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

时间:2019-05-15 16:3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

第一篇: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

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第二篇: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网站导航

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2013-03-25 17:12:10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蝙蝠吗?

学生纷纷回答:见过。

师:蝙蝠长的什么样子?你了解哪些有关蝙蝠的知识?(指名回答)

生:蝙蝠的头和身体长得像老鼠。

生:蝙蝠是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来引导飞行的。

(PPT1:三幅蝙蝠图片)

师:这是老师搜集的蝙蝠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幅是蝙蝠飞行时的图片,这一幅是蝙蝠在干什么?

生纷纷回答:休息。

师:对,蝙蝠休息的时候都是将自己倒挂起来。

(PPT2:雷达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生齐答:雷达。

师:对,你们了解雷达的有关知识吗?(指名回答)

生:雷达是靠发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生:雷达在使用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生:雷达被应用于军事、天文、航空、航海等领域。

师:(边板书边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两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第二环节:字词教学

(PPT3:课文中的生词)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词。(指名读)

两名学生分别读词语。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在读词语的时候,有一个词都出错了,是哪一个?

生纷纷回答:清朗。

师:他俩把这个词和哪个词混了?

生齐说:晴朗。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指名回答)

生:都可以用来形容天气。

师: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指名回答)

生:晴朗是指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没有阴天下雨。清朗是指又清爽又晴朗,包含两个意思。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大家明白了吗?记住不要再读错。

师:屏幕上,显示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你觉得那个字我们使用或书写容易出错,可以举手给大家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生:“捕捉”的“捕”书写的时候不要漏了上面的点。

生:“荧光屏”的“荧”要和“晶莹”的“莹”区分开。

生:“横七竖八”的“竖”要和“坚硬”的“坚”区分开。

生:“揭开”的“揭”右下部分里面是个“人”,不要写成叉(Χ)。

师:对,“揭开”的“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不要再多写一竖。下面我们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一下,书空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笔。

学生边书空边说笔顺,第一遍将“人”的第二笔说成了“捺”,教师纠正应演化成“点”,学生第二遍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写字纸,写两个“揭”字。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书写及握笔姿势)

师:今天我们主要练习这一个生字,课后我们在写每一个生字的时候都要这样认真仔细。

第三环节:课文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读课文,每人一段)

几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说明大家预习的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到读错的地方。

生纠错。

师:对,在阅读时,我们要尽量看仔细,避免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

师:另外还有几个词语的读音,我们要纠正一下,第一自然段里“接着传来隆隆声”中的“隆”应该读二声。上学期《观潮》那一课,我们学过的。“科学家做试验”中的“试”是四声。第五自然段“没头苍蝇似(shì)的”不能读成“sì”。以后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师:下面,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回答)

生:第二自然段里,“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第八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PPT4:出示文中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二、分段研读,深入体会。

1、第三自然段

师:看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回答)

生: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给人类带来启示。

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蝙蝠飞行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最合适?

生纷纷回答:灵巧。

师:你觉得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的必开。

师:在这两句话中,哪几个词语的使用让你更能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这些词语更让我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你找得真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重读这些词语,这样能更好的读出蝙蝠飞行时灵巧的感觉。谁想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PPT5: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关键词为红色)

一名学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不过,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我感觉不明显。谁想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一名学生读。

师:这样读不错。

师:看了这段文字,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辩前方的障碍物,说明我们哪个器官敏锐?

生齐答:眼睛。

师:对,过去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猜测。

(PPT6: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2、第四、五自然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猜测和疑问,和科学家们一起来解开这个奥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填写一下这张表格,也可以在书上圈划出答案。(PPT7:表格)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生齐答:三次。

师:谁能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介绍一下第一次试验。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许多绳子,然后在绳子上系上许多铃铛,最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第二个同学把结果也说明白了。现在让我们将第一次试验概括地填写在表格里。谁想来概括试验方法?

生: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绳子上挂上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师:说得对,还能说得简单概括一些吗?调换一下语句的顺序也行。

生: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很好,我们就把你说的这句话填写在表格里,大家在书上把重点词句划出来。(教师在PPT表格中即时呈现答案,下同)

师:试验结果怎样?

生: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那么第二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还要按照顺序来介绍。

生: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概括一下试验方法。

生: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试验结果?概括地说。

生: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试验,我们直接概括。

生:试验方法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试验结果和第二次试验一样,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这三次试验的详略安排。第一次试验作者用了一整段文字来写,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却放在在一个自然段里来写,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次试验呢?

生: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生: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师:你俩说得好,那么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3、第六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齐读一遍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试验证明,人们前期的猜测是错误的,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们来看看配合这个词,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就是共同完成。

生:字典中的解释是: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

师:蝙蝠飞行时,少了嘴巴和耳朵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本文中“配合”这个词,除了有“共同完成”、“分工合作”,的意思,还强调了“缺一不可”。

4、第七、八自然段

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文。

师: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生:科学家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有所创造,这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反复”、“终于”这两个词。

师: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往往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师:老师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简单动画演示,请大家看一看。

(PPT8:模拟演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看着演示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名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讲述。

师:我还了解到,蝙蝠的耳朵特别敏锐,它能够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屋等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多么神奇啊!现在让我们用佩服的语气在来读一遍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

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文。

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指两名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我们弄清楚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做下面这个练习。

(PPT9:课后题填空)

学生自己填写。指名回答填写内容。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三、知识拓展,激发阅读、探索兴趣。

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在书本44页的资料袋中有对仿生学的简单介绍,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文。

师:除了从课文和资料袋中了解到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发明创造?

生:人们通过对鱼的研究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们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设计轮船时仿照鲸的形体,提高了轮船航行速度。

生:人们从鲨鱼身上得到启示,模仿鲨鱼皮肤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

师:看来,大家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还真多呢!课下,希望大家更多的阅读科普书籍,也留心观察身边的生物,也从它们身上得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吧!同学们再见。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2013-03-25 17:16:11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师:美丽的春天是旅游的好时光啊,在领略少数民族新疆、傣族的风光之后,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首都北京旅游?看看这次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2.(课件:飞机起飞声。)

师: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到达了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整,旅客们,想欣赏北京的夜景吗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师为导游,生为旅客。)

1.课件演示北京的夜景。

2.说说感受。

3.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4.师:想进一步细细游览吗?请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

三、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识记

⑵认读词语

夜幕降临 华灯高照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银光闪闪 光彩夺目

绚丽多彩 焕然一新 从天而降

⑶分自然段读课文

⑷说说课文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点?

随学生回答,板书(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故宫)

四、自读、自学、自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说说哪些词语句子写出了景点的美,画一画,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

2.学生自读、自学、自悟

五、书写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辉”要注意光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2.上下结构的字“夺、宫”要注意上宽,盖住下部分。

3.半包围的字“勾、府”要注意里面书写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二、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学生汇报学习心得,说说哪些词句写出了景点的美。

2、随学生的回答逐句指导,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

如:第二小节

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华灯高照、灯光闪烁、从天而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幢幢高楼。利用看课件作直观理解。

⑵做做小导游,向没有去长安街的小朋友介绍介绍(边指图,边介绍)。

⑶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了解长安街了吗?(让没有选第二小节的学生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如:第三小节

⑴理解“犹如”。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⑵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⑶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犹如()

如:第四小节

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

⑵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又怎样?(简单介绍,看课件,体会焕然一新)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它属于小而全,各色百货小摊小店、各种风味饮食餐馆,各种书摊,各种杂七杂

八、叫不上来名目的摊贩,云集其中,于没有秩序中又自有秩序,外人不可能轻易搞明白。

现在经过环境改造和整治,先后撤消近百个零散摊点;整治了灯箱广告、橱窗,增强了夜间灯光效果;修整了行道树;增铺设了步行街方砖、道牙,翻修改造了路面。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老街重换青春,使每天50万人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它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有序、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如:第五小节

⑴.“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⑵.简介故宫。

3、刚才我们感受了北京美丽的夜景,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最后一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⒈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我们的首都北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此时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又想对全世界的朋友说什么呢?

⒉课后观察研究一下,自己的家乡——义乌哪些地方的夜景也很美,可以画下来也可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灯 光

长安街:华灯高照明辉

的 的环形路:道道彩虹

海 世

王府井:焕然一新

洋 界

故宫:银光闪闪亮煌

课后分析: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我的做法。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虽是第一次读课文,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跟着我也读起来。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在以下的环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2、交际。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渠道之中,不一定只是在交际课中。所以这堂课里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争当小导游),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感悟。“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从右边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

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导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义乌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璀璨夺目。在教学“王府井”这一段时,结合义乌小商品城的变化来感悟“王府井”的焕然一新。……也许给孩子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关闭 关闭

第三篇: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

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蝙蝠吗?

学生纷纷回答:见过。

师:蝙蝠长的什么样子?你了解哪些有关蝙蝠的知识?(指名回答)

生:蝙蝠的头和身体长得像老鼠。

生:蝙蝠是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来引导飞行的。

(PPT1:三幅蝙蝠图片)

师:这是老师搜集的蝙蝠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幅是蝙蝠飞行时的图片,这一幅是蝙蝠在干什么?

生纷纷回答:休息。

师:对,蝙蝠休息的时候都是将自己倒挂起来。

(PPT2:雷达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生齐答:雷达。

师:对,你们了解雷达的有关知识吗?(指名回答)

生:雷达是靠发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生:雷达在使用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生:雷达被应用于军事、天文、航空、航海等领域。

师:(边板书边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两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第二环节:字词教学

(PPT3:课文中的生词)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词。(指名读)

两名学生分别读词语。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在读词语的时候,有一个词都出错了,是哪一个?

生纷纷回答:清朗。

师:他俩把这个词和哪个词混了?

生齐说:晴朗。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指名回答)

生:都可以用来形容天气。

师: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指名回答)

生:晴朗是指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没有阴天下雨。清朗是指又清爽又晴朗,包含两个意思。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大家明白了吗?记住不要再读错。

师:屏幕上,显示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你觉得那个字我们使用或书写容易出错,可以举手给大家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生:“捕捉”的“捕”书写的时候不要漏了上面的点。

生:“荧光屏”的“荧”要和“晶莹”的“莹”区分开。

生:“横七竖八”的“竖”要和“坚硬”的“坚”区分开。

生:“揭开”的“揭”右下部分里面是个“人”,不要写成叉(Χ)。

师:对,“揭开”的“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不要再多写一竖。下面我们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一下,书空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笔。

学生边书空边说笔顺,第一遍将“人”的第二笔说成了“捺”,教师纠正应演化成“点”,学生第二遍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写字纸,写两个“揭”字。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书写及握笔姿势)

师:今天我们主要练习这一个生字,课后我们在写每一个生字的时候都要这样认真仔细。

第三环节:课文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读课文,每人一段)

几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说明大家预习的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到读错的地方。

生纠错。

师:对,在阅读时,我们要尽量看仔细,避免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

师:另外还有几个词语的读音,我们要纠正一下,第一自然段里“接着传来隆隆声”中的“隆”应该读二声。上学期《观潮》那一课,我们学过的。“科学

家做试验”中的“试”是四声。第五自然段“没头苍蝇似(shì)的”不能读成“sì”。以后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师:下面,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回答)

生:第二自然段里,“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第八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PPT4:出示文中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二、分段研读,深入体会。

1、第三自然段

师:看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回答)

生: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给人类带来启示。

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蝙蝠飞行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最合适?

生纷纷回答:灵巧。

师:你觉得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的必开。

师:在这两句话中,哪几个词语的使用让你更能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这些词语更让我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你找得真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重读这些词语,这样能更好的读出蝙蝠飞行时灵巧的感觉。谁想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PPT5: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关键词为红色)

一名学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不过,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我感觉不明显。谁想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一名学生读。

师:这样读不错。

师:看了这段文字,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辩前方的障碍物,说明我们哪个器官敏锐?

生齐答:眼睛。

师:对,过去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猜测。

(PPT6: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2、第四、五自然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猜测和疑问,和科学家们一起来解开这个奥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填写一下这张表格,也可以在书上圈划出答案。(PPT7:表格)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生齐答:三次。

师:谁能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介绍一下第一次试验。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许多绳子,然后在绳子上系上许多铃铛,最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第二个同学把结果也说明白了。现在让我们将第一次试验概括地填写在表格里。谁想来概括试验方法?

生: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绳子上挂上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师:说得对,还能说得简单概括一些吗?调换一下语句的顺序也行。

生: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很好,我们就把你说的这句话填写在表格里,大家在书上把重点词句划出来。(教师在PPT表格中即时呈现答案,下同)

师:试验结果怎样?

生: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那么第二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还要按照顺序来介绍。

生: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概括一下试验方法。

生: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试验结果?概括地说。

生: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试验,我们直接概括。

生:试验方法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试验结果和第二次试验一样,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这三次试验的详略安排。第一次试验作者用了一整段文字来写,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却放在在一个自然段里来写,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次试验呢?

生: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生: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师:你俩说得好,那么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3、第六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齐读一遍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试验证明,人们前期的猜测是错误的,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们来看看配合这个词,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就是共同完成。

生:字典中的解释是: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

师:蝙蝠飞行时,少了嘴巴和耳朵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本文中“配合”这个词,除了有“共同完成”、“分工合作”,的意思,还强调了“缺一不可”。

4、第七、八自然段

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文。

师: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生:科学家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有所创造,这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反复”、“终于”这两个词。

师: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往往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师:老师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简单动画演示,请大家看一看。

(PPT8:模拟演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看着演示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名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讲述。

师:我还了解到,蝙蝠的耳朵特别敏锐,它能够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屋等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多么神奇啊!现在让我们用佩服的语气在来读一遍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

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文。

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指两名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我们弄清楚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做下面这个练习。

(PPT9:课后题填空)

学生自己填写。指名回答填写内容。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三、知识拓展,激发阅读、探索兴趣。

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在书本44页的资料袋中有对仿生学的简单介绍,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文。

师:除了从课文和资料袋中了解到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发明创造?

生:人们通过对鱼的研究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们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设计轮船时仿照鲸的形体,提高了轮船航行速度。

生:人们从鲨鱼身上得到启示,模仿鲨鱼皮肤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

师:看来,大家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还真多呢!课下,希望大家更多的阅读科普书籍,也留心观察身边的生物,也从它们身上得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吧!同学们再见。

第四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

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

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2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 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二、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4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 机能够安全夜航。

三、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从书、词典辞海、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板书:蝙蝠

(1)同学们,对于蝙蝠大家都见过,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课文题目用“和”把蝙蝠、雷达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课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

(3)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讲解形似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3—6)讲蝙蝠飞行秘密。

(二)(8)雷达怎样帮助飞机在黑夜里安全飞行的。

(三)归纳两者关系。

五、齐读课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词语,回顾课文大概内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四、拓展思维

联系世界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发明是学习动物而来的?

五、作业布置

1.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2.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学习哪种动物,制造什么?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第五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1、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圈点勾画、质疑探究。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具:教学课件。

一、出示图片,提题导入

1.(课件出示蝙蝠图)师:看,这是什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板书:蝙蝠)这两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读音(板书:biān fú),还要注意它们的书写,要写得左窄右宽,字要写得匀称整洁。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吧!

2.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蝙蝠?

3(课件出示雷达图)这又是什么?(板书:雷达)你们知道它的作用吗?、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看来你们对雷达很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和)

5.齐读课题。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找出文中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的句段,划上线。

2、(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词,正音,提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的书写。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直接写出蝙蝠与雷达关系的句子。

4、交流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蝙蝠的飞行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看看大家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即使……也……”,找出关联词,想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蝙蝠夜里飞行非常灵巧,非常安全。)指导朗读。

(3)蝙蝠在夜里飞行那么灵巧,是不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作者又提出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自由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2)交流:指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师播放课件,出示完整的表格。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理解“配合”。

3、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3、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默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句子。你们在听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师边听边画示意图)(4)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指名说)

(5)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反复”“终于”)【课件出示句子:A、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B、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6)齐读第七自然段

7)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然后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8)我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指名画)你能对着这个示意图为大家讲述一下雷达的工作原理吗?(生说)

(9)你们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谁还想说?(10)齐读第八自然段。

(11)口头完成课后练习三,并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 “资料袋”,指名读。课件出示:人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除了雷达和电子蛙眼,你们还知道人类受动物的启发,发明了哪些东西?

3、你们有没有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想不想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

课件出示:我从()得到启示,想发明()。(指名说)

4、推荐阅读:《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五、写字练习

最后,我把课文中要学写的生字朋友请了出来,【课件出示生字】那么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谁来提醒提醒大家?(指名说)带着大家的提醒,大家拿出写字本,把这些字写写吧!(生写字)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

板书:

下载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向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懂得蝙蝠飞行和飞机夜晚安全飞行之......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李迎旭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罗城中心小学彭洪冬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案 学习目标 一、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和“蝙蝠、揭开、清朗、捕捉、敏锐、飞蛾、避开、铃铛、苍蝇、推进、蚊子、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朗、敏锐、横七竖八、障碍物”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案锦集5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重......

    蝙蝠和雷达一等奖教案

    1. 谜语导入,出示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2. 齐读标题两遍。聪明的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一定有问题想问,有问题吗? 3.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里,就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带着......