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宋东先
美国人阿瑟.史密斯写的于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虽历时100多年,但至今仍为很多人所关注。这本书是西方人研究中国(人)的重要参考文献,目前已有十多种译本。
该书作者以精辟的方式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多方面内容,他对中国人的评价和描述是客观公允的。鲁迅和现代教育家潘光旦等都给该书以高度评价。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同样是很深的,它让我看到文化传承的强大延续性。有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国人道德缺失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结果,是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的结果,看完这本书之后也许会改变你的看法。请注意:这本书是1894年出版的,它不会受到五?四运动有关“砸烂孔家店”思想的影响,不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不会受到文革的影响。但是请你仔细看看,阿瑟?史密斯笔下的中国人和现代的中国人是多们的相像啊!事实上道德缺失才是中国人的传统(指近古以来的传统)!在五十年代,共产党曾经在许多方面改变了这一传统,而文革之后一切都只不过又恢复了原样而已!
下面,我将摘录几段史密斯先生的描述,看看他所描述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中国人。
(1)面子要紧。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对中国人来说,‘脸面’不单指头的脸部,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和领悟能力。……即中国人作为一个族群,具有强烈的演戏本能。”“‘面子’犹如一把钥匙,一旦人们正确理解了它所包含的意义,就可以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的性格之锁。”“一些渴望保住面子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即使因犯错误而受到指责,也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因此,为了保全面子,不管证据有多么确凿,也要全盘否定。比如一只网球不见了,有充足的证据显示是被一个苦力捡走了。当向苦力讨回网球时,他却愤愤不平地予以否认。随后,他走到丢球的大致方位,假装从地上找到了网球(实际上,网球是从他长袖子里掉出来的),并理直气壮地说:‘我找到了你们丢的球。’”史密斯在书中还写道:“对中国人而言,事实永远不是什么问题,形式才是最大的问题。”
(2)顺而不从。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刚上任的厨师,女主人叮嘱他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时,他恭顺得俨如服从的化身……女主人特地告戒他说,前任厨师有个坏习惯,面还没发好就做成面包坯放进烘箱里烤。她多次与之争吵,劝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前任却屡教不改,最后她只好把前任厨师解雇了。现任厨师听后立即表示,无论他有什么缺点,都不会是犟头倔脑的人。为此,女主人感到很高兴,她还要求厨房里不允许有狗和杂七杂八的人出现,更不许抽烟。现任厨师说,他讨厌狗,也不会抽烟,他是一个外地人,城里的朋友不多,……接受了女主人的一番叮嘱后,现任厨师开始履行职责了。可是没过几天,女主人发现,现任厨师与前任厨师一样,根本就发不好面,这两位厨师的作风简直就像亲兄弟。更糟糕的是,经常有杂七杂八的人来找现任厨师……女主人找现任厨师谈话,他坦率地承认烤面包时没有发挥好最佳水平,但他在揉面时是很讲究的,至于杂七杂八的人肯定是院里那位苦力的哥们,但他们从不养狗,不会再来(事实上,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而厨房里的烟气大概是从别人家吹来的……总之他没有什么需要改正的。”
(3)随遇而安。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中国人不怎么讲究舒适与方便,基本上都是随遇而安(指遇事特别能将就凑合,并把通过努力能够改好的内容当做无可奈何必须忍受的内容)。”“一位住在中国小客栈的中国旅客,可以在大队车马带来的喧哗中匆匆吃过晚饭,然后立即上床睡觉。”“(在商业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中国人竟然还能照常做生意。正如我们每天看到的那样,他们早已习惯了这些烦恼,已然觉不出这是负担,对此叫苦不迭的只有外国人。”“……虽然中国人生活在水身火热中,但他们却似乎自我感觉比较舒适。”
(4)缺乏公心。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句话一半是直白的结果,另一半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漠不关心。”“车夫在马路中间装卸货物,过往的人只能等他装卸完才能前往赶路……北京宽阔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原本不应该摆在那里的货摊。如果皇帝恰巧经过那里,这些货摊就会很快挪开,皇帝一走,货摊又搬回老地方了……”“1860年英国军队进攻北京,用的骡子是从山东买的。天津和通州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跟英法签订了投降条约,提出只要英法联军不侵犯这两座城市,愿提供一切所需。为外国军队干活的苦力,绝大多数是从香港雇来的中国人。”
(5)共责守法。“共责守法”的大致含义是指“通过共同的责任和对失职者的集体处罚”来履行职责。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在西方,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但在中国,社会的单位却是家庭、村庄、宗族……父亲对儿子有责任,不仅要在‘儿子’成年以前负责,而且要对儿子终生负责。同理,儿子也对父亲终生负责。”“1888年夏季,直隶永定河泛滥成灾,河水从山上倾泻而下,一泻千里。官员们得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抗洪。可惜,在肆虐的洪水面前,他们就像暴风雨中的蚂蚁一样凄惶无助。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要求他们解开衣衫纵身下水……”“……一辆装甲车翻了车,或者一次军事行动因准备不足而失败,人们也只是指责体制上的种种弊端,而不会单独针对个人。”
(6)相互猜疑。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同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时常成为相互猜疑的牺牲品。这些猜疑多由家庭中的媳妇们挑起,她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挑拨丈夫与家庭间的关系,目的就是瓜分共同的劳动成果。”“官场也不例外,上级官员时刻提防下级官员,因为下级官员都是可怕的竞争对手……”“(政府也会疑心百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端,政府都会立即行动,抓住首领,流放或除掉。这样一来,政府的疑心病就可以缓和一点。”“他们(中国人)相信那些十分荒谬的传言,比如外国人用人的眼睛和心脏做药,外科医生有将病人剁成肉泥的恶劣嗜好,外国人还将中国儿童藏在地窖中进行可怕的处理,等等。”
(7)勤劳刻苦。史密斯在本章内容中写道:“(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中国人都非常勤劳。”“中国的教育模式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病,因而西方人很难接受。然而,中国教育中有一个特点总是引起西方人的关注,那就是‘只为勤奋,不求回报。’……经常出现一万多考生竟考一个职位的现象。试想一下,中国人为了进入这样一个考场,得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如果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勤奋刻苦的,那么中国的农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问中国哪个阶层工作最拼命,最不知疲倦,那当属商人及其雇员……”“在中国,最让人羡慕的阶层莫过于官僚阶层,……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官僚阶层还是最艰苦的阶层……公务数量之巨,种类之繁,同样令人吃惊……(比如)有位内阁大臣,早晨六点到九点,他要在朝中议事……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休息(半年后,这位大臣就因心力交瘁而与世长辞了)”“(皇帝也很勤奋),中国的皇帝上早朝的时候,欧洲各国的宫廷要员还在睡梦中呢……”“如果所罗门的那句经济学名言——‘勤劳能致富’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无疑会成为世界上最兴旺、最富有的民族。但前提条件是,中国人必须在自己的道德中找到一种平衡,以弥补他们明显缺乏的一些基本品德,比如真诚的美德。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只要真诚的美德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势必会获得由他们的无比勤奋所带来的全部报偿。”
《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共分二十七个章节,我只是摘录了其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我想如果读者认真阅读了上述摘录,那么感慨几乎是必然的:一百多年来,虽然沧桑巨变,但中国人的内在心理却没有怎么太大的变化,现代的中国人和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人仍然很相像,这不是某个伟人或几场运动可以改变的,即使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我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看出这种改变留下的传统烙印。的确,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很难改变的,或者这种改变只能是渐变的,这里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过去总是美好的,其实我们今天的不足在过去都有渊源。所以,学者的职责不仅有传承,而且还有反思和改正,但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克服我们缺点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史密斯先生在描述中国人时是客观公正的,而且他对中国人的态度也是友善的,他对中国是有美好祝愿的,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当然,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人的描述也是有局限性的,但这种局现是局部的可以理解的。尽管存有局限,他的观点仍然是十分深刻的,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也十分值得阅读,他对中国人观察的细致令很多中国学者汗颜。
不过,对《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批评声也是有的。比喻著名学者辜鸿铭就曾说:“那个可敬的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我也是翻阅了一些的,于今,我除了对他那种“对民族传统极其挚爱的情感”留有深刻印象之外,再无印象,所以我非常希望读《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人一定不要用情感来代替客观。
第二篇:《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怎样的?
——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
班级:传媒学院12级广告学专业(1)班
学号:201202020005
姓名:蒋光坤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日益渗透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在拼搏,都在奋斗,都在逆流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认识自己,而后为自己量身制定日后的战略计划,以冀成功,飞天而上。
“我有什么优点?我在什么领域上先人一步,占据优势?我在何种方面有着天赋,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不屈人后,可以搏上一搏?我在哪方面先天不足,不具天赋,应该尽量不与别人碰撞,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如天文学上都是依靠“仙女座”星系来了解银河系全貌一样,受于自身眼光的局限,我们大多数人也无法客观而准确的了解自己,多需要借助他人眼光及言论,这样,《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便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14天还提到:“我至今还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支那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来。”《中国人的性格》是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为基础而写成的书,以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为主,辅以量化的方法论,剖析中国人的理想性格及今昔差异,个人与社会、家族之互动关系,从儿童养育,仪式行为,价值观变迁看性格的塑造。本书能直探本心,完整生动地突显中国人的性格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华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先后被译成法、德、日等多国文字.使史密斯在国际上得享盛名。同时,此书也是历届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这是一部从大局着眼的书,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人的特征及性格,包罗万象,涉及衣食住行、交际、礼仪、生理、心里、精神信仰、生命力、社会现状、未来前景等领域,不一而足,其中有褒有贬。
用新视角看世界的感觉,世界存乎于心,存在于读者的眼中。雅瑟·亨·史密斯以外族的眼光看待我们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类似的如《马可波罗游记》等等,一千个读中国的人,就有一千个中国。也许我们对于书中的某些言论不敢苟同,不可置否,书中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刻重视及反思。
当热,也不能尽信。本书(李明良译版本)导论中有这么一段话:“雅瑟·亨·史密斯的有些评价并不合理。比如他认为中国人思绪含混,不能严格遵守西方式逻辑,用事实本身阐述事实;有些特性是完全相反的,比如节俭持家、勤奋刻苦、顽强生存、能忍且韧、随遇而安,再比如说淡漠时间、不紧不慢、淡漠精确。有些特征看似是矛盾的,如仁爱之心和缺乏同情,但谁又能说这两种矛盾特质不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普遍存在的呢?“
史密斯看到了中国人的本质,却没有看到社会的本质。
只是,通过他,我看到了中国人的本质。
雅瑟·亨·史密斯只是看到了一个“衰老而略显憔悴的古老文明”,新生的中国,已经日新月异,取得长足发展,向史密斯口中的“为省下5分早餐钱可以走46里路”已经不再,而有些问题,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说道德,史密斯在中国看到了最为感人的孝,连他都说到中国人“孝悌为先”,他亲身体验到的“孝”的事例就数不胜数,有些甚至是“愚孝”。只是作为当今的中国人,还有多少人把这流传千古的传统美德放在身上、放在心上?孔子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好好地侍奉着,这在孔子看来,已经是最为下等的孝了,可是如果孔子活在今天,那么,他恐怕连这句话都说不出口了。在当今,有多少人能做到“能养”,不管父母、虐待父母已经成为乡里邻村的“笑谈”,无数的子女任由父母老无所依、不管不顾,认为父母是他们的负担,人性已经被抛到九霄之外。更有胜者,在父母没有劳作能力之后,甚至叫他们去死,最好是死于意外,或者医院,这样他们便能得到一笔可观的赔偿。
还有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着恶化之势。书中史密斯就尖锐的指出了中国人的诚信问题,比如哄孩子的时候信口开河、要债的时候总是得到“下一次”、买东西明明身上有钱却说没有了等等,都说明了中国人诚信问题,用史密斯传教士的话来说就是“虚伪成性”。不可否认,中国也确实存在这些现象。或许这些都是日常小事,可以说是安抚孩子的手段,又或者是生活所迫,毕竟若不是生活拮据,谁又会去在乎那么一两文钱?谁见过现在还有谁会为了一两毛钱讨价还价,就算是店家,付款的时候,一两角钱甚至是几元几十元也会习惯性的来一句“零头就不算了”。只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诚信问题却丝毫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日益严重,如商业诈骗、传销行为、中饱私囊、以假乱真、添加激素等等,都比过去无之不及。甚至,前段时间网上还有报道,四川宜宾一对80后夫妻因欠下巨债伪装成自杀潜逃,发现时只留下两具已经腐烂的云南籍尸体来混淆视听„„
另外,还有礼仪和时间观念,也是我读本书后感受深刻的领域。时下的流行语竟是约会晚半个小时不算迟到。“boss总是最后出场的。”越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物,越是喜欢迟到,似乎是越多的人等他,他就越有面子似的。口里天天喊着时间就是金钱,然在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今天,中国人漠视时间、办事拖沓的陋习仍是没有得到丝毫改变。关于礼仪,似乎已经是纯粹变了样,事事都和面子挂钩。别的不说,就拿请客吃饭之类的来说,已经不是为了孔圣所说的“礼尚往来”,而是为了攀比,你请好的,我回请更好的;别人请高级的,我请更高级的。
中国人(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演变,复杂性以及矛盾程度已经远远不是这一篇陋文所能表尽,这里就不在一一细说下去了。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切都还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体悟,如此才会感受更加深刻,认识更加全面,方能更好的看清自己,看清中国人。
2013年寒假
第三篇: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2011-10-02 05:14作者:(美)史密斯,李明良译内容简介编辑推荐: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有这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本书从作者理解中的中国人的性格入手,真实的、全面的图书目录序言导言第一章保全面子第二章节俭持家第三章勤劳刻苦第四章讲究礼貌第五章漠视时间第六章漠视精确第七章善于误解第八章拐弯抹角第九章顺而不从第十章思维含混第十一章不紧不慢第十二章轻视外族第十三章缺乏公心第十四章因循守旧第十五章随遇而安第十六章顽强生存第十七章能忍且韧第十八章知足常乐第十九章孝悌为先第二十章仁爱之心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第二十二章社会**第二十三章株连守法第二十四章相互猜疑第二十五章缺乏诚信第二十六章多元信仰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现实与时务===再重复一遍,中国需要的很少,只有人格和良心,读后感《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也可以说,二者是一个东西,良心本来就是人格。有人称赞一位著名的钢琴制造家,说他像他的钢琴一样--宽厚、正直、高贵。在中国,谁遇到过这样的人?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他们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不久的将来,将会看得更清楚。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吗?这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呢?化学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然而,化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是中国人获得新生的道德手段吗?难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不会传人新的、意想不到的欺诈与暴力行为吗?按照中国人的现有性格,如果他们掌握了制造现代zga4 yao4的配方,而且对化学药品不加控制,难道人们还能过着安全的日子吗?前面说的什么中国人知礼完全是胡扯~死要面子还是一样~后面说的还有些见地从每章名称大概就能猜出说什么了,很简明真的和鲁迅先生说的一样麻木不仁,虽然现在也是差不多的麻木不仁,不过比满清时应该算好多了但没了株连,贪污犯的女婿都能竞选议员(阿扁女婿),文明用语
第四篇:20句话描写中国人性格
20句话描写中国人性格
1.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2.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今日独享繁荣,明日就独吞苦果,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
3.在官场混的人,须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如果最后犯个大错,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做人就像种田,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
4.欲望-实力=痛苦程度。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
5.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哪儿来的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
6.聪明人,有些时候会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并不是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7.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正因如此,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
8.要想钓住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9.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效果往往会更佳。10.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1.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这就是CEO的管理智慧。
12.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13.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老板和员工之间,则大多只能同享福,却不能共患难。14.人不怕不聪明,就怕太聪明。聪明一过头便会盲目,便会目中无人,便会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才是愚蠢。15.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16.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你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
17.“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18.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 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 机敏过了头,就成了圆滑; 施舍过了头,就成了乞丐; 贪婪过了头,就成了腐败; 执着过了头,就缺少心眼; 善良过了头,就成了软弱; 专横过了头,就成了霸道; 做事过了头,就走上绝路;刷屏过了头,就失去听众。
19.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20.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
第五篇:《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