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
从未来看向自己——《黑镜》有感
丹青微醉
从来没有一部剧能让我看完了第一季第一集之后满脑子都是卧槽,除了《黑镜》。
《黑镜》是一部英剧,但这部剧的“英范”却没有那么浓重,每一季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神剧就是“披着未来科技的外衣来探讨当下的社会和人性”。
其实如果仅仅评价这部剧的科幻脑洞,《黑镜》并不是十分出彩。大部分的未来科技都和生物领域相关,比如记忆芯片、智能眼、虚拟城市、辅助作战系统、仿生蜜蜂等等。剧情上总是会有一些bug,毕竟编剧又不是工程师。如果仅仅执拗于各种未来科技所谓的漏洞,那这部剧的乐趣和意义也就少了一大半。
《黑镜》之所以称之为神剧,就是因为它把我们放置在了另一个视角看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在未来或许有技术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技术方案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比如记忆芯片、智能眼这样的黑科技,真的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吗?我们现在对于科技的追逐是否盲目,这非常值得思考。当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一旦技术出现问题,甚至漏洞,这样的社会是否还会存在,是否还是正常的。过度的虚拟化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好的体验,还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糟糕。
现在像比较火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如果真的成熟到可以全面铺开,是不是还能像当初研发时的初衷。即使我们可以避免技术上的错误,但是当技术架空了社会,是不是意味着一旦技术崩溃,我们的世界也就停摆了。
《黑镜》只是很客观的告诉我们,技术也许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依靠技术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这也是我目前为止看完《黑镜》后的一些看法。
第二篇:黑镜观后感
黑镜观后感
英国人牛逼的地方不是《黑镜》系列所展现的深刻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可以在众多传播学经典着作里找到影子,比如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比如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及《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等等。《黑镜》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篇传播学论文的文献综述。这个系列的电视剧展现了大量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比如卢因的“守门人”,比如李普曼的“探照灯”或者”议程设置“,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比如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比如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比如新媒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冲突“等等。英国人牛逼的地方就在于能够为这些冷冰冰内容创造一个荒诞而热闹的世界让其夸张的凸显而又顺理成章——因为我们已经被改变,却又用同样荒诞而又顺理成章的结局让你目瞪口呆,然后手心冒汗。
英国人发起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工业时代。《黑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造物主对自我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的惶恐不安。鲁迅说人钓虫,虫也在钓人。而自以为掌握着科技的人,又何尝不是被科技玩儿得团团转?前几天看新闻,腾讯马总告诉强哥,大概意思是移动科技已经成为人的一个器官。就如麦克卢汉几十年前的论述,电视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而虚拟技术如果作为器官,它便是我们大脑的延伸。人的器官本来是客观而自由的,而媒介从来不是。换句话说,控制了电视,便控制了我们的眼睛;控制了广播,便控制了我们的耳朵。
如果说波茨曼和麦克卢汉对人类还有一点信心,认为在电视等大众媒介人们还能有一点自主思考的能力。《黑镜》的编剧却告诉我们,控制了虚拟技术,也就彻底的控制了我们的大脑。
所以《黑镜》第二集中的人们愿意每天重复机械的踩脚踏车,来换取虚拟货币,用以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虚拟世界的各种”产品“。在这个世界里,人的生活将变得非常简单,他们对食物,对穿着的欲望早已被虚拟技术”洗“掉。所以他们每天穿着简单的衣服,吃着只能满足卡路里需求的食物,追求屏幕上虚拟世界带给感官的刺激。导演别出心裁的是,这个世界男女是共用一个厕所的。因为”性“作为人类的繁殖行为已经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取代,人只需要追求”性“带来的感官刺激即可。于是一切原始的关于”性“的禁忌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下已经荡然无存,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彻底被颠覆。
《黑镜》第二集中对于物质生活欲望的”阉割“,不仅仅是对工业时代的讽刺与反思,也是对生产关系转变与社会控制力的探讨。工业时代,统治者用物质来刺激和满足人的欲望,进而促使人劳作,维持社会运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科技同样成为奴役大众的工具,虽然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统治者仍然会通过改变刺激欲望的”产品“来继续让人们心甘情愿的踩脚踏车。
未来世界的人更像一只只的蜜蜂,住在蜂巢一样的窄小而封闭大厦里。和古时候的牛和驴拉磨盘一样,每天重复的等着不知道为什么提供动力的脚踏车来换取自己的食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还需要情感刺激。所以大量的电视节目日复一日的刺激着他们麻木的神经,无用的虚拟服装让他们乐此不疲的换试。他们同时还能够以虚拟的画面出现在选秀节目的观众席上,变成一个个卡通的微笑,哭泣,赞扬,嫉妒与愤怒的表情,跟着三个”统治阶级“共同戏看自己的同类出丑或者获得成功。
《黑镜》第二集罕见的描述了一段温情的爱情故事,而这段爱情却也终究挡不住”上帝“的最后拷问,不,是诱惑。男主角站在聚光灯下,面对可以改变他命运的评审和无数站在虚拟形象背后的观众,最终在评审的诱导和大众的起哄下,顺理成章的放下爱情和武器(用来自杀的武器,而不是反抗),进入”上流社会“。最后的结尾同样精彩,他站在比以往宽大很多的房间,通过窗户凝视外面的世界——一大片森林,还有一只偶然飞过的小鸟。屏幕构成的墙壁不见了,他不用再看电视,而是欣赏真实的世界。
我们本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东西来欣赏窗外的风景,而如今却要付出一切来换取这个地位。
从起点到终点,从终点到地点,这又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写完时,已是深夜,先看一集《非诚勿扰》再睡吧。
第三篇:黑镜《第二季》02影评(推荐)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
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3.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
——————————————————————————————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
3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
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嗯
第四篇:《看镜有感》读后感
透过《看镜有感》看中国文化发展
——关于外来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看镜有感》是鲁迅先生最精彩的杂文之一。他透过一面薄薄的镜子看到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其所阐述的有关吸纳外来文化的问题,在当代中国依然存在。在文化交流开放化、多样化的今天,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竞争愈演愈烈。透过《看镜有感》,我想对中国当代文化中有关外来与民族文化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在《看镜有感》中,鲁迅认为我们应该“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文化尚闭塞的近代中国,在文化交流广泛的当代同样适用。外来文化的吸纳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是不置可否的。
就拿我国的电视文化来说,对外来文化的模仿、借鉴、引进一直是不可脱离的主题。如《实话实说》、《开心辞典》这类央视节目是对国外电视模式学习、借鉴的产物。同时我国还存在很多直接盗版、抄袭国外电视节目的山寨产品,但它们因为本土化的成功而在电视节目中独占鳌头。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其直接抄袭于英国的交友节目《take me out》,而这档节目真正的版权归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所有。但是《非诚勿扰》却在抄袭和逆袭的大道上一路狂奔而去,成为中国最火爆的的综艺节目,被树立为中国电视山寨文化中的标杆。再者,就是近几年席卷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正规外来引进节目,如湖南卫视引自韩国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引自荷兰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引自英国的《中国达人秀》、美国的《中国梦之声》。这些节目一方面激起了观众狂热的追捧,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成为了娱乐文化的焦点,另一方面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根据索福瑞2013年的数据显示,湖南卫视以0.556%的高收视率超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0.553%重新座上收视冠军的宝座,而上述的江苏、浙江、东方卫视也以不错的收视率纷纷进入前20。
由此可见,外来文化对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也说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外来文化就像一股势头强劲的风,带着中国文化这艘大船飞速前进。
但是外来文化之风,有没有可能哪一天掀翻中国文化这艘大船呢?在外来文化猛烈的冲击中,我们是否还能做到鲁迅所说的“大胆”、“无畏”呢?许多人对本国文化地位产生的担忧和危机感给了我们答案。外来文化的势头太过强劲,它已经在某些方面渗透、侵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在根本上撼动着中国文化的根基。这种“文化入侵”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感到心寒。
从我们的生活周边来看,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从衣服、卫生纸、牙膏之类的日常用品,到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我们生活的模式、学校管理的模式、公司经营的模式大多数都在向欧美发达国家看齐和靠拢,甚至有大部分人会因为自己住在“拥有德国顶级风情别墅”的房子里而感到骄傲,许多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进所谓“引进英国一流中学办学理念”的学校,并因此而感到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年轻人们热烈的追捧光棍节、圣诞节、万圣节,举行各式各样盛大的活动,商家也趁此机会大捞一把。却鲜少有人如此盛大的过中秋节、端午节这类传统节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节日就是窝在家中,吃着粽子、月饼这些该吃的东西,打开电视看看晚会,抱着手机、电脑互相象征性的祝福祝福,这些节日也就这样过了。冷淡的连商家都懒得大动干戈,只在食品区做做文章也就作罢。哪能和“双十一”把人淹没的网购快递,圣诞节人潮拥挤的各大购物广场相比。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商家的促销手段罢了,无伤大雅,但这何尝不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种盲目、缺失呢?
2013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是一件令人震惊却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女士们因为用上了国外进口的化妆品、衣服、包包而感到有品位,站在了时尚前沿,孩子们因为吃上了进口的饼干而觉得自豪。因为西方文明的不可忽视的强势地位,用西方进口产品,过西方的节日都被贴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标签。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霸权。
而纵观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国家都是被外来文化入侵而导致灭亡的。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因为波斯罗马人的入侵而消亡,印度文明由于伊斯兰民族的入侵而消亡,希腊文明因波斯人入侵而逐渐崩溃瓦解。很多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强,这或许适用于古代,但是在我所生活的当代,我为此感到质疑。我们现在生活中所用到的、所崇拜的都是别人的文化产物,难道我们没有在物质、精神上渐渐被别国文化同化、入侵么?看来在对待外来文化吸纳问题上鲁迅先生所说的“大胆”、“无畏”的态度,需要重新思考,加以改变。
同时《看镜有感》中,鲁迅先生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抗衡竞争关系做了如下的阐述:“魄力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这段话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本国国力与文化实力强大,就不怕外来文化的撼动。本土文化深厚,接纳外国文化的时候就不会介怀,应用自如。如今中国文化大胆吸纳外国文化,而外国同时也有“中国文化威胁论”之说,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确实根基深厚,实力强大,不可小视。但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总是在历史上大做文章,总是在说我们的历史有多悠久,我们的前人有多辉煌。中国的文化消费就像是在消费历史,而真正的当代中国文化却鲜有亮点。
中国的动漫产业一直以来受到强大的日本动漫的压制和侵蚀,中国的动漫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如学步儿童一般艰难发展。80、90后的大多数年轻人是在日本动漫的陪伴下长大的。诸如小时候看的《宠物小精灵》、《数码宝贝》、《四驱兄弟》,这些动漫现在看来也是经典之作。上次去看我们学校的外文歌曲大赛,有一位选手演唱的《Butterfly》(数码宝贝主题曲)带起了全场的合唱,人人墙上许多人都表示这是他们美好的童年,再看现在的国产幼儿动画片,大家表示无力吐槽。一部倾倒无数中国少年儿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制作简陋、内容老套、情节重复的动画作品,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喜欢看这部动画片,我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10个电视台有8个在放喜洋洋,孩子们没有别的可以看,没有别的动画片可以比较,所以就喜欢《喜洋洋》、《熊出没》这几部制作谈不上精良,情节谈不上精彩的动画片了。动画片对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以及引导性,但不久前爆出的小男孩因为看了《喜洋洋》而火烧同伴的事情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我觉得我国需要在幼儿动画的问题上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
同时在其他方面,中国的主流音乐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数所谓中国风的歌曲,也只是裹着中国元素皮囊的欧美音乐产物。电影艺术上,如贾樟柯、王小帅、管虎等第六代导演也在与国家广电总局的“斗争”中艰难前行。
中国人总认为韩国和日本是中国文化的剽窃者,但是韩国和日本在尽力保护他们的文化,并尽可能的发展他们的文化。他们保护传统,发展传统,使得与中国文化相连的部分渐渐变为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韩国江原道端午节申遗成功一事,中国人觉得韩国人卑鄙。韩国人抢了我们的端午节。殊不知,他们其实历史上也是过端午节的,端午节并不是我们一人所有。就像妈妈给孩子们分了一样的花,有的孩子将它养的很好。而有的孩子放弃了那盆花而已。在中国很强盛的时候,韩国向中国学习,开始过端午节。韩国的端午节有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它他们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庆祝方式。韩国的端午节已经脱离了中国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而独立存在。而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因为没有经过保护,而消失在了日渐发展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只能从父辈的口中,或书本文字中寻找到它遗留下来的踪影。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看镜有感》中鲁迅对近代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在当代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我国文化在发展中吸纳了外来文化,却又面临着自己文化被吞噬的危机。我想这就是我们在文化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的矛盾和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我们一一攻破。
参考文献
《看镜有感》 鲁迅著 《拿来主义》 鲁迅著
第五篇:自己来当家
自己来当家,君子我来做,君子我来评
四川省双流县西航港一中石玉蓉(电话:85869191)
君子当自立;君子当自理;君子当自强不息。
深化素质教育,要让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班集体是孩子们自己的集体,应当让孩子们自主自动,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干部自己选,自己的榜样自己评。班集体里人人都是小主人,人人都有资格管理,人人都有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班干的机会,人人都有争优选先的发言权利。要选出孩子们心中的班干部、好榜样老师决不能自己指定某些同学,这样剥夺了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班干部的作用也不会很明显。在本期的班干选举中,我充分让孩子们当好自己的家,作好自己的主。切实做到周周评我心中的君子,周周我来做君子,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我来当家
开学第一周,我作为班主任慎重向全班孩子宣布本次班干部改选的要求:“只要你有一颗为集体服务的火热的心,愿意把班集体工作搞好的同学,无论你自己认为过去怎样,写上自荐信,我们都会为你投上一票。” 孩子们一听,热闹开啦!初中孩子表现欲极强,人人都想试一试,平时调皮的孩子也问:“老师,我也可以写自荐信吗?”我说:“你是我们班的一员,为什么不可以参加竞选?你要相信你自己。”我主动帮助孩子们如何写好自荐信,赢得更多的选票。有的孩子回家请家长帮忙,星期天有不少家长打电话问竞选要注意哪些情况,孩子们自主参与竞争的强烈意识,也下意识的感染了家长。
第二周班会课之前,我作了初步调查,全班58人,写了自荐信的有43人,多数同学作了精心准备。根据孩子不够稳定的特性,为了让他们的竞争意识更强,参与班集体管理的同学面更大,我思量再三,最后决定选A、B两套班委班子,轮流当值,互相竞争。自荐班委在班会课的铃声响起开始了。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态度诚恳,神情庄重,有的孩子的自荐信让我们听了非常感动,教室里掌声不断响起。大个子李海,平时较调皮,常和同学为了一点小事殴打、吵架,我没少帮助过他,看见他一步一步走上讲台,没有了往日连扭带跳的样子,我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当他站定后,恭恭敬敬的为同学鞠了一躬,同学们愣了一下,继而响起一片掌声:“老师们,同学们,我个子大,力气也大,我愿当自行车管理员,为大家服务。我当上自行车管理员后,一定要改正平时吊儿郎当的坏习惯,把字写好,成为同学们的好干部。如果没有选上,我也不气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选上。请大家投我珍贵的一票吧!”言语是那么真诚,感人,全班58人,他获得了43
票,当他得知自己当选后,高兴得热泪盈眶。就这样,由孩子们自荐演讲,无计名投票选出了A、B两套班子共32人。对没选上的同学,孩子们主动提出希望。这次自主竞选班委活动,真是做到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干部自己选,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灵。也为后面的争做君子,公平的评君子打下了坚实的人品基础和人际基础。
二、我争做君子
班干部是我们自荐后经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们是班集体的领头人,是班集体的核心所在。他们能紧紧依靠、团结、吸引同学们一起参与,设计班集体管理工作,设计出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的活动,使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明确了各委员的工作范围要求后,工作于第三周开始正常运作了。早上,学习委员在教室带领同学早读,劳动委员带同学去扫工地,课间有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做操。„„班集体活动由班委按学生会要求,讨论,与我商量,由班委自己设计,自己搞。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专项负责的班委全程参与管理,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在活动中每位同学的参与度,班委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一位同学根据君子加分加上君子得分,每天下午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后班委都要留下来碰碰头,对当天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小结,互相查漏补缺,对每一位同学的加分进行汇总上墙,第二天早上公之于众。每位孩子及时了解了自己的得分情况,有了争做君子的积极性。对每一位班委我们也根据他管理的业绩加分,同时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对你的负责班委直接提出加分或者是减分意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三、我来评君子
根据每天的各项君子得分,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公布每位同学的一周得分,根据分数的高低暂时选出本周的四位君子,(俩位同学俩位班委)四位同学上讲台,然后由同学举手表决,在表决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说出你通过或者不通过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班委也明白有眼睛在关注他们,同时又教会同学明辨是非的能力,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到我是班上的主人。
通过这样的班务管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相信孩子们,让他们当好自己的家,作好自己的主,让他们在充分表现自我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享受无穷的乐趣,得到难以忘怀的教育。今天他们能当家作主,争做君子,评品君子,明天就能成为高尚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