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完美,才美》读后感1000字
《不完美,才美》读后感1000字
邵萍萍
《不完美才美》通俗易懂,用很简单明了的话阐述了生活的真谛。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大姐姐坐在身旁和你聊天,不强势不咄咄逼人,贴心地话语娓娓道来,让人舒服又有收获!
这本书中,海蓝博士讲了很多,家庭的,亲人的,工作的,朋友的,有一句话很好“其实困惑和坎坷都是生命的提醒,痛苦是灵魂被困扰的呐喊,困惑是智慧的开始,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亲近真实的自己。如果能在变幻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活得安心快乐。
读完的最深感受就是”有很多道理,你不是不知道,只是不践行。"不践行可能是你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比如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这个事实就是犹如我这种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所不能接受的。总希望自己能做最好的,也得到最后的。随着慢慢长大才发现,这完全不可能。我们可以做到更好但绝非完美。不践行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懒,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喜欢读书的,也喜欢思考,但其实那些书读了用处也不大,因为从来不用。没有经过使用的东西永远都不是自己的,只是自己以为自己真的懂了。
书中写了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和别人交往,接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很多时候,你不开心是因为你不能接纳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不会和别人交往,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接纳上天给予的好的以及不好的安排,相信那些不好的安排最终会成为自己生命的宝藏磨炼自己。因为我们不可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而不完美的那些事情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接近完美而存在的。心理学总是把罪归结为小时候、原生家庭,而那时候的不完美是需要现在的自己用更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来消融的。好多时候,我们蜷缩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阴影里,不敢迈步,不敢践行,怕走出去破坏了现有的规则或者还不如现在好。
其实我很佩服作者,她在自己的医学行业已经做到顶尖的水平,却能放下这一切投身到完全没有把握的心理学领域谋生。她有大房子,却放弃大房子到汶川给人们做心理辅导。前面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完美的,但可能她的心不在那里也就不完美。后面的一切看上去那么辛苦,是不完美的,但因为她的努力而日趋完美起来。
所以不论书中讲了什么道理,作者的经历本身就是书名最好的诠释。而不论作者诠释了什么好的道理,对我们来说,如果不践行,也只是人家的道理、书中的道理、心中的道理,而不是真正的人生而已。
第二篇:接纳不完美人生才完美美文摘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道出了人生总是存在缺憾的道理。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愿意被触碰的一面,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想正视。于是,有人不惜代价、竭力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完美,以致活得很累。其实,完美与不完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把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看成是一种缺憾,放大生活中痛苦的时候,人生仿佛一片黑暗;而当我们能够接纳那些不完美,把生活中那些不如人意看成人生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叫完美。
提起中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金岳霖,不得不提他终生未娶的事。
1914年,金岳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上文化造诣颇深,在文化界交游甚广,因此几乎每周都在家里举办文化沙龙。由于金岳霖孑然一生,所以他始终是沙龙的常客。他们三人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很深,一直以来都是比邻而居。即使在战争年代,不在一地居住,金岳霖也是每逢休假,都要到梁家去住上一段时间。
长期以来,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学识颇为赞赏,对她爱慕有加;林徽因亦对金岳霖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有一次,林徽因非常苦恼地对丈夫梁思成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听完,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但每次林徽因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时,他都会像长辈一样对她悉心引导,这次也不例外。经过一夜的思考,梁思成比较了自己和金岳霖两个人,于是,他郑重地对林徽因说:“我经过深思熟虑,觉得我各方面都不如金岳霖优秀。你是自由的,你可以任意选择所爱。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同样祝你们幸福。”
林徽因同样将自己的想法和梁思成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听完,说:“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心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三个人照常来往,从无芥蒂。有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吵架,还会让冷静、理智的金岳霖当裁判。林徽因夫妇和金岳霖至死都保持着这种纯洁的往来和友谊,金岳霖一生都没有娶妻。
林徽因逝世时,金岳霖说,自己的眼泪都没停过。林徽因去世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晚年的金岳霖跟林徽因夫妇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金岳霖,梁从诫都以“金爸”称呼金岳霖,一个大家庭温馨和睦地相处着,犹如当年金岳霖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同住一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使金岳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陷入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
在金岳霖的人生中,因为没有娶到至爱林徽因实是一件憾事,但他接纳了这种不完美,以平常心态与林徽因、梁思成相处,致使他们的交往从无芥蒂。如果金岳霖最终娶到林徽因,不但破坏了与梁思成的友谊,而且他和林徽因的结合并非会有多么美好,后人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尊崇他、钦佩他。况且以失去友情、失去道德而得来的爱情还会是完美的爱情吗?金岳霖不破坏他人婚姻的做法,不但维系了三人纯洁的友谊,而且使金岳霖即使在未婚的情况下,能老有所依,也是人生的一种完美。
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难以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眼中不完美的人生。我们怎样对待这段不完美的人生呢?事实证明,抱怨、心灰意冷、麻木不仁都无济于事,唯有从心底从容地接纳,并努力使其趋近于心目中的完美才是出路。把不完美的人生当成人生的必修课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认真对待,努力地修满它,更要学得扎实彻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958年,谢坤山出生在台湾省台东县,为知名的画家。
小时候,谢坤山由于家境困难,念不起书,所以很早就辍学了。生活的贫困使他过早地成熟,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艰辛和无奈。
16岁那年,谢坤山便到工地上打工,然而可怕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由于误撞高压线,他从此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19岁那年,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一场事故又使他失去一只眼睛,面对此情景,他心爱的女友也离他而去……
面对身体的残缺和人生的打击,谢坤山没有回避,也没有因此沉沦。为了不拖累可怜的父母,也不拖垮这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他选择了四处去流浪,带着一身残缺上路,独自一人,与命运展开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里,谢坤山一边打工以糊口,一边尽己所能帮助社会。后来,他渐渐地迷上了绘画,他想通过绘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起初,谢坤山对绘画知识一无所知。因为身上没有足够的钱供自己学习绘画,他就去艺校旁听;没有手他就用牙齿咬住画笔,用舌头搅动,嘴角时常渗出鲜血;少条腿,他就“金鸡独立”作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对绘画的执著与真诚,打动了一位名叫也真的漂亮女孩,也真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投入了谢坤山坚实的怀抱。
女孩的到来,使谢坤山生活中有了支点,从此他更加努力地进行绘画创作,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也多次在大赛上获奖。如今的谢坤山不仅战胜了人生的残局,赢得了爱情,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还赢得了事业,成为很有名的画家,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身体的残缺并没有将谢坤山打倒,他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最终人生的缺憾成就了“完美”的人生。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一份超然。用超然的心态看待一切,自然会收获一份完美的人生。
在人生短暂的岁月里,不完美的事情确实不少。有人会选择接纳不完美,奋力去拼搏,将不完美看成攀登高峰的阶梯,最后终得完美人生。而有人或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或精神萎靡,一蹶不振;更有甚者选择轻生,告别生命……这样的心态即使四肢发达、身强体壮,又怎么能叫完美呢?所以,在面对不完美时,我们唯一应做、能做而又必须做的就是:接纳它,并且塑造一颗坚强有力、纯洁不变的心,这样我们将收获一个完整、快乐的人生。
第三篇:《不完美也是一种美》教学设计
鄂教版心理健康教育六年级
9.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凤凰镇中心小学
陈 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客观地对待残缺和不完美的事件和人物,让同情心和责任心得到体现。
2.情感目标: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欣然接受残缺和不完美的事件和人物,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3.行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难点:提高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刘伟的视频 2.暖心视频
教学设计
导入:手指游戏,热身暖心
1.学生根据老师指令做手指游戏。2.学生游戏后谈感受。2.师小结: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超出了老师的预想。看看我们有着灵巧的双手、健全的四肢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是有的人不这么幸运,他们身体上残疾,需要克服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同样活得精彩,并且成功地登上了舞台。那么,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不完美也是一种美。(出示课题)
活动一:对话无臂钢琴师——刘伟
1.观看视频,了解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故事。2.学生思考:
①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什么刘伟能成功的登上舞台呢?
3.师小结:是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不完美的事情,健康的身体和漂亮的外表虽然让人赏心悦目,但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强不屈的意志更让人钦佩。
4.学生讨论分享: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呢?如果能说说我们自己身边成功的残疾人事例就更好了。5.师补充小结。
活动二:别样尝试,体验不完美 1.学生体验单手系红领巾。2.学生体验用嘴巴咬住笔写字。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然后把双手放在背后,用嘴巴咬住你的笔,试着在纸上写下我们今天的课题“不完美也是一种美”。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写得又快又工整。
3.学生交流自己单手系红领巾和用嘴巴咬住笔写字的感受,与平时有什么区别。4.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大家就感到了许多不方便,而残疾人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多么不容易啊。可他们战胜了生活的困难,克服自身的残疾,用自立自强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活动三:说说我自己 1.找不完美。师:从刚才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残疾人的身残志不残,同学们应该也有对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例如对自己的外貌、对自己家庭环境,对自己的某段痛苦经历等。现在请大家回想自己的各方面,把你认为自己最不完美的一点写在刚才的纸上。
2.学生交流自己不完美的地方。3.我想对自己说。
师:最后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一段话送给目前还不太完美的自己。用上“虽然……但是……”(虽然后面写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后面可以写对自己的不完美所持的态度,或者是你准备如何做,或者写你今天的收获等。)4.学生交流、分享。
5.师小结:同学们,再看一看你们手中的纸,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贫寒的家境、平平的相貌、痛苦的经历等。但是正如你们自己所说的,只要我们接受了生命不完美的事实,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并且对自己的理想负责,就会活出精彩,创造奇迹。6.暖心视频。
第四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很多缺点,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承认我们的缺点,而缺点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的缺点,接纳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寻找缺点背后的礼物。这本书我读了一遍,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
书中有讲到的投射和阴影对我印象很深刻。投射指的是将自己潜在的性格特质在他人身上表现出来。投射有积极投射也有消极投射。积极投射指的是在别人身上的优点产生了强烈共鸣感,积极阴影投射的是自己的潜能。书中举得例子是明星效应,意思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有做明星的潜质,只是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就投射到他人身上。消极投射指的是当看到他人身上的某个缺点时,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映,或厌恶,或愤怒。其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缺点,只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我们把他压迫到潜意识当中,就连我们自己都忘了自己的这个特点。当看到别人表现出来时,我们会强烈的情绪。所以书中说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缺点带来的礼物。当我们压迫自己的缺点,努力不让他表现出来时,往往他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所以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接受他。
在和书友们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有俩句话我很喜欢,能让我跟好的理解书。
1.承认自己丑,就会想办法让自己更美,不承认自己丑,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丑,就会自卑,并且压抑丑的感觉形成内耗。
2.接纳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得在潜意识上也得到接纳。做到真正的接纳。
潜意识指的是自己不被察觉的性格特质,在意识层面察觉不到,是一个人真正真实的性格特质。生活中为了各种利益和目标,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带上人格面具。带着面具久了,面具后面真实的我们被遗忘了。从此,变得很空虚无力。因为自己的面具得不到心灵的承认。这样就会应为压抑自己的真实性格特质而产生内耗。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接受他们,把自己用于压抑自己的那部分能量解放出来。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很可能在特定条件下缺点也是优点。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自己的形象。如果自己的心灵是善良的就会看到世界的善与没。如果自己的内心充满着邪恶,那么就会看到世界是邪恶和战争的。有恶才能看的出善,才能更珍惜善。接纳自己的缺点,让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不在躲躲藏藏。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他,为我们产生价值。不再是内耗的过程。
书中有讲到很多的练习方法,在我看第而遍的时候会适当的感受一下。
情绪是面具和阴影的相互冲突。承认和接纳真实的自我。
一本好书适合精读,慢慢的我也会感受下精读是乐趣。
第五篇: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二则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一)《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红的一本心理自助书籍,豆瓣网上评价很高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如果不沉淀整理一下,又几乎都忘掉了。
看这本书,和看其余任何一门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一样,我再一次确信一个人的性格浓缩着童年时的一切人际关系。一个人儿童时期的所有经历,形成了他内心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不过还好,只要一个人愿意自我学习,那么他就可以“重做自己的父母”,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读这本书,能找到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的影子,也许是我和作者一样都读过他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也能找到张德芬的影子,我相信作者一定和我一样,读过张德芬的书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这些平时被贴上“负面”标签的的情绪,其实和所有的正面情绪一样,有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需要为这些情绪而羞愧、焦虑,也不要去强行压制。强行的压制某种情绪,它往往会以别的形式更加猛烈的爆发出来。有人强行压制悲伤,却发现到了夜晚难以入眠;有人强行压制内疚,却会在潜意识里逼迫自己成为没有内疚感的“圣人”。
张德芬的书教会我们要关照自己的内心。当负面情绪来临,不要逃避,不要惧怕它。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心里有点难过。”然后就好好的、勇敢的去体会此时的感受。比如“我感觉心口有点堵,我觉得脸上在发烫”等等,大约半个小时,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过去。张德芬认为,如果害怕、抵抗、逃避某种情绪,那这些害怕、抵抗和逃避就会像钩子一样勾住这情绪,在心里久久不去;而如果坦然的接受,尝试去拥抱自己的情绪,那么这样的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内心又恢复到空灵的状态。
然而正是这坦然的接受是最困难的,也是痛苦的,因此心理学家派克认为心理成长的关键在于“可以直面痛苦”。武志红的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也告诉我们:“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妒忌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他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读后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
1、“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的去习惯它、运用它,这是一种特殊的“刻舟求剑”。书中提到的小刘在公司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拼命做,深究下去竟然起源于小刘小时候由于父亲要求很高,作业就算很早做完也会一遍一遍的检查并且受到斥责,最后她就干脆到最后一刻才做完。同时我想起班上一个目前对妈妈比较叛逆的男生的睡懒觉的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妈妈一遍一遍叫,他就是不起床,他一定从中体会到了反抗妈妈的那种“自由”的感觉。
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书中提到一位小女孩,童年的遭遇非常之悲惨,她生怕被亲友和同学疏远,就极力的讨好他们,结果还是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终于有一天,当她悲伤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前所未有的痛哭了一场,她终于深刻的认识到:“我很惨,非常惨,但我有力量好好会下去!”这句话极大的改变了她,使她不仅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还是她不在关注别人的评价,不再惧怕别人的拒绝和嘲讽,反而越来越受欢迎了,活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小女孩的那一次痛苦,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悲伤。这悲伤所完结的,是她的人生悲惨的真想。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这悲伤之路,人的心灵从真相的悲剧中获得解放,甚至还能获得心灵的养料,促进人的成长。
3、“不惧怕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非常热衷于付出,过分的付出,可是他们却从不索求回报,甚至拒绝别人的任何给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无私”的表现,堪称“圣人”。然而这样的人最终却总是容易落得别人最终拒绝与之交往的结局。
比如有的妻子,工作出色,在家勤快贤惠,对老公的所有亲戚、朋友都好得没有话说,而且她还不要求老公付出,而是自己一个人里外操持。这种妻子应该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妻子了,然而他的丈夫往往还要与他离婚,这在现实生活和影视作品中都有例子。究其原因,这样的妻子只想付出,不愿接受,她的心底事实上害怕一种内疚感,她总是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她自己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点,把内疚感完全留给她的丈夫。而且就算婚姻失败了,她也可以说:“我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一切都是你的问题,都是你不知好歹!”
同样,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的朋友老是过多付出而不愿意接受,那么他也同样将他自己不愿意体会的内疚感完全转嫁给了他的朋友。他会觉得自己仁至义尽,如果以后朋友疏远,他就会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谴责朋友忘恩负义等等。而事实上,谁愿意交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对等的朋友呢?
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平衡。单纯的让一方只是付出,占领清白感,另一方只接受,承担内疚感,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关系必然不能长久。只有那种乐于付出但也不拒绝接受的关系,才是平等的关系,才是平衡的关系,才能亲密长久。
说到内疚感和关系的平衡,也可以联想到清白感和关系的平衡。举例说,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犯了错误,那么妻子就掌握的绝对的清白感,丈夫是绝对的内疚感,此时关系完全失衡,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他们的关系走向存在两种可能:
1、妻子固守清白感,那么关系持续不平衡,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
2、妻子开始对丈夫进行惩罚或报复,那么,惩罚和报复之后,内疚感和清白感都会降低,关系可能出现转机。所以,这种时候,如果看到妻子冷漠的表现,那么情况比较悲观;如果看到妻子开始一边捶打丈夫一边骂他,那么,事情多半有了挽回的可能。
总之,纯粹的清白感并非绝对好事,有内疚感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寻找关系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是值得多次品读的,其耐人寻味之处还不止以上这些。读这本书,慢慢学会拥抱自己,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二)这本书是在参加深圳读书会微信赠书活动意外获得的,拿回来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因为花花童靴也要看,还说好一起分享,才陆续看了起来,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武志红是一名资深心理师,写下了诸多畅销心理学著作,曾经还担任过专栏主持,可谓实战经验丰富,接触并帮助许多心理问题的患者,对于深究问题的来源有独特的理解。虽然我个人觉得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太集中于讲述从小的影响,但仍然会去吸收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我们要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才会经历越来越多的精彩。
接纳自己很重要,我们每天的生活很真实,如何做到在生活中享受这种真实,过程中悦纳真我,是一个不断尝试改变的成长之路,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进步,才能体会努力后达到成功的喜悦。而存在于自身的问题也一样,需要我们探索着去改变,心灵不断成长净化,内在与外在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澄清,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罢了。围绕在我们周边的种种痛苦,也是有其特殊意味的,或许提醒我们需要去改变了,或许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某些方面了,或许让我们经历各种真实的存在,所以,当一切不可避免时,好好的去体会,接受真实的自我,接受发生的事实,也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在人生的大道上探索出一条独立,非传统,带着浓厚刻印的路途,获取非同寻常的快乐!
全书分了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阐述一个主题,有系统的书写在人们身上的不完美,讲出这种不完美的好处,怎样去面对,以及如何解决,最后还推荐心灵成长书吧。第一部分主题 :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不要和恶习去较劲,因为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坏习惯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这也颠覆了自己对恶习的看法,不再那么深恶痛绝的鄙视改正不了一些恶习,而是通过接受再认识逐渐去改正一点点,让需求也得到进化。第二部分主题 :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这里提到“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说明从小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潜移默化的存在,而且全书这个概念贯穿始终,很多问题从这方面探究原因。然后还有 AQ 的概念,又称挫折商,衡量 AQ 的指标有控制,归因,延伸,耐力。说明我们遇到挫折应当如何处理,将逆境转化为机遇。第三部分主题 :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对于愤怒,也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有其作用的,将愤怒的表达是让人去释放,说明某种关系有待改变,而一味的压抑愤怒,反而会出现其它心理问题。愤怒能让我们反思,关系能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下去,是维系相互之间良好的调味剂。只是愤怒不可过度,适可而止的表达,忠于我们的内心。第四部分主题 : 不要内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这也让人不禁释怀,有什么好内疚的,其实不过是过眼烟云的痛楚。另一点是怎么对别人,不能太过于好,增添别人的内疚感,凡事留有空间,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五部分主题 :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的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须去战胜恐惧,恐惧其实是一种力量,引领我们前行。借助恐惧的力量,勇敢的去行动,往往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第六部分主题 :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无论遭遇什么,都能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第七部分 :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所谓接受,既直面我们人生的所有真相,深深的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好好生活,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无非都是最好的体验。最后,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挺长时间,工作日固定在晚上吃完饭六点左右看半个小时,也解决了这个时间段浪费的问题。另外就是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看书的时候手写记录一些,看完还在新浪微博发布读书重点,形成长期读书的一种传递,更容易坚持下去,以后也能通过微博来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书中这些人性的不完美,自身很多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比如恐惧,愤怒和坏习惯,不再去逃避与躲避,任何身上的毛病都是存在的,也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不完美,人生何去何从不是失去了方向吗?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更好的接受自己,接受各种不完美,包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更好的去面对人生。下一时刻,给自己一些仪式,开始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