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样例5)

时间:2019-05-15 16:3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篇:《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

王丽娟(绛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组)

王霁昀(绛县冷口中心校冷口小学)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三、预习作业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四、教学过程

(一)忆主题、酝诗情。

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习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

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 唐 张志和】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平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下体会平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黄色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

(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垂钓人】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习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习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归,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污秽官场,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率性的张志和——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归,是不想让世俗纷扰牵绊住自己不羁的心,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逍遥的张志和!让我们一起走近那逍遥的烟波钓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

张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钓,不舍归去,无独有偶,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钓不舍归去,这就是柳宗元。齐诵柳宗元的《江雪》。可见,在古诗中,渔夫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无争、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他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选择,与景无关,与情有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为什么不把有关渔夫的文化内涵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呢?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

三、学有疑,带诗文。

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第二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江口中心小学

李家喜

一·复旧导新,板书课题

1·师:我们已经到了四年级,古诗词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还能记得吗?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谁能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咏柳》生《春日》生《忆江南》

2·师:同学们这些都是同一主题的诗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词—《渔歌子》。

3·质疑课题

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渔歌子什么意思?

师:渔歌子是一种词牌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等。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渔歌子》就是写渔夫的。后来词的内容就与词无关了。会另起个题目,如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

二·初读诗词

1·师:首先请同学们听配乐词朗诵《渔歌子》播 2·生自由读这首诗,要读的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生A 师点评:你读的很流畅,听得出你刚才一定读的很认真。

生B 师点评:你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

4·师给词标注停顿,生在读这首词,要求: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得有节奏

5·指名读生A师点评:你读的有板有眼,富有节奏,不错。B)生师点评:你读的抑扬顿挫,读出了词的味道,真棒!6·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把这首词美美的读一读。三·再读诗词。1·再听配乐词朗诵。

师:同学们听得都很投入,有的甚至眯上了眼睛,陶醉在了词的美妙境界中,真了不起。你们都在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似乎从词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预设一: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飞过。

师:你是从哪行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是啊!初春的西塞山上刚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去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上徘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鸶轻盈的飞翔在山间·江上,发出轻快的鸣叫。谁能用朗读把老师描述的画面再次展现出来。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青山耸立,白鹭飞翔,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白鹭那轻盈的姿态。

预设二:生():我看到了白鹭飞翔,粉红色的桃花,;绿色的流水还有那肥美的鳜鱼。

师:你是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三:师:谁再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旺盛,江中还有一条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师:你是从那句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他们都开得什么样啊?

生:有的还是花骨头含苞待放,有的刚展开两三瓣花瓣,有的全开了露出了细细的花蕊。

师:说的真美,满树的桃花姿态各异,借着春光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你闻到了花香的味道?你能读出这淡淡的幽香吗?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点缀了无边的春色,淡淡的香气在山间江上飘荡,若有若无。你还听到了什么没有?

生:潺潺的流水声。

师:那清澈见底的江水还倒映了耸立的青山,优雅的白鹭,还有那桃花美丽的身姿。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把如此优美的画面呈现出来吧。

师:小结上阕,青山耸立,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流水潺潺,鳜鱼潜游。这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优美动人的画面。

2·读词的下阕

师: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渔翁在小船上钓鱼。

师:渔翁的穿着如何?当时的天气又是怎么样的?、生:用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小船上悠闲地垂钓。师:有进步,看来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你能再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你是身临其境了。大家知道箬笠和蓑衣是什么吗? 生():用箬竹叶编织的宽边帽,用草·粽叶编的雨披。师:当时的风大雨大吗?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不大。从“斜风细雨”知道的。

师:柔和的春风吹着细细的雨丝,使他们斜斜的落下。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的正是这种意境。“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需要,没必要,不想要。

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这两行诗句,想一想此时的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呢?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的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张志和,少年得志,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他,赐名志和。令待诏翰林,因功授左金吾大将军。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去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后来朝廷派人去找他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这两首词。师;乐是„..且须归

生:(齐读)西塞„..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归。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归。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归。生:不须归。

师:(指着学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了。生: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一会。

师:你们三个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据他的好朋友,当时的湖州太守,著名书画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师:是啊,那他为什么还要钓呢?

岑参在《渔父》这样写到“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这就是说诗人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境)(闲情逸致,钓鱼的情怀)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经上千年了,后人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的一句话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你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不知道。

师:好,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如果朋友看到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

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安慰自己。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斜风细雨不须归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斜风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的困难。对于这首词中的哪句诗会流传千古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词还会千古流传。从同学们的口中流传下去。最后让我们在《渔歌子》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吧!(播放音乐)

第三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了解词: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还有哪些读音?【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鳜: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知道什么是鳜鱼吗?我么一起来写一写。(老师范写“鳜”字)

箬笠、蓑衣:见过吗?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

4、齐读:学好了生字,让我们一齐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吧!

三、二读——琅琅上口地读。

师:这是一首供渔人唱歌的小曲,是一首歌呀。我想请我们班歌喉最亮的学生读一读。

生读。

1、发现押韵。

“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哪些字也表示“归”的意思?(回、还、返),把它们代替“回”字可以吗?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果我们读的时候将押韵的字拖长,再配合节奏,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

2、指名读出节奏。

3、齐读:让我们一齐琅琅上口地读一读吧!

4、听歌曲,感受音乐美:这首词押韵如此动听,就像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曲,想听吗?(播放《渔歌子》的儿歌)

四、三读——历历在目地读。

师:好的诗词不但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所以我们要历历在目地读。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生圈划出景物并作答。

师: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的景象,这完全就是一幅画啊!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景色插画】

2、师范读,想象画面。

师:难怪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点评这首词,说它“词中有画,画中由词”!更有人称赞这幅画简直活了,说它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谓有声有色!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一些怎样美丽的色彩呢?【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看到的各种不同的色彩。

4、学生交流: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小结:我们甚至还闻到了——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板书:悠然自得】

5、引导读出意境:同学们把短短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将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词中,美美地读一读吧!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个别读:

——纯洁的白鹭,自在优雅地飞着,请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桃花红、溪水蓝,欢快的鳜鱼似乎要跃出水面,请读出那份欢快。

——张志和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迎着微风沐着细雨,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多么逍遥,多么惬意。

——春风柔柔地吹着,细雨轻轻地飘着,渔人流连其间,久久不愿回去。

6、引导齐读: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细雨飘洒,任空气芬芳扑鼻,同学们,读出你的感觉吧【配乐齐读】

五、悟主旨。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课件出示。

2、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说一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3、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一起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草堂松径已胜攀,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太湖水,洞庭山,生:青若笠,绿蓑衣,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地说。)

师:弟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悠然自得的生活)

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启示,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也有一位别贬官的诗人,也常在江面垂钓,不愿意离去,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出示:江雪】

老师配乐朗读:听一听,他的心情是否跟张志和一样?又是什么心情呢?

生交流。

了解作者背景,理解心情。【出示作者生平】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 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更多诗人的知音,在作品中与他们微笑相遇。

【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一首歌

字正腔圆

悠然自得

琅琅上口

一幅画

历历在目

第四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第二课时

系部:教科系小学教育专业09小教班

教师:方娅(09407050323)

授课班级:四年级

科目:语文 时间:2012年5月26日

地点:理C-303

一、课题名称:《渔歌子》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鳜”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准字音,理解全诗内容,字正腔圆地富含感情地吟诵全诗,体会诗人心志平和达观闲适的生活态度。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初读、复踏、细读、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体会全诗所表达出的诗情画意,通过发现诗中景物和动笔绘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熟知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1.好朋友颜真卿对张志和的评价: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挥毫泼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我们这节课就来继续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诗,通过读来体 会作者是怎么表现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二)“解”诗,细读景物

1.出示《渔歌子》全诗:(1)齐读,要求读音准确,字正腔圆。(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2)边读边找出诗中所描述的景物。(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景物在黑板上作出简图。

2.再读:全诗的前两句。要求读出自己对这幅美景的理解。

(1)问:为什么作者只写桃花,而不写杏花、梨花呢?(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预设:——既然不是人间,是什么呢?——仙境。——对,是仙境,是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复踏前两句。

①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读——

②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

(二)细读诗眼,体味情语。

1、过渡:前两句虽然把画写得很美,但是它只能算是背景。后两句也在画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个主景“人物”,这个人在画中,就像“画龙点睛”一样重要。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画中人”是怎样的吧!学生齐读诗歌的后两行。

“这画中的人物是谁?”——“诗人。”“渔人”

2、猜猜诗人此刻有怎样的表情。(出示图片)——闲适,悠然。

① 进一步引导: 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呢?——景色很美,很惬意。

②对,我们结合图片,深呼吸,你闻到了什么?——桃花香;你听到了什么?——流水声,白鹭振翅声;你看到了什么?——风景如画。

③问:所以,如果是你到了这样的美景当中,你舍不舍得回去?——不舍得。

④哎呀,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所以张志和就说了,点诗最后一句,读——

3.再把“不须归”的感情带进去,读一遍。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第五篇:渔歌子 教学设计

渔歌子 教学设计

西安市新城区昆仑小学

王娅琳

教材简析 :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23课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看,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同时,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脱俗的生活情趣。学情分析

依据词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以品读词中景,领悟词中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感悟情愫,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细细品味,从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并掌握古诗词的研读方法,体会词人的内心境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田园美景,感受中华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诵读和积累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词中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记得在第一课,我们就学过一首词,叫《忆江南》,结合预习谁来说说有关词的知识。了解词: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曲谱。填词的人一般会根据词的内容再给词起个题目。但有时候词的内容和词牌吻合,就不需要再起题目了。比如 《忆江南》。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 《渔歌子》也是如此。

2、了解课题.词牌名:《渔歌子》是词牌名。从“渔”字我们可以猜到这首词和谁有关?《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范读、齐读课题。

二、研读词景词情

1、提出诵读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二读——读出节奏,琅琅上口地读。三读——读中想象,历历在目地读。

2、完成:一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

·自由练习度:请大家放开声音练读一下吧。读的时候读准确,要字正腔圆地读。

·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学习生字词。塞:还有哪些读音?(课件出示)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鳜: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知道什么是鳜鱼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老师范写“鳜”字)箬笠、蓑衣:见过吗?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

·齐读:学好了生字,让我们一齐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吧!

3、完成:二读——读出节奏,琅琅上口地读。

·读出节奏。师:我们都会唱歌,我们知道,歌曲都有节奏。这是一首供渔人唱的小曲,肯定也有节奏。我们再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加上节奏。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发现押韵。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词一般读起来都比较顺口。这是为什么呢?押韵。“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哪些字也表示“归”的意思?(回、还、返),把它们代替“回”字可以吗? 生思考并回答。师小结: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果我们读的时候将押韵的字拖长,再配合节奏,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

·指名读出节奏和押韵。·齐读:让我们一齐琅琅上口地读一读吧!

·听歌曲,感受音乐美:这首词押韵如此动听,就像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曲,想听吗?(播放《渔歌子》的儿歌)

4、完成:三读——读中想象,历历在目地读。·师:好的诗词不但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在我们刚才的朗诵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圈划出9处景物并作答。)

·师: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的景象,这完全就是一幅画啊!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景色插画)

·师配音范读,生想象画面。师:难怪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点评这首词,说它“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更有人称赞这幅画简直活了,说它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谓有声有色!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呢?(配乐范读)

·学生交流:看到了哪些色彩?(西塞山的葱绿,白鹭的洁白,桃花的粉红,流水的清亮,鳜鱼的淡黄,箬笠的青蓝,蓑衣的草绿。我们用成语来形容,这可真是五彩缤纷,清新亮丽)听到了什么声音?(白鹭嘎嘎,落花簌簌,流水哗哗)闻到了怎样的味道?(桃花的香味,春风送来山里百花香)同学们把短短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将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词中,美美地读一读吧!置身这样的情境,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悠闲自得,舒适自由)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写到“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多说几遍)

5、引导读出意境: 师:下边,就让我们来个合作读诗吧。老师描述,你们和诗 ——宁静的西塞山苍翠葱郁,纯洁的白鹭自在优雅,请读出那份悠闲、宁静。——桃花红、溪水蓝,欢快的鳜鱼跃出水,请读出那份欢快。——春风柔柔地吹,细雨轻轻地飘,诗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沐浴其间,流连忘返。让我们全班起立,静静地站在青山前,溪水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芬芳扑鼻,同学们,读出你的感觉吧(配乐齐读)

三、悟主旨。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了解背景,课件出示。师:所以,当弟弟流连山水时,哥哥也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劝他回家。

·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

·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一起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草堂松径已胜攀,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太湖水,洞庭山,生:青若笠,绿蓑衣,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地说。)

师:弟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悠然自得,自由,轻松,率真)

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四、拓展延伸。

· 师:同学们,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还有一位被贬官的诗人,也常在江面垂钓,不愿意离去,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出示:江雪)他的心情是否跟张志和一样?又是什么心情呢?(凄凉,孤独)。

·另外,苏轼因为特别喜欢张志和的这首词,把它写进了自己的一首词《浣溪沙》中。(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更多诗人的知音,在作品中与他们微笑相遇。

六、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下载《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渔歌子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能描述出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词味地朗诵这首词,尝试背诵。 3.激发对诗词的热爱,并能主动积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三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 长沙市开福区马栏山小学凌敏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刘府小学徐正艳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自学生字词。 2、 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 借助拓......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2.感受词的意境美,在想象画面、抒情拓展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3.能背诵并默写这首......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龙源湖学校 许永梅 【教学目标】: 1、认会生字,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词。 3、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词中美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