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冰蜡烛》有感:珍惜身边的爱
珍惜身边的爱
——读《冰蜡烛》有感
读了《冰蜡烛》这篇小说,我感到了长辈们对儿孙那深沉的爱。
本文讲的是女孩秋秋过十岁生日时的故事,秋秋奶奶说十岁生日是最重要的生日,在出生时刻许愿就会实现,并讲述了自己十岁生日时愿望达成的往事。虽然由于糊涂的奶奶把蜡烛冻入冰箱,错过了秋秋的出生时刻,但是当半夜秋秋吹灭蜡烛,并许愿让出差许久未归的爸爸回家时,爸爸果然赶到了家中。
这篇小说无论是奶奶冰蜡烛、编自己的生日故事,还是爸爸不惜回绝重要客户,都要千里迢迢地赶回来给秋秋过生日,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了秋秋长辈对她的爱。哪怕是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的奶奶也总会把她的孙女放在首位,这种感情是多么可贵啊!
我读了这篇小说,想到了父母对我的爱:不必说在平时一日三餐的精心准备,就说父亲日常对我的点滴教育。那是三年前的一个周末,当时我对机械很感兴趣,遇到什么东西都想钻研一下。那天,我写完作业后,百无聊赖,在家里环顾了一圈。很快就盯上了那个有些年头的电话机。我把它拿到书桌上,拿起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把电话机上的零件一块一块地取了下来一一码放在书桌上。我钻研了一会,打算在爱整洁的爸爸回来之前把它拼好。“咦!这个零件是装在哪的?”完全拼不上啊,我急得焦头烂额。
“咚咚咚”这时,一阵敲门声响起。糟了!准是爸爸回来了。我过去开门,爸爸问我:“你在做什么呢?”
“没……没什么。”我急忙说道。
爸爸的目光扫向了我的书桌。“哦,原来你把电话机拆了,没关系,我来教你拼。”他说,“这个零件是和这个拼的,对,就是这样!另外一个这么拼,你看,这不就成了吗?”
不一会儿,我们就一起把电话机拼好了。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爸爸总是因势利导地引导我多思多做。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启迪人们的心智,引发人们的感思,充满爱的《冰蜡烛》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它让我对身边的爱进行了认真地审视,让我感觉自己被爱环绕着,让我倍感珍惜。我是个幸福的孩子。
五4 程睦岚
第二篇:读《蜡烛》有感
读《蜡烛》有感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蜡烛》。写了蜡烛的形状和用途,表达作者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赞美,同时歌颂了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蜡烛精神”。
愿蜡烛精神永放光芒!这是我对《蜡烛》这篇文章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蜡烛是最平凡的东西,但是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当停电,人们便点亮蜡烛,使整间房子生辉,当它被点燃时,滴滴蜡珠顺流而下,像一串串泪珠。虽然蜡烛流着泪珠,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求回报,直到生命结束。在烛火下读书的人们,还能感到一丝温暖。古人有句古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人们赞美它,因为蜡烛虽小,但它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光明,奉献给人们。
我们的老师像一枝蜡烛,启发学生的心灵,呕心沥血,为学生的成长操碎了心。老师每天早上很早就回来学校,监督学生早读,给学生上课,晚上放学后,又要留下来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晚上直到夜幕降临时他才回家。他们把青春无私地给了我们,直到白发悄悄地爬上他们的双鬓。老师就像蜡烛一样平凡而有伟大啊!
蜡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愿蜡烛精神永放光芒!
第三篇:珍惜身边爱
珍惜身边爱
有些人在忙忙碌碌中,忽视了身边最珍贵的爱,在幡然醒悟后,才追悔麽及。
他刚刚初中毕业,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出门打工。出门前,母亲在身边叮咛:咱们不挣丧良心的钱,小心做事,还有常回家看看。这些话他听了太多遍,就没注意听,也就没听见最后那句话。因为从记事起,他家就十分贫穷,他立志一定要事业有成再回来。
就这样他乘上了离家的火车
到了城市,他被眼花缭乱的另类世界完全覆盖住了,在这个城市中多了一个辛苦奋斗的人。他努力拼搏了数年,终于当上了一家企业公司的老板,拿着不菲的工资,他几乎忘记了以前的所有,直到那一天
他翻开了日历,日历上写着三个蓝色的大字母亲节,他似乎想到了什么,飞奔到回家的汽车上,一路上,心中不知是喜是悲。到了家门口,那扇木头的门依旧为他敞开着,他推开门,门嘶哑地吱嘎一声,屋里十分安静,他找遍了所有的屋子,也不见母亲的踪影,一打听才知道,母亲在上个月就去世了,就埋在对面小山头上。他跑到母亲坟头大喊:妈妈!我回来了!您的儿子事业有成回来了!
珍惜你身边的爱吧,在你有限的时间里。
双鸭山农场场直中学六年级 唐雪平
第四篇:读《半截蜡烛》有感
读《半截蜡烛》有感
《半截蜡烛》一文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儿女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工作。他们一家三口想了一个办法保住了秘密情报,保护了他们的国家。读完了《半截蜡烛》一文,我若有所思,受益匪浅。面对困难的来临,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出来的却是从容、镇定、沉着,没有一点儿紧张。特别是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他们只是小孩子,面对敌军,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却是想方设法地把蜡烛吹熄。我明白了,害怕危险的心理,往往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在一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把那半截蜡烛点燃了。伯诺德夫人先以小蜡烛太暗,点燃油灯亮点的借口把蜡烛吹熄了。可蜡烛又被点燃了,大儿子杰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去生火,想拿走蜡烛,可被拒绝了。可他还是从容地搬回木柴,生了火。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很困,想睡觉,可是楼上太黑,会摔倒,想拿灯照明。面对如此可爱的小女孩,德军就把那半截蜡烛给了她。他们三个人都是为国家而努力,不让重要情报暴露,想尽各种办法。也赞扬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重而我感到要好好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单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孙家雷
第五篇:读《冰人儿》有感
读《冰人儿》有感
早在几年前就曾在报纸上见到署名柏舟的许多杂文。文章的内容早已忘的一干二净。柏舟这个名字却清楚地记住了。几年后,在上了一个叫李凤军老师的半年的《当代文学》后,突然知道了给我上课的就是李凤军老师就是我记忆里的柏舟。
有写惊愕,不敢相信!但却是事实。
对文学有种宗教般的崇敬感,总是认为发表文章是学问深的人的事,与我及我周围的人无关,或者说,凡是称为作家,发表了些文章的人都该是离我很远的陌生人。包括柏舟。他是我知道的寥寥可数的几个临沂作家中见到的第一人。
当拿着他送我的散文作品集《冰人儿》时,竟茫然不知所措,一个星期没敢看。那种感觉就像面队一个身材苗条的蒙面女郎,却迟迟不敢掀起她头上的面纱,充满窥视的欲望,却又怕不尽如人意。最终还是忍不住了,一看不可收拾,从封面到封底,甚至连书脊上的“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题字也欣赏了半天。
读凤军老师的文章最大的感觉就是他文章中所透露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这和他生长于沂蒙山,立足于民间文学的立场分不开。在他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被描写的对象:沂蒙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各种乡间孩童的玩物,周围的乡邻……这些事物经他的笔一写,便活泛起来,像有了生命。他的文章毫无矫柔造作之感,朴实的就像听一位老者在娓娓而谈的讲故事。这本集子中,我认为最富有诗意的莫过于《冰人儿》。《冰人儿》以细腻的笔墨勾勒出寒冬腊月农家结婚前后的热闹场面和美丽动人的新娘“冰人儿”形象,以及作者童年时的天真可爱并透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美的追求。《种瓜记》和《土里的粉条》两篇看完后内心非常沉重。我想起了沂蒙山走出的作家芦苇泉的一篇散文《弟弟的西瓜》。如果说芦的散文表现的是微苦的而又稍带点浪漫主义色彩的乡情的话,《种瓜记》则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写父亲种瓜的不易,以及作为农认得艰辛。我作为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自然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见到他父亲劳累时的复杂心情,其拳拳之心可以昭日月。
看完《土里的粉条》让我陷入了沉思。看似轻松的笔调,却压抑的人的心里难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作者的出了这样的结论:人只有饱了饭才有自尊风度,别的都是扯淡。
作者以一个立足民间文人的形象关注着沂蒙山区的人文风貌和民俗习惯,《青莲朵》《哭丧》《咬春》《云窟探险记》诸篇在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沂蒙山区的风情、民俗。我最喜欢的文章要数《大炮轰洋人》,读此篇仿佛让我又回到了纯真的童年时代,那虽清贫却充满乐趣的童年让人永远难忘。虽然在我们那都不管那个游戏叫大炮轰 洋人,但是一看便知道是什么游戏,顿生亲切的认同。
读着本散文集时会不是遇到搞不明白的词语,细细推敲,竟是方言。便忍俊不禁。上学在学校虽然平常说的话是方言口音,但一些方言词语却不会说了,凤军老师辗转各地,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乡音难忘,难舍故土之情,实在难得。
艺无止境,希望风军老师这位真纯的沂蒙乡土文人能多出文章,多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