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时间的悖论》有感2000字
读《时间的悖论》有感2000字
大白兔JOJO 一闪一闪亮京晶
前天晚上和猪猪聊天,他问我最近有没有读书,其实这小半年觉得时光飞逝,书虽然坚持在读,但留给阅读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读书笔记也没有怎么坚持写下去。特别佩服那些被纷繁琐事羁绊的还能每天留出时间阅读和思考的人。而大部分的我们是忙忙忙加上茫茫茫的度过每一天。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抬头看看镜子里的你,是过去的你铸就了现在的你,不管是你喜欢的自己还是不那么喜欢的自己,必须要承认这一点。
公司楼下有一个很小的书店,环境也比较简陋,现在越来越多新潮的书店在遍地开花,咖啡加上周边产品,舒适的环境,给传统书店带来不小冲击,楼下书店多年来屹立不倒的原因,我仔细观察了下,选书的视角很敏锐是一个原因,单拿互联网及经营管理类的书籍来说,这类书我这一年读的比较多,比较了解,虽然种类不多,但都是时下最热或者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
那天中午和冰冰吃过午饭,散步随意进去,看到了这本书,鉴于对该书店选书眼光的信任,当场买了回来。大概是花了一两个礼拜提早到单位及中午午休前的碎片时间读完的。
今天很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这本《时间的悖论》,它不是一本工具书,也没有时下比较流行的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番茄法啊,转盘法啊之类的。而是从本质上去探讨三个问题:如何看待时间?你是什么时间观?如何拥有平衡的时间观,从而更高效的利用时间?这几个问题其实是大部分人不愿意面对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愿意去亲自去手撕一个残忍的真相—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都喜欢活在习惯里,活在舒适区内。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的时间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国外的励志书籍的好处就在于,人家不是胡乱打鸡血喊口号给你,每个作者几乎都有深厚的学术素养,每个观点都有保罗万象,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实证案例研究支持。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其实时间是唯一一个没有种族,没有血缘,没有阶层,没有穷富之分的,公平赋予每个人的礼物。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形成了时间观,也早就了现在的我们。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阐述了时间和人生的关系。作者历经30多年的研究结论是: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不同(所持的时间观不同),而我们的行为、决策都是受时间观所影响的。作者认为存在六种时间观: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和超越未来的时间观。上述时间观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平衡时间观之间的关系。适度水平的将来与当下享乐主义,再加上固定剂量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作者倡导的最理想的时间观组合模式,也是本书告诉我们的最核心的知识点。
我们的时间观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被某种神秘的宇宙力量所决定的,而是通过我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改变我们的时间观。
二、时间的悖论又是什么?
本书书名是《时间的悖论》。“悖论”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指,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时间悖论不是一个悖论,而是一系列悖论,塑造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比如:
我们对时间的态度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们自己却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每一种时间观有很多好处,但是也有很多的坏处。尤其是极端的时间观危害很大。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和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预示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极端的时间观则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极端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的不健康在上文已详述。
我们想享受生活,一定程度的当下向导是需要的,而太多的当下向导则会滋生问题。“太多的当下向导”也就是走向了极端,也就是上文所述的极端的时间观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个人对时间的态度是通过所处的人文环境习得的,()但总体上对时间的态度影响着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三、时间是什么?
如果你期待从这本书里寻找到管理时间的方法,恐怕会失望——本书并不告诉你管理时间方法——如何管理时间、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去哪儿了,心里没有一点数吗?哈哈,都是受过基本高等教育的人了,非要让别人来打脸吗?
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时间是金钱,有人认为时间是爱,有人认为时间是工作,有人认为时间是玩乐,有人认为时间是与朋友相伴。作者说,你怎样使用时间,时间就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是什么,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就意味着什么,你就会如何去生活。
这也就是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你的时间观,决定了你的行为和决策。
所谓的时间管理方法论,其实都是“标”。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和视角才是“本”。
这本书最大的几个感触分别是: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我们的时间观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仅案例多,且自然科学历史宗教甚至各种名言警句都能灵活地穿插于案例分析中。
最大收益点:对过去时间观的忽略。一直以来,对已流逝的时间和过去发生的事情,你怎么看?过去的都让它过去吧?或者永远活在过去中?其实心理学的决定论断定,我们每一个当下的想法和感受,甚至于每一个行动,都是有过去的事件决定,你看,过去的并没有真正过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要学会去重构过去,对现在产生积极的影响。你记忆和脑海中的过去,是你感受到的,并非完完全全是客观历史记录,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一个人相信一个事情是如何发生,比发事实上发生了什么更重要,所以过去的真实性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我们不断练习和学习以积极的态度为基础去构建我们的过去,可以自由的追求当下和未来的幸福。
在《时间的悖论》这本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时间为你指明了三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过去、现在和未来。最明智的做法是将三条路的优势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从当下获得动力和能量,从未来获得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并尊重过往发生的一切。
第二篇:读《全球化的悖论》有感
读《全球化的悖论》有感
原创: Chivalry
某次听时事解读的网络课程时听老师提起了《全球化的悖论》这本书,似乎有助于理解目前的贸易战,于是找了一本慢慢读。书是2011年出版的,才200多页,囫囵吞枣有点晕,毕竟国际贸易是门学科啊!
长篇大论功力不够,简单谈下感受。
作为生长在改革开放春天里的一代,又赶上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很多朋友一样,我倾向于相信世界经济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即使现在还不完美,我们也在朝那个方向努力。
任何翻过经济学基础教材的人都会看到,比较优势对于交换和贸易的好处阐述得如此的简洁,任何理性的人应该都没有理由拒绝他。大家只要做自己最擅长、成本最低的事情,然后去交换其他东西就好了,多么完美。政府似乎只会给经济活动增加成本,降低整个市场的福祉。回到现实,我们又成天在讨论监管、税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分析市场的人一大半精力都花在分析政府会怎么做上面。
《全球化的悖论》针对上述精神分裂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视角——首先,比较优势原则对于“供给——需求”曲线及其他经济背景的假设过于简单,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学家们觉得对公众说不清楚那些细枝末节,又特别想布道自由贸易的信仰,于是找了这么个直白的方式;其次,在贸易的过程中,不同业者受到的影响大相庭径,对此书中借经济学教授的口进行了调侃——“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向得益的一方征税来补偿受损的一方,自由贸易还是有潜力使每个人的境遇都得到改善的”,但是这个“简单”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很多假设基础上的,感受一下:
进口必须对所有商品、所有贸易伙伴完全开放,要不降低进口关税时,就要考虑到受限制的商品之间复杂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所以,和一个或几个贸易伙伴签订的优惠贸易条约满足不了这个要求。除了讨论中的贸易限制,一定不能有其他微观经济市场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足之处确实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带来的负面作用一定不能太大。本国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的比例一定要“小”,如果不小的话,贸易开放给经济体带来的负面作用一定不能大于“最佳关税”带来的负面作用。经济体的就业相对充分,如果不够充分,货币和财政部门要有行之有效的需求管理工具来刺激劳动力需求。整个社会应该不讨厌对贸易开放产生的重新分配作用;如果真有厌恶情绪,要有相应的补偿税务制度,而且该制度不应该给社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贸易开放一定不能给财政收支平衡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有负面影响,一定要有别的方法能够很快将失去的财政收入补回来。贸易开放一定要被国内政治势力所接受,这样参与各方才不怕自由贸易一下子又被废除了。
反正我是没看懂,理论尚且如此,真实社会好复杂…
结合金融危机中的种种反思以及对历次全球化浪潮的回顾,作者提出了所谓的全球化的悖论,对此我的理解是——与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对于全球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的观点不同,政府强有力的保障和各国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上层建筑才能带来有智慧的适度的全球化。
全球化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国际公约或者全球化的治理的约束力得到不到充分保障,毕竟法律基本上还是以国家为单位执行,而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要基于共同利益达成协议或者默契,其脆弱性可想而知。从很多角度来看,全球化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成果,主要基于美国的苦心经营和各国围绕其达成的妥协。
但美国也好,其他国家或联盟也好,推行全球化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本国好,区别就在于某些政治家或者经济学家认为从长远考虑可以克服一些眼前的冲动。但是现在的美国总统不是那么一个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者”,“美国优先”必须在短期和长期,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压倒一切,加之长期的贸易失衡,那么就爆发一下吧,打起来试试看。
说到贸易,书中也对东亚的崛起进行了另类的阐述,对大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西方模式的上层建筑和完全的开放才能带来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无情批判。亚洲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如果盲目开放市场,可能已经陷入拉美式的困境。正是由于他们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了扶持产业、振兴出口的政策,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然后才能更有余地地去融入现有的全球化规则。作者对中国更是大加赞扬,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比如在加入WTO之前就以前扶植起了很多产业,认为中国的上层建筑很有特色很有效,其他国家就不要来妄加干涉了。
对贸易战,书中有语气不是很强的担忧——“历史告诉我们,巨大的贸易不平衡是孕育保护主义的温床。如果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持续下去,美国就很可能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筑起贸易壁垒,中国又会进行反击,其他国家也会采取相同的手段。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中国贸易、总体上反对全球化的政治运动真有可能发生。”
所以也许有些趋势是真的可以预测的,一切只是在等待契机。相对于我们悠长的历史和无尽的未来,现在发生的,或许只能算是轻轻一撇,但划进去的,可能是很多人的一生。作为大国小民,只是希望,不管国家间如何争吵,人类的基本共识仍在,我们仍有机会拥抱更加全球化的世界,我仍有机会去外面走走,也不用担心我的人民币,哪天就再也换不到那些美好的小事物。
第三篇:读《时间简史》有感
读《时间简史》有感
充满奥秘的世界,浩瀚无垠的太空,给予人类无尽的幻想。世界之外,未来之变,如此神奇美妙!——题记
有一个人,他战胜了疾病,创造了奇迹,他证明了残疾并非是成功的障碍,他用他生命践行他的诺言,他为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而奋斗终生。他,就是《时间简史》的作者,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我仔细端详着它的封面,一个大大的钟表首先映入眼帘,这个钟表十分抽象,椭圆形的表盘,中间深深地凹了下去。我想它代表的是浩瀚的宇宙,代表着时间没有尽头。钟表上面是四个金色的大字“时间简史”。我慢慢翻开书本,陶醉在书海中。在我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巨着,读起来肯定会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吃力,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改变我的观点了。霍金先生用非常幽默的语言,生动诠释了一些天文学的专业知识,他把膨胀的宇宙比喻成不断进食的孩子,把恒星比喻成吃的盐,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不仅能让你快速理解宇宙的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读来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想赶快通读全书,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霍金有一句名言,我深深地记在心里,“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废的”。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它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我十分佩服他对科学的热诚,他认真思索并巧妙解释了科学理论的本性,即任何物理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只是暂时的,而我们永远不能证明它。他还致力于研究量子引力。在他生病期间,他不仅没有得到多余的休息,反而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更加刻苦地研究,废寝忘食,终于得出了量子引力论。
他不仅对量子引力有独到的见解,对宇宙黑洞的研究更是透彻,可以说霍金与黑洞齐名。他首先发现并证实了黑洞有温度有辐射,黑洞在逐渐缩小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辐射不断增强,直至最后变为一个奇点,然后再逐渐增大,以此循环。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爱上了宇宙,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太空,探索着宇宙未知的秘密。我更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高尔基曾说:“充分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的确如此,科学就是力量。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靠什么来增强国力、发展经济、让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答案只有科学。
初二:厉功卿
第四篇:读《珍惜时间》有感
只要有恒心,你也能做到!
——读《珍惜时间》有感
华安实验小学
五年(4)班
侯小宇
指导老师
郑丽坚
今天,我读了《珍惜时间》,看完了之后我深有感触。作文里写了巴尔扎克五十一岁时,心脏病发作,医生说他的生命只剩下短短的几天了,面对这样他没有抱头大哭,而是抓紧时间更努力的工作,当他离开时,留下的是九十六部中长篇小说组成的雄伟史诗———《人间喜剧》。作文还讲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使我明白了珍惜时间是对事业、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想想自己,以前总是在浪费时间。做作业的时候经常看着墙壁发呆;做事情拖拖拉拉,这件事情等一下,那件事情等一下,老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让时间白白地从我身边溜走。
其实学习做事拖拖拉拉,还让我失去了很多。
那一次周末,爸爸妈妈规定我必须把作业写完才能出去玩,我也诚恳地承诺着。做作业时一会儿看看动画书,一会儿玩玩笔壳上的玩具,一会儿上上厕所。不一会儿肚子便“咕咕”地叫,赶忙去厨房找吃的,吃东西也顺便看会儿电视吧……等吃饱喝足时,夕阳已挂在窗户旁的枫树上了。吃完晚饭,要好的同学王鹏来找我出去玩,很显然我得继续做作业。看着好朋友悻悻地走的时候,我心里是最难受的,总觉得我失去的不单单是玩的快乐,还有的是友谊。也只有那个时候我会咬着嘴唇暗下决心:以后要早点完成作业。然而那天夜里我又完成得很晚……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我开始给自己做了一个统计:一分钟我可以写二十五个字,做十二道数学题,抄十个英语单词。同时也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制订了计划,并且附加了没做到时对自己相应的惩罚。很快的,我做事情不再拖拖拉拉了,作业按时完成,并且还有时间来复习当天的功课。其实不是我不会珍惜时间,而是我以前根本没去注意时间。只要有恒心,任何人都是能做到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第五篇:读《时间简史》有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神奇的宇宙
神奇的宇宙
——读《时间简史》有感
071110126—-王苗
在这本书中,霍金将试图勾勒出我们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他简要地回顾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图像的。通过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种引力理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不可能是静态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胀,或是收缩。黑洞是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缩(塌陷并紧缩)时形成的。黑洞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黑。接着他把量子力学思想应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就得出了这样的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这或许类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两维。最后,他给我们讲述我们正如何试图找寻一种统一的理论,它能把量子力学、引力以及物理学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内。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至于对于《时间简史》的认识和了解,我个人觉得《时间简史》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史蒂芬霍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有关黑洞的知识,他在该作品中删除了纯粹技术性的概念,诸如混沌的边界条件的数学等等。相反,包括相对论、弯曲空间以及量子论的课题,它们虽然有点难懂,但是他们却充满了乐趣,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所以,《时间简史》很值得一读。
该书中的第二章“空间和时间”给我的印象最深。首先:空间和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时间用以描述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们与物体运动的各种联系而表现出来。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而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的“太阳的质量引起空间——时间的弯曲,使得在四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神奇的宇宙 的空间——时间中地球虽然沿着直线的轨迹,它却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光线也必须沿着空间——时间的测地线走”。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优势相互依存的,谁不不能离开谁而单独的从在。他们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空间和时间对我是那样的充满了吸引力!空间与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但并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次序,它可能是更基本的次序的一种近似。时间!空间!你们的力量将被力量所突破!让时间、空间向隅而泣吧!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
《时间简史》改变了我的思维,更使我明白不管是什么,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才是最重要。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的飞翔在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