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病宜灸---读《扁鹊心书》有感
大病宜灸---读《扁鹊心书》有感
杨雅阁
南宋。窦材托名“扁鹊三世”,著《扁鹊心书》三卷,将艾灸治“大病”之法传于后世。细读《扁鹊心书》,感窦材乃医界一代宗师,托名“扁鹊三世”,并无虚言。
但凡大医皆有切肤之痛,窦材在《扁鹊心书》言:“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扁鹊也是因母亲之病不得医治之法,方潜心探究中医治大病之法,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集先师所授之法,而著成《扁鹊心书》,并在书中言:“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为了将艾灸治大病之法传与后人,可见窦材之苦心。
道家有言“得诀归来方看书”,窦材在《扁鹊心书》第一卷即传授艾灸心法,“当明经络”、“须识扶阳”、“住世之法”、“大病宜灸”……世俗之人皆以为艾灸仅仅是养生保健,改善亚健康状态而已,难道不用药不用针,小小艾条还能治难缠之病?不信者,其实是未得其法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法,诚然不是选几个简单的穴位施灸,即获良效,施灸之前必须要医生的准确辩证,而后选穴,应用相应的艾灸技法,在充分的灸量的情况下,机体出现灸治感应,方可突显艾灸的神效。“大病宜灸”,更要“重灸”并“长期灸”!
在看《扁鹊心书》之前,我认为扶阳派的祖师是清末刘止唐、郑钦安,但读了《扁鹊心书》第一卷,就知道了中医扶阳派历史要再往前推800年,在这里,重新回味“须识扶阳”一节:“道家以消尽阴翳,练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天。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窦材重视“扶阳”的理念,正好和清末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如出一辙,“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然窦材比郑钦安要早约800多年。窦材真可谓一代名医!
中医与道医是不可分的,道家有言”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个信就是指诚心,有诚心,才会把艾灸坚持到底,没有诚心,心浮气躁,不论是艾灸,亦或是其他治疗方法,皆难以获效,()因为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一日之功。所以《扁鹊心书》言:”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状,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铜人针灸图经》亦言:”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如今,对临床上很多束手无策的恶性肿瘤病人,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我多授予患者及家属居家艾灸之法,特别是重灸”命门“和”关元“穴,其中有诚心,并能每日坚持者,已卓见成效。为什么恶性肿瘤病人艾灸有效呢?中医扶阳派认为恶性肿瘤的病机是”阳气失于敷布,阴寒得以凝滞“,恶性肿瘤是三阴病,越到晚期,阳气越是虚衰,中医扶阳派认为”阳气“就是我们身体强大的自愈力,只有扶阳,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如何护这一息气,只有”扶阳“,而艾灸是最重要的”扶阳之法“!
对于重症、抑或是”绝症“,在回天无术时,莫忘了先人传授的”大病宜灸“之法,对于”心诚者“,或许会有转机,或许得朽木回春之效。
谨记先师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所传心法”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第二篇:读《扁鹊的医术》有感
读《扁鹊的医术》有感
原创: 刘建伟
先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手是防微杜渐。预防疾病总是比治病要简单,成本也要低。能让人不生病,这才是真正的医家高手。能在病初之时及时发现并治疗,这也是了不起的。当病重时再治,是没有办法的事,须要花大力气了。而且,万一已经病入膏肓,纵是神医,也无力回天。
读完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不由的联想到了笔者所从事的律师行业,其实律师对于企业就如同医生对于病人一样,律师行业中也存在像扁鹊三兄弟一样侧重点不同的执业定位差异。比如律师中分为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比较厉害的非诉律师就如同扁鹊的长兄和中兄一样,对企业在设立、生产经营、投融资、对外合作等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商业风险等进行提前预防和控制,通过防范于未然的制度安排和交易模式设计尽量避免发生法律纠纷,即便发生法律纠纷也因早有准备而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诉讼律师则向扁鹊一样,往往是在企业遇到发生大的危机时,才临危受命,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重大法律危机。在这里笔者并非有意抬高非诉律师或者贬低诉讼律师,只是就律师在这两种不同业务模式下所能体现的不同价值进行分析阐述,事实上在律师以非诉律师介入还是以诉讼律师介入的问题上,不是律师自己能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决策者。
管理心得:从管理学上看,一开始便设计好的制度,使之不产生大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或者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问题非常严重时,解决起来就很费劲,代价也大。有时问题积累得多,时间拖得太长,可能就很难解决了。有许多人往往看不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总舍不得花成本来预防问题的产生。他们存在着种种侥幸心理,以为问题不会产生。事实上,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墨菲定理,说的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作最坏的打算,那么最坏的结果一定会来到。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但结果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想想看,当最坏的结果来到的时候,你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去解决?而且很有可能已经解决不了了。那么,为什么不事先作打算呢?事先预防,要省力得多,也可靠得多。
讲到最后,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您,是不是也应该为自己的企业聘请一位向扁鹊长兄、中兄一样能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的企业法律顾问。
第三篇:读《心》有感
读《心》有感
读《心》有感1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必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的为我亮着;倘若我只是自怨自艾的演员,母亲必是那热烈的掌声,呼唤我自信,鞭策我努力;倘若我是条嬉戏的小鱼儿,母亲必是那一汪碧绿的湖水,包容我顽皮任性的同时,也将我的快乐涟漪般的扩散了出去。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渐渐响起,我也慢慢陶醉于这篇美文之中——《苹果心,母亲心》,聆听着美妙乐曲,感受着开篇题记,使我不由得澎湃万分。母亲,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她给予我们的比任何事物都可贵、都真切。可偏偏母亲给予孩子的东西太多,导致了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于此文。
我坐在座位上享受着这贵为珍宝的美文。怎么也不敢相信,文中堂堂十三岁大男孩,却是第一次看到苹果核?开始,我还真以为他在和同学开玩笑:出世十三年了,没见过苹果核?这可是个国际性玩笑。我猜想着其原因:是他从来没吃过苹果?是他在和同学开玩笑?还是……”正想着,我得知了一个让我惊讶的答案:他在十三年来,都是吃母亲削好皮,切成小块的苹果肉,而那带有苹果核的苹果心都是他母亲吃的。”我深深叹了一口气,觉得他那十三年白活了。
美文欣赏仍在继续,可我却无法再听下去。我不知道他母亲出自什么意图:是关心他?是恋惜他?还是疼爱她?”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来源于母亲对他的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自己:平常总是嫌妈妈唠叨,说这说那,把我烦得不得了,我有时还曾顶撞妈妈。嗨!现在真想对妈妈说一声对不起。回想起第一次洗衣服,若不是妈妈盯着,说着,教着,也许现在我还不会洗衣服那,说不定,还会成为第二个文中“男孩”。嗨!现在真想对妈妈说一声:“谢谢您了,妈妈!”
美好的时光似乎都是短暂的,美文欣赏结束了,音乐停止了,可我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却没有因此而停断。我感到,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亲给予我们了太多,太多;母爱包容了我们太多的任性。我们不能只为自己的骄人成绩感到自满,还要感恩母亲。朋友们!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一只健壮的雄鹰,脱离母亲的呵护,独立飞翔蓝天,自由翱翔吗?
读《心》有感2
它是篇描绘闺女一岁半,妈妈患有败血症已到末期,性命只剩余了短暂性的三、四个礼拜的感人的故事。在这里生命倒计时的忧伤時刻,她把忧伤完完整整地交给了自身,一心关爱着闺女年幼的内心不遭受丧失母亲的极大的严厉打击,因此她手工编织了一个漂亮栩栩如生的谎话“母亲要出国留学一段时间”。为了女儿之后的日常生活,已身在天堂的她一直缜密地圆着这一善良的谎言,一封封从国外邮来却无邮戳的信递到闺女的手上,抚慰着闺女年幼的内心,这种信随着着闺女快乐地发展,直至有一天闺女已想不起妈妈的模样,另一个女人出現在家里,父亲跟闺女讲:母亲从海外公出回家了。闺女一时愣在那里,然后扑向“妈妈”怀里,母亲牢牢地揽住了小姑娘的情况下,我心如同给物品塞住了,眼中禁不住萦怀了眼泪。
《母亲的心》本文,使我体会到妈妈对闺女深深地的`情意,母亲临死以前还铭记为自己的闺女一个溫暖的家中,让自身的影子悄然无声地匿迹,我心被她这类杰出的个人行为所震撼人心,低沉的母亲的爱穿越存亡界线,在此外一位女性的身上获得了无穷的蔓延。
母爱如春夜滋养天地万物的绵绵细雨,如夏日傍晚越过林中的夜风,如冬日早晨的每缕太阳,守候在我无意间的情况下……
让我们一起念及妈妈,感恩母爱。
读《心》有感3
人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上,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当遇到这些难题时,你的身边肯定会出现有人陪你度过难关,这个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同学,老师,亲人……对于他们,我们一定要有一颗三恩的心。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位单身女子,搬到了一个贫苦人家的旁边。有天晚上,那个地方突然停了电。“咚咚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女子打开了门,是那穷苦人家的孩子。孩子问女子家里有没有蜡烛,女子以为他们家穷的连蜡烛也没有,想依赖自己,便十分恼怒的`吼了一声:“没有!”那孩子一听,微微一笑,手中捧出两根蜡烛,放入女子手中,女子顿时热泪盈眶,将那个孩子紧紧拥抱在怀里。我想,此时此刻,那个女子一定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后悔,也一定深深地感谢着这个孩子。
我要感谢的人是我的母亲,感谢她给了我生命。让我看到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母亲用那双勤劳的手为我造美好的生活,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有一次单元考试,我本以为可以考高分,可是却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只得了87分。当我垂头丧气回家时,妈妈并没有怪我,只是对我说:”没关系,下次考考好就行了。”这句话的语气是沉重的。于是我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为父母争口气。我谢谢妈妈给了我的鼓励和支持。
感恩之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它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读《心》有感4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把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孝在我心》,让我对“孝”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使我想起了古代的两个至孝的人。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九岁时的小黄香,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用身体温暖床席让父亲安心入睡。
无独有偶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有一母一婴。母亲已过九旬,婴儿刚出生不久,家贫如洗的他担心抚养孩子会影响赡养母亲,所以和妻子商议:“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一次,母亲死了却不可以再复活。”一天半夜与妻子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现在,我们不需像小黄香如此辛苦温席,夏夜扇凉,也无需像郭巨那样为母埋儿。我们只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少让他们操心,不让父母在工作之余还要担心我们的作业有没有做完,在空余的时间里做一些家务,给父母多一些休息的时间。哪怕帮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这些都是孝的表现。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就是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没有用的。
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孝是做人的根本啊!
“孝”在中华大地上传扬了五千年,“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就像长江、黄河经久不衰地滋养着我们一样,难道我们不应该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难道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中吗?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时刻谨记:“百善孝为先”,做人要先做到孝,让慈孝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发扬光大!
读《心》有感5
《写出我心》是北美教授娜塔莉·戈德堡的著作。出版后不仅立刻登上畅销榜,成为写作与写作治疗的经典,而且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首次出版时,书名叫做《再活一次》,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书中不仅谈写作的方法,而且也指出用写作来调心的这条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写作,也知道写作的重要性。会写作的人不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且将内心深藏的话写出来可以达到治愈自己的效果。但每当要提笔写作时,我们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仿佛一定要沐浴焚香,万事俱备才能安心坐下来写作。我想,这不仅是从小在作文点评中受伤的原因,也有写作者对自己的不接纳。作者在书中一直想要告诉我们,写作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想要写,那坐下来写就好了,我们要告诉自己:“我有写出史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但事实上,上过作者三周的课,经过作者这样的理念熏陶的学生们依然还是会找各种理由拖延写作。
她在书中提到,她的这些学生从芝加哥到波士顿,再从波士顿到肯塔基一路奔波来到她的面前,就是为了再听一遍她说“拿起笔去写就是最好的答案”。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不,他们心中熟知这个道理,但还是需要有人帮他们肯定这件事。我想,这样的心态是源自于对自己的不信任。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做完一件耗费体力,却又得不到正面反馈的时候,很容易疲倦。最初的写作热情退去,他们需要有人支持与肯定。
想要坚持写作的人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写作的灵感并不常有,没有灵感的时候如何坚持下去?娜塔莉在书中给了我们两个激发写作的方法:一个是活在当下,无所畏惧,开放心灵;另一个是深刻地倾听,接纳事物的本色。事实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成为生活的'写作者。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可能是写作的好素材。近几年很多人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娜塔莉提倡在自己的城市做一名观光客,有咖啡渍的旧杯子,树上蹦跳的麻雀,街上的公交车都是可以写的内容。我们应该和万事万物交朋友,这样万事万物就可以透过我们来写作。
当然,娜塔莉建议我们当一个部落作家,可以为所有人写作。部落作家是与隐士作家相对的。隐士作家只写个人心里微不足道的真理,而部落作家却反映了人群中许多不同的声音。我倒是认为,我们可以经常替换部落作家与隐士作家的角色,毕竟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有能力领悟到大道理,与其放在心中私藏,不如广而告之,与他们共品。
最后摘下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是在后记中,娜塔莉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问题是:“你想对当时在写《写出我心》的自己说些什么?”她回答:“我什么也不会对当时的自己讲。那时的自己不会听现在的我讲的任何事情。比如,我现在可能会说,成功和名誉的背后其实很艰难、充满了痛苦。就像我现在也对我的学生说这些,但他们同样听不进去一样,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天经地义。”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到18岁,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很多人都想回去挽回当时自己做的错误决定。
但事实上,那时的决定已经是在当时的我们的认知下做的最好的决定,我们走了这条路,享受到了这条路的好处,自然也会有需要舍弃的东西。我们不能确定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一定会顺风顺水,从此开挂,走上人生巅峰。我什么也不会对当时的自己讲,因为我无法给出万无一失的答案。人生千千万万的选项,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结局是什么。但这千千万万个选择汇聚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也只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我们唯一能抓得住的,也只有这些点滴是我们身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读《心》有感6
内心的平静和谐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本参考,也是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快乐的基本标准。内心平静,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正确决策,理智行动。内心平静之人,能做到处风雷而色不变,泰山崩而心不惊,受褒奖而志不骄,遇挫折而不气馁;内心和谐,能使人感到快乐,获得幸福,怡然自得,身心康泰。内心和谐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随风听雨,一切随缘。内心平静和谐之人,对事业抱着可求则求,不可求不去强求的随和心态。对他人抱着可交则交,不可交则不去交的随缘态度。对人生抱着淡则淡矣,不可淡也要淡的乐观思想。对自己抱着能修则修,不可修也要修的自律意识。细细想来,内心的和谐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也是做人的一门精深学问。“红眼病”不是内心和谐,“锱铢必究”不是内心和谐,“烦恼郁闷”、“喜怒无常”不是内心和谐,“贪婪自私”不是内心和谐,“患得患失”不是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进退泰然、宠辱不惊,是不卑不亢、不媚不俗,是与人为善、援手相助,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内心平静和谐,你就会感到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其实与官大官小,钱多钱少没有很大的关系,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修炼内心和谐平静的途径很多:要不与人比,做回自己。
无论名利多诱人、场面多嘈杂、外界压力有多大,都要学会静下来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快乐、心安理得的事情;要学会工作,“工作重要,休闲必要”,认真努力工作,享受工作的快乐和成果;要学会知足常乐,战胜自我,少些固执,多些灵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让生活充满温馨的`阳光;要学会忘记,懂得放下,扫除烦恼,给心灵松绑,愉快地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追求内心和谐,需要长期的磨练与修行。静下心来读上几本好书,在经典的气息中自由地呼吸,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耐心听一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算是我们已经行走在追求内心和谐的路上。 有一天,当我们真正做到“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如此,内心和谐已然实现。
读《心》有感7
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便像是我如帆船般的人生中的一盏导航灯。
我从小就爱泡在书海里,书给了我许多快乐,许多享受。特别是我看了一本著名画家杨永青写的《风雨寸草心》,更是让我感慨万千、豪情万丈。这本书主要讲了杨永青的成长历程,从贫寒人家到拜师学画,以及学徒生涯的悲苦,到初为人师的艰辛与历尽风雨而童心不泯、艺心不死,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自述。让我从中受益匪浅、略有所思。
书中,杨永青喜欢以小草自喻,他多次在书中围绕:“我是一棵多梦的小草,梦想去点缀一望无边的原野,白云之上的巅峰,梦想开一朵无比美丽芳香的花儿,梦想与参天的大树试比高。”这句话不但含义深刻,更反映出杨永青内心的坚强、乐观,也表明了他对人生充满了理想,对自己艰苦的人生无怨无悔的人生态度。
最后,杨永青终于走向了成功。他虽劫后余生,但他认为现在,自己应多回头望望往事。是啊,如果不回头望望,就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不回头望望,就不懂得什么是幸福!
这本书给我的心得、感受是: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在人生道路上要充满理想,要保持乐观的心情,以及对人生毫不放弃的态度。
让我们翻开清新淡雅的书卷,任微笑蔓延,任思绪荡漾……
读《心》有感8
明天会下雨吗?这朵花儿好看吗?人生有意义吗?这是大学时代老师第一次讲授马原课程时引出的三个问题。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简称。是否下雨是一个客观问题,花儿是否好看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人生是否有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题,常常需要引出一些主客观的分析,进而又引起我们对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心,才是幸福的关键》这本书,是我从一个参加“三级修学”的书友那里互换来的,放置了大半年终于看完了。
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也接受世界的客观存在以及世界不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但对于很多独立的个体来说,恐怕大部分人一生都在唯心地活着。改造心灵或许比改造世界更容易,这让我想到了《礼记大学》篇里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前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在这本书中,济群法师和大家探讨了一下人生的.意义。儒家提出了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意义说,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家感觉“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认为生命是荒谬且充满痛苦的,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佛家认为,人生是苦,觉醒是欢。对佛学颇有研究的苏轼一生豁达,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被当代散文家林清玄在文章中应和,从此“清欢”“静好”这类词语变成了大家追求的精神生活。人的一生都在与贪嗔痴等各种无明烦恼做斗争,希望获得解脱。佛家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发现这个宝藏,因生命觉醒恢复到本有的清净、自由和快乐,散发喜悦。
佛教常常说皈依三宝,外在表现就是佛、法、僧,内在表现是觉、正、净。如果你觉得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成佛(彻底觉悟者),那么参透人生就是最吸引你的,一如慧能法师心诚志坚追寻五祖弘仁,一心求佛那般。
读《心》有感9
我来自偶然,像一个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是一首手语歌《感恩的心》,很美的音乐,很美的歌词,却只能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它深刻的含义。
关于这首歌有个美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并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都要工作,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妈妈回来时给她一块年糕。可是,有一天,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还下着很大的雨,她决定去找妈妈,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去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睡着了,但这时候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伤心的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雨一直下着,小女孩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回不来了,她要好好的活着。
于是,小女孩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跟文中的小女孩相比,我们是幸福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因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想自杀?难道就是这样面对挫折的吗?难道竟一点也想不到,披星戴月日日夜夜为你操劳的父母,是多么的心痛?难道就不更远一点想到,地震后幸存的人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吗?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坎坷辛苦,无论多大的风雨,都可以勇敢的面对。常怀感恩,常怀希望。
读《心》有感10
《心居》中顾昕是一个非常不讨喜的男人,他想要过安逸的生活,却不愿意凭自己的能力打拼,仗着自己长得帅,顾昕心安理得的吃起了软饭。为了娶领导的女儿葛玥,顾昕抛弃了女友,但女友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只是,顾昕与葛玥结婚没多久,葛玥的父亲出事了,顾昕在单位,也受到了排挤,前女友找到顾昕,说可以帮他安排工作,她会一直在原地等着顾昕。
《心居》中很多人心疼葛玥,但葛玥也有自己的'问题,她事事依赖父母,就算和顾昕吵架,也是开着手机,让父母听到顾昕的“丑事”。
和葛父相比,葛母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智慧,她宠溺女儿,她看不起顾昕,尤其是看不起顾昕的父母,但作为母亲,她还是希望葛玥能幸福,所以,在女儿与顾家有了嫌隙后,葛母依然会亲自做辣椒酱,让葛玥带回婆家,讨好婆家。
个人觉得,做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是非分明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生活。
读《心》有感11
在这个愉快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兰心的秘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名叫海兰娜的小姑娘的生活里了,人们都叫她兰心。
我一看到这本书名,就已是满肚子的疑问了。这本书中的主人公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她秘密的起因是什么呢?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来到书中,我知道了兰心的秘密是她找到了一位高人——仙女来帮助她,让她的父母听从她的话;也知道了她秘密的起因是因为她总是跟父母唱反调,是父母的不答应不同意而引起的秘密起因。
比如说兰心想买个特大号的冰激凌,父亲肯定会答道不行,多吃会闹肚子;比如说对她的母亲说帮她擦一下皮鞋,母亲也一定会答道不行,已经长这么大了,该自己擦了这样的例子对于兰心而言是不胜枚举的了,对于兰心而言也是不能再继续的了,于是便找了一个长着六只手指的仙女。
兰心把仙女给的方糖放入了父母的茶水里,如果父母跟兰心唱反调,他们的身高便会逐渐缩小直到兰心想寻求父母庇护的时候,才发现父母已经被缩小得无法保护她她终于感到了恐惧与孤独,这时仙女的纸片飘落在她的脚边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兰心不应该与父母唱反调。父母的话中有再多的不行都是对我们有益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五岁令我难忘的一件事:寒冷的冬天来了,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我与妈妈一起出门,去商场里买鞋子的地方逛逛。逛着逛着,忽然,我眼前一亮,哇,是一双粉红与白相间的靴子,上面是一个大大的紫红色蝴蝶结,蝴蝶结上面还垂下来两根白色的线,上面挂着两个毛绒绒的小球,让人看了都被这双靴子给吸引住了,就想伸出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我也不例外。我连忙拉住了妈妈的一个衣角,想让妈妈买下这双靴子,可妈妈却说道:今年不能再买靴子了,家里已经有两双了,你忘了?一双是银色的,另一上也是白色的`,如果再买一双的话,那两双就穿不完了,我们等明年冬天到了再买,因为你的脚长得很快!听了妈妈的这番话,我十分失望,十分难过。我又缠着妈妈说道:妈妈,就买一双嘛!妈妈!家里已经有那么多双了,还买什么呀!妈妈气氛地说道。这时,我实在忍不住,便大哭了起来,连旁边的营业员阿姨都走过来,对妈妈轻声地说道:唉,你就帮她买一双吧!妈妈看了看我,无奈的叹了口气,只好帮我买下了这双靴子,我的哭声才停了下来。可现在想想,那双靴子就穿了两个月,因为脚长大了,之后就没穿过了,多么的后悔呀!原来听妈妈的话是有道理的呀!
所以,父母并不是存心跟你反着干的,反着说的。再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本来就应当听父母的话,尽管有时父母会气冲冲地责备你,对你发脾气,甚至有时会打你,你都应该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呀。因为父母他们懂得比我们多,知道得也比我们多,经历过的事也比我们多。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向前面的兰心一样有着这种思想,我们反而要吸取前面的兰心的教训,要学习后面那个懂事的兰心哦。让我们都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吧!
读《心》有感12
:“生命高于一切”。而我就曾做了一件对不起生命的事。直到现在想起来,还会热泪盈眶。
那一次,我看见一只小麻雀在姥爷家喂鸽子的食盆里吃小麦,心想把它捉了还能带回家养着玩,还能减少姥爷家麦子的损失。于是,我转身跑回屋去拿了一个捉鱼网,一下子网住了小麻雀。小麻雀在网里惊恐的叫着,蹦跳着,啄着网,似乎想出来。可是我没起丝毫怜悯之心,我不知道麻雀这时的绝望,恐惧,只顾自己的开心,我伸手从网中抓住了小麻雀。
回家后,我把小麻雀放到笼子里,给它小米和水,可它就是不吃不喝,使劲用头撞向笼壁。后来,绝望的它,一连好几天目光呆滞地望笼外的蓝天。
五天过后,妈妈告诉我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小麻雀死了,我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可是我知道,这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悔恨交加的`我泪流如注,深深地自责着:如果我那时没有动恻隐之心;如果我那时放它一马;如果我早些还它自由,那就不至于小麻雀失去生命,这是血的教训呀!我带着小麻雀的尸体下了楼,埋在了楼下的大树底下。可心情却还泛着滔天巨浪,久久不能平复······
从此发誓再也不抓小动物了!可是我的心却在流血,小麻雀,你就在天堂安睡吧!
读《心》有感13
前记:
我真正开始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是在三年前,大约是在两年前的时候,产生了就《心》这本小说写一篇读后感性质文章的想法。只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虽然屡次动笔,却始终没能完成。而在最近经历了不少事情,因此对于这本小说有了更为鲜活的理解,虽说仍未能将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到能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的地步,但还是打算趁着如今情绪尚且鲜活真切,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完成这篇文章。
本文所有原文段落均出自竺家荣译本。
关于先生的死:
「当初受到叔叔的欺骗后,我深切感到人是不可信赖的,但正因为认为别人是恶的,才觉得自己还是清醒的。我总是怀有一种信念,不管世人如何,本人必定要洁身自好。但是当我意识到,这种信念已由于K的自杀而幻灭,自己也和叔叔是一样的人时,我突然感到困惑了。一向厌恶别人的我,对自己也厌恶起来,从而陷入了绝望。
……
同时,我反复思索着K的死因,也许当时我的头脑只被一个情字所支配的关系吧,我的看法可以说是简单而直接的。我马上认定K是因为失恋而死。然而,当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再面对同一现象时,便发觉事情并非那么简单。那么是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这个解释仍不足以说明问题。最后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莫非K也和我一样,是由于孑然一身,孤独无助,才突然选择死的?我不禁一阵战栗。因为有种预感已经不时地像风一般掠过我的心头——我也和K一样,正走在他所走过的那条不归路上。」
在先生寄给“我”的绝笔信的最后,关于K的死,先生写下了如上两段文字,而我认为这两段话,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先生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所在:既不是因为情,也不是因为道德上的愧疚,而是因为信任的丧失。对他人信任的丧失,对自身信任的幻灭,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为彻底的对任何人的不信任,与作为结果的彻头彻尾的孤独,这便是先生(以及K)的死因了。
先生最初信任的丧失是易于理解的。父母去世前将年轻的他托付给了信赖的叔叔,而叔叔则趁着先生在东京求学时,骗取了他几乎所有的遗产。这件事使得年轻的先生认定:
「社会上并没有天生的坏人,很多好人会在关键时刻突然变成坏人,因此不可不提防。」
显然当时的先生是把自身排除在外的,他所意识到的会使好人突然变坏的场合,是关于钱财的,而先生作为受良好教育的人,有着所谓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矜持,他可以相信自身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因此能够以傲慢的态度怀疑他人,并且他也认定,任何人都不应当去相信他人。而这份怀疑心态的改变是在同小姐(也就是先生之后的妻子)及其母亲相识之后:
「综合分析夫人(即小姐的母亲)的态度后,我得出了结论,自己在这户人家里受到了充分的信任,甚至找出了从初次见面就受到信任的证据。这一发现,对于已经开始疑神疑鬼的我,是一个小小的震动。」
而我认为先生对于小姐的爱,最初也诞生于此。无法信任他人的人突然受到他人(在他看来)无来由的信任,无法理解,好奇心作祟,尝试去探索信任背后的所谓的深层原因,尝试用自己的价值观念说服自己,却无功而返,最后产生了“近乎崇拜的`爱”。
「我对她怀着近乎崇拜的爱。我把这种只适用于宗教的词语用在年轻女人身上,可能会使你惊讶,但我至今仍然深信不疑。我坚信真正的爱与宗教信仰并没有什么不同。」
先生认定爱是高尚的,而自身的行为是正确的。于是一方面心高气傲裹足不前,始终没能向小姐告白。一方面又犯下大罪,在他的挚友K向他坦白对小姐的心意后,选择了直击K心中的软肋,阻截了K再进一步的可能,又在暗中向小姐的母亲请求将小姐嫁给他,而这件事最终导致了K的自杀。
随着K的死,先生认识到自身也是无法信任的。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先生,他可以相信自身不会同自己的叔叔一样在钱财面前突然变坏,但是在爱之前呢?先生意识到,对于所有人而言,或许都会有某样事物,在那件事物面前,人会突然做出平时的自身无法容忍之事,而在那之前,不会有任何的征兆,哪怕是自身也无法预期。因此,人不能信任自身,也因此不能信任他人,毕竟对方又怎能确认他所认定的自身,在关键时刻仍是准确的呢?
在这件事之前,所需要担心的仅仅是钱财相关的事情,因此至少像他自身那类的人,先生应当仍是可以信任的。而在这时之后,需要担心的则是某个非特定的、不可知的、或许是对每个人而言独特的事物,因此,没有人是可以信任的,而这种不可能信任则难以避免地导向了彻头彻尾的孤独。
而K的死,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之所以能心安理得地欺骗养父母,用本应当用来学医的钱来修习哲学、宗教,正是因为他认定此为“精进”,而他的日常修行,也配得上“精进”一词。
“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都是蠢货。”心高气傲的K曾如此说道。
然而他之后却爱上了小姐,并为之苦恼犹豫,甚至产生了舍弃所追求的道义的想法。
“在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蠢货。”在第二次听完K的倾诉后,先生残酷地将K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
这让K意识到,自身是不可信任的,哪怕是自身长久以来坚持的信条,也会在爱之前动摇。而之后所得知的先生的背叛,则让他明白不仅自身是不可信任的,他人亦是如此,而这最终导向了孤独与死的结局。
简而言之,我认为先生以及K的自杀,都源自于难以避免的信任的丧失。
后记:
没想到之前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能写完的东西,这次很快就写完了。大概是因为之前总是在尝试进行一些更加完整的分析:分析从第一部分从“我”的角度出发描写先生的作用,讨论第二部分中“我”如何可看作年轻时先生的对照,解释小说第三部分的结构,以及与第一部分相关伏笔的对应,甚至原本在前文的结尾处,还打算就先生“为明治时代殉死”的言论议论了一番。然而与之前的打算不同,这次只是把想写的部分给写完了而已。毕竟我终究不是个文学评论者,勉强自己做这些分析大概也只能是徒增自己的烦恼,或是干脆是止增笑耳。
总之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始终是必须要以某种方式完成的。
我终究只是个年轻人,一旦想到了什么就会想要表达出来,但同时又无法做到真正的坦诚。因此无论是小说也好,读后感也罢,我总是需要一些载体,才能遮遮掩掩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读《心》有感14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感谢有你――〈感恩的心〉读后感》。在开始我们这次的演讲之前,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提起“感恩的心”,你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此处略停)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起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感恩的心》;然后呢,还有什么,对,唐晓龙先生写的这本名为《感恩的心》的书;那具体呢,有没有人能具体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感恩的心”。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但是,从刚才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么多人,竟然无法具体解释,我们天天提、日日念,总是不离嘴的“感恩”。到底什么是感恩?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我们要对什么感恩?对于这些我们熟悉到几乎要忽略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找出经得起推敲的答案。
《感恩的心》这本书,从感恩父母、感恩妻儿、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公司、感恩领导、感恩合作伙伴、感恩对手、感恩大自然、感恩祖国等十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我们所需要感恩的人、事或物。通过这本书,作者力求让感恩文化回归,并且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能快乐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社会就能更美好。
那么什么是感恩?“感恩”是个舶来词,最初来自基督教。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谢主为了拯救世人所做的牺牲而被钉十字架,感谢主的慈爱与宽容,感谢兄弟姐妹的支持与帮助等。西方牛津字典给“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感恩”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西方甚至有专门的“感恩节”。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思想却源远流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就深入了人心。同时,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对“感恩”在许多方面也有所描述,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得人花果千年香,得人恩惠万年记”等。
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每天与许许多多个你和他相遇,能说上句话,坐下来饮杯茶的`人却很少,短短人生数十载,人与人得以相遇并相交,不得不感谢缘分。因而,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每一位有缘人。 “感恩的心”这四个字,看似简单朴实,却越读越升华出它深厚的意义,它真真切切蕴含了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真谛――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德行。我们能来人世,最该感恩的首当是父母亲,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人世的温馨,伴随我们一同走过人世的风风雨雨;老师传道解惑授业,他给了我们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朋友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给予宽厚的支持与鼓励,有朋友的相伴,我们的路才得以宽阔和长远;我们得以让生命延续,首当感谢大自然的孕育?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它,不是压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债务负担,而是一种奇妙的能力。它可以让人心向善,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人生中的每一次成功与失败,让爱化解心中的怨愤。它可以让我们四两拨千斤,让我们的人生升华,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感恩更是一种行为。它最终需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才能让人生和顺平安、让一个家庭永葆和睦幸福、让一个企业基业长青、让一个国家繁荣富强、让一个民族恒久地繁衍生息。
其实感恩生活,就是善待自我,学会生活。让我们学会感恩吧!在感恩的心情中,我们定将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读《心》有感15
看《心是孤独的猎手》时,正是夜晚,天气闷热,窗边放着一点葡萄酒,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孤单的人。
有一点微醉。但没有彻底醉。会想象一下,那些带着醉意工作和生活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这对我来说,当然是难以理解的。
我清醒惯了。
不想冒一点点的险,打开窗睡觉,都算一种冒险。公众号刚发了一篇文友的稿子。看到有好多好多的留言,真是羡慕,她真有人气。我甚至去搜索了一下,一篇文章下面最多可以精选多少留言。这么有人缘的女人,是什么样子呢?是怎么做到的呢?突然有些好奇。
不走出舒适区,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20岁就开始创作的。我在那个年龄的时候,思想认识还远未达到她的深度。那时,一本《简爱》,里面优美的语言,就已经让我大为倾心了。纵然也孤独,却从未深入思索过,孤寂的本质。
无意中读到这本书,是缘于一个阅读软件举办的活动。读满五分钟,就免费赠送电子版。只读了五分钟,我就已经被吸引住了。故事的开头,就是从前有两个哑巴,每天安静相守。可是某一天,其中一人生了病,经常闯祸。另外一个,不得不各种为他善后,甚至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可就是这样,也保持不了现状。好友被亲戚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从此辛格孤身一人。只能隔一段时间,去远方看安东尼帕罗斯。他明显离不开这个亲密的朋友。因为他习惯用手语,向安东尼帕罗斯倾诉每日的'所思所想。我很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于是,在每天还有其他事情的情况下,我还是挤出时间看完了整个故事。孤独,其实是大部分人的宿命。最后安东尼帕罗斯去世了。得到这个消息后,辛格觉得活着再无意义,果断自杀。明明,有另外三个人习惯向他倾诉,当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而他,在他们面前,就像安东尼帕罗斯对他一样,沉默倾听,仿佛理解并懂得他们。
而实际上,并不了解。
他并不真正需要他们。就像安东尼帕罗斯,其实对离开他,也没有太深的感觉。这种依恋注定是不平衡的。更像是对另外一个人的幻觉,和理想投射。
深切喜欢辛格的那三个人,一个是有音乐天分的贫穷少女。一个是社会主义者。另一个是想要改变同类命运的黑人。都是在当时环境里,与众不同的,曲高和寡,不被接纳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有精神世界里的痛苦,和不甘心,不安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是孤独的,弱势的。
只有辛格,给了他们一种错觉。觉得周围,终于有了完全接纳、支持他们的人。那么唯一的真正的朋友。这个故事,就有了悲剧的意味。他们不明白,辛格为什么隔一段时间,就会消失一下。也不明白,为什么辛格可以放弃他们,突然去死。又为了什么而自杀。
当那个被他们理想化的辛格,不复存在时,少女不再做音乐梦,而是成了平庸的售货员。黑人老了,生病了,被亲人送往乡下。社会主义者觉得再无留下的理由,离开了这个地方。
我仿佛看到作者,那个正处于青春妙龄的女孩,她深切的忧伤,和她那远远超出年龄的孤独。寂寞,和孤独,是不一样的。人们环绕着辛格,他不再有时间寂寞。然而安东尼帕罗斯不在,他感觉到的,是无法被任何人代替的孤独。
第四篇:读《心》有感
读《心》有感1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有责任心的兔哥哥》。书里的.主人公是兔哥哥斐尔。一天,小兔斐尔的爸爸妈妈要出门了,走的时候让斐尔照顾好妹妹。
爸爸妈妈刚走,兔妈妈菲菲就闹着要玩。斐尔拿出好多玩具,有毛绒熊布娃娃、积木、还有小木偶和妹妹玩了起来。忽然,妹妹大哭一声,说:“我想妈妈了……,斐尔赶紧用录音机放故事给妹妹听,妹妹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斐尔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妹妹抱到小床上盖好被子,妹妹终于睡着了。
爸爸妈妈回来了,见斐尔这么细心的照顾妹妹,笑得合不拢嘴。
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我们在家长不在家时,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读《心》有感2
母亲就是一生相伴的笑声,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思念,可见,母亲处处都在,读《母亲的心》有感。
一天清晨,我翻开一本书,一篇为“母亲的心”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这篇是著名作家叫叶倾城,主要写了“我”一个朋友的老外婆患老年痴呆。有一年国庆节,家里来了客人,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家宴。在饭桌上,朋友的老外婆又有了极为惊异的`动作:每当一盘她认为好的菜上桌,她就偷偷地夹了一大筷子,然后大大方方地放进口袋。宾客们看见后都惊呆了,只有她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上完最后一盘菜,一直忙个不停的朋友的母亲终于停止了烧饭的忙碌。她一边陪客人聊天,一边不时地拣一些客人们吃过的饭菜吃。就在这时,朋友的外婆一下子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使劲儿把自己的女儿拉到客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然后迅速掏出那个早已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团,说:“吃吧,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朋友的母亲捧着那团菜,久久不说话。
就像那个冬天,我与妈妈去乡下,天气越来越冷,车上的人冷得直打哆嗦,而我却在车上睡着了……迷迷糊糊的,我感觉一阵温暖。我正要看个究竟,却被强大的压力阻挡住了,便又沉睡过去。一觉醒来,蒙胧中我看见一件大衣披在我身上,妈妈的嘴唇却冻得发紫。
母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感情。
读《心》有感3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会永远跟随着人永远不会离去,那么我想,我的答案一定会是孤独。
但麦卡勒斯没有用爱情和自由的惨烈或迷茫来描述关于生活与孤独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首平淡生活的序曲,一个街区上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追求,也有他们各自无法为人所知的希望与失落。它没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这本书并没有所谓的主人公,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是关于孤独的主人公。所以,对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两极化,部分人强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高度赞誉。
或者说,这本书并不是讨论孤独本身,而是人们怎样在琐碎的生活里,一点点感知属于自己的孤独。
印象最深,或者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哑者辛格的部分。他一直有一个放在心上,无比在乎的聋人朋友,而这个朋友并不懂得他对他的关爱,甚至不可能给予相同的回应,而辛格对他的`期待似乎也并不是所谓的回应,只要对方好好活着便好,哪怕是坐很久的火车去见他,能够见到他,似乎都是与孤独无关的。而后来,当这位朋友去世时,辛格先生终于选择了开枪自尽。
有时也会想,孤独其实并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无法依赖,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孤独的理由。也许,有的人需要的是鲜花与掌声,有的人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的人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又比如,如辛格先生一样,需要的是同类和爱的寄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好像时时刻刻都有孤独在跟随着,甚至慢慢它们成了影子和癖好。但如书的名字一样,人的孤独其实还是源自内心,外界给的冷终究不及心底的寒。也许,生活需要每个人去学会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
读《心》有感4
几天前,我读了这样一篇文章,名字叫《玛丽的心》。
文章讲的是一位叫玛丽的女士,她长得又胖又丑陋,邻居们都讨厌她。正是因为这样,玛丽才很少出门,尽管邻居们嫌她,可玛丽并这么认为,而是默默地为邻居们付出。比如:每逢佳节,玛丽总是前一天晚上做一些贺卡和去超市买一些孩子喜欢吃的糖果,以及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许多玩具。然后第二天趁邻居们没起床,就把贺卡、玩具和糖果放入邻居的邮箱里。等邻居们起床后,玛丽总是站在窗台上,看着孩子们收到糖果时的笑容,看着邻居们收到贺卡时阅读贺卡时的喜悦神情。她非常想和邻居们亲近。可大家始终没有接受她,没人感谢她的贺卡、玩具和糖果,也没有人回赠礼物给她,总是把她排除在外面。可是这一年,邻居没有收到贺卡,孩子们也没有收到糖果和玩具,他们感到很奇怪。直到有一天,有一位邻居看见有人从玛丽家搬东西出来,才得知玛丽在圣诞节前一天就去世了。并且玛丽在遗书上说:“把房子给邻居们开派对用,庭院后面的草坪给孩子们作游乐园,也可以当健身的地方。”邻居们最后都哭了,玛丽为他们会出了那么多,可他们却不知道感谢,更没有人回报。
我清楚的记得,我思念着泪水读完了这篇文章,被主人公“玛丽”的所作所为而感动,敬佩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玛丽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又心灵手巧的'人。可是有些人却很自私,不顾别人的感受。真心地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像玛丽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心灵美”,什么是“感恩”,什么是“无私的爱”。我把这篇文章读给了妈妈听,让她一起分享,还要她给她班上的小朋友听,让小弟弟小妹妹也来分离这“爱的雨露”!
读《心》有感5
读到《感恩的心》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不由得唱起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这首歌。在这本《感恩的心》书里头,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让人有所感悟。教诲人的篇章。在这些篇章之中,我清楚地看到了人的善。恶。美。丑之分。这本书有这样一句话:“尊敬了老者,就是尊敬了你。”是啊,现在你尊敬了别人,以后,别人也会尊敬于你。现在你怎样对待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这样子
来对待于你。在这本书里的《牛肉片之爱》让我感悟特深。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带着一位已满七旬的眼瞎了的老奶奶,走进了一家餐厅。少年让老奶奶坐下后,高声地说:“请给我两碗牛肉面。”说完后,他快速走上前说:“只要一碗牛肉面和一碗最便宜的'面,对了,请拿一小碟牛肉。”菜上桌后,少年把所有的牛肉都夹给了老奶奶。他一直叫好吃,老奶奶说:“这家店真好,面里有那么多牛肉。”读到这里,我想:像这样好心的少年已经不多了。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像这位少年一样,孝敬老人,关爱老人。
读《心》有感6
初读《心晴,天就晴》就觉得它会给我带来一中震撼,一种乐观的心态。
文章以歌词开头,其中贯穿着贝多芬,史铁生不畏艰难向命运挑战的事迹,从他们身上我看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特别喜欢文章中的那几个字,心晴,天就晴,是啊!即使穿行在茫然不知前路的迷雾里,也不该失去云开雾散、重见天光的信念。其实,不正是这种信念带领着我们走向阳光的吗?
其实,有时天气的好坏真的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准备好了吗。你的心准备接受困难险阻了吗?其实拨开心中的迷雾,远远比等待天上迷雾散开要难得多,重要得多。
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让人看到了黑暗中的光明,它让人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越挫越勇、昂扬的人生态度。
每当看到文章中史铁生、贝多芬的事迹是,我的心中总是涌起一种感动。
史铁生让伤痕累累的身心沐浴在温和明媚的阳光中,她的心已放晴,所以,即使身处困境,他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贝多芬用心的音符,奏出向生命宣战的'乐章,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在苦难中怒放,他不必在意天是否放晴,因为他的心早已布满阳光,她的心已放晴。
我们每个人都有深陷困难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显然我们无法选择走向面对怎样的困难,但我们却可以去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心晴或心阴,其实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态度决定人生,一个良好的态度往往能使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请让自己的心放晴,请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情,请相信,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人需要磨砺自己,而困难就是磨砺自己的法宝,我相信,只要自己的心不迷失,困难只会成为你的法宝,而不会成为你前行路上的障碍,我相信,只要心不迷失我们就会有无限的希望之光。
态度决定一切,心中的净土需要平静的心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让我们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让心放晴吧!
苦难是困难者的墓志铭,勇敢的他们,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的勉励多于感动。“不畏浮云遮望眼”,让我们用一颗放晴的心,过阳光般的生活吧!
读《心》有感7
读这本书之前我首先在网上查询了作者金一南将军的一些相关资料。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作为中国顶尖军事战略思想家,金一南的战略判断甚至能够影响中国核心领导层,被称为"桅杆上的瞭望者"。对作者有了初步了解后,本以为我主要会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中外大环境、中国大事件,或者是高层对我国大方向的决策等知识。但是读完之后才知道,这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激发人的内心,强调内心的力量,让人学会由内而外的强大起来。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力量,首先发自内心。"
1860年,英法联军区区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19八国联军不足两万人,清军不下十几万人,义和团更拥五六十万之众,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北京陷落和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拥有亚洲最强海军北洋水师,却依然败给了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陆军步兵师堪称当时世界水平,却也依然一溃千里。
再看1950年朝鲜战争,美军一个军有430辆坦克,我们最初入朝的六个军,一辆也没有,反坦克武器装备也没有;美军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火炮,我军一个师只有火炮12门;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几十部电台;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有汽车七千辆,我主力军才一百辆汽车负责后勤运输;空军,我们基本为零;海军、我们彻底为零!
如果光从武器装备和军队人数的角度考虑战争成败,那么上面的.例子很难理解。但是真正左右战争成败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旧中国政治腐败,国家生产力落后,人民内心空虚,所以即使面对少于自己数倍的敌人,依然没有拔刀出鞘的勇气。但是1950年,中国军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考验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我们再也不是那个一击即溃的东亚病夫,所以在朝鲜战场上,虽然武器装备相差甚远,但中国军人却表现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军人有着强大的内心,在战争之前,在心中,中国军人就已经战胜了美国军人。我想,是在美国人被打回谈判桌上的时候,并以美国得不到丝毫便宜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世界各国才在心底里真正开始尊重我们中国人。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提升自我的另一种方式。大学生活,是我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失败,举一个具体简单的例子,天气不好,不愿去自习室,需要在寝室学习的时候,室友可能正在玩游戏,很吵,打扰到了我的学习,这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抱怨室友,不顾你感受,影响到学习,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室友能够打扰到你是自己的定力不够,也就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如果内心足够强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即使外界再吵也不会干扰到你。通过阅读这本书,当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我不会再叹气和抱怨,我会首先问自己,是不是你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我就明白应该怎样提升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应对挑战。如果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论选择怎样走,都能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读《心》有感8
南宋。窦材托名“扁鹊三世”,著《扁鹊心书》三卷,将艾灸治“大病”之法传于后世。细读《扁鹊心书》,感窦材乃医界一代宗师,托名“扁鹊三世”,并无虚言。
但凡大医皆有切肤之痛,窦材在《扁鹊心书》言:“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扁鹊也是因母亲之病不得医治之法,方潜心探究中医治大病之法,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集先师所授之法,而著成《扁鹊心书》,并在书中言:“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为了将艾灸治大病之法传与后人,可见窦材之苦心。
道家有言“得诀归来方看书”,窦材在《扁鹊心书》第一卷即传授艾灸心法,“当明经络”、“须识扶阳”、“住世之法”、“大病宜灸”……世俗之人皆以为艾灸仅仅是养生保健,改善亚健康状态而已,难道不用药不用针,小小艾条还能治难缠之病?不信者,其实是未得其法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法,诚然不是选几个简单的穴位施灸,即获良效,施灸之前必须要医生的准确辩证,而后选穴,应用相应的艾灸技法,在充分的灸量的情况下,机体出现灸治感应,方可突显艾灸的'神效。“大病宜灸”,更要“重灸”并“长期灸”!
在看《扁鹊心书》之前,我认为扶阳派的祖师是清末刘止唐、郑钦安,但读了《扁鹊心书》第一卷,就知道了中医扶阳派历史要再往前推800年,在这里,重新回味“须识扶阳”一节:“道家以消尽阴翳,练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天。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窦材重视“扶阳”的理念,正好和清末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如出一辙,“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然窦材比郑钦安要早约800多年。窦材真可谓一代名医!
中医与道医是不可分的,道家有言”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个信就是指诚心,有诚心,才会把艾灸坚持到底,没有诚心,心浮气躁,不论是艾灸,亦或是其他治疗方法,皆难以获效,因为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一日之功。所以《扁鹊心书》言:”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状,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铜人针灸图经》亦言:”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如今,对临床上很多束手无策的恶性肿瘤病人,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我多授予患者及家属居家艾灸之法,特别是重灸”命门“和”关元“穴,其中有诚心,并能每日坚持者,已卓见成效。为什么恶性肿瘤病人艾灸有效呢?中医扶阳派认为恶性肿瘤的病机是”阳气失于敷布,阴寒得以凝滞“,恶性肿瘤是三阴病,越到晚期,阳气越是虚衰,中医扶阳派认为”阳气“就是我们身体强大的自愈力,只有扶阳,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如何护这一息气,只有”扶阳“,而艾灸是最重要的”扶阳之法“!
对于重症、抑或是”绝症“,在回天无术时,莫忘了先人传授的”大病宜灸“之法,对于”心诚者“,或许会有转机,或许得朽木回春之效。
谨记先师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所传心法”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读《心》有感9
和妈妈再次翻阅了《犇向绿心》,汤素兰阿姨笔下的绿色生活无比美好,令人神往。
你听!外婆门前的红果冬青树上,一群山雀“吱啵——吱啵——吱啵——”地叫个不停;屋旁的油桐树上,飞起一只喜鹊“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边叫着,一边朝对面的山坡上的人家飞去,好像是去报喜讯;屋后的`竹林里,连飞带跑地奔出一群竹鸡,叫着“水发发——水发发——水发发——”;田野里传来青蛙们“咕呱——咕呱——咕呱——”的回应;檐下的两只燕子也飞起来,落到梯田上空的电线上,“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还有很多声音回应着,回响着。
你看!山林间升起一团团水汽,让我们感到呼吸的空气湿漉漉的。山林里随处可见翠绿的新叶,新萌的嫩芽。梯田的田坎下,有黄的迎春花开了。山坡上,能见到一两朵早开的杜鹃花。如此美丽无比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你闻!外婆炖的鸡汤,炒的笋片炒云岭腊肉、泉水豆腐、干锅炖小河鱼、香椿煎鸡蛋、清炒马齿苋,满满一桌子菜,还有蒿子粑粑和春卷,再配上自己家酿的米酒。这些来自乡村的绿色食物,香气扑鼻,足以让人垂涎欲滴。
就连山雀也那样惹人喜爱。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天天哭,几乎不睡觉,但她在公共汽车上听到山雀的歌声却睡着了,睡得特别香。有很多生病的小弟弟小妹妹需要得到山雀歌声的安慰,所以七只山雀干脆就住在儿童医院婴儿病房外面的树上。
难怪田犇觉得他们的城市是水泥森林,那些公寓像一棵棵水泥树,难怪他那么向往绿色生活。
我们的城市发展得非常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建造我们的绿色家园,去拥抱绿色生活。
读《心》有感10
假如没有一颗勇敢的心,笋芽就不会破土而出,小鸟就不会展翅高飞,哥伦布就不会发现新大陆。这是我读了这则故事后的感受。故事是这样讲的:传说有一只胆小的老鼠,每天都在担忧被猫抓走,于是它去乞求神仙将自己变成猫,神仙答应了它,将它变成了猫,此后,这只假猫仍然很胆小,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去求神仙将它变成更威猛的东西,有一次它去求神仙将自己变成猎人时,神仙拒绝了,又将老鼠变回了原样。
如果没有一颗勇敢的心,老鼠变成什么样子都无济于事,它只能一辈子生活在恐惧之中 ,假如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是很可怕的,这会让你的心中产生恐惧,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失去财富,错过感情,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它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敌人,我们不应该让它入住我们的心中,用我们的勇气赶走它,从此做一个勇敢的人。
勇敢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战胜恐惧,他就会慢慢发芽成长,我们就会慢慢勇敢起来;勇敢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他的光辉照亮了人生道路,让我们把恐惧推倒在一边,径直向前走。
勇敢也是要积累的,应该从小处做起,例如:犯下错误要敢于承认,慢慢地,自己也会勇敢地去探险,去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去领略成功的喜悦。我想,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很勇敢,是要靠生活的磨练,他们战胜了心中的恐惧,才走向了成功。
我还要说说狼,大家都知道狼是很勇敢的,这是因为在狼的眼中没有失败,狼把失败看成意志的磨练,有助于下一次进攻时取得胜利,狼不会意志消沉,自甘堕落,在这一点上,我们都该向狼学习,面对困难时,拿出勇气来战胜它。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读《心》有感11
《爱的教育》是一本教我们怎样做事,做人的一本好书,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是把这本书捧在阳光下,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页一页慢慢地读下去,去感受这本书的爱。
这本书全书100篇,以日记的形式,讲述的.是安利柯的成长故事,详细的记录了他一年内的所见所闻。
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还送给他两张很久很久的邮票,说是奖励给他的。
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多么的伟大,只要用心去感受!
读《心》有感12
人生贵在何处?仅仅是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吗?还是一生都为名利而忙碌,最后静静地度过晚年呢?或者是一生碌碌无为,最后悄然离开人世吗?不,都不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橘子问道:“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只有一份劳动才能换来一份收获。并不是说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但如果不愿付出就一定没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到的就不仅仅是相应的劳动果实,还有满满的喜悦和幸福感。这是物质永远都换不来的。
“妈妈,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受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
生活中,伴随着幸福而来的,往往还有挫折与失败。相反,幸福也会与挫折同时降临。只不过我们往往太过重视这个挫折,反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幸福。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到处都是美的感受。只有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甘甜和幸福。而如果你大肆的挥霍,毫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回过头才会发现,幸福早已消逝不见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幸福。
母亲说:“孩子,橘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呢,你知道吗?”“还有什么用意呢?”孩子问。“孩子,那就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那就要懂得把橘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后分给别人与你一起共享。”
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公益广告,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在一个孤儿院里,每个小孩都得到了一个橘子,唯独一个小男孩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得到。他趴在床上伤心地哭起来,却忽地发现床边摆了一个剥好的橘子。奇怪的是,橘子的果肉是一小瓣一小瓣分开着的,而且大小不一。他这才知道,原来其他的小孩怕他难过,所以每人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小瓣橘子。屋子里,所有的小孩都开心地笑了。
确实,幸福是要与他人共享的。不然,即使拥有了幸福也只是枉然。试着把幸福切分成很多份,让别人一起来分享,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是更多更多倍的幸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分给他人一些,这样,你可以享受馈赠的快乐,别人也可以得到被馈赠的喜悦,你也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这就是人生,就像橘瓣一样。关于橘瓣的三个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不知你感悟到了吗?愿我们大家都能拥有一个橘瓣人生,让这橘子的清香溢满整个世界!
读《心》有感13
首先感谢林老师赠予的这本《让心自由》,我反复读了四遍,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内心充满力量与智慧的书,让我一辈子值得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的好书,当我按照书上的四约去做去执行时,我感觉到当时我的那个当下是充满力量的、坚定的、强大的、是与自己全然在一起的,不受别人影响,不做假设,不妄作评判,那种感觉真得很好,很舒服,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情绪的主人,心灵上的主人!
当读到“不妄作评判”这一约时,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语言的力量,语言是有能量的,书中引用希特勒的例子,他用语言激起人们的恐惧,霎那间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语言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语言是把双刃剑,它能为你创造最美好的生活,也能毁掉你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我们再也不能不重视自己的语言,善用语言,慎用语言。尤其是对孩子,记得小时候,父母总说我,不会说话,一说就说傻话,可能是从小就接受了这个信念,长大后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总觉得自己就是不会说话,一说话真的感觉很傻很傻,总怕自己说错了,让别人笑话,记得有一次老师提问时,我知道答案,都憋到嗓子眼儿了,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回答。
还有一次,我参加工作了,那是一次有四十几人的会议上,当轮到我发表建议时,我只感觉头脑一片空白,明明准备好了说什么,但在那个当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不能很好的精准的表达心理的想法,这让我感觉非常痛苦,通过这本书现在我知道,每当我们听到一种观点并接受它是,我们就签了这一约,你的能量就被这一约吸走。我曾经签下的“我担心别人批评”这个约是这样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通过书中的例子,与我自己的例子,我知道了语言的力量。不妄作评判,不评价别人,不评价自己,也不接受别人的评价,如果我想拥有自由、幸福的人生,我必将签下这第一约“不妄作评价”!以此不伤害别人,保护自己!
第二约“不受别人影响”,这一约对我非常的重要,因为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别人影响得人,别人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我?别人发脾气是不是因为我?别人伤心是不是因为我?总知感觉什么事都与自己有关,不能和别人的事情、情绪很好的剥离让我感觉非常的累,非常的痛苦,读了这第二约让我清晰的知道别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因为你去做的',他们所做的都是根据自己的信条、自己的约去做的,跟你没有半点关系!就算是别人直接侮辱了你,那也跟你没有关系,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发表的意见都是根据他们自己脑子里的约做出来的,所代表的只不过是哪个人自己的感觉、信条和观点而已。别人的言行只与他们自己有关,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从这一约也让我感悟到我的生命只与我自己有关系,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我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起责任!
第三约“不作假设”我觉得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都是从作假设开始的,因为作假设让我们对人、对事,造成了误解。我们相信我们作的假设都是真的,尤其是夫妻关系,我们假设伴侣应该知道我们的想法,我们的需求,当他们没有做到时我们感到很失望很生气,由此矛盾便产生了。我们并没有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感知它们,而是通过假设来认识事物,我们通过作假设来满住自己的求知欲,我们用假设来代替自己和别人之间的沟通,作假设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事物本来的样子,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自己欺骗自己,当作的假设与事实不一样时,我们痛苦、生气、抱怨,属不知我们所有的这些负面情绪都是从作假设而来的。如果我们能停止作假设,多问问题,多去核实,让自己不再有疑问,我们就可以和别人的沟通变得清晰,我们将不再自产情绪的毒药来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第四约“行动、尽力、投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能尽力去做,只要你尽了力,你就能活得充实快乐,对生活充满激情。这一点让我非常有感触,当我尽力地去做一件事并与自己那个当下在一起时,我感到非常得愉悦,非常的有觉知,那种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做事尽力投入将成为我的新约,也将成为我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读到让心自由的一点点感悟,对于整本书来说,这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我还将继续学习,了解它的微言大义,尽力用四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行动。感谢遇见此书!
读《心》有感14
心流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者米哈里说: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如此美好,那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美好的时刻呢?在搜寻记忆的长河中庆幸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过这种感觉。读小学的时候,当我解开奥数题,似曾相识有这种感觉。那是参加小学数学华罗庚金杯赛,最后一道爬坡题,有点变态是这样的,给你一个19度的角,让你画出一个1度的角。在苦苦思索一番之后,注意力全神贯注在题目上面,脑子里突然冒出19×19等于361。然后360度是一个全圆那剩下的`那一度就是答案。想到这儿我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思路一口气写在答卷上。然后那一年我拿了三等奖。
初中时我和一个要好的朋友,在谈及考试的感受时不约而同的提到,我们都喜欢做数学卷子。在初三不停的刷题的日子里,唯独对数学考试没有厌倦。每次当自己全神贯注在题目当中时,忘记了烦恼,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试卷上。那一刻,心无旁羁,没有杂念,非常单纯的状态,就是一种心流体验吧。
成年之后这种心流体验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可能是因为干扰的事情太多,要面对的环境比起读书时要复杂许多,成年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赚钱。
作者米哈里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抽象易变化的心流体验描述得很具体,而如何找到这样的主观感觉,他也有章可循,而且画了一副地图给我们。成长的四个阶段。
就拿时间管理的践行来说,1。0我们就处于成长的第一阶段,任务难度不大,然后我们的技巧也非常的有限,所以走过第一个60天,相对来讲比较轻松。但实际上在这第一个60天里头,大家的工具运用技能还是比较粗糙的,也就触碰到皮毛而已。然后在90天的2。0的践行当中,难度增大了,打卡不是发音频到朋友圈,而是变为完成晨间日记打卡。所以当难度提高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学习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这里说一下为什么同样当时是90天的践行,大家收获会千差万别,很多人都是停滞在了成长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要达到成长的第四阶段,难度提升技巧也同样提升,这个是需要一定的难度突破自我的。愿意突破自我的人就得到了更多的成长,而不愿离开舒适区太远的人,自然也就收获不多。
要想成长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问题或者任务有难度,另外一个就是全神贯注迎接挑战。
要想达到全神贯注的状态,不受任何意识的干扰,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心流的状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或者体会到。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外界大量的资讯,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或者目标相对较多时,我们内在的秩序就消失掉了。而当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思绪的状态时,我们就会焦虑,烦躁不安。离最优体验就会越来越远。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的干扰,屏蔽过多的资讯进入大脑。学会专注当下,所以你的注意力就是你财富的基石。
读《心》有感15
“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一颗星星的闪亮,不足以构成一个星相。一棵大树的总和,集结单一的重量”。听着这首歌,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文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她的一生遭受着疾病的痛苦,三次中风导致着她在29岁时就瘫痪了,她虽是孤独的但并没有倒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美国的南方小镇,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人们本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工作,而人们却在午夜的咖啡店里喝着冰啤酒徘徊。在美国,黑人是会遭到歧视的,黑人渴望得到平等。麦卡勒斯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Alone指独自一人,lonely指内心的寂寞。就这两个单词便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心灵的寂寞。就像干枯的泉水,即便焕发生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甘甜;像在黑夜的人们,即便有一盏灯为他们而照亮,心里还是很惧怕;像是被生活所逼迫的人们,即使获得了平等,他们也不会再真正的开朗。“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句话说得没错,一个人独自走在街上,虽是一人但并不寂寞,因为他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他可以感受到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不寂寞。而虽在繁华的闹市,心寂寞则人寂寞。——“灯火阑珊人各自,今夕不知何夕!冷冷清清,几番回首,又恐前尘寂。”
现在有很多孩子得孤独症,他们不愿意说话,不愿与人交流,他们只想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们害怕别人闯进他们的世界,所以每当有人来跟他说话,他们总是很恐慌。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孤独的,我们也开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没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也觉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都是孤独的总和,都是一颗晨星,一颗小树苗……
第五篇:读 书 心 得
读
书
心
得
——《论语》读后感
老军中学
陈多伟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