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第一篇: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一)黄招团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二)微妙的教育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孩子爽快地回答:”好。“

于是我发现,接下来连续好几天,栎的作业完成得不错。有时他也会落下一些题目,我估计这些是他不会做的,就没批评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有时也让优秀的同学帮助他。

课堂上,我经常观察栎,有时看他把手举得高高,就示意同学把机会让给他。他快乐地上课,快乐地完成作业,也快乐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这样的快乐差不多维持了三周。有一天,我发现栎又没完成作业,我正要问他,他赶紧对我说:”老师,我忘了,下午我一定补做。“我轻轻说了一句:”你答应我了哈,可要说到做到哈。“到了下午,栎拿着作业本,指着作业对我说:”老师,我没吃饭就补作业,你看——“嘿,还写得挺工整!我就表扬他说:”栎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渐渐地,我发现栎进步了,不但行为进步了,学习也追上来了,真替他高兴。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你可以怪体制,但细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突然想起一位已经过世的老教师——她以前是我的同事。我发现她课间经常和个别孩子在谈心,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操场边上,有时就坐在榕树下。她的一个姿势至今我记忆犹新——就是俯下身子,右肩半倾斜,头朝着孩子,手在比划着什么。她的班级学风好,纪律也好。我想,这就是低声下气的教育,这就是和颜悦色的教育,这就是慢的教育艺术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位老教师就是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上架起了微妙教育的桥梁。这座”桥梁“起于爱心,运作于鼓励、尊重、平等的一系列措施,最终落座于一个人的成长。

”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谨慎,更要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方法。“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做操,刚走进操场,突然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叶迅速追赶另一位同学昌跑向操场远处,看起来叶很生气。一会儿,他们回来了,照常做操。我也不动声色。等操做完。我悄悄走到叶身边,还没问,他就哭了。原来今天早上他把裤子穿反了,同学昌一直嘲笑他。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单独把嘲笑他的昌叫出来,悄悄提醒他: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看看你是不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昌低头想了一下,红着脸说是自己错了。我趁机叫他要跟叶道歉。他点头同意了。一场**平息下来。

张文质先生说:”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往往就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姿势,一种换位的思考,一段深入人心的谈话……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微妙的教育总是从心灵出发,去开启一段曾经关闭的心扉,去培植一截曾经幽暗的绿芽,去化解一些一时纠缠不清的纷争与矛盾……

一朵百合花需要奋斗一年才能重新开花;一棵杉树苗需要拼争几十年才可能长成有用的树……一把小提琴的制作需要四十三道工序;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一般说来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那么,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培养呢!一个大写的人的养成呢!

慢慢地来,慢慢地教,慢慢地手把手,慢慢地陪着她背记单词,慢慢地教他们写作……在慢慢中,我们也在慢慢老去。时光飞跃,我们在教育教学旅程中慢慢地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和颜悦色,学会以自己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学生的缺点,并及时想办法使之走入正常的轨道。这些微妙的教育我们渐渐地学来,也渐渐地运用。

”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钱理群先生说道:”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用你的力量去做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

是啊,来日方长!我们走过,但不会错过!我们错过,但不会再错!微妙的教育,从爱心出发;微妙的教育,从细节做起;微妙的教育,从关注一个人,关注一个生命的成长作为目的地。微妙的教育,必将从缓慢的进程中沉淀出教育的芬芳!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三)慢教育 真成长

第一次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2010年。在此之前,我只是零零碎碎地读些单位推荐的需要交读后感的书。后来读书很多在教育界小有成就的好朋友告知我:你先要读两本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培养教育情怀;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会人理性对待教育。迅速买来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真的很神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改变了我教育的行走方式。2016年12月,叙事者共读的一本书,正好也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书橱中翻出几年前读过的那本书,看着书页中圈圈画画的那些痕迹,倍感亲切。

尽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时隔这么几年,真要说出具体的内容,也做不到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于是再次捧读,细细咀嚼。

12月30日晚上,张文质先生在网上与叙事者进行线上交流,他说,这本书写了那么多年了,看看书中所写的内容,比照现在的教育,你发现有什么大的变化吗?第二次读这本书,其实萦绕脑际的还真有这个问题。这本书收录的是2004年到2008年张老师的一些演讲稿,如今已到2016年岁末,那么多年过去了,世间的人、世间的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是教育上呢?看看张老师书中的所思所悟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们都会感叹:张老师描述的教育不良现象不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吗?张老师发出的深切感悟不正是我们郁结心中想倾诉而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吗?没错,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过去那么多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以致于成为叙事者千人共读的书目的原因吧。虽说10多年过去了,但是正如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要改变教育的积弊哪会那么容易呢?然而我始终觉得,当我们摆正心态,再平和地看待教育,并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们收获会更多。

读着张老师的书,品味着“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语文老师时,看到下课时孩子们总喜欢扯着喉咙说话,以致于教室里总显得很嘈杂,那时要在教室里喊个人或者说说话,很难。于是我要求他们说话时做到轻声慢语,这样即使课间,整个教室也是安静有序的。一次上课,一个孩子总是开小差,无论我用眼光还是用语言暗示,都没用。于是我提高嗓音冷不丁叫了那孩子的名字,还真管用,那孩子的思绪一下子拉了回来,但是也把一些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平时比较有个性的小周嘟哝了一句:“老师就不用轻声慢语吗?”我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

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

其实谨记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翻看以前的日志,一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新学年开始了,孩子们的“好书推介”十分精彩地进行着,前一个孩子结束后,怎么没人了?大家都在东张西望,等待着下一个同学的上台。还是没有人。我问:“刚才进行到几号了?”“13号!”“14号谁?快接下去!”我接着刚才同学的回答就说。说完,我才意识到,14号是朱晨远。

这可是个特别的孩子!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不了解情况,请朱晨远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死活不肯开口。后来班中学生告诉我,一到三年级,朱晨远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从不去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教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碰到。我意识到这孩子有点问题!他并不笨,作业都能很好完成,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是他是不合群,平时下课从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活动,也不见他跟其他同学讲话。这样不行,一定得设法帮助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找朱晨远谈话,并且和他有了个“约定”.(以前的日志中也写过这个“约定”)慢慢地,朱晨远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了,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主动招呼我了。他还在自己的作文中讲到了我跟他的那个约定。虽然,他仍旧没有大多数人那么活泼,但是能有这样的进步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后来,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也没再过多关注他。

过了一个年,朱晨远又怎么啦?我走到朱晨远身边,看见他的稿子写得挺长的,书写也很端正,于是我俯下身子轻声对他说:“上去吧!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动静,他依然坐在课桌上。看来我无法说动他,于是我让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讲台,还说掌声要等朱晨远上讲台才能结束。孩子们可真听话,掌声不停,可朱晨远还是不上去。没辙了,于是,我轻轻地扶了一把,这下,他终于拿着写有稿子的本子站了起来,并且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走上讲台的那几步,我感觉他特别沉重。在讲台边站定,他低下头,就是不出声。我提醒他:“朱晨远,你可以照着读了,大家都等着呢!”不领情!继续无声!怎么办呢?要是以往,我的声音早就高了八度,火气早就升腾了起来。但是,那时候真的想起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且这是个特殊的孩子,必须特殊对待。但是这样僵持下去总不是问题啊!我灵机一动,让朱晨远选一个同学替他读稿子,这下朱晨远的眼睛略抬起了一点,他望着前面几排同学,但目光并没有固定在某位同学身上,也没有开口叫某位同学。等了片刻,我知道这招还是失败,于是我问同学们:“谁愿意帮朱晨远来读他写的稿子啊!”张云漪第一个举手,而且手举得特别高,我想让朱晨远亲自叫张云漪上去替他读,但是转念一想,恐怕朱晨远也做不到。于是直接叫张云漪上去读了朱晨远的稿子。

朱晨远的稿子写得非常出色,也是前面所有同学中写得最长的。张云漪读完,下面没有反应,我做了个鼓掌的姿势,大家掌声才响起来。我说:“这掌声一是送给——”“张云漪的!”大家毫不犹豫地说,“二是送给——”没有人接话,我知道大家对于朱晨远的行为很是不解,前面在一次次催他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议论纷纷了,上学期刚转入的龚广辉甚至有点打抱不平地嘟囔着:“我还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人呢!”孩子们不说,自然是我说,“这掌声二是送给朱晨远的。”话音还没落,教室里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说,“虽然由于胆小,朱晨远不敢讲,但是刚才你们都听见了,他的稿子是写得很精彩的,而且写得又那么长!”这时有几个女生开始点头了。我继续说:“希望朱晨远能够大胆一些,以前几学期你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说完,我朝朱晨远看了一眼,虽然他还是不敢大胆直视大家,但是脸上胆怯的表情已经被略微的红晕替代了。下课后,龚广辉在走廊上追上我,还是那句话:“毛老师,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呢!”语气之中似乎在为我抱不平。我笑了笑说:“老师也很少见到,但是他很胆小,我们都理解他吧!”龚广辉对于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摇着头离开了。

静待花开也许有点难,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不断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也用这个理念在不断践行。

教育从来就是复杂、丰富、沉重和感人的,那么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教育大环境改变也许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好书的的引领下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正如张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作者 简介

毛家英,叙事者望亭团队成员,现任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如今,在叙事者团队的引领下,她和学校一群年轻老师一起读书,一起叙事,收获颇丰。

第二篇: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不要在教育中操之过急,不要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是慢的艺术还是快的艺术,大概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自己慢的观点。当然,他所说的慢不是慢慢爬行,不是无所作为。他提倡的慢是在教育中要细致、有耐心和爱心,甚至可以慢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与慢相对,就是快、急、躁,他反对在教育中动不动就训斥和惩罚,反对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反对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主张,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介绍了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

爱因斯坦两岁多了还不会讲话,他的父母渐渐丧失信心,一度以为他是哑巴。他7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在大声说出整句话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小学教师们的耐心丧失了,认为他患有某种形式的少年诵读困难症。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15岁时他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中学教师们的耐心也最终丧失了。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失败后,又在中学复读了一年,后来考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大学4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以至于他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从学业经历上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就是这位不成功者,利用闲暇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爱因斯坦的成长史,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快3岁时,他在观察刚刚出生的妹妹以后,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很长的话:“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她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这反映出他超常的观察能力。3岁时,他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4岁时,他被袖珍罗盘迷住了;5岁时,他喜欢在上学时独自思考;6岁时,他要求拉小提琴;10岁时,他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12岁时,他独立证明了数学定理;14岁时他能登台演奏小提琴。当然,爱因斯坦的这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能很难被当时学校的考试制度认可,如果他没有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些经历也很难被以后的人们认可。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

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耐心的考验 爱因斯坦的学校经历尚且如此,那些在学校中占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多少老师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呢?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在耐心上的考验。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毅力,但我们可以期望每一个教师都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做学生信心的支持者。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很多教师愿意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形容育人,推崇的也是潜移默化,慢工出细活。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权修》一篇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来这句话发展成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古人就认为,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

张文质是一位活跃在一线的教育研究者,他每年要旁听150多节课,对教育现状有深刻的体会,了解教育工作者的许多无奈,他也知道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需要时间。我以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当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时,有人大胆地和你谈“慢”,颇有些振聋发聩的味道。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而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细细品味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深有感触。

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老师们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心中要有一个原则——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爱因斯坦10岁还不会讲话,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著名作家、大文豪钱钟书,他高考数学是0分;吴晗,历史学家,数学考0分,考北大没考上,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数学从来考不及格,但老师对他非常宽容,他上数学课时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了”。看到这些,我们身为教师是不是该反思反思。我们在教育孩子身上不能“立竿见影”,要慢慢来。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同,就像吃饭有人吃的快,有人吃得慢一样。有的人二三十岁就成才,有的人四五十岁才成才,这都是正常的。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对待一些同学个别科考得不好的同学是不是应该给予机会,不能一棒打死。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每一堂课后经常有困难学生,心里很清楚,也很着急,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尽力做到面向全体。想到他们在快速行进的课堂上非常被动的跟随着,吃力地跟着,看到的是紧张、被动,我们的心也揪着,难受极了,我们在快慢中矛盾着,唯一能做的是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轻抚的动作,一次及时的辅导,一次触及心灵的鼓励,“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教育从来都意味着师生间的情谊相通、精神共融。”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另一种解释吧。

我习惯课结束小结时这样和孩子们说,今天你们特别聪明,这句话说的多了,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这么贫乏,但是我还是经常说。我们是最棒的班级,让孩子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起班级自信心,树立起个体自信心,一次大型活动,一次班级活动,哪怕一个细节,哪怕一句话,我们都得及时抓住机会,这样的机会真的是时不再来。让我们的孩子个个都能愉快地走进教育,愉快地表现自己,有一种勇气,更有一种胆识,那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灵气的课堂,这种个人魅力就体现在你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时时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有时需要忘记自己的年龄。要知道“我们每天跟这些善良、纯洁的孩子在一起,这是上帝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职业能够和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一起。”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和大家一同共勉吧!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求平衡

读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题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今年暑假,在教科室推荐的书目中我选择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读后真的感觉受益匪浅,他的很多理念真的也是我所期待的——他对教育的理解与信赖: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所提到的“慢”绝对不是“怠慢”。而是要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也决不是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算是张文质先生所说的慢的教育。暑期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和妻子就存在一定分歧,看到城里的孩子幼儿园开始学钢琴、学古筝,我也想利用暑期让女儿接受些熏陶——学毛笔字,本想自己每天练写毛笔字给她一种暗示,然后握她的手尝试写。可是她丝毫不感兴趣,刚学会握铅笔的她抓毛笔感到很累,我只好暂且作罢。还是妻子懂得女儿的心,买来《幼儿学画》,让孩子描摹涂色。女儿非常感兴趣,有时中午竟然不睡觉在涂鸦,还凑到我面前画上一个圆说是我的脑袋,接着画着她心目中的我的耳朵、鼻子、嘴„„看来我真不敢说:“知女莫若父”了。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其实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我们班的同同天资聪慧读书专注,有时手在做练习眼睛却在下面看课外书;有时干脆看得入神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久而久之造成了书写差,作业拖拉等坏习惯。没有书看时他又喜欢撩其他同学,为了更好地督促他学习,和科任老师商量后我把它安排在讲台旁的座位上,虽然和老师的“距离”近了,可是家长反映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远了,本来孩子就有轻微的自闭,这样的座位安排不利于他和同学的交流。其实自己一个善意的举动,没想到给孩子无形中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伤害。教师过于“关注”一个孩子,有时也是一种“伤害”。我觉得面对孩子的错误,“换位思考”一下,然后在“沟通”中寻求好的解决办法,新时代的孩子身上有许多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张文质老师写《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的一段话。是的,人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求平衡,才使得自己更完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延伸到教育上来,也的确如此,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看来在追求节奏快、效率高的都市圈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种平和、寻求一种平缓„„

第三篇:读《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有感

乌苏四中

谢会红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启示: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领域有巨大差异,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禀赋的人,这本身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强化这种标准的实施,也未必公平。有的孩子天生记忆力差,但他也许绘画很好,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也许他对语言的感觉非常好,我们要宽容、尊重这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育人的多样性。我过去也经常会说勤能补拙,不错,但有时候再勤也补不了天生的“拙”,就像我训练一辈子也不可能像姚明那样打篮球。所以,生活中,我也许更应该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扬长胜于补短,引导学生把优势项目发挥到最好的程度,远远胜于在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我经常感慨,要是全班学生都像某某(优等生)那样该多好呀!现在,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老师,教的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因为是极少数,有人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天才不是人类的常态。教育的最大收益群体应该是处于常态的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们就是要帮助最广大的普通学生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学会生存生活的技能,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要学会等待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老师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其实,我觉得慢还是一种科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张文质老师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出成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读了这些话语,我陷入沉思: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碰到这种情况,我有时会急躁,会打断学生作一番暗示。现在想来,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我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这都违背了教育规律。我曾经出去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业务水平很高,上的课从欣赏的角度看堪称完美,但教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上课速度过快,他等不及学生的思考和反馈,教师成了课堂里唯一的知识输出者,没有挑战,没有临场的智慧,一切是那么顺利,但一切又过于顺利,教师教得好,孩子到底学好了吗?我不禁反思……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所以,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要学会倾听

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老师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其实孩子不需要过多担心,而需要更多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倾听。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太多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要学会关注。

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对他父母、对他自己都是独一无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关注的话,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教育要从关注每一个同学开始。我们能不能在大环境底下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对每一个个人有更多的生命关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遗传不会改变,但是不要让遗传变成决定性的东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就是价值引导。教师只有关注每一个个体,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情感。

张文质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让我们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对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远的教育,让我们携着平凡追逐和超越我们永远的梦想。

第四篇: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读书节活动2011~2012(1)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王九琳

暑假期间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对“以学生为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仔细品味他的观点,对照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反思自己的一天天的教育教学状况,感触深刻,不禁联想自己在组内开过的一堂研讨课,我从“孩子需要什么”这一点入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反观自己的教育:“关注学生了吗?”下面是我上“Book 5(三起)Module7 Unit1 He can’t see.”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孩子需要肯定。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开课前我就发愁:这堂课我该怎么评价孩子们呢?根据学生的表现,老师在课堂行进中不断地说“One point.Two points„”?------我舍不得浪费说“One point.Two points„”的宝贵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我老会给小组加错分,惹得孩子们说我不公平。„„思来想去,我还是拿出我精美的stickers吧!不曾想,孩子们一看到我放在讲台上的stickers,立马围拢了过来,这个伸手摸摸,那个用手撕下一张又贴回去,还七嘴八舌:“Ms Wang,你怎么好久都没给们分stickers了呢?今天是不是表现好就有啊?以后每天都要带stickers哦„„”我的天!我震动不小:原来,我的孩子们是很在乎老师对他们肯定的。他们需要激励和评价哦!果然,因为有了stickers和我适时的“Good boy!Clever girl!You’re fantastic!So good!„„”,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格外地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看到的是举起的一双双小手,听到的是“Let me try.Let me try„.”想跃跃欲试的急切声音。

反思二:孩子需要游戏。

谁说高年段的孩子不需要游戏呢?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Read and do(木头人游戏)”,“Hip has nails(屁股长钉游戏)”。瞧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开心和专注,他们在认真地读出每一个短语并用丰富的bodylanguage表达出词的意思;他们又是那么用心地竖起耳朵听,目不转睛地看着文本内容,一旦听到错误的地方就立刻站起来(屁股长钉了)并听到齐刷刷订正错误的声音,“No„.”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游戏氛围中复习巩固了旧知,更进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这样,我让枯燥乏味的“Read the phrases ”和“Check answers中单调的 ‘Yes./ No.’”环节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乐学、爱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三:孩子需要情感教育。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读书节活动2011~2012(1)

本堂课的重点是用“He can’t see.”这类目标语句表达某人没有的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的pair work环节:“Tell your partner at least three things that you can’tdo.And try to remember what your partner can’t do.”全班交流后顺势引入这样一段话:“You can’t do many„things.I can’t do many„things, either.But it doesn’t matter.We can live and learn.We can help each other.I can help you.You can help me.”Please remember:“Be ready to help others.You will be happy.”以此让孩子们感到互相帮助的温暖,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能帮助别人。同时我把

“help”这个词始终贯穿于整课,每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我总对动作快的孩子说:“Please stand up and help others, they need your help.”好一幅互帮互学的情景。我的这一情感态度教育渗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我感到很欣慰。

是的,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不能只教英语,还要关注孩子需要什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用“慢的艺术”,熏陶自己的心灵;用“慢的艺术”,陶冶每个学生的情操。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做他们生命的保护人和精神的范本。

第五篇:教育需要等待---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需要等待-----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了这本书,我真挚地体会到教育的神圣和重任——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多一些细致、耐心,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冲动和偏见,少一些固执和冷漠。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勤于感悟,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体会教育的真谛。

书中写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这是对教育的艺术提炼和本质浓缩。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我们常常被学生说太急燥,太凶,太严厉。其实主要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凡是不能达到心中目标的,就会马上被我们指出,教育需要给学生们一点空间,读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不断涌现教师生涯中出现的一些小摩擦,现在想想,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当时能够耐心点,悠闲点,也许就不会那么多生气,受气,委屈。

比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教师和家长多少都会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而小孩总是抱怨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要知道:孩子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 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我们的教育真的如书中所说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的吗,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的吗,有人说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离开功利化以外的,师生之间趋势的情谊和信任,真实的关心和尊重。‚教育是慢的艺术‛,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教育的慢看似耗掉的时间更多,因为它不期待受教育的人立马改变,而是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强调的是‚互相的寻找‛与‚共同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是彼此的肯定与期待,是相互的欣赏与愉悦,是共同的提高与成长,也是看到开花却不一定看到结果的漫长等待。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

教育需要等待,是慢的艺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慢,让我们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旷达;慢,让我们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悠然;慢,让我们有花前月下的柔情,尽享天伦的温馨;慢,更让我们有教育的热情与耐性!

下载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胡华香)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朝阳小学胡华香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其中《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小学教师》一文,深有感触。 在人一生中,生活经历是个性形成的基础,少年生活......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先生《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读后感悟很多。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

    牵着蜗牛去散步—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合集)

    教育,是牵着蜗牛去散步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一中心小学 赵雪琴 怀着虔诚的态度,我翻开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细细品读。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体会(精选5篇)

    “慢”一些会更好 “慢”一点会更快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上海市辽阳中学 葛琛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上海教育沿着教育均衡化、办学特色化发展道路,发展......

    拜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王清华

    拜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王清华 我怀着虔诚的态度翻开了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一翻开书,我就被书中的几段话所吸引了,感觉心灵受到了一次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1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是张文质老师的著作。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