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藻和海豚》教学设计(共)
《海藻和海豚》教学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生活在哪里》中的第三课,继认识动植物的陆生环境(沙漠和草原)之后很自然的过度到了认识动植物的海生环境。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同时也将在前两节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或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作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探究过程。以巩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本课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流关于海洋生物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个话题极有可能是学生表现欲极强的话题,课堂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交流信息的场景,能使学生体会到表达与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思考并讨论关于海洋还想研究的问题。如能营造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部分:探究海洋藻类适应环境的本领。探究的方式是思考、比较、想象、验证结论、交流。第四部分:探究海豚适应环境的本领。探究的方式是假设、实验、结论、交流。第五部分:进一步探究其它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探究的方式仍然是假设、实验、结论、交流。在第三、四、五部分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和环境对它们生存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该和谐共存的科学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例如从生活中的海带、紫菜、参观海洋馆,到影视作品中相关的美丽画面以及像《海底两万里》那样的儿童十分喜爱的科普作品,学生可能接触的都比较多。围绕教材提供的基本框架,精选精用好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身边事物开始逐步的认识一些海洋生物及它们的生存环境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本课非常适宜使用引导性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亲自实施与体验的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承载探究的内容和培养学生人也应该和海洋和谐共处、爱护海洋的意识与观念。教学目标就会顺利的得以实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海洋生物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提出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通过交流与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知识与技能
●观察海洋生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的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相联系,认识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认识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的科学学习意识;
●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展示水发海带的标本并巡视),你们的紫菜标本都做好了吗?
学生叽叽喳喳,回答或拿出自己的标本,甚至摸一摸老师做的标本。
【评析】检查上一节课后布置的动手做作业:在家中或干货市场观察水发海带紫菜的形状并做出紫菜的标本。海带紫菜是常吃的食品,学生完成上述作业难度不大。尽管他们做的紫菜标本可能不好,只要他们动手做就行了。教师把情况记入平时评价表中。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处处都有科学的认识,养成处处留心、事事观察、注意收集信息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认识一些海洋生物
1、(投影第九页上的第一幅图)谈话:欢迎同学们上讲台把自己认识的海洋生物指给大家看。
2、学生争先恐后地上讲台指认自己知道的海洋动植物。
3、教师根据情况表扬或帮助。
【评析】让学生多上讲台,锻炼他们敢于大胆的表达和交流,除了表现自我会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外,还会使他们体验到在交流中能听到别人说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习惯。
三、思考并讨论关于大海还想研究的问题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美丽富饶的大海,关于大海,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
2、学生讨论。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鼓励和概括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评析】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看似可有可无但却很重要的话题。学生会兴高采烈的说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有些可能是教师也想不到的问题,有些也可能离题千里漫无边际。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和“导”,既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去想去说,又不让离题的学生感到尴尬。这个话题组织的好的话,就会点燃学生心中的科学启蒙之火花,甚至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四、探究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
1、(投影第九页第二幅图)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这些海藻中有没有海带;讨论它们和海带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要长成这样的形状;猜想海藻生长在浅海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认真的观察和比较;得到事物相同或不同的结论;敢于大胆的想象,合理的解释自然现象;不仅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光是得出海藻有适应环境的本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亲历了这样的活动,会初步的形成在类似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五、探究海豚适应环境的本领
1、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形容海豚长相的词句。
2、组织学生比较海豚、大白鲨、虎鲸身体形状的相似之处(特征),猜想这些特征有什么优点?
3、组织学生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全班交流。
【评析】海豚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海洋动物,鲨鱼和鲸鱼也是学生经常听到或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海洋动物,容易在一种亲近感中概况出它们身体形状的流线型特征。然后又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这是比较典型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学生亲历了这一过程,会使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步骤。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六、进一步探究其它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1、组织学生讨论、假设水母和大多数鱼类身体的颜色与生存的关系。
2、组织学生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全班交流。
4、播放海洋遭受污染、海洋生物遭受祸秧的录像画面。
5、师生小结。
【评析】在上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水母、大多数鱼类身体的颜色,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技能。同时在认识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也是动物,也应该和海洋友好和谐共处。不应该再让海洋遭受污染、海洋生物遭受毒害甚至死亡的事情发生了。
教学片断赏析
探究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的教学环节
师:(承接第二部分内容)同学们都快成小小海洋生物学家了,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海藻的问题好吗?(投影出第九页第二幅图)唉呀!我们还不认识这些海藻,怎么办?
生:查书呗。
师:查哪些方面的书?
生:海藻是植物,应该查植物名称方面的书。
生:再小点范围,是海洋植物方面的书。
生:还可以去海洋研究所问科学家。
生:还可以到科学教育网上去查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下课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查阅资料,搞清楚一种海藻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按照这些海藻的颜色把它们叫做红藻、绿藻、蓝绿藻、褐藻。谁能说说这些海藻中有没有海带?为什么?
生:有海带,最左边的那一种红藻不就是带子形的吗!
生:没有海带,你看海带标本,是褐色的而且很长。
生:对,你吃过红色的海带吗?
生:(同意)这些海藻里没有海带。
师:只要仔细观察比较了,就不难得出结论。同学们再看一看这些海藻和海带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一个根。
生:叶子不管是窄是宽都是带形的。
师:猜一猜它们为什么要长成这种样子?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来研究。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长成带状,表面又很光滑(海带和裙带菜都是这样的),是不是为了减小它们对海水的阻力?防止它们被海水冲断。
生:根起固定作用。无根之草谁见过呀,再说啦,没有根它们怎么长啊。
师:这个根啊只是用来固定海藻防止它们被海浪冲走。它没有陆地植物的根要吸收养料和水分的作用。所以科学家把它叫做假根或叫做固着器。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有些海藻的叶子上长小球的作用。但我们不知道那些小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它的作用是帮助叶子直立起来。
师:你们非常聪明,猜的很对。叶子上的像小球一样的东西是空的叫做气囊。就是为了帮助叶子漂浮直立起来,接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
生:(兴奋之极)我们说对了!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些海藻为什么不长在深海中?
生:深海里水深会把它们压死的。潜水员出海面时是要慢慢减压的,说明深海里的压力是很大的。
生:深海里没有阳光温度很低会把它们冻死的。再说没有阳光也就没有了能量的来源。
生:深海水里空气也很少会把它们闷死的。
生:(同意)所以它们只能生活在浅海里。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如果把刚才那些内容总结成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生: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环境逼出来的。
生:说得精彩点,那叫海藻和环境相互影响,和谐共处。《人和自然》中不是常这样说吗!
(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但我们能肯定我们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生:应该是正确的。
生:不行!应该找证据来说明。
师:怎样找证据?
生:做实验。
生:不行!海边那么远,更重要的是海藻从小长到大得多长时间!
生:找间接的证据。别人只要证明过了,不也就说明我们正确了。
师:对,收集资料。别人的实验、结论只要是正确的,都可以拿来作为自己的证据来使用。(播放《种植海带》或其它相关的科教片的片断)
生:(欢喜雀跃)我们说对啦!我们成功啦!
【片断评析】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和环境对海藻的影响。其教学过程的组织,趣味性强,寓含渗透的东西比较多。首先,教师故作“不知”,增强学生寻找、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胆猜测、合理解释、寻找间接证据。这些活动其实都渗透着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对科学探究方式方法多样化的认识。毫无疑问,那份成功感的体验会变成科学学习的强大动力。
第二篇:海豚救人教学设计
《海豚救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使学生知道海豚怎样救人和为什么能救人,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 “豚、韩、鲨、狰、狞、雌”6个会认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称海豚是海上救生员和海豚救人的原因。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一步步解开海豚救人之谜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奇妙有趣的动物世界里,有一种体形优美、聪明伶俐的哺乳动物,它就是海豚。老师把它们请来了,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海豚在水族馆里表演的视频)
它们不仅是水族馆里的“表演明星”,更让人惊奇的是,它们还是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二、出示预习提纲
1、自由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
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默读课文,思考: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以小组为单位,填好表格。(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小组成员可合作,以喜欢的方式,准备汇报交流这两个问题。
3、将课前收集到的海豚的相关资料,选择有价值的,准备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之中。
四、汇报交流
1、字词方面的问题,如有小组内没能解决的,提出来,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汇报第一个问题——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填表格后同学互相补充。
3、汇报第二个问题——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4、学生质疑。
5、提问:这篇课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
师: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搜集到了海豚的哪些知识?选择出有价值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六、作业: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海豚的内容,写一篇《海豚的自述》或办一期小报。
第三篇:综合实践海豚小档案教学设计
海豚小档案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能够设计制作一份“海豚小档案”,表达、交流海豚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海豚有关的信息,并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并有条理地讲述。情感目标: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保护海洋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并有条理的讲述。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制作一份“海豚小档案”,表达、交流海豚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1、创设情境,浩翰而神秘的海洋中有许许多的海洋动物,你都知道哪些海洋动物,愿意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这么可爱、聪明的海洋动物,看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其中的一员。出示海豚图片。提问
在哪里看到过海豚的图书或影片?还有什么地方会有? 怎么通过互联网快速找到海豚的资料?
二、设计海豚小档案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收集了关于海豚的资料,这节课我们来设计海豚小档案。提问:
一份档案由哪几部分组成?
在小档案里准备放多少内容?分成几页?
想设计一份怎样的小档案?有很多信息的?有个性的?自我介绍性质的?准备怎么做? 学生活动:
确定放入档案的内容,设计小档案的形式。
第四篇:《海豚救人》教学反思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重点体现如下两点学科理念: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着重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往日的课堂,我们常常是让同学把资料读一读就可以了,为了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介绍资料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海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用上学过的表达方法。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说下来,但有些写同学说得过于死板,象是背课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去说。
另外,口语交际的培养我希望同“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结合起来。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听边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介绍海豚救人的故事来体现。我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通过读书填表来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并作介绍。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把故事介绍得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导入时展示的海豚图片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图片中的海豚有的唯美,有的可爱,有的写实,有的卡通,学生很喜欢看,下课以后还有很多人想再看看那些图片,甚至有些不喜欢海豚的同学也开始觉得海豚很有意思了,我想这确实和那些美丽的图片有关系。
第五篇:海豚救人教学反思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1
一、注重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故事性强,层次分明,除了一些词句的含义较难外,其它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以前经常训练,所以学生的预习结果还不错。课堂上,学生还能针对自己的疑难问题去认真听讲、提出问题。以后还要经常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二、培养用事实说理的习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举实例、列数字的表达方法,并能逐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我布置了这样一些题:
1、作者是怎样证明海豚能救人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下文的三个真实的故事。
2、咱们班的李鸿艳可真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同学,谁能说说为什么?接着有许多同学都说出了赵悦拾金不昧的事例,并且有一个学生还能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去叙述。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种表达方法。省去了许多说教。
三、培养学生有针对性搜集资料的习惯
由于学生都有搜集资料的习惯,所以在展示的时候,展示了许多有关海豚的资料,但其中有两个孩子们问到两个非核心问题“鲨鱼为什么怕海豚?一海里是多少公里?”时,见他们兴趣盎然,急须知道答案时,我卖了个关子,“这个艰巨的任务,谁愿完成,下午来开个新闻发布会”下午我一到校门,有几个就迎上来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上网查来的结果。随后我就教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疑问、兴趣去查阅、搜集资料。
四、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习惯。
在《海豚救人》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探寻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后,一名男同学忽然提出疑义:海豚救人只是它的一种本性,并谈不上“见义勇为”,并且海豚的做法很“傻”,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而上当被捕捉。
针对这个课堂“意外”,我发动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明确了“海豚救人”的这种行为的内涵是对“子女”的照顾与爱护,海豚把对子女的这种关爱应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现,不能说是傻。另外,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动物的善良本性对它们进行捕杀,我们也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它们。还给学生讲了非洲象在人类的“伤害”之下,“学会”了对人类的攻击行为的故事。
通过这一课堂小插曲,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忽视了对学生仔细观察、学会联想习惯的培养。课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海豚赶走鲨鱼,救助姑娘伊瓦诺的情景。教学时候,我蜻蜓点水,一闪而过。现在回忆一下,此部分正是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学会联想习惯的培养的。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2
这是略读课文,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就“穿针引线”
1、整体把握:三个海豚救人的事例、来源,跟以前的说明文有点不一样,学“事例”时抓“救人特点”,学“来源”抓住“照料的天性”来咬文嚼字、嚼引号,避免了过碎的分析,避免了串讲
2、两个问题:当孩子们问到两个非核心问题“鲨鱼为什么怕海豚?一海里是多少公里?”时,见他们兴趣盎然,急须知道答案时,我卖了个关子,“这个艰巨的任务,谁愿完成,下午来开个新闻发布会”魏远征、钟慧敏、刘远城领命,下午我一到校门,他们仨就迎上来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上网查来的结果。博览课上,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着实“火”了吧。
不足:未让学生根据标题质疑、猜测内容或体裁,可制造矛盾,激发其兴趣。海豚救人》一看标题便易猜到可能写什么?“怎样救人”应是多数同学的问题,这对于让学生区分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作用及懂得举例子方法都很帮助,同时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读文时,很容易从文中抓住海豚救人的特点——主动救人、集体行动、托出水面、护送到安全地带。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3
《海豚救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先举例介绍海豚救人的现象,然后说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继续学习说明事理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应该对它们充满爱心,与动物和谐相处。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通过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交流海豚是怎样救人的,为什么能够救人。在回忆《鲸》的表达方法后,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海豚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增加同学们对海豚的认识和了解。为此在这节课中我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感染。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使学生感悟知识、培养技能。
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探寻了海豚救人的原因后,一名同学忽然提出异议:海豚救人只是它的一种本性,并谈不上“见义勇为”,并且海豚的做法很“傻”,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而上当被捕捉。针对这个课堂“意外”,我发动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明确了“海豚救人”的这种行为的内涵是对“子女”的照顾与爱护,海豚把对子女的这种关爱应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现,不能说是傻。
另外,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动物的善良本性对它们进行捕杀,我们也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它们。还给学生讲了非洲象在人类的“伤害”之下,“学会”了对人类的攻击行为的故事。通过这一课堂小插曲,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完本课,我觉得课堂结构还有三维目标的完成还可以,但也觉得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基本功还不够,主要是对课文的驾驭还不是轻车熟路的感觉,有些生硬。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4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着重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往日的课堂,我们常常是让同学把资料读一读就可以了,为了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介绍资料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海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用上学过的表达方法。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说下来,但有些写同学说得过于死板,象是背课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去说。
另外,口语交际的培养我希望同“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结合起来。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听边思维。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重点体现如下两点学科理念: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着重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往日的课堂,我们常常是让同学把资料读一读就可以了,为了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介绍资料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海豚
知识,最重要的是用上学过的表达方法。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说下来,但有些写同学说得过于死板,象是背课文。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去说。
另外,口语交际的培养我希望同“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结合起来。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听边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介绍海豚救人的故事来体现。我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通过读书填表来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并作介绍。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把故事介绍得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导入时展示的海豚图片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图片中的海豚有的唯美,有的可爱,有的写实,有的卡通,学生很喜欢看,下课以后还有很多人想再看看那些图片,甚至有些不喜欢海豚的同学也开始觉得海豚很有意思了,我想这确实和那些美丽的图片有关系。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6
海豚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动物,我很希望在这节语文课上,能够通过我的引导,激起同学们的无限兴趣,但经过了今天的实践,我发现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以下是我的一点点反思。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上,我请同学们认真听,有目的的去听同学的说,在每个同学介绍完资料后,由大家找出 他在发言中所运用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正确的指出自己听到的表达方法,做到边 听边思维。
第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环节我主要想通过介绍海豚救人的故事来体现。我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通过读书填表来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并作介绍。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想把故事介绍得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导入时展示的海豚图片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图片中的海豚有的唯美,有的可爱,有的写实,有的卡通,学生很喜欢看,下课以后还有很多人想再看看那些图片,甚至有些不喜欢海豚的同学也开始觉得海豚很有意思了,我想这确实和那些美丽的图片有关系。
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不是很顺利,新的表达方法学生领悟地比较费劲。我想这跟我的设计提问有关。我问的是: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便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我的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思维就会分散,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本 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点我做得远远不够。从中我也吸取到一个教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不是 一日之功,他在于平时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培养。所以,这也正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改进、锻炼的。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7
《海豚救人》一课所属的单元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动物世界的无穷魅力”为专题。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这个专题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的词句,感受动物世界的无穷魅力。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话语来叙述,尽量做到精简准确,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极少数的同学还很欠缺,概括提炼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了领读的方式对重点、有难度的字词句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读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提醒学生“快速默读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学生图快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捡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偿失。
纵观本文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学生的心没有很好的回到学习上来,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经常有些人上课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完成。
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完成,同时作业质量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这些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每一课的训练重点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加强备课,仔细的钻研教材,努力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先以海豚救人的三个实例讲述了海豚被人们称为海上救生员,然后介绍了人们经过对海豚的研究,解开了“海豚救人”之谜——“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海豚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大都因为很多动物出于各自的生活习性或某种本能,客观上给人类带来益处。而海豚能“见义勇为”当海上救生员,“见义勇为”是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这种只有有思想的人类才有的行为,为什么出现在海豚身上呢?读到这里谁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写人们经过研究,解开了海豚救人之谜。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的村小,是间比较偏远的完小。班级人数二十多人,生活在海边,对海洋生物有所认识,但海豚也没能真正见过。有些同学认识海豚,也是从电视上间接认识的,也能有所了解。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略读课文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9
海豚救人是一篇略读文章,课文先举例介绍海豚救人的现象,然后说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选编课文的意图是学习说明事理的表达方法,认识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应该对它们充满爱心。
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分层次,有重点的思考问题。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根据标题质疑、猜测内容,激发其兴趣。《海豚救人》一看标题便易猜到可能写什么?“怎样救人”“为什么会救人”是多数同学的问题,这对于让学生区分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作用及懂得举例子方法都很有帮助,同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例读文画出海豚救人的过程,谈感受,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抓住海豚救人的特点——主动救人、集体行动、托出水面、护送到安全地带。
在教学中的不足是公开课上教师有些紧张,语句不够连贯,学生朗读训练方面必须加强,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自信,声音不够洪亮,学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有待加强训练!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抓住“海豚”二字,来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板书“豚”字,师问:这个字同学们认识吗?谁来说说该怎么读呢?可以组成什么词呢?那你又对海豚作了哪些了解呢?学生纷纷回答,在回答到海豚可以救人时。我就切入话题,再板书“救人”二字。
接着,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回答老师提出的以下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找出海豚救人的句子,读一读,并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3、海豚真的具有救人于苦难的精神吗?说说原因?
学生朗读课文中,教师查寻学生读的情况,对词语的理解,如不能理解的就找同学或查工具书解决。学生读完后,我就请学生起来依次回答我提出的3个问题,教师相应的点拨,总结学生说的。特别是在海豚救人的过程中要详细说出海豚见义勇为的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加深理解。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要仔细探索海豚救人的来源。海豚照顾子女和救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最后教师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根据板书再次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
海豚救人教学反思11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