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周凌语文工作室
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第二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
2、教师PPT的制作。
学法指导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表格。
3、根据表格,归纳课文记叙顺序及写作手法。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指名生朗读课文生字词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准关键信息,填写表格,交流
生归纳整理,汇报交流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生字词及课文朗读情况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三、小结、拓展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3、学生展示,师点评。
四、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指名板演,其余听写写在听写本上
生代表朗读课文某些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表达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五、布置练习(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第三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
2、教师PPT的制作。
学法指导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表格。
3、根据表格,归纳课文记叙顺序及写作手法。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指名生朗读课文生字词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准关键信息,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生归纳整理,汇报交流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生字词及课文朗读情况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三、小结、拓展
1、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3、学生展示,师点评。
四、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指名板演,其余听写写在听写本上
生代表朗读课文某些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表达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铺垫
二、荒原变绿洲
三、首尾呼应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品读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领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知识
(1)积累重点词语
干涸(hé)坍塌( tān )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薰衣草( xūn )废墟( xū )不(毛)之地刨(páo)根问底沉默(寡)言
(2)积累重要词义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涸:干枯,没有水。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2.初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造福众人的故事。
3、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分享与疑惑
(1)我的收获与分享
(2)我的疑惑
预设:标题,段落首尾,结构,人物的补叙,人物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示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4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5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
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
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五、布置练习(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习、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第四篇:《植树的牧羊人》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的太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不同寻常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一)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1.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给“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2.四人小组讨论修改“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并推选代表班级交流.3.班级交流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文中的我是怎样逐步认识植树的牧羊人?)4.结合文章内容,评出最佳颁奖词.(二)总结全文
1.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联系实际谈谈对人物品质的感受;人物描写方法的补充.)2.教师总结:
是啊,一个牧羊人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课外延伸,写写“奇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无私、慷慨
自信,平和
一丝不苟,积极生活,极为认真,不计名利
数十年孤单寂寞荒山种树
万余人幸福快乐高原定居
——功在千秋
第五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原创: 昌邑育秀李环环 鸢都初语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戳()慷()慨
废墟()坍()塌 琢()磨()
刨()根问底 微薄()薄()荷
3、重点词语词义掌握。
慷慨: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4、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着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着名的作家之一。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着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三)初次默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训练用时6分钟。
2.考考你的记忆力,抢答
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情况: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爱好:_______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句式: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用了()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果)的故事。
设计意图:初次默读,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四)再次默读,理清情节
过滤性默读,请勾画出在“我”的三次探访中,牧羊人的活动和环境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
默读要求: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牧羊人活动的文字。
层次内容
环境
牧羊人的活动
一访牧羊人
二访牧羊人
三访牧羊人
设计意图:过滤性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从高原上的变化感受牧羊人的品质。
(五)品读人物,写法探究
1.精读文中描写牧羊人的段落,请用“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老师把简洁的词句进行板书。
答案预设: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设计意图:走入文本,从文本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避免学生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牧羊人身上学习优良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2.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塑造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描写最生动的师生共同品读。
答案预设:
(1)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汤。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细节描写)
(2)牧羊人拿出了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动作描写)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动作描写)
3.细节描写,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拓展延伸
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以下句子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住下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冯骥才《捅马蜂窝》P127
答案预设:动作描写,一个调皮、淘气、跃跃欲试捅马蜂窝的小男孩跃然纸上。
2.“小孩子懂什么!刺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能,她学会了这一套,一辈子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凡是人,都应该学有专长,不要弄得男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女人不会拿针线,煮饭菜,那岂不是完全成了寄生虫,只能坐以待毙么?
---谢冰莹《两块不平凡的刺绣》P1
4答案预设:语言描写,将母亲的自立自强、直爽严厉、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
3.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林莉《小巷深处》P1
1答案预设:外貌描写,传神的刻画出了母亲的饱经沧桑和孤苦无助。
4.那个街道小工厂里的情形像中世纪的奴隶作坊。200多平方米的颓败的大屋子,低矮、阴暗、天棚倾斜,仿佛随时会塌下来。五六十个家庭妇女,一人坐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旁,一双接一双不停歇地加工棉胶鞋鞋帮。到处堆着毡团,空间毡绒弥漫。在最里面的角落,有一个瘦小的身躯背对着我,像800度的近视眼写字一样,头低垂向缝纫机,正在做活。
-----梁晓声《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P19
答案预设: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做工环境的艰苦和恶劣,足以体现母亲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细节描写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细节描写能够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性格;能够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能够惟妙惟肖传递人物精神的作用。
(七)学以致用
本文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所有的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叙写他们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传递。
(八)小组讨论
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物也有牧羊人的这种精神?
答案预设:居里夫人、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黄大年、南仁东、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九)汲取精华,砥砺人生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伟人数不胜数。他们中有的人是这个时代中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人生在选择和坚守中不断升华,他们像牧羊人一样改变着世界、温暖着世界,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我们走出这篇文章,愿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十)板书设计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创造 奇迹
无
私
大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