想法不匹配,永远眼巴巴地期待着。不想三四十岁才能完成我20岁的梦想。
第一次出去打工和做生意的想法钻进我的脑子。为什么不敢试一试?
不同的选择,那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带给我们的全然不同的选择,有时比什么都珍贵,那种遇见说不定就是改变人生的契机。
出发的目的“对我来说,一个简单的理由就可以让我义无反顾地奔赴任何一个地方,想去琅勃拉邦是
因为这个名字念起来像是在唱歌,想去毛里求斯是因为这地方听起来像我的兄弟,而去pai县的理由,无非是想证实一下是否能够在东南亚看到白马和吉普赛人。”
我觉得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而去到一个地方是件十分浪漫的事情。想去北京是想弥补当年高考的遗憾,想去海南是想在真正的沙滩上看一次日出,想去成都是因为老宋青年旅社„„就随着那些无厘头、不知何时会冒出来但又十分强烈的想法开始一段旅行,满足自己最原始的欲望,也是件极其快乐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因为一个回忆,因为一种食物,因为一种风景,怎样都好,随自己的心。人生有太多事情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所以这些自己能选择的事情,就让自己任性一点吧。
旅途中的风景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汪国真《旅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Pai县在画“我的一百个怪咖朋友”的小画家,清迈收猫力999泰铢、认为她很独特、带她去寺庙祈福的、迷信的旅店老板,斯里兰卡开饭店善良的中国老伯,印度满大街的骗子们,越南竹火车上没有礼貌的法国人„„这些旅行中遇见的人,或让人欣喜或让人感激或愤怒或悲伤,都成了不可磨灭的见闻。总觉得当一些事情当做回忆讲给别人听时,不管好坏,最后都会释然一笑,成为珍贵的记忆。
“在旅途中遇见的人,每次说‘再见’的时候,我知道那是真的不会再见了。”的确,有时候的一句“再见”其实是永别,但也因为这种浅尝辄止的交集,而留下了没有瑕疵的美好。而猫力的男朋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走路,一起进警察局一起游湄公河,一起吵架一起开心一起哭,每一天都在更加深切地感觉到对方。作为旅行中的伴侣,没有比这场长途旅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朝夕相处做不到一直妥协,矛盾总是来得更加容易,矛盾的解决也比任何时候来得更加迫切。茫茫天地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地方,能够依靠的人只有彼此,好像也只有彼此能让对方不寂寞,好像此时心心念念的人只有对方。矛盾集中地时候怎么解决,了解到对方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的时候怎么处理,都变成了双方关系和自己成长的契机。而旅行中的自己,好似冷眼旁观了世界冷眼旁观了别人,却又全部折射到自己身上。不思考的人不就跟猪一样吗?不行走的人错失的真的是整个世界。
旅行的意义
在旅行中,瘦肉干了两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搜集各国当地的A片和音乐,甚至在斯里兰卡“哼着调子找歌手”,满大街哼着调调给当地人听只为了找到这位不知名的歌手。就如同生活本身,也许我们从来不做些“另类”的事,就真的会认为“这不就是生活:朝五晚九,柴米油盐,儿女琐事,无趣至极”。
我们的旅行,看风景,找美食,留影自拍,走马观花,做着所有人都会做的事情,去所有人都去的地方,我们是攻略最忠实的粉丝,却非要以为自己熬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就可以劳苦功高、高人一等地认为这是一场“旅行”。
旅行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拥有“青春无敌”的背包客,其实我只是自欺欺人的游客。在故宫,我发现我一点都不了解它,我只能跟所有人一样匆匆走过,挤在人山人海里找个好位置拍照。我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惧,我不知道自己在故宫得到了什么。这不是一场值得称道的高明的旅行。
在凤凰的时候,一直在走,生怕这小小的凤凰城我有什么地方会错过,心里想的是“难得
来一次怎么也要玩的够本再回去啊”,我在意的是我苦苦颠簸的路途、我省吃俭用的旅费、我逃课赚来的时间。我在衡量,在斤斤计较中我从来没有在心里真正轻松过。而凤凰的外国人倒是有几分随意,几个大男孩拿着啤酒,在凤凰的夜景中,就坐在沱江边台阶上,十分的自得。
我想,哪怕我肯花一个下午在江边发呆或在明信片店里消耗时间,我会觉得更值得回忆。看了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品尝了不同的食物,感悟了不同的事情,是否就是旅行的意义?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钻牛角尖非要找意义凑文字,而是我对于那种行走的困惑。自由了吗?快乐了吗?找到自己出发前没有的答案了吗?拥有了旅行的形式,却没有旅行的状态。计划好多事情,担心害怕好多事情,以为规划完美,却被死死束缚,还是一样神经紧绷,身心俱疲。但我不否认这是通向真正旅行的过程和思考。
在泰国pai县,猫力和瘦肉误入一场嬉皮士的聚会,被那个充斥着毒品、酒精、自由而颓废的世界吓得落荒而逃。“我们本以为是出来流浪,但我们只是游客,我们担心的是,如果醉了,是否还能赶上第二天一早离开的班车。”
我并不崇尚浪迹天涯的洒脱与自由,因为我有我二十年来的羁绊和在意。但我讨厌束缚和妥协,所以我想带着轻松的心情去看看我不知道的世界。“我们不活在乌托邦里,而是在现实中,在一蔬一饭,一朝一暮里。”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只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只要你对一件事情像真爱般执着,你打动的将是整个世界。”
我的灵魂里没有一丝白发
“对于二十四岁的到来,我毫无压力,因为我的灵魂里,不会有一丝白发。”
第五篇:读壮壮老师与乱乱班有感
读《壮壮老师与乱乱班》有感
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这本书,却没想到合上时,已是深夜。一口气读完《壮壮老师与乱乱班》此时在心中对“老师”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看似简单的俩个字,却代表着伟大。
老师的伟大在于坚持。优优小学第一乱班六年八班被“救火队长”壮壮老师接手了。训练、送礼课、闯禁区、家长会、缓冲期、珍珠港„„这一切的一切在壮壮老师的带领下,让这个班级更有凝聚力了。语言大师侯宝林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正是这种坚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巴斯德把科学的发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试验。正是这种坚持,感动了港口的检疫人员,为科学医疗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壮壮老师不因学生的表现糟糕,就对他们失去信心。始终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正是这种坚持点亮了孩子们的生命之路。
老师的伟大在于欣赏。“概不受理”使壮壮老师深受孩子们内心的喜欢。每说他人一件坏事的同时,还必须说一件关于他的好事,搭配着来,单纯的告状,概不受理。哺育我们的老师常常以发现的目光欣赏我们、以公正的态度呵护我们、以宽广的胸襟体贴我们。此时的自己,除了感动更有一丝羞愧,老师发现我们身上的“可爱”之处,宽容我们的“破坏”行动。但我们大多时候却更肆无忌惮,不知悔改。诸葛亮对黄月英才华的欣赏,留下千古美名。林清玄先生对小偷的欣赏,改变了他的一生。壮壮老师对我们的欣赏,让我们更有朝气,更有自信。被欣赏的我们因着老师的欣赏更加快乐!
老师的伟大在于付出。壮壮老师为了完成乱乱班的蜕变,不辞劳苦,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莫振高——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死后千人送行;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为了孩子付出了她的青春;张丽莉——最美女教师,失去双腿仍然奋战在一线教学„„不知道、也不可能可以统计出老师为我们流下的汗水,牺牲的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值得我们的尊敬与爱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选择如此付出,老师们的不言之教,已经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操守。壮壮老师的如此付出,也让乱乱班得以越来越棒。
“且喜满园桃李艳,莫悲两鬓霜雪寒”,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壮壮老师。因着他们的坚持、欣赏、付出,我们得以朵朵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