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设计渠道倍增的“引爆点”?(三)
如何设计渠道倍增的“引爆点”?
(三)企业渠道快速建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期——企业的项目可不可以复制,企业需要挖掘自己独特的商业灵魂、商业价值,构建一套产品的盈利模型,这个模型一定要可复制,可规模化,只有规模化才能资本化。
复制和推广赚钱模型。
渠道商愿意跟企业做项目,就是要用企业赚钱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盈利的目标。企业的项目是一个好项目,才能够吸引渠道商来合作。而企业如果想要运营好,达到一个好销售,必须要有一套让加盟商可以复制的好方法。这套好方法不是说今天请一个老师来,给团队、加盟商讲一些小的技巧,而是能够解决渠道与终端的销售问题、推广问题、培训问题、利润从哪儿来、客流从哪儿来,怎么解决消费频次的问题,怎么解决销售金额的问题,怎么解决持续增长的问题等等。
今天企业要把经销商的存活放在一个高度上,因为他们不赚钱不盈利,那渠道就打不开,企业的渠道打不开,销售就没办法;当我们的渠道不能盈利的时候,产品和消费者根本建立不起来,围绕这些我们要建立我们的培训体系。所以,企业要有一套标准科学的方法,有一套很好的训练体系,经销商按照企业的方法、模式等来操作,比如如何集客、如何动销、如何建立持续的顾客关系、如何提高顾客的购买频次、如何提高顾客的客单价,进而把成功营销的方法和技巧形象化、标准化,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经销商都能够操作和实施。林翰先生认为“当企业有好的加盟商时,一定要重点扶持他,把他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结出一套真正的市场销售宝典,这个宝典要读得懂,学得会,易操作,然后一件事就重复地做,反复地做,一万遍地做,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坚持。今天想一个主意,明天想个点子,按照这种方式和方法,没有企业可以做大,因为你每天都在实验,实验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试错成本,你的资源等各方面都有限,不会取得成功的。”
在通路快建,商机孵化中心还有一块业务是企业渠道动销商学院,基于SARS网络的技术能力,企业家就有成功模式的提炼:导购人员的话术、店面的陈列、团购、白酒的品鉴会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小看。我们会把它PPT化,视频化,放在我们的平台上面让所有的经销商、我们自己直营的人员、加盟商、导购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目前黄金酒和生态家都是按照这样的体系去做,且做的非常好。
卖货的方法,我们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在样板市场里找优秀的加盟商、优秀导购人员,包括竞争对手去做陌生拜访去找卖货的方法,通过暗访、明访、座谈的形式,还有摄像、录音、问卷等形式,将这些方法进行“记录 ——整理——总结——提炼——升华”,最后把它放在我们网络商学院的平台上,可供大家随时随学习。通路快建合作项目京酒,经销商存活率达到90%以上,部分经销商在合作三个月以后进货额就达到100万。京酒的成功就在于强大的运营服务能力,他们对经销商做到“有激励、有指导、有培训”,并有一套标注科学的方法和训练体系,经销商按照企业的方法、模式来操作,就可以在短期内盈利。
通路快建的理念有三点:可赚钱、可复制(模型+方法)、可规模。现在的市场环境下,首先准备资金,没有钱什么也干不了;其次是人,三是模式。商业不在于小,重要的是模型的构造,这个模型是可盈利、可复制、可规模化的。
第二篇:《引爆点》读后感
示例1
最近读了《引爆点》,作者是个美国佬,名叫马尓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在前几年很流行,口碑十分不错。
“引爆点”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点燃那根导火线,引爆流行。它有三个特征:传染性;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作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有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包括联系员、内行、推销员,在引爆流行中,这三者都很重要,其实个别人物更像是社会中的意见领袖。而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内容本身,它要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以抗拒,并为此付出行动。最后是环境威力法则,有了“人和”“物和”,还要有“天时地利”。总之,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法则,才可能引爆流行。
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六步分离”“情绪感染”“破窗理论”“通道容量”“扩散模型”“传真机效应”“内行陷阱”等等,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加以佐证,十分的严谨。当然,文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言论,精辟之至,直指人性。比如,“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这些人的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对附着力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对流行潮的免疫关注探讨过少。当人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他们就对这些信息产生免疫,作为替代,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世界是可变的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坚固的世界。只要找准了引爆点,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
我发现,《引爆点》和《影响力》这二者有些观点竟不谋而合,比如美国那个著名的杀人案。他们都是从心理角度去探索人性。另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一个案例:实验员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注射免费疫苗,采用了“高恐吓”和“低恐吓”的方式,希望让学生行动起来。但是,最终发现,两种方式并没有区别,去的学生总共只有3%。后来,实验员在宣传册上加了张去医务室的地图,结果发现,学生响应率竟变成了28%。其实,学生并非不知去医务室的路,但一张地图竟有如此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忽然间,我发现这个实验和营销学的一个理念十分相似:你习以为常的东西,顾客不见得也习以为常。你需要给顾客一个具体的指令,来唤醒他们的行动意识。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挺不错。但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些案例过于拖沓乏味,文字有些枯燥晦涩,读起来有点吃力,没有足够的快感。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水平有限?已经不得而知
读完此书后,我也上网看了很多网友的读后感。作者抛砖引玉,网友发散思维,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些写得非常不错,见地很深,把《引爆点》拓展到了网络营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十分的巧妙。
示例
2《引爆点》一书是《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被《福布斯》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他对社会上突如其来的社会流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世人详尽剖析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发现了导致流行的因素,他告诉人们,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可以轻易地推动起一个流行潮。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指出,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读完此书,我想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字,分别是“引”、“爆”和“点”。
引
“引”,它代表的是流行三法则之一,个别人物法则。格拉德威尔在本书中讲到,个别人物会对某种产品或某种信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将这些人物在 “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很生动地概括形容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想把这些极少数的三种人物在“流行”中发挥的作用用一个“引”字来概括。
联系员就是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类人把朋友当作邮票一样地搜集,随时与人保持联系。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联系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社会以及不同职位的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这些联系员的存在才“引来”了不同领域的人们的联系,才给某种社会流行浪潮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行就是那种“什么都懂的人”,内行掌握着最多的信息,而且他们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他们对这些信息的态度和看法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流行”程度。这类人很愿意向其他人坦白所掌握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说服力。所以,要使一个信息或产品流行起来,也需要一个有力的说服人员,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谓的推销员。
推销员就是那种“什么人都能够说服的人”。这种人没有很深的知识,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让见到面的人在短暂的时间就交付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大众用简易的语言相互沟通。如果人们对选来的信息并不相信,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而且,与其他两种人一样,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
这三种人在社区工作中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社区工作中,要想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顺利贯彻,使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顺利推行并为老百姓接受从而取得实效,充分发挥这三种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辖区内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人即“联系员”,把社区老百姓的各种真实的想法反映上来并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其次,把这些民生需求和解决办法交给具有对社区事务比较在行的“内行”去辨别,去筛选,经过集体讨论后形成党工委决策;最后通过组织机制把这些决策使机关各职能部门分工掌握后,提交给推销员,通过推销员的作用把各项决策和任务贯彻下去,让老百姓接受,并变成实际的行动。这样整个社区由于这些人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作就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也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三篇:引爆点读后感
苏州四维空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引爆点》读后感
《引爆点》这本书之前就有看过,还是夏总的推荐。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眼界开阔了一片,并有感而发做了当时学习交流会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延长,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也慢慢模糊起来。古语云: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很有道理。闲暇之余再次翻起《引爆点》还是有很多感慨。
《引爆点》这本书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有吸引力,值得细细把玩,认真研究;书中讲了如何引领流行,引领流行需要具备的条件,这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很有实际用途的。这本书条理很清晰,在第一章节就很明确的指出了,引领流行的三法规: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然后下面的各章节分别对这三法规进行了解释与认证。
一、个别人物法则包括: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联系员:认识很多的人,内行:在某个领域,或对某些事情很专业,一般人都会向他请
教;推销员:这类人比较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或好的事情推
荐给周围的人;这三者往往会不经意的带动了流行潮,他们天生的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并且对周围人具有影响力与感染力。
二、附着力因素法则:有些东西是否能够流行,还得看自身,本身是否
具有影响力,而这些是需要不断的去对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例
如书中提到的例子《芝麻街》与《蓝狗线索》这两个电视节目,他
们之所以能够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带来突破性的效果,是因为他们不
断的分析研究着儿童的心理以及儿童的行为,故制作出的电视节目
能够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儿童电视节目中的热点。如果
他们本身就是个没有根据瞎编的作品,即便是利用再多的人去宣传,应该也流行不了的。
三、环境的威力法则:环境的威力法则与人的心理有关,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对相同的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在到处都是垃圾的地方很
容易随地扔垃圾,但是当到了一个干净的地方时,却会自觉的把垃
圾扔到垃圾桶中,这便是环境的影响了,人的心理过程是很复杂的,没有说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好人会在某个坏的环境下做坏事,坏人会在某个好的环境下做好事;这都是极其可能的。所以想要制
苏州四维空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造流行,也需要去关注环境的对人的影响。
《引爆点》这本书其核心还是对人的考量,如何引爆流行,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对人的研究了,如论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都是需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及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寻找到这三个关键流行引爆点。
第四篇:读《引爆点》有感
读《引爆点》有感
引爆就像上面这首歌的突然流行一样,可能歌手声音真的不错、歌曲歌词很美,也可能是与《速度与激情》人物的应景,但无论如可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引爆点。
本书就流行三法则来论述了引爆点的产生基础,有很多事实举例,以下就文中的三法则做个人观点论述:
其一,个别人物法则,本文说到了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我觉得可以亦可以意见领袖和谈判家来代替。小米的成功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为发烧而生”这个词,发烧友其实就是小米受众群体里的早期意见领袖,这些人在小米受众群体中间接性的做了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为小米打广告。而在另一方面,小米本身的产品经理也是很成功的谈判家,为发烧而生本身就体现了小米对这些发烧友的痛点把控,这是小米突破式增长的关键所在。个别人物法则讲究内部的优秀谈判专家和市场领域的意见领袖合力,对内要找到优秀的人去推广产品,对外要先抓标杆用户,慢慢积累口碑,因为粉丝效应已经漫过了传统的营销模式。
其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亦可称之为护城河的搭建。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品本身更如果不是非常好即使推广出去了,最终的客户留存率、市场活跃度都不会好,更不要说变现能力会有多好了。苹果的极简思维、小米的高性价比特点都为他们的盛行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我们常说商业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市场里也没有所谓的铁杆粉丝,说白点顾客也是趋利的,如果有比你更好的产品且转换成本也不高为什么不换呢?不换也许这个顾客真的有病。我觉得附着力因素法则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接地气、用户思维):市场调研不再仅仅是问卷等抽样式调查了,做产品的也不能完全待在办公室做产品,因为产品到底好不好只有用户知道;产品的持续创新(居安思危):市场没有绝对的霸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不同纬度下一定是颠覆与被颠覆中发展,比如小米很早就做出了米聊,很具创新性,但还不够持续创新,所以最终还是被微信击溃;产品的转换成本:用户都有两个基本思维,从众心理和舍小保大,比如为什么会有品牌的认知现象,即使有不知名的品牌质量、价格更有优势,还是不愿意更换?如果你用QQ或者微信很多年了,你会轻易更换新的账号吗?或者换用其他APP,我想你不会,因为好友们都在这里,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个转换成本就很大。
其三,环境威力法则。古代作战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流行三原则也是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归纳,个别人物法则即人和(主体),附着力因素法则即地利(产品),而现在要讲的环境威力法则则是天时(时间、空间)。如果以主客观因素区分,前面两个法则可以归纳为主观因素,而环境威力法则我觉得可以算作客观因素。比如,分享经济在国外很盛行,但在国内却发展很慢,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强行以国外模式推行的产品往往举步维艰,只有两种解决方案:国内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化,或者国外模式针对性的改变。又比如,我们都知道阿里占据交易端口(重运营),腾讯占据社交端口(重产品),百度占据信息端口(重技术),公司的文化其实很不一样,现如今BAT跨界格斗愈演愈烈,但一方做的新产品真的能完胜或者比另一方的主营业务更流行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或者这将有一个漫长的路程要走,因为环境基因不一样。环境威力法则我觉得讲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敬畏心,顺应时代需求:比如互联网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但传统行业真的会很快消失殆尽或者转型吗?又如酒店业被民宿文化的冲击真的是毁灭性的吗?我觉得至少时间上不会这么快,因为生产力或者思想的变革总是从上至下,至少现在农村的大变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BAT并没有把蛋糕全部瓜分。因为在时间、空间等维度上,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会有亚马逊蝴蝶效应,如果可以你就去改变环境,改变不了那就请适应它。
流行三法则无此消彼长之说,三者相辅相成,最大的引爆点即三者交集最大之时。
第五篇:引爆点读后感
引爆点读后感
(一)如何制造流行
如何引爆一场流行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因素:
1、个别人物法则
2、附着力因素法则
3、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里面分为内行,联系员,推销员。翻译过来就是一款产品流行,需要有明星人物(或者专家之类)的带领,需要优秀的产品质量,同时需要和当前环境契合的非常好。作者就这三方面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做说明,解释现实世界中曾经流行的趋势和问题都是如何满足和符合自己的三法则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马尔科姆的职业是名记者,有着足够的案例去供给他来分析和讲解,同时记者本身的文笔又足够的优秀,因此写一本书对作者来讲并不是太大问题。但是对于我这种人来讲,上学以来受到的教育就是通过公式来证明问题的真伪。尤其是大学的理工科思维,如果想证明一个问题的真伪,需要使用逻辑严谨,推算准确的公式来完成,这种方式最保险同时也是最繁琐的,这是理工科的典型思维。但是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从某款鞋子的流行,到梅毒病的泛滥,从纽约犯罪率的下降,到太平洋小岛自杀率的飙升,文中的大段文字都是在复述曾经发生过的案例,然后就是“理所当然”的证明了自己的结论,中间很少有足够理性的分析和证明。尤其是是对于某个事件的发生,要证明发生的原因,需要将所有可能的结果排除在外才能给出这个结论。举个例子,一辆正在行驶的车突然加速了,可能是油门加大了,可能是车辆重量减轻了,也有可能是遇到下坡路了。排除了所有可能因素之后得出的结论,才是足够让人信服的结论,这是我一直的思维方式,作者的这种案例证明问题的方式,确实很不适应。
我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书中的教条来分析一款现实的案例来进行说明。这个产品就是火爆一时的新浪微博。
提到关键人物,将这个产品炒热的关键人物,李开复和姚晨肯定是当之无愧。李开复作为目前国内名声最响亮的职业经理人,分别任职过微软,谷歌等一流企业,同时有因为现在的创新工场,一直在国内扩张他的影响力。尤其是一直被国内广大青年和大学生认为是人生导师,他同时满足了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的角色,是个明星人物,难得的关键。而如果你已经过了需要被“指导”的年龄,对人生说教没兴趣了,那么微博女王姚晨肯定是不能错过的,无论是《武林外传》的风靡还是姚晨自己的开朗性格,以及前一阵的离婚**,都使她的火热程度暴涨,从而也是微博的人气涨。这两个人是典型的明星人物,他们自身都很善谈,他们有各种娱乐和教育的光环,他们擅长与人交流,他们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因此可以将此二人认为是sina微博的关键人物。
第二条附着力法则,讲究产品要有足够的质量和内容。对于国内一直的门户老大新浪,资讯和信息是它最不或缺的资源。本身新浪就是一起庞大的门户作为主要根据地,所以的相关产品都是围绕他的新闻和资讯来运营的。国内的用户,也是看重新浪的快速和全面的新闻资源,因此常年不离不弃的。因此对于有着庞大内容支撑的新浪来讲,获取资讯并不困难。而且,媒体出身的新浪对于把握和推广新闻热点有着很大的优势,常年经营的媒体习惯使得他们知道如何去炒热一个热点和事件,如果去获得关注。同时在微博这款产品的设计上,sina也确实很值得赞赏,虽然相对于国外的twitter来讲,新浪的微博web页实在是杂乱无章而且内容繁多,但这个是符合国内用户习惯的,也与新浪那百科全书似的主页相吻合,各种玩家用户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玩法,还有各种辅助的话题,排行榜等等,这些信息对用户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加微博也确实满足了用户交流沟通的需求,两者结合起来,用户喜欢也是理所当然。
第三条,环境威力法则。产品的流行离不开与当前环境的吻合。我们都还记得当年的新浪博客,当初写博客是人人必备的,没有个人博客说出去都不好意思,即使是流水账和转载也要经营一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否则会被大家认为是落伍了。尤其是老徐和韩少当年的助推,使得新浪的博客确实火了一把。不过这个东西时间长了确实容易疲惫,不用说一般人了,即使专业人士,维护一个有质量的博客也是很有难度的,博客的门槛显然对于广大用户来讲,实在太高了。因此博客热潮冷淡。然后所有人都转去了SNS,所有人都在上人人网,开心网,买卖好友,占车位,进而到了全民偷菜的疯狂年代。因为大家上网不知道要干什么,因此总要有个东西寄托所有人的情感,消化所有人的时间。偷菜这游戏玩多了也会无聊,本身就过于简单,没有良好的延续性。此时国外火爆的微博,就成了下一个可能的引爆点。一方面是国内各种新闻的关于twitter的报道,好莱坞明星,百亿市值,ladygaga,国外流行的微博让国内的很多人也跃跃欲试,另外一方面,这款对用户友好同时满足用户沟通需求的产品,在国外有着很好的市场,国内必然不会冷淡。差点“流行”起来的饭否因为各种原因(你懂的)被自杀,这个空档期正好给力新浪一个时间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的研发出一款产品,将所有人的吸引力和注意力都转到了自己身上,在加上擅长的明星运作模式,一时间人人微博,没有个人t.cn地址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而且还有了开复和姚晨两大明星助阵——看着眼熟吧?对了,这就是把当年火热的博客做了个翻版,除去 产品本身的特性,所有的运作方式都和当年一样,而且微博的门槛如此之低,140字让谁都没有了压力,每个人都有了“关注着”,每个人都能关注自己心中的名人,这个东西能不火吗?当你身边人人微博的时候,你就又被微博了,因为,环境威力迫使你去加入这场流行的狂欢。
才发现写了不少,而且废话太多,关于书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用书中的内容分析了一款现实的产品,所谓现学现卖。其实也是因为新浪微博火了我才敢写出来,当年微博刚出来时候,谁也不敢打包票这东西能到什么地步。但是一旦到了那个“引爆点”,它的燎原之势就不可阻挡了。
引爆点读后感
(二)流行潮,不是设计出来的徐淑贤
流行潮,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顺势而为的。读完《引爆点》这本书后,颠覆了我以前对流行潮的观点。我以前一直以为,流行的产品是某个企业刻意设计之后,通过高超的营销手段抛向市场,就引发了流行,其实不是这样的。下面我将引用书中的三个法则进行说明:
首先,从书中的“个别人法则”可以看出顺势而为的特质。
在书中讲述的“个别人法则”里提到的联系员的特点是社交能手、内行的特点是学习能力强、推销员的特点是朝气、热情、超感染力。这三类人都是天生具备那些潜质的,不是人为训练出来的。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是天生的,不是训练出来的。记得有一篇采访张艺谋的文章,记者问张:“你是如何塑造谋女郎的?”张回答说:“我只是选择了她们。”这也说明,那些谋女郎已经具备了明星的潜质,张艺谋只是拥有了一双可以发现她们的眼睛。爱迪生也说,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很多时候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这也是说明了,天赋的重要性。所以,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都不是培养出来的,他们就在那里,只是我们要“顺势而为”地去发现他们。我们在选择推销员时,要寻找具备超感染力的人;选择内行时,要选择学习力强的人;选择联系员时,要选择具备社交能力的人
本书中提到那些前卫的少数人喜欢什么,也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他们的天性决定的。设计的“前卫”,是很难引发流行潮的(例如目前明星代言的产品,就很难引发流行,因为他们是被设计的前卫,大家对他们的代言已经产生了抗体)。
所以,个别人法则,告诉我们,流行潮是顺势而为的。
其次,书中提到的附着力因素法则,也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特质。
附着力因素是指流行物本身所具备的,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素。让“人”过目不忘或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涉及到的“人”为什么会过目不忘或者为什么要留下印象,也不是任何人刻意培养出来的。“芝麻街”的成功在于对小朋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找出小朋友感兴趣的地方,迎合了小朋友的兴趣,才产生了附着力,从而大获成功。“芝麻街”的节目组并没有(也不可能)强制小朋友去对节目产生兴趣。所以,附着力因素法则也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特质。
最后,书中讲述的环境威力法则,更是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特质。
书中引用“破窗理论”来说明了环境威力法则在流行潮中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书中对神学院学生的试验,也证明了,环境相对于信仰来说,更容易影响人们的行为。而我们所处的环境,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可以操控的;但是,从每个个体或某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也是很难控制的。我们某个个体或是企业想要引发流行潮,必需找到满足环境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够做到。所以说,环境威力法则也说明,引发流行潮是要顺势而为的。
所以,综合上述种种,我认为,流行潮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顺势而为的。书中的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只要能找准引爆点,就能打开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请各位注意,作者是说“找准引爆点”,而非“设计引爆点”……
那么,如何“找准引爆点”呢,书中的“云中漫步”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观察前卫人员的行为,捕捉流行趋势。
(文:徐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