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模版)

时间:2019-05-15 16:3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模版)》。

第一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模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肖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是啊,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都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着一种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一起去领略他笔下,这段春江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四、教学过程

1、大家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

春江月夜景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2、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春、江、花、月、夜之景

壮丽空阔、宁静朦胧、幽美深远,空明澄澈

3、看到了这些美景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由月之照人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何人、何年 重读,要表现出对月的苦苦追问和思索)

4、诗人的这些思索真的就只是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吗?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这几句诗歌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课文中的宇宙人生哲理比讲义诗句的似乎要豁达一些。)

(张若虚笔下的人不是指自己,也不是指个人,而是指整个人类。)

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由此看来,诗人的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哀而不伤”的。

5、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思归、思妇相思之情

6、作者是很直白的就描写了游子和思妇的感情吗? 写思妇之情:不直叙思念之情,而是用“月”来烘托 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可是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 写游子思归: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五、写作练习:

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片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写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六、小结: 感谢张若虚,感谢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朦胧而空灵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边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思妇,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历史沧桑,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感谢张若虚,感谢他为我们送上了一首清丽而婉转的江南丝竹,那哀而不伤的浅唱低吟中,有对自然的赞美,有对爱情的讴歌,有对人生最本质的喟叹,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甲)我坐在楼上寂寞地等待,等待他的归来。月儿怕我寂寞,忍不住用它朦胧的光罩住我,陪伴我。月光落在我的妆镜台上,我仿佛看见他为我画眉的背影。月儿,你勾起了我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我不愿再陷入悲伤,想拂去月光,拂去愁思,岂料月光依旧照着我。唉,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青枫浦上我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如此良辰美景,他会想我吗?为何我们能看见同一轮月亮,却要天涯相隔,连鸿雁、鱼儿也送不去我浓浓的相思?我真想化作月儿的一丝光辉去照在远方的他的身上啊。月儿,请带上我的话语,告诉远方的他:我的爱人,还记得我吗?不管你在天涯还是海角,不管你何时归来,我都会站在清枫浦上等你,等你,直到永远。

(乙)昨天,他还和我在清枫浦上共放纸鸢;昨天,他还为我梳妆打扮。桌上,还放着他的纸砚;墙上,还挂着他的宝剑。但是,现在,他还没回来。我独自登上高楼,四处寻找他的身影,我独自来到清枫浦,寻找昨日的歌声。月儿最善解人意,整夜地陪伴着我,月光照在楼上,照在镜台上,映出我憔悴的脸,却不见他为我梳头、为我描眉的手„„

(丙)今夜,你看到月亮了吗?想起等你的人了吗?孤独的月儿在楼上徘徊,月光照在了我的镜台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已,憔悴了好多,苍老了好多。我要梳妆,我要打扮,我要以最美的形象站在你面前。望着窗外,看着明朗的月亮,我知道,它的光芒也一定照到了你的身上。但是我们却不能看见对方。月儿啊,你把我的思念带给他,告诉他有人在等他。鸿雁、鱼儿,你们不是传达信息的使者吗?难道因为路途遥远,連你们也懒惰了吗?只希望月儿你把我的祝福给他,祝他平安,我还是会一直等下去,直到我们的誓言开花。

(丁)为什么思念总在有月亮时悄悄跑进心里?

为什么我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本来是一个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却只能由我独自分享。为什么不能和远方的他见面?为什么过尽千帆皆不是?

这般美丽的银光却勾起了我们惆怅。远方的他还好吗?还记得我吗?愿这美丽的月光带去我的问候。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春江花月夜》,熟读成诵。2.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2.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并体会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而曾经有一首诗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它甚至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欣赏的《春江花月夜》。多媒体展示: 春江花月夜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背景展示: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杭州而引发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足迹去体会诗中的人生况味。

三、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并作重点提示。2.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

1.自主学习:诗歌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对应的文本内容。明确:美体现在风景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2.合作学习:分为三大组,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含义,具体体会诗歌的风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明确:①风景美:诗人首先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壮丽恬静优美的月光图,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整个世界都被月光染成了银灰色,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重点赏析词语:“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为何不用“升”?

②哲理美:诗人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不禁想到了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这易逝的年华留不住永恒的自然,诗人是否就此陷入了哀怨与绝望呢?不,“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体虽然短暂,但人类却因这渺小的个体而无尽无穷,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又是多么令人欣慰啊?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③情感美: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感情,诗人以细腻的心思道出了男女相思之愁,他的细腻触及了女人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他不直说悲和泪,而借徘徊之月传达无尽的相思,“卷”“拂”写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3.思考:诗中的景情理是否是独立的?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明确:诗人站在江边,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当下而普天之下又有多少游子思妇,在重复着千百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之愁?

五、总结:

这首诗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哲理诗以及抒发儿女情长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景色,讴歌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景情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意境,是对人类心灵的洗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愿我们的人生路上永远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旷达的胸怀相伴。

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诗,结束对它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许多如张若虚那样的文人墨客在自然面前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课后请搜集整理其他诗人对人生思考的诗句。

提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勃《滕王阁序》

李白《把酒问月》

七、板书设计:

第四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1、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理解诗的过人、独特之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只因一首诗,而成就了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二、诗大家课前已读过,也思考过,大家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就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请谈谈你。(各抒己见,一两句话即可)

预设1: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预设2: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三、每个人对诗的印象可能略有不同,请你伴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读出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赏析指导,高亢——平缓——低回——哀怨——悠长)

要求:读的同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置身诗境

四、请找出文中写景的诗句加以赏析。——缘景明情

1、全诗以写景为主,前面的景与后面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面为纯自然之景,后面的景有了人的行迹,融入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2、诗句前面的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指导: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汀、白沙

赏析示例: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3、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生讨论作答: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空明澄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缘景明情

教师小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4、配乐齐读,体悟诗意美。

第二课时

一、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望月而产生的哲理思考?找出请加以赏析。

赏析示例: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1、比较与李白的诗《把酒问月》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认识上有何不同?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明确:李白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但结句暗含及时行乐之意。

张若虚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 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以意逆志

2、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等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唐朝,特别是盛唐,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春江花月夜》中雄伟阔大的景象和“哀而不伤”的情绪,正是源于张若虚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奏响的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知人论世

二、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游子?哪些句子是写思妇?请加以赏析。

1、找出写思妇的诗句,读一读并讨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明月、闺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

(2)诗歌中的意象,由于历史的沉淀,往往具有独特的内涵,抓住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鸿雁”和“鱼龙”,暗含鱼雁传信。请分析徘徊之月在本诗中的独特的内涵。

徘徊之月: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3)根据“卷”和“拂”两个动作,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思妇的心理?

“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想敢走这恼人的月光的思念的烦躁与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4)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赏析示例: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2、请找出写游子的诗句,读一读并讨论:

(1)用了哪些意象?

闲潭、落花、流水、海雾、江树、明月(2)“落花” “流水”两意象有何特定内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十国•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纱》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3)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赏析示例: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三、课堂小结:

月亮,自从上古时期,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而张若虚却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超越及时行乐的思想局限,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给人以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四、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

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板书课题

月光下的遐思与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

(出示powerpoint,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下加着重号,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采用诗化语言作诗歌欣赏的标题,能让学生尽快“置身诗境”,这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入境法。不直接板书诗题《春江花月夜》,而采用诗歌欣赏的标题,也是选修课教学拓展提高的一种方式。)

三、知人论世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由于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根据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知人论文是诗歌理解欣赏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为诗歌理解欣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体现合作探究的选修课教学方式。)

四、美读

配乐朗读

五、内容赏析

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1、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入题,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有用升起的 “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幻灯片)

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家想,月光皎洁,波光闪烁,这空灵迷蒙的景象本来就已经很美了,但作者还要把我们带到目力所及之外,展示一幅想象中更美的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不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真是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这和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象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无不有月的存在。你看: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洁白的雪粒;黄沙在如霜的月光笼罩下,变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层,主要描绘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

1、壮阔、空灵、朦胧。

2、众星捧“月”。饱览这一幅美景,留于心间的似乎只有一轮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的陪衬。〈

2、古代士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弥足珍贵呀。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两相对比,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义和生命的价值。这首诗中接下来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看似写景,实则是向阐理的过渡。诗眼全在一个“孤”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此时,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他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江畔,是哪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最初看到了这轮明月?明月又是何时照着第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这既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又是一个深沉的问,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先说第一句,怎见得稚气?常人说,你追问,当初谁见到这一轮孤月,江月照着的第一人是谁,有啥意义,所以说:幼稚。再说第二句,这又是一个深沉的发问。你要是反复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这声发问中又藏着无限玄机,有旷世的孤独。犹如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再说第三点,我们说这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探寻这个问题,就像现在还有人在追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虽然这样,但是,后世诗人却还要无穷无尽地发出类似的疑问。李白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可以说,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

下面,诗人从疑问而转入阐发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类的生存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江月却一年一年没有变化,她大概是在等什么人吧?等来等去,始终也没有等到,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我认为,对这四句诗应从三个角度来解读。第一个角度是从哲理的角度,在永恒的人类、永恒的明月、永恒的流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瞬间,人生易老啊!惜时的主题又一次得到了体现。第二个角度是抒情的角度,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许是漂泊的诗人自己在等待见到家中的亲人,也许是家中的亲人在等待远出的诗人赶快回家。相思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第三个角度是抒情模式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1、内情外化的抒情模式。不写人的等待,而写月在等待,这是古诗中典型的内情外化的抒情模式,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轼的“明月夜,短松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主客观悖反的抒情模式。等待,是人的主观努力,包含着主观愿望;等到的是什么呢?是眼前不舍昼夜的东去流水,这是客观的结果。主客观的背反,使得这种等待相思的痛楚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加感人。这种抒情模式在古人的笔下也可以找出例证,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独倚望江楼”在等待,这是主观努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客观结果。再如柳永的“想家人,妆楼宇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妆楼颙望”是主观努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客观的结果。这两组诗句也都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悖反。在这首诗的后文中,我们还要遇到运用这种抒情模式的诗句。

以上是第二层,主要是借月阐理,兼有抒情,突出写了“月之问”(幻灯片)。细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应该包含三层意思:

1、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

2、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

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这一层里的抒情,还有向下文集中写相思的过渡作用。下文是怎样集中抒写相思之情的呢?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哪家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诗人由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思量,自难忘”,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接下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从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在这里,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 “雁”和“鱼”在古代都和相思有关,成语有“鸿雁传书”;古诗中有“为我双鲤鱼”的句子,古人把木片刻成鱼型,两片一合,中间夹书信,外边系红绸,鱼就是信封。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天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便自然进入了梦境。接下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我把这个字读成了古音“xia”,其实应该读“xie”。这几句诗,写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就会越近,思念之情便又加深一层。想到这里,诗人早已是归心似箭了,诗的最后两句说: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回家了!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后边这20句,是诗的第三层,集中写了相思之情,突出了“月之情”。

1、虚实相生。

2、凝结主题。〈幻灯片〉相思之情是一组虚实对应,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实写;写妻子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起笔写景,落笔在情,畅想一个旋律,凝结一个主题。

六、整体感知

提问:在“乐画入境”和“知人论文”的听、看、悟、介之后,同学们根据诗歌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提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展现的优美意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月光下的景美、理美、情美。

月光下的遐想和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

景美:春卷-江画-花容-月貌-夜色:意境

理深:无限-有限-人生-宇宙-遐想:联想

情长:爱情-亲情-思妇-游子-情思:想象

第二课时

七、诵读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诗词,第一重要的是诵读感悟。下面先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用上下句对读形式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正确的音节。然后分别请同学们静静地自由朗读这首诗和集体朗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的内容。然后再请音色不同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单独朗读,通过比较体味诗的格调韵味。然后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体味诗的感情基调。

八、品悟诗美

提问:通过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在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每人只谈一例。师生共同进行点评,从景美、理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评论。

教师重点点拨明确: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不做标准答案,提倡个性化解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选修课的拓展提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九、审美创造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美妙诗境是:从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到楼上思妇的愁情,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同学们在诵读和品析的基础上,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诗化的文学语言来描绘这首诗如梦似幻的优美意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片段进行书面写作,写作时也可以加标题。老师先请一位硬笔书法写得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竖写这首诗的部分原文,创造氛围。其他同学边看边在下面进行书面写作,然后展示创作成果。老师也参加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描绘和再现诗的意境,既检测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写作进行再创造也是选修课的拓展和提高的一种形式。师生同频共振,将教学推向高潮。师生共同获得发展是选修课课程的理想目标。)

十、背诵交流

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易于背诵,经过诸多教学环节的反复咀嚼,学生背诵并不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试背,然后指导背诵窍门,最后全班同学集体试背。如果没有背会,可以课后完成。

十一、迁移创新

用心灵去感受体验并描绘美

用你的特长,诸如绘画、歌唱、舞蹈、皮影戏、朗诵等形式表达你对美的感受

下载《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3、了解和把握......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之景,体味诗中诗情、理解诗中之哲理。 2.掌握诗中“春”“月”“落花”“江水”等常见意象。 3.熟读成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选自《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一、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河北师大附中 张德池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是对教材的一种补充。一是“补”教材对一些传统经典篇目的忽视,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单元教学......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三维目标: 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 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导入示标: “海......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宝鸡中学 樊宝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情、理 过程与方法: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情感和哲理,提高鉴赏......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刘宏伟 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袁 丁 【授课年级】初中九年级 【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20世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