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反思
在初中学过的溶液和浊液的基础之上提出分散系概念,引出分散系的分类依据和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在难度层次上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一般顺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胶体的例子,利于学生对胶体这一新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胶体并非一类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分散系。如果能让学生动手实验或再准备一些不同类的胶体会更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一对难以区分的概念,因此,我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词分析、强调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方法,同时,举出一些物质让学生判断,使学生从错误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再归纳总结出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降低学生的判断难度。从作业反馈来看,不少学生上课并没有能真正理解,还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书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是,一些陌生酸根的盐的电离错误还比较多,知识的迁移能力还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篇:11-12高一化学:物质的分散系
第1单元 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应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 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 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 2
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第三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实验试剂: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植物油乳浊液、CuSO4溶液、Fe(OH)3胶体、泥沙
实验仪器:激光笔、玻璃棒、烧杯
五、教学过程
导课:在PPT上展示黄山云海的图片
教师:我们班有同学去过黄山吗?有没有看过黄山的云海呢?图片上就为大家展示了气势磅礴、云雾缭绕的黄山云海。大家知道吗?这美丽的云海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分散系。下面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板书:物质的分散系
教师:实物展示: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植物油乳浊液请学生观察并回忆溶液的概念。
学生: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的混合物。
教师:回答正确。而泥沙悬浊液是由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植物油乳浊液是由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PPT上展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共同点)同学们发现这三者有什么公共点吗? 学生:都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正确。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系,板书: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系)形成的混合体系
教师:那么如何区分分散质和分散剂呢?看混合物的相对成分,分散剂大于分散质
(PPT中展示表格)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填出刚刚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学生:回答并填写表格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老师知道这个也难不倒大家,那么20%酒精和75%酒精分散质分别是什么?点名回答。
XX学生:20%酒精分散质是乙醇,分散剂是水;75%的酒精分散质是水,分散剂是乙醇。
教师:非常好,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我们已经接触过了很多种分散系,如此多的分散系,如何将其归类呢?第一种方法根据分散系和分散质状态的不同分为9种。那么黄山云海的属于哪一种呢?(呼应开头,对导课留下的疑问解答)(PPT上展示9中分散系,让学生简单看一下,不必掌握)
学生:云海的分散质是小水滴,液态,分散剂为空气,气态。
教师:第二种方法根据分散质大小的不同,分为溶液、浊液、乳浊液,这是三者本质的特征。(重点强调)板书:溶液<1nm(10-9m)浊液>100nm(10-7m)胶体1-100nm(10-9-10-7m)演示动画:滤纸的孔径=10nm,半透膜的孔径=1nm(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对分散质大小有深刻的认识。)
教师:前面两种分散质初中时已学习相关知识,而胶体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学习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板书: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的分散系 教师:胶体的性质又有哪些呢?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1:让学生拉上窗帘,实验需要黑暗的环境,用激光笔照射CuSO4溶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没有任何现象
再同样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啊,这种现象称之丁达尔效应
板书: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教师:那么同学们现在知道如何区分溶液和胶体了吗? 学生:利用丁达尔效应
演示实验2: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泥沙,再向其中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Fe(OH)3胶体,搅拌后静止片刻,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程度。学生:加入胶体的烧杯变澄清了。
教师:很好,这是因为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生活中用Fe(OH)3胶体净水。板书:胶体具有吸附性
教师:学习完了胶体,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比较一下溶液、浊液和胶体
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完成表格。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和表格的完成情况,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没有掌握的同学积极请教别人噢。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回答胶体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趁热打铁,随堂练习一下。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A)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教师:XX同学回答的很正确,没有忘记老师强调的知识点。本节课到此结束,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相关联系,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系)形成的混合体系 溶液<1nm(10-9m)浊液>100nm(10-7m)胶体1-100nm(10-9-10-7m)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的分散系
性质: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胶体具有吸附性
七、形成性评价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A)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第四篇: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黄岩中学
梁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知道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初步学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概念以及与溶液的区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展示三种混合物:氯化钠溶液、植物油和水、泥水,学生讨论得出三者的共性和区别。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
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引导学生抽象出不同点: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10 ~ 10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板书】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森林中的光束、稀豆浆等 【板书】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10m之间的分散系。【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P14实验1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板书】(2)性质:丁达尔现象
【演示】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设疑】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呢? 【学生】用丁达尔现象加以区别。
【讲解】鉴别出的胶体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让我们亲手试一试吧!【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P14实验2,回答问题(2)【讲解】胶体在生活中可以净水,胶体还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5资料卡:胶体的应用
【讲解】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
【过渡】虽然胶体很重要,但我们最常见的还是溶液。【板书】
3、溶液
【观察】学生看图1—9: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 【学生】描述该电离过程
—9
—7
—7—9—7【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发生导电? 【分析】 水溶液中的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讲解】 我们把可以这样的导电的溶液叫做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的溶液叫做非电解质溶液。
【板书】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板书】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过渡】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的状态下电离的过程如何表示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4的资料卡,理解酸、碱、盐在电离意义上的定义。【板书】
5、.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反馈练习】电解质的判断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具体略)【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性质:丁达尔现象
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OH—
第五篇: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 第一节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C=AC+B;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它的公式可写成AB+CD=AD+BC。我们初中所学的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提问】那么现在有一个反应:Fe2O3+3CO== 2Fe+3CO2,同学们来看一看它属于哪一种基本反应呢?
【回答】哪个都不属于。【结论】这一反应并不属于上述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这种单一的分类方法在给这种反应分类时就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单一分类法的特点:标准唯一,分类有局限。既然这种分类方法有局限,那么人们就在尝试中总结出了第二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讲述】交叉分类法是对一种事物以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物质所属的类别有交叉部分。比如我们现在来给Na2CO3进行分类,首先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盐,从它包含的阳离子来分,它属于钠盐;从它包含的阴离子来分,它又属于碳酸盐,钠盐和碳酸盐这两大类物质的交叉部分也就是碳酸钠。这就用到了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个练习题,(PPT展示题目)一个是我们书本上的,这个比较简单,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好,下面来看我们常见的HNO3这一物质的分类。【结论】大家看,单单是给HNO3分类,就把它归入了这么多类,随着人们认识物质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分类方法显得错综复杂,难以研究,于是就产生了第三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顾名思义,树状分类法就是像一棵树一样,由树根长出树干再逐渐分出树枝,不断展开,树枝与树枝之间不会有交叉,所有的树枝共同构成了这一棵大树。树状分类法就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它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
【讲述】下面就进入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部分——物质的分类。在化学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称为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混合物很简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所以这里就不多作讲述了。接下来我们着重看一下纯净物的分类,纯净物根据其含有元素的个数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呢,根据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可以分别举哪些例子?好,那么化合物呢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我们高二高三会专门学到,我们就着重来学习一下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其实我们初中已经学过了,那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回答】氧化物,酸,碱,盐。
【讲述】对,那么你们知道还能再细分成什么呢吗?氧化物又可以根据是否能跟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其他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定义是:只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这个定义大家要记住了。那么仿照这个,碱性氧化物的定义是什么呢?
【回答】只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是碱性氧化物。【讲述】对,那么两性氧化物也就是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大家已经知道的一个两性氧化物就是Al2O3,(板书Al2O3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我再给大家写两个方程式,大家来看看SiO2是不是两性氧化物,板书。【回答】不是,氢氟酸不是强酸,生成的SiF4也不是盐。
【讲述】对,大家要时刻记住两性氧化物的定义,严格按照定义来归类。还有一些化合物不能跟酸碱反应,就给他们归类为其他氧化物,比如CO、NO等。下面我们来看看酸的分类,酸的定义呢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就是酸。酸的分类标准有几个,根据酸电离出的H+数分,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那么类似的碱根据电离出的OH-数分,可以把碱分成一元碱,二元碱,三元碱。这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酸碱的分类标准有好几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根据是否含氧,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根据碱性强弱可以把碱分成强碱和弱碱,大家只要记住一种分类就行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盐,盐的定义呢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盐可以分成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用通俗的话来说正盐就是酸和碱完全中和产生的化合物,比如NaCl、Na2CO3;酸式盐就是还可以电离出H+的盐,比如NaHCO3、KHSO4;碱式盐就是还可以电离出OH-的盐,比如Cu2(OH)2CO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的分类,那么按照我们的这一分类方法,请同学们对以下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小结】这一题同学们都做的很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一分类方法,接下来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唯一,按照这一分类方法分类的典型例子呢就是我们初中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单一分类法的特点就是标准唯一,分类有局限。接着我们学习了第二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分类角度多样,典型的例子呢就是我们书本上的那个例题,它的特点就是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最后我们学习了第三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唯一,它的典型例子呢就是我们对物质进行的分类,它的特点就是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它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做几个习题来共同巩固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PPT展示,分析题目。)
【作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今天的作业是《试吧》第21到22页的题目。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散系中分散质与分散剂的区分。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有三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种吗? 【回答】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提问】对,很好,那么我们用树状分类法把化学中的物质分成哪几类呢? 【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提问】好,那么现在呢有上述七种物质,请大家试着对其分类,看看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回答】四氯化碳和纯净水属于纯净物,剩下的都属于混合物。【提问】那大家看看这些混合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回答】都含有水,都有颜色„„
【提问】好,大家说的都有些道理,那么这些混合物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那么就先以硫酸铜溶液为例吧,上周我们刚学习了溶液的配制,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实验室是如何配制硫酸铜溶液的?
。【回答】称取一定量的CuSO45H2O晶体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蒸馏水,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待其完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摇匀。
【提问】很好,这一过程中有一步很重要的操作,就是用玻璃棒搅拌,那么为什么要用玻璃棒搅拌呢? 【回答】加速溶解。
【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溶解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把晶体放入水中,等它溶解以后我们看不见了,那么溶解的过程是消失了吗? 【回答】不是。
【讲述】不是,那去哪了呢?溶解了。用化学术语来表示,溶解的过程也就是扩散、分散的过程。由此可见,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这种物质扩散也就是分散到了水中。这样形成的体系就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的定义就是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比如在CuSO4溶液中CuSO4就是分散质,水就是分散剂,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前面给出的那几种混合物都是分散系。那么大家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定义来判断一下,上述另外的几种分散系中,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回答】KMnO4溶液中KMnO4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鸡蛋清溶液中鸡蛋清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黑芝麻糊中黑芝麻粉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泥水中泥,小土粒是分散质,分散剂还是水。【提问】很好,上述几种分散系的分散剂都是水,那是不是说,水是所有分散系的分散剂呢?别的物质可不可以做分散剂呢?
【回答】不是,别的物质也可以做分散剂。
【讲述】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两个例子,大家来分析一下哪些是分散质哪些是分散剂。灰尘分散在空气中:灰尘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把AgBr很细小的晶体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无色玻璃镜片中,制成变色镜:AgCl是分散质,玻璃就是分散剂。现在大家对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比较清楚了吧,我们再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分散系,一起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又都有哪些。比如糖水,分散质是固态的糖,分散剂是液态的水;雾也是一种分散系,期中小液滴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类似的烟中固体小颗粒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汽水中CO2气体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空气是一种复杂的分散系,分散质有气体、液体、固体,而分散剂就是空气;有色玻璃中分散质是固体颗粒,分散剂是玻璃。大家看这些分散系中分散质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分散剂也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一个一个这样单独研究是不是很复杂,很不方便呢,那么我们上节课才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在这里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不同来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它们两两组合就可以分出九种类别。每一种类别举出一个例子就构成了我们这张表格。大家试着对每一种分散系进行分析,看看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回答】(请三个同学起来回答,每人分析三种)
【讲述】分类的标准往往不止一种,那么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溶液,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浊液,那么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什么呢?用一个新的名词来命名它就是胶体。那么从这里也就知道了,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浊液还可以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悬浊液和乳浊液,那么胶体呢同样可以再分。胶体按分散剂的状态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我们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晨雾啊,白云啊,烟啊,都属于气溶胶,它们的分散剂都是空气。牛奶、豆浆则属于液溶胶,它们的分散剂都是液态的水。而生活中的水晶啊,有色玻璃啊就属于固溶胶。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小知识,有色玻璃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就可以得到有色玻璃。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就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玻璃,比如加入Cu2O粉末后的玻璃显红色;加入CuO粉末后的玻璃显蓝绿色;加入Co2O3粉末的玻璃显蓝色;加入MnO2粉末的玻璃显紫色;有色玻璃就是一种常见的固溶胶。胶体的粒子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就决定了胶体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性质,具体的性质有哪些,我们下节课再跟大家详细介绍,这节课就上到这了。【作业】《重难点手册》中有关分散系的习题
第三课时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2)了解胶体的应用。
(3)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以旧带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分散系,它的分散剂粒子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叫做什么? 【回答】胶体。【讲述】对,那么胶体分散剂粒子直径的这种特点呢就决定了它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性质。第一个性质呢就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照射胶体时,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照射胶体时,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就叫做“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区分溶液和胶体。大家看这两种液体从外观上看都均
一、透明,不能判断哪一种是胶体,哪一种是溶液,但是用一个激光灯一照,能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就是胶体,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就是溶液,这样就把溶液和胶体区分开了。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丁达尔效应”呢?
(PPT展示小实验动画:丁达尔效应形成的原因)
【讲述】其实生活中产生的丁达尔效应并不少,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比如电影放映时的丁达尔效应,早晨的阳光射入森林时形成的美丽景象,彩灯刺破夜空形成的美丽景象。(PPT播放三幅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到丁达尔效应)
【讲述】我们前面了解到溶液、胶体、浊液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那么我们如果把三种液体混在一起倒入一个容器中,这个容器距上口三分之一处放置有孔径为100nm的滤纸,距容器上口三分之二处放置有孔径为1nm的半透膜,会有什么现象呢?(PPT展示实验小动画)【回答】浊液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胶体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
【讲述】对,这样的装置就能把三种液体的粒子区分开,这是胶体的第二个性质——渗析。渗析就是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利用膜对溶质的选择透过性,实现不同性质溶质的分离。渗析的应用就是胶体的净化。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净化实验。【讲述】从上面的小动画可以看到微粒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伟大的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小颗粒作不停的、无秩序地运动,这种现象后来就被人们命名为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同样也有布朗运动,这是胶体的第三个性质。那么大家想一想胶体微粒为什么也有布朗运动呢?
【回答】因为胶体微粒受分散剂分子不停的、无规则的撞击,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讲述】很好,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布朗运动不是胶粒专属性质,溶液中的离子、分子等也有此现象;固溶胶没有布朗运动。既然胶体微粒在一般情况下都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那么我们如果把胶体放置在U形管中,插上两根电极,再通上电,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实验。
(PPT播放动画小实验,合上电键,请学生起来回答实验现象。)【回答】阴极区液体颜色加深,阳极区液体颜色变浅。
【讲述】对,U形管内盛放的是Fe(OH)3胶体,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 Fe(OH)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Fe3+而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阴极区颜色逐渐变深。这就是胶体的第四个性质——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讲述】那么胶体粒子为什么会带有电荷呢?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阴离子或阳离子造成的。在这里大家同样要注意:电泳现象只有带电粒子才有。有些胶体粒子不带电,比如淀粉胶体,就没有电泳现象。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 a、带正电的有: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因吸附它组成离子的阳离子而带正电。如 Al(OH)
3、Fe(OH)3胶粒;
b、带负电的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粒因吸附它组成离子的阴离子而带负电。如 H2SiO3、As2S3胶粒
c、不带电的有:有些胶粒如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一般不吸附各种离子,故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的有:AgI胶粒。如果I-过量,胶粒因吸附I-而带负电;如果Ag+过量,胶粒因吸附Ag+而带正电。
【讲述】胶粒的带电情况就跟大家介绍到这,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跟带电相关的性质,胶体具有介稳性。这是胶体的第五个性质。我们知道溶液稳定浊液不稳定,那么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胶体呢就处在一种介稳状态。那么大家想一想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呢? 【回答】因为胶体微粒做布朗运动,停不下来。
【讲述】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但是是次要原因。而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因素。下面给大家看一个小动画,大家自然就会明白胶体的介稳性原因。(PPT播放实验 小动画,分析)
【讲述】大家看这最中间的部分就是胶体粒子,它吸附周围的阳离子而带正电,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才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那么大家想一想怎么破坏胶体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呢?从它吸附的离子来考虑。【回答】破坏它表明吸附的那层带电荷的离子。【提问】那么怎么破坏呢?
【回答】加入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跟那层带电荷的离子结合。
【讲述】也就是加入电解质对不对?那我们加入电解质看一看现象。(PPT展示加入电解质胶体的变化小实验)【讲述】大家看到的几个胶体粒子聚集起来沉淀下来的过程只有胶体才有,是胶体的第六个性质——聚沉。聚沉的定义就是用一定的方法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了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提问】那么大家想一想,破坏胶体稳定性的方法除了加入电解质还有什么呢? 【回答】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
【讲述】对,很好。使胶体聚沉的原理呢就是: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排斥力作用;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机率变大,结合成更大的颗粒。具体的方法有三种: ①加热:思路:加快粒子运动速率,从而加速胶粒碰撞,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紧密成大颗粒不易再分离,形成沉淀。应用实例: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蛋清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
②加入少量电解质:思路: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应用实例:盐卤(MgCl2·6H2O)点豆腐;氯化铁溶液用于快速止血。③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思路:带不同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应用实例: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不同颜色的墨水不能混合使用;
【讲述】胶体聚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1)盐卤点豆腐;
(2)不同颜色的墨水不能混合使用;(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5)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讲述】下面我们来对溶液、胶体和浊液进行以下总结。(播放PPT表格)
【讲述】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请大家注意课下复习。【布置作业】今天的作用是《试吧》中有关胶体性质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