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30天写小说》有感
读《30天写小说》有感
白山碧玉
最近心浮气躁,始终静不下心来,《彼岸花开》写了又改,改了又删,删了又重写,重写了又删,反反复复的,始终找不到自己要的那种感觉,反而更加的焦虑和急躁,所以只好读书、学习,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暂缓急躁的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
最近看了几本书,第一本就是克里斯巴特的《30天写小说》书很薄,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精髓不少,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通过作者的提点而豁然开朗起来,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摘录几条重要的语句分享一下:
1、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有可能实现。
2、写作能够保证你在失去青春年华和美貌容颜之后,仍旧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3、开头容易,坚持难。
4、阻碍人们实现文学创作梦想的并不是缺乏天赋,而是缺乏截止日期的压力。只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又一个和谐的环境和适当的期限限制,奇迹就会发生。
5、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愿完成写作——而且又非常享受整个写作过程——原因就在于我们写的又快又急。由于时间紧,压力大,我们肾上腺素咆哮的声音早已盖过自我批评的声音,从而减少了成年人进行创意写作时的过多顾虑。
6、就写作而言,早行动肯定比晚行动要好得多。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属于这个阶段的热情、困惑和精力,而它们对小说创作都各有价值。
7、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新的小说。如果一味往后拖延,那么我们本来有望写出的一本好书就可能会被错过。
每一句都很朴实,都很简单,但是大道至简,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都直击我的命脉,尤其是最后一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新的小说。如果一味往后拖延,那么我们本来有望写出的一本好书就有可能会被错过”.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尤其的深。
《沐晴之》《邪魅依云》《上海黎明》的草稿都是已经打好的,甚至都已经开篇几万字了,只是后来因故耽误了,那么,既然我现在打算重拾梦想了,为什么我却不愿意继续写下去呢?为什么固执的非要等到觉得能写好的时候才来写呢?为什么非要重新写一个新的故事呢?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个阶段就去写它呢?要知道,越怕糟蹋了它,越赋予高的期望值,那么压力就越大,而有些压力是必须要卸掉的。
有的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所以,丢掉不必要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吧,删繁就简,去掉功利性和目的性,单纯的就是要写温暖的故事,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加油!
第二篇:读《我班流行写小说》有感
读《我班流行写小说》有感
“哈哈哈哈,太、太、太搞笑了。”你一定想知道我在笑什么,不用猜了,我来告诉你吧:我在笑“阳光姐姐”写的这本名叫《我班流行写小说》。看完这本书我的肚皮都快笑破了。因为“阳光姐姐”写的书语言都非常幽默,不如我给你说一两句让你也开心开心,比如“严刑拷打”之后,就是“逼供”了。如有雷同,纯属见鬼等等,好笑吧。笑也笑过了,开始进入“正题”了。现在我来说说这本书的故事大概:这本书的主角名叫宁佳心,女,十二岁(六年级,比我大),外号:夹心饼干,笔名:依贝丸(因为她很喜欢吃丸子),官职:文艺委员,死党:黄小月,卢竞。主角介绍完了,该说故事情节了:这个宁佳心看了她姨妈给她买的小说,看完之后打算自己写小说,不过只能是偷偷地写,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女生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她在写小说,而且她还很怕她的班主任陆老师随时发现,因为这个陆老师不让学生们看小说、上网,更别说让学生写小说了,因此,她们班看小说就像在做地下工作。就在宁佳心开始写小说时,她的同桌也开始写小说了,可是宁佳心的同桌不像宁佳心那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写小说,而是到处吹嘘自己在写一部长达10万字的小说。后来宁佳心的死党也开始写小说了。但都不和宁佳心写的一个类型,宁佳心写的是一个亲情故事,名叫《水蜜桃别墅》,黄小月和卢竞写的都是幽默风趣的故事,名字分别叫《同桌冤家对对碰》和《小子,别和我耍酷》,她们仨人组成了一组合名字叫做“丸子军团”,而且她们的小说里有许多幽默可笑的语言,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说了。还有后来她们的班主任换了一个年轻而又温柔的,和以前的班主任的做法完全相反。于是她们把小说发表到网上,有许多人都说好,只有一个网名叫“好心人”的人说不好。最后连“阳光姐姐”都要把她们的小说出版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老师好心不让学生上网、看小说。可是上网也不是什么坏,主要看你怎么用它,如果不分白天黑夜的上网当然不行,适当的上网事可以的。看小说能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坏处,如果看那些黄色的书是不行的。我知道了做一件事要坚持不懈如果是好事最后一定会有回报。
铜山县实验小学五年级:马冲
第三篇:读《鲁迅小说》有感
读《鲁迅小说》有感
读完《鲁迅小说》,至今还意犹未尽,这本书有分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怀旧》四个小说集,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精炼,极富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愤怒而又带有鼓劲的语气,激励着当时沉睡的中国人。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急切地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振我中华雄威!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如《故乡》、《药》、《祝福》、《肥皂》和《孔乙己》等等。
当我读完鲁迅先生的《鲁迅小说》这本书的时候,更增添了我对鲁迅先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崇敬。透过《鲁迅小说》里所有文章内容的背后,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和文章的真正内涵。一口气读完它方知:鲁迅先生的《呐喊》,旨在感召当时的中国人民能够迅速觉醒过来,为一个全新的中国而抗争。鲁迅先生的《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篇》,“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我最喜欢读鲁迅的《彷徨》这一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
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鲁迅先生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
第四篇:读卡夫卡小说有感
读卡夫卡
卡夫卡一直是我很钟爱的一个作家——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附庸风雅。是啊,他的作品,我连一篇都没有真正读懂过,谈何钟爱。卡夫卡的作品,情节是那样的支离破碎,逻辑是那样的不合常理,思路是那样的断断续续,主题是那样的曲折晦涩。面对他的文字,我就像面对着一堵昏暗且高大的墙,知道墙后面有无尽美好的风光,而我却只能抬着头眼巴巴地看看,望洋兴叹。然而,他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那么有味道。在他那象征意义极强的文字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喷薄的生命力和对文字艺术的狂热追求。所以罢,我还是打算在这里写一点关于卡夫卡的东西,既是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表达对这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
鉴于卡夫卡的长篇要表达的东西过于纷繁复杂、难以阐明,我挑三篇卡夫卡的短篇,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骑桶者》。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第一人称“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地区。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他所虚构的场景是荒诞甚至带着几分滑稽的。我初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卡夫卡写了什么。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用骑着木桶这样奇异的方式去借煤?为什么“我”借煤会失败?
文章原文说:“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文中的“我”,自卑,惶恐,却又极力地想让自己这样乞丐式的行为变得体面些,他把自己想象成骑士,用如骑士般的姿态前去借煤。但他只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无论姿态是否像骑士,他的灵魂始终是蜷缩着畏缩着的。他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他的畏惧心理使他的话与教堂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听不真切。而且,他飞在空中,这样的交流方式也让他的处境更加困窘。他借煤是注定失败的,并且,这个失败不能怪别人,只能归咎于他自己。
文章的最后,老板娘说 “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还用围裙扇走了“我”。这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扇到冰山区,这夸张的手法里,突显的是“我”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
这篇小说似乎有点黑色幽默,耐人寻味。在小说似真似幻的氛围中,我不禁想到,是否我自己和这个世界也是格格不入?是否我也在抗拒着什么?是否外在明朗阳光的我,也只是小心翼翼地蜷缩着,不能很好的融入这个世界中?
第二篇是《地洞》。它同样也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小说叙述主角。“我”是一行将年老的动物,“我”建造了一个地洞,打算在此度过余生。文中充斥着大段大段“我”的矛盾、焦虑、复杂的心理活动。比如,“我”只是防守型的小民,“对任何一种比较认真的进攻,我都准备退让”,从这一目的出发,减少地洞与外界的接触面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地洞像病毒一样地蔓延扩散;一次 “我”为了确证地洞入口的安全而进行的外出考察,这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是小说的高潮,然而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地洞内的一切设施的作用全是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我”的每一项行动都处在矛盾中,“我”像钟摆一样地来回奔忙,时刻处于不安中。
《地洞》通过对小动物心理状态的描述,惟妙惟肖的写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终日战战兢兢,没有依靠的恐惧心境。“生活中有种种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来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种无法逃脱的不可能性。”卡夫卡如是说。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虚妄的,是另类的,他血液中有对永恒的强烈渴望,他的脉搏里是对孤独的默默抗争。
艺术家的悲凉就在于这个现实的世界,和他们理想的世界有着太大差距。他们的癫狂他们的咆哮,是不被人理解的。他们宁可去放纵去沉沦,也不愿自己的灵魂受哪怕只是一点的玷污。他们或许是生活的弱者,但是他们生命的激情是无与伦比的。第三篇是《变形记》。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母亲看到他的模样晕了过去,父亲哭了起来。格里高尔还因为这个丢掉了饭碗。格里高尔由人变虫以后,家庭的经济越来越困难,父亲、母亲、妹妹都出去工作,但还无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为此,格里高尔心中非常伤心、惭愧。渐渐地,一家人的脾气都暴躁起来,格里高尔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终于,在一个“窗外的世界透进第一道阳光”的早晨,格里高尔的头无力地垂下,鼻孔里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离开了人世。
小说荒诞的情节中,赤裸裸地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说的结尾令我心头为之一颤,我如鲠在喉,有种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的难受。格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甚至比原来还要美好。格里高尔就像是被忘记了就像是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回归本初。这种人与人的维系,是多么令人心寒。卡夫卡用他手中的笔,写出了这辛辣的一笔。
卡夫卡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让我们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我始终相信,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解、认识、联想,并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在这里,只是“成一家之言”,寥寥几字,不值一提。
第五篇:读金庸小说有感
读金庸小说有感
还记得接触的第一本金庸小说我记得是《血溅迷宫图》当时不知是谁写的,且只是短篇,没想到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毫无间隙的读完了,随后就没读过他的小说,直到后来高三时读了《笑傲江湖》以后,渐渐迷上了他的小说。后来也就知道原来我读的第一本叫作《白马啸西风》,且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个“白”字而已。随后又读了“倚”、“连”、“书”直到我现我读完了金庸的十四部小说且加上一本《越女剑》,有的还读了几遍,我是个不喜欢重复的人,但回想起那个情节之时却不免要回头多看几眼,深究其原因,甚至是心理变化,却甚是精彩。
后来读的次数多了,有时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小说之中,当然这就不免有些许感触,为的那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而扼腕叹息,或为那百折回肠的情节而赞叹,也为那书中所传颂的精神产生共鸣,现例举几例希望可以共勉一二!
天龙八部这本书可谓集金庸小说之大成,其势甚宏,主人公萧峰可说是近乎完美的天神般人物,但对于其死每次读来都不尽扼腕叹息!英雄终究不是神,终有英雄的悲剧,萧峰虽为大宋所容,但不却不为本族所容更不为自己良心所容,那一刀终究还是下去了,何其豪迈,便是英雄,生,轰轰烈烈,死,亦当为鬼雄!是男儿也复有柔情,或许这一刀切去了兄弟,切去了众位豪杰,确把阿朱拉的近了,只不免塞上牛羊空许约,看不到羊边马儿走,幽幽水边流,美人英雄离去,空怅惘!
从这里我读懂了何为兄弟之义,又何为舍己而救万民于水火的菩萨心肠。连城诀虽为金庸的中篇小说,却不失为精品。主人公狄云朴素憨厚的性格令人过目不忘,然拜金者那种为夺财宝而透露出阴险奸诈残忍又使人观之胆寒,有为了财宝把女儿活活憋死在棺材里凌退思,有为了财宝不惜牺牲女儿终生幸福的戚长发,更有为了偷生而食结义兄长尸体的,其行为何其卑劣,其用心何其恨毒,其手法又何其老辣,但最后还不是一个个弄得不得好死,得到的却是有毒的金钱!细想来,却不禁痴痴一笑,一生之中要那么多钱“干嘛,又何必提心吊胆费尽心机去赚那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金钱!
从这里我读懂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生性豁达,放荡不羁,豪气干云,嗜酒如命,此何者也,令狐冲也!令狐冲是天生的隐士,一生之中只觉得能娶到小师妹就很幸福,可事与愿违,他有很多常人的悲哀,林平之横刀夺爱,师父师娘猜忌,内力尽失,却不得以酒消愁,愁断肠,用此种方法来作贱自己,此作法更接近于常人,所以令狐冲深得读者喜爱。他或许有点像张无忌有时会顺从自己的命运,但却比他强的多,豁达的他不曾为小事萦怀,于一正一邪之间傲然独立,此才是真性情男儿!
从这里我读懂了“拿得起,放得下,才男儿真本色也”。
当一十六弹指一挥间轻轻走过,一个大侠带着一颗几许幽怨,几许期盼的心和一只不知活了多少岁的巨雕在南海之畔苦苦等待,去等着那飘逸洒脱的仙子,而当等来的是一场空时,心口像锤击一样,去绝情谷吗?只能空想倩影,去找吧,去追日落吧只盼这落日不要落下,不要把这仅有的希望带走,然而终究还是落了,如同心的落幕无声无息却已经死去,惟有一跳以殉那纯洁的仙子,就是这跳看到了爱的真诚,看到了重逢的希望,杨过这位孤傲的侠者,痴情一片,惟别而已,黯然销魂,侠之风流唯君尔!
从这里我读懂了什么叫从一而终的爱情。随着读书的深入,我开始读他的一些评论本,以及各位大家对其中人物的剖析,原来发现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或许还称不上是玩物丧志吧。从我而言我对金庸小说不敢妄下断言,不免贻笑大方。但其情节之精,构思之巧,语言之美,是其他小说家不可同日而语的。虽说有金(金庸)古(古龙)柳(柳残生),却说柳残生吧名字都不大响亮又怎见其小说高明之处;读古龙之书却有一种紧促之感,因为古龙惯用短句有气势,究其文化底蕴,气势之大却不免稍逊一筹;且说梁羽生吧,其小说可谓虎头蛇尾,往往看了前章就会知道后章,他的小说在我看来只能是散文化的语言很优美,却很空洞。
且金庸小说惯用历史为载体,往往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其文章总是处处弥漫着浓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再者其小说人物形形色色,读其书,似走进一个个精神世界,总有一个人物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印证。从这里我们读的不仅仅是小说的情节,感受的也不仅仅是其文化底蕴的深厚,更多的是我们能从主人公身上吸取的那种遇困难越挫越勇,正直,知足常乐的品质,小说人物可以死,但其精神却是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