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浅谈修身与治国

时间:2019-05-15 16:1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论语》有感:浅谈修身与治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论语》有感:浅谈修身与治国》。

第一篇:读《论语》有感:浅谈修身与治国

浅谈修身与治国

——读《论语》有感

陈俊燕

两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强大之梦。他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读《论语》,于己受益匪浅。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希望我们具备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礼束己。诚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啊!再如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抱怨无人赏识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读到《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会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值得别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让我们重读《论语》,以礼束己,争做君子。

读《论语》,于国将和谐安定。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而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和谐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的必然前提。纵观古今,战乱频发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强大的,法律制度混乱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富强的。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拥有稳定的国家。“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共者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则孔子像弟子解释了“礼”的本质——俭。放在现今,可以理解为“廉”。对官员来说,“廉”是执法铁律;对百姓来说,“廉”是公正标杆;对国家来说,“廉”是立国之本。因为自古以来,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无法摆脱“勤由节俭败由奢”的定律。只有坚定公心,不贪图名利,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论语》的思想早已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不仅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更传承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进《论语》,去见证孔子那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气概。

(推荐:教科室高三语文组)

第二篇:读论语有感(论语与修身)

论语与修身

读论语有感

虽然读过很多遍论语,但其中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仍然让我回味无穷,下面我就论语中雍也第六中的一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谈谈我的感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和之美,它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下面我就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从人的性格方面来看,有的人直率粗犷,说话直来直去,可谓之“质”。这样的人虽然待人坦诚,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直率而容易伤人,粗野而不中听。有的人温文尔雅,说话文绉绉的,可谓之“史”。这种人虽然待人温和,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修饰而显得虚假。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是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既质朴而不粗野,既文雅而不虚假。二者不可偏废。然而有的人认为君子的“质”胜过“文”,甚至认为君子有“质”就够了,不必需要“文”。譬如:“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意思是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够了,还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有文采的毛都拔去,那么虎豹的皮就如同犬羊的皮了。”自贡所说的话,可谓是深得孔子所言“文质彬彬”之旨。

第二,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有的人注重质朴,有的人注重文采;甚至于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显现出或重质或重文的倾向。譬如:《礼记·表记》:“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意思是虞和夏的质朴,殷和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虽然虞夏也有文饰,但是没有胜过它的质朴;虽然殷周也有质朴,但是没有胜过它的文饰。很显然,孔子是在用文质概念观察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孔子看来,虞夏是质胜文的时代,而殷周是文胜质的时代。又譬如:魏徵主编的《隋书》这样总结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异同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则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1

论语与修身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清绮的风格而偏重于“文”,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质朴的风格而偏重于“质”。这种有所偏颇的文风都难免其不足,所以魏徵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学风格是“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第三,从言语表达方面来看,“文质彬彬”是孔子的言语表达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言观,是指语言表达要注重内容充实和形式优美。质,是就内容而言,是言之有物,是内容充实;文,是就形式而言,是言之有文,是形式优美。如果言之无物,则内容空洞,叫人不知所云;如果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五年》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言语表达观。“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想法呢?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意思是感情要真实,言辞要美丽。这“情欲信,辞欲巧”,也就可以看作是“文质彬彬”在言语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

第三篇:读《论语》学修身

读《论语》学修身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其道德修养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赞颂。《论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引导人们通过修身正心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境界。修身思想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身理念

《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的一生,也在不断教化民众做到 “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为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修”有“修饰”“修正”等含义。“身”既指称自己,也表达着“身心”之意,如“安身立命”;此外,“身”还指称道德及行为层面之事,如“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修身,就是指通过自身努力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修持身性,在日常中做到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使个人品格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总的来说,孔子修身的目标和宗旨,一方面是培养个人仁人君子理想人格达到至善境界,另一方面是要造就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它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或简单应答或诱导启发,于侃侃而谈之间把“修齐治平”的思想精华注入民族文化的血脉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得以塑造洗礼。

修身方法

一是把“仁”作为修身之本。

《论语》的核心是“仁”,把“仁”看作是个人全部修身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人,才能够成大事。“仁”具有强大感召力,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不仅包括了克己复礼、爱人、孝悌、忠恕等内容,而且还是具有统帅作用的道德条目。孔子所构想的“仁”源于生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没有多么玄远神秘,人人都能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一个仁爱的人,就需要为他人着想,以“博施济众”为己任,做到成己成人。仁者把他人的立与达当成自己的责任,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何谈把别人扶起来。因此要立人达人,自身就要自立自强,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学会修身成仁。

二是把“省”作为修身之道。

于“省”中修身,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过程,即先“内省”而后“改悟”。从“内省”角度来看,《论语》告诉人们首先要善于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物,都蕴含着修身养性的道理。见他人之贤,有向他人看齐之心,见人之不贤,便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索的人生状态和思辨能力,善于发现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其次要勤于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人都需要经常去反省自身言行,通过不断反省总结,促进自我修养的提升。反省自己,要思与行相结合。因此“改悟”作为第二个过程,主要落实在“改”上,也就是实际行动上。《论语》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判断一个人,不光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要把“内省”出的点点滴滴用于实践,为人谦虚谨慎,学以致用修成至高的理想人格。

三是把“志学”作为修身之要。

孔子认为“志学”是修身要义。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催人奋进、奋发向上,最终实现修身的目标。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立志而后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勤于学习与实践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要正确得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是孔子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任何一种修身方法,都离不开“学”这一环节。只有把学习作为修身的过程,把修身作为学习的动力和目的,这样才能坚持学习,做到学而不厌,并从中感到快乐。

修身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这里,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层层递进的三重境界,正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一层“修己以敬”是指修养身心,保持严肃恭谨的态度。孔子讲,“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他强调君子应把义作为根本,依照礼制行动,用谦逊的语言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做事,最后达到内圣的境界。第二层“修己以安人”是指修养身心,让自己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到安定快乐。孔子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内圣”到“外王”的过渡阶段。第三层“修己以安百姓”是指修养身心,并使天下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统治者要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慎重、敬畏地处理事务,恪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民众。这是一种济世救民、安邦治国的理想,也正是“外王”的终极目标。君子修身的三重境界正是由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对更高人生价值追求的方法与途径。从《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可以感悟到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不仅仅是要独善其身,更是要通过内在的自我完善,实现由内向外、由自身向社会扩张的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

第四篇: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与孔子的爱好是相同的,也非常喜欢古人的言论,喜欢沉浸在古人的文字里,不能自拔。譬如千年前的《论语》、《老子》、《庄子》和《孟子》,总爱不多日子里看上一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前一遍漏下的语句,这一遍总能补上;前一遍还懵懵懂懂的内容,这一遍总能理解感悟。对于古代经典著作,这应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压力,坐在车子上,可能就可以把一本经典古书浏览一遍,多次浏览,可以达到精读的效果。它们都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非常精短的言论,暗含着深刻广博的内容,读起来不费力,又可以有很多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今天坐在公交车上,就把《论语》看了一遍,很多经典的语句,又一次显现在眼前,给予我很多启示,真的非常开心。愈读愈觉得孔子真的太伟大了,在为学为人为政等方面独领风骚的能力简直是无人能敌。孔子是个中庸的儒雅的君子,凡事都要遵从仁道孝道,遵从中规中矩。他品德高尚,言行合理,思想全面,堪称古往今来的君子典范。他的人格魅力是难以想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后人的心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古往今来的中华知识分子为何完美无缺,均是继承了孔子的遗风。

孔子与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一生不算多么得志。尽管他被奉为一个绝对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但是却不被统治者利用,甚至成为他们迫害的对象。因为孔子奉行的高尚的仁义治国在当时的战乱时代“不合时宜”,很多血性的统治者认为孔子讲的仁义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空话,他们还是喜欢用很多法制来治国,用武力的手段强迫民众听话。孔子一生坚持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应该是苦闷的。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却没有机会。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对为政存在着美好的理想,却总是事与愿违,这不能不说是孔子一生的不幸,是所有儒雅知识分子的不幸,是儒教思想的不幸。

但孔子的思想在千年后的今天,却被我们奉为经典,不遗余力地实践,愈是实践,愈是发觉他的先见。人是应该遵从一定的规矩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正因为很多规矩,人才不断地文明,与禽兽相差甚远;一个国家还是应该仁义遍行天下,唯有仁政才可以春风化雨,浇灌民众干涸的心土,生长出愉悦幸福的花朵。一个伟人和他的思想能够永永远远地传承下去,正说明了他是正确的,跟着他走可以实现他所期望的结果的。孔子的诞生,是我泱泱中华的大幸。

《论语》,还会读下去,只要生在人世,就不会终止。孔子还会感悟下去,只要生在人世,就不会终止。古代经典书籍和人物,还会亲密接触下去,只要生在人世,就不会终止。一个普通的但却极度热诚的读者,希望在经典书和经典人中,获取有益的东西。

第五篇:读《论语》有感

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六小学 五《1》班

叶俊涛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下载读《论语》有感:浅谈修身与治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论语》有感:浅谈修身与治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公认的文明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与他的弟子就编写了全世界最具瞩目的儒家经典著作——《......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坐在书桌旁,打开了一本叫《论语》的书,并开始我津津有味的国学阅读过程。国学的阅读是个艰辛的过程,没想到几个简单的中国字的......

    读《论语》有感

    以孔子对待子女婚姻的态度为视角认识孔子——读《论语》有感崔燕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资讯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享受着及时快捷的阅读便利,只要有一部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论......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

    读《论语》有感

    最近,台里培训又出新意,给和我一样很多“新面孔”布置了读书笔记。一直在心底觉得这不算做布置,尤为对于我一个在心中无比向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式生活的年轻人。此刻......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小荷作文网 www.xi......

    读论语有感

    一则《论语》给我的启示 有人说,《论语》如同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如同一盏浓浓的咖啡,能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如同一部富有智慧的兵书,能让我们攻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