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情况的报告》,为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分别到*区、*区、*县、*市等地,对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五大专项行动”,大力助推“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正快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实体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7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8户,比上年净增80户,占当年全省净增的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5.0%;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食总产连续10年超百亿斤,畜牧业增长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2%,居全省第5位;出口额居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
(二)提质增效成效明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5.9∶41.3∶32.8调整到2017年的19.8:40.6:39.6.工业百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幅达11.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三)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增长24.4%;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1%,增加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产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4.8%提高到1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专利申请量10336件,增长21.5%.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9万户,同比增长21.24%.市场主体总量与增量位列全省第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75%,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经济总量增幅9%,其中,界首市、太和县、颍上县实现两位数增幅,县域经济占比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全市减贫19.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8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分别达到7.3%和8.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还很突出,经济体系结构仍然不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还不平衡;经济总量不大、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有效供给依然不足,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同时,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一些干部还存在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工业经济,太和县、界首市发展较快。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占比不高,研发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较薄弱,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较大差异。
(二)发展的“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不充分,尽管经济规模目前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仍然靠后。二是经济要素和禀赋的利用不充分。阜阳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但是尚未转化为立体交通枢纽的经济优势;人口众多的数量优势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三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缺乏名企、名家和名品,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四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并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引,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认识阜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着力克服薄弱环节,着力打造关键支撑,推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
(二)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紧盯地方金融、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逐一制定方案、落实预案,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特殊贫困人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保证脱贫质量。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态化的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三)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双轮驱动”战略和“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工业的首位意识、主体地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
(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新体系。完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促进形成更多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在促进创新、加强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举措,积极研究解决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智力优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切实解决好农村综合改革、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要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就业创业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体系,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篇:推动高质量发展演讲稿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今,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普及,许多同级别的医院的技术、设备,价格等方面都很类似,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离不开患者的信任和支持,离不开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更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导来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我们践行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第三人民医院的业务院长***,他是我们外科高年资主任医师,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他的眼里,医学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巨著,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只有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所以高院长不断强调大家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并要求每个星期一的晨会时各个科室都要组织业务学习,形成了晨会学习的习惯,让全院医务人员被包围在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高院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头在外科晨会上分享他的临床经验,供大家学习,我记得他有一次分享了他在治疗单纯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心得体会中提到,这种病术前极难诊断,常常被当成阑尾炎开掉,而且手术后没有后续治疗,非常容易留下后遗症或者复发的可能。在这之后不久,我们一位外科医师就碰到了这样一个病人,有了高院长分享的治疗经验,处理这个患者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患者恢复得非常顺利,对患者而言,少走了弯路,少吃了苦,节约了费用,对医生而言提高了医疗技术,没有后顾之忧,对医院而言,高院长引领我们践行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道德底线的保障,高院长在临床的工作中,履行的是治病救人的天职,恪守的是无私奉献的医德,平时就要求医生并带头实行廉洁奉公,文明行医的职业操守。有一次,外科的一位患者即将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手术前家属将800元的红包硬塞给高院长,高院长一再推脱,其家属执意要给,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高院长为消除家属的顾虑,只好暂时收下红包,手术后,高院长把红包交到办公室,并且要求带个信给患者家属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我们***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是不需要送红包的,第二天,患者待病情稳定了,家属的心里安心了,办公室人员到床边退回了这800元红包。高院长又一次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医生崇高的医德,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追赶超越,就是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要追赶超越,就是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院为把健康扶贫工作做细做实,除在走家入户工作外,还在医院内部为贫困患者提供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对贫困患者实行减免优惠政策。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患者的健康意识,从源头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得到了特困患者的一致好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高院长的细心安排之下完成,走在***健康扶贫工作的前沿。
解放思想是一种燃烧不止的激情,解放思想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更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美好蓝图令人振奋,崇高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为推动***第三人民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运营效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聚焦能力现代化、模式整合化、服务人文化、管理信息化,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公立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妇幼保健院,下同)床位数达到5.9张(含医联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每千人口药师数达到0.54人,确保到“十四五”末我市公立医院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0%,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三、统筹优化公立医院资源布局
(一)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科学规划市域公立医院功能布局,加大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第一医院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管理优势的作用,打造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等3家医院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逐步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内解决。加强市直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与市疾控中心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统筹负责辖区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二)推进医联体提标扩能。
推进医联体规范发展,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医联体指标监测,定期开展医联体绩效考核和效益评价,引导医联体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围产期保健、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照料、安宁疗护等全方位健康服务。做实人财物统一管理,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实质性运作。支持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专科联盟。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积极探索市直医院退休医师到基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小病在基层解决。(三)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儿科、新生儿科等临床专科,探索精神卫生等临床专科发展,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市级质控中心建设,加强质控管理。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开展中医经典病房试点工作,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科室。(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依托市第二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探索“一院多区”发展模式,实行一体化运营、同质化管理,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细化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管控措施,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四、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一)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推广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2022年1月底前,至少建设1个康复医疗中心。建立和完善基于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大力推进院前急救网络建设,2022年1月底前完成市域内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推行日间手术,提升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鼓励公立医院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探索实行临床药师院际会诊制度。(二)推进健康服务手段创新。
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市第一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达到4级,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达到3级,市妇幼保健院达到2级。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线上复诊、用药指导、随访和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至少建成1个互联网医院并有效提供服务,实现远程医疗网络覆盖。(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强化中西医协同,市第一医院应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支持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鼓励和支持市第二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依托市中医院,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五、切实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
(一)推动医院管理提质增效。
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和人才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对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实行年薪制,年薪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市第一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推动公立医院聘请法律顾问,指导提升核心业务供给效率和法治保障水平。强化对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产、预算、成本控制、风险防控等重点管理环节的监测评估。建立正向激励和倒逼机制,对管理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医院感染问题的,在医院等级评审、医改考核中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二)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整合医疗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资金预算执行监测分析,对绩效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将评价结果、项目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挂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至当全国中位值。(三)加强医院绩效考核评价。
坚持和强化公益性导向,全面组织开展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强化公立医院医改考核,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优化指标体系。注重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医联体)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医保资金拨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院等级评审、领导班子评价等挂钩。六、协同提升公立医院治理效能
(一)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统筹兼顾医疗发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达到当全国中位值。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二)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对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试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工作。探索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科学制定付费标准。完善日间手术医保支付配套政策。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严格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结余留用资金中60%至70%用于医务人员薪酬发放,30%至40%用于医疗机构发展。(三)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严格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人员使用控制数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完善岗位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自主申报绩效工资总量,逐步提高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固定薪酬占比。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实行中西医同机构、同学历、同职称、同待遇。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到当全国中位值。(四)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健全公立医院引才、育才机制,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打造一批市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七、着力打造公立医院服务品质
(一)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
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凝聚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二)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互联网复诊、慢病长处方等服务,开展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等多元化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现实需求,在推行非急诊预约诊疗的基础上,合理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检验结果等人工服务窗口。支持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特需服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三)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
建立完善行风管理制度,制定医务人员廉洁从业相关管理规定。保持打击回扣行为高压态势,开展专项排查检查,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完善回访制度、畅通举报途径、加强线索查办,持续整治术中加项、小病大治等行为。深入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治理,打击欺诈骗保犯罪行为。(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尊重医学科学规律,遵守医学伦理道德,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推进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八、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政领导班子。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二)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卫生健康局具体负责,市国资运营中心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公立医院党委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实行“一岗双责”。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绩效考核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九、组织实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密切配合省统一部署的试点工作,同时按照稳妥有序、点面结合的原则,制定推进计划,2025年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达到“十四五”预期目标。(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重点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公益性项目建设,确保公立医院良性发展。(三)加强督导考核。
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属地原则对市域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市卫生健康局要加强对改革推进情况的协调和督查,积极学习试点设区市先进经验,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性改革,强化改革运行监测,适时通报改革进展。附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目标任务
任务描述
具体措施
责任部门
完成时限
(一)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均衡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出台辛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6月
设置1个三级公立综合医院。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设置1个二级公立综合医院、1个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责
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与市疾控中心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2022年1月底前,市第一医院建立公共卫生科,2022年底前市直医院全部建立公共卫生科。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统筹规划专科医院
设置1个标准化的公立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老年病科室建设,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5%。加强市妇幼保健院建设,促进儿童保健与儿科临床高质量融合发展。市第一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和康复医学科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二)推进医联体提标扩能
推动医联体实质性运作
组建由市第一医院牵头,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及乡镇卫生院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医联体。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支持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组建专科联盟。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医联体运行指标监测。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推进医联体规范发展,做实人财物统一管理,完善医联体运行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医联体绩效考核和效益评价。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退休医师到基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医联体内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发挥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
市卫生健康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5年12月
(三)建设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提高专科服务能力
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儿科、新生儿科、呼吸、消化、感染、麻醉、全科、影像、病理、检验等专科。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开展中医经典病房试点工作,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科室。
市卫生健康局
市发展改革局
市财政局
2025年12月
(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构建传染病救治网络
依托市第二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市卫生健康局
市发展改革局
2024年6月
(五)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提升综合诊疗能力
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推广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提供集医疗、治未病、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2022年1月底前,至少建设1个康复医疗中心。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建立和完善基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完善网络布局,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2022年1月底前完成市域内院前医疗急救点设置规划编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大力推行日间手术
推行日间手术,提升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
市卫生健康局
市医疗保障局
2023年12月
强化护理服务
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强化基础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提供合理用药咨询
鼓励公立医院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药物咨询、用药监护、家庭药箱管理、合理用药科普、药物治疗管理、精准用药服务和药品使用监测评价。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六)推进健康服务手段创新
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鼓励医院通过5G智慧医疗应用助推远程超声、查房、陪护和手术示教的开展,探索可穿戴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等物联网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端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建立药品追溯制度,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网信办
市科技局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12月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
鼓励公立医院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延伸服务链条,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线上复诊、用药指导、随访和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至少建成1个互联网医院,实现远程医疗网络覆盖。
市卫生健康局
市医疗保障局
市行政审批局
2022年1月
(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完善网络布局
市第一医院应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市第二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做优做强专科专病
加强妇幼健康领域工作,鼓励和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开展儿科中医药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
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依托市中医院,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八)推动医院管理提质增效
规范医院管理
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推动公立医院聘请法律顾问。
市司法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12月
优化医院管理体系
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市第一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探索建立运营助理团队。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鼓励对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实行年薪制,年薪水平由卫生健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单位和个人任期考核评价结果、个人履职情况、职工满意度以及公立医院医疗数量、服务质量、出诊量、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情况核定,由市财政全额负担。
市卫生健康局
市财政局
2025年12月
(九)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健全运营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医院运营管理制度框架和组织架构,明确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决策机制、业务规范、运营流程,覆盖运营活动各环节的人、财、物、技术,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整合医疗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定期组织开展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等运营效果分析评价。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计划目标为依据,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应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按季对预算执行情况、医院总体收支、人员支出、管理费用、对外投资合作、长期债务、资产购置与处置、材料消耗等重大事项进行重点分析。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加强资金预算执行监测分析,对绩效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将评价结果、项目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挂钩。
市财政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要定期公开预决算及相关财务信息,重点公开公立医院收支情况、门诊次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住院人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主要病种例均费用等社会公众较为关心的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万元能耗支出降至当全国中位值。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推广后勤智慧化“一站式”服务模式。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加强医院绩效考核评价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全面组织开展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医学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等。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持续强化公立医院医改考核,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优化指标体系。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注重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医联体)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医保资金拨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院等级评审、领导班子评价等挂钩。
市卫生健康局
市财政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从工作量、医疗质量、行为规范、服务效率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一)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
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达到当全国中位值。
市卫生健康局
市医疗保障局
2022年12月
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对有利于降低费用、诊疗效果明显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或遇紧急疫情等特殊情况的项目,开通审核绿色通道,对其他省份已经公布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主动纳入。
市医疗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二)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对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医联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市医疗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试点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工作。完善日间手术医保支付配套政策。
市医疗保障局
2022年1月
探索对中医优势突出、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方案成熟、治疗费用稳定的中医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
市医疗保障局
2023年12月
规范医保协议管理
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
市医疗保障局
2022年1月
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严格落实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结余留用资金中60%至70%用于医务人员薪酬发放,30%至40%用于医疗机构发展。
市医疗保障局
2025年12月
(十三)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创新人员编制管理
严格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人员使用控制数标准,进一步深化创新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市委编办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建立符合公立医院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人员总量内合理设置岗位,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岗位设置体系及岗位分级评价标准。按照医、护、药、技、管、助理等不同类别,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的目标、任务、待遇标准。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可设立专科护士岗位,开展专科护士门诊。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建立适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自主申报绩效工资总量,逐步提高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2022年底前,市第一医院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到当全国中位值。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可自主设置岗位津贴、科研津贴、夜班津贴、加班补贴等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改革以科室为单位的“收减支”分配办法,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薪酬水平,实行中西医同机构、同学历、同职称、同待遇。充分考虑中医药医务人员收入情况,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向中医医院倾斜。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予以适当倾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落实“两个同等对待”
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四)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坚持分层分类评价
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岗位人才评价重点,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差异化制定评价体系。将医务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实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2年12月
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推动由岗位设置合理、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关心关爱医务人员
完善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要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强度,合理配备医务人员,科学安排诊疗护理班次。按照规定为医务人员安排带薪休假,在休假期间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等多种方式,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健全职工关爱帮扶制度,积极开展“职工互助一日捐”活动。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五)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
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推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互联网复诊、慢病长处方等服务,开展诊间结算、床旁结算等多元化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开展志愿服务
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公立医院可设立医务社工岗位,为特殊群体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十七)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
完善行风管理
制定医务人员廉洁从业相关管理规定。开展回扣问题专项排查检查,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从严处理。完善回访制度,畅通举报途径,加强线索查办,持续整治收受“红包”、术中加项、“持刀加价”、小病大治等医疗乱象等行为。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打击欺诈骗保
深入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治理,打击欺诈骗保犯罪行为,切实推进对欺诈骗保责任人的多重查处。
市医疗保障局
市公安局
2025年12月
(十八)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健康宣教
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
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
市卫生健康局
市司法局
2022年1月
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加强医院安全防范,强化安保队伍建设,完善安防设施设备。巩固多部门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市卫生健康局
市公安局
2025年12月
(十九)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公立医院院级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凡属重大问题应当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决定。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健全完善医院党组织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明确各自决策范围、事项和程序,建立并实行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在公立医院章程中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党组织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政治强、促改革、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标准,选优配强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院长。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实行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6月
做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组织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公立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组织部
2022年1月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组织部
2022年1月
(二十)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提升党组织建设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12月
建立医院内设机构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月
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落实公立医院党建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市财政局
2025年12月
公立医院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政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实行“一岗双责”。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绩效考核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市委组织部
市卫生健康局
2025年12月
(二十一)落实工作责任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
2023年前全面铺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
市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
第四篇:2018年,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第五篇:北京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北京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北京市工商联高度重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调研。调研中,北京市工商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全面部署、参与走访,领导班子成员参与问卷设计和座谈,自4月以来,共组织了座谈会6场,实地走访民营企业100余家,发放回收调查问卷498份,结合北京市宏观经济形势和问卷研讨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如下:
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点:
当前,北京市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首都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截至2018年1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单位2.4万家;1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007.3亿元,同比增长7.8%,较2017年全市6.7%的增长率高了1.1个百分点;创造利润945.6 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营状况良好。同时,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加速“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发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一揽子支持政策,形成了全市上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北京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6%和14.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22.6%,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对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86.7%。智能电视、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倍和15.8%。1-2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金融信息服务业和网络借贷服务实现收入分别增长81.9%和53.6%。同时,结合此次调查情况,首都民营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企业技术创新活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一是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2017年,北京市全社会研发经费之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2018年1季度,中关村研发人员合计54.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5%,企业内部的日常研发经费支出4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3%。调研中,57.41%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以上,36.73%的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超过5%以上,较去年的19.89%有大幅提升。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获得相关认定、提升企业价值的意识较高,有64.34%的企业都获得了有关认定,其中11.8%的企业获得了国家(省级)以上认定。19.96%的企业获得了5件以上发明专利,高于去年5%的水平。企业在主要技术来源上更加注重发挥自主性,55.42%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24.49%的企业通过人才引进、16.26%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技术。在自主创新驱动下,企业创新产出突出,完成了一批全球领先的前沿技术:百度实施开放自动驾驶平台计划,抢占无人驾驶领域制高点;旷世科技、商汤科技等围绕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领域正形成集群式突破;独角兽公司寒武纪科技研发完成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系列,占领全球领先地位,首都民营企业知识创造 开始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企业主要技术来源自主开发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企业并购其他5.42%13.05%24.49%16.26%13.25%55.42% 三是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能力增强。2017年9月,北京市发布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为北京制造的升级转型注入新动能。调研中,38.95%的企业实现了产品销售渠道的网络化,56.81%的企业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商业和运营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智能化生产,12.65%的企业建立了双创服务平台。通过“触网”,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支撑,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转型动力和发展潜力。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企业互联网融合情况产品销售渠道网络化个性化定制产品智能化智能化生产建立双创服务平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都没有16.26%14.05%12.65%7.42%11.84%26.50%38.95%0.00%10.00%20.00%30.00%40.00%50.00%
(二)企业品牌建设有所提升
一是品牌价值有所提升。相当大比例参与调查的企业仍然缺乏 品牌意识,品牌创新能力较弱,但整体情况较2017年年底调研数据有所提高。拥有5个以上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的企业占比达到3.2%,比2017年年底数据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没有省级以上注册商标的企业占比为52.81%,较2017年年底减少了7.08个百分点。在自主品牌的建设上,30.12%的企业自主品牌产品收入比重小于20%,但也有32.53%的企业实现了50%以上的自主品牌收入。自主品牌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情况好于预期。47.21%的企业采用了专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办法、86.33%的企业产品通过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近半企业采取了质量风险控制和质量成本管理、执行国家以上标准的企业占比达到55.61%,其中有17.06%的企业执行了国际标准。
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措施质量风险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质量在线监测质量在线控制其他0.00%16.46%13.05%9.83%5.22%20.00%40.00%60.00%49.79%43.57%
(三)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健全
调研中,大部分企业对自身在同行业中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持乐观态度,65.65%的企业给出了较好以上评价。企业注重通过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采取多种措施优化管理。其中,建立发展规划和优化组织架构的企业均达四成左右。企业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更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采取了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加强人才梯 队建设、建立企业技术人员评价制度等措施,其中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的企业达到了58.83%。大部分企业在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方面,还处在信息共享等初级阶段,其中58.83%的企业开放了企业技术平台,53.61%的企业开放了销售渠道。在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支持上,占比相对较低。9.03%的企业采取供应链金融等帮助中小企业融资、8.23%的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建设、5.62%的企业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技术支持。
企业优化管理的措施42.77%建立发展规划39.75%优化组织架构实施员工激励37.75%改进经营流程25.30%建设企业文化23.89%21.88%健全内部规章制度16.66%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15.06%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5.62%其他2%0%5%10%15%20%25%30%35%40%45%
(四)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
当前,北京市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调查中,北京市民营企业发展外向性突出,仅有11.44%的企业尚未实现“走出去”。同时,在已“走出去”的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等企业发展核心要素的提升。其中,30.72%的企业建立了营销网络,25.3%的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28.91%的企业获取了品牌、技术、人才等战略要素,23.49%的企业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些企业实现了战略性的“走出去”,提高了国际化的经营水平。其中8.03%的企业促 进了全球化战略布局,13.45%的企业完善了产业链、实现了业务多元化。民营企业通过“走出去”实现产能转移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被调查企业的4.01%。
建立营销网络30.72%28.91%获取品牌、技术、人才等战略要素拓展国际市场25.30%23.49%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业务多元化13.45%11.44%企业尚未“走出去”利用当地劳动力等要素降低产品成本9.03%8.03%促进全球化战略布局获取国外原材料等资源7.22%实现产能转移4.01%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
二、存在问题
当前,北京市进入了“减负、减重、减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书记蔡奇强调,北京的发展寓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之中,减量发展是特征,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困难和挑战。调研中,反映出北京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类:
1.政府支持和服务靶向不精准。民营科技企业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具有的企业反映,与南方部分省份政府部门相比,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监管又重于服务的情况,个别政府审批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存在利好政策执行走样变形的情况。企业为争取更多资源,十分关注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关业务,相当比例的企业甚至设立了专职人员从事政府事务工作,提高了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成本,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二是对重大创新和突破性的项目扶持力 度不够。政府对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关键半导体原件、新材料等重大创新和突破性项目的扶持政策不够精准,撒胡椒面型的支持不利于将资源集中应用到刀刃上,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的大范围优惠税收政策,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征对性不强、优惠程度不够,难以起到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需要抓有能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行业领军企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2.民营企业发展质量不高、水平不均。一是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由于北京市央企和外企总部相对聚集,对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挤出效应明显,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支柱性和代表性企业不多,普遍处于“低小散”的发展状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数量多,缺少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性、推动性和影响性的企业。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的能力较弱,品牌产品、拳头产品少,技术创新不足,资金、人才支撑后劲乏力,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民营企业发展不平衡。城六区和远郊区县民营企业在规模、质量、效益、和整体状况上差距较大,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型企业集中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其他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对经济的带动力。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变数大、资产少、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和成本代价。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控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持有“惜贷”和“慎贷”的态度。加之担保抵押机制不灵活,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不到位,社会资金流动不足,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非正式渠道筹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原始资金积累,严重影响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转 型。不少科技企业在一跨进规模化通道就不幸夭折。资金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梗阻。新兴行业融资更难。部分新经济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目前尚不存在其所属行业的审核标准,上市发行审核中只能比照类似行业的标准予以审核,与公司实际业务模式差别较大,为企业申报带来较大困难。
4.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北京是全国科技智力资源最集中的城市,科技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拥有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高等院校90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无论从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北京一直稳居全国的制高点。但是,由于住房、户籍、保险等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人才高原的人才洼地现象比较明显。此次调研中,企业认为人才方面遇到的主要障碍,排在前三位的是外地人才进京落户难(54.4%),生活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50.2%),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需求的配套政策不完善、职住矛盾仍突出(39.0%),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对策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今年北京市政府报告中,陈吉宁市长强调“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进一步推动首都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政策环境,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全局。抢抓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机遇,制订完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转型发展、抱团发展、集聚发展”,解决科技与经济分离、科技体制分割问题。以城市副中心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强化 产业引导,实现全市产业向园区聚集、集中发展,引导“三城一区”创新成果向区落地,鼓励远郊区县细化产业布局、做好城区对接,推动形成全市产业布局“一盘棋”,打造一批北京市民营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要突出重点,精准扶优。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提升、重点项目推进行动计划。着力培育龙头,扶持一批基础良好、潜力巨大的企业,打造“民营经济百强”等明星企业,建设北京市民营企业品牌。三是整合资源,社会协同。推动高校、央企、民营企业在相近研究领域中共建新型民办非企业研发机构,汇聚产业的研发需求、推动研发的信息交互,在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形成面向社会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推动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四是加大合作,优化服务。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广力度。鼓励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城市重大投资项目、科技文化服务创新及融合发展创新项目。落实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供地政策,为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众创空间、研发设计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提供支持。加强政策落实服务,创新政策落地促进机制,提供精准化的政策对接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类企业的活力。
2.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改革。完善税收政策、税率结构和征管措施,加大创投税收优惠力度,落实创投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度个税抵扣政策,强化其对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等,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利于企业留住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继续合并简化并降低增值税税率,推动现行差别化税率逐步向单一税率演进,强化营改增的减税效应。继续精简涉企行政事业性 收费和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项目,进一步取消中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研究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等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延长优惠时间,细化研发费用范围,优化申请程序,有效降低创新型企业研发成本。通过税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3.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力度。简化金融机构贷款审批层次,创新信用评级模式,提高企业及企业法人信用状况占比份额,依据新的“三品”(企业老板人品、产品、抵押品),和“三表”(企业生产用水表、电表、气表)来评价企业信誉度和生产状况,提高授信评级的效率和适用性。支持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服务,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探索对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社会筹资利息补贴,为民企特别是科创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分担创新风险,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探索扩大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质押融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展产业链融资,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大力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创新发展。增强金融主管部门监管能力,引导规范金融创新,着力营造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环境。
4.深度净化知识产权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估、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制定过程中注重吸收企业、商会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客观、专业的指标设置;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使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更具现实意义;重点解决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坚决打击“搭便车”“戴面具”等侵权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效率;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进入快车道。建立健全具有北京特色的的技术交易、转让和扩散机制,形成调整各方利益关系的有效杠杆,集中力量解决科技资源分散、效率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培育适应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的土壤和环境。
5.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继续适当降低缴费比例,为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实施精细管理、优化薪酬分配等提质增效措施提供精准化服务。降低特殊行业、尤其科技创新关键领域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增强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建立职业征信平台,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服务,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加大对新经济从业人员的放开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公租房制度,通过政府出资、社会和个人共同集资等方式,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端人才公寓。对重大创新和突破性项目开放相应的户籍、社保、住房、教育等资源,为重大创新和突破性项目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