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有感800字
读《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有感800字
杨丽娜
暑期阅读了《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被这个人物深深的感动了。
你本该拥有像大多数英国人那样循规蹈矩的一生,你的外貌和言行举止都让人觉得你是古板之至的人:冷峻、刚毅的面容,闭得紧紧的嘴巴,清楚而没有曲线花饰的文体,清晰、准确的文风,让人们认为你是一个讲究实际而完全没有梦想的人。
但你灵魂深处向往未知。身为海军上校的你,早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在战争中锻炼出的钢铁意志和对尚无人登陆的南极点的无限向往,让你排除一切困难,踏上征途。
最初的日子充满新奇感。你与你的团队分享着20世纪各种领域的突破,对你即将访问未知大陆而振奋。但那一天,当你得知挪威人阿蒙森的团队里南极点更近,阴云笼罩着你。“为了祖国的荣誉,振作起来!”于是,南极争夺战开始了。
或许你的计划本就不切实际,不比阿蒙森的爱斯摩基狗,靠西伯利亚矮种马和人力前行的你的团队注定失败。回去,可以得生;前行,是可以预见的失败和潜在的危机。可你毅然选择继续。
当看到挪威国旗时,你是怎样的心情?早已精疲力竭的你,在极寒前,如何逃脱?死神正在迫近,终于,冰雪将你僵硬的躯体埋葬。
我含着热泪读你临死前的书信,在风雪狂击薄帐篷的夜晚,你挣脱往日克制言行的束缚,毫无保留地倾诉你对亲友、祖国及人类事业无限的爱。面对失败,你无怨亦无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妻子)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你的一生就停留在44岁,还来不及守护家人,()就为祖国、为人类事业献出生命。你的人生虽然短暂,可留给我们后人太多太多。一是对祖国荣誉的追求,不懈地为祖国增添荣耀。这种爱国情怀,我不及你万分,每当回想起过去蹉跎的时光,就无比后悔——为何不珍惜?每时每刻对时光的深刻利用,都是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二是对人类事业的不断开拓和发展。如果没有你这种探索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人类一定还穴居野处、茹毛饮血!对于这些,我能做什么呢?一次次自我完善,是不是也是对人类事业的发展起到一点点助力?
你虽然壮丽地毁灭了,但不断攀登高峰的意志仍存。“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你的探索精神,爱国情怀,对人类事业无限的热爱让我为之一震,愈发上进。
第二篇:读后感 斯科特日记
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拥有一个故事,或快乐,或悲伤,或感人,或悲壮„„就例如我们刚刚学过的斯科特的事迹,他的背后就有一段感人、且悲壮的故事。
在我看来,他的生命在他决定、并筹划去南极点成为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才真正开始。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我可以想象那是何等激动的心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以及迫不及待的心情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南极点,而那里早在一个月以前就已经插上了一面挪威国旗——一盆比南极的冰还凉的水无情的泼在斯科特一行人的心上。回来的路更加难走——不仅是食粮或天气,还有那种心情,那种绝望、失败的心情。也正是那种心情才酿造了一出伟大的悲剧。
也许当他们看到南极点上插着的那面正洋洋得意的猎猎作响的挪威国旗时他们就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将成为悲剧,但他们仍以所剩无几却依然顽强的毅力向生的希望艰难行进。他完全可以将比他早到一步的对手阿蒙森留在南极点的国旗和信销毁,但他却选择了为对手的成功作证。当同行的战友奥茨生病后提出要自己留在睡袋里和其他人分开时他完全可以同意——这样会节省燃料和食物,但他没有这么做,他不会抛弃任何人„„他甚至可以悠闲地呆在家里,让别人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发现”南极点,但他选择了自己去探险!
在他的绝命书里写道:“我们明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顶着风险干。”“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但还是决心
尽力而为,至死方休。”“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
第三篇:读三国演义有感800字
义薄云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程泓宇
望着窗外明朗的月光,我惬意的躺在床上,眼前浮现出《三国演义》中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作战之时的场面,仿佛身临其境……
赤兔马一声长嘶,身后数不尽的曹兵尾随而至,关公手提青龙宝刀,霎那间,鲜血染红了大地……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幕。它向人们讲述了一场漫长战争的残酷,同时涌现出多少英雄好汉,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到天下归晋,重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势。鲜血染红了神州大地,其中最杰出的英雄便是武圣人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他,不贪图曹操的荣华富贵,人在曹营心在汉,历尽艰险寻找刘备;是他,在华容道上念曹操旧时有恩于他,放走了曹操,险些被斩首……这点点滴滴娓娓道出了他讲义气的个性特征,关于他还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故事,他用行动造就了一个忠义两全的英雄形象,由此可见称关云长为武圣人真是当之无愧。
不过,人人都有失误的时候,就连武圣人也不例外。有一句歇后语说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任何人都有失误之时,正是由于这次的失败才有了后面走麦城的好戏,不过即使这样,他在人们心中山一般高大的形象也无法改变。
关羽,他武功之高之忠义一直令我佩服,再说我吧!我平时在班上兴风作浪,不守规矩,虽说树敌不少,但也交了一些朋友,可每次不是和这个吵,就是和那个闹,全都是为了一点小事,不珍惜友情。就像上回杨阳来我家玩,一开始玩得很愉快,可玩着玩着,我们开始比赛陀螺,我顺手从从桌上抓起一个陀螺,惊讶的发现铁片和陀尖都不翼而飞,我焦急地寻找着。突然在杨阳的陀螺旁发现了一个,“干嘛偷我陀螺?”杨阳矢口否认,我们俩大声争辩起来。杨阳气冲冲地走了,“怎么了?”奶奶缓缓从厨房走出来,问道。“他偷了我的铁片,是贼!”我忿忿地答道。“哪个?”“放在这儿的那个!”“是我顺手从里边拿出来放在这的……”糟了,我错怪杨阳了!我顿时懊悔极了!本来可以很愉快的一个上午,全给毁了,都怨我!
看看人家关云长,走麦城被擒,在孙权的威逼利诱下不屈服,不背叛自己的大哥。就冲这一点,我实在与他没法比。我羞愧不已,暗暗下定决心要向关云长学习,做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汉!
第四篇:读《边城》有感800字
远去的孤独
——读《边城》有感
高一(2)班 纪晓澜
沈从文是孤独的,而《边城》也是孤独的。
在他的一篇随记中,沈从文提到这本书不是为多数人而写的,也多次提到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可见这本书,沈从文并没有打算让它变得多么有名多么受人追捧。他只是单纯地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他知道他心中那个纯净的世界已不复存在,也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这个世界,所以,他不奢望很多人能喜欢这本书,他只是希望自己真切的吐露能在这个烦躁的世界中得到一点点,一点点微弱的回应。所以我说他是孤独的,孤独地在时光中历经万般磨砺,最终沉淀成一本或厚或薄的书。然而,又有多少读者能真正读懂它们,所以我说边城也是孤独的。但这只是其本身孤独的一面,还有一面的孤独,便是这本书的内容了吧。
初读此书才寥寥数页,我便发出惊叹,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文中的社会,是单纯而美好的,不带任何利益的掺合,不沾任何世俗的尘埃。那里面的人,无论熟人或是陌生人,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他们不求利益,不求权势,只求能互相帮助,给他人一丝温暖,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那儿,连爱情都是如此纯净,兄弟之间甚至可以相让自己喜欢的女孩……这个世界太美好单纯,让人舍不得走出来。而身处这么一个喧嚣复杂浮躁的世界中,又何其渴望这么一个悠远空旷孤独的社会!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也许就在于他不需华丽的文笔词藻,只需平实的语言,便可以勾勒出一个很原始很质朴的“边城”.这个地方和他的文笔一样,朴素而真实,却永远触摸不到。
读完这本书,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种美好与纯粹在如今时光里已无法再看到,在当今的时代中,人们应该追求些什么,除了金钱和利益之外,是否有更多已被我们遗失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难道时代的进步,就一定要伴随着人心纯真的泯灭吗?
又联想到刚刚发生的法国恐怖袭击,令人无比心痛也心寒。沈从文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也是想提醒当今的人们勿忘初心吧。只是我觉得,向后看,向后看最初人性的美好不是一种退步,而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美好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尽管,要回去已是不可能的。那么,让我们进步到可能吧!
周成老师点评:
本文作者是有一颗慧心的,她不仅读到了沈从文和《边城》的“孤独”,也读到了喧嚣如斯的时代以及浮躁如此的我们。
第五篇:读《金锁记》有感800字
张爱玲笔下那个的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奢靡华丽,有着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还保留着旧社会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锁记》为反映其中现象的典型。曹七巧,一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嫁给一个身患“骨痨”残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爷,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缘,哥嫂又不争气,这一切使她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文章围绕着她对于“黄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对女儿长安说的:“你自己要晓得担心,谁不想你的钱?”她将自己锁在那黄金做的枷锁中,也许这便是张爱玲“金锁记”书名的由来吧。如果不是为省下那笔嫁妆,当她高高挽着大镶大滚得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时,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可因为家里贪财,她嫁给了身患“骨痨”的瘫痪少爷,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满足并为其所折磨。她试图勾引姜家三少爷,忍不住地哭诉着“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简直像在翻肠倒胃地呕吐。”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终于,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却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但之后却没有什么改变,她仍然戴着那副黄金的枷锁,她不允许女儿长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郑重地告诫她:“表哥岁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得,谁不想你的钱?”当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爷上门并对她调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甚至觉得“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可她一转念“他想她的么——她卖掉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随后,精明的七巧用计谋试探着姜季泽,在她自以为得戳穿后,将他赶出门外,季泽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静的一刹那。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着眼泪”目送着向外走的情人,将她渴望爱情却又怕失去黄金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最特别值得一提的小说最前面月亮意向的运用和描写“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凄凉”,就是这个词,贯穿全文的基调,也是诠释书中感情的最好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