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心得
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有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班主任能,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要掌握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普遍问题
(一)现代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成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和环境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几种:
(1)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中学生大多都有美好的愿望,他们幻想自己将来做一个科学家、企业家、领导干部,但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很少,做得不够。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宠爱,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他们吃零食,穿高档衣服,过生日请客送礼。但这些学生轻视劳动,坐享其成,不懂得什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2)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发现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于是,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或“日记本”说心里话,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感情、透露内心世界,实行自我封闭,因而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普遍认为老师、家长对其不理解,热切盼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3)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对婆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人会顶撞家长及老师,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和心理上又要依赖父母、老师和学。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或因小的成功而狂喜,或因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或因鸡毛蒜皮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
(6)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广泛涉猎,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鉴别能力还不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因此,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成长。
(二)现代学生心理问题。
据有关资料报道,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
综合各方面资料,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脾气大、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4)恐惧、悲伤、冷漠、自卑、自信心较差;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斗殴骂人。
4、异常心理表现突出:自卑,退缩,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敌对,冲动,性情易变,抑郁;非友好的不服从,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
5、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二、分析心理问题,综合心理特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生理的发展变化,带来心理的发展变化,使中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考虑后果的特点;另一方面多种特殊家庭类型的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班主任工作心得)这是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的社会背景。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注意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对症下药
(1)教育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中学生有复杂的心理矛盾,但他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不必说去纠正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指出他们平时不健康心理的具体表现,告诉他们健康的心理应该是能正视现实、了解自己、善与人处、情绪乐观、自尊自制、乐于工作的,让他们对照健康心理的条件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知道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班主任可以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如开展评比“先进宿舍”、“先进学习小组”、“亲密无间的同桌”等活动,由班委会发起,向全班同学征集评比方案,选出评审小组,最后将结果列上光荣榜。这项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达到行动自律的目的。
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笔谈交心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如开展与单亲家庭学生“手拉手”活动。让一名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多名学有所长,富有爱心的学生组成“手拉手”互助小组,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谈心,遇到困难,大家援助解决。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应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爱着孩子们的爱,梦着孩子们的梦,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蹲下来做孩子们的朋友,站起来做孩子们健康成长路上的明灯”。亲近孩子,可以打开通向孩子世界的道路,为教育创设一个必要而科学的心理软环境。
(3)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淘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征,自然似之。”这说明了学生容易受所处环境影响的心理特点。
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 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但这种趋向似乎在日益显现出来。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让他们发挥同龄共振的作用。当然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传染性,我们要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学习掌握了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可以预防那些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多处渠道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
初中部 万宗磊
摘 要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词: 班主任 心理健康 教育引导
一、分析现代中学生的心理轨迹
经过长期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和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和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 1
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简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就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都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同时班主任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衣着和仪表及内在修养,在与学生交往当中,在学校和班集体活动当中,要积极、开朗、乐观、干练。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即便内心紧张,外表也应要表现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处事。
二)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首先,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的不利因素。.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发动机有或这或那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许是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与同学们相处有些小气等等;那么班集体中难免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人,甚至会歧视他们,那么,老师们就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 2
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那么,这些孩子们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等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其次,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中展开。
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1、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3)针对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比较用功,可成绩老是上不去,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情绪,老觉得自己笨,学不好呀的例子。我一一找他们深谈几次,给他们列举一些身边的人物原先成绩平平而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琢磨加上借鉴别人好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学下去,一定能到达成功 3 的彼岸,就算取得成绩不大,也无怨无悔,对自己对家人对老师对社会负责了。(4)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在开学初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联心册”,要求字数、内容不限,半个月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觉得是负担,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每次我都特意在班级里大大表扬写得好的几位学生,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而我也在旁边认真用心地作文字回复,这样与学生的交流每次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斤斤计较,一次在“联心册”中她谈到自己竞选正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联心册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自己的更好的世界,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斤斤计较的毛病也收敛了不少。
再有一男生曾经为自己喜欢的女生而吃醋扬言与另一男生单挑,虽然他的联心册里对此事的原因只字未提。但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不能独自欣赏。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不要忘了别人的存在。每一年龄段都有相应的事情去做,象我们学生时代的任务与责任就是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所以,与其匆匆涉入爱河(这是另一年龄段做的事),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时,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了那个悸动的阶段。
2、在环境布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臵教室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和条幅,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名人佳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比如:每期的黑板报都留下一个板块开辟“奇思异想”栏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把它贴在“奇思异想”角里,然后动员全班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中闪现。
3、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臵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所以我们班主任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给家长们做报告,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还要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如:卫生保健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以良好心理素质来影响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
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
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学生也就愿意与班主任交朋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班主任,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往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首当其冲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 “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学生正处于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生阶段,可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生身上体现着教师的教育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使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本人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
在课室里悬挂名言书画,办好班报,以启迪心智; 设置竞赛栏、展示栏等评比台,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开设“心之声”信箱,进行心声交流和析疑解难;
设立“流动图书箱”,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和好书交朋友等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做人。
(三)、班级管理、班集体作为一个有着一定规章制度的严密群体,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群体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工作要面向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在班集体中,通常比较容易引起班主任关注的是少数表现优异及表现较差的学生,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主任所忽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事实上,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表面平静老实的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更容易产生问题。
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集体,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宽松、积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怎样让学生消除他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教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充分信任,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再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3、排除自卑心理,发扬闪光点。
后进生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后进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促使他上进。
例如有一位同学,纪律差,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冷遇,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一次文体课上发现他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家访中了解到他还经常给邻居的孩子讲故事。另一次,班上组织了讲故事比赛,他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称赞,使他大受鼓舞。从此,他做事情少了一些自卑,多了几分自信,他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是有可能的,他经常做完作业后还主动拿给老师看,请老师指导。因此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4、树立榜样,提供模仿的正面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认识肤浅,评判能力低,有时不会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向,且自控力差,因此常有“屡教不改”之嫌,令许多老师大光其火。其实碰到这种情况,最好先想一想,你做给他看了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众多教师的经验表明,在学生面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一遍好样子”。走进教室,一把扫把横在门口,如果班主任俯身拾起来,学生就会从这一动作中领悟到自己应当怎么做。教师的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就起到了健康的教育作用。
同样道理,历史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等人类精英,都应成为少年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典型,让英雄不平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让他们从英雄身上学到自强自立,学到做人的道理。
5、在班级管理中开展:
(1)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制定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够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共同构筑学生的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
这样,班主任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如:建立各管理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责任制;
设立小班主任、小老师岗位,实行“一日班长轮值制”--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在小班主任的指导监督下,处理班里的日常事务,发现问题及时向小班主任汇报。
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主合作管理机制,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班主任要在班中倡导合作竞争的精神,开展“争创优胜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专长、卫生等方面展开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赛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竞赛中协调合作,同学们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欣赏,使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高。
(2)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着重学生深层心理的分析。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的问题,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四)创设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正如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需要航灯,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催人奋进的班级舆论。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课前十分钟等渠道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结合班里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对事件中出现的不良的心理意识进行分析,向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同学学习,增进学生们对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健康心理的认识。
“我能行”“我不怕”“我能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旋律。此外,还应适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挫折体验,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乏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不要把荣誉看得过重,不能因为一次没评上“三好学生”甚至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产生心理波动。失败后重要的是找原因,而不是看重失败的结果。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鼓起勇气,树立继续前进的信心。
(五)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
思想预测指根据人们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思想品德的种种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 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他们新接的班级中,为了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形,除了做那些必要的事先了解之外,往往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
例如,有位班主任在开学头一次的劳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选择所承担的任务:一是打扫厕所,二是擦玻璃,三是擦桌椅。老师在和大家一起劳动之中有意观察每个同学的劳动态度,劳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家畅谈劳动的感想,并有意识地在全班面前表扬了打扫厕所的同学们,然后再观察每个同学的面目表情,结果发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这种自觉经验预测法可以用于预测班级学生思想变化的倾向性问题,也可以预测出个别同学可能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预测,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上的。
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级集体思想面貌的变化或是个别学生的思想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的落后,预先总会有迹象。若是不好的苗头,要及时抑制和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反之,发现好的苗头,就要大力扶植,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班主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班主任在运用预测方法时,要确定预测目标,即确定是班级学生的哪种类型的思想,或是预测思想主流发展趋势,或是后进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六)注重情感教育,学会以情动人
白居易描写弹琴女子的琴声感人时,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说话的道理与此相同,所谓“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感人的魅力,一定要做到“四分含情,六分叙理。”有理而无情,谈不上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魅力。
近年来,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要,所以,班主任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具体的从学会观察他人的外部表情即通常所谓察言观色做起;其次,学会理解他人,学会角色换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最后,还要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这样,才有助于对学生能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比如:一个学生作业没交,他告诉你忘在家里了,对此,你怎样说才会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①“真的忘在家里了?那就回去拿来让我证实一下。”——不信任
②“怎么搞的?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明天补交。”——不耐烦、不满意
③“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到你的作业了。”——信任、体谅、遗憾、暗示
第一种说法透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所包含的情绪是幸灾乐祸的:你说没带,我就将你一军——去拿来证实一下。试想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心理会健康吗?肯定是充满嘲笑意味的,而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第二种说法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极不耐烦和不满意,学生听后的感受是遭疏远和排斥的。试想这样的学生心理会健康吗?肯定也是缺乏耐心,甚至会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种说法,教师传达的信息是信任、体谅学生,同时又表示了遗憾,而且暗示学生老师非常希望看到学生“花了心血”的作业,相信学生听了这样的话语,如果真的忘了带来不会感到委屈,只会感到后悔,如果确实是没有完成作业,回去以后也会“花不少心血”补上。
可见,教师对学生注重以情动人,对一个班级,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能使集体变成熔炉,也能使集体变成冰窟,它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也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恨可厌。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要协调所有的任课教师,充分发动学生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语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当然,要做到这些光靠班主任一个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联合好所有的任课老师,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与老师的交流中捕捉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揣测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班主任老师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确 切地说,应该是朋友般的心与心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对你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有话可以放心的告诉你,这样,你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做到有话可说,先发制人。
(八)班主任要做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工作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
(九)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件事。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向家长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还要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如:卫生保健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今天的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机构,它需要承担更多社会其他机构承担的职能,今天的学校被期望成为社会儿童、青年的保健和文娱中心。学校也要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营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服务。在诸多的内容里,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首当其冲,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文化素质转向了包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作为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也就无可推卸的摆在了学校教育者的面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股特殊而关键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自身要求 1.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转换,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2.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树人,必先正己,己不正,又怎能树人呢?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学生心理上发生的问题呢?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或疾病,这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会严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强迫班上的其他同学轮流打犯错误的学生,动辄用抄写百余边遍课文的方式惩罚学生,对学生恶言恶语、冷嘲热讽等行为,都清晰映射出某些教师心理的阴暗面,因此,必须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重视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可以说,班主任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班主任喜怒无常的情绪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动因;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也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首要的条件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深刻了解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地位和意义,从而增强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的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教知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分数教育曾耽误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上,从要真正发展学生的素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搞,而且要切切实实搞好!特别是我们这些班主任老师,更要首当其冲,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1、“好”学生不需要心育。
实际上,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
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2、心育会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产生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师的负担,特别是班主任的负担已经非常重了,再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不是太重了吗?表面上这是符合逻辑的。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老师是否反思过,为什么我们会做得这么辛苦? 难道仅仅是因为任务多吗?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得轻松,有的人却做得很辛苦呢?
我们是否检讨过我们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是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呢?
我在BBS上认识一个网友,他的一句话对我启发挺大的。他说“能在忙中显闲,能在闲中忙活,才是高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将繁忙的工作悠闲地完成,将看似无足轻重、闲适的工作中寻找到可以忙活的,他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忙,是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对。而心理健康教育,会让老师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让你的工作轻松起来。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我在参加心理学交流会的时候,其他的老师总结的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很忙,是因为我们始终想着要控制住环境、控制住学生,不让他们犯错误,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你谁也不能控制,包括你自己。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
第四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她是初二女生,性格内向,学习刻苦努力。对自己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有理想。一旦迭不到自己的目标。她首先不是考虑目标是否合理,而是陷入自责,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于是下一次还会制订更高的目标以作弥补,那肯定还是达不到,于是再次深深自责,变得越来越自卑。在潜意识中,她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因此,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也就很难有安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严重的自卑与自我否定倾向都属于不良人格,而这些心理障碍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因此长时间地干扰了她的情绪。正是由于她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力式,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目标,因此,她一直处在一种紧张抑郁的、生理与心理全都极度不适的状态下,这对她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先认真地听完她的叙述,不做评价。她述说的过程也是不良情绪和压力释放的过程。
2.分析李虹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她的压力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压力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同学间的竞争、学习方法不当,更重要的是性格方面及错误的认识。
3.纠正错误认知。示范解说,我拉着李虹的手走到房间的一面墙边,用双手抵住李虹的双肩向墙的方向按压。李虹不解地看着我。“你就是这样,把自己压在一个过于狭小的空间,所以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只有让自己的心处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才会舒展。”看到她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接着说:“你不是以自已是否舒适为标准,而是用道德标准限制自己的行为。可是你要知道,有张有弛,才是文武之道啊!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
4、阳性强化法。对她的积极做法和成功之处不断鼓励,不断强化,不去触及她所说的那些不愉快的往昔回忆,而是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她现在的生活和爱好上。她说她爱写作。我问她,不快乐的时候是不是会写出来呢?她说以前是的,但初三时间太紧了,没有精力写什么东西愉悦自己。
5、把每天快乐的事写下来:给李虹留了一项作业,每天记下两个“快乐”,可以是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总之.一切让她感到高兴的事物。她很郑重地答应了。一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说她的情绪“好多了。”
案例启示:
学校越来越重视升学率,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这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面对着这狂风暴雨式的压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面对着师长的殷切期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忧虑——如果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个案,我运用的方法有认知疗法,即让李虹认识到一张一弛的道理,并给她留了心理作业,通过行为训练,逐渐改善她的心理状态;发现并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对于类似的心理障碍个案,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倾听内向型学生的心声
内向型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于学习,根本就没有闲情顾及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长时期处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倾诉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为此,他们十分需要一位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倾听,可以更快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更容易使他们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本案例中,梁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使因内向而自我封闭的孩子也能打开心扉。
2.引导内向型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我们要帮助内向型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必须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人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3.引导内向型学生提高自信
一个自信的人,主要在自我接受和自我价值感。所谓自我接受,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接受态度;所谓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认识和挑战现实的目标,并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引导他们设定自己的生活,要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形象,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进步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学校,说要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实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它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第五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她是初二女生,性格内向,学习刻苦努力。对自己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有理想。一旦迭不到自己的目标。她首先不是考虑目标是否合理,而是陷入自责,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于是下一次还会制订更高的目标以作弥补,那肯定还是达不到,于是再次深深自责,变得越来越自卑。在潜意识中,她总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因此,很难找到知心朋友,也就很难有安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严重的自卑与自我否定倾向都属于不良人格,而这些心理障碍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因此长时间地干扰了她的情绪。正是由于她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力式,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目标,因此,她一直处在一种紧张抑郁的、生理与心理全都极度不适的状态下,这对她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先认真地听完她的叙述,不做评价。她述说的过程也是不良情绪和压力释放的过程。
2.分析李虹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她的压力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同学间的竞争、学习方法不当,更重要的是性格方面及错误的认识。
3.纠正错误认知。示范解说,我拉着李虹的手走到房间的一面墙边,用双手抵住李虹的双肩向墙的方向按压。李虹不解地看着我。“你就是这样,把自己压在一个过于狭小的空间,所以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只有让自己的心处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才会舒展。”看到她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接着说:“你不是以自已是否舒适为标准,而是用道德标准限制自己的行为。可是你要知道,有张有弛,才是文武之道啊!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
4、阳性强化法。对她的积极做法和成功之处不断鼓励,不断强化,不去触及她所说的那些不愉快的往昔回忆,而是把她的注意力引到她现在的生活和爱好上。她说她爱写作。我问她,不快乐的时候是不是会写出来呢?她说以前是的,但初三时间太紧了,没有精力写什么东西愉悦自己。
5、把每天快乐的事写下来:给李虹留了一项作业,每天记下两个“快乐”,可以是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总之.一切让她感到高兴的事物。她很郑重地答应了。一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说她的情绪“好多了。”
案例启示:
学校越来越重视升学率,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这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面对着这狂风暴雨式的压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面对着师长的殷切期望,内向型学生会感到忧虑——如果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个案,我运用的方法有认知疗法,即让李虹认识到一张一弛的道理,并给她留了心理作业,通过行为训练,逐渐改善她的心理状态;发现并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对于类似的心理障碍个案,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内向型学生的心声
内向型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于学习,根本就没有闲情顾及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长时期处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倾诉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垃圾得不到及时的清理。为此,他们十分需要一位忠实的听众耐心地倾听,可以更快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也是对他们的尊重,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更容易使他们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本案例中,梁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使因内向而自我封闭的孩子也能打开心扉。
2.引导内向型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障碍
我们要帮助内向型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必须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人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
异常。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3.引导内向型学生提高自信
一个自信的人,主要在自我接受和自我价值感。所谓自我接受,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接受态度;所谓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认识和挑战现实的目标,并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引导他们设定自己的生活,要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形象,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进步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学校,说要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实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它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杨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