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读《围城》有感
重读《围城》有感
(一)钟丽
小编寄语:炎炎夏日,夜晚闷热的也让人无法入眠,在夜灯下,泡一壶清茶读上一本书也是一种享受。
钟丽毕业于始兴中学,现就读于佛山科技技术学院一年级,法学专业。
这是我第二次读《围城》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时候,也许是那时的我心智还不够成熟,觉得《围城》就是一部爱情小说,讲的都是婚姻故事,那时,我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阅读《围城》的,所以当时的我并没有从书中收获到很多。这次,我抛开之前对《围城》的偏见,带着另外一种新的心态去阅读,我渐渐地发现这部小说讲的并不只是婚姻故事,还有出身门第、社会地位、事业、人际关系以及学识历练等一系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围城。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去了就想出来,没进去之前又想进去。他与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纠葛,是他深陷爱情的围城。但他始终没有和她们两个中的任何一个结婚,而是选择了与孙柔嘉结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书中他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因为方鸿渐那样的性格,导致他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每每看到书中方鸿渐的所做所为,心中就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因为仍有不少人像方鸿渐一样,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也许是社会的风气造就了方鸿渐虚伪、软弱而又优柔寡断的性格。方鸿渐是一个带着玩世态度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在购买假文凭的时候,也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也问过自己的良心“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到最后他还是违背了道德,昧着良心买了假文凭。虽然满足了家翁望子成龙的期望,也得到了丈人的欢心,但是方鸿渐的内心却十分煎熬,惶惶不可总日。不仅如此,因为他错误的选择,害得自己的事业受挫,只能忍气吞声地做个副教授,两头不着岸。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的心情,既有对方鸿渐行为有失妥当的不满,也有对他生活在那种社会无可奈何的同情。在那个年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可是他又不甘心做个小人物,他想要越爬越高,因为选错了方向,所以也偏离了。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围城”困境:生活本就是一座由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学习与娱乐等元素构成的围城。作者以“围城”为名,也许是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事业以及生活更像围城。我们都是这围城的一员,躲不开,逃不掉。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习惯了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在这个笼子里待了不久后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更美,于是又进去了另外一个笼子。尽管身心疲惫,但内心依然向往。
虽然方鸿渐只是钱老小说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他却是那个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像方鸿渐那样的人在那个社会是很常见的,钱老借这样一个故事和这样一个人物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存在的问题,当时的社会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来自暗处的不明风暴随时准备困住人,面对如此艰险的生存环境,人们往往只有两个选择,要不你向命运屈服,放弃自己理想,从此不再妄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要不你就向命运挑战,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坚持自己的理想。其实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像方鸿渐一样,既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然而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很显然,自己就会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如今的我们也一样,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我们也许都可以在方鸿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被在自己的“围城”之中,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我们也会有类似于方鸿渐的犹豫不决,再强大的人也会有懦弱的一面,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会犯一些错,也许也做出过错误的选择。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这就是人性啊。我们要做就是不断完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学习,比如说看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就拿《围城》这本书来说,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以及在那个环境下生活的人,从以前的社会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用历史的视觉和用现代的视觉去审视每一个现象,每一个人物。多看书,总是好的。
《围城》已读,心中的波澜尚未抚平,但生活仍在继续。我希望我们都不要自困于“围城”之中,用心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就是围城。
重读《围城》有感
(二)《围城》热播的时候,正读高中。那时候不谙世事,只是佩服剧中演员们的演技,尤其是对饰演方鸿渐的陈道明。但稍带着,也对原著的作者感起了兴趣。于是颠儿颠的跑去找我们的语文老师,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钱钟书其人。老头儿一本正经的说:“像这些小人物,()没有必要去关注。我们考的是鲁迅、老舍和茅盾等,别把时间浪费在他身上。”平生第一次认真请教老师,却得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好不扫兴。好在本人基本不受外人观点的影响,即刻便对老头儿的孤陋寡闻嗤之以鼻,自找了书来读。
不读便罢,读后便把对陈道明的崇敬都换给了钱钟书。幸好那时没有什么“人肉搜索”,不然我一定拿来把钱老先生的家底儿都搜个遍。哪有这样的人啊,冷幽默都被用到了极致了!乍一读还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再想想却忍不住要捧腹!从此不听老头儿上语文课,只醉心读钱钟书。直到高三,换了一个学识还算渊博的语文老师,才重拾对语文课的兴趣。
时光如水般游走,不知不觉高中毕业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有过多少次想要把《围城》拿过来重读一遍,但总是未能如愿。其实有的时候,真的就是自己懒吧!
但最近终于还是把这个愿望实现了,而实现了愿望以后的我,一下子发现,自己当初竟是那么的肤浅!
那时我以为,或者说受当时好多人的影响,一直觉得《围城》这部书就是在阐述作者关于婚姻的理解: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可是现在看来,书中人物经历的何止是婚姻这一座城?
方鸿渐出国留学却终无所学,不得已花钱买了一张假文凭;与苏文纨等留学生们无论真假的“学成”归来,却又“学”无所用;方鸿渐因为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惹恼了暗恋他的苏文纨,结果被伊抖出了自己的风流韵事而遭遇唐晓芙的斥责,恋爱不成;与赵辛楣原本是“情敌”,结果却又成了好友;他不爱孙柔嘉,但爱他的孙柔嘉却故意与他成双入对制造舆论,并最终步入婚姻这座围城,还因此被学校开除;入了城的方、孙二人,渐渐又发现彼此都不如婚前的美好,夫妻关系日见紧张……方鸿渐这个小人物,和众多人一样,从这座城里走了出来,又进入了另一座城,周而复始。大约我们现实中的人也是如此。钱钟书不是在冷幽默,而是冷酷,冷酷地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可能还不自知的生存状态,那个时代如此,现在依旧如此。或者他老人家现在还在天国里,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在一座又一座的围城里跳来跳去吧!
那个时候,可能如每一个人年少时的感觉一样,总喜欢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鲜明的爱憎。我那时是把唐晓芙惊为天人的,并惋惜她没能和方鸿渐(尽管他有弄虚作假的劣迹,但总算还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同入婚姻的殿堂。而对于那个连吃药都要避开旁人、“眼中黑多白少,乃淫邪之相”的李梅亭则深恶痛绝。看了电视剧后,还顺带对演李梅亭的葛优也加了一副有色眼镜,好多年不愿看他演的电影。但事实上,《围城》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主次,都是人间众生相的一个剪影。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不知有多少个方鸿渐,多少个苏文纨,多少个李梅亭!至于唐晓芙,却或多或少成了我们心里的一个梦。更悲摧的是,我们还欠缺了钱钟书他老人家的机智与才气,不能把众多的人物那么和谐的安排到一起,同台献艺,各司其职。
都说看书不能对号入座,其实真要是对上了号,自会有对上号的乐趣。钱老先生太聪明,他在不动声色地把我们大家都“幽”了一“默”,却让我们看着自己的表演还会傻笑,等到发现自己上当的时候,也只能惊叹于他的诡谲!好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或许我现在的理解依旧还是流于肤浅,或许若干年后,我还能读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味道来。期待着吧!
再读《围城》有感
(三)作者:张楠
初读《围城》,约摸是个十七八岁,那时思想比较单纯,权当做消遣书看。
近日重读该书,是因为我也进了这围城。扉页上是钱锺书妻子杨绛的“围城”题字,字体清秀中透露着几丝倔强和苍劲。书后还有杨绛的写的后记,可见其恩爱程度。
再去看小说内容,隐约间嗅到些许花季的气息。真是“‘书’犹如此,人何以堪”,引得自己多情的唏嘘“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事不可追。”
钱锺书先生的才学是不用多说的。《围城》中,先生的笔法诙谐幽默,让读者一笑到底。尤其比喻用的游刃有余出神入化,往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却又贴切之至。许多比喻,都是神来之笔,毫不相干的两样事物被先生的笔一牵连,反倒显得恰到好处,细细咂摸一下又让 人有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新奇和惊喜,实在引人眼眸,叫人欲罢不能.这,是我很早前就读出来的。
按照“温故而知新”的理论,我所知的新,就是在让眉宇松弛之余,字里行间暗藏的玄机给人留的深思。小 说里主要写了主人翁方鸿渐与苏、唐两位小姐的爱情故 事,但爱情终未修成正果。“围城”是婚姻的喻体,里边的人想出去,外边的人想进来。故事情节不太起伏,导致整本书就如同一个顶级厨师烹饪的小菜,精致而别有风味。我猜疑这是先生主职学者,而写小说是他 的业余爱好的原由。自然,这也导致他写小说跟一般作家,尤其是现在的全凭情节起伏惊人而行文粗糙的网络小说作家不太一样,他写作是很从容的,不为写作而写作,这种姿态,对 他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应该说是一个决 定性的因素。
有个书评家曾对围城这样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 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 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 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 议。这一点我隐约看到了一点影子,书中对旧时期的知识分子调侃不断,在冷嘲冷讽中挖出他们的劣根,让读者饱尝奚落人的滋味。境界更高的,则是思考书中的人物最终沦为芸芸列子中一员的时代问题。
《围城》是该细嚼慢咽的,没进来之前的要读一读,想出去的也要读一读,如此,你的心就不容易被任何困顿包围!
第二篇: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老先生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上个世界四十年代创作并发表,并迟至八十年代初期才经海外学者夏志清等的介绍和述评,被人们重新关注和读解,一经传播开来,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围城》热。
钱钟书认为,艺术可以让转瞬即逝的美凝结成永恒。
打开城门走进《围城》,《围城》成为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无论从文人的批判角度,从文化的解构角度,还是从思想和智慧的角度来看《围城》都仅仅是一个方面和一种视角的解读,这些方面和视角,都离不开《围城》首先是一部用传统写实手法创作的“写实小说”和“虚构小说”,虽然这其中不乏现代派小说创作思想诸如解构注意、存在主义的影响。作为初步的和基本的阅读,我想我们尽可以用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来欣赏《围城》的生动故事。让我们来看看《围城》的故事情节。《围城》的故事情节是明晰而有节奏的。《围城》艺术全书共九章。以方鸿渐回国求职、工作和恋爱、结婚为线索,从1937年方鸿渐乘坐法国油轮白拉日隆子爵号回国,到两年后上海与孙柔嘉分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章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序幕。油轮在苍茫无语的大海上独立成一个欲望的人间世界,方鸿渐与鲍小姐逢场作戏,臭味相投,苏文纨对方鸿渐一厢情愿,争风吃醋,这个三角的关系,一方面演绎着卑俗和粗鄙,无心的无爱的欲望成就出“短平快”的苟且之乐,一方面勾勒出首先是女博士然后是老姑娘待字闺中所可能激发出的人的全部庸俗和浅薄。这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画面。同时作者用回顾的方法,插叙方鸿渐的身世,特别是他怎样“智斗”外国文化贩子买博士文凭的过程,这是留学西方的所谓“精英”们从西方文化里邯郸学步所承受到的一种走到极端之后的虚伪和荒谬。这一虚一实,相应成趣,为整个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人物活动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全书的一个波澜。方鸿渐回到上海,在岳丈周经理的银行里当小职员。此时,中日战争爆发,方家逃难,方鸿渐等成为“边缘人”。仿佛历史的循环,船上的“三角”泛滥成大都市的“三角”,不过角色略有调整,苏文纨在继续一厢情愿的追慕方鸿渐,而方鸿渐却爱上苏文纨的表妹、年轻的大学
生唐晓芙。在三人之间充满犹豫和猜忌、避让和进攻、等待和表白的种种纠葛之后,方鸿渐和苏文纨决裂,苏出人意料的和平庸而做作的曹元朗结婚;与此同时,方鸿渐却认真的爱着“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不乏真情和热情,一切都具有理想的色彩。不过电话里阴差阳错的误会使方、唐之间越离越远,唐的最终离去,成为小说里的一笔哀怨遗憾。
在这两章里,方鸿渐人物命运关系或疏或密的种种文化人纷纷粉墨登场,既有受过西方文化浸润的曹元朗、赵辛媚、褚慎明等海派人士,又有深得传统文化和市民文化精髓的方鸿渐的父亲方盾翁等。
第四章可以看做是一个过度,一种兴奋和紧张之后的踹息和整理。方、苏、唐三人冲突打了一个结后方鸿渐需要摆脱,需要继续寻找他的“围城”。赵辛媚与方“同病”不“同情”,作为糊涂的“情敌”,他企图用三闾大学的聘书隔开方、苏二人,又因此而帮助方鸿渐走进另一座“围城”起了跳的铺垫。这一章里,以后将成为方的旅途伴侣、三闾大学的同事和以后作为爱人的孙柔嘉有了初步的表现。
第五章是全书的第二个波澜。方鸿渐等人从上海大都市进入内地乡镇,在这个旅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图画,包括战争期间处在战争“边缘地带”的内地社会政治状况和社会底层人物的心态。
围城中还塑造了一大批“新儒林”文化人的形象,此一大批生活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或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或在传统文化里浸染熏陶的知识分子,表现出的种种可笑而可悲的种种病态心理,作者用犀利而讽刺的笔触,为他们画像,人生是想的种种喜剧的面貌,被撕裂开来,这些人物的认识价值,又岂止在那个时代?
把比喻看成一种智慧,是钱钟书的文学创作时间的重要启示。钱钟书在理论专著《谈艺录》中,有大量文字论及比喻。
在《围城》一书中,关于比喻,钱钟书有“相异相比”等理论,这里简而例证。如关于爱情的比喻,是用具象喻抽象,钱钟书“近取诸身”,分别用“起火”和“热带”植物来比喻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不同的爱情情感特征。他说“老头子恋爱听说想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年轻人的恋爱呢?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两的交情像是热带植物那样飞速的生长”。写没有爱情只有肉欲的爱,“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
上述几例,都体现了钱钟书的比喻思想,一是作为本体和预提的事物都相隔
极远,是“千里姻缘”配成眷属;而是作为比喻他的事物都极简单,人们极为熟悉,一经联系点破,有豁然惊喜之感,三是这些比喻的拟构,都渗透着钱钟书的理性思维和理性批判,无不是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敬畏剖析。
而在《围城》中的最后一段,是否是在说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呢?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在追求理想和对于现实的无奈中呢?
由理想转化为不那么理想的现实,或无奈的接受,或逃避去追求心中的下一个理想,当现实无限接近于理想,怕是应该能够冲出“围城”了吧!
第三篇:重读“老三篇”有感
重读“老三篇”感
“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凝结着上一代人抹不去的情怀,成为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思想焕发的无穷活力。重读“老三篇”,掩卷深思,无论是张思德、白求恩,还是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钱学森、杨善洲……,他们都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特质: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征程上,他们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创造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以及汶川抗灾救灾精神和重建奇迹。平凡创造伟大,这里面无处不闪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普通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当前倡导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再读“老三篇”,从中使我感悟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使之转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历史重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敢于同错误思想作不疲倦的斗争,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展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时时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以奋力拼搏、奋勇争先、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来自基层、工作在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处处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
“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始,已从新的战略高度、新的历史起点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在向新的奋斗目标进军中,面对国际环境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难阻力,广大党员带头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化压力为动力,转危机为契机,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排除万难、不懈奋斗,争创新的业绩,夺取新的胜利。
第四篇:重读《党章》有感
第三教工党支部 王晓春
最近,我重新认真地阅读了党章,通过进一步学习,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入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保持党员的领先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学习《党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一规定,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是党员思想入党的集中表现,也是与一般群众区别的重要标志。共产主义觉悟,主要体现在对工人阶级的地位、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是要在思想上想着人民,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行动上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就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
第 三,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乐于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乐于承担艰巨任务,乐于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奋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群众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特权,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本色。这里关键是永远二字,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无论地位、条件、环境怎样变化,都要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同周围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集中概括了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学习、理解和认同党章,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党章篇幅不长,但每段内容、每个观点都是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都是宝贵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认真学习和履行党章,是对每个党员的毕生要求。学习好党章,目的是贯彻好党章。增强学习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党章,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树立党员意识。作为一个党员,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鲜血和理想。要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树立党员意识,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中是个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自觉增强党员意识,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以上是我学习党章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牢记党章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保持深职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为推动学院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上师范的时候就读过《古文观止》这本书,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自己学好文言文,里面所选文章的篇章结构、文言语法,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时隔十几年,我重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本书再一次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古文观止》选录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200余篇名篇佳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它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注入一股凛洌的清泉,安抚我们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这是何等丰富的精神境界,豁达洒脱,超然出尘。我每读于此,灵魂不由的颤抖,人生的悲欢离合,功业的得失成败,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浩翰的宇宙下,算得上什么呢?
《古文观止》里有古老而又实用的智慧,质朴而又圆润的处世方法,亲近它,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唐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悛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这劝说皇帝的话,直率中肯,委婉有度。类比当今,在工作中,也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广积德义,以期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
《古文观止》里有清新隽永的散文名篇,有气势恢弘的谏论奏疏,有荡气回肠、哀宛曲折的书表说传,亲近它,能够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提高我们的人生品位。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以求得到谅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者申诉了自己辞不应诏的苦衷,讲诉了自己和祖母特殊的情感。为祖母,写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感慨;为国家,写下“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豪迈。措辞委婉,极富感染力,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古人评价: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书名的意思是,把这本书上的古文看完了,中国的古文就看得差不多了。我却认为,这本书只是打开了中国瀚如烟海的古文殿堂的一扇门,中华五千年灿若星辰的悠久文化,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最明亮的精神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