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引爆点》有感
读《引爆点》有感
引爆就像上面这首歌的突然流行一样,可能歌手声音真的不错、歌曲歌词很美,也可能是与《速度与激情》人物的应景,但无论如可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引爆点。
本书就流行三法则来论述了引爆点的产生基础,有很多事实举例,以下就文中的三法则做个人观点论述:
其一,个别人物法则,本文说到了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觉得可以亦可以意见领袖和谈判家来代替。小米的成功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为发烧而生”这个词,发烧友其实就是小米受众群体里的早期意见领袖,这些人在小米受众群体中间接性的做了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为小米打广告。而在另一方面,小米本身的产品经理也是很成功的谈判家,为发烧而生本身就体现了小米对这些发烧友的痛点把控,这是小米突破式增长的关键所在。个别人物法则讲究内部的优秀谈判专家和市场领域的意见领袖合力,对内要找到优秀的人去推广产品,对外要先抓标杆用户,慢慢积累口碑,因为粉丝效应已经漫过了传统的营销模式。
其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亦可称之为护城河的搭建。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品本身更如果不是非常好即使推广出去了,最终的客户留存率、市场活跃度都不会好,更不要说变现能力会有多好了。苹果的极简思维、小米的高性价比特点都为他们的盛行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我们常说商业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市场里也没有所谓的铁杆粉丝,说白点顾客也是趋利的,如果有比你更好的产品且转换成本也不高为什么不换呢?不换也许这个顾客真的有病。我觉得附着力因素法则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接地气、用户思维):市场调研不再仅仅是问卷等抽样式调查了,做产品的也不能完全待在办公室做产品,因为产品到底好不好只有用户知道;产品的持续创新(居安思危):市场没有绝对的霸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不同纬度下一定是颠覆与被颠覆中发展,比如小米很早就做出了米聊,很具创新性,但还不够持续创新,所以最终还是被微信击溃;产品的转换成本:用户都有两个基本思维,从众心理和舍小保大,比如为什么会有品牌的认知现象,即使有不知名的品牌质量、价格更有优势,还是不愿意更换?如果你用QQ或者微信很多年了,你会轻易更换新的账号吗?或者换用其他APP,我想你不会,因为好友们都在这里,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个转换成本就很大。
其三,环境威力法则。古代作战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流行三原则也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归纳,个别人物法则即人和(主体),附着力因素法则即地利(产品),而现在要讲的环境威力法则则是天时(时间、空间)。如果以主客观因素区分,前面两个法则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而环境威力法则我觉得可以算作客观因素。比如,分享经济在国外很盛行,但在国内却发展很慢,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强行以国外模式推行的产品往往举步维艰,只有两种解决方案:国内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化,或者国外模式针对性的改变。又比如,我们都知道阿里占据交易端口(重运营),腾讯占据社交端口(重产品),百度占据信息端口(重技术),公司的文化其实很不一样,现如今BAT跨界格斗愈演愈烈,但一方做的新产品真的能完胜或者比另一方的主营业务更流行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或者这将有一个漫长的路程要走,因为环境基因不一样。环境威力法则我觉得讲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敬畏心,顺应时代需求:比如互联网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但传统行业真的会很快消失殆尽或者转型吗?又如酒店业被民宿文化的冲击真的是毁灭性的吗?我觉得至少时间上不会这么快,因为生产力或者思想的变革总是从上至下,至少现在农村的大变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BAT并没有把蛋糕全部瓜分。因为在时间、空间等维度上,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会有亚马逊蝴蝶效应,如果可以你就去改变环境,改变不了那就请适应它。
流行三法则无此消彼长之说,三者相辅相成,最大的引爆点即三者交集最大之时。
第二篇:引爆点读后感
苏州四维空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引爆点》读后感
《引爆点》这本书之前就有看过,还是夏总的推荐。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眼界开阔了一片,并有感而发做了当时学习交流会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延长,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也慢慢模糊起来。古语云: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很有道理。闲暇之余再次翻起《引爆点》还是有很多感慨。
《引爆点》这本书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吸引力,值得细细把玩,认真研究;书中讲了如何引领流行,引领流行需要具备的条件,这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很有实际用途的。这本书条理很清晰,在第一章节就很明确的指出了,引领流行的三法规: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然后下面的各章节分别对这三法规进行了解释与认证。
一、个别人物法则包括: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联系员:认识很多的人,内行:在某个领域,或对某些事情很专业,一般人都会向他请
教;推销员:这类人比较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或好的事情推
荐给周围的人;这三者往往会不经意的带动了流行潮,他们天生的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并且对周围人具有影响力与感染力。
二、附着力因素法则:有些东西是否能够流行,还得看自身,本身是否
具有影响力,而这些是需要不断的去对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例
如书中提到的例子《芝麻街》与《蓝狗线索》这两个电视节目,他
们之所以能够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带来突破性的效果,是因为他们不
断的分析研究着儿童的心理以及儿童的行为,故制作出的电视节目
能够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儿童电视节目中的热点。如果
他们本身就是个没有根据瞎编的作品,即便是利用再多的人去宣传,应该也流行不了的。
三、环境的威力法则:环境的威力法则与人的心理有关,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对相同的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在到处都是垃圾的地方很
容易随地扔垃圾,但是当到了一个干净的地方时,却会自觉的把垃
圾扔到垃圾桶中,这便是环境的影响了,人的心理过程是很复杂的,没有说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好人会在某个坏的环境下做坏事,坏人会在某个好的环境下做好事;这都是极其可能的。所以想要制
苏州四维空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造流行,也需要去关注环境的对人的影响。
《引爆点》这本书其核心还是对人的考量,如何引爆流行,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对人的研究了,如论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都是需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及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寻找到这三个关键流行引爆点。
第三篇:《引爆点》读后感
示例1
最近读了《引爆点》,作者是个美国佬,名叫马尓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在前几年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错。
“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很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它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和”,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六步分离”“情绪感染”“破窗理论”“通道容量”“扩散模型”“传真机效应”“内行陷阱”等等,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加以佐证,十分的严谨。当然,文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言论,精辟之至,直指人性。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比如美国那个著名的杀人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另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一个案例:实验员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注射免费疫苗,采用了“高恐吓”和“低恐吓”的方式,希望让学生行动起来。但是,最终发现,两种方式并没有区别,去的学生总共只有3%。后来,实验员在宣传册上加了张去医务室的地图,结果发现,学生响应率竟变成了28%。其实,学生并非不知去医务室的路,但一张地图竟有如此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忽然间,我发现这个实验和营销学的一个理念十分相似: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挺不错。但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案例过于拖沓乏味,文字有些枯燥晦涩,读起来有点吃力,没有足够的快感。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水平有限?已经不得而知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示例
2《引爆点》一书是《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被《福布斯》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他对社会上突如其来的社会流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世人详尽剖析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发现了导致流行的因素,他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可以轻易地推动起一个流行潮。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读完此书,我想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字,分别是“引”、“爆”和“点”。
引
“引”,它代表的是流行三法则之一,个别人物法则。格拉德威尔在本书中讲到,个别人物会对某种产品或某种信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将这些人物在 “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很生动地概括形容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想把这些极少数的三种人物在“流行”中发挥的作用用一个“引”字来概括。
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联系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职位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些联系员的存在才“引来”了不同领域的人们的联系,才给某种社会流行浪潮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行就是那种“什么都懂的人”,内行掌握着最多的信息,而且他们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他们对这些信息的态度和看法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流行”程度。这类人很愿意向其他人坦白所掌握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说服力。所以,要使一个信息或产品流行起来,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说服人员,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谓的推销员。
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种人没有很深的知识,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让见到面的人在短暂的时间就交付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大众用简易的语言相互沟通。如果人们对选来的信息并不相信,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而且,与其他两种人一样,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
这三种人在社区工作中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社区工作中,要想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顺利贯彻,使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顺利推行并为老百姓接受从而取得实效,充分发挥这三种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辖区内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即“联系员”,把社区老百姓的各种真实的想法反映上来并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其次,把这些民生需求和解决办法交给具有对社区事务比较在行的“内行”去辨别,去筛选,经过集体讨论后形成党工委决策;最后通过组织机制把这些决策使机关各职能部门分工掌握后,提交给推销员,通过推销员的作用把各项决策和任务贯彻下去,让老百姓接受,并变成实际的行动。这样整个社区由于这些人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作就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也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四篇:读《引爆员工潜能》有感
读《引爆员工潜能》有感
《引爆员工潜能》一文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把如何引爆员工的潜能的方法写得淋漓尽致,读这篇文章后受益匪浅。
全文主要分三章节来写:
1、先听后说,让沟通无障碍;
2、给员工定制一份“激励菜单”;
3、适度授权,让员工“动”起来。当读到每章节时结合平时自身的管理发现自己管理上存在着的问题,找到了改进方法。
“先听后说,让沟通无障碍”这章节里使我感受很深,文章讲述了如何倾听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抱怨;站在什么角度去倾听、倾听的艺术、倾听的类型、倾听的习惯以及倾听的姿势等。
如何倾听员工的抱怨,减轻员工的愤怒,从而达到释放员工的潜能呢?文章用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怎样先倾听员工的牢骚、愤怒和不满;乌托从商店买了衣服遇到质量问题到商店找到服务员讲述事情经过时,遭遇三个不同的售货员处理方式的两个故事来讲述先听后说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和抱怨。我们平时的管理难免出现员工抱怨、不满的现象,读了这篇文章后使我深知管理中应做一个善于倾听别人讲话的人,把倾听当成一种责任,让员工平息抱怨,而不能采用“堵人之口”方式增加了员工的愤怒。先听后说能成功激励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找准燃点,在合适的时机点亮它,就能收获一束灿烂的光彩。
文中还谈到倾听的几种方式:站在员工的角度去听,学会换位思考;听懂后再说,不要妄下结论;并且听还要加大脑分析,听出员工的言外之意,认真领会他们的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听懂后再说不要妄下结论这点里举了一事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的对话,那些没听完小朋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就嘲笑他的那群人,致使小朋友遭受委屈,实际上这些人阻止了小朋友的潜能,然而林克莱特认真听完小朋友的表述后则感觉到了小朋友的聪明才智。这让我们要掌握“听”的艺术,给别人说完话的权利,不要听话听一半,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说的话上头,以此训练自己最有效的“听力”。
给员工定制一份“激励菜单”这章里让我学会了:
1、如何去公正、公开、及时地去称赞员工;文章用玫林凯公司管理者善于运用“赞美”的方式,激励下属使一个销售业绩较差的员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懂得赞美不仅可以培养员工、提高员工的自信心,还可唤起员工乐于工作的激情,激励他们的成长,充分释放他们的潜能;
2、掌握一定的批评原则及有效批评的方法来激励员工;用抓大放小、幽默式批评、启发式批评的方式达到既鼓励又鞭策的作用,指出其落后的缺点,用宛转而又间接的批评方式,使员工们易于接受,使批评成为一种激励方式,纠正对方的错误,要懂得批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批得对方体无完肤,彻底打倒对方。
“适度授权,让员工'动'起来”让我掌握了正确授权的好处;授权的形式和方法 ;授权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授权常犯的误区。
使我懂得作为一名管理者,唯有授权,才能让自己和团队获得提
升。不能不愿或不敢授权,事必躬亲,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知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让工作更富有成效,激发出员工无限的潜力,只有大胆放权、运筹帷幄、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下属也才能大展身手,不会因空间狭窄而觉得束手束脚。很好地把握分寸,以保证正确授权和合理遥控。把领导者的授权看成是给雄鹰松绑,那么接下来看到的必将是展翅高翔的风景!
第五篇:《引爆点》读后感1000字
《引爆点》读后感1000字
夭夭
做淘宝的,要卖爆款。
做自媒体的,要写爆文。
做餐饮的,要开网红店。
做明星的,要有爆点。
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爆的时代。
如何引爆?
先要找人。
第一种人,是和我住一个房间的同事A这样的,到哪都认识人。
之前,老王手机要换个电池,去专卖店起码大几百。A在南京呆了七八年,给我推荐了珠江路的一个手机店,花了200块换的。再比如之前做项目,找不同行业的人做研究调查,靠A找了很多。
有个六度人脉理论,指的是经过六个左右的人,你就可以认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之间的联系都是随机的。有个别特殊的人,他和其他所有人相隔都仅有几度,而你正好认识他,通过他和世界联系了起来。
第二种人,是我的程序员同事这样的,在某个方面懂得很多。
无论是换电脑、手机,我都会先问一问他们的意见,性价比高不高,质量好不好。最近刚买了一个USB分线器,我都会问一问他们的意见,他们会详细地告诉我,当然是越贵的越好,但其实买绿联的就行,实惠,就是只能插传输数据的线,充电的线尽量都插电脑上,比较安全。
第三种人,可能是我这样的,爱安利。
碰到什么好玩的、新奇的东西,想分享给更多的人。
奶奶那一辈人,更是这种人的代表。买到了便宜几毛的菜,要对大院里碰到的每个人都说一遍,怂恿他们一起第二天去买。
尽管可能买菜的地方贼远,要倒上几班公交,或者要去很早才能抢上,奶奶们总是能以价格优势说服别人,一起去抢菜。
大部分广告商青睐的KOL都有这三种特质,他们是某个领域的内行,对该领域十分了解。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自己的一些知识见解,而粉丝们因此聚集在他们身边,相信他们的意见,跟随他们的选择。
找到人之后,要做的是处理信息。
大部分的信息和用户之间是没有摩擦力的,如下图左,大部分人左耳进右耳出,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瞬间失忆。
我们需要给用户提供有摩擦力的信息,最好能擦出火花。
易传播,易自发传播,易快速传播。
比如做餐饮美食,传到你眼前和耳边的信息,绝对不会是它有多美味。
喜茶,买茶要靠身份证还限购,用排队引爆朋友圈。
海底捞,给围观跳楼群众发酸梅汤,用服务引爆朋友圈。
还有跳钢管舞的鸭子,牛肉片围成的小人。
一方面是因为众口难调,有人觉得好吃的东西,就一定有人会觉得不好吃。一个四川人告诉你,那家火锅很正宗,你满怀期待去吃,辣的在马桶上起不来,气的骂了几天娘。
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形容吃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比如形容奶茶如何好喝,甜?可口?层次多?用料新鲜扎实新鲜?这样的内容,发朋友圈都不会有几个人给你点赞。
处理信息这方面,一定要向标题党学习。要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某一方面的情绪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传播。
《黏性》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营销方面的附着力,有六项原则,缩写为SUCCESS.简单(Simpicity)
意外(Unexpectedness)
具体(Concreteness)
可信(Credibility)
情感(Emotions)
故事(Stories)
然后,塑造一个环境。
熟悉一个陌生产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你的朋友都在说它。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在讨论同一件东西或者事情,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了解,并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人在群体中智商是下降的,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就是所谓的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