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时间:2019-05-15 16:3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一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丰县,地名),攻下沛(沛县,地名)。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沛公击章邯(秦将人名)军濮阳(地名),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责备)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汉朝将军)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8.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毋从俱死也

B.项羽目之

目眦尽裂

C.以待大王

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D.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9.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20.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樊哙出身低微,原本是一个杀狗买狗肉的屠户,在刘邦起兵之初就一直跟随他,作战勇敢无畏,曾经在攻城战中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池。

B.樊哙对刘邦非常忠诚,在范增设计要杀死刘邦的时候,樊哙得知消息,便带着铁盾冲入营帐,当面斥责项羽的过失。

C.刘邦的妻子吕后的妹妹叫吕须,嫁给了樊哙,刘邦对自己的妹夫比其他将领更亲近,因此在汉朝建立时,册封樊哙做了舞阳侯。

D.在绛侯和灌婴等重臣不敢劝谏的时候,樊哙曾率群臣闯入皇宫,痛哭劝谏,并以秦朝赵高为例说明皇帝不该亲近宦官。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①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6分)

②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7分)

参考答案

18.D(A项一个有使动用法,一个没有;B项一个是名词动用,看,一个是本义,眼睛;C项一个是连词表目的,来,一个是介词表工具,用;D项都是如果没有)

19.B

20.C(樊哙被封为列侯是因为累积的战功)

21.①沛公放弃车马骑兵,从小路回去跑到霸上的军营,让张良留下向项羽告辞谢罪。(置1分,间1分,走1分,谢1分,句意通畅2分)

②高祖曾经病得厉害,不喜欢见人,躺在禁宫中,下诏让守卫宫门的侍从官不要让群臣进来。(尝1分,恶1分,禁中含义正确1分,定后1分,使动1分,句意通畅2分)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高祖刘邦一同寄身在民间。最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樊哙就做了刘邦的舍人。……刘邦在濮阳进攻秦将章邯的军队,樊哙奉命攻打城池,率先登上城墙,砍了二十三人的首级,被授予列大夫的爵位。……刘邦军攻打武关,进军霸上,樊哙斩杀秦军一名都尉,砍了十个首级,抓捕了四十六个俘虏,招降二千九百个士兵。

项羽驻扎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令一百余个骑兵跟从自己经由项伯的引荐当面拜见项羽,谢罪称没有关闭关门阻挡项羽的事情。项羽犒赏军士后,酒宴当中,亚父范增谋划要杀沛公,让项庄拔剑在酒宴坐席间起舞,要击杀沛公,项伯常常遮挡沛公。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能入席坐着,樊哙在营帐外,听闻事情紧急,就拿着铁盾冲入到营帐中。守营的卫士让樊哙停止,樊哙直接撞开他进入,站在帐下。项羽看着樊哙,问是谁。张良说:“这是沛公的侍从樊哙。”项羽说:“这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和猪腿。樊哙喝了酒之后,拔剑切下肉吃,全都吃完。项羽说:“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会推辞,难道就只怕一杯酒吗?况且沛公先入关平定咸阳,在霸上驻军,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听信小人的话,与沛公有嫌隙,我害怕天下诸侯会从此与大王离心,怀疑大王。”项羽沉默。沛公去厕所,安排樊哙一起出去。出来后,沛公放弃车马骑兵,从小路回去跑到霸上的军营,让张良留下向项羽告辞谢罪。项羽也因此就罢手,没有了诛杀沛公的心思。这天如果没有樊哙奔走冲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几乎要失败。

项羽死后,汉王称帝,因为樊哙坚守作战有功劳,给他增加了八百户的采邑。再加封列侯的爵位,称为舞阳侯。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叫樊伉,因此刘邦待他比其他将领更亲近。

之前黥(qíng)布谋反时,高祖曾经病得厉害,不喜欢见人,躺在禁宫中,下诏让守卫宫门的侍从官不要让群臣进来。群臣包括绛侯和灌婴都不敢进宫。十多天后,樊哙推门径直闯入,大臣们跟随上殿。发现床榻上只有躺着一个宦官。樊哙等人见到皇帝后流着眼泪说:“当初陛下和我们这些人在丰县沛县起兵,平定天下,这是多么雄壮啊,今天天下已经平定,陛下又是多么疲乏困顿啊!况且陛下病得厉害,大臣震惊恐慌,陛下不召见我们这些人商议事情,难道只和一个宦官断绝国事吗?陛下难道没看见赵高的历史事件吗?”刘邦大笑起身处理政务。

……汉孝惠帝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儿子樊伉承袭爵位。

第二篇:《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第三篇:《游侠列传序》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游侠列传序》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①,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③,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③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游侠列传序》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钱伯城)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志:记住、怀念

B.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伐:夸耀

C.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侪:世俗之人

D.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要:总之

1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侠客之义的一项是

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②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③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⑤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⑥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那些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侠士实有其值得称赞的品德,世人只称赞学士而嘲笑侠士是没有道理的。

B.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即使有道仁人也会遭遇人生的困厄,更何况一般人呢。作者在这里实际是间接肯定了侠客之义的必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里面也隐隐有其自身痛切的人生体验。

C.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用儒、侠对比,“以术取宰相卿大夫”之辈、“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人与侠士对比,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对比,通过层层对比,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

D.豪强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依仗财势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欲望,自己满足取乐,这是游侠之士鄙视的。世俗之人却只看见侠士“时扦当世之文罔”的举动而不能明察他们的真意,最终将他们与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

《游侠列传序》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11.C 侪:同类,同辈

12.C 排除②⑤即可

13.A “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是儒生,不是侠士。

第四篇:《货殖列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故待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第五篇: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萧复,字履初,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纮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卢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从一诣复曰:“适钦绪宣旨,令与公商量朝来所奏、便进,勿令李勉、卢翰知。”复曰:“适来奏对..,亦闻斯旨,然未谕圣心,已面陈述,上意尚尔,复未敢言其事。”复又曰:“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有事,尚合与公卿同议。今勉、翰不可在相位,即去之;既在相位,合同商量,何故独避此之一节?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竟不言于从一。从一奏之,上浸不悦。复累表辞疾,请罢知政事,从之。后坐郜国公主亲累,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二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B.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C.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D.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制以贬秩为左迁,以右为尊,居高位曰右职,唐朝循用此法;文中“固宜居右职”中的“右职”指重要的职位。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为有司所劾”中的“有司”泛指官吏,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C.选文中“建中末,扈驾奉天”一句中的“扈驾”为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D.“奏对”,指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是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适来奏对”中的“奏对”指前一种意义。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复年少时就品行高洁,生活简朴,专注于学业,且交游者均为高雅之人,展现出于其崇尚奢靡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B.萧复虽处贫穷,但不慕权位。他因家贫而被迫出售祖业,面对宰相王缙和其弟王纮的利诱,萧复不为所动,王缙对此深感遗憾。

C.萧复上朝议事,无论是有关宦官干预兵机朝政之事,还是针对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的行为,均刚正敢言,决不阿谀奉承。

D.当皇帝委派人员干涉宰相议事时,萧复坚持原则,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维护宰相合议制度,最终未果,后萧复自请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参考答案

4.D(原句: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C(“扈驾”,是专指扈从或随侍皇帝的车驾)

6.B(“缙憾之”,“憾”应为“怨恨”之意)

7.(1)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地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得分点:唁,安慰;苟利于人,如果对民众有利;敢,岂敢;惮,害怕;薄,小的)

(2)况且与他们一道公开行事没有什么违背,只担心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的大弊端。(得分点:公行,公开行事;爽,差失、违背;但,只;浸,逐渐、慢慢;此政之大弊也,这是政事的大弊端)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年少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相互推崇,萧复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中,学习孜孜不倦,不是文人学士不与他往来交游。广德年间,连年谷物不熟(灾荒),谷价飞涨,萧复家庭贫困,将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水泉秀美,内心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王纮来诱导萧复,说:“依您的才华,本来应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您)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罢了,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这样庸俗浅陋者的的心愿了。”王缙怨恨他,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被埋没罢黜多年,萧复对待它如平常一样。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担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之中,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就(打开它)用来赈济灾民,被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的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随从唐德宗的车驾到奉天,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起初为监军,自此被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任宫廷内的事务,不能有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

萧复到江南安抚返回,奏见皇帝。萧复出来,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正一同回到中书省,宦官马钦绪来到,对刘从一施礼,与他耳语一番就退去,诸位宰相各自归阁。刘从一到萧复处说:“刚才马钦绪传达圣旨,令我与您商量朝来所奏的事情,即使奏进,也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说:“刚才在皇帝面前议论时,也听说了这个圣旨,然而未能明白皇帝的心意,已经当面陈述了,皇帝意愿还是这样,萧复我不敢再说这件事。”萧复又说:“唐虞时有佥曰的说法,朝廷有事,尚且应该与公卿一同商议,现在李勉、卢翰不能处在宰相位置上,就去除他们的职位;既然处在宰相的职位上,应该一同商量,为什么唯独避开这一节?况且与他们公开施行也没有差错(违背),我只是害怕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大的弊端。”萧复最终不与李从一谈论。李从一上奏这件事,皇帝更加不高兴。萧复多次上表称病请辞,请求罢免执政事,皇帝听从了他,后来因受郜国公主亲属的连累,死于饶州,终年五十七岁。

下载《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