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五篇)

时间:2019-05-15 16: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

第一篇:《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

《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

王凤灵

赫尔南多在本书的开始就直接提出了如下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为何只在西方国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而无法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生根发芽?为何西方国家会成为“财富的钟罩”?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从遗漏的信息、资本的秘密、政治的盲点、法律的缺陷以及美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五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赫尔南多与其团队通过与多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机构成员合作,对其所属地的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新奇结论。一个“穷国其实并不穷的结论”在全文中却是最吸引我的。

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成员国贫富悬殊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掌握在贫困地区穷人手中的财富却比精英阶层多出许多。以前共和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例,摒除处于极端贫困的人口,其中80%的人口虽然看上去相当贫困,甚至生活在及其不平等的制度之下,但是他们拥有的整体财富却超乎人们的想象。

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穷人手里的财富如此充足,他们却依旧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奇异的现象。

以秘鲁的移民为例,他们租住房间的成本与制度的效率成正相关关系。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的效率越高,人民生活便会产生更多的无谓成本(如之前国内出现的“办事难”问题)。制度的冗余和繁琐反映出的是制度的不健全,而因为制度而多花费的交易成本阻碍了人民将手中的钱花出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造成了民众宁肯将钱以各种不动产的形式保存,而不愿意进行投资的怪像。

这便涉及到了两个问题:资产与资本的转化和所有权。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资产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二,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第三,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

在穷人看来,他们所有的财产储存起来带来的效用要远远大于将其投入生产、投入市场所带来的效用,即储蓄倾向大于投资倾向。他们手中的财富无法流入到社会生产中,其价值也无法进行准确衡量,社会真实财富大打折扣,营造出了贫困的“假象”。这便是一种资本的僵化,资本无法有效流入生产领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一直具有一项传统:买地。古代的国人,无论是经商致富还是久在朝堂都会不停地在家乡进行买地。撇开国人的“故土情结”,单论买地这件事,国人几乎70%的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地产,土地所生产的价值继续用来购置地产,久而久之无地可买卖,形成了阶级冲突,便又造成了一个古代王朝十分常见的现象 — 土地兼并。土地逐渐兼并的过程中,不同等级的人民之间矛盾开始激化,底层人民的利益开始受到不同程度地侵害,一朝揭竿而起,并最终导致王朝更迭。

凝结在土地中的资金,价值只能等于其租金和农产品的累计价值,若将土地进行抵押,或者以其他的形式进行租赁,将所获资金投入生产性行业,所获利润又岂止农业性产出可比。这部分凝结在土地中的资金就属于僵化的资本,无法用于其他的领域。

国人购买的地产几乎不可能进入商业性领域,进行进一步的价值增值。这些间接损失在农业领域的资本就是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机会成本。正如我们所知,士、农、工、商,商业排行如此。这便反映出一个微妙的事实:在我国古代,商业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行业,进一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保护力度以及其制度的完善并不高,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商业进行打击,人民积极性被抑制,只能从事于少利行业,避开商业中所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这便是我国古代资产无法有效转化为资本的症结所在了。

如上所述,穷人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进入所有权机制的一个捷径。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或许资本的僵化是由于所有权的不完善和缺失。所有权作为一切产权的基础,其作用不言而喻。其衍生物占有权、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都在市场经济的法律和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有所有权这种机制,才能够将资产的经济潜能以合法的方式固定下来,使它们在更大范围的市场中,将资产加以运用,以便产生、获得或担保更大的价值体系。资本通过文字形式的表述而产生,表述的对象围绕资产在经济和社会中具有价值的特性,而不是资产在外观上最引人注目的方面。资产只有在这样正规的所有制体制的保护下,才可以产生大量的剩余价值。因此西方国家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这一体制,以维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制度。

在赫尔南多眼中,西方国家费尽心思建立的所有权具有六大效应: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将分散的信息纳入一种制度、确立责任和信用体系、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确立人际关系网络以及保护市场交易。所有权制度的表述使得西方人可以以文字物理的方式来衡量其价值以及估算可以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潜在的经济和社会特性便决定了其经济潜能;将所有权表述搜集在一起,完善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体制,融汇为一个有机网络;个人的信用与责任意识大大地降低了人们对陌生人的防范,将远距离交易提上日程;一种正规所有权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它能够把资产从难以获取的状态变成容易获取的状态,这样他们才可以产生剩余价值。西方国家正规所有权可以形成正规网络的原因在于全部的所有权记录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始终都可以进行追踪并受到保护,为市场的交易提供了保护伞。

结合我国现在在城市实行的住房统计和在农村不断实行的土地确权,一步一步落实每个人手中有什么,有多少财产,将人民财富以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逐渐使它们可以被随时随地地调出来,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建立一个分散信息的集中网络以及责任和信用体系,确立人际关系网络,方便市场的交易。因此建立健全所有权体制才是解决资产有效转化为资本的有效路径。

第二篇:资本的秘密读后感

《资本的秘密》读后感

班级:10国贸1班学号:2010130324姓名:黄雅仙

什么是资本的秘密?我未曾考虑、甚至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第三世界和前社会主义国家获得成功,仿佛这些国家被钟罩无形地阻隔在繁荣和幸福之外。难道发展中国家真如其表面上看上去那样贫穷吗?作者由此拉开了透视资本秘密的序幕,缓缓揭开资本神秘的面纱。

全书从“布罗代尔钟罩”谈起,作者说:我打算在这本书中阐明,阻碍全球五分之四的人口从资本主义中获利的主要绊脚石在于他们无法创造资本。无论贫困国家的人民多么热切地参与其他所有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特征的活动,他们都似乎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资本。

作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没有我们通常想象地那样贫穷,他们事实上拥有大量的资产,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资产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国家财富的动力,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线,是发展、前进的基础。其拥有财产的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入到广阔的市场,也不可能有大规模流动的交易空间,即他们的资产是僵化的资本,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且彼此之间相互孤立。

本书尝试重新发掘我们对资本的认知,并就此解释为什么说贫穷国家的经济失败和他们的文化遗产或基因遗传中的缺陷没有关系。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从不合法的领域中去审视法律,即从非法领域中去了解法律的本相;从穷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人民才是改革的核心动力,应该把重点放在穷人身上。

在任何地方,只要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出现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以及相应的从业人员。然而工商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不同,它是一种人群合作的生产方式;要想合作得好,就要有一整套关于分工、协作、工作内容、利益分配、合作各方各自的权利、义务,等等的规范。诞生于欧洲的所谓资本主义,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作为一种生产及分配的制度,它以自己的方式,规定了人们的社会性行为。金钱交换、分工生产、公司制度、明晰所有权、信用体系、雇佣工人、股份制度、金融体系,这些所谓的资本主义的做法,其实都是一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进行合作性生产时的行为和相互关系。而这些规范、这些制度,之所以能在欧洲得到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少数人奉行接受到扩展到多数人,仅仅是因为,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各种好处——首先是、而且最重要的是物质生活上的好处。

任何社会体,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商品经济、出现工商业;罗马帝国如此,中世纪欧洲如此,古代中国同样如此。但是,虽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一样,工商业已有了一定发展,却难以像欧洲中世纪那样,得到普及化的、独立化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隐形的“钟罩”,怎么都进不去,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意识到“钟罩”的存在,即围绕所有权产生的正规法律秩序与不合法社会契约的冲突和融合,从而造成了他们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为资本的机制,所以他们缺乏资本。“钟罩”意味着内外隔绝,是资本神秘的面纱所在,也就是因为这样,穷人们在获得正规所有权的道路上被设置了重重障碍。打破这座“钟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法律上的挑战——将法律从人们凭

借共识而确立的各种不合法实践过渡到一种成文化法律制度、把“钟罩”内部的正规法律体系与“钟罩”外部的不合法原则统一起来、将游离于法律之外的那些人吸收到正规法律秩序之内,这项任务非常之艰巨,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四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前共产主义国家的居民确实不是一无所有,但他们缺少表述所有权和创造资本的过程。他们有房屋,但没有所有权凭证;他们有产出,但没有契约;他们有企业,但没有法人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仅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转让自己的资产,而这种狭小的圈子限制了分工和专业化,限制了信贷和投资,限制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换言之,缺乏正规的所有权系统是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在发展中国家生根结果的根源。

资产并不是生下来就成为资本,只有被用于生产过程并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欲求,才转化为资本。要使资产成为资本,必需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创造一合适的所有权机制,使资产的潜能发挥出来并被加工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便于人们清楚地认识、掌握和使用。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 “钟罩”现象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也有打破“钟罩”的情况,如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维护农民承包权益,合理配置资源有重要意义。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国幅员辽阔,人员众多,有很大的工作量,依地方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钟罩”现象,这无一是要打破的,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资本的秘密》向我们揭示了资本在各种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状态,如《纽约书评》所言——德·索托做了一项极其有益的工作,他让全世界意识到,一向被我们过度忽视、乃至嗤之以鼻的不正规经济当中,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第三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本书作者A.G.弗兰克,出版于1998年,白银资本读后感。英文名称《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大意是重新认识亚洲时代的全球贸易的意思。内容,按章节来说大致如下:

第一章)回顾前人理论。

这本书的很多篇幅用来描述1400年到1800年的、世界各地之间的国际贸易体系,剩下的篇幅则用来对这样一个体系的某些方面做具体分析。这个问题显然不会被之前的历史学研究者们给漏掉,于是第一章便用来回顾和分析早致斯密的大量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关于这个问题、或其中某个片段的理论。

按作者所说,之前的各种理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以结果反推原因,作者在列举时注意比较了斯密等早期研究者的说法和之后的说法之间的差别;

“八卦”,比如各种依赖于人种优越性学说;

宗教因素决定一切,比如犹太教、新教伦理,神道教独特性,甚至还有儒教,本质上说也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

以满足意识形态需求为目的,“挑战与回应”似乎就是一例——而如作者所说,许多反驳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也侧重于意识形态分析;

缺少跨地区分析,也就是说欧洲历史学家研究欧洲历史,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叫做世界历史,;

...简单的说就是在研究世界历史时缺少“世界视野”。当然,这种“缺少”可能还有不少研究者以外的因素,在史料或前人的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只有好的研究态度仍然可能造出一栋空中楼阁。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对自己之前研究成果的分析里看出点东西来。

此章还略为介绍了下之后章节的内容等。

第二章)全球贸易流程。

简单的说,就是按地区分章节介绍了1400-1800之间,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做什么生意,以及怎么做生意。这里的有些内容是老生常谈,有些则很有意思:

陆地与海洋贸易的一体性,也就是说海港城市有陆地城市作为其生产基地和地区市场,类似十九世纪时纽约之于美国东海岸的情况;

造船业本身是东方贸易的重要产业;

世界性的生产分工出现的很早,作者举的例子之一是美洲白银生产需要从中国进口部分水银;

历史上的“锁国”相当于现在的高关税等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事实上没有实现中断贸易的作用;

少数大国在选择海洋利益还是陆地利益方面政策有反复,如明朝中国,即当时的海禁与停止官方航海活动不是简单的自闭;

“朝贡”所指的活动,是各方默认的商业活动,当然官面上的说法有一些强调上下关系的政治味道,如作者所说这种做法自负但有部分的事实基础;

“生态帝国主义”,也就是说大规模蔓延的瘟疫的受害方,往往是相对封闭的一方;

古代的“城市化”,可能反映了当地社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随之而来的至少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商品在地区内的流动;

等等。

作为总结,作者似乎把这个时期的贸易活动描述成同心圆结构。中国地区是一些广受欢迎的商品的生产中心,中国朝贡体系中的国家与中国直接进行贸易,南亚中亚等各有地区市场同时也做转口贸易,非洲的贸易相对简单和孤立些,欧洲则用美洲得来的贵金属参与上述的贸易圈。

这里,作者侧重的是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贸易,或者作为这些过程附属的对外口岸和内陆生产基地之间的贸易,各地区的内部贸易似乎很少提到,可能是因为和主题无关。此外,作者之所以把各地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因为两点:各地的同类产品之间有竞争;各地进口出口的货物包括制成品,也有原材料。

第三章)白银推动贸易。

这里介绍了1400-1800年之间,贵金属产量,用途,及后果。

众所周知,一般等价物促进商品交换。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到,1400年后的一百多年,是世界范围贸易快速货币化的时期。这和欧洲殖民者首次将美洲纳入世界贸易体系有关。之前的时代里,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如作者在最后所总结的,达到了某种平衡,欧洲对美洲的控制则是在这个平衡/饱和之后的一个持续的改变因素。其后果,包括各地通过贸易获得资本用于更大规模的商业生产,物价变化,人口增加,信贷发展等。简单的说,就是世界各地都开始“用钱做生意”。

第四章)经济体系的比较。

之前的章节不断重复的主题之一是东洲主导世界。从这一章开始,作者把论述内容从“怎么样”变成“为什么”,第一步便是比较东西方的各方面的情况以试图找出差别或反驳之前理论所推崇的、事实上按作者观点并不存在差别。

首先作者总结了一下1400年-1800年这个发展过程的结果,即十八世纪末世界各地的基本经济状况。结论是到此时为止,从各种史料看,东西方之间没有巨大差距。当然,这里说的是某个时间段的状态,而不是发展趋势。后者作者作为本书的结论写到了第六章。

经过上面的史料比较,作者引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东西方如果发展的结果无差别,那么是否说明其各种社会特征也无差别?这里作者比较了东西方的主要技术成果。

最后一节比较的是东西方金融制度。

当然,说是“比较”,作者实际上偏重于介绍东方各地区的情况。同时,这一节的目的是为了反驳“不存在”,所以作者有时只是简单的列举些说明“存在”的前人研究成果、数据、引文等。

第五章)应当横向整合。

感觉这一章是过渡性的。开篇引用了约瑟夫*弗来彻的观点“近代早期世界各地的平行现象,可能意味着其背后有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这里所说的平行现象似乎就是所谓的“十七世纪危机”。

具体的说,在十七世纪,我国发生了明、清交替,英国发生了革命,葡萄牙独立,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开始走下坡路,读后感《白银资本读后感》。但是也有很多例外。作者的结论是,不存在普遍的、长时间的十七世纪危机,但是当时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同时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作者所说的“一些事情”是白银供应的变化。作者引用了斯密的说法为左证之一:“矿山不断发现导致的贵金属供应量增长停止,白银等在1936年前后开始更加值钱”。同时作者也提到,贵金属货币供应问题只是导致各国不同状况的因素之一,其它如气候、政府财政状况、社会各界的对策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六章)西方如何胜出。

首先,作为对之前章节的总结,作者说到,“东方衰落,然后西方兴起”。这之间谁先谁后会引出二种说法:西方打压了东方VS东方给西方让出了位置。作者应该是赞同后者的,但是他也说到二者同属于一个密切相关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二不是互相孤立的。

然后,作为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口VS土地关系的解释。这可以说是全书核心吧,下面仔细说一下:

机器化大工业是很晚的事情,大约在十九世纪开始才大行其道吧。也就是说,之前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简单的说,就是能养活的人越多,国力便越强。——当然,古代不存在什么把汽车流水线改个摸组就能冲压出廉价步枪的情况,所以社会生产力从一种产品转到另一种产品上比今天困难得多。于是生产力强却打不起仗的情况也随时都是。

人力即国力,这个说法很粗糙。因为即使在古代,劳动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个大约可以从我国的传统农业上看出点端倪:首先是种子几百年一变,然后是产量、耕作制度、水利工程设计建造技术,晚到近代早期还有商业作物混作制度和产品初级机械加工技术(哦...简单的说就是黄道婆等的技术革新)。此外,让所有的人力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制度也有不小的作用。

但是撇开这些零碎不谈,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力。这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碰上天灾人祸,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必定大打折扣。书中提到的例子是明清交替时中国地区外贸的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果“人力重要”的说法成立,那么显然可由此搞出个评价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指标。书中提出的是人口/土地比例。个人觉得这里的土地应该是在说可养活人口的土地,比如牧场、耕地、沙漠中的绿洲等等。同时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些可商榷之处,比如土地产出不同地区、时代是不同的——当然,按书中所说这也可以解释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内部对人口压力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即人口/土地比例还是最基本的因素。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人口结构的问题,即在中国地区适龄劳动力的比例可能还要更小些。也就是说各种修正因素本身也相互抵消,合作用如何在下看不清楚。

按书中所表达的意思,人口/土地比例实际上反映了社会所能养活的生产力的规模。那么这样一个数据如何反映出生产力状况呢?由于老祖宗时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我们有了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实能力。这人一多,就有人可以不忙着土里刨食混日子;就不会动不动被天灾倾城、被人祸灭国;上一辈人的经验能更保险的传到下一辈而不断档。如是千年传承,人多一点、书多一点、地方多一点、点子多一点,就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如上所说,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前,一个有大量人口能安稳生活并从事劳动的国家/地区,绝对能做出很多东西,尤其是当地能断断续续维持个几百上千年大致和平的社会环境的时候。

好的方面说完了,坏的方面也得说。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前,最便宜的机器海战术用不了,一切靠人力,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弱。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前,年代越早,生存权问题对于各地的人类社会来说就越严峻。其表现么,最平常的来说大约就是生了养不活,活着死的早,生病医不好,等等。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社会是否成功,就在于它能养活多少人口密度。如上所说,前机器工业时代人力是根本——注意,人力不是牲口力,不单是体力。也就是说,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成功的社会,会为其继续成功积累人力资本。——这说的或脱脱就是我们中国地区么。揭掉所有神秘的面纱之后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在中国地区的成功,靠的其实不过是大量普通中国人普通地过日子的本事。——当然,要是有机会去古代“农家乐”一把,我们这些后人肯定会觉得古人的生活新鲜得不普通。

然后问题就来了。有一句话很经典,说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以往总和云云。简单的说,就是工业革命一到来,世界大变样——冷水变开水,里面养的鱼就得从耐冷变得学会耐热;变得快得活,变得慢即熟。而这适应速度,从无到有者和积重难反者是不同的。这里的“大变”不神秘,简单的说,人力有时而穷,机器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不断提高(其极限可能只受物理规律的限制吧,肯定远高于人力的情况);而这“大变艰难”,大约就是说古代社会劳动密集型比技术密集型来的更容易上手吧。

道理很简单,结果很无奈。

然后是第七章,似乎和主题无关,属于关于论述的论述。就不废话了。

通观全书可以发现,作者所有的论述实际上都回到了几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或者说曾经熟悉)的基础上。

生产力VS生产关系。全书大篇幅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世界贸易的状况,这就是从产品流通状况反推各地的商品生产状况。而上面提到的人口/土地,说的实际上就是构成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和为了保证一定规模的生产力的维续而产生或设计的社会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一般等价物对于商品流通的意义。对于商品生产、流通开始初步壮大的的时代来说,一般等价物的有无或者说匮乏/充盈,可能意味着二种经济运行方式(类似的比如层流/湍流之类)。于是,从“有”变“无”或者反过来,意味着社会巨变,能否适应这种变化则和社会的具体特征有关——而这个特征显然是某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不是“文明基因”之类事后诸葛亮的东西塑造文化,而是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具体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繁衍历史等,决定了她在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文化。

利益驱动,同时社会活动参与者里没有高瞻远瞩、胸怀全人类者,其活动都以短期预计为指导,目的都在于为不同的社会小团体牟利。

技术的传播是无法遏止的。这个...大约就是说古代也盗版横行吧。具体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国的丝绸、威尼斯的玻璃,等等。不过这似乎不是什么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

作者弗兰克是西方著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博士学位。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中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大量篇幅说明了一个只要读过 中学历史的人就知道的常识—中国在1400年到1800 年间的对外贸易大量出超,使大量白银作为贸易顺差流人中国。不过, 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 而是以此为依据推出了一个独创性的新颖见解, 即在l400 一1800 年间, 中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而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据此来证明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心而西方只是中国的边缘地带这么一个结论。弗兰克的这一独创推论既没有实证基础也没有逻辑依据。因为, 从历史视角看, 秦汉帝国毫无疑问是当时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但秦汉时期恰恰却是大量白银外流的时期,从现实视角看,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外贸逆差国, 而美国却是不容争议的世界经济中心。

《白银资本》从根本上否定了被西方学术界一度奉为圣经的“ 欧洲中心论” , 提出与之完全相左的“ 中国中心论” : 即在1800年以前, 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在中国而非欧洲,弗兰克这个新奇观点如同一颗炸弹, 掀起了世界经济史学界、历史学界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

读完《白银资本》这本书,对于我的触动非常大,首先它使我认识到中国甚至是亚洲在全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欧洲并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从很久以前就主宰了亚洲甚至是世界。

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特别关注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的欠发达状况,毕业后到拉丁美洲任教,在实地研究的同时还作为“本地人”加入了智利的社会主义政党,卷入拉美的政治斗争当中。在这一阶段他研究拉美欠发达原因,成为“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思想倾向还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想型”的分析,侧重考查现代世界如何围绕资本主义把各地区编织进一个世界体系之中的,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一部分。

但后期随着他的政治立场转移,学术分歧加大,弗兰克的思想与前期发生了巨大的断裂,他开始怀疑自己一向认同并作出贡献的现代世界理论体系理论。他在本书的前言中就表达了他的疑惑。

弗兰克借用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所提出的长波周期理论来分析欧洲和中国数千年来的经济成长, 认为在明朝以前的千多年里, 中国一直处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A 阶段(即繁荣阶段),17 世纪初期中国进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B 阶段(即衰落阶段), 这个阶段持续了二三十年后再次进人康氏周期的A 阶段, 1762一1790 年中国进人危机和衰退时期, 这正好对应着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又一个B 阶段, 而欧洲却进人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A 阶段, 这就是1800 年之后中国衰退而欧洲兴起的原因。细细品究弗兰克的分析,不难发现, 他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存在争议的理论当成解释性证据。对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这种现象到底是否存在, 经济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晚近的主流看法是, 康德拉季耶夫所描述的长达500年的周期根本就不存在。那么, 依据被证伪的理论所推断出来的结论, 恐怕不会是一个真命题。即使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确实存在, 那也还存在一个适用性问题。康德拉季耶夫是在分析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等一些国家长期的时间序列资料, 根据这些国家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和对外贸易、煤炭、生铁等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动情况才得出的长周期理论。也就是说,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实际中抽象出来的, 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这一理论并不适用,这一点康德拉季耶夫氏本人也承认。而弗兰克氏却用它来套沉浸在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中国古代经济, 无异于张冠李戴, 这是《白银资本》的一大硬伤。

尽管《白银资本》名噪一时, 不过, 从学者们的赞扬性书评看出, 《白银资本》被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不是它本身的学术价值, 而是因为它扮演了反对“ 欧洲中心论” 的旗手, 在这一种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 为打倒对方提高自己, 忽略《白银资本》的硬伤而仅从史观的角度写点带有夸张性的书评就在所难免了弗兰克本人坦率地承认, 他“ 既不是历史学家, 也不是汉学家, 更不是中国史研究者” , 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学的是经济学, 研究领域广泛, 涉及经

济学理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世界体系史。非专业经济史学者写出的经济史著作中出现硬伤也是在所难免的。

我看了一些关于评价白银资本的看法,许多都是挑剔或者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史学家的学术心态。当非专业经济史学家写出了名噪学坛的经济史著作时, 经济史学家的前后反应往往是矛盾的: 第一反应就是充当评委, 从自己视阂所能及的范围内作是非评判, 挑一挑论著中的史料错误, 然后把它当作罪证进行批判, 最后以专家的身份说: 不懂就不要写历史!第二反应是照搬套用, 经济史学家在做完史实挑剔之后, 发现非专业经济史学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确实胜过自己, 于是又被它所折服, 折服之后, 不分青红皂白, 拿来套用。由此看来, 经济史学家在经济史学的最高舞台上首先是评判者然后是粉丝,但就不是表演者。要知道, 只有一线的演员才能演出一台真正的好戏, 经济史学家不以主动积极的学术心态去谋取经济史学舞台上一流演员席位, 又怎能演出一台高水平的经济史好戏!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总的来说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它能够在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突出地使用了长时段的研究方法, 他用这种长时段的分析来架构他的整体主义研究,并据此预言了亚洲将再次兴起。我认为, 不论弗兰克所使用的周期理周期理论与长时段论是否科学和准确, 单是这种长时段的研究视角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 世界历史中最繁荣和发达的文明重心实际上也一直是在不断转移的。因此, 未来发生西方再次衰落和东方 或其他地区 再次崛起的情况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否定对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进行的研究,对各种生产方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所谓过渡.提出了质疑, 这是《白银资本》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论点。弗兰克指明,正如我们指出的, 不仅根本不存在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直线进步., 而且在任何一个社会里, 更不用说整个世界社会, 过去和现在都混合着各种生产关系。许多不同的生产关

系-提供.了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产品。但是, 从来不是哪一种生产关系, 更不是哪一种-生产方式.决定了某种生产者的成功与失败。相反, 世界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变动一直是更重要的因素,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选择和调适。我认为弗兰克这一论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近代西欧再版农奴制的出现, 以及奴隶制种植园在美国早期的长期存在等历史现象, 我认为都能够在弗兰克的这一视角下得到解释。

总之,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不仅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方面颇富启示性, 它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发人深思的。

第五篇:《白银资本》读后感

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白银资本》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西方著名学者,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评:《白银资本》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基本的缺陷。这是一部优点与缺点同时存在且对比鲜明的著作。①我认为《白银资本》在理论方面合理的内核是对“欧洲中心史观”的批判,并试图在世界体系或全球历史的框架里重构世界历史。②在理论方面的缺陷是强调一个方面而对另一个方面缺少关注,从而有损理论的周延性。因此遭到中国学者广泛的批评。例如,对历史的联系性(“全球性”、“整体性”、“共通性”、“经济性”)的强调而遮盖了历史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性”、“制度性”、“文化性”)。不过,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家,他的思维方法还是具有辨证性的。例如他认为多样性里存在着统一性。③在方法方面的合理内核是采用“全球学”(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部分的相加并不是整体,部分分析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缺陷)的方法,以及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方法。尤其是历史学与经济学的交融分析方法,并在历史哲学的层次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予以思考。弗兰克强调,研究历史应该是总体史,应研究整个世界史④《白银资本》在方法方面的主要缺陷是以第二手资料为主,而且中文资料的利用尤其欠缺。

下载《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本的秘密》读后感——资本僵化与所有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华为读后感[★]

    从民营企业到资本企业的蜕变 《资本华为》读后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一个角色、一本书的理解都不同。我的阅历尚浅,对这本书的感悟未及作者所长,只是粗......

    《红色资本》读后感

    《红色资本》读后感彭菲《红色资本》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及其现状的学术书籍。它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及理念,来观察分析评价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

    读书心得:《资本的秘密》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资本的秘密》读书笔记望江散人《资本的秘密》是由秘鲁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所编撰,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长年累月的调研,最终着就此书。本书围绕着遗漏资料、......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这是一本非常伟大、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的思想注入新的灵魂,新的活力之泉。它激人向上,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并给人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让人走上成功之路。人......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在《一生的资本》一书中,我找到了一种资本,人要始终持有乐观的态度,一生的资本读后感。“你相信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你身上,相信你的将来会充满美好和幸福,这些美好的愿望都......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任何人只要养成了勤劳刻苦的工作习惯,具有诚实信用的可靠人格,采取合理明智的做事方式,并通过不断激发自己潜能的心理训练,他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美国著名作家奥里森·马登的......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一生的资本》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生的资本,忽然有种顿悟的感觉。在之前感觉自己存在种种不足,没有任何优点的状态中反应过来,发现了一些亮点的存在。人身上有很多资本可以利用,......

    资本战争读后感1000字

    资本战争读后感(一) 只要留意过黄金价格的博友,就知道最近几十年,我们手中的货币已经贬了多少倍,通货膨胀几乎马不停蹄,一路高歌,这几乎是到今世界的主旋律,而所谓的“通缩”,从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