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蜗牛》课堂教学反思
《小蜗牛》课堂教学反思一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那我们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
1.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在活动中故事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2.幼儿表现还可以,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幼儿自由,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真正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我们做不到啊?可是我们试着要去做?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
《小蜗牛》课堂教学反思二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第二篇:《蜗牛》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
《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环境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应保护好小动物,体会到小动物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成为了互相学习的合作伙伴。
第三篇:《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1
设计意图: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泥工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泥工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塑造物体形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增强幼儿手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本学期以来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以泥工为主,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捏、团、搓、压等技能,学会了搓面条、团汤圆、包饺子、做胡萝卜、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小班孩子爱动物的特点设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初步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课件,背景音乐、草地背景图
活动重难点:
幼儿用搓、卷的技巧制作蜗牛壳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激起兴趣。
1、出示蜗牛身体图片——师:小朋友猜猜看,这是谁呀?
2、出示完整蜗牛图片
师:那我们跟小蜗牛打个招呼吧:小蜗牛,你好呀!
师:我们来看看,小蜗牛它长什么样呢?
师总结:小蜗牛有细细长长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长着长长的触角,背上还背着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示范讲解蜗牛背上“小房子”。
师: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泥)今天,老师用橡皮泥来变出一座小房子,小朋友看好喽,开始变魔术啦。“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从里到外卷一卷,紧紧卷成小房子。瞧,小房子变好了,漂亮吗?
师: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呀?(请个别幼儿说)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紧紧卷成蜗牛小房子。!恩,小朋友呀真能干,现在拿起一团橡皮泥,一起来做蜗牛背上的小房子吧。 幼儿集体操作:做“小房子”,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儿歌制作)
师: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没呀,我们来看一看,谁的.大,谁的小呀?为什么他的大,他的小呢?(个别幼儿回答)师总结:我们把房子打开来看一看(比较橡皮泥的长短)。秘密就藏在这里:原来呀,这个橡皮泥搓的细又长,房子就会变大哦。
示范讲解蜗牛的身体的制作师:我们做好了蜗牛的小房子,身体还没有呢,赶紧来做吧。我们现在要换一种橡皮泥的颜色了哦。蜗牛的身体是一头大一头小。“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用牙签来做小蜗牛头部的触角和眼睛师:看,现在,小蜗牛还缺了什么呀?幼儿:触角、眼睛。
师:对了,小蜗牛的触角可是很重要的,因为蜗牛的触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来触摸着走路的。小蜗牛在走路的时候呀,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触角怎么做呢,老师就请火柴棍来帮忙。拿起两根火柴棍,插在蜗牛的头上,做触角,还有眼睛。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师:这只蜗牛宝宝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一些小伙伴好吗?橡皮泥、牙签是做蜗牛宝宝的,小朋友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好吗?
1、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蜗牛,注意用儿歌引导幼儿。
2、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四)展示作品
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放在树叶上),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么多的蜗牛宝宝出来散步已经很久了,有些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来,跟蜗牛宝宝说再见吧。
活动延伸:
自编故事:《小蜗牛去旅行》
师:小蜗牛在新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有点闷,想到外面去走一走,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制作的小蜗牛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由于孩子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的孩子的蜗牛形态我都没有想到。
《小蜗牛》教学反思2
在故事《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发现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转变,目的在于介绍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我本来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确四季的顺序,能讲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学习对话,在以小蜗牛为故事蓝本的基础上与教师合作共同创编新的故事。
当我开展这个语言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小蜗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在我向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根据我说的特征说出具体的季节。大班的孩子对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为我们故事活动更好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于是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该语言活动的难点在于创编新的故事。在创编中,需要我们紧扣“四季转变”这个大标题。但是孩子表现得不够活跃。很多孩子的思维显得很局限,单一地从花草的变化来告诉我们四季在不停地转变
《小蜗牛》教学反思3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一、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二、成功之处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不足之处
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
但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四、改进措施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习。所以本课,针对春夏秋冬蜗牛眼中四个季节,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和想象,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小蜗牛》教学反思4
《小蜗牛》这一篇讲述了小蜗牛先后三次去树林玩的故事,介绍了四季特征和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课文里有4幅插图,分别描述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这四幅画配上文字就连成了一个连环画故事。它是本册首篇全文没有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拼音并配以插图,旨在通过图文对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首先选择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四幅图画,然后进行“说故事大赛”,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后,再和作者比一比,看是否有小故事家编的故事和作者一样。
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
1、结合课文和图画,把生字放进课文中,引导孩子随文识字。
2、分角色扮演,和角色一起对话。
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孩子们认识了生字,对课文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但是,本堂课仍存在不足。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永远的不足就是课堂的常规,纪律还需要继续改善。在学生练写的环节,教师指导个别同学的时候容易出现其他学生交头接耳,不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任务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有些管不住自己,还不会当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课堂稍显混乱。这些课堂的基本常规还要教师进一步来寻求好的方法改善。最后还是学生们存在的共同问题,一节课40分钟,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最多坚持30分钟,致使最后十分钟的课堂纪律不容乐观,所以在经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做好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疲倦的节点上能够被教师充满新意的教学吸引,充分保证学生听课的效率。
《小蜗牛》教学反思5
中班语言优秀教案《懒懒的小蜗牛》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连贯的讲述,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懒懒的小蜗牛》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发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2、锻炼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连贯的讲述。
3、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
4、领会故事《懒懒的小蜗牛》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大挂图、每组一套故事图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兴趣。
1、谜语:头上两对小触角,背上一座小房子;任你怨它走的慢,悠悠闲闲从不急。(蜗牛)
2、请小朋友说一说蜗牛是什么样子的`?你捉蜗牛时,蜗牛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要把头缩进去?
二、观察图片,进行讲述。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蜗牛、小乌龟、小蜗牛掉进水里了、小乌龟背着小蜗牛。)
2、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
三、发散思维。
1、通过观察图片,提问:
小蜗牛为什么睡了?(累了,不舒服……)
蜗牛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爬到小乌龟背上多省劲呀,看风景,很舒服……)
2、小乌龟睡醒没有看到小蜗牛,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时小蜗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蜗牛没有爬到小乌龟背上,而是它们比赛又会怎样呢?(小蜗牛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小蜗牛自己不怕累,爬到了前面。)
4、通过观察图片你还想到了什么?(它们俩去洗澡,是好朋友。)
四、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序、讨论,并进行讲述。
1、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最后排序。
2、大家根据排列顺序进行讲述并为故事取名字。
3、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面给全体幼儿进行讲述。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件事情,小蜗牛觉得很惭愧,它决心向勤劳的小乌龟、小蜜蜂学习,做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到户外找小蜗牛一块儿做游戏。
【活动延伸】
搜集有关小蜗牛的资料,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带幼儿寻找小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搜索蜗牛的生活习性。
附故事:懒懒的小蜗牛
一天,乌龟和蜗牛去旅行,乌龟累了就趴在地上睡着了。懒惰的小蜗牛却悄悄地爬到乌龟的背上。乌龟醒来,找不着蜗牛,以为蜗牛早走远了,就急急忙忙地往前赶。蜗牛在乌龟背上舒服地睡着了。走着走着,乌龟看见前面有条河,它想洗个澡,就爬到河里。蜗牛也被带到河里。蜗牛急忙大叫:“救命啊!”乌龟连忙把它救到岸上,对小蜗牛说:“多危险啊,以后不能那么懒了哦。”
课后反思:
1、从活动的整个流程看,我觉得是比较清楚的,教师始终是在引导的位置上。但从幼儿角度来说,孩子们的发言不积极,思维不活跃,始终是这几个幼儿在说,其他的孩子不说。当我提醒他们说的时候,也就只会简单的重复别人说过的。说明孩子对画面的理解不够。对活动的专注性不够。
2、在第一次让孩子去自由看图讲述时,由于教师前面交代的不清楚,在看图时,出现了争抢的现象,而且没有塑封的图片容易破,导致个别幼儿撕破后大喊大叫。教师应先出示首张图片让幼儿看看、说说,然后再分组说,给幼儿一个有东西说的铺垫。在每张图片的下面标上页码,引导幼儿给图片排排队,再说一说,这样幼儿更容易注意到情节的变化。
扩展阅读: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颜色大小不一,它们的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
《小蜗牛》教学反思6
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写出每位教师的发言)
邓:在本次语言活动中,幼儿对于四季的特点认识效果很好,再复述故事情节环节中,幼儿能通过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的话找出相对应的季节特点而表述出来。
李:本次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幼儿不仅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大多数幼儿也能说出四季有哪些不同的植物。
陈:在这次语言活动《小蜗牛》中,幼儿表现出积极的兴趣,每个幼儿对于复述故事情节都能说的'很明白,在认识四季植物的环节中,有的幼儿能一下子说出许多种不同的植物名称,有的不仅能说出植物名称还能简单说明植物的作用。
活动组织过程:(反思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提出改进策略)
邓:在第一环节中,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性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请部分幼儿复述故事情节时,有的幼儿表现得兴奋,所以我对他们说:待会比赛讲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但是如果不认真听其他小朋友讲的话,那就没有比赛资格了。
李:在认识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时,幼儿在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分辨的很清楚,在说到夏天时,幼儿只知道是很热,有荷花。教师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给幼儿介绍四季,便于对四季有更好地认识。
陈:在听故事环节中,幼儿从蜗牛妈妈讲的话中,能辨别出是什么季节,班上的昊昊能一口气说出每个季节不同的植物有哪些,而且也能说植物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容易在秋天和冬天“树叶飘落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起了小争执,于是,我播放了介绍四季特点的视频给他们看,便于他们比较和认识。
《小蜗牛》教学反思7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幼儿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可能有的老师认为有教字痕迹,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幼儿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
《小蜗牛》教学反思8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孩子自由,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
《小蜗牛》教学反思9
《小蜗牛》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跟前面的文章相比,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看图理解课文的能力,文章没有全篇标注拼音,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在家长的监督帮助下,学生借助图片读课文。课上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课文内容,孩子热情很高,争着表现自己,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小蜗牛的坚持不懈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
讲课过程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好词好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几个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拼音的基础学习不扎实,课文朗读是个问题。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后的教学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小蜗牛》教学反思10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与慈爱的蜗牛妈妈的三次有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的不同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地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用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和课文插图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字义。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草莓、蘑菇、芽”,说明这些字都跟植物有关;
(2)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识字。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爬呀爬”“树叶全掉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他们的大致意思,这些字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还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小蜗牛》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能听口令变换队形,学习螺旋走。
2、知道在行走中要关注同伴,保持合适的距离。
3、在行走中队伍一定要齐,步伐要一致。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培养幼儿边玩边记录的学习技能,并能够用自己简短、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记录的意思。
活动准备
螺旋走的图示、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仔细观察螺旋走的图示,说说图示想什么,讨论螺旋行的走法,了解螺旋形的路线。
2、引导幼儿掌握螺旋走的要点,幼儿能够随音乐节奏练习螺旋走。
3、注意个别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走时要控制距离,排头幼儿要找准位置。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探索,发挥了幼儿做为活动主体的作用。我以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等不同的身份参与活动,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情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我根据突发状况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在不影响活动目标的前提下使其更加符合了幼儿的兴趣。
《小蜗牛》教学反思12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小蜗牛》教学反思13
本课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动手操作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加强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赏评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操作、欣赏等各方面二年级的学生有丰富又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会用简单的描画与制作来表现自身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有学习和使用各种绘画、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事物。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观察能力和制作能力。但只要多动手制作,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可发制作出各种装饰的蜗牛。
低年段小学生制作东西有尝试性、随意性、象征性。学生在认识蜗牛和了解蜗牛的基本结构,自主的去探究制作蜗牛与螺旋形的外壳上的装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单一到丰富,一步步系统的对蜗牛进行认知、研究和制作。
本课教学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对蜗牛进行认知探究制作。
1.感知认识(通过多媒体欣赏蜗牛图片,出示手工蜗牛成品,对蜗牛的基本形态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蜗牛外壳的形状与作用。)
2.探究发现(学生通过若干手工蜗牛成品的对比分析,探究归纳出蜗牛的制作方法。)
3.了解制作(学生通过了解欣赏蜗牛外壳的设计装饰,绘画剪贴各种蜗牛外壳花纹与头身尾的剪画。)
4.利用创新(学生通过尝试制作与设计装饰,创造出画、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制作一只手工蜗牛作品。)
5.欣赏评价(通过对手工蜗牛成品的评价,提升欣赏审美水平,获取成功的愉悦。)
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蜗牛进行手工制作。教学将学生的绘画与制作相结合,以装饰蜗牛壳为主、蜗牛的头身尾为辅进行作业练习。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示范式利用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主体,教师以蜗牛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发现蜗牛外壳的螺旋形状,并用设计装饰去表现。
利用网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中的'“了解制作”“欣赏评价”领域就要求学生对蜗牛外壳不同的花纹设计、不同材料制作的蜗牛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升美术欣赏能力。这些可以利用本人不错的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素养,以及网络环境进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内容。
儿童具体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和环境所影响。本课教学前通过布置美化美术室,布置一些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片与手工蜗牛成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轻松的游戏环境、展示自我的美术室环境。学生创设的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及个体创新的方法愉快的学习。
《小蜗牛》教学反思14
班里的宝宝喜欢听故事,每当听故事时孩子们都是聚精会神的。今天给宝宝讲了一个《小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教学反思:幼儿故事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优秀的幼儿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小蜗牛》教学反思15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叫做《牵着蜗牛去散步》,引发很多思考。原来上帝不是要我牵着蜗牛去散步,而是让蜗牛带着我而已。今天又和孩子们学习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小蜗牛》。我想孩子们应该会有许多的收获。
在以前我也许仅仅只会让孩子们弄懂“一年四个季节都会有哪些变化?”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达到让孩子们流利朗读的目的,课堂就结束了。但这一次通过各方面的思考后,我觉得这样还不应该是最后一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目标。而这节课中,孩子们得到最大发展的仅仅只是“听读思”而已。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被我忽视了,那就是复述故事,培养孩子说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复述故事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对学生很有挑战的一个环节。我们说怎样让课堂吸引学生,就是让课堂上出现更多的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和环节。
今天,在复述故事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不敢进行尝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勇敢的站了出来,为其他孩子做出了尝试。xx用和课文几乎相同的语言进行了复述;xx用自己富有创新的情节对课文进行了小小的改编;xx虽然中间有一些磕磕绊绊,但是能够勇敢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我想在下一次复述故事时更多的孩子站起来。虽然今天复述故事的`只有几位学生,但是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
在学习每篇文本时,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节课我是不是已经把教学目标设定的非常合理了?还能不能进行改进?孩子们都能不能有更多的收获?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成为最高效的,孩子们的进步也一定是最快速的!
第四篇:《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1
本课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动手操作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加强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赏评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操作、欣赏等各方面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蜗牛,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操作、发挥学生运用各种制作方法的表现能力。以探究、实践的课堂模式,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设计、操作水平。
本课教材以孩子们喜爱、熟悉的小蜗牛为切入点,了解蜗牛的形态特点,抓住其外壳的螺旋形特点,利用细长纸条的卷折所形成的螺旋形状,模拟制作纸蜗牛的外壳。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拼、卷、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完成一只小蜗牛的手工作品,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了在低年级孩子心中种下浅显的“设计”意识种子,教材增加了“添画、剪贴花边”这一活动,提示学生可在蜗牛外壳细长边上画、贴出重复排列的图形,让制作出来的蜗牛更具美感与童趣。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习蜗牛坚强、执着的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丰富又活跃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会用简单的描画与制作来表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具有学习和使用各种绘画、操作工具的能力,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事物。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观察能力和制作能力。但只要多动手制作,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可发制作出各种装饰的蜗牛。
低年段小学生制作东西具有尝试性、随意性、象征性。学生在认识蜗牛和了解蜗牛的基本结构,自主的去探究制作蜗牛与螺旋形的外壳上的装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单一到丰富,一步步系统的对蜗牛进行认知、研究和制作。
本课教学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对蜗牛进行认知探究制作。
1、感知认识(通过多媒体欣赏蜗牛图片,出示手工蜗牛成品,对蜗牛的`基本形态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蜗牛外壳的形状与作用。)
2、探究发现(学生通过若干手工蜗牛成品的对比分析,探究归纳出蜗牛的制作方法。)
3、了解制作(学生通过了解欣赏蜗牛外壳的设计装饰,绘画剪贴各种蜗牛外壳花纹与头身尾的剪画。)
4、运用创新(学生通过尝试制作与设计装饰,创造出画、剪、卷、折、黏和等方法,组合与装饰,制作一只手工蜗牛作品。)
5、欣赏评价(通过对手工蜗牛成品的评价,提高欣赏审美水平,获取成功的愉悦。)
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蜗牛进行手工制作。教学将学生的绘画与制作相结合,以装饰蜗牛壳为主、蜗牛的头身尾为辅进行作业练习。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示范式运用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主体,教师以蜗牛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发现蜗牛外壳的螺旋形状,并用设计装饰去表现。
利用网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中的“了解制作”“欣赏评价”领域就要求学生对蜗牛外壳不同的花纹设计、不同材料制作的蜗牛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这些可以利用本人良好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素养,以及网络环境进行开发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内容。
儿童具体天真好玩的天性,容易被身边的事物和环境所影响。本课教学前通过布置美化美术室,布置一些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片与手工蜗牛成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轻松的游戏环境、展示自我的美术室环境。学生创设的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及个体创新的方法愉快的学习。
《小蜗牛》教学反思2
优点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整改措施:
利用午自习补救一下,让学生的模仿练习对话,更完整,说的更充分些。
《小蜗牛》教学反思3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孩子自由,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
《小蜗牛》教学反思4
班里的宝宝喜欢听故事,每当听故事时孩子们都是聚精会神的。今天给宝宝讲了一个《小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教学反思:幼儿故事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优秀的幼儿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小蜗牛》教学反思5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小蜗牛》教学反思6
在故事《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发现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转变,目的在于介绍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我本来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确四季的顺序,能讲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学习对话,在以小蜗牛为故事蓝本的基础上与教师合作共同创编新的故事。
当我开展这个语言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小蜗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在我向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根据我说的特征说出具体的季节。大班的孩子对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为我们故事活动更好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于是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该语言活动的难点在于创编新的故事。在创编中,需要我们紧扣“四季转变”这个大标题。但是孩子表现得不够活跃。很多孩子的思维显得很局限,单一地从花草的变化来告诉我们四季在不停地转变
《小蜗牛》教学反思7
修改理由(修改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1、在课前丰富幼儿对蜗牛的认知,利用散步、户外活动时间引导幼儿观察小蜗牛,并在区域活动时引导幼儿画一画蜗牛,为下面的制作蜗牛打下经验基础。
2、正好活动前一天路遇一只小蜗牛,我们把它请回教室进行观察,因此我将导入部分改为观察小蜗牛,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蜗牛,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在活动后,我进行了活动延伸,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小蜗牛,如:卡纸,锻炼幼儿使用剪刀、胶水的能力,巩固幼儿对蜗牛的认知。
多种形式的小蜗牛
1、看蜗牛,对蜗牛的初步认知。(晨间)
在散步时,我们遇到了一只小蜗牛,我引导幼儿蹲下来观察,但是蜗牛太小了,不便于大家一起观察。于是我们把它暂时请回教室,放在透明的罐子里养起来。回到教室后,我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把蜗牛放在投影仪下面给幼儿观察,看看蜗牛长什么样?看看蜗牛是怎么爬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蜗牛。有小朋友问,蜗牛喜欢吃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上网查蜗牛喜欢的食物,我把文字念给幼儿听。我觉得这样的谈话很自由、轻松,幼儿也在自然的观察和交流中学到了很多。
2、画蜗牛,蜗牛的平面形象。(小组活动)
本次活动目标2提到:会将蜗牛的平面形象用立体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前,我利用前一天的小组活动,引导幼儿画一画蜗牛,让幼儿感知蜗牛的平面形象,为明天的教学活动:橡皮泥做蜗牛打下基础。在绘画的过程中,小朋友把蜗牛的壳和触角都画得很好,但是有一些小朋友画不好蜗牛的身体,因此,我在教学活动:橡皮泥做蜗牛时直接把盘圆剩下的一段作为身体,便于幼儿操作。
3、橡皮泥蜗牛,蜗牛的立体形象。(教学活动)
经过观察蜗牛和画蜗牛,幼儿已经掌握了蜗牛的基本特征,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着重利用多种材料:橡皮泥、火柴棒、手绘树叶等,锻炼幼儿搓长条、由内向外盘的技能,将蜗牛由平面转为立体,提升幼儿的经验。
4、卡纸蜗牛,蜗牛的另一种立体形象。(下午游戏活动:班级区域)
在活动延伸时,我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蜗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有幼儿说用木头刻蜗牛,有幼儿说用扭扭棒做蜗牛,也有幼儿说用纸做蜗牛。我选取了方便幼儿操作的用卡纸做蜗牛,利用下午游戏时间(班级区域)在巧手坊开展卡纸做蜗牛活动,引导幼儿将细长的'卡纸卷起来,用双面胶固定住,再用剪刀剪出蜗牛的触角,做出立体的纸蜗牛。活动中,个别幼儿不会用剪刀剪触角,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局限,在以后的巧手坊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投入适当的剪纸材料,锻炼幼儿的手部小肌肉。
《小蜗牛》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
1、能听口令变换队形,学习螺旋走。
2、知道在行走中要关注同伴,保持合适的距离。
3、在行走中队伍一定要齐,步伐要一致。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培养幼儿边玩边记录的学习技能,并能够用自己简短、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记录的意思。
活动准备
螺旋走的图示、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仔细观察螺旋走的'图示,说说图示想什么,讨论螺旋行的走法,了解螺旋形的路线。
2、引导幼儿掌握螺旋走的要点,幼儿能够随音乐节奏练习螺旋走。
3、注意个别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走时要控制距离,排头幼儿要找准位置。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内自由探索,发挥了幼儿做为活动主体的作用。我以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等不同的身份参与活动,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情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我根据突发状况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在不影响活动目标的前提下使其更加符合了幼儿的兴趣。
《小蜗牛》教学反思9
这堂课以孩子们喜爱的小蜗牛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学习用画、剪等方法组合装饰,完成一只纸质小蜗牛手工作品。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这堂美术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有趣味的感知活动中,随着趣味的增强,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变化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与快乐。为了能够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小蜗牛模型,分发到各小组,用来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观察后分析小蜗牛是如何制作的。孩子们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与步骤:画、卷、粘贴等,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整堂课教授的20分钟内我让孩子置身于蜗牛的精美制作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对调动、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兴趣有着较大的作用。
不得不说,每磨一次课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次磨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讲授蜗牛外壳花纹时,要求过于精细,没有考虑制作时间。
其次,教师用实物投影机演示制作外壳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大集中。如用摄影机拍摄后播放,效果会更好些。
再次,在评价环节中,对部分学生作品的评价一带而过,不够详细具体。
经过这次磨课,发现我的这堂课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的精神,却忽略了让孩子们向蜗牛身上坚持不气馁的良好品质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好用来总结我的这次磨课最好不过了。在课堂上一环扣着一环,无论哪个环节或者小细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蝴蝶效应。磨课虽然结束,但在我以后教学活动中,我希望保持磨课的态度去对待我的每一节常规课。关注课堂中的细节问题,从严对待每一堂课。像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标前进。
《小蜗牛》教学反思10
(一)、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 布置和材料选择 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 ,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 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去发现,去寻找 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小班音乐教学反思小白船教学反思相遇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11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幼儿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可能有的老师认为有教字痕迹,但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幼儿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
《小蜗牛》教学反思12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与慈爱的蜗牛妈妈的三次有趣的对话,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的不同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地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用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和课文插图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字义。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草莓、蘑菇、芽”,说明这些字都跟植物有关;
(2)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识字。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爬呀爬”“树叶全掉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他们的大致意思,这些字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还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小蜗牛》教学反思13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那我们用怎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
1.我运用图谱文字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幼儿一目了然。在活动中故事的好词好句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一下,积累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2.幼儿表现还可以,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幼儿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幼儿自由,让幼儿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真正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我们做不到啊?可是我们试着要去做?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
《小蜗牛》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写出每位教师的发言)
邓:在本次语言活动中,幼儿对于四季的特点认识效果很好,再复述故事情节环节中,幼儿能通过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的话找出相对应的季节特点而表述出来。
李:本次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幼儿不仅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大多数幼儿也能说出四季有哪些不同的植物。
陈:在这次语言活动《小蜗牛》中,幼儿表现出积极的兴趣,每个幼儿对于复述故事情节都能说的很明白,在认识四季植物的环节中,有的幼儿能一下子说出许多种不同的植物名称,有的不仅能说出植物名称还能简单说明植物的作用。
活动组织过程:(反思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提出改进策略)
邓:在第一环节中,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性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请部分幼儿复述故事情节时,有的幼儿表现得兴奋,所以我对他们说:待会比赛讲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但是如果不认真听其他小朋友讲的话,那就没有比赛资格了。
李:在认识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时,幼儿在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分辨的很清楚,在说到夏天时,幼儿只知道是很热,有荷花。教师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给幼儿介绍四季,便于对四季有更好地认识。
陈:在听故事环节中,幼儿从蜗牛妈妈讲的.话中,能辨别出是什么季节,班上的昊昊能一口气说出每个季节不同的植物有哪些,而且也能说植物的作用。但是有的孩子容易在秋天和冬天“树叶飘落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起了小争执,于是,我播放了介绍四季特点的视频给他们看,便于他们比较和认识。
《小蜗牛》教学反思15
设计意图: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泥工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泥工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塑造物体形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增强幼儿手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本学期以来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以泥工为主,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捏、团、搓、压等技能,学会了搓面条、团汤圆、包饺子、做胡萝卜、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小班孩子爱动物的特点设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初步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课件,背景音乐、草地背景图
活动重难点:
幼儿用搓、卷的'技巧制作蜗牛壳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激起兴趣。
1、出示蜗牛身体图片——师:小朋友猜猜看,这是谁呀?
2、出示完整蜗牛图片
师:那我们跟小蜗牛打个招呼吧:小蜗牛,你好呀!
师:我们来看看,小蜗牛它长什么样呢?
师总结:小蜗牛有细细长长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长着长长的触角,背上还背着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示范讲解蜗牛背上“小房子”。
师: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泥)今天,老师用橡皮泥来变出一座小房子,小朋友看好喽,开始变魔术啦。“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从里到外卷一卷,紧紧卷成小房子。瞧,小房子变好了,漂亮吗?
师: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呀?(请个别幼儿说)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紧紧卷成蜗牛小房子。!恩,小朋友呀真能干,现在拿起一团橡皮泥,一起来做蜗牛背上的小房子吧。 幼儿集体操作:做“小房子”,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儿歌制作)
师: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没呀,我们来看一看,谁的大,谁的小呀?为什么他的大,他的小呢?(个别幼儿回答)师总结:我们把房子打开来看一看(比较橡皮泥的长短)。秘密就藏在这里:原来呀,这个橡皮泥搓的细又长,房子就会变大哦。
示范讲解蜗牛的身体的制作师:我们做好了蜗牛的小房子,身体还没有呢,赶紧来做吧。我们现在要换一种橡皮泥的颜色了哦。蜗牛的身体是一头大一头小。“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用牙签来做小蜗牛头部的触角和眼睛师:看,现在,小蜗牛还缺了什么呀?幼儿:触角、眼睛。
师:对了,小蜗牛的触角可是很重要的,因为蜗牛的触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来触摸着走路的。小蜗牛在走路的时候呀,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触角怎么做呢,老师就请火柴棍来帮忙。拿起两根火柴棍,插在蜗牛的头上,做触角,还有眼睛。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师:这只蜗牛宝宝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一些小伙伴好吗?橡皮泥、牙签是做蜗牛宝宝的,小朋友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好吗?
1、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蜗牛,注意用儿歌引导幼儿。
2、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四)展示作品
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放在树叶上),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么多的蜗牛宝宝出来散步已经很久了,有些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来,跟蜗牛宝宝说再见吧。
活动延伸:
自编故事:《小蜗牛去旅行》
师:小蜗牛在新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有点闷,想到外面去走一走,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制作的小蜗牛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由于孩子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的孩子的蜗牛形态我都没有想到。
第五篇:《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用小蜗牛的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在这短短的小故事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学这些隐性的东西他们很难感受到,用怎样的形式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中弥漫着平静、悠闲的气氛。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乐意有兴趣倾听下去。
一、在活动中我运用图谱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四季的特征和循环性,学生一目了然。如故事中的好词“碧绿碧绿”“光秃秃”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再此简单的解释提升,学生再次遇到时在脑海中就会搜寻到,对孩子是利大于弊吧!
二、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很好,思维活跃,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被这小故事给吸引,被妈妈的爱给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给吸引,被小蜗牛的慢给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都是空手而归,但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是隐性,在隐性中通过小蜗牛自己的发现诉说,在通过妈妈的一句爱的小结自然中就让小蜗牛自己感受到了四季额特征和变化。这才是故事的核心所在,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真的给孩子自由,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呢!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