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名著《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学名著《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执教班级: 六(4)、(5)班
执教科目: 数 学
执教老师: 陈 雄 贵
日 期: 2017年6月
桥头二小 周齐国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张老师在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当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他以一种忧国忧民忧学生的心态,以独特的理性角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发表自己前卫又符合人性发展的言论: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他说:“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我想这与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和评价机制是有很关系的。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很多人对眼前的工作都是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灵魂里面已经被注入了消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参加什么比赛,迎接什么检查首先想到就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失败的结果,却不能享受参与过程的体验。每一天,老师们都在忙忙碌碌,每日里无不是面临着大量的琐事,这样的忙碌结果只有一个,吞噬了很多老师鲜活的生命,但是,作为执行办事员一样的领导们是视而不见的。上好课,考好成绩,便是万事俱备了.身体的劳碌,日复一日,可悲是精神也跟着劳碌,马不停蹄地疲惫着,应付着,上课,考试,算均分,排名。
这样浮躁又不安分的空间里,老师能慢下来吗?比如面对近50人的班级,比如像我一周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还要处理班级里无尽的琐事,还要面对一次次短话长说或者朝令夕改的会议,老师都有足够的耐心调整自己慢慢地去从事教育教学吗?首先老师慢不下来,何谈慢的教育,何谈慢的艺术?是我们老师不懂得教育的规律,缺乏专业的素养吗?不是,是我们的耐心早已经被扼杀,我们已经难得由衷地、无条件地、不假思索地去爱一个孩子,去爱每一个孩子,孩子所有的尊重和理解都在成人的贴标签的方式里,慢慢地被一刀切下去了.比如,谁都知道要坚持正面的教育,不可滥用权利体罚学生,但是,我们当老师的,又有几人没有体罚过学生呢?体罚和变相体罚都是不可取的,但必要的惩罚还是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教育不比惩罚更好吗?当然更好,但是效果却不如体罚或惩罚来的快,正面的教育总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太多的话要多太多遍.老师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无法享受教育的过程,更别说慢慢地去做事了.所以,当领导的就是任务的通知和决策,没有时间思考怎么办好教育,老师也没有时间去读书、去思考,该关注的事情没有关注,该做的事情也变得很无奈.急功近利地评价机制,粗糙急迫的节奏里,忙得何获——教育的失败。
当个老师容易吗?当个孩子容易吗?都不容易!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第二篇:名著《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张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列举了很多当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他以一种忧国忧民忧学生的心态,以独特的理性角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发表自己前卫又符合人性发展的言论:教育是慢的艺术。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好比是农民种地,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的,是“慢活”,是“细活”。教育是老师对一朝一夕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过程,缓慢与细微地精心呵护的过程。
我赞同张老师“慢”的观点,我希望我在匆匆中,匆匆中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捕捉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履行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让教育继续充满激情和美丽,享受悠闲的教育人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第三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
——《和优秀的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三坊 三组 杨柳雪镇实验小学 李小惠
夏季悄悄来临,向晚的微风吹来,小区里开始寂静下来。年轻的妈妈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对对夫妇相伴而行,好一首美妙的小夜曲。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旁边,我停下了脚步。只见年轻的妈妈放开学步的孩子,在几步之遥处停下来,拍着双手,面带微笑望着颤巍巍的孩子说:“宝宝,过来!”孩子面露惧色,双腿发颤,双手打开,试着迈开脚步,却又难以挪动。年轻的妈妈没有上去搀扶,依然在原处微笑着、等待着、鼓励着孩子勇敢尝试。孩子几次努力之后,终于大胆地挪动脚步,扑向妈妈的怀抱。年轻的妈妈一下把孩子搂进怀里,在孩子粉嫩的脸蛋上留下一个甜甜的吻,尽情地享受着孩子的成长。从孩子迈开第一个脚步的时候,成长就开始了,教育也就开始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教育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却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今天,我写下这
个发生在我和我的学生之间微不足道的故事,希望对我们做教师的有一点启发与思考,希望我们能用最大的耐心去呵护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我现在担任四一班的班主任,因为学校合并的原因,班上新来了七个同学,其中有个文静、内向、不善言辞的小女孩儿叫李雯惠。这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只是课堂上不太积极回答问题,似乎不太敢说话,平时也不爱说话。有一次,我们临时调了一节微机课,几位同学和她都没有带鞋套。于是,我就让他们到邻班去借。有好多同学都借到了,而她却站在原地不动。我说:“李雯惠,你怎么不去借鞋套呢?”我等着她开口,但她如同一尊泥塑的雕像一动也不动,面红耳赤,嘴巴紧闭,额头渗着汗珠,眼圈红红的。我本想批他一顿,可当我看见她此时慢腾腾地挪动身子,弓着背,低着头,好像刚做了错事被批评一样。她已经“痛苦”(恐惧的样子)地极想退出大家的视线。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摸摸她的头说:“咱让别的同学帮帮你,好吧!”她点了点头。后来,我悄悄地问了她,她说:“我在那个班里没有好朋友!”听了她的话,我这才恍然大悟:对一个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向他人借鞋套或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慢慢来吧!否则,会把孩子吓着的!教育就是一种慢的艺术,让我来静静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吧!后来,在课堂上,在班级活动中,我常常鼓励她,只要她在课堂上举手,我就叫她回答问题。与此同时,我和其他老师约定,上课不再逼她说话,对她多关注,多鼓励。我从李肖萌同学入手(她是班里上课最积极回答问题,最擅长交际又有领导力的同学),我让李肖萌同学跟她同位,课下带着她和别的同学玩。渐渐地,我发现课上李雯惠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课下,她和大家一起蹦蹦跳跳地做游戏。为了培养班中孩子们在众人面前大大方方发言的能力,我经常搞一些活动,给孩子们录像。我发现李雯惠同学虽然有些腼腆,但她非常喜欢上镜头。于是,我就特地给她录制了一段,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表现得比其他孩子还要大方。看到李雯惠的成长变化,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静听花开的声音——看着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日子就这样悄悄地过了两个学期,李雯惠的学习成绩和其它方面表现得都越来越棒了!只是上课回答问题还是偶尔会脸红,声音小一点,其它都挺好。
蝴蝶破茧而出需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好心的人拿起剪子把茧剪破,蝴蝶却会因此丧了性命。蝴蝶只有经历过痛苦的挣扎,把翅膀练强壮,再破茧而出才能飞起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它需要经过阵痛,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我们做教师的要学会等待,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
第四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泉州九中 刘晓燕
“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最后转化成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品读着张文质先生的字字句句,对于“生命的关注”越发让我意识其重要性,它列举的种种案例:学生轻视生命,学生自卑极端,都是缺失“人文关怀”所至,读着读着,我不禁联想起我们的学生,我的的教学,还有一些没想过或没想清的问题。虽然还是有很多问题解决,但是还是有一点收获的。
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觉得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网络上盛传着一堂美国的数学课,看过之后,真是感慨万千,浪费一堂课只学一丁点内容。不过,我总算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而国内的算术又是如何的。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耐心”是个多好的词啊!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评价!其实,我和她一样在千头万绪的教育事件中也会有心烦的时候,但是当我们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成长的,心态就会平和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让我们一起把教育现场当成生命现场去实践,一起用书中的四句话共勉:“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张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我们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心态问题。想想自己十几年来的心态,教学成熟了些,但对孩子的热情,对教育的向往,慢慢减退了些。听周围的声音,在作业堆里,烦燥多了些,面对后进生,抱怨多了些。由此,我们教师的心情,阴沉的较多,怎样阳光地面对孩子,面对工作,在张文质先生看来至关重要,缺失的话,甚是可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同感也越发强烈。看看我们周围不少成功的老师,都是阳光地面对孩子。每次春游,她总会“玩”在孩子群中,每次活动,都是积极参与,用心组织。算得上实足的“阳光老师”,因此得到了学生的真心真爱。“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慢慢尝试浸润人性关怀,让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共做阳光师生,我们的校园定能更亮丽。
第五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从书的题目中就不难看出,张文质老师独特的教育想法,一个“慢”字,读出了张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而教育正是“慢活”、“细活”,“艺术”两字又使得张老师的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方式与众不同。《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老师说出了教育的真相,说出了真理。
在此书中,张文质老师说过:“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
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京族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教育改革走到今天,许多教育者都在为了培养孩子的终身能力而努力着,这样,我们的孩子会通过各种活动接触到更多的、各方面的知识。这些活动也正以一种百花齐放的姿态呈现出来。从教育者的本意来说,无论开展哪样活动,只有认真、扎实
地展开,才会让孩子们受到有效地教育。但现在有许多学校开展的活动是丰富多彩,可活动效果却是微乎其微。活动过多,必然会需要很多时间来筹备、开展、小结等,为了尽快完成这项活动,许多组织者不得不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然后才有精力去筹备下一个活动的开展。如果能用充足的时间来开展各项活动,那孩子们对这项活动的理解也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这校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会更大,每个孩子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