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深度工作》有感750字
读《深度工作》有感750字
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手机,走路看手机,开车看手机,有人甚至上厕所也要看手机,有事没事都要看一下手机,不得不承认,手机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深度工作》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果一个人沉迷在手机中,长期下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会越来越弱,最终形成一种头脑残疾,这是一本向手机宣战的书。
什么叫《深度工作》?书中有一个定义: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得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一定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能复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遇到一些很难下决定的事情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会进入一个人深度思考的空间,从而会不断在大脑中产生假设和解决办法,这种现象就是大脑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大脑深度工作的过程。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多思考,多学习。而在写这篇心得之前,我也一直在反思,我有多久没有像文章里所说的深度工作了,没有深度工作,我就会原地踏步,即使每天工作繁忙,也没有体现自我的价值。就是长期不学习的惰性、沉迷于手机带来的短暂快乐,早已控制和瓜分了我的精力和时间,一步步将我引向深渊。未来的竞争是激烈的,(范_文_先_生_网)在东方控股集团年会上,()丁鼎董事长也曾说过,未来很多人类的工作会被电子设备取而代之,比如收费站,人们会利用二维码,就可以自动缴费,这样一些收费人员就要下岗。未来有三种人会越来越贵,第一种,就是会与机器对话的人,因为他们能控制机器;第二种就是IP,因为他们就是超级明星,能带来流量带来资源;第三种就是资本家,因为人家有钱,有投资的本钱。那么怎么能成为这三种人中的一种呢?就要自己掌握一种不平凡的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可以复制的,而是需要自己投入到深度思考与深度工作中去。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学习,主动丰富自己的大脑,才能够思考,才能让自己变强,变得有价值。
无论出于更好的谋生,还是获得人生的价值,我们都需要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并刻意训练这种能力,让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读《深度教学》有感
笃行、善思
——读《深度教学》有感
一个暑假,一本书。书中,基于作者的教研员的角度,谈了很多课例,并且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朴实,也让我很有启发。虽然很多的课例都是取材于高中的课堂,但是作为小学教师的我,看了,依旧很有启发。
在《深度教学》中,王老师通过理论的探讨和案例的举证,告诫老师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探讨反思总结,提升规律方法技巧,因为扎根于一线,来源于课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殷殷期盼,对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全力以赴。
举一个书中的简单例子。学习了《我不是个好儿子》,请你说说为何以“我不是个好儿子”为题?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我们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找几个学生先发言,教师总结答案,然后教师公布答案就完成任务了。那么我要问:如果下一课是《祝福》《再别康桥》《荷花淀》《故都的秋》《我有一个梦想》,再出“为何以‘„„’为题”的题目,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吗?我说肯定不能。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给学生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没有总结其规律性的东西啊。那么,这一类“为何以‘„„’为题”的题目方法规律如何总结呢?
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为何以‘我不是个好儿子’为题”这个答案:作者用否定词,重点强调自己没有做好儿子的责任(本义);文本写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反衬自己以为给母亲很多钱就是孝子;没有给母亲什么,反而给母亲带来了不少烦恼(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深深的愧疚之情(主旨、感情)。那么,我们就总结出“一类问题”的规律与方法了。那就是:题目含义=本义 + 内容 + 中心(或感情)。
实际上这种“题目含义题”是考查文本内容与中心的。按照这种规律与方法,就可以概括出相类问题的答案了。这类题目高考语文试题中常常出现的,你只要运用“本义+内容+中心”这三点就可以轻松作答了。如2011年山东语文高考考了一道“题目含义题”:为何以“审丑”为题?答案是: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题目本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内容,老人如何);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内容:小臭如何);赞颂老人的淳朴与讽刺小臭的丑(中心、情感)。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王老师要说的是,从一个问题出发探索一类问题,从一类问题中再提升理性的规律与特质,这里就埋藏着较深邃的理性思维价值了。这便是“深度教学的普式思维方式”。
捡拾其中的章节重读,感喟不已:读 “每个学生都是你的作品”章节,我这样想:教师的手,应该具备上帝之手的仁慈,博爱,为每一棵树浇水,给每一朵花授粉;教师的手,应该具备上帝之手的智慧,灵巧,开启洪荒,激发灵感;教师之手,应该具备上帝之手的平和,高贵,于最卑微处,托起最耀眼的太阳。
读“让学生看到一个思想者”,我作如是思: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王老师读书、教书、写书,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成就了全市许多语文教师,更成就了自己,不正是他立志、笃行、善思的结果吗?作为淄博市语文教研员,王老师不仅在语文教学领域,给我们方法技巧方面的引领,更在严谨治学、善学善思等方面成为了我们的带头人。
第三篇: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有感
一、初读感悟
名师就是名师啊,最近,读了一本《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读完后,真是受益匪浅啊。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这群名家老师所具有的语文素养,我的感受是:
1、他们的视野是开阔的,绝对不会死盯课文;
2、他们的思维是深刻的,绝对不会人云亦云;
3、他们的兴趣是广泛的,绝对不会只读书本。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为《大夏书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丛书中的一册,该套丛书从最切合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或以案例、或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展示名师课堂的方方面面,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直接吸收。
这本书它不光向我们展示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等这些我们普通语文老师心中的偶像的经典课堂实录,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层次的专家、老师对这些课的客观评价的声音。“书中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
阅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阅读他们的思想,我们不难感悟到他们的努力与魅力。他们大都高举远慕,立意要在方寸之间耕耘出奇葩异果。他们或剑走偏锋,或单骑突进,或长驱直入,但决不愿耽溺于“不冷不热,不明不白,不生不死”的中间地带。因为,千百年来千百万人恪守的所谓“中庸”已经蜕化、沦落成一种令人麻木的“平庸”及毫无意味的“庸俗”。也许,他们的努力开创的课堂生活有诸多的“过”与“不及”,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中流贯的是奇崛的思性的锋芒,闪耀的是深厚的诗意的光泽,萦绕的是晶润的人性的气息。
二、细读品味
读了两遍这本书,我又反复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和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二节课堂实录,他们虽然在教学风格和对教材的处理不一样,但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充分地运用短暂的课堂40分钟,高效率对学生进行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1、课堂的拓展
窦老师除了上《晏子使楚》这课,能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拓展,牵涉到的有《墨梅》、《晏子春秋》、《胯下受辱》、《狼和小羊》等。郭老师也同样依借《珍珠鸟》进行广度的开发,为学生引出了《囚鸟》、《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群鸟》、《绞型架下的报告:二六七号牢房》、《象棋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放鹦鹉》的课外知识、并向学生推荐一本书《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从两位老师的课中,看似简简单单的一节课,却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阅读量,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广度,对比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单薄、枯燥来形容。
2、课例的分析
(1)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的《宴子使楚》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主题:尊重
步骤: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
窦老师这节课属于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课,且具有层次鲜明的课堂教学艺术。窦老师把“尊重”作为课堂的落脚点,然后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由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由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这层层推进,让学生思维感觉一定程度的深度,使课堂产生了思想的张力,学生为了应对思想的挑战,必须凝神专注,全力以赴奔向思想高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高度,这是这堂课的最大价值。
(2)郭初阳老师在执教的《珍珠鸟》一课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①找出最喜欢的一句话
②思考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
③比较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有何不同
④思考希区柯克《群鸟》中人与鸟谁更有力量 ⑤思考小鸟为什么不会飞出去 ⑥了解冯骥才这类知识分子的特点
《珍珠鸟》这一课例,显示了郭老师与众不同的问题设计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他总是费尽心思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引领让学生的思考更让人拍手叫绝。郭老师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构”,通过互文性阅读(用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 主义》、影片《群鸟》和古诗词中的鸟等与《珍珠鸟》原文构成相互解释的文本群),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作者所希望寄寓的上面所述的表层意义,还深刻地指出:“《珍珠鸟》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乐道,实有‘欣赏囚禁’的嫌疑”,“《珍珠鸟》一文,实是研究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这样,便从狭隘的就文解文,上升到了在文化的乃至普世价值的高度上来对一个文本进行观照了。
窦老师和郭老师以及众多的名师,他们都属于质量型、智慧型、研究型、示范型和个性化很强的教师。他们的课堂以读代讲,奏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都是抓住细节教学,力求课堂生动丰满。这样的课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堂中编者-作者-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找准方向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为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它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第四篇: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有感
慈溪市白云小学
俞亚南
喜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一书,不光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这些我们普通语文老师心中的偶像的经典课堂实录,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层次的专家、老师对这些课的客观评价的声音。“书中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摘自窦桂梅为本书作的序《赢在课堂》。)我想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吧。说实话,以前无论是看还是听这些名师的课,我更多的是认同,而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名师的课堂都是精心打造的,当然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于是在内心中是全盘接受。但是看到这本书的序,我眼前一亮“不唯名,不盲目迷信权威,一切从课堂出发,既肯定名师课堂精彩的一面,也客观地评判名师课堂的缺憾是本丛书的又一特色。”(摘自本书的序)读后我不得不佩服专家、老师们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辑《语文教学,要加法还是减法?》: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的《宴子使楚》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主题:尊重
步骤: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
单看这步步递进的步骤就可以看出在她的语文课上是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的,而且学生的思考是逐层深入的。她说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长起来。语文课要走向深度,拒绝肤浅。
魏勇在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这一堂课后的有些评价我十分认同,如他说“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缺乏字词句的灌输,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缺少思考,所以就出现了魏老师所描述的这一普遍现象: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以后,尤其是高中,大多能够做到写作流畅,错别字少,但很少有有见地的文章,很少有新颖的叙述。这种状况显然跟小学开始的重字词轻思考的语文教育有关。不要说到了初中,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习作中透露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说流露着自己特殊的感受,平庸、千人一面,是现在学生作文的最大特点。他又例举了国外的一些语文教育,如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这让我想起了《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书中的这几句话:“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也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静下心来思考,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问题,就像窦桂梅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自己在思考上的挖掘与突破,使她的课堂教学设计呈直线深入的趋势,从而突出了学生思考的价值。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首先要学会思考,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
但是对魏老师所说的:“从根本上说,决定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我不敢全部认同,假如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最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试问他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说他的表达别人都无法听懂,那我想他的思考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我想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但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也要考虑到,他们也才是小学生,他们思考的深度毕竟受年龄、阅历等影响。课堂是要有难度支撑,但难度要有个限度,只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考虑教什么,少想过多的花架子,不要只是追求出现热闹与浮躁,那么课堂也就会深沉。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为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第五篇: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有感
读书征文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有感
盐城市神州路小学史益飞
单看书名,《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就具相当的吸引力。该书共收集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等6位名师最具争议的6堂课的课堂实录,并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
———摘自窦桂梅为本书作的序《赢在课堂》
这一个月,我一鼓作气先读完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并且在学习笔记上做了记录。掩卷后,仍回味无穷:读此好书,好不痛快!
我的收获:本书有三大看点,都能给人启迪,都能触及灵魂。
一看:观点交锋
短兵相接的观点交锋,是本书最具看头的部分。这里,既有反方针锋相对的猛烈批判,也有正方(名师)据理回应的温文而谈或重拳反击(期间不乏两方阵营助威者的摇旗呐喊),更有第三方(多为学者)“通览、俯瞰式”的冷静分析。
交锋一:一堂作文课能否承载生命之重?
(推荐阅读)反方:作文教学,不该如此沉重!
交锋二:语文教学,要加法还是要减法?
(推荐阅读)反方: “好极了”还是“糟透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
交锋三: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同构共生?
(推荐阅读)第三方:从“文本统一”走向“教学统一”——透过“王闫之争”再看“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交锋四:如何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
(推荐阅读)反方:谁侵犯了谁的权利?
交锋五:语文,该如何面对那段悲壮的历史?
(推荐阅读)反方: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读《语文,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有感
交锋六:课程的语文,还是个人的语文?
(推荐阅读)反方:关于笼中鸟的多角度思考——兼与郭初阳老师商榷 二看:课堂实录
1、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又名“爱的抉择”)
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这个世界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然后再一个个划去,划去一个就代表这个人不存在了。这“残酷”的一节课让所有小学生在课堂上泣不成声。孩子们经历一次从未有过的亲情考验和生死考验。最后,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把这节课的体验写成作文,也许因为感受强烈,所有孩子都交出了不错的作文。
2、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
教师围绕自己提炼的文眼“尊重”展开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由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由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由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
3、闫学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本着“语文就是人‘道’”的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童年记忆”、“体会童年往事”、“触摸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任孩子们在课堂上自由放飞思想。
4、武凤霞老师的《检阅》
教师认为《检阅》“文本本身存在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文章所体现的尊重是伪尊重!”。于是,在“走出文本。升华认识”课堂学习最后环节,教师为“博莱克”代言:“我选择不参加这一次检阅„„”,并布置以下作业:既然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那么,《检阅》这篇文章就可以重写。我们不妨做一些假设:假如博莱克参加了检阅前的那场讨论,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假如博莱克选择不参加这次检阅,同学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事情会如何发展呢?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是这些出属于自己的《检阅》,我期待着不同版本的问世。
5、刘发建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
他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
6、郭初阳老师的《珍珠乌》
教师认为“《珍珠乌》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乐道,实有‘欣赏囚禁’的嫌疑;《珍珠鸟》一文,实是研究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于是,课堂上,他带领学生去“颠覆”课文,把学习变成一场思想的历险——作者的信赖变成了居高临下的恩赐,小鸟居住的笼子变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小鸟的不逃亡成了逆来顺受的象征„„
三看:教者反思
1、王崧舟:唤醒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对《亲情测试》作文课的存在性思考
2、窦桂梅: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关于教学《晏子使楚》的三点想法
3、闫学:语文就是人“道”(节选)——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与
4、武凤:艰难的突围——《检阅》教后记
5、刘发建:不再展现历史的血腥
6、郭初阳: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我的观点:汲取名师课堂传递的现代思想
1、名师课堂,历来备受争议
备受争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相对于普通课堂,名师课堂总有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新事物”,少不了要接受普通大众“严格审视”的眼光;这与众不同之处,虽然彰显名师渊博丰厚的文学底蕴,体现他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甚至是充当“课改先锋”时过人的胆识与张扬的个性。但是,名师立足的是小学课堂,对象为小学生,其教学多少有“拔高”“揠苗助长”等嫌疑,更可被一些人质疑成“以教师为中心”;太多人把名师课堂当风向标,以为一线课堂都应、都会跟着它走;批判能吸引关注眼球。
2、汲取名师课堂传递的现代思想
名师课堂,向来只可观摩,不可照搬。所以,大家抱着欣赏的心理观课便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课普遍能传递出名师们这样一种脱俗、宏阔的教育情怀:课堂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庇护孩子精神之树的生长,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我以为,学习名师的教学技巧、教育机智其次,最主要的,是汲取他们课堂上“秀”出的民主、自由、儿童意识等现代思想。如此,不管面对何种生存环境,我们都能扎扎实实为学生服务,不抱怨,不放弃,不随波逐流,勇于、乐于承担播种现代文明精神的道义责任。
我的方向: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在不断思考中积淀
摘录书中的两段精华文字与读者共勉
1、赖配根在《教育从儿童出发》中说得好:教育到底从哪里出发?
如果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当然就会要求在课堂里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如果从儿童思维、儿童意识出发,那么我们就要一面尽量保持儿童对世界美好的想象,一面把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他们。
现代教育应该属于后者。
孩子们所能经历的悲哀或者其他情感,永远只能针对他们身边、嵌入他们生活的人物、事物和事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那些以儿童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了儿童需要、儿童经验的教学,才会是有想象力的,有人性力量的。否则,教育不但无助于把历史精神传承下去,而且无法为学生精神的丰富提供养料。
2、魏勇在《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缺乏字词句的灌输,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在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欧美诸国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不囿于课本„„从根本上说,决定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国人争相讨论“想象力”丰富而“思考力”的时候,我们才想起孩子们缺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