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03: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歌子》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歌子》说课稿》。

第一篇:《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武功县实验小学 郭新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渔歌子》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

2、教材简析: 《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3、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

2、合作交流学习。

3、角色互换体验情感。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方式的朗读 ,同桌互读,比赛读,读出节奏。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三、说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读诗感悟春天的美好.并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二)、理解课题

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从而爱上古诗词,所以我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的语言,找出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在欣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又引申到斜风细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悟到诗句实在是精妙至极。至此,整个教学环节在重点突出、错落有致中全部结束。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诱导其主动探究,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

五、说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渔歌子》。(必做)

2、小练笔: 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选作)这个设计让学生对课内知识加深巩固,又向课外延伸。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重点突出,由看景到阅心再到懂人,丝丝入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当然因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虽然我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但在教学中我还会根据课堂生成,对教学环节、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努力使课堂效果达到高效,如有说的不到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二篇: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韩蓉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

1、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2、训练思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法: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背诵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四、教法过程: 1.复习引入课题

2.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3.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4.入境入情,体悟心情

5.深探“不须归”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 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高兴,有鳜鱼钓 :舒畅

: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平和,笑眯眯的。

是啊,表情都看到了。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须归”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第三篇:《渔歌子》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教材以“热爱田园生活”为主题展开。《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那么,四年级学生对这首词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词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想以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词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词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词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词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词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9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这首词,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85%的学生会背这首词,能大概说出这首词的意思的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从词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也有很多。

根据学生实际的调查结果,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2.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准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学学过那些词?会背吗?导入《渔歌子》,引出此人张志和的生平背景,以此为理解词的思想情感做铺垫。

(二)、初读词读熟生字。

1.明确读词要求:每人最少读三遍。做到字字落实。

2.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二读词,读出节奏。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读诗,划出节奏。

2.让以不同的方式读词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画出词中景物,帮助想象画面。然后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课件)

2、想象画面,启发学生说说这些景物的颜色,形态。学生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

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的西塞山,„„的桃花等等。

(五)再读词,体会作者的情感。问:那位渔翁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导学生从词中了解渔翁不回家的心境及心情。六.引导学生背诵全诗。

七、说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了解“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引导想象,进入意境,为理解词意和体会情感做准备是我教学这一课的重点。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前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色彩,形态。根据想象的内容,结合词句理解诗意。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有的学生回答不是很到位。教师应指出,但我感觉匆忙了点,可能内容多了点。

金萍

2015-6-2

第四篇:渔歌子说课稿(范文模版)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师生角色对话。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啊师:弟弟,你为何不归?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

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

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第五篇: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如何针对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集中陈同学进行诗词这一知识点的一对一教学,具体以《渔歌子》为例,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陈同学本学期在第一组学习了《忆江南》,对词的常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但是,他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想象力比较丰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1.学会词中的3个生字:鳜、蓑、箬。2.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中画面的美丽,体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4、培养对词的喜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我准备主要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展开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我推荐一些优美的词语(表颜色、姿态和心情的词语)给学生,让他积累下来。(积累的词语超过三个后有奖,每超过一个奖一个笑脸。)

翠绿

墨绿

青绿

火红

粉红

桃红 山清水秀 桃红柳绿 一碧千里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郁郁葱葱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绚丽多姿 无忧无虑 悠然自在 悠然自得 轻松愉快 怡然自乐 从容自乐

接着提问:你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学生可能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结果他把周文王钓来了。是的,姜太公是钓来了周文王对他的重用,后来,他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了周王朝。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

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读出词的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词,重点认读: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中指导“鳜、蓑、箬” 的写法。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1)读出词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词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此时可以充分利用课前积累的词语学以致用,这样既避免了平时我们面对差生教学时老师唱独角戏、自问自答等尴尬局面,又能帮助差生找回自信,提高学词的兴趣,此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

()西塞山()桃花

()箬笠和蓑衣()斜风()流水

()鳜鱼

()白鹭

()细雨

这样,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景物变得具体生动起来,进一步感受到颜色不一,姿态各异的西塞山风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词的意思。这样,体现了学习的梯级,降低了难度。这对基础一般和基础差的学生来说非常适应。

此时,再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作答,这时,我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接着,为了让画面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变得触手可及,我让学生找一个词来概括江南的景色,学生可能会说“美丽的江南”。我认为少了点特色,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引导学生抓住景色的特点来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说:绿色(青绿)的江南,粉红(鲜花满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满地小溪)的江南,富饶的江南,悠闲的江南,细雨如丝的(湿漉漉的)江南等等。至此,学生对整首词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地认识。这美丽如画的风景就跃然于学生眼前了。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完成目标中体会作者情感这一目标,我追问,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能感受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但是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从哪知道的呢?学生可能说不出来。这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体会一下诗人马致远是什么心情?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个人的眼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时,我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词。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体会词中情。

这对孩子而言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让学生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但是,他钓鱼也跟姜子牙一样鱼钩上不设诱饵!说到这里,学生对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充满了好奇。此时我出示张志和的简介: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考取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读明经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读文科,全族人都跟着光荣),那年他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此常以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这样吧,我当哥哥,你就是张志和。我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师生角色对话。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课堂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官场上那些人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这里风景如画,我又可以天天钓鱼,多舒服啊。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能钓到什么呢?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师:明白了,渔翁之意不在鱼!

最后,他的哥哥见劝不动他,又担心他风吹日晒,就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打开窗户,看到的是——(生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生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青箬笠,绿蓑衣。)

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引导学生再读这首词,并追问: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悠闲自在人)也正是有了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中才有了这美丽的风景。此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渔歌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渔歌子》的喜爱,我告诉学生,这首词甚至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

名流纷纷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也开始学着填词。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渔歌子》。(学生诵读诗词)

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文章题眼“归”进行品词析句,谈阅读感悟,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顺着学生的学路、文章的文路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探究词作之蕴。

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从而爱上古诗词,所以我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的语言,找出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在欣赏“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又引申到“斜风细雨”可以代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悟到诗句实在是精妙至极。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积累):收集相关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至此,整个教学环节在重点突出、错落有致中全部结束。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诱导其主动探究,把“以学生个性化为本”的学大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关于《渔歌子》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渔歌子》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歌子》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渔歌子说课稿(定)

    《 渔 歌 子 》——说 课 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渔歌子说课稿(5篇范例)

    说课稿 渔歌子 富裕牧场中学:刘晓 《渔歌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富裕牧场学校中学部的语文教师刘晓。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词鉴赏《渔歌子》,下面我给大......

    渔歌子说课稿(正式)[精选多篇]

    “201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说课展示活动”参赛作品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 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说课稿(2014.5.13)

    《渔歌子》教学设计说明 吴海燕 一、说教材 本课所在单元是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

    《渔歌子》改写[精选合集]

    《渔歌子》改写10篇《渔歌子》改写1官垄门阀,陈朽腐败,几时能休?吾一心为国,却遭贬职,谁为之伸张?心恼意乱,也罢,倒不如远走隐居,乐一番闲暇自由。我在林中隐居,虽没有锦衣玉食,早膳更......

    渔歌子教案

    一、导入: 二、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词二首》的《渔歌子》。 放幻灯(一) 点名读第一段 问:你都知道哪些词牌名? (忆江南、如梦令、蝶恋花„„) 词牌名与词内容一般是没有关联的,但......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

    渔歌子教案

    23、渔歌子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