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笔记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笔记
雷夫,这个享誉全世界的老师,用他创新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个个温暖、善良、热情并真实的学生。我很敬佩雷夫老师,他把所有教室内外遇到的一切和他所创造的一切都演绎为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在平凡简单里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单调重复中让我们领略了雷夫山重水复多姿多彩的教育艺术。
他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扫街,去教学,去带孩子们看球赛,去带孩子们旅行……他的莎士比亚式态度造就了一群小莎士比亚。这正是雷夫的成功,也是他教育的成功。我特别被他那像莎士比亚写诗般去扫街的信念所震撼。雷夫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几乎全都奉献给了孩子。他教语法、阅读、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等。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全才,实际上正是他莎士比亚式的态度创造了这一切奇迹。这本书无论对作为一个教师的我和作为一个家长的我都受益匪浅。作为一个教师,我懂得了:
一、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这里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寻找第六阶段。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遵守纪律就怎样怎样”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第六阶段是最难达到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很难做到。
三、做为一个任课教师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我做为家长会记得雷夫的这句话:“养育一个有荣誉感的孩子是一生的事业,因为有你,他们才能长大的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对待的孩子要永远以身作则,身先士众。那样,优秀的品质才能在他们的性格与灵魂中扎根。我要学生诚实、友善、勤奋努力,那意味着我要先做到学生眼中诚实、友善、勤奋努力的人,而且必须长此以往,无怨无悔。”
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当然还有很多的理论需要细心研读,慢慢消化,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也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得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
第二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雷夫·艾斯奎斯的奇迹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南街小学张明军
我接触《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比较早,以前零星地有一些了解,很不连贯,通读它,则是近期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任职于洛杉矶霍巴特小学。他在这所小学的第56号教室任教快30年了,没有人能替代他。他深受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如着迷般地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仍不愿意离去。这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我认为更应该说是“雷夫〃艾斯奎斯的奇迹”,是他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是他本人在孩子们心里所树立的榜样的力量感召了孩子们,是他谦逊的性格是孩子们愿意接近他、依靠他。
“奇迹”这个词用在雷夫〃艾斯奎斯的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他确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的是,他能够把抽象的教育理念很具体地在工作中加以实行,把很空泛的说教变成身体力行的示范。举一个例子:
劳伦斯·科尔伯格这个人大家可能很陌生,(我也不熟悉,从百度上了解的。)他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是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成了“三个水平六个阶 1
段”,他对自己的理论的描述就很抽象,我念给大家听听:
一、前习俗水平,包括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包括中间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包括最后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听起来很抽象是吧?很抽象的东西容易让人头疼,如果不善于动脑思考,看了也就看了,不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指导作用。但是且看雷夫老师是怎么诠释这一抽象的心理学理论的,是如何把这个“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他只不过巧妙地把这六个阶段换了个说法,我也读来大家听听:(这在这本书的第14页,也就是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
1.我不想惹麻烦;(对应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2.我想要奖赏;(对应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我想取悦某人;(对应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4.我要遵守规则;(对应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5.我能体贴别人;(对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对应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我们看看,本来很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就这样被雷夫老师轻描淡写了,真是举重若轻啊。我认为这是一种功夫,一
种内力。
正是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寻找第六阶段”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雷夫老师才传早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近30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教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他尊重孩子,善于赏识孩子,就像杜郎口中学那位质检主任王玉生老师所说的:“赏识教育是阳光,照到那里那里亮”。
“身教重于言教”,雷夫老师就是在孩子们面前践行道德第六阶段的一个榜样,他以自己近30年的工作,证明了他就是一个第六阶段思维者。
我想我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抽象的理论,在我的脑海中怎么就会永远很抽象呢?我也应该像雷夫老师那样,动脑筋,用心动脑筋,用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心动脑筋,让抽象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然后在工作中去践行!然后,试着也创造几个奇迹!
第三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缪艳
假期中,拜读了美国艾斯奎斯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对于里面的事例,很有感触。对比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觉得自己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这本书中,雷夫老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反思,以及对周围同事的琐事,认识到树立一个不让学生害怕,值得学生信任的教师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们用信任代替害怕,是需要老师们付出很多的努力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那样,之前,自己常常给学生下马威,让学生们知道谁才是老大。确实,在纪律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不是孩子们真的懂道理了,而是学生们害怕。而一旦失去这个让学生害怕的条件,或者,一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没那么重要了,那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所起的作用也就很轻了,甚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学生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个让学生害怕的形象呢?为了让班级的纪律更好,学生更听话,我是不是也是常常板起了脸,甚至吝啬到几乎不给孩子们微笑和鼓励了呢?孩子们是不是也在害怕的同时,会渐渐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呢?
幸好,雷夫老师说到,要让孩子们用信任代替恐惧,需要改变班级的“班风”。而这,则需要做到: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符合逻辑,以及做孩子的榜样。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树立教师的榜样,并用爱心,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赖,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是,这样的师生关系,说起来不难,做好却很不容易。书中例举了一件事情:丽莎的作业没有带,老师检查的时候,一个劲的在书包中翻找着根本不存在的作业。雷夫老师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丽莎撒谎,而是选择了相信她。并教给她方法,让她的两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帮她整理书包,从此后,丽莎再也没有忘记带作业。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想起自己对待那些没有带作业的孩子。每次我检查到孩子没有带作业时,尽管孩子解释自己做了,哪怕我自己也相信他确实是做了的。但是我仍然选择了让孩子重写。还总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学生,以后让他们更好的记住,要整理好自己的作业。
对比雷夫老师的做法,虽然一样达到了效果,但是自己确实采取了让学生敬而远之,害怕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象雷夫老师那样,充满爱心的信任学生,交给学生更好的方法。雷夫老师能这样做,是因为站在了孩子的角度。
雷夫老师也提到,要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孩子,则需要摆脱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和我会体贴别人的阶段,达到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层次,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可惜的是,我发现,我还常常停留在第一或者第二个层次,虽然孩子们表现的也很好,但是他们并不是真的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我却在孩子们的表现中沾沾自喜,却没有意识到孩子们自身发展的缺陷。当班级中一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上出现一些坏习惯无法纠正时,我还常常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教育中,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所以孩子们总是以大人或者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有一天其中的人厌倦这样的标准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迷惘,从而使行为产生偏差。
第四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石家庄市南翟营小学 张欣
雷夫,这位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老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上的一句话: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考试成绩,不仅学生怕连老师都在害怕,大多数课堂都染上了“恐惧”的气氛。学生守纪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考不好是怕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嘲笑。在家里也是如此,家长们挖空心思,对孩子又打又骂,逼迫孩子学习,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生活”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然而老师又怎么样呢,老师也在害怕——害怕自己不被学生喜欢,害怕上课没人听讲,害怕自己管不住学生,害怕被同行嘲笑。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用信任取代恐惧,用信任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使学生热爱学习,为他人着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师生之间的信任。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一、信任让教室充满奇迹 第一点 言必信,行必果
雷夫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学生玩“信任”游戏(一个学生往后仰,其他的学生在后面接着),浅显易懂的游戏对我就有很大的促动,只要有一次放手,别人就不会信任你。在班级管理中,我本来比较健忘又被那样或这样的事烦着,往往早上对学生说口头承诺忘得一干二净,等到了学生跟我说时才记起来。现在想想就有点后怕,确实连老师都承诺了不做到,何况是要求学生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建立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感受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 “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这提醒我们“身教重于言教”,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关键是没有真正的做到。父母和老师要勇于负责,不要老是开一些口头支票去愚弄孩子,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
第二点平等对待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所以老师就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棒球。孩子们默默接受了处罚,但私底下却恨死了。大家心想:肯尼抢了银行,为什么蹲监狱的是我?看到这个例子我很感触,这样的事情我们就曾经做过。现在反过来想想,当时这么做确实不应该,体育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之一,就因为一个孩子而剥夺了所有孩子的权利,学生失望而且很委屈。学生一节课都在抱怨那个没交作业的孩子,我想学生不仅在抱怨她还在抱怨我夺走了他们的体育课。虽然用“铁腕”赢得了表面的胜利,其实我却失去了人心。学生并不怕教师对他的处罚,只是不喜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第三点 设身处地
雷夫老师曾对孩子们忠告说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忠告呢?当我们理直气壮地批评学生,数落他们的不是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吗?当我们碰到学生对哪些讲了再讲的题目还不会做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这道题目我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上课有没有在听啊。”我们有没有想过以他的水平是不是没有听懂。当我们在为后进生的成绩给自己班拖后腿而哀叹时,又没有想过他跟他自己比是否有进步。毕竟只要尽力,考试不是那么重要,就算考坏,明天的太阳还是照样升起。考不好只代表一件事:你还没有弄懂题目,老师只有再为他讲解一次。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会更理解孩子,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会做出更适合他们的决策。
第四点 把握机会
一天到中,教师可能有很多个建立信任的机会,比如当学生忘了带作业时,你是选择信任还是惩罚。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从可能依规定惩罚的恶人,变成受他信赖的师长和朋友。这就是一个建立信任的大好时机。而班上的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每个举动之后,也会把老师当作一个讲道理的人看待。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其实奇迹是可以发生的,只要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当读过这本书后,我想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成为一个让学生信任的老师,尽量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让他们成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
二、寻找第六阶段。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五篇: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信任让教学充满奇迹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内容简介:
这本书共有三个部分:《家最温暖》《方法》《疯狂之举》。第一部分又分为:给我一些真相,寻找第六阶段。第二部分包括培养中伸阅读的孩子,写作,加加看,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世界真美好,火箭人,艺术爱好者,教练让我参加,经济学的天空。第三部分包括:独立思考,电影英雄,行万里路,不过是摇滚乐而已,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意志力。
读书体会:
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是一种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这本书却第一次让我知道,雷夫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的差不多,阅读中,读到雷夫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那份爱,我的心一次次被感动,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当,原来可以做的这样好。”
记得当初拿出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女儿看着封面说道:“这些人真开心”。我一看,学生们正围着雷夫老师,每个人的脸上都显现着发自肺腑的笑容。
在这个教室里,没有害怕、没有严厉的惩罚,有的只是信任、耐心——是老师对你的全心关注。想想自己作为班主任,为了能够使班级管理有序,我们往往严厉对待学生,而且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公约,但事实是总有学生会违反这些定下的规矩。甚至会让他们更加抵触老师,那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那些规定呢?看了雷夫的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
“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记得那是我第二年做班主任,我们班一个男生叫张立伟,它是复读生,很调皮,开完会我来到班级时,远远的看到他在班内来回走动嬉笑,终于,我再也忍不住,当着全班学生对他大吼大叫,还让他在班级站了一节课,看了艾里克斯的这个故事,我想,其实,现在看来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如果当时,我像雷夫对待丽莎一样,那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也许这个男孩自己就会不好意思的来向我承认他错误,也可能以后他能认真遵守课堂纪律„„
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我已不再那么冲动,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处理事情时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建立了与学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诚实、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我学会了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做加法,以此激励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来竞争,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缺点做减法,努力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老师。
二、身教胜于言教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这段文字启示着我: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现在基本上是每天躺在床上,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对学生微笑,有没有对学生发脾气,有没有冷静的处理问题,有没有宽容的对待他们犯的错误。
二、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能力
雷夫在书中说道: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我们学校也倡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我也在朝这方面努力,看了雷夫老师所做的“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能力”的方式方法的确很值得我借鉴与学习。雷夫老师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他用四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法、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少年创作计划。每周我们也要教学生写作文,讲完写作技巧与方法就让学生写,殊不知有些学生头脑就没有文学积累,写不出实质性的东西。如果平时培养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勤写读书心得,培养他们创作能力,许多写作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现在如果能学习雷夫老师培养学
生的阅读方式,结合“晨诵、午读”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学生也会受益终身。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相信我们也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