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黄帝传》有感
读《黄帝传》有感
凡事烦心乏身,日为生计奔波,一部大著《黄帝传》,数次捧读,总因琐事搅扰而未竟。借辛卯春日之暇,用心研读,终于领会全书气势之恢弘、故事之精彩,深感作者毅力超凡,勇气可嘉,故一吐为快。
《黄帝传》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题目,他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因为要写好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最起码得拥有相当深厚的知识储备,含盖天文、地理、考古、民俗、历史、周易、八卦、星相、风水、面相、甲骨、金石文字、卜辞、巫术、科技、医药、建筑、军事、音乐、图腾崇拜、民族史等,唯如此才能使整部作品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又能突出人文初祖肇造华夏文明的赫赫之功。
“为丈夫者,志在四方,人生在世,不干一番大事,枉投人胎。”是小说中轩辕对自己的鞭策。但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呢?他决心用一己之力,将煌煌百万字的黄帝四部曲完成,这便是他心目中最大的事。为此他几乎踏遍了所有炎黄遗迹之所在,考证搜集了大量的基本素材,翻阅过他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有关黄帝的文献资料,同时又处处留心留意,对有关民间传说的整理运用,历时近30年,终于写就了《黄帝传》的第一部《万里崎岖》。
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历史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而这想象又不能是凭空捏造的,是要有根有据的。正如俗语所言“有个影影,编个笼笼”.但李延军要做的并不是编个笼笼那么简单,他是要编一个超级大的庞然大笼呀!那么这个影影就要在上古神话、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山海经》中去寻找、去开发,从而在这些有限的影影的基础上,加入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小说情景的描述和故事的走向,使作品更有真实感和可信性。让读者觉得还像那么一回事。
伏羲、女娲、少典、榆罔、轩辕、蚩尤、仓颉、神荼、郁垒、蓐收、风后、力牧、赤松子、广成子、容成子、宁封子、马师皇、雷公、天老、吴权、西王母、项先生、赤将、货狄、句芒、滑稽、嫘女、采女、素女、应龙等上古人物的描写,无不具有强烈的个性,鲜明的特征。轩辕的英俊神武、谦虚好学,祸父、祸与蚩尤狂暴粗野,附宝、采女与嫘女的贤慧勤勉,炎帝榆罔的狭隘保守,仓颉、沮诵与孔甲的书生之气,滑稽的幽默可笑,巫师隐士们的神秘飘逸,少昊的风流倜傥……都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同时,作者把自己对陕西对陕北对黄陵的一些生活经验,大量地融进了小说中,很形象、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地域的文化氛围。如“不怕慢,但怕站”、“偏大的爱碎的,中间夹着受气的”、“粜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促哄”、“三单不如一棉,三棉不如一缠”、“轮了个鸡娃子”、“三锤两梆子”、“三九三,冻破砖”、“立筷子驱鬼”、“滚下坡碌碡”,把父亲叫“大”,脾气耿直叫“犟脖子”,晚饭叫“喝汤”,熏蚊子用“火腰”等。这些地域元素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其偶然性,同时又在偶然性的基础上推广发展,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其逐步完善的结果,就有了以后伟大的发明创造。如小轩辕发胆陶甑,巫师玄发明青铜,岐伯对于战鼓、附宝对于荞麦、嫘女之于桑蚕、货狄从独木舟到排舟,以有轩辕、仓颉等人对文字的发明等。
诗词成语略作改动,既有助于读者对小说情景的理解,又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发会心一笑。榆罔东巡途中那“春风得意牛蹄轻”的醉人画面,牛群横渡南洛河“红牛浮绿水”的精彩场景。孔甲痴迷于琢磨龟甲文字的神态,妙喻为“望甲欲穿”.还有诸如“胜者尊长败者贼”、鹿不停蹄、助祸为虐、一牛当先、乐不归夷、神蛇见头不见尾、放之四海而皆灵、“天下有事,匹夫有责”等,无不体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匠心。
《黄帝传》自成书以来,好评如潮,美言多多,可谓前人评述备矣。余继发感言,因水平见解局限,看法或有不当,还望读者见谅。
第二篇:读传有感
读传有感
话说在貳零壹零年叁月貳拾陆号那浮生半闲的周五早上,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和同班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淘宝”。
出于瞻仰伟人的情怀,同时也基于对貳拾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潺潺仰慕之情,便义无反顾的优先选择了那个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匠风云人物——毛泽东,由于坚信“旁观者清”,所以选择拜读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毛泽东》,迪克威尔逊先生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的作品应该值得拜读。
此后断断续续的从叁月貳拾陆号到肆月拾陆号晚才算比较认真的读完一遍,自觉读完相当受益,于是便有了写些读后感的想法。同时那晚又恰逢周五,周末没课,寝室的叁位同胞刚好也都出去娱乐了,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此正当“作为”时刻,天时、地利皆有,于是提笔略写,奈何好事总是多磨,忽而远方某君念余悠悠,于是打来一通电话,略表相思,大家也都知道粥是要用煲的,这一煲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一看时钟已经凌晨一点咯。此时此刻难为情,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不感慨精力有限啊!没能像毛主席一样可以工作到深夜,而仍然孜孜不倦,精神奕奕,伟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禀性啊!我的修为不够精纯,只能去约周公修炼咯!
看来想写东西的必要有了,还要有必要的机遇啊!
此后两周又是庸碌的往返于教学楼与宿舍之间,但希望多拜读一些伟人的传记来启发和激励自我的情绪却已经萌芽。好像闹钟一样,准时启动,又是同样半闲的周五,肆月叁拾号,只是时间却漠然的过了叁百叁拾陆个小时,这次借的是《罗斯福》和《甘地传》,心想“五一”出去耍一天,然后看书,写点东西。可是,可是„„这个就„„奈何,计划总是赶不上时间的变化呀!朦胧中“五一”假期就那样朦胧过去了。
时光如梭是极有道理的,时间也是可爱的,半闲的周五也是如期而至的,伍月柒号,不知何也,此时突然想起《红楼梦》里形容凤姐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的卿卿性命。”我觉得可以改一下,用来形容此刻写东西的心情,“机关算尽太匆匆,反误了卿卿时间。”
可见想写点东西确实很难,不仅要有时间,还要讲机缘啊!2010-5-7
重庆
第三篇:读《拜伦传》有感
读书笔记
读《明月中天——拜伦传》有感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
我最早听到拜伦,是在普希金的《致大海》中,诗中写道,“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与拿破仑相提并论、被誉为“心灵的主宰”并喻之以“大海”的人,指的就是拜伦。诵读这首诗时的心情澎湃还有所激发出对拜伦的敬意与好奇,促使我展开《拜伦传》,尝试着随拜伦的成长轨迹走近他。
第一章《年轻的日子》记叙了拜伦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童年、青年的学习生活。
那个时代,距“光荣革命”已近一个世纪,工业革命正在展开,英国却还是贵族社会,即“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正是这些贵族阶级独占的”,英王乔治三世治下,保守党前身托利党掌权,美国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支配;法国大革命勃兴;接着是拿破仑同英国开战。而托利党贵族缺乏智勇能辩的人士,而多逢迎权势、游情无能的家伙。他们反对法国革命,同时反对代表法国革命的新思想,新风潮。他们竭尽全力压迫民权,维护国王的神权和贵族的特权,维护传统的教会势力,努力用王权、宗教、黄金去维护社会秩序。反之,辉格党贵族对于新思想有着理解,具备与时代同进的好尚。被置于反对党地位的他们,以民众为背景,尝试着去同国王和托利党贵族对抗。
在拜伦出生时,拜伦的家族已经败落,拜伦的父亲粗野、喜欢豪饮滥赌,为躲债在法国流浪,拜伦的母亲带着拜伦在伦敦租的房子里过着拮据的日子。拜伦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变得暴躁乖戾、喜怒无常。这种环境下,拜伦比一般的孩子要敏感。而他的生理缺陷——脚是瘸的,更使他自卑与痛苦。传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母亲猛然又发起神经来了。几乎把跛脚也当作拜伦自己的错处一样地恼怒着。从这以后,每天晚上她便命令女仆用绷带绑着他的脚睡觉,使得他非常痛苦。有一次,女仆带着拜伦在阿伯丁的街上散步。一个妇人经过他们旁边。她看着拜伦说:“呀!多么漂亮的孩子!可惜是个瘸子!”孩子用燃烧着愤怒的眼睛盯住她,用手上玩的鞭子抽打她,大声说:“不许你这样讲!”很懂世故的心情,和对这种残疾的羞耻,像毒药一样在他周身流布。想到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地走路呢?他懊丧得独自伏在床上哭了。
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残疾,像是受到刀割一样的痛苦。…… 拜伦在四岁时到阿伯丁读书,家里又为他请了历史和拉丁语教师。拜伦记忆力很好,阅读了很多历史书,养成了历史癖。拜伦以善谈吐和多读书为学校所知。不过,使他有名的倒是他打架的本领。他虽然有残疾,却能够以非常的勇气打败对手。如果他挨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两下的。这种勇气和斗争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而家教浓重的加尔文教思想也在这时对幼小的拜伦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拜伦一生宣称没有宗教信仰。
转折在拜伦十岁时,按当时的爵位继承制,随嗣子和拜伦的叔祖父死去,拜伦成为第六代拜伦男爵,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启程前往纽斯台德庄园,去接受他的产业了。这时候,少年拜伦第一次会见了表姊玛格丽特·帕克。于是懂得了少年的梦一样的恋爱。……恋爱别人的心情,在由于没有家庭之爱而痛苦的孩子胸中燃烧着。像插在西班牙黑衣女人胸前的红玫瑰一样,对玛格丽特的热爱,投给他暗淡的少年生活以一线光明。创作了自己的第一组诗。
13岁时,拜伦进入哈罗公学。
开头,上级学生部轻侮这个残废少年,揶揄而且苛责他。但是,他那好胜的精神不久就博得了全校的叹赏,结果便没有轻侮他的人了。他还常常保护更年少的。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罗伯特〃皮尔这个时候也在哈罗。有一天他挨上级生乱打着,恰好拜伦走过,拜伦自知敌不过那上级生,便满脸通红地问那上级生: “你想要打他多少下?” “蠢才!你问这个干吗?” “我想替他挨一半。”
他是想为幼弱的皮尔分担痛苦。这就是后来他为衰亡的希腊而舍身的心情。……
在哈罗中学的日子里,他第一次遇见值得他尊敬的人物,那便是校长德鲁利博士。博士的严格公正的精神,使他深为敬佩。所以,到后来德鲁利博士校长职务被罢免而由巴特拉博士代替的时候,已经是剑桥大学生的拜伦,还做了一首短诗来歌颂老校长而痛骂新校长。不 过,后来他明白他误解了巴特拉,便很惭愧地去道歉认错。……
那时候,他对正规的课目不大用功。而对课外阅读却显出可怕的热心。他一生“懒惰而博学”的特点,在中学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了。……
1805年10月,拜伦进入剑桥大学,但是,做剑桥大学的初年级生,他随着那时候的学生风气,开始喝酒赌钱。用那五百镑的津贴,过着十分豪华的生活,之后租了马车向南方萨塞克斯海岸去旅行。旅行过程中,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闲散的时光》。如果这样下去,无疑那个伟大的诗人和斗士拜伦是不会出现的。可是这部诗集却招致恶意的嘲骂和批评,年轻的拜伦愤怒了,他隐忍着,作着一切准备,决心把那个卑劣的家伙痛切教训一番。他怎样去做呢?
创作和发表比以前更多更好的名篇,叫天下的批评家失色!这次火一样的愤怒,使风流贵公子一变而成了世界的天才诗人。
1908年,拜伦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半年后,进入贵族院有了议席。两个星期后,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诗集《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这首诗一发表,立即耸动了文坛的视听。而且再版、三版以至于五版。到了1811 年,拜伦主动把它停版了。和题目一样,这首诗是由两个目的产生的。称为“苏格兰评论家”的一面,目的在于笔诛恶劣卑鄙的评论家;称为“英格兰诗人”的一面,目的在于痛击当时称雄英国诗坛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托马斯〃穆尔等浪温诗人,而拥护蒲柏式的讽刺诗。他的敢于向当时名家挑战的勇气,使世人为之震惊。对于匿名来骂他的评论家,给以堂堂正正的公开的反驳和痛斥,不像是二十一岁的青年做得出来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他是完全成功了。
接下来,拜伦想要出国游历却苦于资费不足,这时,他的好朋友戴维斯伸出援助之手,借了他四千英镑。
拜伦的传记过渡到第二章《明月升天》。这一章中,拜伦在地中海的旅行中,写下浪漫诗《恰尔德•哈罗德》,一经出版获得极大的成功,回到英国,拜伦在英国的社交圈中成了宠儿,与多位女人有了感情纠葛。然而暴风雨正在酝酿中。
第三章《一落千丈》中记叙了拜伦不幸的婚姻和被迫离开祖国的过程。
第四章《忧郁孤独的人》和第五章《〈唐璜〉的诞生》写了拜伦与雪莱的友情以及拜伦在意大利的重生。
最终章第六章《“人间拜伦”的完成》则写了拜伦投身希腊的解放运动中并为之献身的过程。
拜伦如何探索并确立自己的目标?
首先,在阿伯丁、哈罗公学还有剑桥大学,拜伦广泛涉猎了各个方面的书籍,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崇拜历史上的英雄,渴望民权、自由民主;
其次,拜伦进行游历,无论剑桥期间的旅行还是去地中海、意大利,丰富了见闻,深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再次,在评论家的批评和嘲骂中,激起了自己的斗志,要写出更好的诗作反击; 最后,在希腊解放运动中,毅然决然地投身,实践自己的梦想。
哪些特点促成了他的成功?
拜伦的性格:敏感——对事物的感受力强;
勇敢——不畏惧,敢于反击,敢于抒发真实的所想; 豪爽——对朋友慷慨,也能得到朋友的帮助; 坚韧——在苦闷中仍然坚强,没有一蹶不振; 浪漫——充满美妙的想象„„
能力:自省、观察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感受力、情绪的控制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 自我评价: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中 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年轻时有过享乐主义,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牺牲财产乃至生命,憧憬自由、民权和幸福
借助哪些外界条件促成了他的成功?
学校的教育资源、出版机构发表他的言论、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朋友的帮助、拜伦勋爵的贵族地位、继承的家产、民众的心理和支持、两党间的斗争
有何失败之处?是否当时可以避免?
失败之处:年轻时的享乐主义,向人借了大量债务,与太多女人的感情纠葛,与夫人的不合,被迫离开英国; 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债务可以减少,事实上他所继承的财产和版税收入足够正常的开销,有时过于奢华,而另一方面,他的游历、对朋友的资助、对希腊的支持,都需要大笔资金; 母亲的坏脾气还有失败的初恋,令他厌恶女人,又渴望获得女性的温柔和爱抚,对女人征服多于负责„„
他的成功经验对你有何借鉴之处?
综观拜伦的一生,他前进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付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尚的正义人格和平庸的贵族习气——两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
他有过失望,但从不绝望;他有过悲哀冷漠,但没有悲观丧志;他有过孤独忧郁,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他有过失败,但又奋起斗争,屡仆屡起,用笔用剑,献出家产直至献出生命。
拜伦正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一方面,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另一方面,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借鉴之处:
1大学阶段多读些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其它各方面知识; 2如果可能,多一些游历,对所在的世界多一些了解;
3热爱生活,增强勇气,即使有挫折、失败,也奋起斗争; „„
“一个有血气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
——拜伦
第四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睢宁县实验小学六(8)张炅晨
最近,我读了《毛泽东传》,深深被书中的毛泽东所吸引。
毛泽东是湖南人,小时候是个放牛的小孩儿。长到十几岁时,考进了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说,他最初的理想只是想当一个老师。但是,因为蒋介石很反动,杀了很多革命人士,毛泽东怒不可遏,就带领农民举得了秋收起义。但蒋介石的人太多了,农民起义失败了,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带着起义军上了井冈山。后来,蒋介石又围剿井岗山,为了不被敌人赶尽杀绝,毛泽东便带着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红军长征太不容易了,爬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特别是在过草地时,没得吃没得喝,而且到处都是沼泽地,就像处处埋伏着张着大嘴巴的魔兽,人一不溜神,就被它们吞没了。实在饿急了,红军就吃野草,煮皮带和皮鞋,甚至把马匹都杀了吃!光是过草地,饿死的、被沼泽地吞没的、加上打仗时牺牲的,就有好多好多的人!细想想,那时候毛泽东带领红军打江山真是好难哦!读了长征的故事,我才真正明白了“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整个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一共牺生了5位亲人。在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的大儿子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毛泽东一家就牺牲了六个人,那么全中国又牺牲了多少烈士呢?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在生活中,有关很多问题我都很优柔寡断的,我不断的在想,为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
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这部传记也可以说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指导老师:吴斌)
第五篇: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从来没有读过如此厚重的一本书,其厚重不只是篇幅,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的厚重的生命历程以及他流传后世的思想的形成过程。读这本608页的书花去了我的整个五一假期,然而我不但没有为失去一个假期感到遗憾,反而觉得十分庆幸,阅读这本书无疑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对我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我所阅读的这本书,这本书是英国的戴维麦克莱伦(DavideMcLellan)著,王珍译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的,本书被誉为英语世界的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我所阅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三版。它最大的特色,一是详细的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比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从生活的细节给以描绘。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的作者戴维麦克莱伦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在欧美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戴维在本书的序中说到“我试图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 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事实上本书的十章是从时间的顺序来将马克思的生命历程描绘出来的,戴维所说的三个层面在本书的十章中穿插交错,从而立体的展现了马克思厚重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戴维笔下的马克思不是偶像化的,而是一个很真实的人物。在麦克的笔下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马克思的童年时代以及学生时代,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里尔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别叙述了马克思在巴黎、布鲁塞尔、科伦以及伦敦的岁月。马克思在巴黎的岁月完成了《德法年鉴》和《巴黎手稿》。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同盟建立了。在伦敦马克思继续研究了经济学。本书的第六部分是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的反应,讨论了《资本论》以及马克思在格拉弗顿坊的生活。第七部分详细的叙述了国际工人协会的起源、发展、顶峰以及最后的衰落。第八部分记述了马克思的最后十年的时光。第九部分作为尾声。第十部分为后记。我阅读这本书花了三天的时间,不可能将里面的内容全部收入囊中,其实很多时候,作者的话我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读这本书的意义,因为它引发了我的思考,以及对马克思的认识无疑进一步加深了。
虽然我是一个标准的工科生但是从高中开始就对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有着很大的兴趣,很喜欢阅读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因为我觉得“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谓“审查”人生就是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这种思考不一定是独特的(很多人都会有开创者思维的倾向,然而这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是障碍),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哲学和历史。对于哲学的定义,教课书上说的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给出的定义是“对人生的系统化的反思”。哲学在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爱智慧”,是思想思想的艺术。所以哲学是思想的工具,是审查人生的工具。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的本能,然而在这种短暂中却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延伸到过去延续到未来,那就是读史,在人类的历史中,先人们留下了浩瀚的书目,记载了流逝已去的时间,后人读之有如穿越时空,找回过去的时间。习得历史规律可以让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所了解,彷佛延续生命到未来。读史也是审查历史人物的过程,“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就是此意,也正是因此读史对于审查自己的人生大有脾益。
阅读这本《马克思传》我有很多收获,由于篇幅所限下面我就从一个点来论述一下我的思考。
在这本书的第93页,戴维引述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性语言”: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他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依据。”
马克思认为宗教重要,同时又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因为它提供给人纯精神的补偿,使人们从改善物质的努力中转移出来;不重要是因为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已经被完全解释出来。当时的德国,路德(宗教改革的发起人)的理论革命已经表明了“批判的武器”的重要性。德国当时的状况是哲学取代了神学的位置,其结果是人类解放取代了只发生在宗教领域的解放。
那么我想谈一谈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顺便论述一些中国哲学的知识,以及宗教与哲学的意义所在,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哲学和宗教的未来发表一些看法。
我在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曾受到启发,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中国不像其他国家一样重视宗教,许多人习惯的认为儒、道、释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更多的是一种伦理标准,而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关于“道家”与“道教”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他们的关系,他们是不同的东西,其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按照老庄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应当顺乎自然不必介意。然而“道教”主张的是反乎自然,我不由得想起了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被孙悟空踢倒的炼丹炉。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成分。至于佛教,佛学与佛教也是不同的,佛学是佛教的哲学核心,佛教是被仪式化了的佛学。
那么宗教或者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在这里必须说明,我的思想大多得意于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然而对于世界的其他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例外呢?如果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在道德伦理之上,没有意识到更高的价值呢?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比伦理道德标准更高的价值成为超伦理道德标准,打个比方爱人是伦理道德价值,而爱神是超伦理道德价值,也就是宗教价值。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宗教国度里面的人们可以通过宗教来实现这种超道德价值的体验,而中国人选择了另外一个途径——哲学,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到了超道德价值。所以我们知道了宗教与哲学的在一个目的上是统一的——追求超道德价值的体验。
对于哲学和宗教的未来,我认为哲学会取代宗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披着迷信与教义礼仪外衣的宗教在尴尬中逐渐站不稳脚根,可以这样说,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过程中逐渐被削弱。维护传统的那些人对这个事实感到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结果是自身的倒退。如果除了宗教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宗教意识的单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达到更高价值的可能。幸好除了宗教之外还有哲学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并且与宗教相比,哲学更加纯粹,因为人们无需囿于祈祷和仪式。所以现代人,在宗教破碎的时代,通过哲学化便可以得到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了。
非常感谢马原老师一个学期的课程,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认真的态度可以赋予人思维的敏捷性,您的课程使我有很多收获。我对于您鼓励大家站起发言的做法十分赞成,当众发表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学生中十分缺乏的一种能力,您给了我们很多锻炼的机会,真的很nice。
此外我想给您提几点建议,您在课程中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可能对于引起大家的兴趣会有所帮助,比如在说到马克思的时候就可以穿插一些马克思与他们朋友之间的历史故事。另外也希望老师在课堂中将一些历史哲学书籍介绍给大家,比如我最近正在读的《西方哲学史》,曾经读过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历史类的书籍《中国大历史》等等。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教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