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一)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之处,就像初识某人,一眼看去并没什么引人注目之处。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倾壶而醉”,借酒浇愁,哪会凝神静观西山呢?故而对西山是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二、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时“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细观西山,这才惊呼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独行,孤高直耸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为之一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哪里是观山,这是作者在与西山对话,他与西山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西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精神卓尔不群的高人,在指点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这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时,欣喜不已。

三、看山还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颓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让他忘记了世俗的争端,忘记了自己的被贬,忘记了生活的多难。蓦然回想,不觉惊醒,其实以前并没见到西山的真模样,到此时山虽然还是山,但这时的山已赋予了新的意蕴,已有了新的内涵。

“观山则情满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经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质,竟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作者观山前后心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

而且本专题是由三部分组成: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个板块是相为应答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感悟自然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言文,所以我决定把字词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解决,为了使预习的效果更加的明确,特意设置了一张预习的练习题。课中就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

第二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二.简介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三.解题.805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四.疏通课文.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栗(lì)

⑶ 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â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ã)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第三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梅村高中高一(14)班

○醉

文/周 锐

对柳宗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初识时千里冰湖中的模糊背影。暮年独钓的老翁形象许是他自己,许是他塑造于内心的理想境界。在素裹的极寒世界中偏独守一竿钓线的人,他的心境,不一般。

并未对这位深谙社会疾苦的文学大家有过深剖析,实在遗憾。不知河东是否如李白一般是嗜酒猖狂之人,怎的在这篇文章中尽显醉态,“颓然”不觉?字里行间的深意也使人读后微醺,仿佛能够穿越亘古,到他身旁,轻提一句“老翁,你醉了。”

那便由酒开始这个故事吧:

他得了空闲,去了高山,似是抱着某种必得的心态把这片有些贫瘠的土地踏了个遍,仍不尽意,那便喝酒!倾壶入喉,酒穿肠,余味烈。仰头一干而尽,辛辣的液体灼热了他的咽喉,燃烧了他的心。一杯又一杯,周身燥热,却又被山顶的薄风熄灭,再喝!喝他个山穷水尽,只管痛快。

壶中已空,眼前一片骤黑,相枕而卧,他听见远方鸟鸣,听见耳畔呼啸,仿佛自己愈发轻巧,便忘记自己这是在荒岭之上。隐约中,身体似不是自己的了。“莫非我羽化登仙了。”柳宗元如是想着,转念又轻叹,罢了,自己有那许多的世俗牵挂,放不下的,终究是凡夫俗子,只当是梦一场了。不知何时迷上了这些庞然的嶙峋怪石,趁还健朗,都走一遭吧,想到此处,他轻捻胡须,手中的酒壶更沉一分,唉,老则老矣。

一日,忽见一嶂西山甚是奇特!便坚决前往。他攀怪石,缘染溪,斫草莽,穷山之高而止。站在西山顶峰,极目远眺,他又醉了,却不同往时。他似登云山之巅,与天相接。高低起伏的万丈之势,被他一人尽收眼底,如杜甫所言“一览众山小”。他感受着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怪特超拔,突然释怀。“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就着西山美景,引觞满酌,那酒的滋味从未如此甘甜。“心凝形释,与万花冥合”那豁然开朗、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一次登临。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是真正的醉了。

李白这样嗜酒如命的人尚会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柳宗元贪杯,为了什么?他想忘记。过往皆云烟,再好不过,可终是凡人,忘不掉,放不下。为了逃避,他愁啊,为何自己就是那命途多舛的不幸者?终究是世事难料。便喝吧,醉而卧,起而归,而后,继续重复悲哀也无可奈何的循环。醉了,也忘了。

世上本没有那样多的狂傲之人的,他只将自己的衷诉枯肠融于山间陆离中,不愿被人窥见,也怕被淡忘。他醉了,做了一个梦,梦见奇特山峦,梦见乘风欲仙,醒来,仍在西山上。轻笑亦轻叹,鬓角又斑白几分,未老而先衰,是真是梦,已不重要了。

他只记得梦中的自己释怀了,而意有所极,梦亦同趋。终不过殊途同归。他笑自己醉了,也笑这世界醉了。

○我眼里的柳宗元

文/杨筱群

有人说:柳宗元是孤单多愁的,“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翁一江伴满天飞雪,这是否就是柳宗元内心写照呢?有人说柳宗元是怪僻的,体弱多病,仕途坎坷,满腔郁结,惟寄山水。尘世与命运让这一文豪性格抑郁而古怪,让他本应大放华彩的生命,在第46个年头就匆匆结束。他的寂寞与苦楚深深浅浅地藏进了字里行间,淌过千年岁月,依旧芬芳袭人。

我不了解柳宗元其人,只能从老师的概述和短短一篇小记中,窥看他的面容。不过听来的终究只是他人的思想,我更想探寻,更想写下的,是我眼中的柳宗元,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柳宗元。

不同于苏轼的随性放荡,似是信手拈来的诗意。柳宗元的文风更为规整,条理清晰。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被其中超脱的思想所折服,再读此记,觉得略显平淡。可细细研读后,竟发现了其中隐晦的精妙。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寥寥几笔,一幅恣意纵情饮酒图跃然纸上。柳宗元与三两朋友漫行山间,一路游山玩水,寻到幽静荫凉之地,就披草而坐,畅饮豪谈。酒酣之后,便醉卧草地,梦境随心飘往远方,骋驰于那些白日所不能及的地方。每日纵情山水,一醉方休,忧愁一路烧灼而下,又于混沌的梦境中消散在长风里,多么逍遥的场面啊!可是这逍遥背后,是心灵真正的超脱吗?或许不是的,柳宗元自知自己灵魂的某处仍躁动不安着,他在各色奇山异水中徘徊,寻找着,似是等待着那命中注定的遇见。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此刻的柳宗元是惊喜的吧,内心的悸动牵引着他一路披荆斩棘,与西山进行一次瑰丽的对话。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一次,他忘却了时间地点,只沉醉在这一方天地,我便是万物,万物便是我。也陪着一朵花,静静完成一次开合;也随着奔流,咆哮着向东疾驰。似什么都在想,似脑袋全放空。千片游云,万里青空,都涌进胸膛。没有一刻比现下更充实也更自在。西山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高峻挺拔,气象阔大;敬你身处蛮荒,傲立出众。最后一杯敬自己,敬我怀才不遇,命途多舛;敬我满腔才气,一身傲骨。

西山这位沉默的知音,以他博大的胸怀包容着这位半生坎坷的远客。尽诉心中的不平与愁怨吧!柳宗元在这里找到了心中的答案。

我想,与其说是柳宗元遇见了西山,不如说是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与自己静静的交谈,什么也不必说,便什么都领悟了。心结只有自己能解,不是吗?

于暮色四合时,静听鸟吟蝉鸣,笑赏百鸟归巢。不欲归,不必归,心已觅得居所。怪异孤寂也好,释然豁达也罢,功过后人评,柳宗元只需活出他自己的模样,嶙峋的模样。

○贬谪与心境

文/吴钰雯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都是作者在遭遇贬谪后所写下的游记。柳宗元在其政敌的联合反击下,“永贞革新”失败,他受到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二者贬谪的经历是相似的,可心境却是大相径庭的。

柳宗元获罪遭贬后,居于偏远的永州,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他便“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到一个地方,就坐在草地上喝酒,一喝就要喝到醉,然后“相枕以卧,卧而梦”,睡醒了再回家。他寄情山水,来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与郁闷之情。

在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形象生动,情景交融,细细读来,能感受到他将自己贬谪的郁闷之情与饱受压抑的情感融入了进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么一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表面上是说西山的独特出众与其他的小土堆不同,表达作者对西山的喜爱之情,实际上是一个暗喻,柳宗元把他自己比作“西山”,把世俗的人比作“培塿”,暗含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与傲世情怀。由此可见,尽管柳宗元看似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并没有真正地释怀,他仍在哀叹自己的命运,渴望再次回到朝廷做官,不满足于现状,并没有“无官一身轻”的洒脱,纵然整篇文章读来是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曲折,但作者柳宗元的心思是曲折的。因此,我所感知到的作者的心境,是偏向于悲的。

而苏轼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心境就与柳宗元大不相同,他更善于自我排遣。被贬谪之后,如果说柳宗元喝酒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郁闷与忧愁,那么苏轼喝酒则是因为自己心情愉悦。《赤壁赋》中苏轼的心境是由乐到悲到喜,而他悲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随后又自我排遣,甚至还引导客人,体现苏轼思想的超越性。文章结尾,苏轼彻底超脱了,他明白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懂得不必为自我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而沉溺悲伤。

同是遭到贬谪而写山水游记,柳宗元的文字清新隽永,苏轼的文字豪迈稳健。见字如面,两个作者的性格跃然纸上,读来有不同的感觉,他们的心境自然也显露无遗,两种心境没有好与坏之分,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梦

文/陈晓苗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意有所指,梦亦同趣”,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柳宗元的梦中到底有什么呢?文中没有交代,而我十分感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就第一段内容来说,柳宗元“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纵情于山水,似乎一派怡然自得,梦中也应是幽泉怪石,高山深林吧?可联系柳宗元的仕途和文字隐藏的味道,我不禁有了疑问:柳宗元梦中是否只有那奇特的山山水水?

柳宗元此时应是被一贬再贬,贬至永州,仕途失意,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京城这一连串的打击是否对柳宗元有影响?或许他亦像苏轼那般旷达,贬官后亦能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联系柳宗元之前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每句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千万孤独”。人人说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武王。我想,柳宗元钓鱼,钓的是孤独。彼时柳宗垂钓孤独,而这时他却能毫无烦忧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吗?

我不相信一个人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况且文章一开头,就有“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是作者对自己现况的解释。试问,一个恒惴栗的人会全身心投入到游山玩水上吗?这种情况就像没写完作业不敢玩一样,即使玩也不能毫无顾忌的玩,何况是柳宗元。

在此回头看文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这是否仅仅只是写仆人清除杂草,穷山之高而止?观赏景色真的需要到山的最高处吗?而此时柳宗元仕途不顺,这是否还包含了他的某种政治抱负与未来期望?其高下之势,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对于这样的景色,他的内心一定十分喜悦。而他是否也希望自己的职位也终有一日能俯瞰众生?

我想,他的梦里会有幽泉怪石,会有仕途失意的失落,但也会有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吧?

○苦难中的坚强

文/罗雨轩

相较于苏轼的《赤壁赋》而言,柳宗元的这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文风显得含蓄了很多。但我仍能从他的语句中读出他的不平与苦闷,他的清高与不屈。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柳宗元内心的郁结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景。在未到过西山之前,他的游览很是漫不经心,日子也在喝酒与做梦中度过,仿佛这样就能逃避掉现实的残酷。而在一次偶然的一瞥中,他望见了西山。他从西山旷远的景象中,悟出了新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西山不只是他游览的一次景,更是他的知己与同伴。他与西山都是傲然而立的,都是不屈的,他通过这篇文章来告诉我们他并不认输。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成大事的人,他们也许并没有极大的才能,聪明的头脑,但他们一定都有着柳宗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才能让他们度过那一个个黑暗而冰冷的日子,迎来光明。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从小到大也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但对他的敬佩我却一分也没有减少。他睡过茅草,吃过苦胆,干过农活,做过俘虏,也当过国君。在他被吴国打败而成为失败者时,他并不绝望,而是顽强而又倔强地渡过了那一段冰冷黑暗的日子。

对比勾践,柳宗元最终并没有再度回到京城,而是在病痛的折磨中郁结于心,年纪不算大,就死了。但光从这篇文章中来看,我觉得那时的柳宗元一定是成功的,他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脱了自我,也由一开始漫不经心的游玩转变成真正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因为他的心情释然了,他的意志是顽强的。

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生活的节奏快了很多,课程也安排的很紧。一天又一天作业的堆积,一道又一道难以攻克的大题,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强大的落差与不甘,以及厌烦。但这还并不算什么,因为真正黑暗的日子并未来临,我们现在的生活还能称得上是舒坦。所以,在面对这些小小的困难时,希望我们都能如柳宗元那般的豁达,坚强。

就算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要报之以歌。

○脱俗

文/朱昕怡

“悠悠乎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和《小石潭记》给人的印象一样,文章给人以超脱世俗的心境,犹如太湖水底陈年水墨,山水禽兽和年少一梦,都不在红尘的边界之内,是于昆仑落脚,蓬莱放思想,人间百味酿酒汤。

柳宗元的言辞总是独到,三言两语便塑出一幅画一段景,以仙人之资,也囿于世俗之意。命途多舛,病患缠身,屡遭贬谪,这似乎都成了柳宗元的不幸。在这不幸中,他极力想突破出去,但也充满了无奈。

前文中他仍未从世道浮沉里脱身,束缚在所谓的皇命之下,而西山的水与木,山与土,让他突然间看见了天地浩荡,大可容得下他。

也正是这样一番心境的转变,把草木山水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人本是一捧清水,在世间流淌时染上途径的人事,有的自成墨色便再也洗不净,有的还能在百年荡涤后以莹蓝剔透之势注入命运尽头的汪洋。这即是脱俗,洗去一身浊气,求雅正,又求不羁。

是可谓,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以我们的年纪而言,并不知道世界的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在象牙塔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单调又寻找趣味地生活着,至今我们仍未懂得生活的意义,但我想,当柳宗元在历经数次贬谪后,大抵是想要脱俗而活了。

他短暂的四十六年人生,不能只在浮世中自我过渡,即使在偏地,还该摒弃无需太过介意的。至此释怀,独遨游于天地之间,浩气长存。脱俗而活,却依然扶疾苦,大致便是仙人所追,凡人所求了。

江雪终有落入凡尘的一天,世人得以窥见天光的美丽。地上银华流转,窗镂霜花,山川覆雪,山河无恙。而穷游于天地方圆,闻四方百姓之声,只是观一地美景,谋一地福祉。由此,也算超脱红尘俗世之外。

○另一种旷达

文/陈雨欣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闲暇时,他会随处走走。一天,九月二十八日,他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里望见了西山。于是,他渡过湘江,漫游西山,开怀畅饮。西山便成了柳宗元的知音。

“酒逢知己千杯少”柳宗元沉醉在西山的美景中。你看那“若垤若穴”“萦青缭白”“四望如一”。面对这奇观,柳宗元觉得心神凝结,形体消散了。

说起柳宗元,较于苏轼,可能会显得不豁达了些,但他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山水,把自己的情寄托在了山水,这种人生境界也叫人佩服。

柳宗元的那篇《江雪》。“独钓寒江”四字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老翁独钓的孤绝图景,老翁心中的苦难以诉说。老翁的苦可不就是柳宗元自己的苦。柳宗元将自己的苦寄托在此诗此景中,但在这幅图景中,是否藏着一抹生机,谁又知道呢?

再看《小石潭记》,景美,情却悲。柳宗元又一次将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中。他不愿用长篇大论和直白露骨的文字来展现他的痛,他只愿默默地、小心翼翼地将痛隐于这乐景中。

回首,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始,柳宗元也是将自己的悲匿于其中,但西山,这位知音给了他开导。他不再消沉,他开始释然,开始超脱,于是开始行文抒发。西山,于他是特殊的。柳宗元将自己投身山水,山水又开导了他。他与山水的关系实在叫人艳羡。

柳宗元虽无苏轼的豪放乐观,但谁又能说他不豁达呢?苏轼尚有人说他“故作旷达”,可是“故作旷达”不是旷达吗?如此,柳宗元这种寄己于山水,以山水为知音的情怀难道不是另一种旷达吗?

○去寻人生的西山

文/周 颖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许多人漫无目的地走着,虽然知道终点就在前方,但这“前方”实在太远了。身心俱疲,垂头丧气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寻找一座“西山”,在那里“颓然就醉”放松一下呢?这不?柳宗元就找到了。

官场上的不顺,母亲的去世让他备受打击,正值人生中最应有作为的时刻,柳宗元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反倒被贬至永州担个有名无实之职。漫漫人生之路,到达终点的日子遥遥无期。迷茫中,柳宗元的世界被无尽的泪水淹没,变得朦胧了。

他游山玩水,永州的奇山异水似乎都得到了,柳宗元这样想着。览尽天下奇物,人的内心不也会变得开阔、满足吗?可每当沉沦在美景、薄酒中时,柳宗元卧在席上,心里清楚,眼前的现实不过虚幻,心中的空虚终究无法填补,人生的志向也就若隐若无了。

一次奇遇,柳宗元找到了西山。可能在一般人眼里,那不过是一座土山罢了。但柳宗元看得更远……“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柳宗元内心的枯草忽得被点燃了,记忆的死水停滞不前,如今也沸腾起来。情感融入自然之景,他看到了“数州之土壤”“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当他为这奇特之景而感到震惊时。西山使他的人生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从前,看山是山。到现在竟领悟到看山不是山了——“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柳宗元与西山合二为一。我想,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一座“西山”在等着我们,有一天我们也会悟得同柳宗元一样的境界。

去寻人生的西山吧!只有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见闻,过去的一切才会变得更加真实,快乐因此回味无穷,痛苦也才会被清晰的感受……但痛过之后,内心却能再一次平静,心境也会升华。去寻人生的西山吧!只有和过去的自己道别,未来才会变得更好。

○一念之间

文/胡冰冰

带着被贬后的悲愤与屈辱,他写下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带着游西山后的解脱与收获,他写下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究竟在西山上发现了什么,一前一后,心境变得如此之快?

第一段,柳宗元先写自己游他山的感受。与游西山时截然不同,“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并不是因为看到美景高兴而喝酒,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转移心中不平事。在见到西山前,他一直假意自己沉醉于游山玩水而忘却人间俗事,却仍然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可现在他被贬谪,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所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也可看做是柳宗元的自嘲,自以为游遍奇山异水,却不知先前的游览比起西山来,根本不值一提;自以为可以在官场大显身手,做出一番伟绩,却因变革失败,被政敌排挤到永州,他的人生因此在漂泊中度过。这样的不平与屈辱,也为他后来的早逝埋下隐患,心中愤慨,哪里能健康得起来呢?

第二段,柳宗元详写了游西山的经过。通过侧面描写、反衬、比喻、对比,写出他对西山的感受——高大。“莫得遁隐”表面上说西山下的景色被他尽收眼底,实则暗指之前的为官之道,让他认清了一些人的丑恶嘴脸。在柳宗元眼里,他们不过是跳梁的小丑,一举一动皆为柳宗元所破。西山的怪特之景,正一步步打开他的心胸。面对这般壮丽奇异之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油然而生,以至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是西山,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让他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一念之间的开朗,换来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柳宗元。

指导:樊婷婷老师

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精巧构思。3.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遭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人生是一杯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固然有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幸运儿品尝到了其美味,但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失意的文人品尝着苦涩,他们怀才不遇,抱负难展,有的郁郁寡欢,有的寄情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我们刚刚学习过《赤壁赋》,了解到苏轼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精神情怀吧。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 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将一起学习其中的第一篇。三.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始得”,初识,初游.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宴游”,宴饮游乐.“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四、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2.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3.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5.翻译全文。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僇 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五、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作者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单调、无味、自己也心不在焉)2.西山之“怪特”表现在哪里?

(视野开阔,一切尽收眼底。景色美,“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山只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6.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题目中“始得”得的是什么?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始得的是游山的真正乐趣,始得的是自然风景提供的精神大餐,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六、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七、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第五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首先,我们先检测一下预习情况。

僇人 惴栗 施施而行 颓然 茅茷 萦青缭白 衽席 培塿 岈然洼然 攒蹙 遁隐 若垤若穴 冥合 颢气 引觞满酌 箕踞 斫榛莽

二、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就是被贬永州时所作。

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柳侯祠》 这样的情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中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情况——被贬谪。在我国有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文章幸。柳宗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

四、解题

1、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先确定从文体,这属于哪一类的文章?

明确:游记散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2、对于这类文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

(提示)初中时期,也是柳宗元写的,其中有一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明确:《小石潭记》

3、是,《小石潭记》,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同一系列的文章,他们和另外六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奠基作。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按照《小石潭记》题目的内容,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题目可以简化为《西山游记》,可以这样呢?

不可以,为什么呢?

4、那么我们来看《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西山游记》这一题目多了什么信息内容呢?

始得和宴

5、这两个词分别作何解释呢?

始得:开始获得。第一次游赏西山的美景,透露出意外、惊喜之情。

宴:快乐(提示:宴有三种解释,1、用酒饭招待客人;

2、乐,快乐;

3、安逸、安闲)

四、文言常识

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安,就有不安。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西山之游的。翻译„„

(1)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到 趣,通“趋”,往。(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10)四望如一(四,名词作状语,向四面;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古义:漫无目的,随意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个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顺接连词

5)颓然就醉 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 古义:于:介词,从。是:代词,此,指这次游西山

今义:连词,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7)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8)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4)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一词多义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五、理清思路

第1段: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

谪居永州,漫游诸山

第2段: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六、文本解读

A、游诸山是的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追问)这一种怎样的游玩情景呢?能否有同学能有你的语言或动作来描述一下这8个字。

缓慢的行走,而且漫无目的。是不是这个样子,垂头丧气,毫无兴致,旁边的风景与我无关。所以从这8个字中我们得出柳宗元游诸山是一种消极的,任意的游玩。这样的游玩结构可想而知。能发现身边的风景吗?

“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游玩的醉态是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里的“而”字都做承接的解释,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到了众山之后,作者是为了游玩而游玩。没有看身边的风景,其结果可想而知。“举杯浇愁愁更愁”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

B、游西山的方式是过,缘,斫,焚,穷,攀,遨这7个动词,过是渡过,要穿过河流。缘沿着,路途不好走,斫是砍,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攀说明山高,而且没有平整的路。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路途,并没有影响作者的兴致。可见作者是积极主动地去游玩西山。

C、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D、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E、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回答:为什么西山能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

(1)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章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下西山

特立(追问:特立二字做什么解释?独特卓立)

(2)为什么特立不群就让作者心情由悲变为喜了呢?(提示,登上西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正因为其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登上山之后眼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的心情就愉快了。但仅仅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老师发现的资料,再来看看西山的特点,作者与西山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都是卓立不群的。西山高出其他的山,是不与培喽为类,而作者是君子,不与小人为类,所以西山是作者的人格象征,作者游西山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1)、西山的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的眼界豁然开朗。(2)、全新的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3)、西山的游玩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F、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G、“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H、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用游其它山水时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七、写作特点

比照映衬

以“未得”的遗憾,反衬“始得”的惊喜

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对比 万物的渺小与西山的“特立”之比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本文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作者借景抒怀,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句式整齐多变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八、总结

作者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始得西山宴游记spa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导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温溪高中王秀珍高一(4)10月24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二】重点难点: 体味......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4)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特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特点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游记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注重对景物客观细腻地描写,同时他又将......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选五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2)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5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柳宗元(7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