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推荐)
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数学 朱航鹭
此次月考是一测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测试,题型与中考一样,共分为选择、填空、解答题,满分120分。题目难度适中,可以考查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一次值得分析的一次考试,有助于老师对学生下一步的辅导进行改进。
一、成绩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八班作为信息班,没有拿到更多的高分,甚至还出现了54分的超低分,综合平均分来说,与二班相差近三分,这是不能忽视的一点。七班作为重点班,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尤其是优秀率上,没有一个优秀的学生,而低分率却有。
二、原因分析
在这一个月当中,对于每个班的学生来说,我都注重去抓基础,每天都有基础的课堂检测题,大概需要十分钟的时间,需要批改反馈,本想着会有效果,却发现不明显。可能对于现在的九年级来说,更多的是综合性的思维与解题能力,如果还是在基础知识上下更多的功夫,就有点失去重心了。
对于学生课堂效率这一块,我觉得课堂容量还不够大,学生似乎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这与我备课不够充分有关。每节课的模式局限于讲题做题,学生的疲惫之感多于学习兴趣,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累,又是讲又是写,学生却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或者说听不懂。
在作业方面,七班能够做到每天的上交批改,但是流于形式,作业质量不高,很多的应付现象,所以评讲习题时会有不少的困惑,花费很多的时间。八班的作业一星期最多上交一次,评讲之前并不知道学生的情况,评讲的针对性就很弱。抓不住学生的易错点是很浪费时间的。
培优方面做得不够好,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没有主动的去思考更多的题目,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去关注他们,他们的主动性就不高,当然不会有更好的成绩。有时候总想都关注到,其实是做不到的。
三、改进措施
接下里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我将做如下改进:
1.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争取做到学生的练习题自己都要亲自做一遍,提前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估计,对学生的做题速度和时间进行估算,精细安排好上课的各项环节。
2.课堂提高效率,先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严格要求,向45分钟要效率。尤其是在课前准备这一块,做到提前两分钟进班,提醒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包括精神准备,下课不拖堂,把握好45分钟,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主,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3.作业批改认真及时,做好批改记录,有针对性的进行落实。作业布置做到精简有效,避免重复的劳动。
4.做好培优工作,认真挑选那些还有潜力的待进生,与他们做好沟通,鼓励他们向优秀的学生靠拢,真正愿意为数学学习付出努力,同时加以严格的要求,保证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成绩再差也成为过去,将压力化作动力,做到落实到位,相信会有进步。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第一次月考九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一、考试成绩分析
二、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题量同中考题量,难易程度偏低,第1—23题全部是课本上的练习题,较全面的反应了学生第一个月的学习基本情况。
1、考查范围: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考试题型分析:第一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计算的掌握情况,都是很直接的,只有第7小题是综合性的,14个小题共42分;第二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次根式基本概念、运算和一元二次方程基本概念、解法的掌握情况,4个小题共20分;第三题解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情况,第22、23两题是综合性题,实验班学生完成比较好,这部分 5个题共58分。
3、学生容易失分的题目及原因:
第3题;对二次函数的概念不清;第5题是一个难题,要求学生能根据语言的描述转化为数学问题;第7题: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正确的图形,好多同学都没有选对;第13题:没有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的含义;第15题:这是一套有理数的运用题目,有的同学不会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分类讨论;第19题:很多同学不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型选择适当方法解方程。
三、本次考试反映出的问题
1、做题策略欠佳。突出表现在解决问题中,此次的解决问题全是考查一元一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由于学生概念不清、运算能力差、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不会运用数学知识有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了分数考不高。
2、运算不熟练。运算是本章学习的重中之重,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会,数学必需从运算做起,只有会算了,才能去分析其它的问题。
四、措施
1、培养学习学习数学兴趣,注重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一些策略。灵活的处理试题。平时的练习和单元测试中重视这方面的提示。
这次考试反映了一些问题,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总结了一些教训。以这次考试为一个新的起点,努力在下次测试中会有大的进步!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是九年级学生进入初三后的第一次考试,为了对分班后的学情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次考试在时间、题型、分值及难易度等方面尽量与中考接轨,试卷结构与中考一样,试卷共分:知识积累和运用、阅读与写作三个部分。
二、考情分析:
382名考生,130分制人平85分,及格277人,及格率0.725,优秀为0,优秀率为0综合率为64.12。
各班分配来看也悬殊较大:除1601班平均分96.740,1602班93.843,其他平行班人平大都在80分左右,形式很严峻!二.存在问题:
1、积累和运用失分严重。对基础知识及运用未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对修改病句、成语运用等知识点掌握还不够到位,造成了此次考试扣分严重的现象。
2、默写错字、漏字、别字等问题依然存在。
3、卷面书写大多比较凌乱,字体不端正,严重影响了卷面分数。
4、作为教师未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没有把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失分。
5、作文高分不多,普遍集中在28分左右。
三、应对措施:
当务之急是认真研究中考动向,特别是近三年的中考试卷,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洞察考试热点,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便在考试知识点、考试题型、命题方向等方面能够把握住考试的脉络,明晰中考命题的要求,早准备。为此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
1、夯实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语言运用、阅读、写作的基础,不可放松对字、词、句的学习。基础的夯实重在平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答问、作业、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且要将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训练中形成能力。
2、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以中考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扎实上好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增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古诗文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还要能够理解和运用,并进行浅层面的鉴赏。
3、针对有关题目扣分较多现象,我们要及时查漏补缺,把知识点讲解到位。基础知识的教学丝毫不能放松,课堂教学要紧扣文本,将课文内容讲透彻,相关知识讲清楚。
4、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我们平时要把成语运用、病句修改等内容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训练和巩固。渗透到每节课中,效果会好得多,使学生在反复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解题能力。
6、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与习惯,指导和督促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会学生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接受文字信息,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加强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读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8、全体参与,分层训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更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9、加强合作,集思广益。
10、日常教学与中考接轨。正确认识课文的“例子”作用,既不要将教材神圣化,一课不落地全部作为精讲内容,又不能淡化教材,无视教材的精典性对教材弃之不顾。要以中考为导向,按“为我所用,合理掌控”的原则进行后面的教学。
11、端正书写态度,改正不良书写习惯,对于书写不规范的学生督助其进行书写的训练,提高其书写的水平。
12、写作要勤练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多写多练。
第四篇:第一次月考九年级政治质量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考试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九年级三个班共参加考试132人,三个班的总体成绩为:均分:56.5分,及格率:54%,优秀率:12.7%,最高分:98,最低分:18分。其中九(4)班参加考试43人,均分:56分,及格率:50%,优秀率:11.8%;九(5)班参加考试45人,均分:58.7分,及格率:56.4%,优秀率:17.9%;九(6)班参加考试44人,均分:54分,及格率:51.7%,优秀率:6.9%。
二、试卷简析。
1、试卷由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实践与探究三大题构成。其中单项选择题占40%、材料分析题占36%、实践与探究占24%。从以上情况看,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1)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原则。题型题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注意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2)考查的内容较全面,同时能够结合时政热点重点问题。比如,实践与探究题就是以“八荣八耻”为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四个文明”和“以德治国”等)。
2、本试卷略显不足的是:
(1)各单元所占的“内容和赋分”不太合理。比如,“第三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只占4%和2%,而“第五单元”却占5 4%之多。
(2)考查的有些内容,没有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明显属于旧教材的内容,超出了新教材的内容范围。比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些要求等。
四、学生答题情况简析。
从各题得分情况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一些典型题目,尤其是材料分析题和实践与探究题都是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没有见过的(指的是原装题),但是,有的学生还是答对,这说明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
五、本次考试学生成绩分析。
1、学生考得好原因分析。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注入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1)变注入式为启发式;(2)变说教式为情感式;(3)变单项式为多项式;(4)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1)读;(2)问;(3)讲;(5)看;(6)练;(7)评。在实际教学中尤其用足“讲”“练”“评”这三个环节,做到“课”、“单元”过关。三是建构互动交往,教学相长的模式。
2、学生考得不好原因分析。
(1)复习时间不够;(2)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做得不够;(3)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没有有机结合;(4)一些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有限;(5)一些学生厌学。
六、今后教学的思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师时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并及时将收集的信息告诉给学生,将思想品德课与形势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2、继续加强资料的征订,尤其注意与兄弟学校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资料的使用效率。保证每个学生起码有一份练习册、单元测试卷等,并通过平时的训练和单元测试,巩固和掌握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
3、教师要树立“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其他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认真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用好45分钟的每一节课,从45分钟要质量。
4、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是九年级学生进入初三后接受的第一次考试,为了使学生对即将面临的中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所以,本次考试的考试时间、总分、题型、分值及难易度都尽量与中考接轨。试卷结构与中考完全一样,试卷共分知识积累和运用、阅读与写作三个部分。阅读有课内文言文阅读和课外的两篇现代文阅读,写作是一篇命题作文
二。存在问题:
1。积累和运用失分严重。对基础知识及运用未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对修改病句、成语运用等知识点掌握还不够到位,造成了此次考试扣分严重的现象。
2。默写错、漏、别等问题依然存在3。书写乱,不公正。
4。作为教师未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没有把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失分。
5。作文高分作文不多、三。应对措施;
1.当务之急是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说明》,特别是近三年的中考试卷,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洞察考试热点,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以便在考试知识点、考试题型、命题方向等方面能够把握住考试的脉络,明晰中考命题的要求。早准备,早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语言运用、阅读、写作的基础,不可放松对字、词、句的学习。基础的夯实重在平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答问、作业、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基础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并且要将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训练中形成能力。
2.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以中考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扎实上好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增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古诗文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还要能够理解和运用名句,并进行浅层面的鉴赏。
3.针对有关题目扣分较多现象,我们要及时查漏补缺,把知识点讲解到位。基础知识的教学丝毫不能放松,课堂教学要紧扣文本,将课文内容讲透彻,相关知识讲清楚。
4、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我们平时要把成语运用、病句修改、等内容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训练和巩固。渗透到每节课中,效果会好得多,使学生在反复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解题能力。
4、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与习惯,指导和督促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会学生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接受文字信息,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加强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读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4。全体参与,分层训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更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5。加强合作,集思广益。
日常教学与中考接轨
正确认识课文的“例子”作用,既不要将教材神圣化,一课不落地全部作为精讲内容,又不能淡化教材,无视教材的精典性对教材弃之不顾。要以中考为导向,按“为我所
7.端正书写态度,改正不良书写习惯,努力做到一笔一画、横平、竖直。
8.写作要勤练笔,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