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跑步指南》有感
明明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运动
——读《跑步指南》有感
从去年10月购入本书算起,也半年有余了。本周重读了一遍被跑友们誉为“跑步圣经”的本书,结合自己半年来的跑步运动经验,来谈谈感(扯)想(淡)。
先介绍下这本书吧:这本书选取了100个初级跑者最为苦恼的问题,囊括了初学者所需要知道的诸如跑步技巧、跑步营养、跑步损伤、跑步装备及跑步计划等方面所涉及的重点问题。本书的作者是国内最权威和影响力最大的跑步自媒体,采取了Q&A问答形式的编排。看后,深感干货异常!
跑步无非是左脚迈开后,右脚跟上,再如此反复的一种枯燥且艰苦异常的运动(毕竟对抗自己身体)。那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跑步,坚持运动呢?村上给出了他的解答:
“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村上春树
“跑步,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养成的诸多习惯里,恐怕是最为有益的一个。由于30多年从不间断地跑步,我的躯体和精神大致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强化。”——村上春树
然后,是在下给出的答案:
1、改变气质
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长相,但是气质却可以后天改变的,而提升气质最佳方法无外乎就是运动,而跑步又是运动之王。毕竟这个世界对胖子充满了偏见,尤其是男同学,在20岁出头的年纪里有了“功成名就”的将军肚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像动物园里的猩猩一样。毕竟现在是“以瘦为美”的时代。看看人家欧美正统意义上的网红,标签重复最高的都是“健身”和“运动”.我深感人就是身体这座神殿的信徒,看这殿堂的华丽程度,便可看出其虔诚度何如。
2、提升意志
最初,我对健身房和KEEP里那些“卖肉秀图”的家伙们比较反感,直到自己尝试入坑后,才明白好身材是要日复一日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塑造。转变想法后,深深地佩服他们的强大的自控力和意志。当跑步至跨越自己的临界点后,你每迈出的一步都增长了生命的长度,见识到更遥远的风景,这是极其荣耀之事:毕竟你通过自己强大的意志力,让身体成为自己灵魂暂居的容器,操纵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而不仅仅是被其生物需求所拖累,升华了内在的意志又塑形了包装其的花瓶,何乐而不为呢?
3、最好的撩妹(汉)路子
这个世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内涵,有素养,有趣味,虽然懂得游戏规则和运作原理,但是实际操盘时往往效果不佳~这个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你不能在第一印象里加分往往就是nobody.内秀之人更该适应游戏规则,学会套路,真诚对待,坚持运动,保持身形,通过外在吸引他人,通过内在留住他人~只要自己是灯塔,还担心船会看不见你么~
第二篇:读指南解读有感
读指南解读有感
利用长长的假期,我仔细地看了《指南解读》,让我受益匪浅。结合《指南解读》,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时间我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选择的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习时只能走马观花,一次次的获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观点、不够完整的理论体系。
读过《指南解读》之后,的确让我懂得了很多。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指南解读》对“目标与内容”,“预设和生成”,“课程整合”以及“四大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剖析。我觉得每个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都是值得细细的回味的。那么,每一章节是不是有什么线索可以贯穿始终呢?这本《指南解读》最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如果要用几个字概括这本书的精华,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因为只有教师内心接纳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在制定目标和内容时,才能以幼儿为思考的重要角度;在四大领域的整合中,才能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的整合。所以读了《指南解读》,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铺开,落实,“幼儿发展为本”、“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我们全面实施“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中东参与探索的过程,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挖掘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发展。
记得黄琼老师曾在《上海托幼》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面临着新的思考,教师的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主题活动中,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一、建立对话关系,关注预设与生成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要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形成“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听老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与事物现象进行对话、直接与老师对话。对话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的过程让幼儿与教师共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合作、友爱。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预设的活动是否能够引起共鸣,孩子们在预设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孩子自身会生成什么,哪些是值得对全体孩子增加的内容。
二、建立互动关系,关注目标与内容
在主题活动中,由于主题大多数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困惑的问题,所以他们往往会以十二分的精神和兴趣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也会表现得非常的奇景和万分得投入。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求知欲望,支持幼儿、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长。努力营造平等交流、相互合作的氛围。由于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在师生互动中,老师要关注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对每个层次的幼儿和达成程度如何要随时进行调
整。做到“心存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
三、建立分享关系,关注幼儿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教育的很大不同是在我们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更强调分享,幼儿可以分享教师丰富的经验,还可以分享同伴的共同经验,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保护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终基础。
《指南解读》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将重新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理念,并且在自己以后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开创新的教育途径。
第三篇:读《青年教师教学指南》有感
2007年新上岗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读《青年教师教学指南》有感
福州大学
《青年教师教学指南》是一本向青年教师介绍如何从事教学工作的小册子,书上配有卡通式的插图,语言简单易懂,对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上,面对疑难知识点和学生求知的眼神,你是循循善诱把他们引入知识的殿堂,还是扑灭了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大多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主体参与意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学者曾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创新决定国家的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 1
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
提高的统一整体。
2、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的过程将是勉强的。学生只有在学习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答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主体参与情景时,要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情景体验、模拟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
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主动参与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给他们创造展现个性的机会,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4、要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300年前,在古希腊普鲁塔戈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存储知识的口袋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大进‛。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巧妙设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一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对教学疑点具有思考价值,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难易适中,适应多数学生,兼顾优、差生;三是设疑环环相扣,层层诱导,逐步深入,科学合理,新而有趣;四是设疑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宗旨,给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冲破凝固性的思维障碍。使学生不仅得到成功的快感,而且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5、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就不能压抑学生的好奇和
求异。思维的求异是创造的开始,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真正做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会阅读,逐步掌握阅读教材的要求和方法,达到看懂得、理解、会说、会用的要求;会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知识的逻辑相应重点、难点和疑点;会迁移,运用已有的认知方法,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会总结,将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作补充、深化和概括;会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为基础。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实践精神,促使学生会‚学‛。
6、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为了进一步消化掌握所学知识,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及时小结,复习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巩固旧知识,发现新问题,使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复习不是重复,而是再读、再想、再总结和再提高的过程,它可以采用同学讨论、小结等形式,也可以运用阅读、思考和答疑相结合的办法,或者由几个同学自愿结合,分类准备,互问互答,取长补短的合作法进行复习,通过复习,加深印象,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特别是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要进一步弄懂,对似懂非懂的问题应
该多思多问,以求理解和掌握。另外,在复习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小结。就某一问题、某一节或某一章的知识内容进行小结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它能促进知识的扩展、巩固和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帮助学生做好小结,通过小结,可以把学生的知识做一番系统的、全面的梳理,使学生能抓住中心,理清思路,把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总之,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乐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自己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并能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目的,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第四篇:读《3~6岁指南》有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感想
2017.10 蒋静韵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幼儿入园开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指导,将直接关系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为此,我认为必须认真贯彻学习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实质切实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落实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各个环节。下面我谈个人的体会与经验:
一、“育人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石,但教育的基本宗旨是树人育人,它以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规化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有意义的童年。
二、“尊重儿童”热爱幼儿的旗帜
伟大先哲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学记》提出了教师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对儿童的尊重,建立在倾听与理解、包容与接纳,感性共情与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体现在依据来实施科学的教育活动之中。教是为了学而存在的,学的存在规定了教的存在。教师的教只有根据儿童已有的基础构建在恰当的起点之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儿童从教育价值的边缘走向教育价值的中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指南》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尊重儿童”个体价值的理性表达。
三、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纵象
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同行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他一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农民朋友给他切开一个苹果,指着苹果核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只施有机肥料,不用化肥、农药,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做,虽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是长成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化肥,苹果虽然长得又红又大,却不香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苹果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苹果生长是这样,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更是有规律的,更不能随便去改变它。如果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就反复向他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就会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是孩子不可能理解科学的丰富内容;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因此孩子在上学前应该充分的让他们玩耍不要强加他们任何不必要的知识,使儿童在玩中充分地扩展他们思维的自由空间,开发智力,增强儿童大脑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经元;从小被灌输那么多知识,结果会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这种思想为大脑接受而不加以利用,从而使思想也便得僵化。要是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我们要以《指南》的要求教给儿童使幼儿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学习知识。
四、严禁“拔苗助长”认真学习《指南》精神
学前儿童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孩子因为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被迫学会了欺骗和伪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此外,有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童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亦然。今天,重要的问题不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赢是输,而是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只有真正做到尊敬儿童,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五、《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
健康领域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着重强调,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着重强调了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友愿望与交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三是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方面,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食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六、重视家园共育,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指南》强调“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因此,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必然的,家长参与幼儿园也是必然的,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人的任务。我幼教工作中体会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尚属薄弱环节,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主观上,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结构基本是三个四个或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样造成了爷爷¸奶奶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与父母对孩子的新要求互相矛盾,相互冲突,老人的过分溺爱与父母的正确对待相互矛盾,造成孩子的两面性,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一样,采取的教育方式不一样,造成家庭教育中的互相抵制;另一方面,从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家长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市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社会不利因素,不良作风的影响,在幼儿发展关键时期已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幼小的心灵中,不是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抱负¸团结¸尊重别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给幼儿造成了教育障碍。
第五篇:读《3到6岁指南》有感
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最近我利用空余时间抽空认真地学习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教师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尤其是在健康领域的发展目标与要求这一块内容里,《指南》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维护,在这里,《指南》就阐述地很详细,如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等,都是一个教育参考的指标。而且在每一个目标下面还会利用表格的形式让我们更清楚的对比发现三个年龄段的不同点在哪里,方便我们更好的掌握。
在初浅的翻看了《指南》的内容以后,根据《指南》的内容和精神,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幼儿的一日活动,其实要求各个环节都应该是有教无痕的,从来园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户内外游戏活动、离园活动等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设计与组织都应该以幼儿学习和发展目标为依据,在合理的期望下进行适宜引导,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还让我更加清楚了一点: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以上就是读《指南》以后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指南》的深刻内涵和精髓所在还有待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体会,它给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将《指南》落实到实处,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