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少年天子》有感
读《少年天子》有感
《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的是顺治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政治风云迭起以及顺治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落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
曾经以为身为皇帝,必定锦衣玉食,必定一呼百应,必定无忧无虑。可我看到的顺治皇帝却恰恰相反,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的是无尽的忧愁,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和爱人离去的痛苦。
尤其打动我的,是他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顺治皇帝是满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正是满汉势力最不能相容的时代,顺治皇帝热爱汉人的文化,精通汉语,而这些引起满人的极大不满。顺治皇帝曾经豪情满腔,他进行过几次改革,想推翻已经不合时宜的“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的祖制,但是最终都因满洲贵族的百般阻挠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偏见而失败,这对于豪情壮志的顺治皇帝来说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就在顺治皇帝最孤独,最寂寞,最渴望知己的时候,董鄂妃出现了。精通汉人文化的董鄂妃以她温婉可人的性情,雍容大度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的顺治皇帝,两个最不该相爱的人相爱了。在经过重重阻碍之后,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有见识有胸襟有气度的董鄂妃非常理解顺治皇帝的抱负和理想,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她最深爱的男人。
顺治皇帝每天为朝政忙碌而又郁郁不得志,每当他身心俱疲,壮志难酬而痛苦压抑几乎崩溃的时候,都是董鄂妃的劝慰和鼓励,让他坚持下去,或许就是爱的力量成就了励精图治的顺治皇帝,不仅为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一段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话。“此去惟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君看湘水祠前竹,岂是男儿泪染斑。”见证了帝王之君难得的纯真之爱。
应该说顺治皇帝是睿智犀利的,他不但意识到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求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他不断地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虽然最后他的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以悲剧收场。
他的失败主要归结于他自身的主观原因,归结于他骄傲不可侵犯的自尊、暴戾的性情,还有他的急于求成,归结于古代帝王终究摆脱不了帝王意识的局限和束缚,他不分精华糟粕的接受前明的制度,可却没有意识到前明的封建制度已经十分的黑暗,恐怕他永远都意识不到他把子孙后代也带上了封建制度的这条不归路。但这不仅一点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正是因为他的真实和缺憾让我感动,至少,他更像个男人,敢爱敢恨,拿得起,也放得下。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尘升天际,不然抚世安民居帝都。平生志气,总想英明有为,奈何力不从心,举步维艰……”这或许是顺治皇帝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凉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顺治皇帝让人惊奇的另一点是他的皈依佛门,在他深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万念俱灰的顺治皇帝选择了远离世俗,选择了逃避。皇帝放弃荣华富贵,放弃江山美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的人们谈起这些也会生出许多唏嘘,很多人都以为是他对董鄂妃用情过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某种意义上说董鄂妃是他的精神支柱,她的死也代表着他对那些满族权贵抗争的失败。看似刚强、锋芒毕露的顺治皇帝其实内心也很脆弱,他的极端选择是他对世俗最后无奈的挑战和抗争。我欣赏他曾经的执着和最后的放弃。或者说他的放弃是为了另一种执着---爱的执着。
PS:无言的这篇读后感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我就不过多编辑了,原汁原味献给大家。
第二篇:读《少年天子》有感
读《少年天子》有感
最初拿起《少年天子》,是因为我那时也是少年,在每天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更渴望了解别人的经历,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谁知这一拿起,就爱不释手,以至到今日依然无法释然,书中那字字句句已经不止是停留在纸上,而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曾经以为身为皇帝,必定锦衣玉食,必定一呼百应,必定无忧无虑。可我看到的顺治皇帝却恰恰相反,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的是无尽的忧愁,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和爱人离去的痛苦。尤其打动我的,是他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顺治皇帝是满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正是满汉势力最不能相容的时代,顺治皇帝热爱汉人的文化,精通汉语,而这些引起满人的极大不满。顺治皇帝曾经豪情满腔,他进行过几次改革,想推翻已经不合时宜的“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的祖制,但是最终都因满洲贵族的百般阻挠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偏见而失败,这对于豪情壮志的顺治皇帝来说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就在顺治皇帝最孤独,最寂寞,最渴望知己的时候,董鄂妃出现了。精通汉人文化的董鄂妃以她温婉可人的性情,雍容大度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的顺治皇帝,两个最不该相爱的人相爱了。在经过重重阻碍之后,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有见识有胸襟有气度的董鄂妃非常理解顺治皇帝的抱负和理想,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她最深爱的男人。顺治皇帝每天为朝政忙碌而又郁郁不得志,每当他身心俱疲,壮志难酬而痛苦压抑几乎崩溃的时候,都是董鄂妃的劝慰和鼓励,让他坚持下去,或许就是爱的力量成就了励精图治的顺治皇帝,不仅为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一段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话。“此去惟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君看湘水祠前竹,岂是男儿泪染斑。”见证了帝王之君难得的纯真之爱。
应该说顺治皇帝是睿智犀利的,他不但意识到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求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他不断地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虽然最后他的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以悲剧收场。他的失败主要归结于他自身的主观原因,归结于他骄傲不可侵犯的自尊、暴戾的性情,还有他的急于求成,归结于古代帝王终究摆脱不了帝王意识的局限和束缚,他不分精华糟粕的接受前明的制度,可却没有意识到前明的封建制度已经十分的黑暗,恐怕他永远都意识不到他把子孙后代也带上了封建制度的这条不归路。但这不仅一点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正是因为他的真实和缺憾让我感动,至少,他更像个男人,敢爱敢恨,拿得起,也放得下。“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尘升天际,不然抚世安民居帝都。平生志气,总想英明有为,奈何力不从心,举步维艰……”这或许是顺治皇帝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凉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顺治皇帝让人惊奇的另一点是他的皈依佛门,在他深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万念俱灰的顺治皇帝选择了远离世俗,选择了逃避。皇帝放弃荣华富贵,放弃江山美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的人们谈起这些也会生出许多唏嘘,很多人都以为是他对董鄂妃用情过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某种意义上说董鄂妃是他的精神支柱,她的死也代表着他对那些满族权贵抗争的失败。看似刚强、锋芒毕露的顺治皇帝其实内心也很脆弱,他的极端选择是他对世俗最后无奈的挑战和抗争。我欣赏他曾经的执着和最后的放弃。或者说他的放弃是为了另一种执着---爱的执着。
流连在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情感交织的碰撞中,我仿佛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在我看来,顺治更像小说中的人物,更像作家笔下虚幻的角色。他让我想起的不是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是一副活生生跳动的图腾。我钦佩他执政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也同情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生是一个过程,我并不在乎结果,但我珍惜过程,其实,成功很多时候就是在无法坚持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人是在不断地抗争进取中不断地挑战自我,从而赢得一切的。回首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他们昔日谱写的篇章还有着无法湮灭的辉煌,而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就更应该继承古老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抗争的精神,续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少年天子顺治》读后感
读《少年天子》有感
-----岳翔
《少年天子》这部历史小说讲述了顺治皇帝福临与皇贵妃乌云珠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以皇室的朝政大事为辅线,从头至尾贯穿始终,读后十分感慨。作者用细腻的笔端描绘出当时清朝初年,天下初定,年仅十六岁的天子福临在母后的辅佐下,治国安邦,体现了他的胆识,也表现出他脆弱的一面。
这部小说展示了少年顺治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曾经爱情上的春风得意以及政治上的踌躇满志,又有后来改革失败时的心灰意冷和爱人离去时的伤心欲绝。他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让读者忘了他是高高在上、年代久远的皇帝,不觉为之感慨,为之叹惜。
作者凌力是研究清史的研究人员,自然地这本书也是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描绘的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正值青春年少的顺治本应天真、热情、活泼,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却必须将这些天性深深埋藏在帝王的威严之下。这一特殊身份注定他不能自由地享受普通少年的快乐,注定他要承受比普通人的更沉重的担子。顺治聪明好学`温文尔雅,但敏感脆弱,是个性格十分复杂矛盾的人。清初,处处充满了未开化的崇尚武力的满族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汉族之间的矛盾,宫廷内部的矛盾,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面对此严峻形势,雄心壮志的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推行汉化,但这些措施不断受到朝廷中保守势力的阻挠而最终失败;顺治与乌云珠之间有着令人感动的纯洁的爱情——乌云珠是内心敏感脆弱的顺治的精神支柱,顺治是乌云珠的知己,但云珠却不能陪伴他一生。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中的弱点使他难以承受不断的打击和失败,也承受不住乌云珠的病逝,导致他最终循入佛门净地以求心灵的解脱。
皇帝顺治终年24岁,他的一生繁美又凄凉,灿烂又阴晦,就像春,让人惆怅,令人感伤。他胸怀天下,他深爱中国这片土地,深爱中国的百姓。他立志要成为唐皇汉武之类甚至超越他们的君王,他在努力寻找治国强国之道,无数个挑灯夜读不眠之夜,无数个苦闷之日。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他的事业只有小成功,但却难成大业。在追梦的路上,他伤痕累累。有人说如果他是一个昏庸无德,放荡奢逸的君主,他就绝对不会这样痛苦无奈。他渴望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君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掌握国家未来的君主。他渴望得到尊重,但在他的头上有太后——孝庄,有群臣。当他的威严在他们面前难以得到实现时,即使这时他已经看透了女人的爱慕权势,女人的无知,他还是让自己变得更放纵,他想可能只有这些女人才真正顺从他,在意他,他才是他们心中的神。一份畸形的自尊!
事业之路他走的不畅, 感情之路也如此。少年顺治又是个多情种子。自从遇上乌云珠,便钟情于她,如愿娶她后,封为贵妃,人称董鄂妃,“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作者笔下,乌云珠是个近乎完美的女子,不禁美貌绝伦,才华横溢,更是一位颇有见识、顾全大局、心地善良的女子,颇有“贤妃”风范。她还是顺治的政治改革的坚定支持者,被顺治引为知己。历史上帝王拥有佳丽无数,却少有爱情。顺治与乌云珠,却是真的两情相悦,如同神仙眷侣一般。但他与乌云珠一次次的失之交臂,最终肩负着“失德”之名才走到了一起。从此,他只痴情于一人,而与此同时他对后宫其他凄苦女子却是绝情的。但可惜的是,疾病夺走了董鄂妃的生命,他又是一个无人懂的浪子了,他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去,此时的他又绝情于母后和年幼的皇子。可能“痴”的对面就是“绝”。
董鄂妃乌云珠有着秋的满腹才情,有着秋开阔的胸襟,有着秋高远的气节,有着秋萧瑟的悲凉。她是百花从中的一点红,但她却不属于百花争艳的春,而是属于高洁的秋。她,流着满人的血,也流着汉人的血。她有着江南女子的才情与姣容,有着良好的品行修养,也有着坚强的品性 ,她柔而不娇。她无心争权夺势却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她用真情宽容去化解仇恨。爱子与慈父的相继离世,伤痛的心坚强的挺着,因为她要安慰皇太后与皇上,因为他们的心是系天下的,不应过度沉湎于小家之事。她如此的深明大义!一首“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里,行尽江南数千里”这是属于她与福临的诗,他们俩志同道合,同样的热爱文学,同样的心系天下,她是上天派下来抚慰他的天使吧,她知他,懂他,怜他,爱他,他们的灵魂连在了一起,她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活的。
书中分析的顺治改革的困局。“然而他的每一步除旧布新,都受到阻碍,每向前走一步,都很艰难,他,大清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并不真正至高无上,并不能令行禁止。”设内阁,撤议政,受到满族亲贵的反对,举步维艰。在改革方面,顺治和崇祯一样,触动了多种利益,加之操之过急而失败。顺治去世后,他毕生心血推行的改革几乎全部废除,所以历史上感觉他无所作为。还好,他的儿子康熙,不仅完成了他的遗愿,还创造了顺治不曾料到的辉煌。
这部小说展示了少年顺治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曾经爱情上的春风得意以及政治上的踌躇满志,又有后来改革失败时的心灰意冷和爱人离去时的伤心欲绝。他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让读者忘了他是高高在上、年代久远的皇帝,不觉为之感慨,为之叹惜。
第四篇:读《东方少年》有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总是无条件的溺爱孩子,而对待老人却 我在《东方少年》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他的外婆得了重病,爸爸妈妈都嫌弃她,而男孩却把好吃的都给了外婆。有一年盛夏,爸爸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切了一大块西瓜,给了男孩,而男孩挖了一块糖,倒在西瓜上,一勺一勺的挖给外婆吃。爸爸妈妈看了非常感动,从此不再嫌弃他了。读到这个故事的前面部分时,我很气愤。虽然男孩的外婆得了重病,但男孩的父母也不应嫌弃她呀。要知道如果没有外婆含辛茹苦的抚养,又哪来他们的今天? 而读到后面了,我又深深为这个小男孩感到骄傲: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能将西瓜省下来给奶奶吃,这一勺勺的西瓜不仅让奶奶嘴里感觉到甜,更让她的心儿感觉到甜。其实老人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只要我们拥有这份孝心,陪他们聊聊天,关心他们,也就足够了。古今中外尊敬老人的故事远不止一个,比如,牛郎的父亲中了风,牛郎不但不嫌弃他们,反而天天买药给他喝;董永卖身葬父 我在此呼吁全社会的年轻人,请尊敬老人们吧!
第五篇:读《山里少年》有感
韩少功的《山里少年》,其文字传达出来的沉重信息,让我们在了解处于社会边远地区的生活和教育的同时,不禁也会感慨那些乡村孩子的命运。
学习枯燥无味,学业负担重,使大多孩子厌学;读书就业无保证,学生辍学;学杂费高昂,家长抗学……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种种。在感慨乡村教育体制不完善相关人员素养不高时,我们更应该呼吁政府人员以及更多的人来关心我们的乡村教育,以逐步解决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学习费用昂贵课业繁重乏味,学生过早辍学;仅有的毕业生失业待业无所事事。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在乡村一代代的传递。所以大多村民选择留孩子在家务农节省开支,同时也保护人心,保护土地。
孩子辍学,大多数不是因为家长愚昧,而是大部分家长没有看到教育带给他们的进步和原来生活的改善。代替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以及孩子毕业后的失业,更令他们寒心的是,孩子毕业后对父母的冷漠与轻视。这样的教育远离了知识,同时也远离了正常的人格。乡村教育更应该从小培养学生道德,比如,踏实诚实本分尊重等做人基本准则,而非纯粹的灌输教材知识。从这方面看,教师责任重大,并且提高乡村教师素养,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迫不容缓。乡村教育除开设基本义务教育课程,也应该因地制宜增开一些与发展建设农村相关的科目,如养殖、种植技术。让学生在接受现代信息的同时,有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去利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力量。只有这样,边远乡村,才能一代代传递新意识,使乡村与现代化接轨,与社会大众教育融合,让更多的农村人接受现代思想,实现脱盲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