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浅谈-德育

时间:2019-05-15 16: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方法浅谈-德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方法浅谈-德育》。

第一篇:德育方法浅谈-德育

德育方法浅谈

(一)以往我们惯用的德育方法就是说教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品德,而当今的中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此法不免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往往收效有限,难能深入其内心。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记得有一年的三五学雷锋月,我把学生带到了“元平特殊学校”,在那儿,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园和教室,接着和那里孩子们进行了联谊,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全校团员的签名、祝福横幅,贺卡和小礼物送到他们手中,元平的孩子们异常地兴奋,手舞足蹈,大方地与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歌声并不动听,舞姿也并不好看,智障孩子独特的外形缺陷因而更加明显,可他们是那么的开心和投入,让人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觉得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

参与活动的大多是智障、自闭症的孩子,中间夹杂着几个聋哑孩子。前者的特征十分明显,脸部表情和情绪反应异于常人,而后者则外表上与常人无异,甚至看起来更加健康和阳光。其中有一个穿着同样的中学运动服,高大帅气的男生,一直主动地和大家交流,用手比划或者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拿着自己的联络簿,一个个记下同学们的QQ和手机号码,那帅气的脸庞,纯净真诚的目光,令人不禁感慨万分。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始终带着一种怜恤的、惊讶的表情,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些不幸的残缺的孩子,竟然能如此的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一丝的卑怯,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保留的绽放着他们的笑容和热情。他们外表和生理上的缺陷与他们乐观纯真的心灵形成的巨大反差强烈地撞击着学生们的内心,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出原有情感体验的感动:自己比起这些孩子幸福多了,而在此之前自己还总是抱怨生活的不顺和不公,缺少幸福感,没有自由,没有目标……很多孩子在回去之后都写了感想交给我,表达了今后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的决心,以及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那些在困难中的人们的想法。这比我们教育者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珍视我们的生命,关爱弱势群体,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德育方法浅谈

(二)另外,我还想谈一谈在团委工作中深有感触的“同辈引领”“榜样激励”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直以来,我十分相信学生之间的正面的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在团委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并从中获益。

例如:每学年的新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我让学生唱主角,我只在旁边默默地注视,适时地引导和提醒,掌握大方向和原则,招新笔试、面试、实践考核及职务培训等都由学生干部自主策划和实施,以老带新,一方面给了老团学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而这种权力的赋予也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以往干部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从选拔到培训的过程中建立的感情使前后两届学生的干部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使学生对于团学精神的传承具备了更多的感情因素,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关注的状态使团学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又如:每一年的换届增补大会,我都会邀请已经毕业现就读于各大重点院校的历届团学优秀干部参加,发表演讲和感想,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生干部心得和经验,他们贴近现实的经验和超凡的领袖气质就是最有效的精神催化剂,总是令在场的学生干部为之倾倒,并以之为榜样和奋斗目标。另外我还组织了学生干部在“红五月”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取经,并邀请深圳大学“十佳优秀干部”来校与我们的学生干部面对面交流,开展五四青年论坛,这些已经具有一定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们与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但侃侃而谈的风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演讲内容使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这么近距离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地规劝和缺乏实质的“激励”有意义的多吗?

由此可见,“同辈引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趋重要,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首先,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第三,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因此,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学生群体,应鼓励积极,并创造条件发挥其“同辈教育”、“榜样激励”的作用和优势,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第二篇: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1.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育方法,是为进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在现代德育工作中应着重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榜样示范法

一般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有以下几种: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是学生最敬仰、热爱的榜样,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2)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对学生处处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优秀典型,是教育学生最有感召力、说服力的榜样。

(4)伟大的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

2、品德评价法

这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予的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1)表扬与奖励(2)批评与惩罚(3)评比(4)操作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1)要使学生不仅成为评价的对象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2)品德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3)要贯彻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方法。

3.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

4.实践锻炼法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具主动性。

一、模仿启蒙法。

初入学儿童,特别是没有条件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农村孩子,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观念十分模糊,而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客观因素容易在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下,对他们步入人生的思想品德乃至一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心目中偶像的老师,从接受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把衣服穿得大大方方的,让他们看看老师怎样“打扮”的;用白线把黑板分成几等份,板书时留足天头地角,字写得横平竖直,使他们学会怎样在作业本上书写:有时下课,故意把教具丢在教室里,让学生帮着去拿,然后说声“谢谢”,使他们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学生迟到了,就对着全班同学问一声,老师迟到过吗?久而久之,学生更加敬重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榜样,千方百计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这样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赶星追月法。

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子”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在于正确引导。因此,我抓住孩子们心理上的这个特点,在班内开展了“小明星”活动,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了明星专栏,哪一个同学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就分别誉其为遵纪星、卫生星、好学星、助人星、新风星„„„把他的照片贴在星座上,标上名字,号召大家学习他,并且实行动态管理,今天是星座上的星,明天不是了,就暂时换下来;在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拥有几个星。

这样,全班开展了赶星追月的活动,正面效应越来越大。

三、氛围陶冶法。

环境移人,对孩子尤显重要。于是,我在教室、宿舍、公共场所都努力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小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表。在教室设置痰盂、废纸篓、果皮箱。让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教导他们进老师宿舍喊报告,课堂上有事先举手,中午休息时做眼保健操,课间唱歌,放学回家站队,举办小画片、小制作展览,开展捐小人书大家读活动。还和家长联系,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帮其选择收看内容,使他们目力所至,听力所闻都是健康向上的东西,使其在自自然然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活动升华法。

随着孩子感性知识的增多,沿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个体到群体的规律,通过各种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班内成立领读小组、帮带小组,鼓励大家结对子,找朋友;开展“今天我值日”、“抬水浇花”、“捏泥娃娃”活动,培养他们独立做事、合作共事、从小学科学的情趣;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开展人人做小先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这些活动由互相检查作业,结伴登山到以“五爱”、“五自”为中心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层次,使每个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都经历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产生渐变到突变的飞跃。

五、制度规范法。

制度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轨迹,对自我意识很差的八九岁儿童,过早地用制度约束,不仅收效甚微,还会扼杀孩子烂漫的个性,不利于培养既有统一意志又有独立人格的思想道德,只有通过无数个在成人看来十分幼稚的个体教育活动,使他们育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自我意识再行之以律,方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十多年来,我总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升入二年级后,才逐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也就是在完成了扶着走、引着走的过程后再施之以导着走的方略,把思想品德教育引入系统化、规范化,进入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一是定好制度的“度”,既不偏严,又不偏宽,顺势而行,乘风扬帆;二是抓好落实,加强检查督促,加大表扬、批评以至奖励、处罚的力度。

一、引入情境,生发情感。这是情感教育内化的初步阶段,主要是孕育直觉的情绪体验。一幅挂图,一段录音,一件实物,一个感人的场面,一种富有感召力的行为举止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直觉情绪体验的火种。在教学中常采用把教材静态文学内容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可学的人物形象去感染学生;或选用与课文有关系的歌曲、游戏等引入新课。如上《友爱同学》,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边唱边做《找朋友》的歌曲和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歌声和游戏中体会到大家一起学习游戏的愉快情绪。又如上《爱惜学习用品》,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愉快的猜谜语活动中认识学习用品铅笔、笔擦等;然后用幻灯演示铅笔的制造过程,让学生直接体验学习用品来之不易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把书中的四幅图的内容编成红红爱惜学习用品的故事,边看图边听老师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理解形象,深化体验。主要是孕育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它能进一步促进情感的内化,通过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对课文、插图和练习的学习,全面地感知道德形象,掌握主人公正确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和心理换位的思考,使道德形象变得鲜活、具体而又丰富。如上《妈妈的好帮手》,教学时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毕红为什么主动当妈妈小帮手?她是怎样当妈妈的小帮手的?在学文过程逐步引出四 幅插图,利用彩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知道毕红帮妈妈做了哪些事?再看图学文,加深爱妈妈的情感体验,明白爸爸妈妈工作辛苦,懂得作为小学生在校要好好学习,回家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又如上《按时上学》,可设计下列问题:①小英九就整理好书包上床睡觉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天上学小英会迟到吗?②小强九点半了还在干什么?他早上上学会迟到吗?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要是你看见小强迟到了,你能帮助小强找到迟到的原因,使他也养成按时上学的好习惯吗?通过比较分析和心理换位的思考,学生头脑中孕育了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理解了道德形象,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的体验。

三、挖掘内涵,提高认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后,孕育出丰富的情感,建立了正确的道德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抓住时机,挖掘教材的内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为促进道德认识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矗如教学《今天的功课今天做》,由于一年级学生不留课外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往往被误认为没有作业;以为书面作业做完了,就完成功课了;根本不考虑作业前有无复习功课,作业后是否认真检查。针对这些认识上的错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三幅图时,设计如下问题:当小亮来找小春打球时,小春是怎么说的? 读课文是作业吗?没有读课文小亮就想去打球对吗?小春做完作业了又怎样做?

他做得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对比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不但是完成书面作业,还应完成口头作业;作业前要先复习,作业后要检查。

四、辩析导行,促进内化。思想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而且要转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运用观点辨析导行这一教学环节,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常用的方法有引导学生辨析、?评价道德行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如上《上课专心听讲》?,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题:(1)小红认为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不一定要动脑思考,举手发言。(2)小明认为上课专心听讲就是认真听教师讲解,同学的发言,可以不听。小红和小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对小红和小明的想法进行讨论,在辨析中明辨是非,懂得上课专心听讲应该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大胆举手发言,认真听老师讲解,听同学发言。当学生形成完整的道德认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本班和个人的实际,让学生自我评价,使他们对学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认识得到验证、巩固和运用。

第三篇:中国传统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德育 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论文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德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三、结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蕴含着许多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虽然现代社会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继续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应长期坚持之探讨的重大课题

第四篇:德育方法的心得体会

关于道德认知理论的心得体会

181101班刘海岚20101002270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之下引入市场经济的现在,社会道德沦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素质对社会素质的影响,但是,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反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也是现如今许多大学越来越强调德育方法在课堂上作用的原因。道德认知理论是德育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是由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由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为判断尺度的,他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判断对于道德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规范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层面。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所以,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判断层次,对于这种判断层次的分析,个人觉得科尔伯格是建立在充分的实验基础上,也符合对人们道德发展水平判断的一般规律。他从人们对于一件社会事件的反应入手,从服从定向到工具性意义再到“好孩子定向”和法律法规的层面,从而延伸到道德,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人们的道德理解和提升非常直观有效。即使对于这种分类的方法和极端看起来有一点抽象,但是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此外他对于提问方法的研究方面的贡献也很具有时代意义。他提出假设的问题不以事实为依据,但情节的可信性,为许多两难问题的产生做了铺垫,从而引起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研究,在当时的社会范围内对于道德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这种通过道德问题来进行推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当前社会道德教育老师的教学方面有着莫大的参考价值,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实际的可操作的工具。另外,实现道德认知上的超越也是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无穷多的选择面前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分析、道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操作过程实际上是从理论理解上的突破到实践尝试中的超越需要一个过程,道德认知能力的养成也不能只企求于教育者的单向道德灌输,还必须从变革教育理念的高度对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完善。这对于今天我们在学校范围内提倡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把道德教育简单地混同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性的无限夸大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使教育者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无地位状态。杜威就曾强烈反对过这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都是道德的教育。”提出著名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做中学”的观点。同时,柯尔伯格反对“美德袋”式的教育 ,主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威尔逊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麦克菲尔的以情感的共情作用为基础的“体谅关心”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等等,也无一不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总之,受教育者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改变陈旧的道德教育陋习,重塑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有利于我们选择比较方法,拓宽道德知识域

只有先有思考的对象才可进行必要的思考,只有先提供选择的机会才有选择的可能。社会共同体所认可的主流价值取向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构成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但主流道德价值体系本身有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历着与其同质或异质的各种规范取向比较鉴别,采真去伪。“任何一种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都只有在同其他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比较中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或合理性。”只有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到我们所倡导宣扬的规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异质规范的不合理性时(价值澄清),他们才会给自己下命令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服从合理的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既重视课程的内容,也重视课程教学的形式;既重视正面的教育,也重视学生的选择;既重视整合性课程,也重视偶发性课程;既重视隐性课程,也重视活动性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的社会意义得到真正的体现,才能从社会范围内激起人们对于道德的认知,才能让道德教育和课堂教育相融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德育方法

浅谈中学生德育方法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如何才能做好德育工作呢?我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谈点个人体会。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并且还要有耐心,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学生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曾经封闭和冷酷的心灵,让学生不断产生爱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产生了德育效果了。

三、加强实践,形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有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最终得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示范,学有目标

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身边的耳熟能详的道德人物,用活生生的先进事迹来感化学生。因为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对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让学生感到可触可摸,学有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中,班主任也是学生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下载德育方法浅谈-德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方法浅谈-德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需要注意的问题。(30分) 2、如何解决德育过程......

    德育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安排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我校就如何运用......

    德育

    2014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德育 本考试大纲依据教育部2009年1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

    一、学校上半学期工作小结。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尝试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集体管理班级的模式”,全员育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努力使班主任就习惯培养方面要做好......

    德育

    学校工作计划 石碗嘴小学 2012年秋季期 学校工作计划 一、强化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1、重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切实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出发,加强对学校德育......

    德育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工作思路 认真......

    德育

    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质量检测德育课试卷 说明:试卷共六个大题,满分100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德育

    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学科教学必须结合,必须渗透的内容。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