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渔歌子》教案

时间:2019-05-13 00:4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渔歌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渔歌子》教案》。

第一篇: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教案《渔歌子》

一、回忆学法,引出渔父。1.借助画面,认识渔父。2.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设计意图:

由渔父形象走进渔父词,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赏景入境,体悟诗情。

(一)初读古词,感知大意。1.自由读词,交流预习收获。2.指名读词,发现词的特点。3.齐读词,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合作、交流,三次诵读,要求各有不同,引导学生能够把词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发现词的特点,梳理词的大意,为引导学生走进情景、感悟情感做好前期的预测和相应的铺垫。

(二)抓住景物,赏自然之美。

1.这首词中的景是怎样的呢?自己先读读赏赏,再选择一处令你感受最深的景,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一下,先和同桌说一说。

2.交流点评,指导读。

交流一下你欣赏到的景吧,咱们就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西塞山前白鹭飞

(1)交流,感受白鹭飞翔的意境。(2)白鹭飞到哪儿去了?(3)指导朗读 ▲桃花流水鳜鱼肥

(1)夹岸桃花蘸水开,还有谁也想来说说?(2)鳜鱼怎么会长得那么肥呢?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幅画面描绘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仔细看看,斜风细雨中的渔父是什么样的?

(2)即便斜风细雨,渔父都不愿归去,这是为何?(板书:自然之美)

(3)此时的渔父与这美景已经融为一体,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两行景(齐读)◎ 设计题图:

古诗的文字精练含韵,意境幽邃深远,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品出韵味。这一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有序观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感悟,化静止的文字为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自然环境之美。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学生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紧扣“白鹭飞”“鳜鱼肥”,深刻体会白鹭和鳜鱼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的自由,从而走进渔父的内心世界,感受渔父置身于如此美好的环境中的陶醉,初步理解“不须归”的原因。

(三)和答悟情,明自由之志。

渔父不须归仅仅因为景美吗?张志和又仅仅是在写渔父吗? 1.深度体会景。

(1)联系课前资料,说说你了解到的张志和。(2)交流:你觉得渔父不须归还有什么原因?(3)小结,感悟词人蕴藏于景中的自由之志。2.深度体会“不须归”。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自读。(2)师生以词和答。

(3)师范读,学生评议体会境。(4)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学习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张志和的人物形象,进而体会“不须归”的真正原因。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师生和答,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读出了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词人形象。古诗词中,景物往往是传情达意的,景随情动,境由心生。由想象景体会渔父的情,由走近词人,感悟渔父正是词人自己的化身,教学在一次次品读中层层推进,学生走进景,走进渔父,最终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如此,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三、拓展比较,感悟渔父。

1.补充渔父诗词,寻找此类词的共同点。2.学生自读,小组学习交流。3.学生联系诗句,全班交流发现。

预设1:渔父的形象相似,都是快乐自在、寄情山水的。预设2:这些景色都在词的一、二两行,都非常开阔。预设3:渔父形象都出现在三、四行,由景及人。

预设4:形式相同。补充张志和的《渔歌子》开了渔父词的先河,成为固定的词牌。预设5:这些渔夫形象都是诗人词人的化身。

4.总结:渔父的形象成了一类人的代表,他们得意时,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山水,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

◎ 设计意图:

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并不是几堂语文课就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的,而课堂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古诗词殿堂。通过一首词,走向一类词,学生以本课习得的感悟诗词的方法为基点,通过对一类渔父词的品读、比较、感悟,寻得这类词的共性,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培养阅读能力,也为今后赏读这一类诗词提供了方法。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主动发展的根本。

四、课外延伸,品读意象。

1.搜集不同的渔父词,联系诗人生平,细究渔父形象。2.选择本词中的一种文学意象,联系相关诗词,感受不同作品中诗人、词人不同的情感。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描述。古诗词的教学,同样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找准切入点,探寻中国诗词特有的文化密码,感受诗词本身深厚博大的时代背景和生命背景,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愿我们的古诗词课堂也能由此呈现出“教在独特处,学在有价值处”的美好境界。

第二篇:渔歌子教案

一、导入:

二、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词二首》的《渔歌子》。

放幻灯

(一)点名读第一段

问:你都知道哪些词牌名?(忆江南、如梦令、蝶恋花„„)

词牌名与词内容一般是没有关联的,但有些却是有关联的,例如我们今天学习的《渔歌子》,你能说说《渔歌子》的内容吗?

点名读幻灯片第二段。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渔歌子》。

二、活动一

5' +4'

点击幻灯

(二)指名读要求。

展示:

师:展示的要求是先读后说,再提问。

问:仅有“白鹭”这一种鸟吗?为什么写“白鹭”呢?

志存高远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逍遥自在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自由自在

问:春天江南水乡繁花似锦,作者为什么只写桃花呢?

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美妙绝伦。

三、活动二。

8’

师:古人云: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中蕴藏着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近活动二。

指名读要求。

展示交流,要求先说后读。

师:远处,绵延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一阵微风吹来,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肥美的鳜鱼立即摆起滚圆的身子,与花瓣嬉戏。斜风细雨中,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雨中垂钓。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这美妙的景色之中,怎么舍得回去呢?

齐读。

四、活动三

10’

点击幻灯片

师:先说说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展示交流。(抛开尘世、官场、悠然自在„„)

师:当张志和的哥哥看到弟弟写的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谁来读一读?要解释。

垂钓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攀登更让人流连,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师:我读哥哥写的,你们读弟弟写的。

问:志和呀,你为什么不须归呀?

师:据说,您钓鱼从来不用鱼饵,你钓到鱼了吗?那么钓到了什么?

师:正如《玄真子》中所说,导读: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点击幻灯片:(读两遍)

五、延伸

《江雪》

3’

师:古代写垂钓的诗词很多,柳宗元的《江雪》。还记得吗?齐读。

比一比这两首诗词,他们有什么不同。

(冷冷清清

悠然自得)

无论是哪种情境,我们都能感受到隐居人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六、《渔歌子》五首

8’

师:张志和的《渔歌子》共有五首,老师要求大家自选另一首自学。

领读。

七、唱《渔歌子》

师:每首词都可以唱,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唱!

第三篇:《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深探“不须归”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渔歌子教案

23、渔歌子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

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C、指名读。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1、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悠闲自得,是一幅用词写的山水画。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他的钓竿上恐怕并无鱼饵,只不过借垂钓坐赏这美好的风光,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而已。

全诗色彩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首小词是以动衬静,以景托人,景物全都呈现动态:白鹭在飞翔,江中平满的水流波光粼粼,桃花盛开,花瓣时时飘落水中,鳜鱼在江中游动,斜风吹着细雨,交织成迷蒙的雾气,置于这上下交互辉映的景物中心的是静静的渔翁,泛舟垂钓,他姿态的宁静,正反映出内心的恬淡。越是把景物的动态写活写足,越能表现渔翁的宁静与诗人赞赏、陶醉于其间的心情。

其次是色彩丰富而协调。鹭鸟是白的,水流是银白的,桃花是粉红的,鳜鱼是青黄间有黑斑,箬笠为青色,蓑衣绿色,加上条条雨丝,这些斑烂之色一上下映照,融为一体,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第五篇: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七:板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我在这节课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教师应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二、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一节比赛课,我活用教材,将《渔歌子》作为第一课时来上,字词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词的教学上,我也是煞费苦心。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读出词语的含义;第三遍读,记住难点的笔画,正确书写生字。三次的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在教学字词的同时,渗透了读词的方法:读词要读出语气的变换,读出词语的含义,让词语“站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联系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三、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7个字,但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虽然大家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的。我这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园的如诗如画又是这课的重中之重。于是让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以及教师辅以板画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意境空远的笛声中,教师配以古典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尽情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思绪翩飞。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就要关注诗人内心的情感。所以,走进诗人的内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三个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同时,适时引入诗一堂课光教学一首诗词,容量是很小的,也是非常单薄的。我除了教学这首《渔歌子》,还引入了其他有关春天的诗词,并且后面还补充拓展了他的另一首《渔歌子》,这首《渔歌子》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一首词,与本单元的专题很符合,同时它里面表达的“醉宿渔舟不觉寒”和前首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引领学生能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名利的张志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学习这首词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第二个重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人张志和的生平,让学生对词中的难点“不须归”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五、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课前谈话:

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下载古诗《渔歌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渔歌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渔歌子教案(定稿)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ruò)笠,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又叫“渔夫”。 ②西塞山:今浙江省吴兴西南。 ③白鹭:一......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教材的主体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

    七巧板古诗配画《渔歌子》

    古诗《渔歌子》配画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多副七巧板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拼摆出古诗的意境,创作过程可配上背景图案、颜色等。2、通过多幅组合的创造活动,使学生......

    《渔歌子》教案[5篇材料]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渔歌子》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渔歌子》教案 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云波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样例5)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王丽娟(绛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组)王霁昀(绛县冷口中心校冷口小学)一、教材解读《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这5个字,读准字音,会正确写“鳜、箬、笠、蓑”。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感和韵味。 3......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韩蓉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