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本站推荐]
【读后感】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荣成市第二十中学 曲爱群
新学期我又回到了阔别10年的荣成市第二十中学,感觉变化很大:校园变美了,同事们变的更亲切了,学生的数量变得极少,但是教学中却存在着更多的困惑。此时正好去实验中学聆听赵院长的讲座,如一缕春风打开了我的心扉,坚信读书才能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于是我读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此书不仅是精神的馈赠,更是心灵的震撼!
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是来自社会下层的移民家庭,他们的家庭环境贫寒,生活较廉价但是正是这些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全国测试中高居榜首,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超一流大学,并且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缔造了本该平凡的他们的不凡的人生。
56号教室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20多年来,56号教室六点半就敞开了门,学生每天早到校一小时,晚上延迟放学的时间,学生没有丝毫的埋怨;即使寒暑假也阻挡不了他们来教室的脚步;即使毕业了,也不忘每周回到这间教室。
56号教室的口号是“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成功无捷径“是教室里每个孩子的信念;他提倡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的信任;他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使他们明白有效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从雷夫老师的身上我感悟到爱是一种坚持。雷夫老师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教书和用心教书,在这里竟有了云泥之别;只有把教书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才能坚持爱这个职业、爱这个岗位、爱讲台下的学生,才能用心,这就是雷夫老师的爱。
同时雷夫老师还告诉我们爱是一种信任。”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雷夫就是这么做的。在56号教室里没有”害怕“,是爱和信任驱散了它。所以,该放手时放手吧,不要让孩子真的住进我们的眼睛里,也许这些令我们放不下心的孩子会急于我们很大的惊喜!学生在乎什么?现在的学生也许他们不在乎考试的成绩,不在乎老师的苦口婆心,更不在乎老师的处罚。他们最在乎的是不公平。书中告诉我们:”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学生欢迎视同仁的老师,只有公平,公正,学生才会打心底里尊重老师、信赖老师。所以雷夫老师更高明之处在于他的公正,只要他心里装着学生,其实每个孩子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所以雷夫老师以身作则,讲公平,讲道理,做孩子可靠的肩膀。
看到了雷夫老师的伟大之处,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到了荣成二十中,感觉学生和市直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知识面很窄,智力水平不够,学习习惯差,听讲不认真,缺少思考力,家长对学生的督促不及时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沟通不深入,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导致平时抱怨多一些,缺少积极的工作态度。雷夫老师的做法让我改变了很多:面对学生的实情只有改变自己,重新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的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给予学生公平、信任和欣赏,才能使学生爱上地理并能学好地理。
我班级中的一位男生,看人的眼神总是不削一顾,感觉傲慢无理,和他交流,他也不说话,总是拿眼睛瞪着你,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有一次他小测没有改错,课堂上我没有批评他,课后我就和他在走廊上交流了一下:尽管他不说话,但是我看到了他的眼睛是红的充满了泪水,我感觉我们的谈话已经收到了效果,于是我马上说:老师知道你内心的想法,明白你是个懂的自尊的好孩子,以后我们要和同学多交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把自己该完成的任务早早完成,同学和老师都会认可你、赏识你。那天之后,他上课认真了,不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学习积极性高了,小测成绩大有进步,与人交流的眼神变得有朝气,有灵性,相信他会越来越好,这件事说明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信任和欣赏。只要老师有耐心、有胸怀,有眼光、相信你都会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挖掘他们的潜能。
还有一位男生很聪明但是很有个性,经常我行我素,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经常不分场合大发脾气,说脏话,小测也不交卷。十一休假时,他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我就和他的家长聊了一下,感觉家长还是非常支持孩子的学习,主动问了我孩子的在校学习状况,还问我孩子需要补习那些知识,说实话,我很是感激,也有些内疚,之前对孩子和家长真的不了解,想法有些偏激,从那以后我们的交流多了,孩子在我和家长的鼓励下,课堂上表现积极了,尤其是月考之后,他对地理学科感兴趣了,记忆知识多了,课堂小测不光交了卷子,成绩大有进步,我和他家长说;孩子今天小测进步很大,回家夸夸他,给他自信和勇气,家长也是非常感动。在自习课上他第一个就背下我布置的任务,我及时的表扬了他,能看出他心里美滋滋的,为了激励他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我继续说:你背的这么熟,能不能默写下来,而且不写错字?他非常肯定的说:能!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尽管写出来的知识还是有错字,但是比以前已经进步很多了,只要我坚持,不断地引领,相信他会越变越好,假期里我抽时间和每位家长都加了微信,便于及时和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自己也做了一些改进:如长江和黄河的知识学完了,但是学生极易把他们混在一起,于是我就让他们试着找出两条河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给大家开了个头,接下来是他们自己找,有10个左右的同学参入进来找异同,有的是和家长一起找的,列举了很多条,超出了我的预想,最后我修改了一下,给大家展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同时我为他们和家长大大的点赞,相信这样的活动有益于帮助他们真正区别两条河流,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后会坚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荣成二十中 孔珊珊
每每翻开这本书,用心的品读,内心总是被感动、共鸣充斥着: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都十分有借鉴好处。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哪里需要改善,哪里能够做得更好。
”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就像今年接手的这个班级,有好几个学生不写作业,尤其是张昀琳,在经过几次反复的苦口婆心之后,仍然没有丝毫的改正,我终于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学生对他大吼大叫,质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还气急败坏的把他送给了王主任,其实我早已明白,他是真的懒得写作业,没有任何理由,就是懒得写,说实话,我也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而生气,而是因为他一次次的对我撒谎,每次谈完话,他都是信誓旦旦的承诺,第二天一定完成作业,所以这让我很气愤。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发现,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通过阅读这本书以后,我改变了战略战术,对他更加关心,耐心的询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终于知道有时候不完成作业是因为要到阎欢家背英语,每天晚上要用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回家后写几科作业就太瞌睡了,所以有的科目没有完成,又懒得遭罪,了解到这一点后,我向他道了歉,怪我没有调查清楚就一味的批评他,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完成数学作业,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数学有畏惧心理,认为自己浪费很多时间也不一定会,还不如不写,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每天晚上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再找了班上的临界生李冠霖,阎欢,宋舰三个和他作伴,每天晚上放学后在学校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把数学作业基本写完再回家,他也真愿意这样,这样做了以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通过反复研读这本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已不再那么冲动,学会用用心的态度与耐心来应对问题,处理事情时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建立了与学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诚实、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我学会了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做加法,以此激励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来竞争,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缺点做减法,努力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老师。
透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研读,我还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必须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个性,()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依靠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向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作为教师,就应经常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学校大力倡导和发扬礼貌礼仪教育,要求学生进出校门、校园内看见老师主动打招呼;进出教师办公室,主动敲门,征得同意,方可进入;用心认真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上学不得迟到,有事提前请假或事后补假……对学生的一系列鼓励措施,大部分学生用心参与。
学生是认真执行了,但教师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呢?早上进校门,学生有礼貌地敬礼并问声”老师好“!学生认真打扫卫生区,……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起过:有的老师我主动与他打招呼,他竟然睬都不睬我,也无任何脸部表情,以后我再也……当然,这只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每每看到或听到这种现象,心里总不是滋味。相反,当我们看到学生,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对老师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来说是大事,他们感觉老师的眼中或心中有他们的位置,对你老师的教育我就愿意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无意中也缩短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应都是有所帮忙的。
可见,教师散播一种榜样,收获的是一种目标。有人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就应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直接从老师身上学到好作风、好品德。这样,才能到达育人的最终目的。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真诚的祝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
第二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雷夫·艾斯奎斯的奇迹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南街小学张明军
我接触《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比较早,以前零星地有一些了解,很不连贯,通读它,则是近期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任职于洛杉矶霍巴特小学。他在这所小学的第56号教室任教快30年了,没有人能替代他。他深受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如着迷般地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仍不愿意离去。这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我认为更应该说是“雷夫〃艾斯奎斯的奇迹”,是他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是他本人在孩子们心里所树立的榜样的力量感召了孩子们,是他谦逊的性格是孩子们愿意接近他、依靠他。
“奇迹”这个词用在雷夫〃艾斯奎斯的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他确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的是,他能够把抽象的教育理念很具体地在工作中加以实行,把很空泛的说教变成身体力行的示范。举一个例子:
劳伦斯·科尔伯格这个人大家可能很陌生,(我也不熟悉,从百度上了解的。)他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是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成了“三个水平六个阶 1
段”,他对自己的理论的描述就很抽象,我念给大家听听:
一、前习俗水平,包括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包括中间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包括最后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听起来很抽象是吧?很抽象的东西容易让人头疼,如果不善于动脑思考,看了也就看了,不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指导作用。但是且看雷夫老师是怎么诠释这一抽象的心理学理论的,是如何把这个“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他只不过巧妙地把这六个阶段换了个说法,我也读来大家听听:(这在这本书的第14页,也就是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
1.我不想惹麻烦;(对应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2.我想要奖赏;(对应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我想取悦某人;(对应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4.我要遵守规则;(对应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5.我能体贴别人;(对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对应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我们看看,本来很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就这样被雷夫老师轻描淡写了,真是举重若轻啊。我认为这是一种功夫,一
种内力。
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寻找第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雷夫老师才传早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近30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他尊重孩子,善于赏识孩子,就像杜郎口中学那位质检主任王玉生老师所说的:“赏识教育是阳光,照到那里那里亮”。
“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就是在孩子们面前践行道德第六阶段的一个榜样,他以自己近30年的工作,证明了他就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
我想我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抽象的理论,在我的脑海中怎么就会永远很抽象呢?我也应该像雷夫老师那样,动脑筋,用心动脑筋,用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心动脑筋,让抽象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然后在工作中去践行!然后,试着也创造几个奇迹!
第三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信任让教学充满奇迹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内容简介:
这本书共有三个部分:《家最温暖》《方法》《疯狂之举》。第一部分又分为:给我一些真相,寻找第六阶段。第二部分包括培养中伸阅读的孩子,写作,加加看,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世界真美好,火箭人,艺术爱好者,教练让我参加,经济学的天空。第三部分包括:独立思考,电影英雄,行万里路,不过是摇滚乐而已,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意志力。
读书体会: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是一种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这本书却第一次让我知道,雷夫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的差不多,阅读中,读到雷夫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那份爱,我的心一次次被感动,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当,原来可以做的这样好。”
记得当初拿出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女儿看着封面说道:“这些人真开心”。我一看,学生们正围着雷夫老师,每个人的脸上都显现着发自肺腑的笑容。
在这个教室里,没有害怕、没有严厉的惩罚,有的只是信任、耐心——是老师对你的全心关注。想想自己作为班主任,为了能够使班级管理有序,我们往往严厉对待学生,而且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公约,但事实是总有学生会违反这些定下的规矩。甚至会让他们更加抵触老师,那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那些规定呢?看了雷夫的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
“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记得那是我第二年做班主任,我们班一个男生叫张立伟,它是复读生,很调皮,开完会我来到班级时,远远的看到他在班内来回走动嬉笑,终于,我再也忍不住,当着全班学生对他大吼大叫,还让他在班级站了一节课,看了艾里克斯的这个故事,我想,其实,现在看来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如果当时,我像雷夫对待丽莎一样,那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也许这个男孩自己就会不好意思的来向我承认他错误,也可能以后他能认真遵守课堂纪律„„
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我已不再那么冲动,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处理事情时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建立了与学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诚实、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我学会了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做加法,以此激励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来竞争,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缺点做减法,努力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老师。
二、身教胜于言教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这段文字启示着我: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现在基本上是每天躺在床上,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对学生微笑,有没有对学生发脾气,有没有冷静的处理问题,有没有宽容的对待他们犯的错误。
二、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能力
雷夫在书中说道: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我们学校也倡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我也在朝这方面努力,看了雷夫老师所做的“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能力”的方式方法的确很值得我借鉴与学习。雷夫老师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他用四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法、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少年创作计划。每周我们也要教学生写作文,讲完写作技巧与方法就让学生写,殊不知有些学生头脑就没有文学积累,写不出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平时培养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勤写读书心得,培养他们创作能力,许多写作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现在如果能学习雷夫老师培养学
生的阅读方式,结合“晨诵、午读”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学生也会受益终身。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相信我们也能创造“奇迹”。
第四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做一个像雷夫一样的教师该是多么的快乐呢!只有当一位教师没有把教学当成任务,当成教书本,他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有那么多的“时间”,有那么多为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的细致考虑、规划。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生活的一部分,和生活相融。
从第一章中我读出了信任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例如:我们答应学生表现好就带他们去春游,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而取消;我们给学生说好了今天中午来学校后就听写、背书,结果自己因突然的原因却没有到。用雷夫的一句话来说“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第五十六号教室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培育了太多太多的人才。然而,它的确是一个奇迹,但是,不是那间漏水而又破旧的教室的奇迹。奇迹,就发生在老师以及孩子们的心灵上。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说: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块玉石。的确,教师的义务就是对他们进行雕琢。教育的秘诀,不是让孩子去怕你,因为怕挨你的骂而做作业,认真地看书。或者讨你的欢喜,在你提问时,说不符合自己内心的话。有的时候,要做某一样东西时,你表面上、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却不屑一顾。这是一个亲身经历:
在学校里的日子,有些时候,最怕老师问的问题就是:今天的作业多不多?有些时候,因为这个问题,会左右为难很久很久。有些时候,明明可能要做到九点钟的作业,却说不多。我也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为了讨好老师吗?真的,太多时候是口是心非的。不是怕老师骂,而是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了,一种习惯——跟着老师的喜好走。
曾经的理想是老师,我当时的想法是:一心一意爱着学生,和孩子们变成哥们姐们的关系。但是,现在来看,这种方法并不行得通,因为如果你善待他们,他们也不会善待你,就像猴子耍把戏,很听你的话,依着主人,但依然是要被人耍的。
做一个老师还是很有威风的,可是,做老师的苦与累,是只有真正做才能感受得到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是让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他们。好吧,现在回到“奇迹” 这一个话题。
值得欣喜的是,教室和教师读的音差不多,正是这个谐音字,解开了整个教室的核心: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这样的一切,是教师创造出来的。
那是奇迹,又不是奇迹,很多人说爱可以创造出奇迹,很多人说爱可以诞生奇迹,一个教师需要用爱来创造奇迹,老师是为国家奉献的,无论他愿意不愿意,总是要爱。奇迹会在那一刻降临。
雷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颗赤热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们。他的敬业与爱心,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老师并不逊于他,可以说,我们的老师也跟他一样,诚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然而,不一样的是,他收获了成功,他创造了奇迹。那是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也是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因此,雷夫老师不再平凡,不再普通,然而
他的伟大,却也是平凡。
那种平凡,是伟大。他平凡地工作,平凡地播种与收获,播种平凡,收获奇迹,他不是用嘴与手,而是用自己的心与爱教学。像每一个母亲都是伟大的一样,每一个教师都是伟大的,平凡的伟大,只要付出了汗水,就是伟大的。平凡的伟大,伟大的平凡,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教师。
第五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缪艳
假期中,拜读了美国艾斯奎斯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对于里面的事例,很有感触。对比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觉得自己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这本书中,雷夫老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反思,以及对周围同事的琐事,认识到树立一个不让学生害怕,值得学生信任的教师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们用信任代替害怕,是需要老师们付出很多的努力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那样,之前,自己常常给学生下马威,让学生们知道谁才是老大。确实,在纪律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不是孩子们真的懂道理了,而是学生们害怕。而一旦失去这个让学生害怕的条件,或者,一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没那么重要了,那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所起的作用也就很轻了,甚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学生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个让学生害怕的形象呢?为了让班级的纪律更好,学生更听话,我是不是也是常常板起了脸,甚至吝啬到几乎不给孩子们微笑和鼓励了呢?孩子们是不是也在害怕的同时,会渐渐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呢?
幸好,雷夫老师说到,要让孩子们用信任代替恐惧,需要改变班级的“班风”。而这,则需要做到: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符合逻辑,以及做孩子的榜样。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树立教师的榜样,并用爱心,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赖,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是,这样的师生关系,说起来不难,做好却很不容易。书中例举了一件事情:丽莎的作业没有带,老师检查的时候,一个劲的在书包中翻找着根本不存在的作业。雷夫老师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丽莎撒谎,而是选择了相信她。并教给她方法,让她的两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帮她整理书包,从此后,丽莎再也没有忘记带作业。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想起自己对待那些没有带作业的孩子。每次我检查到孩子没有带作业时,尽管孩子解释自己做了,哪怕我自己也相信他确实是做了的。但是我仍然选择了让孩子重写。还总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学生,以后让他们更好的记住,要整理好自己的作业。
对比雷夫老师的做法,虽然一样达到了效果,但是自己确实采取了让学生敬而远之,害怕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象雷夫老师那样,充满爱心的信任学生,交给学生更好的方法。雷夫老师能这样做,是因为站在了孩子的角度。
雷夫老师也提到,要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孩子,则需要摆脱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和我会体贴别人的阶段,达到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层次,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可惜的是,我发现,我还常常停留在第一或者第二个层次,虽然孩子们表现的也很好,但是他们并不是真的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我却在孩子们的表现中沾沾自喜,却没有意识到孩子们自身发展的缺陷。当班级中一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上出现一些坏习惯无法纠正时,我还常常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教育中,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所以孩子们总是以大人或者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有一天其中的人厌倦这样的标准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迷惘,从而使行为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